记承天寺夜游优秀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798676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4.png)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783db5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9.png)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贰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壹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叁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7e76a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b.png)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无聊、 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具体指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一词中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 的悲凉心境。
写法探究
1.言约义丰。
本文先记叙夜游的经过,时间、地点、人 物和事件原因、结果各种要素齐备,行文波澜 起伏,扣人心弦,接着是出色的描写;最后抒 情结束,抒情中含有议论,记叙文的几种表达 方法全部用上。
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w w w /beijing/
PPT下载:w w w /xiazai/ 资料下载:w w w /ziliao/
试卷下载:w w w /shiti/ 手抄报:w w w /shouchaobao/
课下作业
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 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 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请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写一篇不少 于600字的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 “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 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 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
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
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
英语课件:w w w /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 w w /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 w w /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 w w /kejian/w uli/
化学课件:w w w /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 w w /kejian/shengw u/
首先,“闲人”具体指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一词中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 的悲凉心境。
写法探究
1.言约义丰。
本文先记叙夜游的经过,时间、地点、人 物和事件原因、结果各种要素齐备,行文波澜 起伏,扣人心弦,接着是出色的描写;最后抒 情结束,抒情中含有议论,记叙文的几种表达 方法全部用上。
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w w w /beijing/
PPT下载:w w w /xiazai/ 资料下载:w w w /ziliao/
试卷下载:w w w /shiti/ 手抄报:w w w /shouchaobao/
课下作业
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 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 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请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写一篇不少 于600字的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 “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 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 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
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
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
英语课件:w w w /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 w w /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 w w /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 w w /kejian/w uli/
化学课件:w w w /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 w w /kejian/shengw u/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bc921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8.png)
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树、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
的人罢了。
积累字词
(一)古今异义 月 色 入 户.
古义:门。 今义:住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而已、罢了。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jiě )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xíng)。 念/无与/为乐者,遂( suì )/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 xìng )交横( héng ),盖/竹柏( bǎi )影也。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名词,耳朵。
积累字词
(二)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和,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意)
空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灵)
空. 谷传响
(空旷的)
梳理思路,赏月悟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小结
本文记叙夜游承天寺,对庭院月光进行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内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等复杂微妙的情感。
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解释,并做好古今通文意,积累字词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0530f4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4.png)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https://img.taocdn.com/s3/m/d4907f9f1711cc7930b71669.png)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超脱、豁达、鄙视、愤懑、自嘲
闲人:①清闲的人(贬官) →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
②有闲情雅致的人 →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 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 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 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 那一份闲情雅致。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品读课文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的 乐观
你从文中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丽无处不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d7f50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a.png)
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游目骋怀”, 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足以自豪自傲。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不止的人,
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无所见,茫然无所得。 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 辱的物累之中解放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四、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部分(前三句)
叙事——赏月缘由
第二部分(第四句)
写景——庭下月景第三Fra bibliotek分(第五句)抒情——触景生情
月色入户 怀民相与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处处皆景 闲人得赏
贬居寂寞
豁悲 达凉
情 景
景色宜人 乐 苦 交
观闷 融
闲情雅致
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难点突破
4.如何理解末句中的”闲人”?
闲人有两层含义: 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
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
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
理解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欲:打算 2.欣然:高兴快乐的样子。 3.念:考虑、想到。 4.遂:于是、就。 5.相与:共同、一起。
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不止的人,
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无所见,茫然无所得。 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 辱的物累之中解放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四、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部分(前三句)
叙事——赏月缘由
第二部分(第四句)
写景——庭下月景第三Fra bibliotek分(第五句)抒情——触景生情
月色入户 怀民相与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处处皆景 闲人得赏
贬居寂寞
豁悲 达凉
情 景
景色宜人 乐 苦 交
观闷 融
闲情雅致
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难点突破
4.如何理解末句中的”闲人”?
闲人有两层含义: 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
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
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
理解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欲:打算 2.欣然:高兴快乐的样子。 3.念:考虑、想到。 4.遂:于是、就。 5.相与:共同、一起。
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ad6a02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7a.png)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2张PPT)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148224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3.png)
资料链接: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
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 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 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 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 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 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 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 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 致、复杂的情愫。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照进 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重点句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 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苏轼的一生是贬谪的一生
他在遭贬途中怡然自得,一路享受自然风光,人情风物。
初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通判杭州时沉浸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
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远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食荔枝》;
流放海南时仍高歌“枝头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比喻
月下美丽的竹 柏倒影
藻荇交横 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
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用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这个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恬
品美景
冰
静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8add2f50e2524de4187e8c.png)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户:门 念:考虑,想到 至:到 相与:共同、一起
欣然:高兴的样子 遂:于是、就 寝:睡 中庭:院子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 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 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 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 者耳”):抒情、议论,感叹人生、百感 交集。
合作探究
“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 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 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背景链接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 2 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 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苏轼在黄 州贬所已近四年,但他的心胸却“很坦 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 “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 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 “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 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 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欣然:欣喜;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 遂、寻:急切、激动、渴望;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 闲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合作探究 本文是怎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本文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 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 言表。在月光下,“相与步于中庭”,信步 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 轻快节奏中。作者访寺寻友,写月夜美景, 然后由眼前景物生发议论,产生感慨,兼及 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抒写了可以欣赏美景的愉 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感,同时又 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郁闷的豁达的心胸。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71d3e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2.png)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 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
(“ 唐海
上 张生 九明 龄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 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 友情深厚。
静的意境。 •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
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 自学指导: • 1、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 3、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复杂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叹,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全文小结
记叙
——寻伴夜游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描写
——庭中月色
抒情
——月下感叹
达观的胸怀
赏月的欣喜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26
坎坷人生 乐观旷达胸襟 •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
宋·
1
猜猜看 三父子
父苏洵,弟苏辙 并称为“三苏”
八大家
唐宋八大 家之一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
2
苏轼(1037-1101):
走近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 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少 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 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记承 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
研习课文
15
自学指导 • 二、按“记叙-描写-抒情”把全文分为三层,
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16
教师点拨: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寺夜 游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
——月下感叹
17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承天寺中庭
• 人物:
侧
22
合作探究二 • 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用比喻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依然旷达的心境。
23
合作探究三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 “闲人”即清闲的人。 •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连词“原来”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啊。
11
哪个
地方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12
第二课时
13
解释红色的字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4、积水空明
20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色—积水 空明 •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现的月光皎洁的特点;把竹柏 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
21
积水 空明 正 静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动
到
•想到怀没民有亦可未以寝共,同相游与乐步的于人中,庭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也
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
庭院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
清澈透明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庭•院中盖充竹满柏着影月也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5、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怀民亦未寝
• 1、一同,一起;散步,庭院 • 2、高兴的样子 • 3、考虑、想到 • 4、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 5、交错纵横 • 6、原来 • 7、只是;清闲的人;罢了 • 8、睡觉
复习回顾
14
自学交流: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3
宋·苏轼
4
记承天寺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 寺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 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 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
“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 面对逝去的青春,他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7
•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
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将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我解开衣衣裳想要睡觉,月色从门照了进来, 我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9
考虑
• 想念到无与乐者,游遂乐至承天寺…,…寻的张人怀民。 于是,就
32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杜。 甫
33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5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6
(一)找生字、读准音
解( )衣ji藻ě 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suì
bǎi
zǎoxìng qǐn
7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借景物抒发自己复杂感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8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9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30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张此 九时 龄。
31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研习课文
18
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19
合作探究一 •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 2、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者写月的精妙之处。
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复杂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叹,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全文小结
记叙
——寻伴夜游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描写
——庭中月色
抒情
——月下感叹
达观的胸怀
赏月的欣喜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26
坎坷人生 乐观旷达胸襟 •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
宋·
1
猜猜看 三父子
父苏洵,弟苏辙 并称为“三苏”
八大家
唐宋八大 家之一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
2
苏轼(1037-1101):
走近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 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少 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 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记承 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
研习课文
15
自学指导 • 二、按“记叙-描写-抒情”把全文分为三层,
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16
教师点拨: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寺夜 游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
——月下感叹
17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承天寺中庭
• 人物:
侧
22
合作探究二 • 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用比喻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依然旷达的心境。
23
合作探究三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 “闲人”即清闲的人。 •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连词“原来”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啊。
11
哪个
地方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12
第二课时
13
解释红色的字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4、积水空明
20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色—积水 空明 •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现的月光皎洁的特点;把竹柏 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
21
积水 空明 正 静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动
到
•想到怀没民有亦可未以寝共,同相游与乐步的于人中,庭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也
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
庭院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
清澈透明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庭•院中盖充竹满柏着影月也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5、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怀民亦未寝
• 1、一同,一起;散步,庭院 • 2、高兴的样子 • 3、考虑、想到 • 4、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 5、交错纵横 • 6、原来 • 7、只是;清闲的人;罢了 • 8、睡觉
复习回顾
14
自学交流: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3
宋·苏轼
4
记承天寺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 寺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 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 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
“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 面对逝去的青春,他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7
•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
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将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我解开衣衣裳想要睡觉,月色从门照了进来, 我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9
考虑
• 想念到无与乐者,游遂乐至承天寺…,…寻的张人怀民。 于是,就
32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杜。 甫
33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5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6
(一)找生字、读准音
解( )衣ji藻ě 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suì
bǎi
zǎoxìng qǐn
7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借景物抒发自己复杂感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8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9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30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张此 九时 龄。
31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研习课文
18
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19
合作探究一 •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 2、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者写月的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