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PPT课件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PPT课件
• 根据中文版的反流症状指数(RSI)量表(表 一),在专职医生指导下由患者本人填写。本研 究病例分为RSI>13与RSI≤13两组;根据中文版 的反流体征评分(RFS)量表(附表二),由专 职医生填写。本研究病例分为RFS>7与RF≤两组。
统计学处理
•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年龄按≤18、19~30、31~40、41~50、51~60、 ≥61转换为分类变量,同时以60岁为截点转换为 二分类变量分析。BMI以18.5、24、28为截点转 换为四分类变量。吸烟、饮酒、性别、胃病史均 为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诊断组各变 量分布情况,以评估各因素与诊断的相关性。多 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ຫໍສະໝຸດ 人者耳。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指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
的人,
“吾两人者”是苏指轼
张和怀民
。文
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闲”?
夜,解衣欲睡/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户” 二字生动传神,下列诗句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A )
(1)他是一条河流,义无反顾地注入大海 。 (2)他是 一只雄鹰 ,无所畏惧地搏击长空。 (3)他是 一张白纸 ,毫无成见地接受真理 。
当堂巩固(10分钟)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
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5.水中藻荇交横(

6.庭下如积水空明(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的 达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有哪几层?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 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专项练习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苏轼 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 苏洵 苏辙 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考虑,想到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 就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 睡觉 ③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共同,一起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 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4. 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江城子· 密州

出猎》 《水调歌头· 明 月几时有》 《浣溪沙· 山下 兰芽短浸溪》
重温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文章评价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 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12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12页)

3、阅读与训练 (1)《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 ________。 (2)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 文中原句回答) (3)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 偶句各一组。
4、根据原文,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 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 》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欲穷其林( )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中庭( ) 选贤与能( ) 5. 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 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 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 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 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 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 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 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上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上记承天寺夜游

上一页 下一页
2中02考0年 语中 文考 古语 诗文古 阅诗 读文 复阅 习读 课复 件习 :课件 内 : 文课 言内 文 文 上言 记文 承 天寺8上夜 游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问题2: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参考答案: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 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感慨世人忙于 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评析:文章通过写月夜访友赏月,传达了作 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上一页 下一页
思维导图
上一页 下一页
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寻(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副词,只是)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副词,只)
上一页 下一页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思念)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 上记承 天寺夜 游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 上记承 天寺夜 游
理解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 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十分美好,)(于是我)高 兴地起身出行。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 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 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 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课件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 2、翻译重点语句 3、理解文本内容,品悟作 者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自学指导二、重点语句翻译(3分钟)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一起在院子中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 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 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B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6.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元_丰__六__年__十__月__十__二__日夜 地点__承__天__寺_________
人物:__我__和__张__怀_民______ 事件:_夜__游__承__天__寺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ppt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ppt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到张怀
自学指导三、重点语句赏析
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句的妙处。
赏析要点:1、考虑表达方式。2、考虑修辞手法。
3、考虑写作手法(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
表达方式:描写
修辞手法:比喻
写作手法:想象,虚写
用文学语言丰富关键词,总结答案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三 让我们按表达方式的顺序来背诵课文。
四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让我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背一下课文的前半部分。
自学指导一、重点实词解释
(记叙) 想到,考虑
于是就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 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 种是不变初衷,顽强地回击命运的 挑战,永远怀着一颗积极进取之心 ;第二种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消极避世,隐忍退让;第 三种则是被命运的重锤吓破了胆, 从此苟且偷生。北宋豪放派词人苏 轼属于哪一种人呢?
我们曾经学过北宋文学家、豪放派 词人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也是他被 贬黄州的元中五年所作。背诵“山下兰 芽短浸溪,——”。《浣溪沙》中著名 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可见他是 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今天我 们重温一下《记承天寺夜游》,进一步
了解他的生活态度,他的内心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课
第三中学 张玉洁
复习目标:
1、能够默写课文。 2、掌握重点实词解释。 3、翻译重点语句,并能赏 析。 4、理解文本内容,品悟作 者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

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积累字词
(一)古今异义 月 色 入 户.
古义:门。 今义:住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而已、罢了。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北宋景德

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 因寺宇

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
寺。
• 给加点字注音。 解( jiě )衣 遂( suì )至
藻荇( xìn g) 未寝(qǐn )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啊。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纵横交错。 盖:连词,“原来是”
比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影—藻荇 交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考虑、想到 同、和 于是,就
睡觉
共同, 一起
院子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28页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28页PPT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复习ppt课件(35页)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复习ppt课件(35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有哪几层? 闲人的含义(1)被闲置之人即 被贬官之人。为不得志的自嘲之 语。( 2)指清闲自在之人,可 见其能自解、自慰,表现了作者 旷达胸襟。
(15分钟)
•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 特点? •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 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 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 选择它的理由。 •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 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浓艳娇媚
另有一种趣味
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只在 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 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 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最浓艳。 月景之美,尤其难以形容。那花的 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 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 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 游客享用,怎么能和俗人说呢!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 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 “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 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 ”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 的“闲”。
当堂训练一
•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苏轼 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 _______, 苏辙 其弟________ 、其父_______ 。 苏洵 •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考虑,想到 •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 就 •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 睡觉 • ③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共同,一起 •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课件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 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 包含其中。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 夜郎西”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 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随笔式小品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 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 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培训讲学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培训讲学共16页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培训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讲学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PPT课件
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查漏补缺 • 1、重点字词把握,或注音( )或解释
• 藻( ) 荇( ) 遂( ) 相与( )
• 怀民亦未寝( )
月色入户
• 解衣欲睡
积水空明
欣然起行
• 相与步于中庭
• 2、句子翻译
•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措,盖竹柏影也。

第12页/共13页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

谢谢您的观看!
第13页/共13页
• ①默写议论抒情的语句:




• ②本文通过叙事、写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③“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你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呢?

第10页/共13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色?哪里没有 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很少有
第11页/共13页
复习课教学目标
• 1、背诵流畅,默写准确。 • 2、积累文言字词。 • 3、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 4、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1页/共13页
课前积累
• 古人常将山、水、花、鸟入诗入文,请写出相关语句。 •山 •水 •花 •鸟
第2页/共13页
文学常识
• 苏轼(1037—1101) • 字____,号________,____(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_____、其弟_____,并称“三苏”,为“_____”
之一。
第3页/共13页
整体把握


• 本文写了作者被贬黄期间在
•与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通用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通用课件

03
02
导入(5分钟):介绍课程背景、学习目标 和课程安排。
04
主题探讨(15分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 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阅读技巧(15分钟):讲解并练习古文阅 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05
06
总结(5分钟):总结课程内容,布置作 业和预告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02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解析
文章背景
02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 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提高古 文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
学习目标
掌握记承天寺夜游的 文学常识、背景和作 者生平。
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和 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和准确度。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和情感表达。
课程安排
课程时长:45分钟
01
知识回顾(10分钟):回顾记承天寺夜游 的文学常识、背景和作者生平。
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深 入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 思想情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 作打下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诗才横溢,作品风格多样 ,既有豪放奔放,也有婉约柔情 。他的诗作在宋代诗坛上独树一
帜。

苏轼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的词风突破了传统束缚,为宋词 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散文
苏轼的散文文笔流畅,思想深邃。 他的作品如《赤壁赋》等,既有文 学价值,也有哲学思考。
苏轼的其他方面
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 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例如,“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喜爱和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的特色
独特的视角
文章以夜晚为背景,通过月光和竹柏 影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