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凝心聚力 共绘美丽蓝图
凝心聚力共绘美丽蓝图参加翔安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步出会场。
(张天骄摄)(本报记者王元晖翔安记者站林瑞声蔡江沈整理)温馨社区。
(张天骄摄)翔安区人居环境日益优美。
(张天骄摄)本报讯(记者王元晖翔安记者站林瑞声蔡江沈)聆听,讨论,鼓掌。
昨天上午,翔安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拉开帷幕,回首过去,一项又一项发展成就令代表们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正在落地开花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让他们豪情满怀,共同为翔安的新一轮发展建言献策。
履职为民着力推动民生改善2013年,翔安区人大常委会着眼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抓住事关产业发展、新城建设等重大事项,强化监督推动,注重跟踪问效,推动各项重点工作有效落实。
全年共听取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13项,作出决议决定10项。
过去一年,区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专题听取审议国有资产运营及全区固定资产清理情况报告,开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调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组织代表视察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新店马巷旧街改造进展情况、翔安机场规划建设情况,推进新城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听取审议翔安生态区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情况报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翔安人居环境。
老百姓关心的,就是人大履职关注的。
在过去的一年,区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大民生保障与社会事业监督,推动落实各项惠民利民措施,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维系着千家万户。
区人大常委会认真督办关于提高失地退养农渔民养老保险补贴标准并给予贴息贷款的议案,成立议案督办组,深入开展调研,征求代表意见建议。
常委会先后三次听取政府办理工作方案及办理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办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翔安出台了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的实施意见。
同时,常委会还注重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持续加大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工作监督力度。
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构筑民生幸福之城
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构筑民生幸福之城作者:全永平黄建华来源:《闽南风》2011年第02期“十二五”期间,厦门要力争实现“五个翻番”、打造“五个厦门”。
“五个厦门”,是要大力打造“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
不仅老百姓把“幸福感”挂在嘴边,厦门城市的决策者,未来五年也将努力使得这座城市“更幸福”。
近日,《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简称《建议》)正式公开,一万八千余字的《建议》中多处提及“幸福”字眼。
正如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所强调,“把发展过程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
“十二五”期间,也将是厦门岛内外一体化的关键五年。
日前,于伟国书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生动地解读了未来五年厦门岛内外经济协调发展、厦门人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的美好蓝图,揭开蕴含其中的“幸福密码”。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将惠及所有市民2010年2月25日上午11时,是一个开创性的时刻,必将载入厦门开发建设的史册。
厦门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动员大会暨集美新城奠基仪式,在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在建工地举行。
集美新城、环东海域同安滨海新城、翔安新城、海沧新城……规划中的厦门岛外一座座新城,如同大鹏的羽翼、将奋力展翅高飞。
出席仪式的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为媒体记者和现场观众指点着新城规划平面示意图,饱含深情地说:“新城建设要让所有市民受益。
”于伟国对记者表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是民心所向,是岛内外的民众的迫切愿望。
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
近几年来连接岛内外的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等交通通道相继建成,随着福厦高铁的通车,厦深、龙厦铁路也将相继通车,厦门进入了“高铁时代”。
因此,现阶段把城市开发建设的重点及时由岛内向岛外转移,一体化推进岛内外城市建设,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做强做大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时机已经成熟。
“十二五”厦门社会组织增长率要达9.7%
对愿意在 日间照料 中心活动 ,但因身体原因而不能 “ 走出来” 的老人 ,工作 人员负责登记和联系 ,组织志愿者上 门服务 ,为 他们提供买菜做饭、 陪护聊天 、 陪送 看病 、 代购物 品、 清洁卫生 、 家电维修等服务。三是 “ 经常性”爱心式服务 。立足社 区高龄 、 空巢、独居 、特 困且生活 能 自理 的困难老 人 , 织志愿者定 组
部” ,服务奉 献在社区!”
( 昌市伍 家 岗区 宜
“ 十二五”厦 门社会组织增长率要达9 7 .%
厦 门最 近出台 Ⅸ 门市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 “ 厦 十二五”
隆康 路 社 区 胡 静 )
发展 规划》 。规划提出 ,争取到 2 1 年 ,平均每万人拥有 8 05 个
党。她的女儿李忠奉是一位有着 3 年党 龄的党 员 ,退休 后和 1
妈妈一起经常帮助社区贫困居 民,邻 里有什么难事 ,也主动上 门出主意 、想办法 ,遇 到家庭矛盾 ,乐于帮助调 解。王秀英的
侄儿李尚军与社区特困党员结对 ,经常利用节假 日,到社区党 员工作室辅导社区孩子们的作业 ,帮助社区 图书室整理 书籍 。 在整个 家庭成 员 中,王秀英 的儿子 、媳妇 、女 婿、孙子都 是 单位的在职党员 。8 小时之外 , 王秀英老人早就是家庭中的 “ 党
支部书记 ” “ 和 纪委书记”她经常组织大家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 , 今年 5月 2 0日,王秀英老人 向隆康路社 区党总 支 申请 成立家 庭党支部 。6月 1 4日,大 公桥街道党工 委作 出批复 ,同意成
立 “ 秀 英 家 庭 党 支 王
语 音版 ,实现语音 同步 阅读 功能,视力残疾 人可通过该系 统
“十二五”期间相关规划
“十二五”期间相关规划
“十二五”时期(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下为“十二五”期间相关规划等的汇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务院及各部门“十二五”期间相关规划
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委?
民政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农业部
商务部
文化部
卫生部
人口计生委
人民银行
审计署
税务总局
工商总局
质检总局
新闻出版总署
版权局?
体育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林业局
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
气象局
自然科学基金会
粮食局
能源局
海洋局
测绘地信局
民航局
邮政局
食品药品监管局
中医药局
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0.23•【字号】闽政[2011]92号•【施行日期】2011.10.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的通知(闽政〔2011〕92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学校:《福建省“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三日福建省“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2011年10月)前言“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福建跨越发展和海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与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全省重点领域改革的战略意图和工作思路,明确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是制定相关改革政策和编制年度重点领域改革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引导和推进全省改革工作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的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十一五”时期改革成效“十一五”期间,全省围绕推进福建跨越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有序开展。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海域使用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厦门市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厦门市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2010年12月目录一、“十一五”期间建设事业成绩与存在问题 (4)(一)“十一五”期间建设事业取得的成绩 (4)(二)存在问题 (11)二、“十二五”建设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目标 (12)(一)指导思想............................. .. (12)(二)基本原则................................. .. (13)(三)发展目标 (14)三、主要任务 (18)(一)进一步做强做大建筑业 (18)(二)促进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9)(三)建设领域低碳城市发展 (21)(四)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24)(五)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25)(六)优化城镇建设 (26)(七)加强城市管理 (27)(八)建设节水型社会 (29)(九)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 (31)(十)全面提升城乡公共安全防御能力 (32)(十一)继续推进社会保障性住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 (33)四、重点项目 (34)五、保障措施 (38)(一)法制保障 (38)(二)组织保障 (39)(三)资金保障 (40)(四)人才保障 (41)(五)服务保障 (42)厦门市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厦门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编制和实施《厦门市建设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加快推进我市建设事业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开放开发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海湾型中心城市,使之成为引领海峡西岸经济区跨越发展的龙头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建设事业成绩与存在问题(一)“十一五”期间建设事业取得的成绩1、建筑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建筑业健康发展。
厦门市民政局、厦门市财政局、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厦门市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
厦门市民政局、厦门市财政局、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厦门市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厦门市民政局,厦门市财政局,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24.04.03•【字号】厦民规〔2024〕1号•【施行日期】2024.05.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老年人保障正文厦门市民政局、厦门市财政局、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厦门市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厦民规〔2024〕1号各区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将《厦门市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厦门市民政局厦门市财政局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4月3日厦门市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为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一步完善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全市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根据民政部等十一部委《关于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的通知》(民发〔2023〕58号)、《福建省民政厅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闽民养老〔2024〕8号)、《福建省民政厅等五部门关于长者食堂建设运营的指导意见》(闽民规〔2022〕5号)等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聚焦老年人就餐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按照“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原则,持续推动长者食堂建设,发展方便可及、经济实惠、营养健康、安全可靠的老年助餐服务,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基本原则1.兜牢底线、分类服务。
结合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突出对经济困难老年人用餐刚需的兜底保障,为高龄老年人用餐提供适度优惠,为所有老年人用餐提供便利服务。
在此基础上,向其他社区居民开放餐饮服务,实现资源统筹利用。
2.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一、规划背景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在此背景下,我国制定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规划目标该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24年,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方向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规模快速增长,实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推动我国经济由传统制造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
具体目标包括:1.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
到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
2.重点领域的服务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加强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创新,推动高质量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的产生。
3.关键领域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
4.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强制度和政策支持,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三、主要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该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主要措施,包括:1.深化服务业。
推动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服务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
2.加强服务业创新能力培育。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服务业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
3.培育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
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新兴的服务业领域发展壮大。
4.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延伸,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关键任务根据该规划,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任务包括:1.提升服务业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推动服务业从标准化服务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服务提升。
2.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
厦门森林覆盖率达到42.8%
厦门森林覆盖率达到42.8%厦门森林覆盖率达到42.8%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在所有这些荣誉的背后,人们都不难发现那一抹抹醉人的绿意。
近年来,厦门林业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正在由注重绿化率向注重林木覆盖率的转变、由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注重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的转变、由注重绿化用地面积向注重绿化空间利用的转变、从注重建成区绿化向注重城乡统筹绿化的转变。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厦门林业用地总面积109.6万亩(其中有林地97.0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3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2.8%。
建成区绿地率35.56%,绿化覆盖率39.8%,人均(含暂住人口)公共绿地面积11.04平方米。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开始实施的生态风景林工程建设。
5年来,我市共投资1.2亿元,完成生态风景林建设72535亩,林分质量得到提高,森林景观效果逐步显现,抵御火灾和病虫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建成各类公园50多个很多人说,生活在厦门,就像是生活在一个大花园里——这话,并没有夸张。
随着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推进,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快速增长,每年新增园林绿地600~700公顷,至2009年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8239公顷,新增园林绿地2786.7公顷,建成公园52处、垂直绿化示范点92处,新创“花园式单位”126个。
此外,岛内主要山体已基本建成山地公园,岛外天竺山森林公园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莲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北辰山、竹坝、大轮山、野山谷等森林旅游景区进一步完善,大帽山、蔡尖尾山、天马山等一批体育公园、森林公园、山地公园和一批“森林人家”旅游项目也正在实施或正在规划启动当中。
按照“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思路,厦门高科技林木种苗业正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培育了200多个树种(品种)苗木5422万株,销售收入6020万元,建立了606亩种子园和300多亩采穗圃,收集、保存了600多种香料植物品种。
福建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引言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进步呼唤着可持续发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国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已成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被提上国家日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一个深度结合,从而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从而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国家背景国务院于2010年10月10日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决定》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根据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决定》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福建地区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
福建省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录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2)(一)支柱产业地位凸显,社会贡献作用明显 (2)(二)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集中度提升 (3)(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市场成效显著 (4)(四)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安全总体保持平稳 (5)(五)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科技应用能力增强 (5)(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 (6)二、存在问题 (7)三、“十二五”期间建筑业发展机遇 (8)四、“十二五”期间建筑业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9)(一)指导思想 (9)(二)目标任务 (10)五、“十二五”期间建筑业发展保障措施 (12)(一)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12)(二)扶持企业开拓市场,外向型经济持续增强 (14)(三)建立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14)(四)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确保行业和谐稳定 (16)(五)健全工程咨询服务体系,促进行业协调发展 (17)(六)提升勘察设计工程建设灵魂先导作用 (19)(七)加快技术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9)(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20)(九)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行业协调健康发展 (22)“十二五”时期,是福建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前三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福建省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审视过去五年建筑业发展历程,理清未来五年建筑业发展思路和目标,提出发展保障措施,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建筑业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依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省建筑业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建筑行业广大企业和干部职工,凝聚共识,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民政局五年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民政局五年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一、过去五年民政工作总结“十二五”期间,我市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服务领域全面拓展,民政发展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一)民政事业综合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在中、省民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全市民政事业费投入年均以超过两位数幅度增长,2015年达到11.62亿元,与“十一五”末期相比增幅达163.66%。
中、省、市彩票公益金投入0.37亿元,与“十一五”末期相比增幅达616.67%。
中、省投入项目10个、资金0.75亿元。
为我市民政事业持续快速推进提供强力支持。
(二)民政工作创制创新动力实足。
市委、市政府在民政方面下发文件12个,创设惠民政策制度10项。
市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数十个规范性文件,推行重要改革举措8项,参与全国性改革试点3项。
创新社会救助制度,构建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机制、与扶贫开发工作衔接机制、“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救急难”主动发现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推动大救助体系建设。
深化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全市社会组织总数达3841个,率先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成功创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
创新发展慈善事业,我市连续三届被评为慈善七星城市。
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建制镇和街道办事处占乡级行政区划总数比例由65%上升到71%,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三)全市民政公共服务较大跨越。
养老床位从1.61万张增至2.6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5.8张,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3%。
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由50%提高到56%。
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基本实现全覆盖。
建成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5个,多灾易发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15个。
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0个,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5个。
建成儿童福利机构1个,建成儿童福利指导中心6个,建成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6个。
完成市军休所维修改造,建成烈士纪念设施3处,47座散葬烈士墓和2处散葬烈士纪念设施得到全面维修保护。
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为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制定《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
第一章 开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形 势新变化新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开创民政事业科学 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国家高度重视民政事业发展,制定政策措施、提出发展 要求,指引民政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阔步前进。
有效应对突发多发 的自然灾害,特别是为战胜低温雨雪冰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 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 会救助体系基本覆盖城乡,社会福利向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结合的适度普惠 型迈进,慈善事业长足发展。
退役士兵安臵改革顺利实施,拥军优抚军休工作 进一步加强。
基层群众自治有序推进,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建设成功推动,协同参与社会管理服务迈出坚实步伐。
区划地名、婚姻收养、 殡葬等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民政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科 技研发和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五年民政事业发展成绩 显著,为今后民政事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民主政治和先进 文化建设,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民政事业全面发展提供历史性机遇。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 基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提高基本民生保障 水平提供有利条件;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发展基 本社会服务提供重要契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为社会 组织管理、城乡社区建设等工作提供广阔空间;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为拥军优抚安臵工作改革发展提供良好机遇;推动区域 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强区划地名等工作。
厦门民营经济发展及转型综述
厦门民营经济发展及转型综述特区建设30年,也是厦门民营经济长足发展的30年。
在这30年里,厦门民营经济从无到有、茁壮成长、不断发展,其综合实力由弱变强,生产经营由粗转精,产业规模由散而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发展战略由陈出新,成为推动厦门特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厦门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着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因此,加快厦门民营经济发展及其转型,既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富民强市惠民生的一项长期战略。
本文试图在总结厦门特区30年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厦门民营经济发展转型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路。
一、厦门特区建设30年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伴随着特区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厦门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位和作用日渐提升,民营企业已成为特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2010年末,厦门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全市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实现营业收入总额亿元,净增亿元。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缴纳税收58亿元,增长%,占全市税收总额的%。
纵而观之,厦门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特区建设之初,厦门民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力微言轻。
据统计数据,1981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业产值20万元,仅占全市工业产值的%;个私商业企业零售额210万元,占限额以上贸易业零售额的比重仅为%;城镇个私从业人员仅有2340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
伴随着民营经济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有益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相关政策从“引导、监督和管理”变成“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特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逐步宽松,企业数量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确保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就业、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厦门市财政局关于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厦门市财政局关于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厦门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12.11.21•【字号】厦经服务[2012]510号•【施行日期】2012.1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厦门市财政局关于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厦经服务〔2012〕510号)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厦府〔2011〕395号),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现就推进本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托本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以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为载体,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约、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辐射能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各区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势,形成与全市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相统一的功能区布局。
三、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一)功能定位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是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具有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明晰、配套功能完善、企业集聚发展等特征的功能区域。
功能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服务、生产制造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
(二)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认定20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及集聚、集约、集群化发展,带动厦门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提升。
(三)规划布局根据《厦门市“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岛内重点发展商务营运中心、金融、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研发设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岛外为主发展依托工业园区、为产业基地配套的商务营运、专业物流、研发设计、物联网等生产性服务业。
厦门十二五规划交通物流
厦门“十二五”规划纲要- 交通物流1.“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关于航运物流部分第三章战略任务-第二节着力二三产共推进-一、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3、航运物流“重点发展口岸物流、第三方物流、城际配送物流,大力拓展中转业务和内陆腹地,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和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形成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新格局。
打造两岸海运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
鼓励引导两岸航运企业增辟新航线、增加班次,加强双方海运业务对接合作,共同设立中转基地、货运站场、经营航线等。
建立对台揽货(快件)货物分拨中心,设立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
拓展中转业务和腹地。
加大航线拓展力度,重点拓展台湾经厦门中转的国际航线,争取国际航商将更多的中转货物转移到厦门港,做大国际中转业务。
建设赣州、长沙、龙岩等“″陆地港”,拓展海铁联运业务,将厦门港腹地从闽粤赣十三市延伸至中西部地区,打造便捷的东南出海通道,实现区域物流联动发展。
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城际配送物流。
鼓励制造业和商贸业剥离物流服务,推进工业企业实行服务外包,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依托的供应链管理、城际配送物流,建成城市公共配送网络和服务台湾地区以及闽西南地区的城际物流配送体系。
完善物流载体平台建设。
实现港口无纸化通关,整合码头资源,提高港口通关效率。
加快建设和完善四大物流园区,培育壮大20家营收亿元以上物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特色物流中心和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批发市场。
”第三章战略任务- 第六节完善中心城市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城市“1、提升海港和空港枢纽中心地位。
加快厦门漳州港区一体化建设,整合港区资源,优化港口布局,完善通关条件,增强港区整体优势;继续实施深水航道疏浚工程,建设嵩屿、海沧港区等集装箱泊位,完善口岸配套设施,推进航运交易市场建设;增辟航线,增开航班,完善航运服务功能,发展以集装箱运输为主、散杂货运输为辅的航运业务,力争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形成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打造海峡西岸航运物流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港。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4082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4082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思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4.11•【字号】厦思政办函〔2024〕72号•【施行日期】2024.04.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老年人保障正文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4082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市民政局:《厦门解决社区长者食堂可持续发展难题的若干建议》(第20244082号)收悉。
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一、办理工作背景思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此,区民政局积极采取措施为就餐难的老人开展爱心助餐助老服务。
二、措施与成效(一)强化党政主导,建立基本助餐保障方面一是思想高度重视。
将建设社区食堂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2022年将建设开元街道阳台山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食堂、筼筜街道振兴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食堂、鹭江街道社区食堂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2023年将建设开元街道深田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食堂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将助餐服务纳入区对街绩效考核。
二是加强财政投入。
我区鼓励依托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餐饮机构等建设运营老年助餐服务设施。
新建三星级以上的街道级照料,可根据市级相关政策文件向市民政局申请养老服务工程包建设补助150万元,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站由街道给予不超过15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
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为辖区内的60周岁以上低保、低收入老人,提供免费的午、晚餐,2023年累计为政府购买服务对象提供助餐服务6.51万人次,支出金额112.81万元。
三是提供场所支持。
近年来,我区加大力度支持居家社区养老用地,鼓励整合改造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存量商品房、农村集体用地等用于开展养老助餐等服务。
如鹭江街道将位于菜妈街16号的场所、中华街道将镇邦路49号公房建设社区食堂,与有资质的餐饮机构合作运营,为辖内老年人及居民提供助餐服务。
十二五计划
百科名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目录
基本信息
“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1、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积极争取资金250万元,兴建1所100张以上床位,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提供养护、托管、康复服务的综合福利院。2010年投入使用。
2、推动社会化养老体系。进一步完善老龄工作机制,落实老年人社会优待服务政策,加快建立高龄、病残、特困老人救助扶持制度,全县城市、农村老年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多层次的老年保障体系,年发放
(二)民政工作面临的形势
要正确分析当前民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就必须认真解读党的十七大以来历次会议提出的各项指导精神。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将保障民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社会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而给以保障民生和社会建设为着力点的民政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科学发展观新观念的提出,为我国率先走出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协调的科学发展道路,全面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指明了一条新途径。民政工作承担着保障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把握发展的内在要求,明确民政工作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始终扭住民政工作发展的关键环节,创新发展民政工作的思路举措等等,所有这些全部都涵盖了民政工作。省市提出的关乎民生的一涵盖了民政工作。省市提出的关乎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县委、县政府提出的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厦门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3.23
•【字号】厦府〔2021〕57号
•【施行日期】2021.03.2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片区指挥部,各市属国有企业,各市属高校: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厦门市人民政府
2021年3月23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依法管理社会行政事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职责。
加快民政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民政工作的保障作用,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市民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民政部及省民政厅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部署,坚持以民惠民为根本、项目为抓手、创新为动力,着力发挥民政工作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作用,着力提升民政部门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民政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
《厦门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与《国家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福建省“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等规划为衔接,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明确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是政府引导和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民政事业发展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一)主要成效“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民政部、省民政厅的指导支持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贯彻实施《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厦门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大局,立足“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主动服务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着力强化民生保障,大力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民政对台交流合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巳如期完成,全市民政工作总体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促进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以城乡低保制度为重点,以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流浪乞讨和生活无着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与社会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截止2010年上半年,全市城市有低保对象9762户21465人,农村有低保对象4082户10884人(其中五保对象407人),城市医疗救助对象4992人次,农村医疗救助对象923人次,重度残疾人生活医疗救助全面启动。
五年来共救助各类求助人员约25482人次(其中流浪未成年人2242人次),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权益。
以应急预案、应急指挥、物资保障和技术支撑为核心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建立,灾害管理体制、救灾投入增长机制、救灾款物发放使用监管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进一步健全,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
积极发挥农村住房统保和商业保险辅助功能,救灾补助标准不断得到提高。
据统计,每年救助受灾群众约15000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约12000人(次)、五年来累计完成约310间因灾倒塌农房的重建任务。
——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和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积极筹集资金举办各类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拓展社会福利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对象范围。
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0个(其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25个),床位数达到5072张,老年人床位拥有率达25‰,初步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建立了覆盖全市、各区的慈善工作网络。
实施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以养老为重点的市、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计划,落实以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为服务对象的“星光计划”、“爱心护理工程”、“肢残助行工程”、“明天计划”、“重生行动”和“蓝天计划”,为245名贫困肢残人员免费装配假肢或助行器,对109名孤残儿童进行康复手术。
五年来,社会福利彩票销售发行量达10.52亿元,筹集社会公益金2.94亿元(其中为我市筹集了社会公益金8747.17万元)。
民政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全市“十一五”期间新增养老床位3878张(其中公办1528张、民办2350张),“十一五”期末全市共计有养老床位5072张(其中公办2047张、民办3025张),现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占有率达到25‰。
已立项、动工的在建社会福利中心3个,救助管理站改扩建已动工建设,成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个,全市共有孤寡“三无”老人626人、农村“五保”老人354人、孤儿637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等社会特殊群体得到了较好的帮扶和救助。
——拥军优属安置改革日益深化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区)活动,全市连续6届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2009年市和六个区被福建省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区),再次实现了“满堂红”。
连续出台拥军优属政策文件,不断巩固提升项目拥军、科技拥军、支前拥军,共建海西双拥品牌,进一步扩大双拥共建成果。
逐步深化退役士兵和军休干部安置对象服务管理等各项改革,连续大幅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抚恤补助标准,建立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实现了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的生活水平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有效保障了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的生活权益。
军队离退休人员接收安置工作进展顺利,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较好落实了政治和生活待遇。
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工作成效显著,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向规范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大力推进优抚事业单位建设,全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设施得到有效维护。
增强了军政军民团结,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了积极贡献。
——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加强行政区划调整调研论证工作,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区划体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的管理,组织开展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完成了全市市内4条129.58公里及市间7条212.56公里的县(区)级行政区域界线的笫一、二轮联检工作,26条253.54公里的镇级行政区域界线的笫一轮联检工作也圆满完成。
实施依法管理边界,妥善调处边界管理纠纷,大力推动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建立界桩管理责任制,有效维护边界地区的和谐稳定。
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一是地名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共命名地名8批1150条,其中道路800条,居民点350个。
二是地名设标工作有序推进,共设置了地名标志近30万个。
其中更换门牌6000多个,新设门牌29万个、设置广告灯箱式街路牌1182座、巷牌321座、镇村驻地村牌11座,小区及工业区导向牌35 座,创新LED技术在路名牌上的应用,完善地名标志导向功能。
三是地名规划工作有新突破,《厦门市地名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多个中观尺度地名分片区规划也已完成共964条。
四是地名信息化工作富有成效,地名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
开通地名网、查询触摸屏、短信问路、热线电话等,地名便民公众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殡葬改革深入推进,殡葬管理逐步规范,殡仪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市新殡仪馆建设稳步推进,预计2011年年中可投入使用,全市公益性骨灰楼堂322个,公益性公墓3个,五年来全市共火化遗体47319具,火化率达到100%。
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婚姻登记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婚姻登记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了新的层次。
认真执行《收养登记工作规范》,依法开展涉外收养工作,提高收养登记规范化水平。
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组织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群众参与、覆盖城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当前,社会组织正逐步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力量。
重点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增强自主运作能力。
支持成立有利于闽台交流的社会组织,鼓励和引导我市专业性社团与台湾对口社团加强交流合作。
目前,全市各类社会组织数量达到1631家,其中社会团体893家,基金会2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717家。
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目前,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中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有530人(其中:中级105人;初级425人),全市首次社工考试成绩位居全国前列。
在社区中设置社工岗位,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积极开展社区工作交流,引导社区工作人员“社工化”,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稳步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发展,顺利完成了2006年、2009年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首次实行社区居委会户代表和全体居民直接选举方式,以及村委会妇女成员专职专选,提高了基层民主化进程,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实践。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确定1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
全面推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健全,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以居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治理机制初步建立,社区环境和社区居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采取新建、购买、置换等多种形式,先后投入资金7亿多元,目前,全市共建社区服务中心(站)202个,社区服务设施235个,已有155个城市社区的用房面积基本达到5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标准,总面积达124959平方米。
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点近千个,社区服务工作遍布城区各地。
——老区扶建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统筹兼顾老区和民政工作,服务大局、服务老区、服务群众的能力明显提升。
按照“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加大老区扶建力度,促进我市区域协调发展。
全市每年按排200万元经费扶持老区建设,为加快我市老区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民政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救助标准和保障项目、救灾补助标准和补助项目、社会福利设施现状、部分救助对象和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民政经费投入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社会对部分优抚对象的优惠优待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民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民政法制体系建设滞后,执法手段尚不健全,依法行政意识不够强,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民政专业技术和技能人员队伍还不适应民政事业发展的需要;基层民政机构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与日益繁重的发展任务还不相适应。
以上困难和问题制约了民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