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乡村治理的柔软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坚硬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乡村治理模式是指在乡村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乡村事务进行管理和协调的模式和方式。
随着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凸显,乡村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1.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中,乡村的治理主要由乡村长老、村民代表和地方政府人员共同参与,主要采取“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村民自治”等方式,乡村发展问题主要由村民自己商议解决,政府只在特殊情况下介入。
这种模式下,乡村治理主要依靠乡村自治形式,缺乏法治和专业性,故往往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政府主导乡村治理模式20世纪后期,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凸显,中国政府开始推动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模式逐渐由传统的村民自治向政府主导型转变。
政府加大对农村事务的干预和投入,加强了对农村事务的管理和协调,推动了农村治理模式的现代化。
但是在实践中,政府主导的乡村治理模式,往往会出现过度行政化、农村事务过度依赖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等问题。
3. 社会参与型乡村治理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乡村治理模式逐渐向社会参与型转变。
社会参与型乡村治理模式强调社会力量在农村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注重发挥农村社会组织、专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更加重视乡村民主决策和自治管理,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平衡。
1. 向法治化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乡村治理模式将更加向法治化发展。
法治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法治化乡村治理模式将倡导依法治理,强化法治意识,加强乡村基层法治建设,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和村民权益。
2. 促进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未来的乡村治理模式将更加注重政府和市场的协同,发挥各自的优势,解决农村事务中的矛盾和问题。
政府将加强对农村事务的监管和指导,为市场提供更好的经营环境和政策支持,引导市场资本向农村领域倾斜,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五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五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五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的定义、起源和重要意义。
五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是指委领导、政府引导、农民自治、社会参与、法治保障五个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乡村治理模式。
该体系的理念与实践经验来自于中国乡村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旨在通过提升乡村基层组织领导水平,加强政府在农村事务中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促进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以及加强法治保障,形成权责清晰、资源协调、利益共享的有效治理格局。
五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该体系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中具有战略性意义。
乡村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持。
其次,五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能够有效解决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通过委领导、政府引导、农民自治、社会参与、法治保障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农村治理结构的平衡和协调,防止“一刀切”、政府过分干预等问题的发生,实现更加合理、公正、持久的治理效果。
最后,五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也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城乡融合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加强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应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状况和新需求,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总之,五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是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创新。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和组织保障。
同时,乡村治理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也将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接下来,本文将详细介绍五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的要点和实践经验,以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作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文章的框架和逻辑关系。
民俗传统助力新时代乡村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治理”概念,并将“治理有效”列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要求之中,强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作为基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包含了特有的治理因素。
其中,民俗作为乡村民众创造、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一种非刚性的治理手段,在满足民众需求和服务民众生产生活的同时发挥着特定的社会功能。
因此,以新时代乡村治理为着眼点,分析民俗传统参与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对规范乡村民众行为,维护乡村秩序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俗传统是乡村治理的内生性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场域中存在着两种维持乡村社会运行的治理机制:一是源自乡村社会外部自上而下层级权力治理机制;二是源自乡村社会内部横向延展的文化传统治理机制。
在这两种治理机制中,以国家权力为经,民俗行为规范为纬,经、纬结合,维持着乡村社会运行。
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在分析乡村社会文化时,提出乡村社会文化生活中存在“大传统”和“小传统”两种不同层次的传统,“其一是由一个为数很少的一些善于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大传统,其二是由一个为数很大的、但基本上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
大传统是在学堂或庙堂之内培育出来的,而小传统则是自发地萌发出来的”〔1〕95,相较于出自学堂或庙堂的由上层人士所代表的大传统,小传统则是诞生在乡村社会中农民所代表的文化。
从乡村社会文化的大、小传统来看,乡村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大传统治理”是将国家权力伸入到乡村社会中以实现治理目的;“小传统治理”是利用乡村社会内生性规范力量,维持乡村社会良性运行的治理。
维持“小传统治理”的内生性规范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民众创造、传承的生活文化及其传统,即民俗传统。
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分析,传统就其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来看,它的涵义只是世〔摘要〕我国乡村治理场域存在着外部自上而下层级权力治理机制、内部横向延展的文化传统治理机制。
其中,民俗传统构成了乡村治理的内生性力量,具有自主性、内向性、软控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其以直接而显现、间接而隐约的形式参与乡村治理。
2023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四治融合”做好乡村治理
2023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四治融合”做好乡村治理2023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四治融合”做好乡村治理近年来,贵州省乡村治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如农村人口流失、农田荒芜、农业结构调整困难等,这些问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一定的难度。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贵州省提出了“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并评价“四治融合”对贵州乡村治理的重要性和影响。
“四治融合”是指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
其中,“政治治理”强调政府的权力运行和治理机制建设,如健全农村自治和基层党建制度;“经济治理”关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如有效整合农业资源和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生态环境治理”注重保护和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如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社会治理”强调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如加强乡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首先,实施“四治融合”有利于提升贵州乡村治理的整体水平。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过于偏重政府的力量和资源调配,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治理。
而“四治融合”强调政治、经济、生态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有机统一,能够全面考虑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助于提升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实施“四治融合”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农田资源有限、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的收入增长需求。
而“四治融合”模式将注重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整合资源和推动产业升级,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第三,实施“四治融合”有利于保护和修复乡村生态环境。
贵州省农村地区的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治理和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通过“四治融合”的模式,可以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措施,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良,实现农村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最后,实施“四治融合”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管理的能力。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缺乏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和公共服务不足。
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
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乡村发展的需求,亟需新的路径选择来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
本文将围绕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展开论述,旨在为乡村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加强乡村治理主体建设乡村治理的主体建设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当前,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乡村委员会和村民自治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要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组织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
加强乡村治理主体建设是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之一。
应该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
乡村治理中的干部队伍是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乡村治理的效果。
要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治理工作。
应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村民自治组织是乡村治理中的基本主体,其组织力量和管理水平影响着乡村治理的运行。
应该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加强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促进其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提高其对乡村治理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保障。
当前,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中存在着体制陈旧、机制僵化、政企权责不分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治理的发展。
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是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之一。
应该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
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
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乡村治理的职责和权限,规范乡村治理的行为,使其更加规范和有序。
应该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乡村治理中存在着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不足等问题,机制不够灵活、效率不高。
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优化乡村治理机制,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是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之一。
当前,乡村治理体系中存在着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等问题,亟需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机理及完善路径
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机理及完善路径摘要:“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典型代表,从2013年启动试点到2017年10月写入十九大报告,标志着“三治结合”从“地方性经验”上升到“国家治村方略”,其产生到扩散,有着阶段性和创新性。
从政策创新扩散角度看,“三治结合”经过初步经验总结、区域推广扩散、成熟定型三个阶段,研究扩散阶段,更有利于掌握政策创新的动力、影响因素、运行机制,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应用于推广。
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一进步完善,需要以自治为基,以法治为本,以德治为先,三者相互交融,互为支撑,从而实现乡村善治。
关键词:三治结合;乡村治理,创新,扩散;完善路径课题:2022年无锡市党校系统科研课题“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机理及完善路径”(XT220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自此“三治结合”由桐乡“地方性经验”上升为“国家治村方略”。
但学界对其产生机理、创新扩散等方面研究涉猎不多,仍有探索空间与研究意义。
尽管学界对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表述不一(如“三治融合”“三治合一”“三治结合”等),固始有其话语表达形式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分,但都是对其理论诠释与意义探讨。
一、“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机理中国乡村治理体制有着内在发展脉络与变迁逻辑,“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不是突然产生及扩散,而是是基于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与乡村现代化之间碰撞与调适发生的,有着内在延续性和创新性。
(一)乡村治理结构变迁:从传统到现代从历史维度看,中国乡村治理有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官政自治”—“政社合一”—“政社分设”—村民自治,最后又演进至“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呈现出四次大转型:1.从“官政自治”到“政社合一”(传统乡土社会—1978)。
中国传统农业时代即“乡土社会”,是“官政自治”模式,其治理结构是“官—绅 (族长)—民”的“双轨模式”。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乡村治理模式在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逐渐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乡村治理模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本文将对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特点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主要由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和乡镇政府组成。
村民自治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它代表了村民的利益,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行使自治权。
村委会是在村民代表大会的领导下管理村务的组织。
而乡镇政府则是对村级政府进行指导和管理,同时负责协调各村之间的事务。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特点是稳定、延续性强、集权化、公共参与度低等。
1. 经济变迁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农村发展需要。
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
由于城市化的推进,乡村居民也开始出现向城市转移的趋势。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面临着经济变迁所带来的挑战。
2.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也是导致乡村治理模式变迁的重要原因。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居民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对乡村治理模式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待。
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阶层的出现,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3. 生态环境变迁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严重性逐渐暴露,乡村治理模式也开始面临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无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因此需要调整和变革。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推动生态保护型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
1. 强调公民参与未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强调公民参与。
村民自治组织将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权利和资源,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将得到提升。
政府也将积极促进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加强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合作。
2. 推动政府改革为了适应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政府需要加强改革,提升治理能力。
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乡村治理是指乡村社会中的组织、管理和规范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这些制度和措施旨在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乡村治理的起源、组织形式、法律制度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首先,乡村治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社会的形成时期,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其次,古代乡村治理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乡村的基层组织结构、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分配制度等。
这些组织形式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乡村治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法律制度。
古代乡村社会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用于规范乡村居民的行为,维护农民的权益。
这些法律制度包括土地法、劳动法、纳税法等,通过明确的规定和制度的执行来确保乡村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最后,古代乡村治理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乡村的宗族观念、家训教育、农民的生活习俗等都在古代乡村治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些社会文化因素的存在,不仅塑造了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对农民的行为方式和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古代乡村治理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涵盖了起源、组织形式、法律制度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古代乡村治理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现代乡村治理的发展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乡村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2. 正文2.1 乡村治理的起源2.2 古代乡村治理的组织形式2.3 古代乡村治理的法律制度2.4 古代乡村治理的社会文化影响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将揭示乡村治理的起源,即从何时开始出现乡村治理的概念,以及起源的背景和原因。
随后,我们将探讨古代乡村治理的组织形式,包括乡村领导机构的设置、职责和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2021年贵州公需科目之乡村振兴试题2(含答案)
2021年贵州公需科目之乡村振兴试题2(含答案)单选题01.3、贵州省提出,要探索富有贵州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着力建设()。
*2 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新型工业化强省新型城镇化强省旅游现代化强省02.6、丰富群众生活,需要推动__________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
*2 分城乡文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教育民间文艺03.5、贵州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是在()。
*2 分2020年2021年2022年2025年04.4、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过渡期。
*2 分1年3年5年10年05.4.“七人议事”会议,可以随时召开,但是参会人数不低于()人。
*2 分453606.4.农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组织基础是()*2 分利益相关关系相融阶层相近地域相近07.5、乡村振兴,就是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_____、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2 分文明乡风朴素作风勤劳民风08.4、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______。
*2 分基础保障目标核心09.5、乡村振兴中,要坚持()主体地位。
*2 分农业农村农民基层党组织10.4、贵州提出,要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贵州新未来。
*2 分美丽七彩多彩绿色11.7、乡风文明要坚持以________为引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2 分道德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利益价值观12.4.()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
*2 分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人民群众自治组织13.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都提出20字的总要求,其中一个要求未曾改变,它是______。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世界各地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解释。
本文将探讨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1、从传统到现代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的,以家族、宗族等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社区组织形式。
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能力。
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农村社会结构开始和城市接轨,家族关系松动,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农民对治理问题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这使得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显得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的需要。
2、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参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了农村改革政策,乡村治理体系也发生了变化。
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过去的家族、宗族等传统社会机制被淘汰,代之以由政府主导的乡村治理机制。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觉醒,社会参与程度开始逐渐增强,逐渐构建起更加多元、开放、平等、协同的乡村治理模式。
3、从分权到权责合一以前的乡村治理模式中,职责分配不明确,有时不同部门之间出现协调不力的情况,一些责任被拖延或弃权。
随着社会发展和制度的逐渐完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更加强调权责合一,相对权力与责任的分离问题得到解决,基层干部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应该落实好职责,责任和任务。
1、发展社会服务功能乡村治理的重点已经由单纯的管理转向了社会服务,这就意味着乡村治理不再只是公共服务的补充,而是成为了社会治理体系的综合治理的一部分。
乡村治理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职能,如健康、养老、文化等方面。
2、强化社会参与现代乡村治理应该走向多元化和立体化,强化社会参与,增强公众的参与和协调作用。
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合作,也需要促进不同乡村领域的交流、协调和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社会建设。
3、建立公共参与平台乡村治理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公共参与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一个透明、公正、公平、实用、有效的治理平台。
公众应该有充分的信息渠道和参与技能,可以更好地理解、参与和影响决策过程。
乡村治理的变迁及有效治理路径选择
乡村治理的变迁及有效治理路径选择乡村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针对村庄社区及其居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和服务,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居民幸福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乡村治理发生了许多变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乡村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变。
本文将对乡村治理的变迁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治理路径选择。
一、乡村治理的变迁1.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瓦解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通常是由村级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共同管理村庄事务,村民议事会作为重要决策机构。
但是随着农村人口外流、村庄规模扩大、社会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乡村治理模式逐渐出现了问题,村干部的管理能力受到质疑,村民自治意识逐渐淡化,村庄内部治理难以顺畅进行,导致一些村庄面临治理困难。
2. 政府介入加强为了解决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问题,政府开始加强对乡村治理的介入,成立了乡镇政府和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对村庄事务进行管理和指导。
政府介入的加强一方面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村民自治的意识,导致村庄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3. 农村居民需求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农村居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业服务和基本管理,需要更多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服务。
这就要求乡村治理从单一的管理向多元化的服务转变,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二、有效治理路径选择1. 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为了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和自治性,应该加强村级自治组织的建设,促进村务公开、村民参与、村民自治,建立健全的村民议事会和村委会,实行民主选举和村务公开制度,使村庄事务能够更好地由村民自己管理和决策。
2. 完善政府引导和监管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和监管的作用,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同时监督和评估村庄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农村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3. 多方合作共治多方合作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路径选择,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应该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合力。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重点任务
锯衙研宪孝考2018年第12期/总第2860
平 ”,即给水 通 、排水 通 、电力通 、电讯 通 、热 力通 、道 路 通 、煤 气 通 和 场 地 平 整 ,让农 民幼 有所 育 、学有 所 教 、劳 有 所 得 、病 有 所 医 、老
落实 乡村振 兴战略 的三个重点任务
有所 养 、住 有 所 居 、弱 有所 扶 ,享 受 城 市 居 民 所享受到的各种现代文 明,真正使 城乡结成命
在全 面认 识 农 业 多 功 能 性 的基 础 上 ,要 创
新农业发展思路。农业已经 由传统的 1.0(传统
农 业 )、2.0(工业 化农 业 )、3.0(服务 化 农业 )
· 31·
经 济 学 文 摘
发 展 到 4.0版 本 的社 会 化 生 态 农 业 ,即通 过 互 联 网等工 具 ,将 农 业 多功 能性 所 内含 的 教 育 文 化 、历 史传 承 等 非 经 济 功 能 彰 显 出来 ,带 动农 村 经 济 回嵌 乡 土社 会 、农业 经 济 回嵌 资 源环 境 , 最 终 达 到 “人 类 回嵌 自然 ” 的 生 态 文 明 新 时 代 。树立起 新 的 农 业 发 展 思 路 ,才 能有 效 避 免 过 去 竭泽 而 渔 式 的粗 放 发 展 方 式 ,实 现农 业 持 续 稳定 发展 。
郭 园庚 鲁俊 辉
运共 同体 。乡 村 振 兴 的 钱 从 哪 里 来 ,财 政保 障
新时代环境下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三治融合
·36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新时代环境下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三治融合袁 凯(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摘要:我国农村治理体系由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方向转变,但社会转型使得乡村治理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进一步使乡村治理体系趋于完善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把德治与法治融入到乡村自治体系当中,发挥德治的柔性与法治的刚性,从而提高我国乡村治理水平乃至社会整体法治水平。
本文在新时代环境下,重点阐述了农村乡镇治理工作的核心是完善自治、法治和德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融合,全面地发挥“三治”的作用。
关键词:自治;德治;法治;乡村治理体系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 袁凯(1993—)男,蒙古族,籍贯:河南新乡,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刑法学。
1 村民自治、德治与法治概述1.1村民委员会自治我国农村社会由熟人社会过渡为陌生人社会。
针对乡村社会在演变过程,学界对乡村治理的理论构想包括乡政村治[1]、乡派村治[2]和乡镇自治[3]。
虽侧重点不同,但都体现了自治的价值。
村民自治,指实现群众在生活及工作中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村内事务,进而在乡村内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一项社会政治基本制度。
1.2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德治德治是依靠道德柔性调解机制来维护和治理社会秩序。
从道德的基本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相互融通为出发点,有学者认为德治乃是依道德之顺应与同化来重塑人类品格、进而规范人的举止行为和活动的治理模式[4]。
马克思主义将道德定义为社会形态,认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因而有学者主张德治是一种长期积累行为规范和相应形成的具有一定自发性、习惯性的民间社会秩序[5]。
我国社会始终滋养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多量的可以运用于乡村治理中的文化和习俗得以传承。
乡村作为自动整合的有机体,通过相应的文化乃至习惯的传承构建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体系,最终实现村民自我约束、教育、管制。
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乡村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的概念、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和措施等方面来探讨这一议题。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乡村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依靠政府、农民和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加强对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事务的管理和运作。
乡村治理是一种基于乡村特点和需求,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乡村治理体系应包括政府组织体系、基层自治组织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和市场机制等组成部分。
政府组织体系应加强乡村治理的规范性和引导性,基层自治组织体系应促进农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管理和决策,社会组织体系应发挥社会力量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市场机制应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三、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应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素质等方面。
政府应转变治理方式,由单一的指令性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服务导向转变;农村产业升级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和农民收入的关键,要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保障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前提,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
四、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要主体,转变政府职能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政府应由过去的单一指挥转变为服务导向,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激发农民的创业创新活力。
五、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升级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河南省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规民约作为传统“德礼法制”文化的独特载体和传统乡村治理的独特方案,在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被作为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本土资源而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证明其重要的法律文化价值。
然而,在汲取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精华时,如若打开方式不正确,则会很大程度影响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进程及功效。
乡规民约的制定需要有明确的立约宗旨。
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自然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途径与载体。
而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在劝禁、惩罚、规范等内容上,明显存在“不合道德”、“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需要避免的。
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的确立,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合理、适当的方式融入乡规民约体系建设,通过乡规民约的独特产生形式、内容表现、传播与落实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村的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成为处理乡村“细事”的前提。
乡规民约不是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简单抄录,也不是各地乡规民约的简单拷贝。
乡规民约之于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持久生命力,之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于其本土性、地域性、传播性以及规范的普遍性、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世代相沿不悖性。
传统乡规民约形式多样,易记易学易诵,可仪可则可范可守,为民众信服。
传统总类性乡规民约,集教育、规劝、告知、奖惩等功用于一体,为一定地域内的乡村民众所普遍遵守。
我国乡村治理的演变及现代转型
DETECTION发 现区域治理我国乡村治理的演变及现代转型*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赵可佩一、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发展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革,我国的乡村社会治理也随之经历了一个不断转型的过程,而且现在正在经历着一个新的转型,也正是这些转型过程一起构成了我国乡村治理的演变轨迹。
(一)1949年前的传统“士绅治村”模式①传统乡土中国,经济自给自足,政治自治自理,体现在乡村治理方面,表现为国家政权依据乡绅阶层的直接管理进行的间接管理,县级以下实行自治管理,由乡绅阶层作为基层和国家之间的桥梁进行委托管理,逐渐形成我国历史上传统的“士绅治村”模式。
乡绅阶层作为内生于乡村的主体,具有国家不具有的内生性权威,其作为一种非正式权威或体制外权威在基层乡村治理中地位举足轻重。
可见,此种模式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士绅阶层与上下之间的关系,防止其与其中一方过于亲近。
(二)1949年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政社合一”模式②1949年后,经过土地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消灭了传统“乡绅治村”模式的根基,即地方士绅阶层,此时,传统的国家间接管理基层乡村的模式难以维继,逐渐转向直接管理。
国家政权对基层乡村的逐渐下沉,意味着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结束。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起了“政社合一”的政治经济体制,意味着国家政权直接渗透至基层乡村。
此种体制下,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直接合一,个人几乎消解或融于集体中,人民公社等三级体制实现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对个人的管理,与此相适应的是国家政权直接深入基层乡村,形成乡村治理的“政社合一”模式。
此种模式实际上是国家对基层乡村的直接管理和控制。
(三)改革开放至2012年11月之前的“乡政村治”模式③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阶梯,代之的是乡镇建制的恢复和村民委员会的建立,逐渐形成了乡镇主政,村民自治的“乡政村治”模式。
将乡镇一级作为国家基层政权,意味着国家政权一定程度上从基层乡村后撤,还权于基层,基层群众自治的村民自治制度因此形成。
古代乡村治理对现代乡村治理的启示
古代乡村治理对现代乡村治理的启示说到古代乡村治理,咱们大伙儿脑海里可能都会浮现一些画面。
比如说,头戴草帽,手持镰刀,村口大树下议事的村长和长辈们。
别看那些日子没有高楼大厦,村里也没啥“智能设备”,但是那时的乡村治理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地方。
你想啊,现代乡村虽然有了更多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手段,可是回过头来看看,某些方面的“原始”治理方法,反而在某些时候显得更靠谱。
咋说呢,咱们先来聊聊。
古代的乡村治理最突出的就是“人情味”。
说白了就是讲究人际关系。
那些年,村里的长辈们可不只是知道每户人家的名字,连家里的猫狗几岁,孩子得了啥病,或者哪家今年收成不好,他们都心里有数。
因为没有现代那么发达的通讯工具,大家更多的依靠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和关心。
每当村里有什么大小事,往往是通过口口相传,或者是村头的长者召集大家坐下来聊一聊。
这种“面对面”的沟通方式,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也让大家知道,问题不是某个人的,而是咱们共同的事情。
就像老话说的那样:“人心齐,泰山移。
”那时的乡村治理,大家不是光靠命令或者规则,而是靠彼此的信任和情感。
这种治理方式并不完美。
有时候也容易出现“打太极”的现象,拖拖拉拉,什么事都拖到最后一刻才去解决。
比如说有个小问题,大家都怕麻烦,也没去深究,结果一个小问题就能拖成大问题,最后还是得找村长解决。
这个呢,就给我们今天的乡村治理提了个醒。
咱们得做到“事不过夜”,问题来了就得及时处理,不能等它自个儿好,或者拖到最后。
尤其是现代乡村发展迅速,很多事情需要及时有效地沟通和处理。
等不及啊,拖拉的后果可就很严重了。
再说了,古代的乡村治理还有个特点,就是“权力分散”。
那时的村庄大多是小规模的自治单位,村长和长辈们并不像今天那样掌握绝对的决策权。
你看,很多重要的决定,得经过村里一大圈人商量,有时候就是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大家坐在一块,边扇扇子边聊。
虽然这种治理模式看起来有点松散,但在某种程度上,它有效避免了“独裁”或者某一个人过度掌控的情况。
乡村治理体系中“三治”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18XIANGCUN KEJI 2020年9月(下)乡村治理体系中“三治”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武枫(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摘要]本文对乡村治理体系中“三治”融合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三治”融合过程中存在治理主体缺位和参与性不高、法治体系不健全及法律意识淡薄、德治基础破损及功利主义盛行、“三治”在融合过程中的认知不一致等问题。
通过成因剖析,提出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强化乡村素质教育,在完善乡村法治体系中培育群众的法治观念,在重修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锻造各自的乡村文化,完善“三治”融合的理论架构并强化其引领作用等创新性举措,来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乡村治理体系;“三治”融合;社会保障;乡村文化[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0)27-18-2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设计目标[1]。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作为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政策举措[2]。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会议主题,而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正是其中应有之义。
乡村治理体系是以“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故简称为“三治”融合。
其发展主要来源于2013年浙江省桐乡市进行的“三治”试验,由于该试验的成功,这种治理方式快速在全社会推广开来。
然而,在治理体系健全化的背景下,其推广过程中的理论逻辑、实践应用还需继续完善,加之社会形势的快速变化,加强对“三治”融合的探究与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1“三治”融合的理论内容和实施效用1.1“三治”融合的发展历程2013年,浙江省桐乡市为了破除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因征地开发等引发的新的社会情况和问题,开始探索现代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途径,通过加强自治、法治、德治建设,强化三者在乡村治理中的组合效应,达到了较好的实践效果,让桐乡市乡村快速朝着治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一、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变化、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等。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主要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以乡、村两级政府为主导,依靠行政命令和政策指导来推动乡村的发展。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决策集中、资源配置不均衡,缺乏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的机制。
2. 经济发展导向模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模式开始向经济发展导向转变。
政府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一阶段的乡村治理模式主要侧重于经济发展,忽视了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治理问题。
3. 社会治理导向模式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农民意识的觉醒,乡村治理模式开始向社会治理导向转变。
政府逐渐意识到要解决乡村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需要依靠村民自治、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推动乡村治理的民主化和社会化。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注重社会参与、民主决策、法治化管理,促进了乡村治理结构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二、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从以上对乡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村民自治的强化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村民自治的强化。
在传统模式下,村民自治体系存在着管理不规范、运作不畅等问题,政府干预过多。
而现在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强化村民自治,鼓励村民通过选举产生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参与农村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2.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之二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政府在推动乡村治理中需要依靠社会组织的参与和支持,鼓励发展乡村社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乡村合作社等,承担起一部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作文题目考到《乡土中国》怎么写?——以2023届江门市期中调研作文为例
作文题目考到《乡土中国》怎么写?——以2023届江门市期中调研作文为例作文题目:《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本著作。
其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等内容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
复兴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了《乡土中国》一书后,有同学感叹,书中谈到的许多风土人情在我国现代农村早已不复存在,乡愁的味道也越来越淡,未免有些遗憾;也有同学认为,时代变了,农村就应该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否则会被现代化浪潮抛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构思这个题目时,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作文写成关于《乡土中国》的读后感。
抑或是完全抛开《乡土中国》,大谈现代农村应该如何“变化”。
这都是低分作文的典型构思。
好一点的学生,会看到材料中的两个“有人说”,然后就急不可待地进入站队思维:支持谁,反对谁,赞成谁,批驳谁……然而“有同学慨叹”和“也有同学认为”,那是别人的观点和意见,而材料的写作任务是:“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的是你要根据前面两个同学的观点,提炼出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而不是复述两位同学的观点,毫无自己的感悟与思考!那么该怎么体现自己的认识呢?我们不妨对题目做一个简单地层次分析。
首先我们看材料的前两句话:《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本著作。
其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等内容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
材料的前两句话都是简单的陈述句。
陈述句陈述的是事实,这个事实为我们定量,确定了写作的范围,也为写作定性,奠定了写作的基调。
从定量的角度看,他厘定了作文讨论的范围应该集中在《乡土中国》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这三个章节之中。
从定性的角度看,材料将《乡土中国》这本书定性为一本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著作,其中关键词是“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