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doc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doc

第一章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一)涵义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4)扩展学习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涵义课程,即教学“以校为本”即“基于学校”或以学校为基础。

可以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基于学校:学校是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出发点,是课程开发的一个基地;为了学校:服从学校的利益,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必须满足本校学生的兴趣需要,适应本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属于学校: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1)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政策民主化;(2)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3)学生的个人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

(4)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2)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

(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4)校本课程开发还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专业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

(5)校本课程开发还使广大中小学校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试验田"。

四、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四个经典问题或四个步骤。

泰勒提出了四个课程开发的经典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开发的四个领域:选择和界说课程目标;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课程。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已考过)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已考过)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诞生时间:“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是相对的)还是20世纪初的事情。

标志:“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以时间为主线,以人物为标志,以思想为内容。

1923年,美国另一著名学者查特斯出版了《课程编制》一书,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确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社会背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主义F.W.Taylor(本书译为泰罗,以与后面的Tyler区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制的;效率即科学;科学管理即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

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20世纪初~1950s):(1)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博比特的课程本质观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为出发点,但却落实于儿童的活动与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activityanalysis)。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他的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总之,他的课程开发就是一种"课程工程"或"教育工程",他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资料(1)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资料(1)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资料(1)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

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

它的诞生深受当时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的影响。

2、博比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⑴教育的本质。

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⑵课程的本质。

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⑶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过程:①人类经验的分析。

②具体活动或工作的分析。

③课程目标的获得。

④课程目标的选择⑤教育计划的制定。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课程开发的过程解析为七个步骤:⑴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⑵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与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⑶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次序;⑷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⑸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⑹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⑺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顺序获得它们。

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立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他们还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其局域性表现在: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由于‘泰罗主义’充斥其中,导致该理论的机械化。

所以这种课程开发理论的科学化水平仍是很低的。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里程碑1.“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升华的结果,它的实践基础主要指‘八年研究’。

其主旨在于改革课程体制。

在这八年的实验研究期间,为了使每一所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有章可循,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反映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的‘泰勒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现象、问题、规律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3.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教学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普及初等教育,并首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成熟的标志: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一书•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谁是形式教育派?谁是实质教育派.能说出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传统教育学派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1918年,博比特《课程》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二讲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3.学科•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还指教学科目。

课程论里的学科是用后者意义。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也称分科课程三、课程的表现形式•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二)实践形式•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1.理想的课程: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建议中学开设性教育或健康教育)•2.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3.理解的课程:教师所理解的课程,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课程,因其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比正式的课程要具体•4.运作的课程:指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还体现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形态(教师理解的课程与运作的课程有差距)•5.经验的课程: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两个学生同听一门课程,会有不同的体验或经验)三、古代学校的课程观•我国古代的学校课程•“四书五经” 、“三、百、千、千”(可具体说出书目)•以上课程成为主导教材的原因:封建社会漫长、政治制度与文化上的继承性、经典之作•西方的古代学校课程•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中世纪:圣经五、现代课程的发展•1.18世纪,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折中观念得到认同——赫尔巴特•2.19世纪中叶,斯宾塞发现《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确实了科学在课程中的优势•3.20世纪20-30年代,儿童中心课程论和教材中心课程论之间对立,杜威进行了批判•4.20世纪50年代,新技术、新成果进入课程内容,促进了课程现代化•什么是知识本位课程?•什么是儿童本位课程?•什么是社会本位课程?•请说出分类方式并明确给出定义•什么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有什么优点与缺点?•什么是显性课程?什么是隐性课程?二者关系如何?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三大外部因素:社会儿童观知识观二、影响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内部自身因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也有自身的内部惯性和规律,决定着课程的面貌和结构。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概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件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2、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现代课程形成于17世纪的原因:1)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科学知识大发展3)现代学制的确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

(Oo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开展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因而,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两次我别一哲学的甄别、心理学的甄别。

为准确又清楚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表”.③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响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第一,为到达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给学生有时机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时机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第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响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到达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如五年级地理课与五年级历史课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连续性: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因素。

序列性:整合性: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⑥泰勒认为评价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方案实际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

.1)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只是到达目标的手段;2)用评价观替代了传统的测验观,从而通过扩充评1 价概念的内涵而作出了真正的奉献。

(2)过程模式①由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

②对目标模式的批判-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③过程模式的根本内容D 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2)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舞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 ⑤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制造作用。

3)斯腾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④过程模式的价值和特点:把学生主体性、制造性的开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舞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与教学论成为了教育学中的重要内容。

它探讨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的定义、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为读者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课程的定义与分类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经过一系列的设计与组织,形成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总称。

课程的分类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按学科分类、按教学形式分类以及按教育层次分类等。

按学科分类,课程可以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按教学形式分类,课程可以分为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等;按教育层次分类,课程可以分为小学课程、中学课程、大学课程等。

二、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学理论是指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的研究。

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

在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教学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重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认知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合作。

三、教学设计的要素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和安排。

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要素。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教育要求,确定的学习结果。

它应该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教学目标,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针对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评价,可以采用考试、测验、作业等形式。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的出版。

识记活动分析与工作分析【知识解读】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的范围更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识记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知识解读】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他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34年,泰勒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一书,从而确立了其“评价原理”。

1949年,泰勒又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由此确立了其“课程基本原理”。

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Ty1er Rationale)。

人们公认“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识记“八年研究”【知识解读】“八年研究”是“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它的直接起因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

“八年研究”的主旨在于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

识记学科研究【知识解读】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1)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2)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

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有以下优点:(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王本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序言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现象、问题、规律。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3. 教学论研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二,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第三,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第四,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第五,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第六,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教学论的教育家。

4.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教育家泰勒,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5.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1.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 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A. 不能把学过和真正掌握画等号。

B. 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C. 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的基本方式。

D. 真正全面掌握是个长期的过程。

6.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A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B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C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 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2. 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把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课程:即1教学科目;2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预期的学习结果;4学习经验;5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社会改造。

3.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

4. 课程的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A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计划,它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实践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docx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docx

课程论一、课程1.课程的形成与发展1)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被认为是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牛的里程碑,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泰勒①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正式出版,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架构。

②泰勒原理: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屮,泰勒提出了四个基木问题:a.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冃标?b.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口标?c.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d.怎样确定这些口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问题也可以看作是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即: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结果的评价。

(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他步骤都是围绕或紧随目标的。

)后来课程论领域将这四个步骤称Z为“泰勒原理”。

2.课程分类(当代课程的类型)1)价值性分类(根据侧重点和立足点分类)①社会本位课程②知识本位课程③儿童木位课程2)选择性分类①必修课程②选修课程3)规定性分类①显性课程②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4.课程的彫响因索:1)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2)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自身发展规律5.泰勒原理对应着课程结构的基本四要素:课程冃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6.我国的课程文件(从高到低、从抽象到具体)1)课程计划——指导性文件(国家)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课程标准——指导性文件(国家)(具体的某一门课程)前言、课程Fl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3)教材——教学用书冃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7.课程标准(名解):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木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重点一

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重点一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一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

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

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

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没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

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本书标志着理论化。

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

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

(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D.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在博比特看来,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课程4、儿童本位课程二、填空: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和(儿童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二、简答: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一)从课程的要素层面来界定课程是学科:把课程作为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教育进程的计划性。

教育的任务是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课程作为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课程不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包含了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

(三)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界定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人是社会的人,教育就要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

(四)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一)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

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二)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三)理解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的课程。

不同教师领悟的课程不同,比正式课程要具体。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1.课程作为独⽴研究领域诞⽣的标志是( A )A.博⽐特《课程》的出版B.博⽐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D.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出版14.罗杰斯“⾮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C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活”视为教育的终极⽬标,亚⾥⼠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的理想是“⼤演说家”。

这种⽬标定位⽅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标的( A )A.普遍性⽬标取向B.⽣成性⽬标取向C.⾏为⽬标取向D.表现性⽬标取向12.斯⾦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C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 )A.《⼉童与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课程》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B )A.情境模式B.⽬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者是( A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1.布鲁姆等⼈的教育⽬标分类学包括( A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B.智⼒技能、认知策略、⾔语信息C.智⼒技能、态度、动作技能D.认知领域、态度、⾔语信息6.“隐性课程”这⼀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C )A.《⽼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活》D.《隐性课程论》15.最早实⾏选修制的国家是( C )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14.在⾮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变成了( C )A.引领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这显然不符合⾮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D234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

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15、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教育目标。

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16、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17、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两类。

18、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19、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

20、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课程改革本身的特征、实施改革的地方特征、影响课程改革的外部因素。

521、课程学者霍尔和霍德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结果、合作、再关注。

22、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和从中间向上。

23、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24、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舍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5、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因此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26、影响校本课程参与者的因素包括教师、课程专家、学校领导者、管理者和学生家长。

27、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多本质说和教学过程实践说。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第一章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答:对象有三种观点:现象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

规律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规律,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规律。

问题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问题。

关系:现象、问题、规律本身是交叉融合的,从现象到问题,从问题到规律,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具体表现。

研究任务:1、揭示规律: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2、确立价值:教育事业处处充满着价值纷争,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

3、优化技术:提高课程编制的水平,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千百年教育界不懈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2.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标志这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研究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第二章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育质量所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3.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4.儿童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是以儿童的发展来设置课程,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为基础来编制课程。

填空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简答题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在我国古代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广义指所有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资料名词解释:1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者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2:研究性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搜索的一种教学方式3校本课程:广义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开发的课程。

狭义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

4教学:教师教学生的活动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道德的教育活动。

5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6教学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手机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7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和教学论这两个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必须整合的产物。

8 课程: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

9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为分科课程。

10活动课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11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过程。

12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或全部的教育活动。

13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14课程标准:既学科课程标准。

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15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16.课程实施: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执行,开发和维护的放态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复习大纲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词源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含有学习的范围、领域、时限、进程的意思,于今天理解的课程相似。

2.在西方,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意思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二)课程的涵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这是较早、影响较深远的一种观点。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都作为课程。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北美一些学者认为,课程不应该是活动,而应该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

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6.课程即社会改造广义的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和所开展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学生开设的某一门学科(三)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文化因素4.科技发展水平5.学生发展(四)课程理论主要流派1.赫尔巴特主义课程理论这是一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课程理论,常被人称为“传统教育”课程理论主要内涵:a.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教育的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促进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b.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行,较近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兴趣c.建构了规范的“学科”课程,追求古典人文学科与现代学科相结合d.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2.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这是一种通过批判和超越赫尔巴特主义课程理论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课程理论,它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力、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代表人物杜威。

基本内容:a.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b.课程的实质是经验c.创造出了新的“社会活动中心”d.引导课程实现了从“学科”到“活动”的历史形态转型3.发展主义课程理论赞可夫的理论主要内涵:a.理论直接依据是“最近发展区学说”b.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一般发展的基本涵义有(1)指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2)指心理一般发展而不是指身心的一般发展(3)包括动机、情感和意志的发展c.教学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d.课程研制的五大基本原理4.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这一课程理论主要依据是结构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布鲁纳基本原理:a.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b.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儿童c.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d.重视挖掘、运用和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e.提倡发现学习法f.提出了螺旋型课程5.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克伯屈、拉格和康茨主张:a.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b.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c.超越科学技术对课程的主宰d.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6.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以人主义本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主要观点:a.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b.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c.主张平行与并行课程d.组织意义学习二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是指学校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标准,是课程化了的“教育目标”,同时,课程目标还是课程设置的直接要求以及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客观依据2.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以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标准,三者可排列为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所指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对于受教育者的具体要求,他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是指师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所希望达到的结果,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3.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将课程目标取向分为四种a.“普遍性目标”取向最古老的课程目标取向,指那些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它直接作用于课程领域,称为课程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特点:普遍性、模糊性与广泛性,优点:适应范围的广泛性以及相关人员基于自身经验对其做出的解读,不足:这类目标在含义上不清晰,存在歧义,缺乏提出的科学依据,而且在逻辑上有时混乱不清,具有很强的随意性b.“行为目标”取向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课程目标,它指明了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习者身上所发生的行为上的变化特点: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优点:方便教师对于课程的认识和操作,从而有效的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便于教师对学生做出准确评价,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以及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非常有益缺点:忽视那些难以被量化、被测评的内容,预先规定的行为目标很可能不适合面前的实际教学情景P111 课程内容维度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简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以往的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新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作出了要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2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试图改变缺乏创新精神和“手脑”发展失衡的现状。

3.强调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将科学与人文素养作为学生发展的一项新目标,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4.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

培养个性完满发展的人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因此,新课程目标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培养,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P115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简单)1.在师生关系上,由居高临下向尊重、赞赏转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不但要尊重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学生,更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等。

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位学生都有值得教师赞赏的地方。

2.在教学关系上,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论和发展能力,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3.在教材处理上,由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灵活的创造者。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范例,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供载体,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

新教材的编写只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例子,教材中有很多留白,给教师很大的创造空间。

4.在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由知识传授者向教学研究者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不仅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检查,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诊断,还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检查、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诊断,还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

P121 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论述)1.在推广过程中探寻科学统筹与经验探索之间的平衡。

首先,在改革实验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对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的科学指导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改革实验试点和推广过程中,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最后,改革的先试点再推广做法大大地加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科学性。

同时,在试点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和积累富有成效的经验,促使经验与理性相互渗透,从而使课程改革彻底拜托经验型模式。

2.在立足上探寻国际性与民族性、统一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平衡,与以往的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借鉴立足于中国的课程现状,力求构建中国特色的新课程体系,体现中国课程所特有的内涵。

统一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平衡是指全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方的差异性,增加课程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建立能满足不同的地区不同需要的课程体系。

为了增加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包括增加地方课程的比重,设置校本课程,倡导利用和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3.在课程结构上探寻不同课程类型以及不同科目之间的平衡。

4.在课程内容上探寻社会需求、个人发展、知识资源之间和其三者各自内部的平衡。

首先,删除陈旧的,繁琐艰深的内容,吸纳新知识。

其次,增加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5.在课程主体上探寻主题结构之间的平衡。

课程改革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咨询专家意见,组织智囊团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专家也是我国课程改革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6.在课程管理上探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平衡。

仍然以国家管理课程为主要形式,适当地将一部分课程权利下放到地方和学校,P136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论述)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

智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掌握知识本身要求学生不断地观察、想象、思考、记忆和操作,这个过程是智力发展的过程。

知识不等于智力。

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智力获得最佳的发展。

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要提高知识技能的水平,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

教学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发展学生的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