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同体在译者身上的体现——以《紫颜色》两译本为例
两性互动下的解构与重构——论爱丽丝·沃克《紫颜色》中的黑人男性气概
91隋红升、陈吉:两性互动下的解构与重构两性互动下的解构与重构*——论爱丽丝沃克《紫颜色》中的黑人男性气概隋红升 陈 吉内容提要:笔者通过对爱丽丝沃克的《紫颜色》中两性互动关系的分析,阐述传统黑人男性气概在女性反抗以及主体意识觉醒过程中逐步被解构以及新型男性气概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两性互动中得以建构的过程,由此管窥两性互动对黑人男性气概建构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紫颜色》 男性气概 解构与重构 两性互动作者简介:隋红升,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主要研究美国文学、性别诗学。
陈吉,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主要研究美国文学。
Title: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under Gender Interactions:On the Black Masculinity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 Abstract:By exploring the gender interactions among the main characters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the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procedures of de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ity with the black women's protest and the awakening of their subjectiv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asculinity in gender interaction characterized by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thus probing the profound signi cance of gender intera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lack masculinity.Key wor ds:The Color Pur ple masculinity de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gender interactionsAuthor s:Sui Hongsheng,is from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Zhejiang University,specializing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gender studies.Chen Ji,is from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Zhejiang University,specializing in American literature.就美国黑人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的研究现状而言,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该作中黑人女性的成长及其主体意识的觉醒,比如唐红梅女士认为该作凸显了“黑人女性的自我不断拓展”(唐红梅211)。
从《紫色》中译本看翻译中的性别身份-2019年精选文档
从《紫色》中译本看翻译中的性别身份随着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学者们着力于对语言层面背后能起到积极作用的一些因素进行研究,翻译研究也从语言文字层面提升到了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等层面。
根茨勒(Edwin Gentzler)认为,翻译与身份的研究是翻译研究的新方向(2008)。
国内学者也对“身份”研究引起重视,王东风认为“身份问题是当今翻译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语言身份、文化身份、阶级身份、社会身份、性别身份、年龄身份、民族身份、殖民地身份、霸权身份,只要涉及跨语跨文化交际,这些身份就会以不同的方式现身于翻译之中”。
一、翻译中的性别身份“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最初是一个医学名称,用于向大众解释性别重置手术的本质。
社会学理论中性别学研究认为人的社会性别身份具有流动性,性别身份可以与生理性别相符,也可能不符,有时还会出现“双性同体”(androgyny),即人是拥有双性意识,或者说用双性视角来看问题。
译者的性别身份可以说是译者身份在性别层面的体现。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拥有多重身份。
“译者的身份应是多重的,他既是读者、作者,同时又是创造者、研究者。
”(田德蓓,2000:20)在翻译的不同阶段,要做到性别中立都不容易。
作为读者,译者从自身性别出发,同时带着原作者的性别去欣赏理解原作。
作为作者,尤其是在翻译女性主义作品时,译者需要抛开自我的性别身份,以原作者的性别身份将原作内容和形式以目的语表现出来。
作为创造者,译者不是简单地将两种文字进行转换,其中还包含了自己的再创造,而在创造过程中,译者要抛开与原作者的性别差异,尽可能地与原作者融为一体,尤其是翻译性别色彩较浓的作品时,要注意自己的性别身份。
作为研究者,译者不仅要研究原作语言,同时也要研究其创造背景、社会文化以及原作者的性别身份。
总的来说,无论在翻译的哪个阶段、哪个方面,性别身份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对翻译带来不同的影响。
《紫颜色》小说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汇报人:XX 20XX-01-31
contents
目录
• 现实意义 • 指导意义 • 艺术表现与审美体验 • 文化传承与交流互鉴
01
现实意义
反映社会现实
1 2
揭示种族歧视与压迫
小说通过主人公西丽的遭遇,深刻揭示了美国南 部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
要点二
独特的叙事风格
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采用了书信体 、内心独白等多种叙事方式,使得小 说在文学形式上也具有了一定的创新 性。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不仅增强了 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还使得小说在世 界文学宝库中独树一帜。
要点三
深刻的社会寓意
小说通过主人公西丽的成长历程,揭 示了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压迫,表达 了作者对平等、自由、尊严等人类普 世价值的追求。这种深刻的社会寓意 使得小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和指导意义。
传递反抗与自我救 赎精神
小说中,西丽在经历种种磨难 后,逐渐觉醒并勇敢反抗,最 终找到了自我价值和生活的意 义。这种反抗与自我救赎的精 神,对于现实社会中的弱势群 体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揭示社会问题
小说通过西丽的故事,揭示了 种族歧视、性别压迫、家庭暴 力等社会问题,引起了读者对 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THANKS
感谢观看
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勇敢面对困境
西丽在遭遇家庭暴力、性侵犯等种种不幸时,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并寻求出路。这种勇敢面对 困境的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坚持自我追求
在男权社会和种族歧视的压迫下,西丽并没有放弃自我追求,而是努力寻找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这种 坚持自我追求的精神,对于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紫颜色》中莎格形象的“双性同体”解读
学、 文艺理论方面的界定明显可以看 出, 双性同体突 出强调个体 自 身和谐平衡的两性特质 。双性同体理 论解构 、 颠覆 了传统 以性别差异为基础 的“ 性别特 质” 。为了使性别 区分更清 晰明显 , 父权制在社会 文化层面上建构 了界定男性身份的男性特质和女性 身份的女性特质。然而 , 男人和女人 的性别特质并 不是完全对立分割的 , 男人和女人都可 以具有异性 的某些特质。实际上 , 拥有男性优秀特质的女 人和 拥有女性积极特质 的男人才是真正完美的人 , 男性 力量与女性力量 的相互补充与和谐共融才是 自由健
美 国文坛的黑人女性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她致力于 书写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歧视下的生存 困境和生 活抗争 , 为饱受辛酸苦难 的黑人女性 呐喊 。她卷帙 浩繁的作品较真实客观地展现了美国南方黑人女性 的生存状态和思想动态。她笔下诸多生动鲜活的黑 人女性 以及她们受虐待摧残 的悲惨遭遇, 极大地激 发 了读者的哀怜和同情。小说《 紫颜色》 ( T h e C o l o r
・
2 4・
全 的人格状态。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具有重要的 文学批评价值 , 正如著名学者 吕洪灵所言 , “ 双性同 体是伍尔夫尝试的一种新 的批评方法 , 是在构建一 种与后 人 对话交 往 的艺术 批评 ” [ ‘ 。
立、 思想新锐的莎格 ・ 艾弗里 ( S h u g A v e r y ) 是该小
说 中最靓丽迷人的风景 。莎格不受传统牵绊束缚 , 全身心投入歌唱事业 , 热情 引导懦 弱的茜丽 ( C e l i e
H a r r i s ) 获得独立 , 鼓励胆怯的玛丽 ・ 阿格纽斯 ( M a -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1. 引言1.1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被广泛地研究和解读。
她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androgyny)更是备受关注。
在伍尔夫看来,性别并非二分的,而是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现象,每个人内在同时容纳着男性和女性的特质。
“双性同体”理论是伍尔夫对性别身份的探讨和重新定义,她认为只有当个体内在的男性和女性特质得到平衡和统一时,创作才能得以真正地实现。
这种“双性同体”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伍尔夫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具体展现了“双性同体”的概念,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具有模糊的性别特征,同时反映出男性和女性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这种性别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使得伍尔夫的作品更加富有深度和多元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当时的文学界,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颇具争议,但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赞扬。
她的文学作品为后世的作家和评论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影响深远。
通过对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她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对当代文学理论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2. 正文2.1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与性别身份的探讨在现代文学批评中,探讨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在作家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和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问题。
“双性同体”是指一个人具有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特质的身体或灵魂状态。
在伍尔夫看来,人的性别身份不应该被简单地划分为男性或女性,而应该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存在。
她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蕴含着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属性,而这种双重性别属性的存在会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她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伍尔夫试图打破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呼吁人们能够接纳和包容自己及他人的多重性别身份。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而闻名。
在她的文学作品和批评作品中,她表达了对性别身份和文学创作方式的深刻思考和质疑。
本文将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并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双性同体”这一理论的含义。
伍尔夫在她的著作《到灯塔》(To the Lighthouse)中首次提出了“双性同体”概念。
她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男性和女性两个方面组成的,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既是男性又是女性的“双性”意识。
这种“双性同体”意识使人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产生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想法。
伍尔夫进一步指出,这种“双性同体”意识在文学创作中尤为重要。
她批评当时的文学作品过于男性化,没有充分反映女性的经验和思维方式。
她主张女性作家应该发展自己的创作语言和风格,来表达属于女性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她也呼吁男性作家去超越传统的男性意识,接受并欣赏女性的视角和文学成就。
在伍尔夫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性同体”意识的运用。
她以内省与交际为主题,通过角色的内心独白和对话的形式,塑造了多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体验。
她的小说《豪婿》(Mrs. Dalloway)中的主人公克拉丽莎就是一个典型的“双性同体”角色,她既有男性意识的理性和冷静,又有女性意识的敏感和感性。
通过这种写作方式,伍尔夫能够更准确地诠释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更真实和立体的形象。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了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应该追求平衡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观点,文学应该包容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和不同立场的声音。
只有这样,文学才能更好地反映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伍尔夫的理论为女性作家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创作的框架。
她鼓励女性作家勇于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她对文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本身,还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理论上。
她提出的“双性同体”概念对于理解她作品和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双性同体”(Androgyny)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男女合一。
伍尔夫认为,性别是社会文化的构建,并非生理上的决定。
她主张要打破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追求男女合而为一的精神状态。
她并非认为女性应仿效男性,而是认为男女之间应该有一种相互渗透的精神维度,即“双性同体”。
伍尔夫在《三个房间》一文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理论。
她说:“真正新的女性恰恰是‘男性化’的女人,而真正新的男人则是‘女性化’的男人。
”她希望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性别限制,寻求一种在男女之间找到平衡的趋势。
在她看来,女性创作应该摆脱被动性别角色的限制,追求自由和独立;男性创作则需要拓展视野,关注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伍尔夫在她的小说《至灵之波》中充分展现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小说中的主人公面临着内在的困惑和性别自我认同的追问。
她通过一种模糊的叙述方式,使人物的性别在文本中不再具有明确的界限,体现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伍尔夫在《牡丹之家》中也运用了双性同体的思想,将男性和女性的意识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学世界。
“双性同体”这一理论对于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伍尔夫认为,女性文学应该摒弃传统男性中心主义的视角,找到自身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她主张,女性作家应该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世界和个人的经验,而不是局限于社会的制约和规范。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方法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文学创作理论的贡献不仅局限于她的作品本身,更体现在她提出的“双性同体”概念上。
她的这一理论使我们反思性别的二元对立,追求男女之间的平衡和联结,对于推动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
132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
133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
134从核辐射报道看英国报纸行文的语言特征
135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
136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omotion of Automobiles--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96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97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
98目的论视角下《麦琪的礼物》的译本评析
99丹尼尔·笛福的社会地位和鲁滨逊漂流记
100McDonald’s Success
101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
102《背影》的两种英译文对比研究
103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三个中译本
2《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妹情谊
3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Greece
69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
70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71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72论英语谚语的翻译
73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
74交际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5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
76《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
77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思想深度而著称。
在她的文学创作理论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双性同体”理论。
这一理论涵盖了伍尔夫对写作、文学和性别的深刻思考,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来解释一下“双性同体”这个概念。
伍尔夫提出“双性同体”不是指男女之间存在着同样的身体或者性格特质,而是指每个人都具备男性和女性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伍尔夫看来,男性的作品也可以包含女性的特质,女性的作品也可以包含男性的特质。
她认为,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性别的限制,展现出更加细腻、多样的人性。
“双性同体”理论在伍尔夫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她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都具备男性和女性的特质,他们不拘一格,既有“阴柔”的一面,又有“阳刚”的一面。
在《到灯塔去》中,主人公拉姆鼎是一个非常有女人情怀的男人,而他的妻子坎布里尔则是一个充满男性气质的女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伍尔夫对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以及对“双性同体”理论的深刻理解。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对性别的重新思考,引发了当时文学界对性别角色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她的作品中的性别角色破格的塑造,启发了后来一大批女性作家,她们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大胆地表现出女性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赋予了文学作品更加细腻和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通过将男性和女性的特质融合在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使得作品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伍尔夫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强烈的情感冲突和人性挣扎,这些都得益于她对“双性同体”这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还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提出的这一理论在20世纪文学批评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被广泛地引用和解读。
她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批评家,成为了20世纪文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双性同体”视角看《简爱》的中译本
作者 简 介 : 吴林 ( 1 9 8 8 一 ) , 女, 湖 南益 阳人 , 湖南工业大学( 湖 南株 洲 4 1 2 0 0 0 ) 外 国语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彭利元 , 男, 文学 博 士. 湖 南 工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院 长 , 研 究方 向 为 翻 译 学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0 6
而 女性 则 处 于从 属 的 、 派 生 的地位 . 妇女 一 直 是 受歧
视 的 对象 . 她 们 为 了彰 显 自己 的身份 、 体 现 自己的 价
值 主动拿 起 手 中的笔 去干 预原 文 , 进 而改 写原 文 。女 性 主 义 者 的 努 力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取 得 了较 大进 展 , 但 在 另一 程 度 上构 建 了新 的二 元对 立 。 学者 们 为 了 解 构 二元 对立 , 引入 了“ 双性 同体 ” 概 念 。“ 双 性 同体 ” 最 初 的 意 义是 个体 为 两性 性 格 的结 合 体 ,而两 性 性 格 在 个 体 中能 和谐 相 处 , 共 同促 进 个体 的发 展 把 “ 双 性 同 体 ”应 用 到 翻译创 作 中 ,主要 是 指译 者 应 具 有
重 庆科 技 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 0 1 4 年 第1 期
J o u na r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0 n ) .
的语 言“ 技巧” 问题 , 还应 包 括 文化 、 意识 形 态 等诸 多
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的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研究专业:文艺学方向:西方文论2003级研究生:周霜红导师:莫其逊内容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英国的意识流小说大师,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随笔家,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和女性主义诗学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双性同体”作为女权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9年出版的论著《自己的一间屋》中首次提出来的。
她从两位一起钻进出租车的青年男女身上得到启发,阐发了这一观点,指出卓越的作家应该是两性融合的,也就是同时具备男女双性的素质。
这一理论观点或显或隐、或深或浅几乎贯穿在她所有的作品之中。
在《自己的一间屋》里,弗吉尼亚·伍尔夫虽没有明确界定她的“双性同体”概念,但她把它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理想境界提出,向传统的男性社会的学术观点和方法挑战,不仅提出了“女人的男性”,也提出了“男人的女性”,象征着双性同体诗学思想的正式产生。
今天,这一思想已经深深地渗入到了诸多女性主义作家、女性主义理论家的著作里,成为一个既有争议又颇具影响力的理论观点,也是当下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力求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借鉴、运用多种理论、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描述双性同体诗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演变发展,探讨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成就与局限。
第一部分:溯源——不同的历史描述。
追踪讲述从史前时代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现这一段悠久的历史里,“双性同体”这一观念,早就具有了一种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性别超越的内涵。
从“双性同体”这一观念在历史各个领域中的表现、发展与演变中,人们可以看出,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女性主义批评中提出的双性同体诗学理论,不完全建筑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与达尔文的生物学的最新发展之上,更不是依赖于《创世纪》的名句或柏拉图的著作,它是她在实验探索式的勤奋刻苦的写作中产生的,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与历史有着一种深刻的精神联系。
恋情抑或亲情-《紫颜色》中茜莉与莎格关系管窥
恋情抑或亲情:《紫颜色》中茜莉与莎格关系管窥作者简介:王里艳(1986—),女,山西晋城人,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尚亚宁(197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摘要: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主义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在美国文坛乃至全世界曾引起不小的轰动。
许多学者对小说两位女主人公的关系作以解析,认为茜莉和莎格的关系是纯粹的“同性恋关系”。
本文将从茜莉与莎格的相识到相知,相知到相恋,相恋到相依三个阶段认真审视二人的关系,认为茜莉与莎格的情感关系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同性恋情,而是在父权社会的压迫和摧残下,依靠妇女联盟,用“女同性恋”这一特殊的手段,推翻男权的压制,获得社会地位,实现独立自主,重获新生。
作者希望通过研究分析,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一种对人类性关系的全新视角。
关键词:同性恋;姐妹情谊;妇女主义艾丽斯沃克是美国文坛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小说《紫颜色》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黑人茜莉从对男性的逆来顺受,到后来从情感和性格上得到新生的故事。
茜莉幼时被继父强暴,长大后被迫嫁给只当她是发泄工具和女仆的艾伯特,受尽蹂躏和虐待。
她相依为命的妹妹奈蒂为了躲避艾伯特的纠缠,也忍痛与茜莉骨肉分离,背井离乡。
在艾伯特的情妇莎格的启发和帮助下,茜莉逐渐找回自信,离开艾伯特并凭自己的手艺重获经济独立和人格尊严。
1983年《紫颜色》获得了美国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奖。
评论家彼德普罗斯科特将该小说誉为“一部具有永远重要性的美国小说,一部罕见的作品”。
1985年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将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奥斯卡11项大奖的提名,创造了不错的票房纪录。
关于《紫颜色》中女主人公茜莉与莎格的关系多年来一直为学界所争论探讨。
本文试图分析茜莉与莎格相识、相知、相恋的情感历程,进一步理清茜莉与莎格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相识到相知:情感层面渐趋认同沃克曾经指出,妇女主义者是热爱其他妇女,喜欢或偏爱女人的文化、女人的感情变化和女人的力量的人。
双性同体视角在《呼啸山庄》三个中译本的体现-最新资料
双性同体视角在《呼啸山庄》三个中译本的体现我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一本女性译者翻译的有关男性问题的一本书。
这句话,让我思绪万千,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包含很多的话题:译者性别,译者身份,译者性别身份。
而这些话题与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密切相关。
女性主义的浪潮涤荡了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尤其是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后,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0世纪80、90年代的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观得到了译学界的肯定,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翻译中的性别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译者性别、译者身份、译者性别身份译者性别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分。
换句话说,女性译者的生理性别是女性,但是其社会性别有可能是男性,反之,依然。
就像西蒙(Simon)在《翻译的性别》所阐述的,谈及翻译中涉及的性别问题,“男性可以采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规则,女性也可以成功的翻译男性的作品……可供研究的另一个有趣的领域是性别身份是如何通过翻译被伪装起来的”。
(1996:168)传统翻译认为译者的作用就是要精确传达原作的意思,译者是隐形于原作和作者背后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被忽略,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20世纪70、8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传统的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且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译者身份研究引起关注,译者从传统翻译研究中的“模仿者”、“女仆”、“隐形人”变成“创造者”、“改写者”、“操纵者”,从文化的边缘走到了中心。
“性别身份”一词的界定源自医学术语,与自身的生理性别并不总是一致的。
性别身份可以分为男性、女性、双性、中性(第三性),或者以上均不是。
(马悦、穆雷,2010:67)同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性别身份也是可以做出不同的,甚至是多样的选择。
女性译者可以用男性的意识对男性的语言进行翻译,男性译者也可以用女性的意识翻译女性的语言。
而这一翻译实践也是“双性同体”意识的体现。
最早提出“双性同体”概念的是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打破固有牢笼,找寻生命意义——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紫颜色》
打破固有牢笼,找寻生命意义——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紫颜色》摘要:寻找“母亲花园”的妇女,美国二十世纪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讲述了黑人妇女西丽与其他黑人女性姐妹团结互爱、通力合作,跳出美国男权制社会下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牢笼的故事。
本文采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着重从黑人女性的姐妹情谊来分析小说《紫颜色》中主人公西丽由被动“隐形”到自动“显现”再到主动追寻性别平等,人格自由之路。
探究西丽如何寻回自我的认知构建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以此了解小说中个体意识和人物命运之间深刻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西丽;黑人妇女;《紫颜色》;镜像理论一、引言1982年《紫颜色》问世,沃克的创作才完全走向了成熟。
这本小说的价值也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认可,成为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西丽作为一名非裔美国女性,婚前受继父侵害践踏,婚后受丈夫欺压当牛做马。
她原本选择一度默认和容忍被歧视被忽视的生活在一系列黑人女性友人的鼓励帮助下发生了颠覆性转变。
她的逆转与其内心世界与周围世界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周围事物以有声和无声的存在,每时每刻构成着一种个人主体“应该”成为的形象之镜。
他们所构成的一个个“他者”影响着西丽亚,并促进她“自我”的转变。
拉康所提出的“镜像阶段”理论对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发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观点进行颠覆。
镜像阶段在镜像理论中是关于自我的构成与本质和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阶段。
这一阶段本来没有生物性本我的人最初是在镜子里自己的影像中、在虚假的影像关系中建构心理人格的。
而我们长期没有发现的事实是:假象成了主人。
尚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破碎身体的婴儿在镜中通过对自我的凝视产生“我”的另一个影像,从而会受到影响与镜中之我达成一种想象性的认同关系。
随后的“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亲、街坊邻居甚至是社会潜在规则等一切周遭的影响,在其他众人的反应和凝视下被建构起来。
自己的直观镜像与感性的他人面容相互作用形成“小他者”。
红楼梦英译中霍克思的双性同体视角_刘蕊
1. 引言
《红楼 梦 》英 译 是 汉 英 文 学 翻 译 乃 至 整 个 翻 译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采用新颖的理论观点 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显然对相关翻译领域的实 践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对相关领域的研 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应当看到,在各种理 论观点中,一些学者已成功地采用了女性主义视 角来研究《红楼梦》英译。其中,杨雪探讨了杨宪 益( Yang Hsien-yi) 、霍克思 ( David Hawkes) 等男 性译者的女 性 意 识 对 其 翻 译《葬 花 词 》时 体 现 出 的翻译风 格 的 影 响,可 谓 具 有 开 拓 性 意 义。[1] 正 如西蒙( Sherry Simon) 所说,“翻译中的性别问题 不仅跟女性有关,也跟男性有关系,男性可以采取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规则”。[2]168 所以,“男性译 者的女性主义意识同样值得研究,应引起女性主 义翻译研究者的关注。”[1]
4. 1 篇章层面的分析 在篇章层面存在着一些宏观的、与社会文化 密不可分的性别敏感语言现象,体现在整个篇章 的宏观图式、叙事焦点及描写方式对人物及其性 别地位的构建上。[6]159 - 197 从其《红楼梦》译本可以 看到,霍克思在篇章层面上遇到性别敏感现象时, 时常采用能避免性别歧视的英语表达形式。 4. 1. 1 宏观图式 从性别角度来看,《红楼梦》原文的宏观图式 是以女性为主体、以女性为尊贵的。从数量来看, 《红楼梦》中多的是女性人物和女性的言说,给读 者带来了一个女性或女性化的语言世界。这种 “女性主体 ”的 宏 观 图 式 清 楚 地 体 现 在 全 书 回 目 中女性人 物 出 现 的 高 频 率 上。 从 性 质 来 看,《红 楼梦》中 多 的 是 对 女 性 的 赞 颂 和 褒 扬,使 读 者 感 受到一种对女性品质和地位的崇敬之情。这种 “女性尊贵”的语言构架在书中开头( 第二回) 就 借贾宝玉 等 男 性 人 物 之 口 反 复 表 述 出 来,如“女 儿是水做的骨肉”,“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 净的”。通 读 霍 克 思 的《红 楼 梦 》译 本 可 以 看 到, 译文成功地再现甚至在某些地方凸现了原文这种 “女性主体、女性尊贵”的宏观图式。 例( 1) :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 题( 第三十七回) A happy inspiration prompts Tan-chun to found
_紫色_中的黑人女同性恋主义剖析
2007年9月第28卷 第5期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Sept.2007Vo l.28N o.5《紫色》中的黑人女同性恋主义剖析薛小惠(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 要:本文从激进女权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中所反映的黑人女同性恋主义的成因、本质以及它与黑人女性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指出黑人女同性恋主义的出现是美国社会对黑人妇女进行种族歧视和男权压迫所产生的自然结果,也是美国黑人妇女为争取自由与幸福所采用的一种斗争手段。
关键词:艾丽丝·沃克;《紫色》;激进女权主义;弗洛伊德;黑人女同性恋主义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7)05-0062-04Abstract:A ppr o aching its theme fr om t he per spectiv e of r adical feminism,this art icle analyses t he causes and natur e of black lesbianism reflect ed in T he Color P urp le by A lice Walker,o ne of the most famous black wo man w riter s in Amer ica t oday.Besides,it also studies the r elatio nship bet ween black lesbianism and tr aditio nal black fema le culture. It concludes t hat black lesbianism is the nat ur al outcome o f ra cial and sexual oppression impo sed o n black w o men by Amer ican societ y and black lesbianism has been used by A fr ican A merican w omen as a m eans to pur sue freedom and ha ppiness.Key words:A lice Wa lker;T he Color Purp le;R adical feminism;Fr eud;Black lesbianism 《紫色》(T he Color Purp le)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的代表作之一。
理想文化之二-寻觅理想与完美的宗教期待—“双性同体”
理想⽂化之⼆-寻觅理想与完美的宗教期待—“双性同体”“双性同体”是宗教学的⼀个重要概念,其萌⽣与古代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社会的发展,“双性同体”以各种形态渗⼊了宗教更多的领域,并在当今世界有很⼤的影响。
“双性同体”作为⼀种蕴涵丰富的寻觅理想的宗教期待,在21世纪的研究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介绍:冷东,⾹港⼤学博⼠,⼴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510405本⽂是作者在研的⼴东省⾼校⼈⽂社科项⽬,《“双性同体”—21世纪伦理道德建设及⼈才培养的新视⾓》的阶段成果。
寻觅理想与完美的宗教期待—“双性同体”“双性同体”(androgyny),⼜称“双性共体”和“雌雄同体”,除涉及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理学、⽣理学、美学、教育学、⽂艺学和⼥权主义等领域外,也是宗教学的⼀个重要概念。
“双性同体”的萌⽣与古代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社会的发展,“双性同体”以各种形态渗⼊了宗教更多的领域;并在当今世界有很⼤的影响。
因此,“双性同体”作为⼀种蕴涵丰富的寻觅理想的宗教期待,在21世纪的研究越发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双性同体”观念在原始宗教中的产⽣世界各远古宗教普遍认为:造物主是半阴半阳的、或者是雌雄同体的,这⾮常⼴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彼此封闭的原始宗教和⽂化中,这种包含共同⽂化内涵的现象,反映了原始⼈类的朴素宗教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断⾔:⼈类最初是半阴阳的,是宙斯把他们分成单性别的两半,他们渴望重新结合,以此来解释男⼥之间的恋爱和结合倾向的根源①。
在埃及神话中,始祖之神是双性同体的。
地球四域的四位⼤神,⼜称为⼋联神,实际是四男四⼥,⼋个形体。
地神格⼘和天神努特原来也是相互拥合,难以分离。
后来其⽗(⼀作其⼦)⼤神舒将努特即天宇⾼⾼举起,努特才同她的兄长,也是她的丈夫地神格⼘相分离②。
印度婆罗门教的圣书《往世书》说:“⾄⾼⽆上的精神在创世的⾏动中成为双重的:右边是男性,左边是⼥性。
她是玛亚,永恒不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大 部 分 是 西 丽遭 受 继 父 和 某 某 先 生 的 虐 待 。 其 中 , 翻成 “ ” 了 杨 打 占 1 3次 ,揍 ” 仅 有一 处 , 71 “ 则 占 .%。而 陶 的译 文 中 。打 ” 5次 ,揍 ” “ 有 “ 有
蒙 曾在她的著作《 翻译 中的性别》 指出, 女性译 者可以成功翻译男性 作
21 0 1年
第 3期
S I N E&T C O O YIF R CE C E HN L G O MATO N IN
0本刊重稿 。
科技信J _ L
双性 同体在译者身上的体现
以《 紫颜 色》 两译本为例
吴 静 王 慧 敏 ( 昌航 空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江 西 南 昌 3 0 3 】 南 3 0 4
2 0世 纪 8 0年 代 翻 译 研 究 的 文 化 转 向 与 西 方 女 性 主 义 第 二 次 浪 9处 , 6 . 。 打 ” 程 度远 低 于“ ” 杨 仁 敬 作 为一 个 男 性 译 者 , 占 43 “ 的 % 揍 , 屡 潮 的蓬 勃 发 展 , 使人 们 开 始 关 注 翻译 中 性 别 问 题 . 别 视 角 逐 渐 进 入 性 屡 忽 略 女 性 所 遭受 的苦 难 。需 要 说 明 的是 , 译 文 中 仅 一 次 的 “ ” 杨 揍 字 翻 译 研 究 领 域 。双 性 同体 (n rgn )也 称 ” 雄 同 体 , 兼 有 男 性 和 adoyy , 雌 指 出现 在 哈 泼 向 西丽 询 问该 如 何 让 妻 子 索 菲 亚 服 服 帖 帖 的对 他 时 。 丽 西 女性精神的人, 也指 阳刚 与 阴 柔 的 情 感 在 一 个 人 身 上 的 完 美 体 现 。 弗 的 回答 。“ et e. a ”2 。而此 时 陶洁 第 一 次 翻 成 “ ” 。在描 B a rI y[‘ h s 1 ’ 1 打 字 洛 伊 德 最 早 提 出人 的潜 意 识 双 性 化 的 概 念 ,他 认 为 在 个 性 层 面 上 . 人 写 继 父 和 某 某 ” 当 杨 打 , 同 时 拥 有男 性 和女 性 的品 质 , 是 显 隐 不 同 。 伍 尔 夫 最 早 在 《 间 自 只 】 一 在 女 性 同性 之 间 , 丽 对 索 菲 亚 的 态 度 时 . 则 有 意 或 无 意 得 使 用 程 西 杨 己的房间》 中将 双 性 同体 的概 念 引 入 了 女 性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中 。 她 认 为 度重的“ ” 揍 。陶 则 相 反 。这 说 明 , 洁 很 敏 感 的 注意 到 这 个 细 节 , 同 陶 她 “ 我们 之 中每 个 人 都 有 两 个 力 量 支 配 一切 , 个 男性 的 力量 。 个 女 在 一 一 情 女 性 , 女 性 同性 之 间 的 矛 盾 进 行 尽 可 能 的化 解 。 行 有 意 识 的 翻 对 进 性 的力 量 . 正 常 、 适 宜 的 境 况 就 是两 个 力 量 一 起 和谐 的生 活 . 诚 最 最 精 译 , 可 能得 使 女 性 主 义 文 本 的 特 征得 到 充分 体 现 和最 大化 增 强 控 诉 尽 合作 的 时候 ” , 次 提 出 了双 性 同 体 的 创作 观 。 而 在 翻译 中 , 丽 ・ 目首 谢 西 的力量。
者 的 作 品 , 别 不 匹 配 的 译 者 也 完全 可 以胜 任 [ 这说 明 , 论 是 从 心 性 3 1 。 无 理 学 的 角 度 , 是 文 学 批 评 与 翻 译 的角 度 , 性 同 体 都 是 存 在 并 影 响 还 双 着 作 者 或者 译 者 的各 种 行 为 。
ba et
揍
打 “ ” 揍 字所 占百 分 比
杨 译
l
1 3 71 .%
陶译
9
5 6 _% 43
1 关 于文 本
艾 丽 斯 ・ 克( ieWakr美 国 当 代 著 名 的 黑 人 女 作 家 , 美 国 沃 Al le) c 是 由 以 上 例 子 可 以看 出 , 洁 作 为 生 理 性 别 的 女性 , 翻 译 女 性 主 陶 在 妇女 运 动 的积 极 分 子 , 作 品都 有着 鲜 明 的女 性 意 识 。 代 表 作 《 其 其 紫颜 义小 说 时 。 感 的注 意 一 些 细 节 。 达 乃 至 强 化 了 原 文 中 要 表 达 的 女 敏 传 色》 说 以书 信 体 的 形 式 述说 的是 一 名 黑 人 女 性 西 丽从 十 四 岁起 至 四 小 性 意识 。 仁敬 身 为男 性 , 少 女 性 生 活经 历 及 女 性 情 感 沟 通 , 杨 缺 忽略 某 十多 岁 的生 活 经 历 。 丽 自幼 被 继 父 强 奸 , 受 虐 待 , 迫 嫁 人后 又 忍 西 饱 被 自然 而 然 会 弱 化 女 性 主义 意 图 。 生 理 学 与 社 会 学 角度 来 讲 , 从 受 丈 夫 的 欺 凌 与 折 磨 ,变 得 麻 木 不 仁 的她 在 丈 夫 的 情 妇 莎 格 的开 导 些 细节 , 这是 可 以理 解 的。 是 , 道 陶 的 女 性意 识 完 全 贯 穿 全 文 , 是 完 全 从 但 难 杨 下, 出 了 逆 来 顺 受 的 境 地 , 依 靠 自 己的 手 艺 , 现 了 经 济 上 的独 立 , 走 并 实 男性 的角 度 看 待 问 题 . 性 别丝 毫 不 敏 感 吗 ? 对 最后 有 了 自 己独 立 的 空 间 和 独立 的 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