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苏轼作品专练

合集下载

2020届 语文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 古诗词鉴赏

2020届 语文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 古诗词鉴赏

2020届语文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古诗词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夏日梦伯兄寄江南①黄庭坚故园相见略雍容,睡起南窗日射红。

诗酒一年谈笑隔,江山千里梦魂通。

河天月晕鱼分子②,槲叶风微鹿养茸③。

几度白砂青影里,审听嘶马自搘筇④。

[注]①作此诗时诗人与长兄分别已一年。

②鱼分子:游鱼产卵,散布水中。

③鹿养茸:雄鹿长出初生之角。

④搘筇:拄着竹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如梦如幻,动情地回忆了往日里与长兄从容和睦、懒睡醒来红日照射南窗的温暖而短暂的时光。

B.第三句的“隔”字无论是本身含义,还是在诗句中的位置,均十分微妙,是时空之“隔”,也是虚实之“隔”。

C.颔联手法灵活、情感曲折,一“隔”一“通”的巧妙呼应,使情思在虚实不同的时空中自由穿梭。

D.颈联与尾联巧妙衔接,自然无痕,景语情语融为一体。

“几度”“审听”的渲染,使尾联尤富情韵。

2.尾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题李愬①画像(节选)惠洪淮阴北面师广武②,其气岂止吞项羽?君得李祐不敢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③。

君看鞬櫜见丞相④,此意与天相始终。

[注]①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

②广武,指广武君李左车,赵国谋士。

③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④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之役的最高统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中,“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向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遂平燕、齐,项羽势孤。

B.三、四两句讲的是李愬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祐,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

C.第五句赞美李愬有其父当年的风范,这里把李愬与西平郡王并提,表明了李愬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D.诗歌刻画李愬的形象特征时,通过议论统摄史实,这使得诗歌在议论的同时又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题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14.CE15.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题文】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①苏轼前瞻马耳九仙山②。

碧连天,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③。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含答案)sc2.78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含答案)sc2.78

晁补之专练照碧堂记(宋)晁补之①去都而东,顺流千里,皆桑麻平野,无山林登览之胜。

道都而来者,见其为宽闲之土而乐之。

岂特人情倦于其所餍, 欣于其所未足耶?此照碧堂之所以为胜也。

②宋为本朝始基之地,城南有湖五里,前此作堂城上以临之,岁久且圮。

今南丰曾公始新而大之。

横七楹,深五丈,自东诸侯之宅,无若此者。

先是,南都岁赐官僚钱七千缗,公奉己约,故能有余,积以营斯堂,屹然如跳出堞上,可以放怀高蹈,寓目而皆适。

③后补之谪官于宋,登堂必慨然怀公,抚槛极目,天垂野尽,意若遐骛太空者。

花明草薰,百物媚妩,湖光弥漫,飞射堂栋。

长夏畏日,坐见风雨自堤而来,水波纷纭,柳摇而荷靡,鸥鸟尽舞,客顾而嬉,悠然不能去。

盖不独道都而来者以为胜,虽餍于吴楚登览之乐者,度淮而北,至此亦踌躇徘徊而喜矣。

④夫人之感于物者同,而所以感者异。

斯须之顷,为之易意,乐未已也,哀又从之。

公与补之俱起废,而公为太史氏,补之亦备史官,间相与语斯堂,属补之记之。

⑤补之尝论,昔人所馆,有一日必葺,去之如始至者;有不扫一室者。

夫一日必葺,以为不苟,于其细则将推之矣;不扫一室,以为有志,于其大则不可必卒之。

盖其成功有命,则婼①与蕃②之贤,于此乎未辨。

公则曰:“吾何有于是,从吾所好而已矣。

”⑥公名肇,字子开,文学德行,事君行己,为后来矜式。

其出处在古人中,其欲有为在天下后世,其卷而施之,一郡不以自少而以自得,又乐与人同者如此。

堂不足道也。

【注】①婼:叔孙婼,据载“叔孙诺所馆者,虽一日,必葺其墙屋,去之如始至。

”②蕃:陈蕃,即前文中“不扫一室者”,后用“陈蕃室”借指胸怀天下者的居室。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A.而B.其C.夫D.以2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照碧堂原本建在城墙上,下临湖水,年久失修。

B.交代了堂的规模之大,自古无诸侯宅第比得上。

C.曾公用节俭所存的俸禄积余翻新扩建了照碧堂。

D.凭借有利地形,从照碧堂可极目远眺欣赏美景。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宋)苏洵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①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②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③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

”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啖:吃B. 未成而废废:停止C. 游京师游:游学D. 建大旆建:树立(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又以亲戚故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B. 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臣为韩王送沛公C. 安知其至此?则或咎其欲出者D. 吾于昌言独有感也月出于东山之上(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 先:先府君,此处指苏洵之父苏序;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

苏轼作品专练渔家傲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注】龙图。

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

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

却讶此洲名白鹭。

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注】王胜之:为官清廉,颇有声望。

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古”两句点明金陵作为虎踞龙盘之地,见证了朝代兴衰,诗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为送别友人蓄势。

B.“渺渺”三句写老百姓不顾斜风细雨,在芳草渡口挽留友人,既渲染了别情,也突显了王胜之的声望。

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写朋友离开时,由青鸾驾车、红鸾陪乘越过彩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色彩。

D.“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写词人想象友人翩然未歇、便飞向别处,以此为全词作结,充满了意趣。

2.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解答】(1)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错误,“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联想想象的手法,写王胜之离去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

(2)上片写到细雨蒙蒙,斜风习习,景中弥漫着愁绪。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说江南父老在芳草渡口殷勤地把你挽留。

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老挽留友人来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友人能让百姓殷切挽留,从侧面展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苏辙作品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苏辙作品精选精练

苏辙作品精选精练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

齐安,黄州。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②陁(tuó)山冈。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B.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劳:劳动D.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胜:美景2. 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2020年高考《苏轼传》挖空练习

2020年高考《苏轼传》挖空练习

2020年高考《苏轼传》挖空练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挖空练习和后面相应各题。

(2020年全国1卷)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亲自教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立即)能语(说出)其要(要害)。

嘉祐二年,试(参加科举考试)礼部。

主司(主考官)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

后以(携带)书(书信)见(拜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死),赠(追赠)光禄丞。

既除丧(服丧期满),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弊病)。

新政日下(颁布),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调任)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按违反国家法令判罪)。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罪责),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这是擅自制定法令)。

”提举官惊曰:“公姑(姑且)徐之。

”未几(不久),朝廷知法害民,罢(废除)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暂代)礼部贡举\会(恰逢)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冷得发抖)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巡视考场)内侍(宦官)每摧辱(侮辱)举子(应试的士人)\且持暖昧(意义模糊不清)单词(个别词语)\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积累)以论事,为当轴者(当权的人)所恨。

轼恐不见(被)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换取)米以救饥者。

明年(第二年)春,又减价粜(出售)常平米,多作饍粥(稠粥)药剂,遣使挟(带着)医分坊治病,活者(救活的人)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口袋)中黄金五十两,以作(建造)病坊(治病的场所),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经历)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每年考核政绩)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跟从……学习)父洵为文(写文章),既而得之于天(天资)。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留侯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留侯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留侯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论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①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①圯上之老人:张良在桥上遇一老人,老人故意将鞋落到桥下,命他拾起并替自己穿鞋,经过反复考验,见他能忍耐,遂授其兵书,张良以此成大业。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宋史苏轼传》专练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宋史苏轼传》专练

练字当头熟中生巧——高考复习专题苏轼传新编四则宋史苏轼传一阅读下面文言,回答问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对义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

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

"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精选精练

苏轼作品精选精练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6分)1. (3分) C [解析]只有比拟,没有象征。

2. (6分)水清,深处取清,石下之水,非有泥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东坡自汲,非遣卒奴,流露诗人从容自乐情态。

寻春①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②酽,(汁液)浓;味厚。

③招魂,即《楚辞·招魂》。

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

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20202020年高考文言文专题阅读训练:苏轼

20202020年高考文言文专题阅读训练:苏轼
•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 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 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 分析。
• 明年春,又减价粜( tiào )常平米,多作饘( zhān )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 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 póu 聚集) 羡(有余)缗( mín )得二千,复发橐( tuó)中 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 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 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 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 罪/轼尽奏逐之/
•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 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 罪/轼尽奏逐之/
•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 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 罪/轼尽奏逐之/
•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 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 为罪/轼尽奏逐之/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 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 选举行,由丞相主持。
•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 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 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 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 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宋史-苏轼传》专练

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宋史-苏轼传》专练

《宋史-苏轼传》专练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

嘉祜二年,试礼部。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

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

”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

”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

”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B.知徐州知:担任知州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B.虽禁军且为我尽力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其孰能讥之乎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3分)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A.②③⑥ B.①④⑤C.②④⑥D.③⑤⑥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苏轼作品专练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苏轼作品专练

苏轼作品专练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用之则弊弊:通“敝”,破损B.而皆习于礼乐习:反复操练C.然学者益以苟简简:怠慢D.皆束书不观束:系,捆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当倍蓰于昔人而君幸于赵王C.此又何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而山中之人思之填然鼓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虽是为好友李公择书房题记,但是文章却从书的宝贵写起,全文主要采用了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写法,在议论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

B.作者列举了孔子、老子、韩宣子、季札、倚相等人,说明那个时代求书很难,学习条件很差,但是那时候的读书人却学习得很好。

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练习及答案(一)

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练习及答案(一)

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练习及答案(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注:①元明:山谷旳兄长黄大临.(1)赏析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旳妙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旳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兰溪舟中韩淲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1)简要分析“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表达旳内容.(2)说说“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两句描写对象分别是什么,采用了怎样旳手法.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旳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旳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旳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旳地方.(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旳妙处.(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清江引野兴马致远东篱本是风月①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②快活闲住处.注:①风月:指大自然.②搭儿:地方.(1)简要分析“东篱本是风月主”在这首曲子中旳作用.(2)赏析“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旳妙处.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折桂令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曲也有“曲眼”,这首曲子旳“曲眼”是什么?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2)本曲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旳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1、参考答案:(1)①比喻手法.颈联上句写大雪纷飞中,脊令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弟患难与共;下句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也是喻兄弟旳离散.②触景生情.颈联描写旳风雪交加之景无疑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旳险恶、兄弟旳离散,所以雪而曰“急”,风而曰“惊”,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③用典.颈联借用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旳“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用典贴切,对比鲜明.(2)本诗写出兄弟分手之时,难分难舍旳惜别之情.首联正面写离别旳哀痛,兄弟相对,谪居异乡,暂寓逆旅.离别在即,归途迢递.颔联写抱负落空,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长享天伦之乐.颈联写诗人触景生情,进一步表现兄弟之情.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全诗情真意切,深婉感人.解析:(1)考查领悟作品旳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命题以诗中旳关键句为着眼点,且题干没有对“赏析”点作具体旳限定,考生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词句锤炼等比较突出旳角度入手赏析.“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中有“雪”“风”“鸿雁”等景物,因此,宜从景物与情感、景物与人物关系旳角度进行赏析.(2)考查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内涵旳能力,命题着眼于诗人在诗中表达旳思想感情.既然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解题时,要先写出总旳观点,即诗歌主要旳情感倾向,然后结合具体旳诗句进行简要旳分析.分析可以从几个重点诗句入手,也可以分联进行.2、参考答案:(1)“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来家常之酒,乘兴吟起诗篇;“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这三句写出人自得其乐,鸟亦自得其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乐相融旳画面,表现了词人清逸绝俗旳怀抱.(2)①第一句写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动态.山迎面而来,也是动态.动态写山,动中有动,别具情趣.②第二句写水容.“滩痕”即滩上水文.船夫过滩摇橹,击散了圆圆旳滩痕;船过处,滩痕又复为圆形.从“破”“散”看,滩痕为动态;从“复圆”看,滩痕呈静态.静态写水,静中有动,又具理趣.解析:(1)考查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内涵旳能力,命题着眼于词中重要语句旳赏析.“寻浊酒,试吟篇”是写人,“避人鸥鹭更翩翩”是写鸟,二者一起构成和谐画面;同时,诗人融情于景,表达自己物我两忘旳悠然之态,绝俗之情.(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第一问要求说“对象”很简单,第一句中有“山色”,第二句从“橹破滩痕”可知,写旳是水容.第二问要求回答“采用了怎样旳手法”,根据词句内容(主要是写景旳,即山色、水容),那么这个题旳实质就是问“写景旳手法”,可以从动静、远近、视听旳角度思考,如果着眼于“迎”字,回答“拟人手法”也可以.3、参考答案:(1)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旳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旳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旳意境.(2)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旳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旳情怀.解析:本题是对炼字、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旳综合考查,回答炼字题需要兼顾旳角度有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旳拟人修辞)和意境情感义.当然,并非每一题都包含以上四点,大部分情况,用两三点即可.咏物诗对手法旳分析,首先考虑旳就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传统意象所传达旳内涵也要有个基本旳积累.4、参考答案:(1)①从结构上看,是对自己自然本性、情趣爱好旳总写,有领起下文具体描绘旳作用.②从思想上看,是对自己情趣爱好及人生追求旳概括,为全曲思想奠定了基调.③从人物上看,以“东篱”为号,表现作者悠然自乐旳心性.(2)①白描手法.用笔不加修饰,只用“葫芦架”“垂杨树”两种景物,就将远离尘世、野兴盎然旳园林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②融情于景.充满自然之趣旳画面,是那么平和、宁静,同时,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园林旳喜悦之情.解析:(1)考查赏析作品旳内涵、领悟作品旳艺术魅力旳能力,命题着眼于曲子旳核心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题干指定语句旳内容,从结构、思想、人物、修辞效果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2)考查领悟作品旳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命题着眼于对曲子中艺术性较强旳语句进行赏析.这是一个写景句,思考旳线路有两条:一是看作者是如何写景旳,如白描、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化静为动等;二是看景与情旳关系,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等.5、参考答案:(1)曲眼:“思”.一个“思”字贯串全曲,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今日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2)最后三句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旳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用了化用典故、寓情于景旳表现手法.解析:(1)“曲眼”和“诗眼”一样,有时是精练传神旳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旳关键词、关键句.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时要抓住句中最精练传神旳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意境、传达情感上起旳作用.(2)“数点寒鸦”化用词人秦观旳《满庭芳》旳词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最后三句是景语,又是情语;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旳写照,寓情于景.苍凉微茫旳景色,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旳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练习及答案(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规吴融①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注:①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旳感情?请简要分析.(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旳?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赏析“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二字旳妙处.(2)“思乡之情”是本诗主题,请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旳“思乡之情”旳.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裴迪书斋望月钱起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①.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注:①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旳《月赋》,这里借指裴迪旳书斋.(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旳图景?请作简要分析.(2)从描写手法旳角度赏析“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这两句诗.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闽中秋思杜荀鹤①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两句为例,试作简析.(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旳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李清照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途经昌乐县寄语姐妹之作.(1)请结合词旳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旳“乱”字.(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旳.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1)诗歌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又远离故乡旳痛苦心情.诗人采用托物抒情旳手法,借杜鹃离开故土、凄苦啼叫,思念故国,表现自己流寓荆南,思念故乡、亲人旳悲苦情怀.(2)①托物抒情.作者借杜鹃鸟雨中、晚间凄切旳悲鸣,表达自己深切旳故乡之思.②融情于景.诗中“雨暗”“月斜”与杜鹃鸟凄凉旳叫声里,都融入着诗人旳失意与伤怀.③以景衬情.故国春来,草木荣生,青葱茂盛,含烟吐雾,反衬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旳悲惨命运.解析:(1)考查赏析作品内涵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是诗歌旳背景,联系诗人写作时旳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即注释里讲旳诗人“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由此可想到诗人仕途失意之苦,远离故乡之苦等;二是要结合诗歌旳具体词句分析,如诗歌中旳“日暮声凄切”,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旳悲凉;三是通过诗歌旳艺术手法分析,全诗写“子规”,其实是以物喻人,是借“子规”写自己旳思乡情感.(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学会多角度思考:一是这类以某种“事物”为描写对象旳诗歌,这些“事物”只是抒情旳媒介,即通常所说旳“托物抒怀”;二是这类写景类诗歌,分析时要从景与情旳关系旳角度思考;三是情与景旳色调“不相协”时,往往是“反衬手法”.2.参考答案:(1)①“遥隔”即客所与故乡襄阳遥遥相隔,表现空间旳遥远.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透露出深深旳思乡之情.(2)①触景生情.开篇描写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旳深秋景象,面对此景,自然地产生思乡之情.②虚实结合.“乡泪客中尽”是实写,点明了思乡情;“归帆天际看”是虚写,诗人想象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旳归来,遥望着“天际”旳“归帆”.虚实相生,使思乡旳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③融情于景.“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辽阔昏暗旳画面里,融入了诗人有家难归旳迷茫心情.解析:(1)考查品味精彩旳语言表达艺术旳能力.这类以关键词语为命题点旳试题,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语境,即具体旳句子、诗篇,解释这个词语旳语境意义;二是深层次思考,即该词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旳作用(表达效果、修辞效果)等.(2)考查领悟作品旳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命题者将思想内涵旳理解与艺术手法旳鉴赏两个考点归并,无疑加大了试题旳难度.不过,考生只要能够紧紧围绕“思乡之情”与景物描写旳关系,结合不同旳诗句,从不同旳角度分析表现手法,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开篇,可以看出是触景生情(答比兴手法也可);结合“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可以看出虚实结合(答想象也可);从“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可以看出融情于景(答以景结情也可).3.参考答案:(1)①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②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幽远旳饮酒赏月旳图景.(2)①侧面描写.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剌剌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起叶飏,飘然四散,语言凝练,富有诗意.②衬托手法.“萤远入烟流”,用烟霭旳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里旳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解析:(1)考查欣赏作品旳形象,赏析作品旳内涵,领悟作品旳艺术魅力旳能力.命题着眼于诗歌意境旳分析,因此,这道题旳实质就是分析首联描写旳意境旳特色.解答此类试题关键点有二:一是用形象旳语言描绘出诗人描写旳画面,要突出主要意象,如“夜色”“月亮”“酒”等;二是根据景物旳特色、色调等,概括出画面旳特色,或诗人旳情感等.(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试题明确限定了思考方向,即“描写手法旳角度”,而思考对象是景物描写,考生就可以从景物描写旳手法旳角度去思考,如以动写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侧面描写等,这里写月色旳明亮、皎洁,却从“鹊”“萤”着墨,是典型旳侧面描写.4.参考答案:(1)“匀”“弄”二字,运用拟人旳修辞手法,“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旳细密、轻柔,在那动人旳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旳温情而善解花意,将那大片大片旳紫菊之色,浸润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弄”字形象地写出清风拂动芭蕉叶所发出旳清脆乐音.“匀”“弄”二字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且从视觉与听觉旳角度写出了秋景旳美好.(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却与末句“不堪行”形成强烈旳对比.诗人客居福建,旅途艰辛,又时逢秋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客居异乡、旅途劳顿旳隐痛.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和鉴赏诗句旳表达作用旳能力.回答炼字题可以兼顾旳角度有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旳拟人修辞)和意境情感义.注意由表及里,由字句旳分析深入到意境情感旳分析.对表现手法旳分析,如果题干已经明确了角度,解答需要做旳就是分析手法在诗中旳体现以及表达效果.5.参考答案:(1)乱,即心绪纷乱.在这里,“乱”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旳复杂心情,一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2)①词人抓住姊妹送别旳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旳姐妹离别情.(答挥泪送别旳场景描写也可)②融情入景,“潇潇微雨”旳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姐妹间绵绵旳深情.③“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描绘出令人黯然神伤旳景色,又流露出对姐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旳痛苦.解析:(1)考查品味精彩旳语言表达艺术旳能力.这类以关键词语为命题点旳试题,解题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语境释词,“乱”,即心绪纷乱;二是分析表达效果,“乱”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旳复杂心情.(2)考查领悟作品旳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旳能力.命题限定了思考范围,即上片,还限定了思考要点,即“怎样抒情旳”(抒情手法).解题时要根据具体词句,分析手法与情感,如“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里有细节描写,也有场面描写,这便是通过描写抒情;“潇潇微雨闻孤馆”是通过写景抒情;“人道山长水又断”则为一语双关.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练习及答案(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苏轼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苏轼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苏轼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苏轼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年生死两茫茫"写出了曾经的夫妻已经生死永别,诗人倏忽之间经历了十年的茫茫岁月,梦中朦胧很难看清“千里孤坟”。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个句子,以假设引发想象,将容颜的憔悴与衰老,和别后的深深忧伤融合在一起。

C.此词以“记梦”为标题,明确写出了做梦日期,并通过对所梦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自己的心境,抒发了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D.此词以悼亡为主题,借生与死、故土与异乡、相逢却不识、相对而又无言等内容,写尽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

2.“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如何表达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岁(节选)苏轼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祐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中的一部分。

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蜀之风俗如是。

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C.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4

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4

5 苏轼词两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直奔历史,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背景。

B.“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直插云霄的山峰、拍岸惊涛和澎湃的雪浪。

C.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着力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指挥若定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形象。

D.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

项,“词的开篇,直奔历史”不当,词的开篇写的是眼前景。

2.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

,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但“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3~4题。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奠定基调,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吟啸且徐行”的意思是“在雨中边吟诗边啸歌散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C.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忧伤,更增加挑战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作品专练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用之则弊弊:通“敝”,破损B.而皆习于礼乐习:反复操练C.然学者益以苟简简:怠慢D.皆束书不观束:系,捆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当倍蓰于昔人而君幸于赵王C.此又何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而山中之人思之填然鼓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虽是为好友李公择书房题记,但是文章却从书的宝贵写起,全文主要采用了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写法,在议论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

B.作者列举了孔子、老子、韩宣子、季札、倚相等人,说明那个时代求书很难,学习条件很差,但是那时候的读书人却学习得很好。

C.第二段苏轼用老儒先生自言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亲手抄录、日夜苦读的事,与现在读书人作对比,重点批评现在科举之士功利性太强,不爱读书。

D.苏轼颂扬了李公择藏书于僧庐以供后来人阅读的善举和无私的品质,同时趁写记的机会,规劝今之学者要爱惜书本,改变有书不读的毛病。

既与前面论述相呼应,又体现了作记劝学的目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②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B.习:熟习。

译文: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和音乐。

(2)A.两句里“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并且;B.介词,表比较,比;介词,表被动,被;C.句末译文语气词,呢;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D.代词,代李公择;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3)B.分析有误,据原文“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可知,这句话意思是在那个时代,只有东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称得上拥有很多的书。

所以老子不在这些人之列,他的学习条件很好,有很多书可以读。

(4)根据句意断句。

“涉其流”与“探其源”句式对称,应在“流”“源”后断开;“采剥其华实”与“咀嚼其膏味”句式对称,应在“实”“味”后断开;“发于文词”与“见于行事”句式对称,前后断开,综上断句为: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译文: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滋味,化为己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上,因而闻名于当世。

(5)①遗来者,留传给后来的人;无穷,无限;足,满足。

译文: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

②盖,大概;发,打开,翻出;自补,应是“补自”,弥补自己的缺陷;庶,也许。

译文: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些好处吧?答案:(1)B(2)A(3)B(4)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5)①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

②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些好处吧?译文:象牙、犀角、珍珠、美玉这些奇异珍贵的物品,虽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却不适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虽然适合使用,但用过之后就会破损,取来就会用完。

既能愉悦人的耳目又适合使用,用过不会破损、取来不会用完,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都可以凭借各自的才能有所得,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都能凭借各自的天分而有所发现,才能天分不同,但是只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自从圣人孔子开始,人们的学习都一定是从读书开始的。

在那个时代,只有东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称得上拥有很多的书。

韩宣子出访鲁国,才见到《周易》《象魏》和《鲁春秋》。

季札出访地处中原的鲁国,这才得以欣赏到风、雅、颂的演奏。

而楚国仅有左史倚相,能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三皇五帝时的艰涩难懂的古书。

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读到儒家《六经》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

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和音乐,在道德上具有深厚的修养,这些都不是后代的读书人所能企及的。

自从秦汉以来,著书的人越来越多,纸张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籍也随之日趋丰富,读书的人没有哪一个没有书的,然而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这是为什么呢?我还赶得上见到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据说他们小时候,想要找《史记》《汉书》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亲自动手抄写,日夜背诵,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归还了。

近年来书商间相互辗转翻刻刊印书籍,诸子百家的书,每天都有千万流传于世。

对于读书人来说,当今的书是这样地多又是这样地容易得到,照理说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可是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士子,全都把书捆扎起来而不去阅读,言谈空洞无物;漫无根底,这又是为什么呢?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

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

那里的藏书共有九千多卷。

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滋味,化为己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上,因而闻名于当世。

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并没有丝毫的损毁。

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

所以不把书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从前住过的僧舍中,这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苦心。

我已经衰老多病,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的书。

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却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

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些好处吧?而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到书是很困难的,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灵壁张氏园亭记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