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号东坡居士,在 诗词、散文方面有巨 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文言词语

于是 • 1、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到
•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3、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院里
•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原来是
精要练习2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理解。 •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 是: •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 子是:
精要练习3
•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 妙的感情。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第四环节 拓展训练
比较阅读
比较本文和下面 的短文,回答问 题。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 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 左思《招隐诗》②,忽忆戴安道。时戴在 剡③,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 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 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左思《招隐诗》 表现隐居的乐趣。③剡:县名。
只是
清闲的人 交错、纵横
元丰六年十 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 起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未 寝,相与步中 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 二日,夜里,(我) 解开衣裳准备睡觉, (看见)月光照进堂 屋的门户,便很高兴 地起来走出门。想到 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 乐的人,于是到承天 寺,找张怀民。张怀 民也没有睡觉,我们 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ppt课件

2020/4/13
5
重点字词
欣然—— 高兴的样子。 念—— 思考、想到。 户—— 门。
遂—— 于是、就。 寝—— 睡。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盖—— 原来是。 但—— 只是。
耳—— 罢了。
2020/4/13
6
句子翻译
❖ 1、念无与为乐者
❖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2020/4/13
13
重温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 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 的影子呀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020/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
2020/4/13
14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2020/4/13
3
字音 字形
2020/4/13
4
背诵 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_庭___下___如__积___水___空__明___,___水__中___藻___,__荇___交___横__,___盖___竹__柏_ 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的 达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有哪几层?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 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专项练习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苏轼 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 苏洵 苏辙 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考虑,想到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 就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 睡觉 ③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共同,一起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 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4. 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江城子· 密州

出猎》 《水调歌头· 明 月几时有》 《浣溪沙· 山下 兰芽短浸溪》
重温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文章评价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 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12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12页)

3、阅读与训练 (1)《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 ________。 (2)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 文中原句回答) (3)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 偶句各一组。
4、根据原文,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 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 》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欲穷其林( )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中庭( ) 选贤与能( ) 5. 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 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 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 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 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 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 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 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
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 刻含义? (结合作者透出
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 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 月的仙境。
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 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 的影子呀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文章评价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
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 达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有哪几层?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 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专项练习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
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 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 能可贵。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苏轼描写月光曾有非常 经典的句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体会情感: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 的人?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 “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 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
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中考模拟
1、下面对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罢了
.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
思想内容
1.选出加下划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欣然起行/行阵和睦
B.臣本布衣/本小利微
C.京中有善口技者/心怀不善 D.念无与乐者/念念不忘
2.选出加下划线词语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B ) A.相与步于中庭/飞鸟相与还
B.相与步于中庭/寸步不离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寻病终
(不久)
2.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想到
今义:思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于中庭步(介词后置)
重点句子
1、欣然起行。 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游乐的人。 3、怀民亦未寝。 怀民也没有睡。 4、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两人)一起到院子中散步。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里还有水藻和荇 菜互相交错,原来是竹子 和柏树的影子。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ppt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ppt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到张怀
自学指导三、重点语句赏析
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句的妙处。
赏析要点:1、考虑表达方式。2、考虑修辞手法。
3、考虑写作手法(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
表达方式:描写
修辞手法:比喻
写作手法:想象,虚写
用文学语言丰富关键词,总结答案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三 让我们按表达方式的顺序来背诵课文。
四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让我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背一下课文的前半部分。
自学指导一、重点实词解释
(记叙) 想到,考虑
于是就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 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 种是不变初衷,顽强地回击命运的 挑战,永远怀着一颗积极进取之心 ;第二种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消极避世,隐忍退让;第 三种则是被命运的重锤吓破了胆, 从此苟且偷生。北宋豪放派词人苏 轼属于哪一种人呢?
我们曾经学过北宋文学家、豪放派 词人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也是他被 贬黄州的元中五年所作。背诵“山下兰 芽短浸溪,——”。《浣溪沙》中著名 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可见他是 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今天我 们重温一下《记承天寺夜游》,进一步
了解他的生活态度,他的内心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课
第三中学 张玉洁
复习目标:
1、能够默写课文。 2、掌握重点实词解释。 3、翻译重点语句,并能赏 析。 4、理解文本内容,品悟作 者情感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共13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共13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言文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巩固对内容的理解及句子赏析 3.掌握作者复杂的情感、心态
2
一、重点字词
户—— 门。 盖—— 原来是。
念—— 想到。
相与—— 共同,一起。
寝—— 睡觉。
欣然—— 高兴的样子。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但—— 只是。
耳—— 罢了。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
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
投,命运相同
10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 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 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 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 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遂—— 于是、就。
3
二、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 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1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 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 “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 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 ”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 的“闲”。、句子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28页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28页PPT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一、基础知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一)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二)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三) 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通用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通用课件

03
02
导入(5分钟):介绍课程背景、学习目标 和课程安排。
04
主题探讨(15分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 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阅读技巧(15分钟):讲解并练习古文阅 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05
06
总结(5分钟):总结课程内容,布置作 业和预告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02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解析
文章背景
02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 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提高古 文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
学习目标
掌握记承天寺夜游的 文学常识、背景和作 者生平。
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和 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和准确度。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和情感表达。
课程安排
课程时长:45分钟
01
知识回顾(10分钟):回顾记承天寺夜游 的文学常识、背景和作者生平。
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深 入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 思想情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 作打下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诗才横溢,作品风格多样 ,既有豪放奔放,也有婉约柔情 。他的诗作在宋代诗坛上独树一
帜。

苏轼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的词风突破了传统束缚,为宋词 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散文
苏轼的散文文笔流畅,思想深邃。 他的作品如《赤壁赋》等,既有文 学价值,也有哲学思考。
苏轼的其他方面
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 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例如,“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喜爱和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的特色
独特的视角
文章以夜晚为背景,通过月光和竹柏 影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作者认为 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月色。
③其次,“闲人”也表现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
④本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被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的思想感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月色入户户外。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 怀民。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 庭下如积水空明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织纵横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只是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 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仿佛又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二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分别找出对应的 原文语句并用几个字概括内容。
记叙
:赏月缘由
月夜难眠 怀民未寝
描写
:庭下月景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议论抒怀 :触景生情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
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本 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闲极无聊、 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全文的点睛之笔,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 达情怀的语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语句是/ 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照进 单扇的门,泛指门 打算
•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考虑,想到
高兴、愉快的样子
• 念无与为乐者

于是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院子里

睡,睡觉 共同,一起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漫步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正打算睡觉,
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 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 主旨:《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夜游承 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的描绘,创 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 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 中隐含着惆怅悲凉,抒发了作者寄情自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 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随笔式小品文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 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4.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 月色入户。 5.表现作者知音甚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念无与为乐者。 6.文中写景只有一处,不着一个“月”字,却尽得月之风 流,采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暗示作者与好友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是 怀民亦未寝。 8.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的心境的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作者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 在其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1(修辞)比喻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倒 影比作藻、荇,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 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 月光的皎洁。 3 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 动,动而愈显其静。 4 虚实结合。 5 抓住瞬间的感觉,把空明澄澈的月光写到极致。
《记承天寺夜游》易错:
•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 形,写水突出其清。(×)
•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