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特权上大学

合集下载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1.金字塔是古埃及重要的文明遗存,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其用途是( )A.宫殿 B.陵墓 C.观测台 D.神庙2.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是在(),那时雅典达到全盛,经济发达,国势强盛。

A.梭伦时期 B.屋大维时期 C.伯里克利时期 D.查理马特时期3.下面是小丽在读史活动中摘抄的有关“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帝国起源于地中海区域 B.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C.帝国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D.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4.《十二铜表法》中提到“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以上规定反映出( )A.罗马法十分残酷野蛮 B.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C.遵守法律是罗马人的责任 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5.西欧中世纪大学里的学生和老师大多是外来人口,几乎不享有城镇的任何政治和民事权利,他们组成“同乡会”或行会,借此享有一些保护性特权,如免税收、免兵役、免受普通法院管辖等。

以上材料表明了“同乡会”或行会( )A.联络了师生友谊 B.维护了师生的权益C.开展学术交流 D.完全摆脱教会的控制6.从9 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在西欧逐渐流行开来。

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是( ),大约到11 世纪,其遍布欧洲各地,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那。

A .租地农场B .分散的手工工场C .庄园D .集中的手工工场7.“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

日本大化改新与西欧土地分封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是( )A.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C.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D.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本国封建制度形成8. 某班同学研讨的历史知识,其内容有“开展垦殖运动”“农奴获得离开庄园的机会”“手工工场”“市民阶层”等。

他们研讨的主题应该是( )A.西欧城市的发展 B.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基督教的兴起 D.西欧庄园的发展9.历史课上,同学们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展开讨论,最后认定其实质就体现在“兴”上。

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3. 尊重师长和同学
大学生应尊重师长和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和规定。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和同学关系,营造和 谐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4. 缴纳学费和履行其他 义务
大学生应按照学校规定缴纳学费 和其他费用,并履行其他相关义 务,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不 履行义务将承担相应的责任
大学生享有的权利
2. 获得资助权
大学生有权获得国家 和学校的资助,包括 学费减免、奖学金、 助学金等。这些资助 旨在帮助大学生顺利 完成学业,减轻经济 负担
大学生享有的权利
大学生享有的权利
3. 言论自由权
大学生在学校内享有 言论自由权,可以表 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参与学校管理和决 策。学校应保障学生 的言论自由,不得随 意限制学生的言论
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6. 维护自身安全与健康
大学生应关注自身安 全与健康,遵守校园 安全规定,不进行危 险的活动,如不吸烟 、不喝酒、不吸毒等 。同时,大学生应积 极参加体育锻炼,保 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 心理素质
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7. 尊重多元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大学生应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背景的学生和教师,促进校园内的和谐共处。要积 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大学生享有的权利
4. 参加社会活 动权
大学生有权参加各种 形式的社会活动,包 括学术交流、文艺比 赛、志愿服务等。这 些活动有助于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 适应能力
大学生享有的权利
5. 就业指导权
大学生有权获得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包括职业规划、 招聘信息、实习推荐等。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 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融入社会

等量齐观 近义词

等量齐观 近义词

等量齐观近义词1. 等量齐观的近义词呀,有一视同仁。

就像老师对待班上的每个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一视同仁,给他们同样的关注和机会。

不会因为某个学生家里有钱就特殊对待,也不会因为某个学生调皮就忽视他。

这就是一视同仁,和等量齐观一个样,把所有的都平等看待呢。

2. 相提并论也是等量齐观的近义词哦。

你想啊,在一场宠物比赛里,有人带着小狗,有人带着小猫。

评委可不能说小狗可爱就给高分,小猫就随便打分,得把它们相提并论,从各自的特点去评判,就像等量齐观那样公平公正。

这就好比两个好朋友,一个擅长画画,一个擅长唱歌,你不能只夸画画的,而贬低唱歌的呀,要相提并论才对。

3. 等量齐观嘛,等同于视同一律。

我有个朋友开饭馆,来吃饭的客人有穿西装打领带的大老板,也有穿着工作服的工人。

他可不管这些,对所有客人视同一律,服务都是一样的热情周到。

在他眼里,大家都是来吃饭的顾客,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就很好地诠释了视同一律这个等量齐观的近义词呢。

4. 同日而语也能算是等量齐观的近义词哟。

比如说有两个新出的手机品牌,一个是大公司推出的,广告打得震天响;另一个是小公司做的,没什么知名度。

可是在评测手机性能的时候,就得把它们同日而语,不能因为大公司就觉得它一定好,小公司就一定差,要从手机的各项功能、性价比等方面平等地去比较,这和等量齐观的意思不就相通了嘛。

5. 等量齐观的近义词里还有混为一谈呢。

不过这混为一谈有时候可有点贬义的感觉。

就像把抄袭的作品和原创作品放在一起,那些不懂行的人可能会混为一谈。

但是如果从平等看待的角度来说,在没有搞清楚之前,也是把它们当作同样的东西在看待,就像等量齐观一样。

不过这是不对的啦,我们要学会分辨,可不能真的把好坏混为一谈哦。

6. 一概而论和等量齐观也有点相似之处呢。

就拿旅游来说吧,有人喜欢去繁华的大城市旅游,有人喜欢去宁静的小乡村。

你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大城市的旅游就比小乡村的好或者差,要从不同人的需求、旅游的体验等方面去考虑,就像等量齐观那样,平等地对待这两种不同的旅游选择。

千钧一“发”——大学生权利论纲(二)

千钧一“发”——大学生权利论纲(二)

西塞罗把“使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作为法的目的,平等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

在学生管理中,其含义是:学生与校方工作人员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

而在现实中,管理者并不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而是视其为自己的奴仆,甚至可任由自己摆布和控制的私有物品。

非法特权的存在必然导致非法的不平等,这是封建等级特权之流毒的一种体现。

(四)信仰及言论自由权因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审美情趣因人而异,且无整齐划一之标准,故学生之信仰选择及其表达自由当属个人私事,需加以尊重,只要其言行无违国家之法律。

管理者可以将自认为“善”或“美”的界定号召或倡议学生遵循,但若这种号召或倡议进一步升格为强制,就属违法。

强行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口径,其罪恶无异于强迫卖淫,后者出卖肉体,前者出卖灵魂。

(五)拒绝摊派权当前,学校向学生摊派的情况十分严重。

突出表现在许多学校不经学生同意而强制其购买本校教师购买的书籍。

还有辽宁师范大学团委以资助特困生的名义,强制学生缴纳所谓“特殊团费”。

此等巧立名目,不胜枚举。

因此立法保障学生的拒绝摊派权是十分必要的。

(六)生活自由权学生的衣食住行,完全是个人私事,校方不应横加干涉。

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十分个性化的,没有一条绝对正确的标准,也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

在80年代,许多学校的校规规定不准穿牛仔裤,而今天大学教授将牛仔裤穿到课堂上也不足为奇。

回想当年的铁律,在今天看来是多么幼稚可笑。

而谁又能说今天看来也许被认同的约束,不会成为明天的笑柄?关键是这些问题无论看似合理与否,原本就不是法应当介入的。

现在辽宁师范大学不允许留长发的同学上课,也是一种对生活自由权的侵犯。

可惜不用等到以后,今天就攒来许多骂名。

年轻人思想奔放,接受新事物较快,纵观历史,常常是他们领导生活理念的新潮流,而潮流是不可逆转的,法何苦自讨没趣?(七)居所不受侵犯权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辽宁省锦州北镇市20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与祥细答案解析

辽宁省锦州北镇市20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与祥细答案解析

辽宁省锦州北镇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的时间约为A.约公元前3500年B.约公元前3200年C.约公元前3100年D.约公元前2800年2. 我们熟知的“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因形似汉字“金”而得名B.因用黄金堆砌而得名C.是国王权力的象征D.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3. 公元前1500年左右,征服古代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是A.古埃及人B.苏美尔人C.雅利安人D.波斯人4. 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兴起的共同原因是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工商业B.地处大河流域,适宜农耕C.临近海洋,地理位置优越D.长期发动大规模远征5. 古印度社会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高高在上的是“婆罗门”和“刹帝利”,而“吠舍”和“首陀罗”社会地位低下,这种制度被称为A.世袭制B.分封制C.种姓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6. 下列关于城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国寡民”是其突出特点B.其实质是奴隶制小国C.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D.其组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7. 下图(《母狼哺婴》)反映的传说与哪一事件有关?()A.凯撒被杀B.屋大维首创元首制C.罗马城邦的兴起D.颁布《十二铜表法》8.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是联系欧洲南部各国和欧、亚、非三洲的重要水域。

在历史上,这里曾是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内湖? ()A.波斯帝国B.罗马帝国C.亚历山大帝国D.巴比伦王国9.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

关于对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等内容B.颁布于罗马帝国时期C.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D.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10. 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________ 说的A.德谟克利特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1. 中世纪时期,在西欧最盛行的宗教是A.佛教B.基督教C.婆罗门教D.犹太教12.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了今天三个国家的雏形。

大学的兴起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大学的兴起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学习目标(1)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状况,掌握西欧城市取得自治的方式,知道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的不同。

(2)知道西欧城市的基本居民构成,理解城市兴起的意义。

(3)知道西欧大学兴起的大概时间和发展概况,知道其享有的权利及设置的课程。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从10世纪起,西欧旧的城市开始,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那些以和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2.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封建领主对城市的控制和盘剥,争取城市的和,常用的手段包括和。

3.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

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享有。

4.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

5.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

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一旦进入城市,住满,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

6.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逐渐形成。

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

7.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

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

8.中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的要求。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活动一了解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知道自由与自治城市的形成。

1.根据教材P42内容,归纳西欧城市恢复的概况。

(含时间、原因、典型、地区等关键词)2.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新兴城市的特点。

材料一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的地区,如道路的交会处、港口、海湾、主教驻地等。

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不断被吸引到这些地方以后,市场和居民区逐渐扩大,最后形成了城市。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000人。

13世纪时,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4万人左右,像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拥有超过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正方的观点

正方的观点

第一,从合理性的角度来说,它体现了社会需要,也契合了高等教育的职能。

允许名人免试就读体现了社会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名人之前的突出表现和其练就出的意志品质,为其继续在其他领域创造成就奠定基石。

而社会的稳步发展需要名人群体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持续的发展前景。

再者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职能便是培养人才,这恰恰又迎合了高校发展的需求。

由此,社会需求在先,名校职责在后,免试就读机制的出现自然合理。

第二,从公平性的角度来说,它能更深层次地保证公平公正。

联系到这一机制引发广泛讨论的大多为体育明星,他们因训练需要放弃了自己入学就读的最佳时机。

在历尽艰辛,得到认可后,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遵循人人都有受教育权这一原则,向他们提供这一平台,给他们一个学习机会,更彰显了其公平化与人性化.与此同时,若让丧失正常学习机会的名人与普通学生一同高考,于名人而言就是不公平的。

而免试就读从名人的特殊性出发,在结构上完善了高校的入学机制,深化了录取机制的公平。

最后,从积极性即现实效益的角度来说,它对于名人、名校至全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名人上大学,提高了名人本身的文化素质和认知能力,有利于其今后进一步的发展。

作为名牌大学也彰显了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发扬了人才多元的思想,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形成名校与时代潮流的紧密互动。

名人功成名就后的回归校园也给当今社会大众浮躁的心态以良好的示范作用,倡导了教育为本、终生求知的价值观念,引领了正确的社会导向。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应当允许名人免试就读名牌大学名人免试就读名牌大学利大于弊丁俊晖此类名人选择就读大学,说明他们认识到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的就读能够带来一种名人效应,为其他年轻人作出榜样。

虽然他们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充当另一种学历,证明自己的智商和能力2【正方】——辩题正方是名人可以免试上大学,不是是名人就可以免试上大学。

不是说所有名人,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是可以的,一部分名人免试上也叫可以。

高校研究生录取看本科出身是“歧视”吗?

高校研究生录取看本科出身是“歧视”吗?

受人之托,去我所在学校的一个学院询问今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之事,才知道他们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出了一个通告。

能否调剂要严格按照入学考试的分数来定。

“985”学校的不低于295分,“211”学校的不低于330分,其他学校的不低于350分。

以上是指学术型硕士的,如果是专业型硕士,可以比以上分数低上个25分。

其实不用想,其他学院乃至很多学校都会有类似规定。

有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也一定会有潜规则。

首先要问,这种规定是否是一种歧视性的规定?如果是,那就是一种“不公正”了。

要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有“公正”两个字。

再深入说,如今社会各种歧视性的规定还是很多的,例如就业,很多单位只要男性。

有些单位招人不仅看你是否有博士学位,还要看你的本科学校。

所以说,咱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个“反歧视”法了。

如果某人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至少可以根据该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当然,很可能是这样的法律只能限制明目张胆的歧视。

正要动手写这么一篇博文的时候,恰好读到了刘瑜的一篇文章《谁有特权上大学—“无知之幕”的正义》。

也许也能给咱们一些启示。

顺手就引用她文中的文字吧。

来,给你出一道题。

假设你来自于火星,突然被扔到中国,你可能被扔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可能被扔到河南这样的内地省份,甚至还可能被扔到西藏这样的边疆地区。

不幸的是,你被扔到中国去的使命,就是去上中学,然后高考(微博)。

当然了,如果你想考进北大清华这样的牛校,你肯定希望自己被扔到北京上海,因为那里学习条件好,分数线又低嘛。

问题是,你被扔到这3个地方的概率一模一样,各三分之一。

这个时候,让你来设计一个理想的高考分数线制度,你会怎么设计?这个假设的情形,不是我的发明,而是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发明。

罗尔斯1971年的时候写了一本厚厚的书,叫《正义论》。

因为这本书厚得让人望而却步,所以我斗胆把它庸俗成一句话: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

当然了,他有一个术语,叫“无知之幕”,也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社会处境暂时失明的情形。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9课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自治城市的局限性
取得自治的 城市并不能完全 摆脱国王和领主 的控制,城市贵 族一般也都是国 王的支持者。
第三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9课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三单元
构成 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居民来源

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 工
农奴逃进城,住满一年零一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9课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三单元
兴起原因
从10世纪起, 西欧开始恢复, 农业技术提高, 农业剩余产品增 加,商业贸易发 展,人口增长, 旧的城市开始复 苏,新的城市不 断产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9课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三单元
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 从国王源自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琅城居民坚 特许状影响
琅 持斗争,直到
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
城 1128年,路易六
世不得不向琅城
自 颁发特许状,同
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 得城市的拥护。
意琅城建立公社,
特许状主要内容是承认
城 市


渡口、港湾、城堡、寺院,甚至交又路口等,有 越来越多的人定居。集中的人口,便利的交通,
促进了集市的形成,而这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
居住,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
居民点,新的城市又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9课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三单元

巴黎大学

巴黎大学
14
名人轶闻—笛卡尔
◆ 笛卡尔·心形线 r=a(1-sinθ) 用的就是直角坐标图(注:实际上是极 坐标系) 当θ=0°时,r=a(1-0)=a „ A点 当θ=90°时,r=a(1-1)=0 „ B点 当θ=180°时,r=a(1-0)=a „ C点 当θ=270°时,r=a(1+1)=2a „ D点 把A,B,C,D四点用弧线连接起来„„ 连接出来„„就是有名的心脏线! 心脏线
9
巴黎大学—欧洲大学发展史的缩影
作为教会的神学院和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教学和学术中心,巴 黎大学一开始就处在教会和世俗势力双重夹击下,巴黎大学争取 自治的道路艰苦而漫长。1229年,巴黎主教借学生与市民的冲突 对学生提出起诉,摄政王太后下令抓捕学生。在与国王的警察发 生激烈冲突中,学生死伤很多。师生愤然罢课,并撤出巴黎。 ◆ 1231年,长达两年的罢课使得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出面调停。 这位法学家出身的教皇确认了大学的法权自治和结社权、罢课权、 授予学位的专一权等特权。在与教士进行过无数次争执和斗殴后, 巴黎大学付出了流血的代价,取得国王特许证书,摆脱了主教们 的监督、控制和干涉。 ◆ 1252年,巴黎大学有了自己的校印,印上刻有中世纪拉丁文---巴黎师生行会,这是巴黎大学获得独立和权力的象征。 ◆
10
巴黎大学—欧洲大学发展史的缩影
正是因为有了巴黎大学,文化名城巴黎才名扬四海。从此,就 如13世纪另一位教皇亚历山大四世所说的,巴黎成了“生命之树”, 它吸收了欧洲各国最好的学生和许多来自各国的最优秀教师,巴黎 大学则成了“法兰西国王的大公主”、“教会的第一所学校”,而 且还是神学事务中的国际仲裁人。 ◆ 15世纪初期之前,巴黎大学拥有许多特权。但学生们经常罢课、 打架,他们既反对教皇的监督,也拒绝国王的监护。在很多时候, 不论是主教们还是国王的警察都对巴黎大学无可奈何。于是,1437 年,国王查理七世撤消巴黎大学的税务特权,并迫使它为收复蒙特 里奥而征收的“资助”提供资金。1445年,巴黎大学的法律特权也 被撤消,大学被置于议会的管辖之下。1449年,又取消了巴黎大学 师生的罢课权。这样,巴黎大学只得听命于世俗国王,成了国王的 掌中之物。 ◆

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免费?

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免费?

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免费?正方观点,大学教育应该免费。

首先,大学教育是每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不应该因为经济原因而受到限制。

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教育不应该是一个特权,而是一个权利。

”如果大学教育需要收取高昂的学费,那么很多家庭的孩子就无法接受高等教育,这将导致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加剧。

其次,免费大学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芬兰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们实行免费大学教育已经多年,这使得整个国家的人才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而且,免费大学教育也能够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最后,免费大学教育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正如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教育是我们建立未来的投资。

”政府应该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承担起为年轻一代提供免费大学教育的责任,这样才能够让整个社会更加公平和和谐。

反方观点,大学教育不应该免费。

首先,大学教育需要巨大的投入,包括教学设施、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如果全部免费,将给国家的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而且,如果大学教育全部免费,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因为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接受高等教育,免费大学教育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只是为了图一时的安逸而进入大学,而不是真正为了学习和成长。

其次,免费大学教育可能会降低大学教育的质量。

如果大学不再收取学费,可能会导致学校的经费严重不足,从而无法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

这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最后,免费大学教育可能会削弱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负责能力。

如果一切都是免费的,学生可能会缺乏对教育的珍惜和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这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免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无论是支持免费大学教育还是反对免费大学教育,都需要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以期能够找到一个更加合理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给毕业大学生的建议

给毕业大学生的建议

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局面,当然有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因素。

但是,找工作难几乎是毕业生每年的咏叹,有很多人把原因归之于大学扩招。

然而,就整个国民受高等教育的比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而言,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同时,真正的困难也不在于找到一份赖以谋生的工作,而是找到待遇好,环境好,职位稳定的工作比较难。

而符合这些要求的工作目前又都集中在京、沪、穗等几个屈指可数的“一线城市”之中的几个垄断性行业之中。

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都盯着几个热门城市的几个热门行业,没有困难反倒会奇怪。

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不是短期所能解决的,所以,又经常有人呼吁大学毕业生降低期望值。

平心而论,这些期望其实是很正当的。

问题在于,如果把这样的期望当做上大学的根本动力或者大学毕业的终极目标,恐怕是对教育理念以及市场特性的双重误解。

大学教育要面向未来“符合市场需求”似乎成了目前大学教育的最迫切任务,很少再有人强调“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方针。

在强大的市场面前,个体的力量,哪怕是大学毕业生也显得微不足道,好像除了“顺应”以外,没有别的选择。

殊不知,所谓“市场需求”,是变动不居的,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不仅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对有工作的人而言也是比较大的压力;但这和经济形势良好,工作职位充足一样,恰好是市场的常态。

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很多已经参加工作的人纷纷选择“回炉”高校,积极“充电”,仅此一点,足以说明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期待是在满足市场需求之上的。

换言之,大学应该关注的不是市场变化的表面现象,而是市场之所以变化的根本原因。

与此相应,大学培养的人才也不是以“适应”市场为能事,而应以研判市场、把握市场、引导市场为己任。

市场以当下的交易为特征,而大学以面向未来为使命。

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和市场脱节,而是要求大学尽最大努力去揭示那些左右市场的因素和力量,为人们的未来生活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或者创造更好的条件。

即便是推销现成的产品和服务,关键也是要“填补空白”和“掌握先机”。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班媚:《中世纪大学自治的兴衰及启示》
大学行会的特质使他与生俱来具有着民主、团结的特点,使自治成为可能
三、自由之风,吹向何处?——大学的兴起
阅读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材料一: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成立的基础是学生组成的社团,社团得到教会的支持,掌握了学校的 管理权,负责任免教师,监督教学计划,但对学生成绩的评估和学位的授予,则由资深教授负责。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44页
材料二:腓特烈一世在巡视意大利时接受博洛尼亚大学部分师生的请求,颁布了《完全居住法》。这位德国皇帝 不但肯定了知识的价值……并愿意为他们提供保护。他授予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民法和宗教法的学生) 具有在城市中居住和自由活动的权利。并规定:学者们免受地方法官的司法审判……任何被传唤出庭的学生都可选 择是由自己的教师审理还是由主教审理……之后这一法令本身也成为了大学的学者们诉求更多其他特权的基础。
——张芳芳、朱家德:《中世纪大学特许状(章程)的特点及变革》
2:大学的发展获得了谁的支持?
➢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3:大学有什么自治特权?
前提:不违反正统教义
➢ 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公 希腊、罗马
三、自由之风,吹向何处?——大学的兴起
——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时空坐标
古代欧洲
中世纪
公元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1500年左右
古代中国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十国 宋元

公元220年
公元581年 公元907年-960年 公元1368年 公元1644年
公元 庄园

“北约”PK“华约”:招生权求解

“北约”PK“华约”:招生权求解

个 大学 ( 业 )的考 试 ;三是增 加 大 学教 师 的 面 专 试权 。后 两个 方面在 录取 中更重 要 。这 才是 真正 的 自主招 生。这 样 的招 生 最核 心 的既 不是 中学校 长 ,也不是 大学校 长,而是 大学教 师。 归根 到 底 , 必 须认 识 到 大 学是 一 个 独 立 法
目前 的 高校 自主 招 生联盟 并 没有 法律依 据 。 北 大、 清华这 些 学校 至今 都 没有 大 学章程 ,因此 说 这 些 高校 出台的一 切政 策在 法律 上都 很 难找 到 依 据 。按 照 民法 通则 ,任 何一 个 法人都 应 该有 自
如何 看待 “ 北约” 华约” 、“ ,不 能 简单地 看 自
是服务 者、 高级经理人 。 ( 作者 为中国人民大
学教授) 雹豳
来的 ,因为只有教 练 员才 了解运 动员合适不合适 。 因此 ,只有 教 师才 能看 准 学生合 适 不合 适 ,而 不
是简单粗暴的以统一考试的分数高低论 “ 水平” 。
教 师拥 有选 人权 的 真正 的 自主 招生 当然也会
有 问题 ,但 两害相权 取 其轻 。现 在 有些人 担 心真 正 的 自主招 生教 师 们会 有腐 败 。我认 为 大 学教 师
外 ,现在 的招生联盟不仅有违大学是个独立法人
的 基本 原 则 ,而且 这种 联合 实质 上是 造 成 了一 个
自招,还是现在的招考联盟,都与在第一线培养 人的大学教 师没有任何关系。同时从法理上来看,
高校 自主 招 生联 盟 并 没有 法律 依据 ,也 显 示 出 了 作 为平等的 大学法人 之 间的权 利并不 平等 。
The Fi s V oi r t ce
“ 北约 ’P “ ’ K 华约’: ’ 招生权求解

高斯简介——精选推荐

高斯简介——精选推荐

高斯简介1777年4月30日,高斯出生在德国下萨克森洲的不伦瑞克(Braunscheig),1855年2月23日卒于格丁根。

一.高斯的故事高斯的爷爷是个农民,父亲受教育不多,但能写会算,为人勤奋,靠手艺维持家庭生计,做过园林工人、运河工人、街道小贩,还出任过丧葬机构的会计。

高斯的母亲出身石匠家庭,认字但不会写,婚前在一个贵族家当女仆。

高斯的舅舅是高斯长辈中智力最突出的一位,他靠自己钻研成为艺术锦缎的著名织匠。

总体来说,在高斯的家族中没有一个纯粹的读书人。

当时的德国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

高斯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困,连油灯都买不起,高斯只好把一个大萝卜挖去了心,塞进一块油脂,插上一根灯芯,做成一盏灯用来读书。

还有一个故事说因父母为生计奔波,小高斯有时无人照料,大约在3或4岁时,曾堕入离家不远的运河,几乎溺死。

高斯晚年还讲了一个故事,他自幼对数字有特殊的敏感,在3岁时就发现过父亲算账时的计算错误。

1784年,7岁的高斯像普通市民的孩子一样入小学读书。

他进的圣·凯瑟琳小学给他带来了好运。

该校教师比特纳称职而热心,也非常善于发现学生的天才。

下面这则小故事可谓耳熟能详。

高斯十岁的时候,一天在上数学课时,布特纳说:“各位同学,你们只要答出老师的一个问题,就可以马上下课出去玩好不好?接着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下题目:”计算 1+2+3….+100=?”老师本以为可以难倒学生,让他们老老实实在教室里坐着。

可没想到,小高斯却在几秒后将答案解出来:5050。

老师在惊奇中忍不住问他:“你是怎么算出来的?”高斯慢条斯理的跟老师说:“老师,你刚才说只要答出一个问题,就可以马上下课出去玩,你现在问我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是第二个问题,所以我不告诉你!”说完,小高斯就离开教室出去玩了。

后来,小高斯告诉了大家谜底:“听完题后我就想, 1加100等于101,2加99也等于101,直到50加51都是101,这样就总共有50个101,用101乘50不就等于5050吧!”这个故事版本很多,但很可能是一个不真实的传说。

UnitUnitText_翻译_文

UnitUnitText_翻译_文

Why College?为什么要上大学?①“你学的越多,就会挣得越多”,这是流行歌星辛迪·劳帕在她35岁获得高中毕业证书时说过的一句话。

辛迪没有高中文凭也能挣很多钱,这是大多数人不可能做到的。

在今日美国,75%的工作都需要高中以上文凭或特殊的职业培训;大学毕业生比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收入高;有硕士学位的人只比有学士学位的人收入高;而且收入最高的往往都是那些有高学历的人。

然而,文凭多并不意味着能赚更多的钱。

许多有技术的蓝领工人、商人、企业主管和企业家都比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赚得多,而着名运动员和演艺人员的收入之高则无人可及。

②大学教育不仅是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做准备,而且(也应该)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除了所选的专业课程外,大多数学生还有时间上选修课。

他们会选修一些能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人性、政治制度、艺术、科学或任何他们感兴趣的课程。

③上大学,无论是全日制还是业余,自然而然地成了高中毕业后的下一个目标。

目前,有超过一半的美国高中毕业生在上大学。

但应届高中毕业生已不再垄断大学校园。

为提高业务素质或自身修养,各种年龄层次的人重返大学校园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近3,400所高校将为这些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服务,注册学生超过1,200万。

④美国拥有学士以上学位的人数在不断上升,这体现了美国人对教育价值的推崇。

大约20%的美国人是大学生。

但在年轻人和在职人员中,这一比例至少为25%,比其他多数大国高出许多。

在美国,大学教育已不是有钱人和有学习天赋的人的特权,几乎任何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圆自己的大学之梦。

Unit.2The World beyond the Classroom?课堂意以外的世界?①大学校园生活是一个充满新人、新组织和新机会的世界,令人兴奋。

不管你就读什么学校,都会有机会参与课外的活到。

在从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期,最好思考一下大学生涯中有哪些重要事情。

优先考虑的应该是积极参与。

②大学校园的社区生活依赖的是那些愿意无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学生。

为什么要上大学

为什么要上大学

Good Reading 读有所悟作为一名教授,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所常春藤大学执教。

在那里,学生们乐于学,老师们也乐于教。

从来没有人怀疑过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重要性。

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这所大学决定要撇下我独自闯荡世界,于是我们便分道扬镳了。

我有幸在某个公立大学寻得一席之地。

在这里,许多学生都是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人。

他们许多人都要边学习边打工,有些学生甚至还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家庭责任。

我给以前的学生布置什么阅读材料,现在也同样布置给我的新学生。

我知道,与我以前的学生相比,我的新学生在学业上可能准备得不够充分,但我认为我可以教会他们需要明白的东西。

可是,就在我在这里开始任教后不久,一位同学就我布置的一部作品举手问了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买这本书?”我明白,这是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的问题。

学生们是在问我,花那么多钱上大学所得到的回报到底值不值。

以前从没有人让我想过这个问题。

对于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价值,我们总是认为理所当然。

一个问题的两个答案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这样回答:“你们之所以要读这些书,是因为你们在上大学,这些书就是上大学的人所要读的。

”这句话背后隐含的理论是这样的: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要判断出谁跑得最快或者谁最强壮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要找出谁最聪明却非常困难,因为智力问题涉及许多属性,一次性评估很难定论。

社会需要一种机制来选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Albert Einstein ◎ By Louis Menand 译 / 辛献云My first job as a professor was at an Ivy League university. The students were happy to be taught, and we, their teachers, were happy to be teaching them. None of us ever questioned the importance of what we were doing.At a certain appointed hour, the university decided to make its way in the world without me, and we parted company. I was fortunate to get a position in a public university system. Many of the students were the fi rst in their families to attend college. Many of them worked, and some had complicated family responsibilities.I assigned my new students the same readings I had assigned the old ones. I understood that the new students would not be as well prepared, but I thought that I could tell them what they needed to know. Soon after I started teaching there, someone raised his hand and asked, about a text I had assigned, “Why did we have to buy this book?”I could see that this was a perfectly legitimate question. The students were asking me to justify the return on investment in a college education. I just had never been called upon to think about this before. We took the value of the business we were in for granted 1).Two Answers of the QuestionI could have said, “You are reading these books because you’re in college, and these are the kinds of books that people in college read.” The theory goes like this: In any group of people, it’s教育就是忘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

对《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解读

对《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解读

对《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解读【摘要】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为谁服务》中,秉承提出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方案的思路,就高等教育为谁服务作了哲学层面上的分析与思考,这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强化教育质量、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协调发展、追求高等教育公平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为谁服务;解读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移向社会中心,为谁服务的问题随着大众化的发展成为世人关注的问题。

布鲁贝克通过旁征博引,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方案为归宿论述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一、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解读1.少数人对多数人。

现代大学起源时,大学为培养统治人才和学术精英服务,上大学只是少数贵族和有钱人家青年特权的象征。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青年人把高等教育视为从事各种理想职业的起点,这促使高等教育根据社会需要培养更多青年人。

1930年美国高等教育适龄青年中有20%上学,其他发达国家在1950年前都在3-4%;1970年,美国达到了35%,其他国家在10-20%不等,自1978年起,美国达到了50%。

然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很快引起如高等教育贬值、人才结构不合理、教育质量和就业问题等多方面的质疑。

所以,到底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是精英还是大众,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争论的焦点。

2.权利与特权。

当一些人被允许做另一些人不能做的事,或不要求一些人做另一些人必须做的事的时候,就有特权存在。

在高等教育方面,一些人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而另一些人则未能获得高等教育,就存在机会不均等或者高等教育特权。

作者从哲学的高度分别论述了英才主义与平等主义的主张:英才主义坚持择优选拔,让每一个人尽可能充分地发展他的潜能。

平等主义认为人的现实不平等是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教育机会方面的英才主义所导致的不是公正而是不公正。

布鲁贝克用柏拉图的《理想国》总结道“很可能为才智平庸者提供超出其能力所能利用的太多机会,或给才华出众者提供的机会则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两种后果都是不平等的”。

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相当于今天的什么?

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相当于今天的什么?

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相当于今天的什么?中国古代长达2000多年,秀才含金量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汉唐时期“秀才”待遇最高,明清下降很厉害,我这里就简单谈一下明朝秀才所享受种种特权,至于相当于今天什么,那是题主你自己体会。

在明代秀才在徭役上是有优免政策的,在万历三十八年之前,明朝秀才可以优免粮二石、丁二人,在万历三十八年以后,秀才可以优免八十亩地。

看上去这点优惠似乎不算什么,但是这要看和谁比。

如果和明代普通老百姓相比,那么明代秀才所享受的优待和普通老百姓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

明代社会相比之前朝代,对社会控制很严。

明朝户口,分为三类,即民户、军户、匠户。

民户中包括儒户、医户、阴阳户,军户包括校尉、力士、弓铺兵(负责巡查、警戒的地方武装);匠户包括厨役(供京师太常、光禄寺办膳时驱使的户)、裁缝(供官府役使的裁缝匠人)、马船(驾驶运河中运送官物官船的民夫)。

此外,沿海有煮盐的灶户,寺院的僧户、道观的道户等等。

明朝徭役对这三类户口都有严格的规定,明代徭役有多重?到了宣德、天顺(明英宗)时代,因为徭役太重而逃跑的老百姓根据统计,差不多有一两百万之多。

相比负担沉重徭役的普通老百姓,免除徭役的明朝秀才简直就是天上人。

除了徭役,还有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

明代百姓见官员时,行拜首礼的,别说民众,就连利玛窦这样的西方传教士,因为没有明朝功名,一样必须跪着和官员说话,直到官员要他起来的时候才能起来。

而秀才是可以见官不跪的。

像秀才里的优秀分子,比如廪膳生,国家甚至给予补贴,一个廪膳生每月国家补贴一石大米,而在明朝,除了明末,根据历史学家估算,一石大米卖0.8—0.9两白银。

再加上学田等收入,一名秀才大概每年可以获得12两银子的补贴。

而根据历史学家们的统计,一般明朝秀才,低的一年可以拿到8两银子,多的可以拿到18两,而同时,明朝卫所兵里的征操兵(战兵),一年收入4.8两—6两。

明代秀才收入远高于明朝卫所战兵。

大学录取遗产偏好的影响专四作文

大学录取遗产偏好的影响专四作文

大学录取遗产偏好的影响专四作文《大学录取遗产偏好的影响》在我生活的小镇上,有个叫小李的同学。

小李学习特别努力,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教室背单词,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那认真劲就像在跟知识进行一场艰苦的拔河比赛。

可是呢,大学录取时存在遗产偏好这种事却让他备受打击。

什么是遗产偏好呢?就是在大学里对那些有校友亲属关系的申请者给予优先考虑。

这种偏好就像是一个隐藏的捷径,对于那些没有这种关系的学生来说,十分不公平。

就拿小李来说,他一心想着考进某所著名的大学。

他成绩不错,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社区志愿活动里有他忙碌的身影,给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陪小朋友读书,这些他都干得很认真,这些经历让他的申请材料也挺丰富的。

可是当他知道这所大学录取里面有遗产偏好后,心里就凉了半截。

他跟我说过一个他打听到的事儿。

有个和他同届竞争的学生,成绩其实没有他好,社会活动也没他做的多,就因为他爸爸是那所大学的校友,在申请的路上就占了先机。

这就好比在一场跑步比赛中,大多数人都在规矩地沿着跑道跑,却突然有几个人开着小摩托在跑道上横冲直撞,那些辛辛苦苦奔跑的人心里得多憋屈啊。

大学录取遗产偏好对于像小李这样没有家庭关系的学生影响很大。

它可能会让那些真正努力且优秀的学生失去进入理想大学的机会。

从学校的角度看,这样做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系校友关系或者获取校友的支持,但却破坏了教育公平。

教育本应该是看学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而不是看谁的七大姑八大姨是不是校友。

如果这种状况一直存在,那很多寒家子弟的梦想可能就在这种不公平中被扼杀了。

像小李可能就会因为这个不得不选择一个差一点的大学,尽管他有着很强的实力。

《再看大学录取遗产偏好》小李还是不甘心,他到处找资料,想看看大学里的这种遗产偏好到底有啥存在的理由。

他发现有的学校说这有助于传承学校的文化。

但他就不解了,难道靠家属关系传承的文化,能比那些真正理解并且热爱这所学校文化内涵才去努力的学生传承得更好吗?他还给我讲了自己了解到的学校招生办公室的一个场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有特权上大学
作者:刘瑜
来源:《北方人》2012年第09期
来,给你出一道题。

假设你来自于火星,突然被扔到中国,你可能被扔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可能被扔到河南这样的内地省份,甚至还可能被扔到西藏这样的边疆地区。

不幸的是,你被扔到中国去的使命,就是去上中学,然后高考。

当然了,如果你想考进北大清华这样的牛校,你肯定希望自己被扔到北京上海,因为那里学习条件好,分数线又低嘛。

问题是,你被扔到这3个地方的概率一模一样,各1/3。

这个时候,让你来设计一个理想的高考分数线制度,你会怎么设计?
这个假设的情形,不是我的发明,而是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发明。

罗尔斯1971年的时候写了一本厚厚的书,叫《正义论》。

因为这本书厚得让人望而却步,所以我斗胆把它庸俗成一句话: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

他有一个术语,叫“无知之幕”,也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社会处境暂时失明的情形。

一个站在“无知之幕”后面的人,既可能是比尔·盖茨,也可能是一个非洲饥民。

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杀光富人瓜分他的财产,万一“无知之幕”一拉开,发现自己就是比尔·盖茨,恐怕你会后悔得一头撞死。

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Windows2000卖5000美元一套,万一“无知之幕”一拉开,发现自己其实是非洲饥民,估计也要捶胸顿足。

好了,你站在“无知之幕”后面,你得想想什么样的高考分数线制度最合理。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不如我们来看看美国人所面对的一个类似的问题,和他们的回答:AffirmativeAction(平权行动)。

“平权行动”是1960年代随着美国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兴起的一项政策。

由美国总统约翰逊在1965年发起,主张在大学录取学生、公司招收或晋升雇员、政府招标时,应当照顾少数种族和女性。

目的就是扳回历史上对黑人和女性的歧视,把他们在历史上承受的痛苦折算成现实的利益。

“平权行动”实施之后,黑人和妇女的大学录取率、政府合同中的黑人中标率大大提高。

有的大学,甚至明确地采取了给黑人、拉美裔申请者“加分”的制度或者给他们实行百分比定额制。

这种拔苗助长的善良愿望,促成了美国的大学里各种族齐头并进的大好局面。

最典型的例子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到90年代中期,一个曾经几乎是“纯白”的学校,已经被“平权行动”粉刷得五颜六色:39%的亚裔;32%白人;14%的拉美裔;6%的黑人和1%的印第安人。

然而从19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对“平权行动”嘀嘀咕咕,其主要的矛头,就是它矫枉过正,形成了一种“逆向歧视”。

1978年的“巴克案”(BakkeCase)打响了反对“平权行动”的第一枪。

巴克是一个白人男性,连续两年被一个医学院拒绝录取,与此同时,这个医学院根据16%黑人学生的定额制,录取了一些比巴克各方面条件差的黑人学生。

巴克不干了——我不就是白点吗?我白招谁惹谁了?他一气之下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裁定对黑人学生实行定额制是违宪的,但仍然在原则上支持“平权行动”。

紧接着,嘀咕发展成了议论,议论发展成了抗议。

最著名的抗议,来自1990年代中期加州州长PeterWilson。

他抗议道:“不能让集体性权利践踏个人的权利,我们应当鼓励的是个人才干。

”于是他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废除“平权行动”的运动。

1995年6月,公立的加州大学及其9个分校废除了录取学生中“平权行动”。

1996年11月,加州用公投的方式废除了包括教育、就业、政府招标等各方面的“平权行动”。

1997年4月,这一公投结果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认可。

受到加州的影响,另外十几个州也开始蠢蠢欲动,要铲除逆向歧视的“平权行动”。

取消“平权行动”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1998年是加州大学各分校取消“平权行动”的第一年。

在这一年里,伯克利大学黑人学生的录取率下降了一大半,从1997年的562个黑人下降到1998年的191个;拉美裔的学生也从1045个下降到434个。

各大学校方很有点“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的感慨。

2003年“平权行动”再次成为热点问题。

因为今年最高法院遭遇了一个新的“巴克案”——密歇根大学的Gratz/Grutter对Bollinger案。

2003年6月23日,最高法院再次作出了一个八面玲珑的裁决:密歇根大学给每个少数民族申请者加20分的本科生录取政策是违宪的;但同时,它又裁定法学院为了增加学生的“多样性”而照顾少数种族是合法的。

这与其1978年对“巴克案”的裁定是一样的:原则上支持“平权行动”,但反对用定量的方式来固定这种“平权行动”。

如果说最高法院1978年的暧昧还是理直气壮的,2003年的暧昧就已经是如履薄冰了。

那个加分制违宪的裁定是6:3作出的,而法学院“平权行动”原则合法的裁定,是5:4惊险胜出的。

PeterWilson们吆喝了这么些年,终于把“平权行动”的阵脚给吆喝乱了。

“平权行动”争论的核心,正如众多社会问题的核心,是一个“程序性正义”和“补偿性正义”的矛盾。

“程序性正义”主张一个中立的程序施用于任何社会群体,而无论结果如何——同一条起跑线,兔子也好,乌龟也好,你就跑去吧。

“程序性正义”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历史”、“经济”和“文化”的无视。

一个经历了245年奴隶制、100年法定歧视和仅仅30年政治平等的种族,必须和一个几百年来在高歌雄进征服全球的种族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补偿性正义”则主张根据历史、文化、经济条件有偏向地制定法律和政策,以保证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

但“补偿性正义”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操作性问题:由谁、如何、是否可能来计算鉴定一个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遭遇?一个祖上是黑奴的黑人录取时加20分,那一个祖上是华工的亚裔应该加多少分呢?一个祖上四代是贫农的人,和一个祖上两代是贫农的人,分值又有什么不同?一个穷白人和一个富黑人,谁更应该加分?这就听起来有点耳熟了,而且是不太悦耳的一种耳熟。

这种“补偿性正义”的原则,需要一个巨大的国家机器来整理、裁判历史和
现实无限的复杂性,而这种裁判权一旦被权力机器劫持,问题就不仅仅是如何抵达正义,还有这架机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了。

所以说,美国最高法院对“平权行动”的暧昧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智慧。

它一方面赞同将历史、经济等因素融入政策的考虑当中,否定了纯粹的“程序正义”;另一方面,对如何具体地补偿历史、经济问题,又支支吾吾。

毕竟,就算是爱因斯坦,估计也研究不出历史和现实之间、经济地位和政治资本之间的兑换率。

承认一个一个的人,也承认一群一群的人。

承认你矫捷的身手,也承认他人肩上历史的十字架,因为在“无知之幕”的背后,你可能是一只兔子,也可能是一只乌龟。

好了,终于可以回到咱们开头提的那个问题了:来自火星的你,被扔到大城市、内地、边疆的可能性各1/3,你会如何设计高考分数线方案?
你可能会说:3个地方分数线一样嘛!大家公平竞争嘛!
你也可能会说:让边区分数线低一点,其他两个地方一样,因为那些地区贫穷,教育条件有限,人家北京上海的孩子用电脑打字,俺们这里还是凿壁借光呢。

你还可能会说:我选择让北京上海分数线低一点,其他两个地方一样。

因为……因为……啊?你们地球夏天真热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