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宋人对史记管晏列传中的管仲的接受_施春晖
《管子》每个章节的论述特点分析(-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管子》每个章节的论述特点分析(-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管仲作为齐国历史上的名相,《史记管晏列传》给予其很高的评价: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对管仲的记载,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即托名为管仲所作的《管子》一书,今天看到的《管子》是经西汉刘向编纂整理而成的。
对于《管子》一书的作者历来争议不断,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管子》既体现了管仲的思想和治国理念,又反映了齐桓公时期的文学形态。
身为宰相,《管子》一书的对象首先是齐桓公,是否能得到君主的认同是管仲的治国纲领能否可以贯彻实施的先决条件,从《管子》的论述中,就一篇而言,有明确的论证要点,能够针对所要论证的问题。
就现存《管子》的篇目而言,《牧民》《形势》《立政》《乘马》等章节,每个章节都能够围绕一个治国的具体论点展开讨论,而各章节之间又可以相互补充,从、经济、教化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施政的纲领。
一、论点明确,逻辑清晰在《管子》中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围绕着某一个治国问题的专题论说文,这类文章的写作显示了成熟的写作技巧,不但可以做到论点鲜明,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格。
如《管子版法》在章节的开始,就明确地指出: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
三经既饬,君乃有国。
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怎样维护统治,使国家稳定,有三个根本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其一,作为君王自身,应该端正自己的心志,这是内因。
其二是顺应天时,这是外因。
只有在内外因相互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使被他统治的臣民都得到治理。
其三,紧紧围绕着国君应该如何赏罚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议论,从赏和罚两个方面来论述,观点鲜明,逻辑清晰。
又如《管子八观》集中地阐释了观察的八个方面,这些观察的方面涉及农业生产、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经济、军事、文化等,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一个方面,都详细地分析了原因,有理有据,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区分出一个国家的饥饱、贫富、侈俭、虚实、治乱、强弱、兴灭和存亡。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读罢《管晏列传》,我心中犹如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这两位古代的贤臣,以他们独特的智慧和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给了我许多思考和启示。
管仲和晏婴,一个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一个助力齐景公治国安邦。
他们的故事,没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却在平凡中彰显着伟大。
管仲,起初与鲍叔牙一同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贪财,知道他是因为贫困。
管仲为鲍叔牙谋事,却使事情更加困顿,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管仲多次做官,多次被君主驱逐,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没有才能,知道他是没有遇到好的时机。
管仲多次作战,多次逃跑,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胆小,知道他有老母亲要赡养。
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能有这样一位理解、包容、信任自己的朋友,该是多么难得啊!鲍叔牙对管仲的这份情谊,真的是让人感动不已。
后来,管仲被齐桓公任用,他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主张先发展经济,让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再进行道德教化。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也是在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吗?管仲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叁其国而伍其鄙”,把国都划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乡六个,士乡十五个;把鄙野分为五属,设立各级官吏管理。
这种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
而且啊,他还善于利用商业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通过设立盐官和铁官,实行盐铁专卖,使齐国迅速富强起来。
晏婴呢,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智慧和品德却无比高大。
他节俭力行,以身作则,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祭祀祖先的猪腿连诸侯都不摆上,这在当时那个追求奢华的时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晏婴拒绝了景公给他新建住宅的好意,说“臣家贫,待臣食禄,邑入不足以奉宾客,故婴得辞。
”瞧瞧,这是多么的清正廉洁!他还善于劝谏景公,景公喜欢建造宫室,喜欢游玩享乐,晏婴就常常巧妙地指出景公的错误,让景公能够及时改正。
有一次,景公问晏婴:“我想要听从先生的教导,可是我做不到,怎么办呢?”晏婴回答说:“如果君主真心想要听从劝谏,那么没有做不到的。
管晏列传文言文翻译(管晏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管晏列传文言文翻译(管晏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史记·管晏列传》是齐国两位宰相管仲与晏婴的合传,一位是兴国之相,一位为承平之宰,晏婴晚管仲百余年。
司马迁借传主管仲之口讲述其与鲍叔牙“管鲍之交”的故事,提出“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的观点,对管仲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却着墨不多。
司马迁通过对比方式展示管晏的不同:管仲任相,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晏婴任相,君行正道,顺(君)命而为,(君)不行正道,则斟酌办理(君的指示)。
管仲富于公室,有三归、反坫,奢侈僭越,司马迁没有提及管仲的后代,却写了鲍叔牙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晏婴力行节俭,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三世显名于诸侯。
司马迁一边评价“管仲世所谓贤臣”,一边借“孔子小之”,说孔子认为管仲格局不够;对于晏婴,司马迁却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如果晏婴在世,我做他的车夫,也满心欢喜对他仰慕有加。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任鲁国大司寇审理的每一个案件,他都非常慎重,为避免差错,孔子将判词与别人共同讨论,对讨论结果他会择善而从,不独断专行。
而孔子在撰写《春秋》时,他认为该记入的事一定要写,该删削的内容则勿需保留,即使像子夏这样长于文辞以文学列于孔门十哲的弟子,也不容置喙。
后世称孔子写《春秋》,“一字之褒荣于黼衮,一字之贬严如斧钺”。
一字褒贬,微言大义,这种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被称做“春秋笔法”。
司马迁写《史记·管晏列传》,通过阅读两人的著作以察其言,通过两人的轶闻趣事以观其行,口无臧否,皮里春秋,令管晏之别立显。
苏轼的父亲苏洵在其《管仲论》中提出:“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管晏列传》翻译与赏析
《管晏列传》翻译与赏析《管晏列传》出自《史记》,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司马迁通过对二人言行和政绩的记述,展现了他们的治国理念和为人处世之道。
管仲,名夷吾,颍上人。
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深知他的贤能。
管仲贫困,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从不因这些事而抱怨。
后来,管仲侍奉公子纠,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
齐国内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曾为了阻止小白即位而射箭,差点击中小白。
但小白最终抢先回国即位,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不计前嫌,在鲍叔牙的推荐下,任用管仲为相。
管仲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诸侯。
他在治国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经济上,他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通过发展生产,使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
在政治上,他改革内政,选拔人才,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官僚制度。
在军事上,他实行军政合一,寓兵于农,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管仲的治国理念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
他深知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推动农业和商业的进步。
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物质基础与道德规范关系的深刻认识。
只有当人民生活富足,才有条件追求更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在用人方面,管仲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说:“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意思是懂得给予就是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他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为齐国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对于外交,管仲主张“尊王攘夷”。
他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团结其他诸侯国,共同抵御外族的入侵。
这一策略不仅使齐国在诸侯中树立了威望,还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晏婴,字平仲,莱之夷维人。
他侍奉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主,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而闻名。
晏婴虽然身材矮小,但才智过人,能言善辩。
景公时,晏子为相。
他生活节俭,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他多次拒绝景公的赏赐,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富足。
文言文《管晏列传》古文赏析
《管晏列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管晏列传》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司马迁描写这两位春秋中后期齐国国相,能抓住其特点,并选取典型细节加以生动地表现,如写管仲,着重写其同鲍叔牙的交往,以及任政相齐、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谋略,写晏婴则通过对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典型事例的详细叙述来突出其“贤”。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比如对管、鲍之间的真挚友谊及晏子任用御者缘起的叙述极为详细,而对管仲生活的奢侈等不太重要的方面则一笔带过。
传记之末“太史公曰”以后的简短议论与评价更是深化了对管、鲍二人的认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原文】管晏列传出处:《史记》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②,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③。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④。
鲍叔遂进管仲⑤。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⑥,九合诸候⑦,一匡天下⑧,管仲之谋也。
【注释】①游:交游,来往。
③欺:此意为占便宜。
指下文“分财利多自与。
”③“已而”二句:齐襄公立,政令无常,数欺大臣,又淫于妇人,诛杀屡不当,鲍叔担心齐国将大乱。
为避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
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左传·庄公八年》。
④“及小白”三句: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
前685年,鲁国派兵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齐争位。
两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带钩。
小白佯死,使鲁国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
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
桓公以军拒鲁,大败鲁军。
鲁国被迫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详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⑤进:保举,推荐。
⑥霸:称霸。
⑦合:会盟。
⑧匡:匡正,纠正。
【原文】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②,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管晏列传文言文翻译
管晏列传文言文翻译《管晏列传》选自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六十二、列传第二,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以下是管晏列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司马迁《史记 管晏列传》苏洵《管仲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①、反坫②,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③,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注】①三归:齐桓公馈赏的三处家产。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史记·管晏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管仲和晏婴两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生平事迹。
通过阅读这篇列传,我深受启发,不仅对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管仲和晏婴的思想和人生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管仲和晏婴都是春秋时期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对中国古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生平和事迹,使我对他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管仲被誉为“春秋五霸”之一,他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和军事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主张“兼爱”和“非攻”,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提出了“兼济天下”的政治主张,主张国家要以民为本,实行平等和公正的政治制度。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对齐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和外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克己复礼”,提出了“礼义廉耻”的思想,主张道德和礼仪的重要性。
他还提出了“外交以礼”的政治主张,主张国家要以礼待人,实行外交政策。
这些思想和主张在当时对齐国的外交和国际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史记·管晏列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管仲和晏婴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思想的重要影响。
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不仅在当时对齐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生平和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古代历史和中国古代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读完《史记·管晏列传》之后,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管仲和晏婴的思想和人生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对中国古代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生平和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管晏列传知识点总结
管晏列传知识点总结管仲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管仲在齐桓公时期开始担任重要职位,通过他的才能和努力,帮助齐桓公实现了对齐国的统一和强大。
管仲提倡“内政外交并重”,主张“富国强兵”,通过推行一系列变革措施,使齐国的国力得到大幅提升。
管仲还提出了“仁政”、“教化”、“百姓”三大观念,强调以民为本,通过仁政和教化来使国家治理更加得人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管仲还倡导了“舍私从公”,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了贵族的特权,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
另一方面,晏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重要谋士和外交家。
晏子曾在齐国担任重要职务,与国君和大臣一起为齐国的发展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晏子提出了“田单氏,国丰岁”,强调治理国家要以农业为重点,使国家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晏子还在外交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他参与了许多国际交涉,并通过智慧和机智,推动了齐国的外交政策,使齐国能够在国际上占据一个有利地位。
管晏列传通过对管仲和晏子的生平和思想的描述,展现了他们的杰出才能和引人深思的思想理念,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首先,管仲和晏子提出的“内政外交并重”、“仁政”、“教化”和“田单氏,国丰岁”等思想观念,影响了后世政治和国家管理的理念。
其次,管仲和晏子在国家发展和外交方面的杰出表现,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第三,管晏列传中所体现出的忠臣义士、良将良师的正面形象和价值观念,对于后世教育和道德观念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管晏列传中汲取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学习管仲和晏子的治国理政之道,在国家管理和发展方面考虑“内政外交并重”,重视民生,重视教育,注重国际交往,推动国家的进步和繁荣。
其次,我们可以学习管仲和晏子的品德和为人原则,在工作和生活中秉持诚实、勤勉、忠诚、奉献的精神,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我们也可以学习管仲和晏子的外交智慧和谋略,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交往中,通过智慧和机智,争取国家的利益,保护国家的安全。
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管晏列传》,这一篇出自《史记》的文章,读来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管仲和晏婴,这两位春秋时期的名臣,他们的智慧和谋略,他们的为人处世,都让我深深地着迷。
管仲,从一个曾经的囚犯,摇身一变成为齐国的相国,他的人生经历就像是一部传奇。
晏婴,身材矮小却智慧过人,以其独特的政治眼光和外交手段为齐国谋福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他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纵横捭阖。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管仲的经济策略。
他提出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观点,真的是太有远见了。
想象一下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在为了温饱而奔波,谁能想到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人们对于道德和礼仪的追求会自然而然地提升呢?管仲就想到了,而且还将其运用到了齐国的治理当中。
他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让齐国的粮仓充实,百姓们不再为了吃穿发愁。
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齐国的社会秩序也变得越来越好,人们开始注重礼仪和道德,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再说晏婴,他那“以节俭力行重于齐”的作风,真的是让人敬佩。
他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出行的车子也很破旧。
可就是这样一个节俭的人,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却毫不含糊。
有一次,齐王想要给他换一辆豪华的马车,晏婴坚决拒绝了。
他说:“臣节衣缩食,是为了给百姓做表率,让他们懂得勤劳节俭的重要性。
如果我坐上了豪华的马车,那百姓们会怎么想呢?”就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总是追求那些表面上的虚荣和奢华,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晏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节俭并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美德,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联想到我自己的生活,虽然没有他们那样波澜壮阔,但也有着相似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社区的志愿活动。
我们的任务是帮助清理小区里的垃圾和杂物,美化环境。
一开始,我心里还有些不情愿,觉得这又脏又累,没啥意思。
但是当我真正投入进去,看到原本脏乱差的小区在我们的努力下变得整洁干净,看到居民们脸上露出的满意笑容,那种成就感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管仲列传读后感
管仲列传读后感管仲列传是一部关于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生平和事迹的传记,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管仲列传以其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管仲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为民造福的精神。
读完这部传记,我深受启发,对管仲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品质和智慧深表敬佩。
管仲列传以其简练的文风和生动的叙述,生动地展现了管仲在政治上的卓越才能。
管仲在齐国任相国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由一个小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
他推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和赋税制度改革,使得国家的财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国力大增。
此外,他还提倡军事改革,提高了齐国的战斗力。
这些改革措施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为后来的政治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管仲的政治智慧和勇气,令人钦佩。
除了在政治上的卓越才能,管仲在为民造福方面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品质。
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民生政策,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他提倡节俭和廉洁,杜绝了贪污腐败,使得官员们不敢贪污,百姓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此外,他还提倡勤俭节约,鼓励人们勤劳致富。
管仲的为民造福的品质,让人深受感动。
读完管仲列传,我深深地被管仲的智慧和品质所感染。
管仲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还有着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敬佩。
管仲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政治家不仅要有卓越的才能,还要有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
管仲列传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一个政治家生平和事迹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政治智慧和为民造福精神的宝贵遗产。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们可以学习到管仲的政治智慧和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受到启发和教益。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扬管仲的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司马迁《管晏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管晏列传》原文|译文|赏析《管晏列传》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文章出自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管晏列传》原文两汉:司马迁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子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历史上说管仲的“三归”到底指什么呢?
历史上说管仲的“三归”到底指什么呢?
关于“三归”两字,各种典藉皆有记载,比如《晏子春秋》之“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再如《论语·八佾》之“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还有《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等。
二、家产、采邑说
据《晏子春秋·杂(下)》记:“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从“泽及子孙”来看,这里的三归是采邑之意,而《韩非子》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贫。’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在《韩非子》中,“三归”从齐桓公在管仲老时赏赐变为了管仲索要,但此处“三归”意与《晏子春秋》相近,为家产之意,这也与《论语·八佾》“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的“三归”相吻合(从语意来看,孔子认为“三归”为管仲不俭之证据),《史记》也认为“三归”是富贵之意。
综上所述,我认为“三归”的意思是齐桓公赏赐给管仲的采邑或家产。
对于三归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三姓女说
这种说法源于包咸,包咸说“国君取三姓女,管仲亦取三姓女”,何晏在《论语集解》中也引此说“三归,娶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后世亦有不少人引此说,大致有宋代邢昺的《论语注疏》,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唐初颜师古注《汉书》,南宋鲍彪注《战国策》亦用此说。皇侃又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管仲是齐大夫,而一娶三国九人,故云有‘三归’也”。这种说法依据今仍不详。
三、市租之说
郭嵩焘的《善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中,考证为三归为“市租”,其依据为《管子·山至数》中“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但是这里“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并不是市租之意,而是管仲教齐桓公利用放贷多收粮:这从上下文就可看出:“……某县之壤广若干,某县之壤狭若干,则必积委币,于是县州里受公钱。泰秋,国谷去参之一,君下令谓郡、县、属大夫里邑皆籍粟入若干。谷重一也,以藏于上者,国谷三分则二分在上矣。泰春,国谷倍重,数也。泰夏,赋谷以市櫎,民皆受上谷以治田土。泰秋,田:‘谷之存予者若干,今上敛谷以币。’民曰:‘无币以谷。’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所以市租与“三归”无关,而刘向的《说苑·尊贤》又有“桓公赐之市租”,但刘向这种说法至今不知出处,也只能算作孤证。
管晏列传知识点归纳
管晏列传知识点归纳管晏(前公元前721年-前645年),中国战国时期人物,是晋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通过对其列传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几个知识点。
一、管晏的背景与早年经历管晏出生在晋国,是管仲的后代,他自幼聪明好学,深受家族的教育熏陶。
他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出色的才智和领导能力,受到了晋国君主的赏识和重用。
二、管晏的政治改革管晏在晋国担任重要职位后,积极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力图振兴国家。
他主张以德治国,倡导尊重礼法,注重政治纪律和道德修养。
他还主张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节约粮食,改善人民生活。
此外,他还推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加强军队建设,提高战斗力。
三、管晏的外交策略管晏在处理外交关系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策略。
他主张以实力为基础,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护国家利益。
他还主张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通过联姻、贸易等方式增进相互间的利益。
同时,他也主张以武力相威慑,对抗那些对晋国构成威胁的国家。
四、管晏的军事才能管晏在军事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他善于分析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并能迅速做出决策。
他还注重军事纪律,培养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忠诚度。
在他的领导下,晋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扩大了晋国的势力范围。
五、管晏的政治遭遇与结局管晏在晋国的改革过程中,遭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排挤。
尽管他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最终还是因为政敌的诬陷而被贬斥到了边远地区。
然而,管晏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他在贬斥期间依然为国家尽力,直到去世。
总结通过对管晏列传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晋国的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政治观点和改革思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智慧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尽管他在政治遭遇上遭到了不公正待遇,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仍然值得我们敬佩。
管仲“三归”考说
管仲“三归”考说出处:《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很狭小嘛。
”或者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业田产,官事却不佐助,怎么谈得上俭约呢?”三归:三处采邑;馈赏三处田产家业。
(一)前人之说一、古说类分①三房,《集解》引包咸曰:“国君取三姓女,管仲亦取三姓女。
”②采邑,《韩非子·外储说左》“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
”③市租,郭嵩焘《释三归》:“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桓公…遂以赏管仲。
”始出《说苑》“桓公赐之市租”,《管子·山至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
”④府库,武亿《群经义证》:“古以藏泉(钱)币。
”⑤其它,泛说奢侈,如《史记》《汉书》等。
繁衍揣意,刘向《说苑·善说》,“管仲故筑三归之台。
”言难近理,包慎言《论语温故录》“三归为以三牲献”,及太田方《韩非子翼毳》“三百乘之地”等。
二、原典搜列1. 《管子·山至数》:桓公又问管子曰:“终身有天下而勿失,为之有道乎?”管子对曰:“请勿施于天下,独施之于吾国。
”桓公曰:“此若言何谓也?”管子对曰:“国之广狭、壤之肥墝有数,终岁食余有数。
彼守国者,守谷而已矣。
曰:某县之壤广若干,某县之壤狭若干,则必积委币,于是县州里受公钱。
泰秋,国谷去参之一,君下令谓郡、县、属大夫里邑皆籍粟入若干。
谷重一也,以藏于上者,国谷三分则二分在上矣。
泰春,国谷倍重,数也。
泰夏,赋谷以市櫎,民皆受上谷以治田土。
泰秋,田:‘谷之存予者若干,今上敛谷以币。
’民曰:‘无币以谷。
’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
重之相因,时之化举,无不为国策。
君用大夫之委,以流归于上。
君用民,以时归于君。
藏轻,出轻以重,数也。
则彼安有自还之大夫独委之?彼诸侯之谷十,使吾国谷二十,则诸侯谷归吾国矣;诸侯谷二十,吾国谷十,则吾国谷归于诸侯矣。
故善为天下者,谨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泄矣。
管仲
管仲简介管仲(约前725-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出生于颍上(今中国安徽省颍上县),中国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
《史记·卷062·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中也有几处关于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论》也对管仲做出了分析和批判。
一、管鲍之交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交为好友,经常和管仲往来,管仲常占小便宜,鲍叔牙并不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
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齐襄公逝世,他的堂弟公孙无知篡位。
前685年春,齐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
公子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
在齐桓公与公子纠争立时,管仲射箭中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骗过了管仲。
后来,齐国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
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第二个父亲)”。
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而两个人之间最令人感动的其实是在管仲病危的时候。
齐桓公找管仲商量让谁做下任丞相时,提出要将相位传与鲍叔牙。
而管仲却坚决反对,认为鲍虽是君子,为人近乎完美,但过于清白而容不得一丝丑恶,不适合做丞相;管仲推荐了隰朋。
易牙知道了这件事,就到鲍叔牙那里挑拨离间,说:“管仲的相位本是您推荐的,现在他病了,主君前去询问后任,他却说您不行,反而推荐隰朋,我觉得这很不公平啊。
”而鲍叔牙却笑着回答他:“我之所以要推荐管仲,就是因为他忠于国家,对朋友也没有私心。
而至于我鲍叔牙,要是让我做司寇,捉拿坏人,还绰绰有余。
要是让我掌管国政,像你们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容身之地?”二、管仲变法废除井田制,建立土地税收制度,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化。
建立常备军。
三、经营女闾管仲重视商业,在淄博设立七处市场,为了吸引外来商人,还设立了七百处“女闾”,也就是妓院。
管仲列传文言知识
《管仲传记》文言知识整理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缪建铭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yǐng)少经常与鲍.叔牙游(bào)及小白立为桓.公( huán)尝与鲍叔贾.(gǔ)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xi ào)公子纠败,召.忽死之(shào)管仲既任政相齐( xi àng)与俗同好恶(hào)(wù)...仓廪实而知礼仪(l ǐn)桓公实怒少姬(shào)..而管仲因此令燕修召公之政( shào)知与之为取(wèi)..而不勉之至王( wàng)匡救其恶(è)..一、要点词语整理少经常与鲍叔牙游.(结交,交往)鲍叔终(一直)善遇(对待)之..齐桓公以(因此,所以)霸(称霸)..九合(结合,会合)诸侯,一(完整)匡(扶正)天下...吾始(当初)困(贫困)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可材)通货(互换商货。
通,流通、互换。
)积财.下(公布,下达)令如流水之(至,往)原(宽广平展之地)...俗之所否(非,反对、厌烦),因此去(取销,革除)之。
..吾始(当初)困(贫困)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慎衡量(衡量,比较。
权,秤锤;衡,秤杆。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骗,占廉价)鲍叔遂进管仲()介绍,介绍管仲既任政相.(治理)齐,以.(依靠)区区(小、少,不足挂齿。
)之齐在海滨,故论(主张,学说)卑(平和,浅显)而(连词,表因果)易行...桓公实北(名作状)征山戎(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
),而(连..词,表转折)管仲因此令燕修(按照,推行)召公之政.岂(其,表示揣摩,大体)(孔子)认为周道(政治主张,政治举措)衰微..语(俗话、谚语或古书中的话)曰“将顺(趁势促成)其美(形作名,美德),匡..救(匡正挽救)其恶.(形作名,过失)二、词类活用1、桓公 怒少 ,南 . 蔡(名作状,向南)2、桓公 北.征山戎(名作状,向北)3、 桓公以霸 (名作 ,称霸).4、管仲既任政相 (名作 ,做宰相,一 “治理”).5、公子 ,召忽死 .之( 用法, ⋯⋯而死)6、知我不羞 小 而耻 功名不 于天下也(意 用法,以⋯ ;羞以⋯⋯ 耻). . 7、管仲世所 臣,然孔子小.之(意 用法,以⋯⋯ 小, )8、 重,慎 衡(形容 作 ,意 用法以⋯⋯ ,重 ) 桓公 怒 ( ⋯⋯生气)少.9、通 ,富 国 兵(使 用法,使⋯⋯富,使⋯⋯ ). .10、桓公欲背曹沫之 ,管仲因此信三、特别句式1、管仲 囚焉(被拘禁,意念被 )2、管仲既 用(被任用,意念被 )3、吾 三仕三 逐于君(被 句)4、于 任政(介 作状 后置)5、分 利多自与( 前置“与自”)四、 句翻 指点1、管仲三仕三 逐于君, 叔不以其 不肖,知其不遭 也。
苏洵《管仲论》原文译文鉴赏
苏洵《管仲论》原文|译文|鉴赏《管仲论》选自《古文观止》。
作者苏洵,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管仲论》原文宋代:苏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