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_pdf

合集下载

第三章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

第三章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

第三章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3.1 地下水分类地下水这一名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a. 广义地下水––––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及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subsurface water––––包括soil water和ground water)。

b. 狭义地下水––––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ground water)。

长期以来水文地质学着重研究饱水带中的重力水。

现在开始重视包气带水的研究。

因为人们认识到在“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包气带是必经之路。

由于埋藏条件,含水介质类型对地下水水量、水质的时空分布有决定意义,所以按埋藏条件和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对地下水进行划分:1.按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2.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3.综合分类(见P27:表3–1地下水分类表)。

如: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

大 气3.2 包气带与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或非饱和带(unsaturated zone)。

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或饱和带(saturated zone )。

地下水面输送水分,获得补给。

雨季,包气带中的水以下渗为主,雨后,通过蒸发与植物蒸腾向大气圈排泄。

包气带是饱水带与大气圈联系的必经之路。

饱水带通过包气带获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又通过包气带蒸发与蒸腾排泄到大气圈→参与水循环。

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

水体是连续分布的,能够传递静水压力,在水头差的作用下,可发生连续运动。

饱水带中的重力水––––是开发利用或排除的主要对象。

书上内容:包气带水主要是土壤水和上层滞水。

(一)土壤水埋藏于包气带土壤层中的水,称土壤水。

主要包括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管水。

靠大气降水的渗人、水汽的凝结及潜水由下而上的毛细作用补给。

大气降水向下渗入,必须通过土壤层,这时渗入的水一部分保持在土壤层中,成为所谓的田间持水量(即土壤层中最大悬着毛管水含水量),多余的部分呈重力水下渗补给潜水。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工程地质 第5章 地下水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I —— 水力坡度
断面1
断面2
Q O
h L
H1 H2
O’
A
5.5 地下水运动与动态
二、地下水向集水建筑物运动的计算
基坑开挖时,流入 坑内的地下水和地表水 如不及时排除,会使施 工条件恶化、造成土壁 塌方,亦会降低地基的 承载力。施工排水可分 为明排水法和人工降低 地下水位法两种。
5.5 地下水运动与动态
<4.2 4.2~8.4 8.4~16.8 16.8~25.2
>25.2
meq/L
<1.5 1.5~3.0 3.0~6.0 6.0~9.0
>9.0
mol/L
<7.5×10-4 7.5×104~1.5×108 1.5×10-3~3×10-3 3×10-3~4.5×10-3
>4.5×10-3
5.4地下水分类
1 岩土的空隙性
概念:将岩土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连通程度,以及分布 状况等性质统称为岩土的空隙性。
5.2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1 岩土的空隙性
意义:是地下水赋存场所和运移通道,其多少、大小及其分布规 律,决定着地下水的分布与运动特点
分类:岩土空隙的成因不同
孔隙
裂隙
溶隙
5.2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5.1 概述
1 什么叫地下水
赋存和运移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指赋存于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 水层的水。
2 地下水的功能
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不工
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
良程 地地
质质
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
现问 象题
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5.2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地下水科学概论[整理版]

地下水科学概论[整理版]

《地下水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地下水分布1. 地下水:分布在地下岩石空隙之中的水。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3. 结合水:由于固体颗粒表面的静电作用而吸附在颗粒表面的水。

4. 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5. ★☆毛细水:在毛细力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着细小空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个毛细水带6. 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7.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用而保持的水。

8. 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9. 空隙:地下岩石中没有被固体颗粒或固体骨架占据的那一部分空间。

10. 多孔介质:含有空隙的固体称为多孔介质。

11.孔隙:松散的(或未固结的)固体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12.★孔隙度:某一体积的孔隙介质中孔隙体积与孔隙介质体积之比。

13. ★孔隙比:某一体积孔隙介质内孔隙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之比14. 有效空隙:相互连通而能使水流通过的孔隙称为有效空隙。

15. 孔隙介质的比表面积:一定体积的孔隙介质中所有颗粒的总面积与孔隙介质体积之比。

16.裂隙:固结的和坚硬的岩石在成岩过程中或成岩以后由于受到一些地质营力的作用而形成的沿一定平面方向展布的空隙。

17.★裂隙率:一定体积的裂隙介质内裂隙的体积与裂隙介质体积之比。

18.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19.岩溶率:一定体积的岩溶介质内溶穴的体积与岩溶介质体积之比。

20. ☆容水度:一定体积的多孔介质完全被水饱和时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多孔介质体积之比。

21.★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22. ★☆给水度:一定体积的饱水多孔介质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的水体积与多孔介质体积之比(重力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地下水导则2016

地下水导则2016

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6889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8
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50027
i
HJ610-2016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和指导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环境,防止地下水污 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于 2011 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调整、补充和规范了相关术语和定义; ——调整地下水流场和地下水位为调查内容; ——调整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分级判定依据; ——调整了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方法; ——修改简化了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要求; ——强化并明确了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的相关要求; ——删除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编写的要求; ——增加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章节; ——修订了附录,补充了附录 A《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附录 C、附录 D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提出。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6 年 1 月 7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6 年 1 月 7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地下水》编辑部

《地下水》编辑部


爱 ≮ 譬 i
曩 一 ㈡ 一 … r -

l 、一 0 0
邓 李 杨 费 董 矗
i
?j 、
_
-


任 :孙 雪 涛 洪 小 康 铭 砚 景 良 新 书
副 主 任 :李 原 园 颜 勇力 江丁 阁东 华斌 军林 光兴 潮君 齐 学 斌

员 (按 姓 氏 笔 画 排 序)

李 俪l 陈志
方牛 吕书 君 邱心 飞 张德 尧 钱学 溥 雷志栋
文冬光 吕贤 弼 周洲 武强 翁修 荣 翟大 明
王 会权 米远 峰 张百鸣 羞扦鹏 郭西 万 魏 晓妹
王现国 孙胃峰 林祚顶 列伟程 郭孟卓
王 焕榜 肖宏 武 英爱文 侯杰 康绍忠
王 德潜 争云峰 陈鸿汉 秦大下 韩再《地 下 水 》 缡 辑部

任 :吕 书 君
…“
j

㈧ 。


j
?"
、 ?i
肠喊士)i 汪 集
j 0 i i 0 _ j 张 宗祜 ( 士 1皖., )
鏊 纛 誊 _ 鼍 誊 曩0 : l l
叠_
一~
《 ≯?
林 学 钰 (院 士)
曩j
0。
?
0 0 徐 j 乾清j、(院编士)
文lJ 昌 张 蔚 榛 (院 士)
名 誉 主 任 :谭 策 吾
高 而 坤万
英 文 翻 译 :罗 纨
责 任 编 辑 :孙 胜 祥

务 :雷 军
地下 水
D I X IA S HU I
编辑: 李维 张秀侠
GR OUND WATE R
(B i m
o
n

第六章_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第六章_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 地下水是宝贵的液体矿产: 含大量盐类(如NaCl、KCl)或富集某 些稀散元素(Br、I、B、Sr等)的地下水是
宝贵的工业原料;
某些具有特殊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的 水具有医疗意义;
盐矿、油田、金属矿床所形成特定化学元 素的分散晕圈是找矿的重要标志。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散布,也会形成晕圈。 这就需要查明有关物质的迁移、分散规律 ,确定矿床或污染源的位置。
8
矿化度与主要离子之间的关系?
四、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及化学成分表示式
• 总矿化度的概念: 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矿 化度(总溶解固体),以每升水中所含克数(g/L)表示。 • 总矿化度的表征方式: a.习惯上以105 ℃一110 ℃时将水蒸干所得的干涸残余 物总量来表征; b. 在水质简分析中是用分析所得的阴阳离子含量相加, 然后减去HCO3
7
钾离子(K+): • 钾离子的来源: 含钾盐类沉积岩的溶解;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钾矿物的风化溶解。 • 低矿化水中含量甚微,高矿化水中较多。 • K+大量地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水云母、蒙脱 石、绢云母),并易为植物所摄取,因此,地下水中K+ 的含量要比Na+少得多。 • K+的性质与Na+相近,含量少,分析比较费事,故一般 情况下,将K+归并到Na+中,不另区分。
硫酸根离子(SO42-): • 不同矿化程度水中(SO42-)的含量: 高矿化水,含量仅次于Cl-,可达数g/L; 低矿化水,一般含量仅数mg/L; 中等矿化水, SO42-常成为含量最多的阴离子。 • 硫酸根离子(SO42-)来源: 含石膏或其它硫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煤系地层含有黄铁矿;金属硫化物矿床附近。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SO2与氮氧化合物,构成富 含硫酸及硝酸的降水(酸雨),使地下水中SO42-增 加。

《水文地质学》第4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

《水文地质学》第4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分类图示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氧、氮、硫化氢、二氧化碳2、地下水中气体成分及其反映的地球化学环境(1)地下水中溶解氧含量越多,说明其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愈有利于氧化作用进行;(2)氮气的单独存在,常可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3)硫化氢的出现说明地下水处于缺氧的还原环境;(4)地下水中二氧化碳愈多,其溶解碳酸盐类的能力以及对结晶岩类进行风化作用的能力愈强。

1、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氯离子、硫酸根离子、重碳酸根离子、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2、离子成分与矿化度的变化(1)矿化度发生变化,地下水中占主要地位的离子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

低矿化度水中常以碳酸根离子、钙离子与镁离子为主;(2)高矿化水则以氯离子与钠离子为主;(3)中等矿化水中,阴离子常以硫酸根离子为主,主要阳离子可以是钠离子,也可以是钙离子。

1、微量成分Br、I、B、Sr、Ba等;2、胶体Fe(OH)3、Al(OH)3、SiO2及有机质胶体;3、微生物(如硫细菌、脱氧细菌等);4、物理性质(如温度、透明度、颜色、放射性等)。

1、地下水的总矿化度(g/L)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成为总矿化度;2、库尔洛夫式1、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的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即为溶滤作用;溶滤作用结晶作用2、影响溶滤作用强度的因素(1)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2)岩土的空隙特征;(3)水的溶解能力;(4)水中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成分的含量决定着某些盐类的溶解能力。

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愈高,溶解碳酸盐及硅酸盐的能力愈强,氧气的含量愈高,水溶解硫化物的能力愈强;(5)水的流动状况。

3、溶滤作用在时间上的阶段性(1)溶滤作用是一种与一定的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相联系的历史过程。

(2)首先易溶物质如氯化物由岩层转入水中,成为地下水中主要化学成分,并被水流带走而逐渐贫化;然后相对易溶物质如硫酸盐溶入水中,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成分;随着溶滤作用的长期持续,岩层中保留下来的几乎只是难溶的碳酸盐和硅酸盐,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就以碳酸盐和硅酸盐为主。

水文地质学课件 08地下水系统

水文地质学课件 08地下水系统

8.1 系统概述一、系统概念的提出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系统论系统概念系统思想与方法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是:把研究的对象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二、系统相关概念(钱学森,1978年)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便是系统的结构。

系统方法认为:不应当将系统理解为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简单集合,而应将其理解为诸要素以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并共同行动的整体。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广泛1+1=21+1>21+1<2三、系统与环境一个系统不仅内部各个要素间存在相互作用,而且整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即系统接受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然后经过系统变换,再向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

即系统与环境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称之为激励;系统在接受激励后对环境的反作用称之为响应;环境的输入(激励)经过系统的变换而产生对环境的输出(响应),这种变换取决于系统的结构:S=f(I,O)(INPUT,OUTPUT)在此提供了一种研究系统内部结构的方法,即通过输入、输出研究系统内部结构例如,在同等降水条件下,不同的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岩层、构造、地貌乃至分布范围大小不同,泉流量的变化各不相同。

系统分析的意义:一方面,分析系统输入与输出(激励与响应)的对应关系有助于了解系统结构;另一方面,对系统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激励——响应”关系。

再如,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中,以同种方式开采同样数量的地下水,地下水位的降低也有很大差别。

HS W ∆⋅⋅=μ四、系统分类1)按照自然属性: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2)按照物质属性: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3)按照运动属性: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4)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5)按照反馈的属性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影响系统的输入时,称该系统具有“反馈”。

地下水相关概念讲解及图示

地下水相关概念讲解及图示

地下⽔相关概念讲解及图⽰1、落⽔洞的形成落⽔洞是地表⽔流⼊地下的进⼝,表⾯形态与漏⽃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

它形成于地下⽔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即在潜⽔⾯以上。

2、简介落⽔洞(sink hole)喀斯特地区⾃地表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系统的垂直通道。

由垂直裂隙经⽔溶蚀扩⼤或暗河席刺⽹顶塌陷⽽形成。

洞的⼤⼩和形状各有不同,与岩层裂隙的分布有密切关系。

能⼤量吸取地表径流⾄地下。

如⽔库中有落⽔洞,则会引起库⽔的集中渗漏。

为防⽌库⽔渗漏,可在落⽔洞外修建⾼于库⽔位的井筒。

3、形成落⽔洞的形成,在开始阶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

当孔洞扩⼤以后,下⼤⾬时,地表⼤量流⽔集中落⽔洞,冲到地下河。

洪⽔携带着⼤量的泥沙⽯砾,往下倾泻,对洞壁四周进⾏磨蚀,使落⽔洞迅速扩⼤。

有时岩体崩塌,也可使落⽔洞扩⼤。

因此落⽔洞是流⽔沿垂直裂隙进⾏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的产物。

落⽔洞也不是⼀直向下贯通的,当地表⽔下透⼀段路程之后,落⽔洞就会顺着岩层的倾斜⽅向,或者节理的倾斜情况⽽发育。

在⽔平地层发育的落⽔洞,像阶梯那样逐级下降。

在节理众多的地层中,⼜会形成曲折回环的形态。

落⽔洞主要可分为裂隙状的,筒状的,锥状的及袋状的。

它们既可直接表现于地表⾯,也可套置于岩溶漏⽃的底部。

4、暗河的标志由于落⽔洞常沿构造线、裂隙和顺岩层展布⽅向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因此是判明暗河⽅向的⼀种标志。

5、举例(1)在昆明东北郊区,官渡区⼤板桥镇西北部,⼩康朗村南1千⽶。

因有直径约2⽶之洞历史上⼩康邮村旁有⼀条河(已拦建为今之⼆龙坝⽔库)之⽔流⾄此处,全部⼊洞,成为伏流,得名落⽔洞。

(2)在盘龙区⼩河乡西南部,太阳冲村西⾯。

因有⽯灰岩溶洞,磨⼑箐、⿊龙沟两条⼩溪之⽔从西北⽅流来,⾄此进⼈洞中,故名。

(3)在昆明市五华区⼚⼝乡⽼花铺村之北。

为落⽔⽯洞,故名。

1、溶洞的形成溶洞是可溶性岩⽯中因喀斯特作⽤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形成是⽯灰岩地区地下⽔长期溶蚀的结果,⽯灰岩⾥不溶性的碳酸钙受⽔和⼆氧化碳的作⽤能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家乡地下水开采特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家乡地下水开采特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家乡地下水的开采特征摘要地下水作为整个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含水层从外界获得补给,在含水层中向排泄区运动和赋予它们的岩石相互作用,最后向外界排泄而参与水循环。

地下水的不断交替、不断更新决定了含水层中水质水量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

为了了解地下水的赋存变化规律,合理评价和开发水资源,就必须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特征。

关键词:补给径流排泄地下水一、地下水地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主要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水和人工补给。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自然界水循环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千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降落到地面的水分一部分变为坡面径流或被蒸发而消失,仅有部分渗入地下。

这一部分到达潜水面以前,必须经过土颗粒、空气和水三相组成的包气带,因此入渗过程中水的运动是极其复杂的。

降水到达地面后,便向岩石土壤中渗入。

如果降雨前土层湿度不大,则入渗的水先形成结合水,大道最大结合水量后,剩余的水才形成毛细水继续下渗,只有当包气带中所有毛细水被充满后,才能形成重力水连续下渗。

(2)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地表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它们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必要条件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两者之间必须有水力联系;另一方面,地表水为必须高于地下水位。

如某些平原河流的下游,河流中上游的洪水期,河流出山后的山前地段和河流流经岩溶发育地段,一般满足上述条件,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3)凝结水的补给凝结作用指空气的饱和湿度随温度降低,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相等。

温度继续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便凝结成液态水。

白天,大气和土壤均吸热,晚上,土壤散热快而大气散热慢,低温将带一定程度,土壤孔隙中水汽达到饱和,凝结成水滴,土壤空气的绝对湿度随之降低,导致大气中水汽和土壤孔隙水汽压力不平衡,地面大气中水汽想土壤孔隙中运动并凝结,不断补充,不断凝结形成重力水下渗。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类型
分类:根据岩土中水的物理力学性质可将地下水分为:气
态水、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以及结晶水和 结构水。其中毛细水和重力水对地下水的工程特性有很 大的作用。
2. 毛细水
受毛细作用控制的地下水称为毛细水
对于土体来说,毛细水上升的快慢及高度决定于 土颗粒的大小。
• 土颗粒愈细,毛细水上升高度愈大,上升速度 愈慢。
不一致。 • 渗透性常常显示各向异性。
五、岩溶水
1.定义: 赋存和运移于可溶岩的溶隙溶洞(洞穴、管道、
暗河)中的地下水叫岩溶水。
2.分类(埋藏条件):
(1)岩溶上层滞水: (2)岩溶潜水: (3)岩溶承压水:
3.特征:
岩溶水的分布主要受岩溶发育规律控制。
六、泉
1. 定义:泉是地下水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主要
2. 特征:
(1)承压水具有一定压力 (2)承压水不受气候的影响,动态较稳定 (3)不易受污染 (4)承压水的形成与分布的地质构造及沉积条件 有密切关系。
3.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
向斜构造盆地,称为自流盆地
单斜构造,亦称为自流斜地
4. 补给:
大气降水 地面水体 潜水
5. 排泄方式
• 承压含水层在地形适宜处露出地表时,可 以泉或溢流的形式排向地表或地面水体;
上海康乐路十二层大楼,采用箱基,开 挖深度为5.5m,采用钢板桩外加井点降水, 抽水6天后,各沉降沉测点的沉降量如表所 示。
降水与地面沉降 表5-5
离降水井点距(m) 3 5 10 20 31 41
地面沉降量(mm) 10 4.5 2.5 2 1 0
降水期间,距基坑6~10m处旧民房有裂 缝。在上海地区井点降水的影响范围一般 为84m。
• 某些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基础产生腐蚀。

《地下水》杂志投稿要求

《地下水》杂志投稿要求

《地下水》杂志投稿要求为了使作者和编者的工作科学规范化,保证本刊的宗旨和 质量,根据新闻出版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刊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_、投稿格式要求1. 本刊征稿以地下水研究、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开发利 用、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城乡供水、水文水资源、工程地质与水文 地质和水利工程类为主,并优先安排国家各级科研课题及各种基金项目论文。

来稿应论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精练,数据可 靠,公式、量纲使用准确,符合法定要求。

2. 文稿应以word 格式撰写编排,从编辑部唯一官方投稿邮 箱dxsl 31@126.c o m 投稿,我刊从未委托任何网站和中介机构 进行征稿,请广大作者认真甄别,切勿盲目投稿。

文稿每篇字数 应以3000字左右为宜,最长不超过5000字;稿前应附300字左 右的摘要和3 ~8个关键词;有作者单位、单位所在省、市、县、邮 编;附有题目、单位、摘要、关键词等的英文翻译。

3. 来稿署名,作者人数一般最多不超过5人。

署名顺序依 作者所送稿件为准,在文稿后应注明第一作者的简介(出生年、 性别、籍贯、职称、从事工作)、地址、邮编及联系电话,有通讯作 者的,也应按第一作者简介的要求予以注明。

单位来稿应加盖 公章,并注明联系办法。

4. 研究课题及各类基金项目文稿,应在首页底脚处,注明资 助基金的正式名称和其项目编号,二者缺一不可。

5•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

稿中摘引或引用他人作品, 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 源,否则,责任由来稿人自负。

文后参考文献,按引用顺序排序。

6.所有来稿中的插图应格式正确,大小适宜,清晰可见,插 图中文字、符号和单位应与正文一致,应有图序和图题并贴原图,以备核对排印。

为便于制版,文稿插图集中在一起。

二、 摘要编写要求1.摘要是对科技论文、学术报告的主要内容的准确、简短概括,不加任何注释和评论。

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说明性 和陈述性摘要。

前者只说明论文或报告的主题思想,一般不介 绍文章内容;后者除了陈述主题思想外,还要列举论文中心句及 中心事物。

水文地质学课件pdf

水文地质学课件pdf
水文地质学课件pdf
目录
• 水文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技术 •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特征与工程问题 • 裂隙岩体水文地质特性与工程应用 • 专门性话题讨论与前沿动态分享
01
水文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Chapter
水文地质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水文地质学定义
研究地下水分布、运动、形成、 变化及与周围环境相互关层、隔水层、地下水流、水质、 水温等。
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类
赋存条件
地下水的赋存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构 造、岩性、地貌、气候等条件。
分类
根据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 、承压水;根据含水层性质可分为孔 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06
专门性话题讨论与前沿动态分 享
Chapter
海量数据处理在水文地质领域应用前景
大数据技术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水文地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揭示地下水运动规律和水资 源分布特征。
数据驱动的水文地质模型
基于海量数据,构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水文地质模型,为地下水资源的评价、管理和保 护提供科学依据。
岩溶地区地下水水质一般较好, 但易受污染,且污染后治理难度 较大。
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岩溶问题探讨
01
02
03
地基稳定性问题
岩溶地区的溶洞、溶蚀裂 隙等导致地基承载力降低 ,易引发地基失稳问题。
渗漏问题
岩溶地区的溶蚀裂隙、管 道等构成地下水的运移通 道,易引发工程渗漏问题 。
突水突泥问题
在隧道、矿井等地下工程 中,岩溶地区的突水突泥 问题严重威胁施工安全。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技术
Chapter
地下水污染来源及途径

地下水主要类型表

地下水主要类型表
根及重碳 酸根、 铵、钙 、镁、 三价铁 、二价 铁、钾 、钠 铅、钟 、汞、硒、氰 化物 、铬、铜、镉 、锌 、锰 、氟化 物、碘 、
酚及电导 率等 氢离子浓度(pH 值)、游离碳酸含量、侵蚀性二氧化碳含量、重
混凝土侵 蚀性评 价
碳酸盐碱 度(
离子)、氯 离子含 量、硫酸根 离子含 量、钙
HCO3¯
2.42~2.70 2.60
2.42~2.66 2.20
2.42~2.77 2.50
2.20~2.60 2.30
2.47~2.60 2.65~2.70 2.60~2.77 2.70~2.75 2.45~2.65
0.40~4.10 0.34~9.3
00 00 1.04~9.30 00 5.00~20.00 2.46~7.59 2.00~7.00 00 1.00~3.5 1.64~3.22 1.00~3.00
泉的主要类型表
类型
出露条件
上层滞水受切割出露 悬挂泉
动态特点 随季节变化很大,旱季有时消失
受侵蚀作用,潜水面出露 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较大,随

侵蚀泉
地表而成,多分布在沟坡或 季节而异 坡脚处


隔水底板被切割而成,多
接触泉 分布在不同透水性岩层的
接触带上
溢泉
隔水底板隆起,或相对隔 水岩层的阻挡,使潜水面抬 高出露地表而成

蚀带
象 因 素 影
多年冻结 冻层上或 层间



响 而
火山活动
低致 变
含气温热 水 区

含水层状 态
层状 脉状,带状 局部含水
不规则 不规则 层状 带状、层 状 层状、脉 状
水量

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教材(PDF 72页)

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教材(PDF 72页)
2014年0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1.3 场地修复进展
目前针对污染场地环境修复以及再次开发利用的迫切需要,我国 已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 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2004年);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明确提出 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进行土壤监测、风险评估和修复;
1.2 场地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情况堪忧
污染面积大
我 国 有 超 过 1000 万 hm2 的 土 地 已 受 到土壤污染的威胁,其中500万hm2受到 石油污染的威胁,200万hm2受到采矿污 染的威胁(GUAN Y et al. )
我国部分地区土 壤污染较重,耕 地土壤环境质量 堪忧,工矿业废 弃地土壤环境问 题突出
2014年后续出台《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 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1.3
场地修复进展
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法规
2004年国家环保部门发布文件要求 在工业退役用地变更用途后,需要 进行清查和修复 ——我国第一个与污染场地相关的 政府文件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 划(2011 ~2020)》
1.3 场地修复进展
2012年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 知》,明确提出在进行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时须遵循以下要点:进行 污染场地全面排查、污染场地土地用途合理规划、严格控制污染场地 的土地流转、污染场地修复达标为再开发前提、严格环境风险评估和 治理修复管理、以“谁污染,谁治理”为原则落实相关责任主体。
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

地下水监测指南pdf

地下水监测指南pdf

一、前言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都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进行地下水监测至关重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指南旨在为进行地下水监测的人员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二、监测目的与目标在进行地下水监测之前,需要明确监测的目的和目标。

常见的监测目的包括:1.了解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及其变化趋势;2.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3.预测和预警地下水污染风险;4.为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三、监测内容与指标根据监测目的,确定需要监测的内容和指标。

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1.水位:反映地下水的储存量和动态变化;2.水质:包括pH值、溶解氧、电导率、总溶解固体、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3.温度:影响地下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4.其他相关指标:如地下水流向、流速等。

四、监测方法与设备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设备对于获取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至关重要。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1.手工监测:适用于小规模、低频次的监测需求;2.自动监测:通过安装自动监测仪器,实现实时、连续的监测;3.遥感监测:利用卫星、无人机等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地下水信息。

根据监测指标和方法,选择相应的监测设备,如水位计、水质分析仪、温度计等。

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

五、监测点位布设与采样频次合理布设监测点位和确定采样频次是获取代表性监测数据的关键。

监测点位的布设应考虑以下因素:1.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2.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3.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4.监测目的和需求。

采样频次的确定应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特征、监测目的以及实际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变化较快的指标,应适当增加采样频次;对于变化较慢的指标,可以适当减少采样频次。

一般建议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采样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地下水质量标准 pdf

地下水质量标准 pdf

地下水质量标准 pdf地下水质量标准 PDF。

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它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等方面。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制定和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质量标准是指对地下水中各种化学物质和微生物的浓度、组成、性质和其他相关指标所作的规定。

这些标准是根据地下水的用途、地质环境、人群健康等因素制定的,旨在保证地下水的安全、清洁和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的特点和用途,必须科学、合理,并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地下水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对于地下水中各种化学物质的限量要求,例如重金属、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等。

这些化学物质对地下水的影响可能来自于工业排放、农业化肥、生活污水等各个方面。

因此,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各种污染源的影响,并对地下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限量进行科学规定。

在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

不同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同时,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地下水的自净能力和修复能力,以及对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地下水质量标准的执行和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严格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评估,才能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减少地下水污染。

此外,地下水质量标准的修订和更新也需要根据地下水质量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评估,严格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是保护地下水资源、减少地下水污染的关键举措。

希望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好地下水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安全的地下水环境。

第8章 地下水渗流分析

第8章 地下水渗流分析

非稳定流。稳定流为运动参数如流速、流向和水位等不随时间变化的地下水流动。反之,非
稳定流。绝对意义上的稳定流并不存在,常把变化微小的渗流按稳定流进行分析。地下水渗
流按运动形态可分为层流和紊流。层流指在渗流的过程中水的质点的运动是有秩序、互不混
杂的。反之,称为紊流。层流服从达西定律,紊流服从 Chezy 公式,内容详见本手册 3.3 节。
流砂是指土体中松散颗粒被地下水饱和后,由于水头差的存在动水压力即会使这些松散
颗粒产生悬浮流动的现象,如图 8-1 所示。克服流砂常采取如下措施:进行人工降水,使地
下水水位降至可能产生流砂的地层以下;设置止水帷幕如板桩或冻结法用来阻止或延长地下
水的渗径等[6][7]。
初始坡面
流砂后坡面
流砂堆积物
图 8-1 流砂破坏示意图
基坑工程中为避免流砂、管涌,保证工程安全,必须对地下水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地
下水的措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为堵水措施和降排水措施,详见表 8-8。出于经济和安全 的目的,常把堵水措施与降排水措施结合使用。
基坑工程中的治水措施
表 8-8
分类
说明
钢板桩
其有效程度取决于土的渗透性、板桩的锁合效果和渗径的长度等因素
按埋藏条件分类
埋藏条件
特征
岩溶裂隙潜水 裸露型
赋存于弱岩溶化的薄层灰岩和白云岩的各种裂隙中的水,埋 动态变化复杂, 藏浅,水量丰富而集中,富水程度不均,与地表水联系密切 分布不均一,多
岩溶区 地下暗河水
地下水
由强烈差异溶蚀作用导致岩溶发育的山区中形成地下管道, 见岩溶潜水,其 地下水构成暗河(带),有一定的汇水面积和主要地下河道 矿化度低
埋藏深,地下水矿化度高
往比水平向的大几倍

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pdf

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pdf

河北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规定,为规范地下水监测点位布设,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地下水环境动态监测,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防治地下水污染,保护地下水环境,特制订本技术规范。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本标准规定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原则、布设要求以及地下水监测井的建设与管理等。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本标准由河北省环境保护厅科技处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柳领君,于海,韩雪,杜静,马佰衡,赵文英,田军月,崔倩,袁世辉,苏海燕,曹亚明,张明华,齐欧,孙丽,沈绍进,程飞,杜鹏芳,耿媛媛,王婷,白进杰,张洪波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本标准由河北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于***年***月***日起实施。

目次1适用范围0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2规范性引用文件0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3术语和定义0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

4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原则2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

4.1 总体原则2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

4.2 分类原则2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诘。

5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布设要求3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挞。

5.1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总体要求3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闥。

5.2地下水环境敏感区安全常态监测点位布设要求3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鋇絨。

5.3 区域地下水常规监测点位布设要求4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缝勵。

5.4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应急监控区点位布设要求4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報赢。

5.5漏斗区地下水监测点位布设要求12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鯛汉。

6 地下水监测井的建设与管理12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跻馱。

附录A14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籜葦。

附录B15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届嬌。

河北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図1 地下水流動概念モデル構築のための調査・検討の 流れ
Fig.1 Schematicprocessdiagram forconstructionof conceptionalgroundwaterflow model
―312―
地下水学会誌 第51巻第4号 311~329(2009)
流動、湧出状況の調査を行い、流域の場の理解を 図るとともに河川の流量調査および地下水採取の ポイントを決定する。流量観測および観測データ の解析から地下水涵養・流出特性と地形・地質・ 地質構造との関係を把握し、同時期に観測した河 川水、井戸水、湧水の水質、水素・酸素同位体比 の検討結果から、流出域の地下水の起源や流動経 路を推定する。最終的にこの水文学的検討と地化 学的検討との双方の検討結果を集約し、地下水の 涵養域から流出域までの地下水流動概念モデルの 推定を試みる。以下にその結果について報告す る。
CasestudyfortheBosoPeninsula*
RyutaroSAKAI** ,MasahiroMUNAKATA** andHideoKIMURA**
Abstract Theregionalgroundwaterflow system oftheYoroRiverbasin,BosoPeninsulainChibaPref. in Japan wasanalyzed using dataon riverflow rates,and waterchemistry and hydrogen/oxygen stableisotoperatiosofrivers,springs,andwells.Therelationshipbetween thegroundwaterflow system andthegeologicalstructurewasinferredfrom thehydrogeologicalanalysis,andtheorigin ofgroundwaterdischargeandflow-pathsfrom thegeochemicalapproach. Theanalysisindicatedthatalargepartofthegroundwaterrechargedatthehighlypermeable sand-dominantlayerathigh altitudesaround the Daifuku Mt.flowing in the direction to strike of layers,andisdischargedatthedownstream basinasCa-HCO3(SO4)typewater.TherestoftheCaHCO3(SO4) type water that recharged around the Daifuku Mt.is likely to flow into deep undergroundmixingwithNa-HCO3 typewater,andbedischargedatthedownstream basinthrough fracturesoflow permeabilityalterationlayer.
KeyWords: regionalgroundwaterflow system,riverwater,springwater,wellwater
要旨
広域地下水流動に関する評価手法確立のための調査の一環として、千葉県養老川流域の小流域に おいて、河川流量および観測点付近の河川水、湧水、井戸水の水質、水素・酸素同位体比等の分析を 行った。水文学的検討により、地下水流動特性と地質・地質構造との関係を把握し、地化学的検討か ら、流出域の地下水の起源や流動経路を推定を試みた。この結果、高透水性を持つ砂岩優勢互層 (大 福 山 を 含 む 高 標 高 部)で 涵 養 さ れ た 地 下 水 の 大 部 分 は、地 層 の 走 向 の 方 向 に 流 動 し た 後、 Ca-HCO3(SO4)型地下水として下流域において流出するが、一部は深部まで流動し、Na-HCO3型地 下水と混合した後に、低透水性の砂泥互層の亀裂等を通じて下流域において流出する可能性が推定 された。
梅ヵ瀬層の砂岩優勢互層、梅ヵ瀬川流域は梅ヵ瀬 層の砂泥互層で構成されている。
浦白川上流域の砂岩優勢互層地帯は、河床勾配 が数 °のほぼ直線的な流路を呈しているのに対し て、下流域の国本層~柿ノ木台層の砂泥互層分布 域は河床の平均傾斜は数 °以下となり、小規模な 蛇行の繰り返しが認められる。河川縦断を見ると 明 瞭 な 傾 斜 変 換 点 は な い が、石 塚(図 3)付 近 (標高約110m)を境に傾斜が変化していることか
芋原川は、標高120m前後(芋-本6)付近に河 川の傾斜の変わる地点があり、これより高標高部 では50m程度の幅で流路が蛇行しており、低標高 部では直線的な流路を呈しており、川幅も広くな ることから、標高120m付近を境に上流域と下流 域とに分かれる。河川の流路幅は概して狭く、ほ とんどの区間は急崖によって囲まれている。河川 が伏流している区間は、最上流に位置する砂防ダ ムの上流側に認められる1ヶ所のみ(図3(b)の 芋-支4~5間)である。芋原川流域は、下流の 河床沿いに一部砂泥互層が存在する以外、大半は 梅ヵ瀬層の塊状中粒砂岩、あるいは砂優勢の砂泥 互層から構成されており、層理面の走向はおおむ ね東北東-西南西、傾斜は北に約10°である。当 河川流域においては、浦白川同様、砂泥互層部の 砂岩からの浸み出し湧水が認められるが、とくに 最上流部では、右岸側の砂岩からの浸み出し湧水 が多いことから考えて、流れ盤(地層の傾斜方向 が地表斜面に平行)に規制された地下水湧出があ るものと推察される。また、下流部においては、 川底から1ヶ所湧水(図3(b)の芋-本1)が確 認されている。
を行い、深度200~300m以深に数千年~2万年の Na-HCO3型地下水、それ以浅には数千年より若 い Ca-HCO(3 SO4)型地下水が賦存していること を明らかにしている。さらに、水温データの解析 か ら、Na-HCO3型 地 下 水 は、深 度200~400m付 近から上昇流が発生しており、Ca-HCO(3 SO4)型 地下水領域を越えて地表まで到達していることを 明らかにしている。
従来から広域地下水流動系の考え方として、ト スの流動モデル(Tóth,1962;Tóth,1999)に代表 される地下水面(地形面)形態に従った連続的な 流動系としての水文学的な捉え方と、水-岩石反 応による地下水進化の産物として浅部と深部に異 なる水質が階層構造的に存在するという地化学的 な捉え方(Gascoyneetal.,1987)がある。しか し、最近の研究では、地下深部の Na-Cl型地下水 や Na-HCO3型地下水は、地下深部に取り残され た可能性(GarvenandRaffensperger(1997);風早 ほか(2004)など)があり、水文学的にそれらが 地下浅部の帯水層と連続しているか否かについて は解明されていない。
* 日本地球惑星科学連合2008年大会において一部発表、経済産業省原子力安全・保安院との委託契約により実施した研究 成果の一部
** 日本原子力研究開発機構 安全研究センター(〒319-1195 茨城県那珂郡東海村白方白根2-4)
―311―
地下水学会誌 第51巻第4号 311~329(2009) キーワード:広域地下水流動、河川水、湧水、井戸水
Hale Waihona Puke 図3 (a)調査地域の地質平面図(地質図は地質調査所(1962)、千葉県(1976)より編集)と湧水のタイプ、およ び(b)流量観測位置および採水位置 浦-:浦白川、芋-:芋原川、梅-:梅ヵ瀬川、本:本流、支:支流、自噴井:自噴井、湧:湧水、○:流量観 測点、点線:分水嶺
Fig.3 (a)Geologicalmaparoundinvestigatingareaand(b)Observationsiteandsamplingpoint
図2 調査地域(黒枠)周辺の地質(関東地方編集委員会(1986)に一部加筆) Fig.2 Geologicalmapinthestudiedarea(modifiedafterKantodistrictcommittee(1986))
―313―
地下水学会誌 第51巻第4号 311~329(2009)
今回、筆者らは、水文学的検討と地化学的検討 の双方からの調査・解析手法を確立するため、養 老川流域のうち、水文・気象データや河川流量観 測事例(岸井、1982;岸井ほか、1987など)など 過去に調査実績があり、河道形状や流量が安定し ている養老川中流の3支流域(南北約8km、東 西約3kmの浦白川流域、芋原川流域、梅ヵ瀬川 流域)に調査範囲を絞ることとした。図1に調 査・検討の流れを示す。まず既存データおよび現 地踏査による流域の地形・地質、河川や湧水等の
2.調査地域の地形・地質概要
養老川流域には図2に示すように第三紀後期
(340万年前~170万年前)から第四紀(170万年前 以降)にかけての上総層群と第四紀の下総層群が 連続して分布し、北西方向に向かって10°前後で 傾斜している。このような地質構造に対して、養 老川は蛇行を繰り返しながら、地層の走向とほぼ 直交方向に北流している。調査対象流域は、図3 に示す浦白川、芋原川、梅ヵ瀬川の3河川であ り、養老川本流の左岸に位置している。各流域の 最高標高地点は大福山(292m)であり、大福山を ピークとして尾根伝いに互いが接している。浦白 川は大福山に端を発し北流する全長約6kmの河 川であり、芋原川は大福山から北東へ流れる全長 約2 km、梅ヵ瀬川は同じく北東方向へ流れる全 長約3.5kmの河川である。大福山と浦白川上流域 は主に梅ヵ瀬層の砂岩優勢互層、浦白川下流域は 国本層~柿ノ木台層の砂泥互層、芋原川流域は
論文
地下水学会誌 第51巻第4号 311~329(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