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7c0f240066f5335a8121aa.png)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号东坡居士,在 诗词、散文方面有巨 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文言词语
到
于是 • 1、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到
•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3、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院里
•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原来是
精要练习2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理解。 •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 是: •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 子是:
精要练习3
•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 妙的感情。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第四环节 拓展训练
比较阅读
比较本文和下面 的短文,回答问 题。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 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 左思《招隐诗》②,忽忆戴安道。时戴在 剡③,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 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 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左思《招隐诗》 表现隐居的乐趣。③剡:县名。
只是
清闲的人 交错、纵横
元丰六年十 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 起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未 寝,相与步中 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 二日,夜里,(我) 解开衣裳准备睡觉, (看见)月光照进堂 屋的门户,便很高兴 地起来走出门。想到 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 乐的人,于是到承天 寺,找张怀民。张怀 民也没有睡觉,我们 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15233df46527d3250ce047.png)
2020/4/13
5
重点字词
欣然—— 高兴的样子。 念—— 思考、想到。 户—— 门。
遂—— 于是、就。 寝—— 睡。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盖—— 原来是。 但—— 只是。
耳—— 罢了。
2020/4/13
6
句子翻译
❖ 1、念无与为乐者
❖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2020/4/13
13
重温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 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 的影子呀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020/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
2020/4/13
14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2020/4/13
3
字音 字形
2020/4/13
4
背诵 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_庭___下___如__积___水___空__明___,___水__中___藻___,__荇___交___横__,___盖___竹__柏_ 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75ac262af90242a895e582.png)
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的 达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有哪几层?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 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专项练习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苏轼 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 苏洵 苏辙 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考虑,想到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 就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 睡觉 ③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共同,一起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 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4. 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苏
《江城子· 密州
轼
出猎》 《水调歌头· 明 月几时有》 《浣溪沙· 山下 兰芽短浸溪》
重温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文章评价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 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12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12页)](https://img.taocdn.com/s3/m/b2e47a90cc22bcd126ff0c28.png)
3、阅读与训练 (1)《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 ________。 (2)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 文中原句回答) (3)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 偶句各一组。
4、根据原文,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 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 》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欲穷其林( )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中庭( ) 选贤与能( ) 5. 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 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 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 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 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 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 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 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09d0b3c77da26925c5b0de.png)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
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 刻含义? (结合作者透出
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 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 月的仙境。
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 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 的影子呀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文章评价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
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 达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有哪几层?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 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专项练习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
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 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 能可贵。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苏轼描写月光曾有非常 经典的句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体会情感: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 的人?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 “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 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e4dea0b195f312b3069a52b.png)
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中考模拟
1、下面对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罢了
.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
思想内容
1.选出加下划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欣然起行/行阵和睦
B.臣本布衣/本小利微
C.京中有善口技者/心怀不善 D.念无与乐者/念念不忘
2.选出加下划线词语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B ) A.相与步于中庭/飞鸟相与还
B.相与步于中庭/寸步不离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寻病终
(不久)
2.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思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于中庭步(介词后置)
重点句子
1、欣然起行。 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游乐的人。 3、怀民亦未寝。 怀民也没有睡。 4、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两人)一起到院子中散步。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里还有水藻和荇 菜互相交错,原来是竹子 和柏树的影子。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ppt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77314c1469eae009581bec94.png)
自学指导三、重点语句赏析
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句的妙处。
赏析要点:1、考虑表达方式。2、考虑修辞手法。
3、考虑写作手法(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
表达方式:描写
修辞手法:比喻
写作手法:想象,虚写
用文学语言丰富关键词,总结答案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三 让我们按表达方式的顺序来背诵课文。
四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让我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背一下课文的前半部分。
自学指导一、重点实词解释
(记叙) 想到,考虑
于是就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 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 种是不变初衷,顽强地回击命运的 挑战,永远怀着一颗积极进取之心 ;第二种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消极避世,隐忍退让;第 三种则是被命运的重锤吓破了胆, 从此苟且偷生。北宋豪放派词人苏 轼属于哪一种人呢?
我们曾经学过北宋文学家、豪放派 词人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也是他被 贬黄州的元中五年所作。背诵“山下兰 芽短浸溪,——”。《浣溪沙》中著名 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可见他是 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今天我 们重温一下《记承天寺夜游》,进一步
了解他的生活态度,他的内心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课
第三中学 张玉洁
复习目标:
1、能够默写课文。 2、掌握重点实词解释。 3、翻译重点语句,并能赏 析。 4、理解文本内容,品悟作 者情感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共13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共13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d02c06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19.png)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巩固对内容的理解及句子赏析 3.掌握作者复杂的情感、心态
2
一、重点字词
户—— 门。 盖—— 原来是。
念—— 想到。
相与—— 共同,一起。
寝—— 睡觉。
欣然—— 高兴的样子。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但—— 只是。
耳—— 罢了。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
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
投,命运相同
10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 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 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 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 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遂—— 于是、就。
3
二、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 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1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 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 “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 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 ”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 的“闲”。、句子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28页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28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5d57a69ec3d5bbfd0a74bc.png)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cb38662d4d8d15abf234e96.png)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一、基础知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一)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二)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三) 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通用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57034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6.png)
03
02
导入(5分钟):介绍课程背景、学习目标 和课程安排。
04
主题探讨(15分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 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阅读技巧(15分钟):讲解并练习古文阅 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05
06
总结(5分钟):总结课程内容,布置作 业和预告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02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解析
文章背景
02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 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提高古 文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
学习目标
掌握记承天寺夜游的 文学常识、背景和作 者生平。
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和 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和准确度。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和情感表达。
课程安排
课程时长:45分钟
01
知识回顾(10分钟):回顾记承天寺夜游 的文学常识、背景和作者生平。
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深 入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 思想情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 作打下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苏轼的文学成就
诗
苏轼的诗才横溢,作品风格多样 ,既有豪放奔放,也有婉约柔情 。他的诗作在宋代诗坛上独树一
帜。
词
苏轼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的词风突破了传统束缚,为宋词 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散文
苏轼的散文文笔流畅,思想深邃。 他的作品如《赤壁赋》等,既有文 学价值,也有哲学思考。
苏轼的其他方面
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 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例如,“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喜爱和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的特色
独特的视角
文章以夜晚为背景,通过月光和竹柏 影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其次,“闲人”也表现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
④本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被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的思想感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月色入户户外。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 怀民。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 庭下如积水空明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织纵横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只是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 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仿佛又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二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分别找出对应的 原文语句并用几个字概括内容。
记叙
:赏月缘由
月夜难眠 怀民未寝
描写
:庭下月景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议论抒怀 :触景生情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
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本 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闲极无聊、 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全文的点睛之笔,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 达情怀的语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语句是/ 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照进 单扇的门,泛指门 打算
•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考虑,想到
高兴、愉快的样子
• 念无与为乐者
释
于是
到
词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院子里
译
睡,睡觉 共同,一起
句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漫步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正打算睡觉,
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 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 主旨:《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夜游承 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的描绘,创 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 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 中隐含着惆怅悲凉,抒发了作者寄情自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 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随笔式小品文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 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4.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 月色入户。 5.表现作者知音甚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念无与为乐者。 6.文中写景只有一处,不着一个“月”字,却尽得月之风 流,采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暗示作者与好友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是 怀民亦未寝。 8.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的心境的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作者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 在其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1(修辞)比喻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倒 影比作藻、荇,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 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 月光的皎洁。 3 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 动,动而愈显其静。 4 虚实结合。 5 抓住瞬间的感觉,把空明澄澈的月光写到极致。
《记承天寺夜游》易错:
•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 形,写水突出其清。(×)
•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