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楼意象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黄鹤楼》赏析 王之涣
《登黄鹤楼》赏析王之涣诗人受大自然的启发以及震撼,描绘了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
全诗如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
“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
“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
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
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
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抱负。
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诗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这首诗意在写景。
“白日依山尽”,写远望所见。
“黄河入海流”,写近望所见。
诗意为: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的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黄河入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白日依山尽”,写远望。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黄河入海流”,写近望。
这是诗人遥望一轮落日,目送黄河东去的情景。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在此之前在彼之后一段极为辽阔的时间内所观赏到的景物,叙述得历历在目。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是说:要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千里”,是夸张的说法,写出了“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欲穷千里目”,词序似应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但这里上下两句的句式类似,而且“欲穷”又与“更上”相呼应,因此这样说更加工整。
诗中把自然界的景物特别是飞流直下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
它是由上而下,由近而远,高高低低,迂回曲折,像一条巨龙飞腾而下。
诗中有声有色地描绘了秦州绚丽的自然风光,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河西地区的富庶和文化发达的程度。
不仅是宇宙的奇观,也是艺术的奇观。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737),王之涣调任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主簿,这首诗可能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左右。
当时王之涣由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赴冀州上任,途经新乡时,作此诗留别妻儿。
赏析:同时,诗人登楼的地点是鹳雀楼。
《登鹳雀楼》共六首,这是第一首。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废毁于元初,其址在今永济市蒲州古城东面的黄河中。
永济市东南的黄河古渡口,相传是王之涣被害的地方。
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_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_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原文作者:王之涣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一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
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赏析二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意象与意境分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意象与意境分析一、文本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此诗描绘了作者登上古代建筑物“鹳雀楼”并俯瞰四周美景的情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反映人生哲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以及人生短暂的思考。
二、意象分析1. 鹳雀楼鹳雀楼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物,它高耸入云,在文章中起到了象征性的作用。
它代表着时间和历史的长河,同时也暗示着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性的感慨。
2. 雁阵诗中提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里作者借助雁阵隐喻自然界万物之变迁,并将其与人生相类比。
雁阵不仅是一种动态美,更呈现出时间跨度和生命轨迹,象征着人生中的离别与相聚。
3.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里作者通过描述景色以及自己的心境来反映内心世界。
诗中提到“醉翁之意不在酒”,表达了作者借景抒怀、超脱尘世的心态。
它代表了王之涣对于名利的看破以及追求内心自由和宁静的向往。
三、意境分析1. 忧思沧桑整首诗篇透露出种种忧思沧桑之感,通过描绘自然和历史背景,作者呈现出岁月匆匆、人事如梦的主题。
无论是峰回路转的山川河流还是雁阵遥望间,都传达了时间飞逝、物是人非的情绪。
2. 超然物外作者通过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经历相重叠,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立场。
他放眼大千世界,从一个高处俯瞰一切,洞悉世间纷扰之外真实而恒定的本质,并试图通过“登上”鹳雀楼的形象表达对于超越尘世束缚、修身养性的追求。
3. 唯有诗意留存最后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王之涣在岁月流转中对于内心情感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尽管时光难以逆转,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将美好永久地定格下来,在历史长河中流传。
四、总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反映人生哲理,传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同时,通过暗喻和象征手法,塑造出忧思沧桑以及超然物外的意境。
这首名篇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关于离别、欢喜和积极面对人生等主题的情感。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意象分析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意象分析一、介绍《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名篇,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诗歌的主题、意象以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等方面对《登鹳雀楼》进行详细分析。
二、主题与情感表达该诗以描写登高远望为主题,通过描写壮丽的景色以及对历史沉淀和传承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民族自豪感的思考和崇敬之情。
同时,通过抒发胸臆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时代荣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三、意象描写与内涵分析1. 登高观景“百川日东流”、“万里长江横渡”等诗中展现出壮丽的山川河流景观,令人如置身其中。
这些景色不仅犹如画卷般展现在读者眼前,更寄予了作者对大好河山和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2. 历史遥想“青天无片云”、“遥看瀑布挂前川”等描写历史沉淀和传承的意象,将读者引向历史长河中,让人回顾起辉煌的过去,对古代伟人和风雨中磨砺出来的民族精神产生敬仰之情。
3. 情感抒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意象通过提问与比喻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生活苦难以及个人心境的思考和感慨。
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命运往复不定的感悟,展现了他积极向上、追求真理、执着于个人价值追求的态度。
四、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登鹳雀楼》作为唐代王之涣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被广泛流传并被誉为为千古绝世名篇。
它以其深刻而富有哲理的主题、通过精湛描写展示出的景色壮丽及情感表达的真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五、结语通过对《登鹳雀楼》进行主题、意象等方面的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中所传达的诗意和思想内涵。
它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佳作,更是诗人深情熔炉,展现了他对祖国历史和时代精神价值追求的表白。
古诗词赏析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古诗词赏析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登高望远的向往之情,描绘了远山、黄河和海洋的壮丽景色。
本文将从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对《登鹳雀楼》进行详细赏析。
一、意境描写《登鹳雀楼》以白日西斜、黄河入海的景象作为开篇,展示了自然宏大壮丽的景色。
黄河奔流,日影逐渐西移,使得山峦渐渐变得昏暗起来,给读者以日暮途穷之感,同时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接着,作者提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憧憬。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对知识的追求。
作者的目光无法穷尽,他有赤子之心,想要不断向前探索、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整首诗的意境在短短四句中展现得十分生动、饱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不断追求的决心。
二、修辞手法《登鹳雀楼》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是借景抒情。
通过描绘山川河流,作者抒发了登高望远之情。
作者借用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是对比手法。
黄河和海洋分别代表江河和海洋,分别象征着狭小和广阔,通过对比,使诗歌更加丰满。
诗中提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有力地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点明了不断学习和进取的重要性。
此外,诗中的“白日依山尽”一句以及后面的“黄河入海流”形成了旷远、高远的意境,在瞬间引起了读者的心灵共鸣。
这种对景物的精准描绘,使诗意更加鲜明。
三、文化意义《登鹳雀楼》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远山、河流和海洋的向往,表达了对博大精深知识追求的憧憬。
它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崇尚,展示了他们坚毅不屈、追求深邃境界的品质。
此外,《登鹳雀楼》也是中国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古诗的一个典范。
在现代社会,诗歌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被当作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
古代诗词解读登鹳雀楼的意象描写
古代诗词解读登鹳雀楼的意象描写登鹳雀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王之涣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他对于辽阔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从景物描写、意象解读和情感抒发三个方面对《登鹳雀楼》的意象描写进行详细的解读。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先,王之涣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瞬间勾勒出眼前山河壮丽景色。
白日依山尽,形容太阳逐渐西沉,天色渐暗,与山脉相映成趣;黄河入海流,则象征着水势的浩大和河流的壮丽。
这个描写充满着壮丽和浩渺之感,将读者带入一幅开阔无垠的画卷。
接下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句,则凸显了作者对探索的向往和追求。
古人眺望远方,渴望了解更多未知的事物,所以作者使用“欲穷千里目”一词,表达了追求知识、追求更广阔视野的愿望。
而“更上一层楼”的表达,则意味着继续登高,进一步增加眺望高度,以求更加全面的观察和体验。
这两句简练的词句,饱含着人们对于探索无限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此外,整首诗的意象描写,旨在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赞美和自身追求的向往之情。
这种赞美对于唐代诗人来说是非常常见的,是他们心灵与自然相融合的必然结果。
描写景物时,作者以“鹳雀楼”这座高楼为视角,通过视线的移动,将美景尽收眼底。
这种以高楼为视角的写法,使读者如同亲临现场一般,深切体验到了那宏伟壮丽的景色。
同时,这种描写手法也传递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敬畏之情,体现了唐诗追求高洁、向往宏大景色的艺术理念。
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楼”,它在整首诗中多次出现。
楼,作为一个具体的空间象征,同时也是诗中承载作者情感的载体。
楼高,意味着格局开阔,境界高远;登上高楼,看似无穷之路,实则是对知识追求的一种象征。
同时,楼也象征着从高处俯瞰世界,超越凡尘的境界。
在这里,楼与自然景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诗作的意象。
最后,王之涣通过对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景色的美好感受,以及对知识追求的向往。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壮丽景色的描绘
登鹳雀楼:壮丽景色描绘简介《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对登上鹳雀楼后所见景色的描绘,展示了北方辽阔的大漠沙场以及山水壮美的自然景观。
诗中运用了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壮丽而神奇的景象之中。
描述壮丽景色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以典型骈文格调,一步步揭示了眼前宏伟瑰丽的景色。
他首先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简明扼要地描绘出当时北方冬日干燥寒冷、天空湛蓝无云的情景。
接着,他描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向和决心,显示出对崇山峻岭和风景秀美地区无限向往。
展现大漠沙场作为唐代最杰出诗人之一,王之涣以他深入广袤的大漠沙场之才艺而闻名。
在诗中,他描述了河山辽阔无垠的视野:“云山雁字没,关河人去楼”。
这句描写中给人一种云烟迷蒙、无边无际之感。
同时,也融入了对历史背景下边塞战争和迁徙巨变的触动。
展现山水壮美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刻画出了北方山水秀美与宏伟壮丽的景观。
他提到“万户捣衣声”,正是古旧乡村风貌的描绘。
“银烛秋光冷画屏”概括着金陵美丽夜景的格调。
而“大江东去”则使人联想到中国最长、最重要的河流长江,展现了一种奔流不息,永恒不变的自然力量。
总结通过对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壮丽景色描绘的分析,我们可以欣赏到其用典型骈文格调展示了北方大漠沙场与山水秀美的自然景观。
这首诗意境高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无论从艺术形式还是意象描绘等角度看,《登鹳雀楼》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和诗歌表达的典范。
古诗词鉴赏登鹳雀楼的意境分析
古诗词鉴赏登鹳雀楼的意境分析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律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盛世的向往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登鹳雀楼所呈现的意境,并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开头,作者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展示了壮美的自然景观,同时通过与雄伟壮丽的鹳雀楼照应,表达了自己在学问上追求卓越的愿望。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运用诗中的自然景物,传递了时光流转不息的意象。
白日依山尽,暗示了时间的过去,而黄河入海流则体现了时间的流逝。
这种描写手法,将自然景观与时间融为一体,呈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对流转不息的深刻感悟。
诗的下半部分,作者提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句诗中,作者通过"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的描写,表达了对追求进步和知识探索的向往。
千里目,意味着远大的志向和眺望远方的愿望;更上一层楼,则象征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的精神力量。
这表明了作者对个人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关注,同时也传递了对古人智慧的崇敬和对未来的展望。
登鹳雀楼一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寓意深远、言简意赅。
它借助古代建筑鹳雀楼的形象,将自然中的景色与人类的追求联系起来,呈现了丰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首先,诗中的自然景色描绘了壮美和广阔的氛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极富表现力的词汇和形象的对比,展现了壮丽的景观。
这种壮美景色给人以宽广和豪迈之感,使读者产生对古代盛世的向往和憧憬。
其次,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为诗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作者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时间流逝相结合。
这种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和人生短暂的感慨,让读者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的思考。
最后,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是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对社会进步和智慧积累的呼吁。
百步穿杨: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意境分析
百步穿杨: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意境分析引言王之涣(688年-742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登鹳雀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意境进行分析,探索诗中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登鹳雀楼的背景在分析诗歌的意境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登鹳雀楼》的背景。
这首诗是王之涣在河南郑州登上鹳雀楼后所作。
鹳雀楼是唐代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建在黄河之畔,楼高九层,气势雄伟。
第一节:凌云壮丽的景色H1:挺拔的楼阁第一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读者引入诗中,描述了壮丽的景色。
这里,王之涣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楼阁隐隐约约地耸立在云雾中的景象,给人以壮观的视觉冲击。
H2:云雾缭绕接着,第二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运用反问句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读者对景色感的好奇与渴望。
这是因为登上鹳雀楼的人们可以尽享壮丽的山河景色,又恍若隔世。
H3:象征性的意境这段描述中充满了象征意义,描绘出凌云壮丽的景色。
楼阁高耸入云,使人产生一种超越尘世的感觉。
同时,云雾与楼阁相互交织,给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感觉。
第二节:历史的长河H1:历史文化的底蕴在接下来的几行诗中,王之涣将目光转向了历史的长河。
他描绘了黄河奔腾入海的景象,暗示着历史的悠久和变幻无常。
H2:人类文明的延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可以理解为对人类文明的探索与追求。
每一次的登高都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见证。
H3:历史的沉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诗中的黄河入海流可以理解为历史的延续和积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底蕴的敬重与追忆。
第三节:自我超越与追求H1:追求卓越第三节诗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了登高者追求卓越的精神。
他们不仅超越了先前的人们,也超越了后来者。
H2:卓越的价值“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诗表达了超越者在追求卓越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慨。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意境描写及古诗词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意境描写及古诗词赏析《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抒发人生哲理而著称。
本文将从王之涣诗歌的意境描写和古诗词的赏析两个方面展开讲述,探究其精妙之处。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由此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白日依山尽,暗喻夕阳西下,天色逐渐暗淡。
而黄河入海流,则寄托了人生无常的哲理。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王之涣展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深刻意境。
接着,王之涣通过细腻而准确的描写,进一步勾勒了鹳雀楼的壮丽形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句,直接表达出登高楼的愿望和向上攀升的决心。
他将楼与视野相连,将楼层与观景角度相对应,以楼为媒介,点明了人们渴望追求更高境界的心理追求。
在诗歌的后几句,“白云千载空悠悠,青春一去不复还”则揭示了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真相。
白云的形容词“空悠悠”表达了世事无常的感叹,而“青春一去不复还”则呈现出时光匆匆、物是人非的深沉情感。
这种对时光流转和生命脆弱性的感叹,引发人们对人生的反思和思考。
《登鹳雀楼》的古诗词赏析方面,首先是其意境与古代文人墨客所崇尚的“高处不胜寒”的主题相一致。
王之涣通过描述登高的愿望和追求,表达了自己对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追求。
这与古代士人追求“至高无上”的人生追求和道德准则相呼应。
其次,该诗句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也是其特点之一。
通过把白日与山相对照,描绘出夕阳下的美景;把黄河与海相对比,展现出人生的辽阔与无穷。
通过对比的手法,王之涣使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增强了意境的深度和诗歌的感染力。
最后,该诗采用了对仗押韵的技巧,使诗句韵律优美,更加耐人寻味。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白云千载空悠悠,青春一去不复还”,都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使整首诗既大气磅礴又不失韵律。
综上所述,《登鹳雀楼》以其深刻的意境描写和精妙的古诗词赏析,成为了王之涣的经典之作。
通过展现自然景色的壮丽、人生短暂以及对追求卓越的渴望,王之涣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得到了对自然世界的感叹,也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并带领我们探究人与自然、生命与时光的微妙关系。
解读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诗意境界
解读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诗意境界
简介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韵律优美而闻名。
其中,《登鹳雀楼》被誉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类奋斗的壮志,体现了王之涣独特而深刻的诗意境界。
1. 描述自然景观
《登鹳雀楼》以沧海横流、天高任鸟飞的壮丽景色作为开篇,通过描述大自然的广阔与辽远,营造出气势恢弘、无边无际的感觉。
诗中提到“九州”、“商山北”,将人们置身于宽广壮阔的自然环境下, 对身处其中产生一种凌驾于尘世之上的豁达感。
同时,“江城”、“千门万户曈曈日”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浓郁而繁华的都市氛围。
2. 自由挥洒笔墨
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王之涣以流畅动人的诗句展示了他自由挥洒笔墨的能力。
在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表达方式简洁而生动。
他的诗作没有繁复的修饰与拖沓,直接而深刻地传达出主题。
3. 精神追求和苦难
除了自然景观之外,《登鹳雀楼》还揭示了人类追求精神境界和超越苦难的壮志。
王之涣在诗中写道:“心恋舍南舍,车傍池阁云梯长”,这里所描述的是
一个跨越困境、不断追求卓越的形象,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精神飞扬和追求卓越
的向往。
结论
通过解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和人类
壮志豪情所产生的强烈共鸣。
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示了王之涣独特
而深刻的诗意境界。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当坚守信念,追求卓越。
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和人类精神的力量。
[注]:以上内容基于对王之涣《登鹳雀楼》的个人理解和编辑虚构,仅供参考。
《登鹳雀楼》古韵解析
《登鹳雀楼》古韵解析《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誉为唐代绝世佳作之一。
诗句流畅优美,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壮观的自然景色和千年古刹的威严气势。
本文将对《登鹳雀楼》的古韵进行解析,从结构、意象和意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结构解析《登鹳雀楼》共分四个七言绝句,每句句长相对均匀,并且在字数的分布上呈现一种对称状态。
整首诗通过平仄的变化来呼应每一句的意境,使诗歌更具层次感。
二、意象解析首句“白日依山尽”,以“白日”形容阳光普照,侧重描绘景色,同时蕴含一种自然界的和谐美;第二句“黄河入海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描绘了黄河奔流入海的壮丽景象,衬托出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第三句“欲穷千里目”,用“欲穷”表达出登高远望的期待与向往,抓住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通过“更上”表达了追求进步、超越自我的精神,寓意着希望与未来。
三、意境解析《登鹳雀楼》通过独特的意象描绘出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类的壮志豪情,表达了作者追求进步、超越极限的愿望。
上升的长空、奔流的大河和延绵的山脉等景象与人的欲望相互映衬,使整个诗歌构成一幅壮丽的画面。
读者仿佛置身于壮丽景色之中,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的伟大。
《登鹳雀楼》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通过景物的变换,抒发了人们对于光明、进步以及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意境和情感的融合,使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成为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总结:通过对《登鹳雀楼》的古韵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王之涣通过简洁而优美的词句,描绘出壮观的自然景色和人类追求进步的豪情。
诗歌的结构、意象和意境构成了一幅壮丽而宏大的画卷,将读者带入崇高的旅程。
这首诗歌在唐代被广泛传诵,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意境描写及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意境描写及赏析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广受欢迎。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豪放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意境描写及赏析两方面,来探讨《登鹳雀楼》的内涵。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以鹳雀楼作为舞台,通过描写这座高楼所展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的感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先他用"白日依山尽"来描绘黄河之滨的壮阔景色,感觉到每一天的白天都在山的尽头结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接着,他以"黄河入海流"来形容黄河的浩渺,流水的声音和壮丽景色,给人以浩渺无边之感。
接下来,他用"欲穷千里目"来表达对远方的向往,同时也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他用"更上一层楼"来迸发出自己对于人生的豪情壮志,意味着不断超越自己的追求和努力。
通过对《登鹳雀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景色的描绘非常真实生动,给人以宛如置身其中的感觉。
在描写黄河入海的时候,诗人用了"黄河"和"海"两个自然景色相结合的方法,展现了黄河浩渺的气势和海的广阔无边,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而"欲穷千里目"则展示了诗人对远方及未知的向往,给人以一种探索的冲动与目标。
最后,诗人以"更上一层楼"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豪情壮志,意味着诗人拒绝停滞,追求超越自我的前进。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以及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和远方的向往,以及对自身的豪情壮志。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使得整首诗在意境上深邃而富有感染力。
读者可以在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同时,诗人对于人生的追求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己人生追求的思考,激励人们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总的来说,《登鹳雀楼》是一首描绘壮丽景色和人生追求的优秀诗作。
《登鹳雀楼》鉴赏
《登鹳雀楼》鉴赏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叙事长诗,描绘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象和抒发作者的壮志豪情。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表现了作者对壮丽景色和辽阔天地的无限向往和对个人抱负追求的决心。
本文将通过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解读诗人的深刻感悟和崇高理想。
诗歌的开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立即勾勒出一幅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白天山峰随着地平线的消失而渐行渐远,黄河水奔流入海,表现了大自然浩渺辽阔的景观。
作者以“白日”和“黄河”为自然景色的象征,既描摹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展现了自然界无穷的力量和广阔的气魄。
接下来的句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无限向往和对人生追求的决心。
诗人流连在景色之中,渴望穷尽自然之美,希望登上更高一层楼,以一览更广阔的天地。
这种向上向善的精神代表了作者的理想,也呼应了王之涣在政治上期望藩镇起兵,中兴王室。
诗歌的结尾,“请君登耳朵,便见双鹤楼”,揭示了诗人对实现理想的追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诗人邀请读者一起来“登耳朵”,意味着要共同追求高尚的境界和理想的实现。
双鹤楼象征着高远的境界,也代表了诗人的理想和才华。
通过鹳雀楼和双鹤楼的呼应,诗人表达了自身追求卓越和进取精神的寄托。
诗歌中的描写方式简练而生动,韵律优美流畅,符合五言绝句的格式要求。
作者运用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寓意象征的手法相结合,既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
通过常见的自然景物,如山峰、河流和高楼,诗人成功地将天地景观与个人的理想和追求相结合,使诗歌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此外,诗歌中并无废话、多余的修辞手法,语言简洁明了,以字数限制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为实现理想不断追求的精神风貌。
同时,通过尾韵的运用和平仄的变化,诗歌的节奏优美流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登鹳雀楼》是一首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叙事长诗。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向往,通过对个人追求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奋斗的决心。
古诗文赏析登鹳雀楼解读
古诗文赏析登鹳雀楼解读《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由于其优美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深邃的意境而被广泛传诵。
本文将对该古诗进行赏析和解读。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既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也暗示了自然界循规蹈矩的运行规律。
接着,他以超然的姿态登上了高楼,俯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借此来表达自己超然物外、超越尘世的情感。
同时,楼高居,可以让他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观察到更多的美景,也有更具震撼力的视觉冲击。
接下来,王之涣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来描述两个著名的地理景点:陕西的华山和山东的泰山。
他将华山比作巨人踞地,泰山则象征一只翻身的巨鹤。
这样的描绘使得诗中的景色更加栩栩如生,读者仿佛可以亲眼目睹大自然的壮丽景象,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山川景观的敬畏之情。
王之涣接着提到了巍巍烟云间的鹳雀楼,它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并以其雄伟瑰丽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登上鹳雀楼,可以俯瞰到华山和泰山,以及黄河壮丽的景色。
眺望远方,王之涣内心充满了自豪和自信,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厚底蕴。
这种自豪和底蕴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秉承的,也是作者希望通过这首诗传达给读者的情感。
最后,作者以“天下兴亡,百年悲欢离合之事,尽在眼前无穷尽处”作为结尾,表达了对历史沧桑、人生起伏的思考。
他觉得看似宏观的历史和琐碎的个人命运都在同样的宇宙中承载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思考也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视角,通过欣赏自然风光和古迹,让人们在瞬间感受到宇宙深处的浩瀚与无垠。
综上所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通过景观的赏析使读者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情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与底蕴。
这首诗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和精神慰籍。
解读登鹳雀楼 王之涣
解读登鹳雀楼王之涣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而诗作中所体现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韵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翻译】壮丽落日依着绵延高山庄严退去,滔滔黄河奔着无垠东海浩荡疾流,想放眼千里万里的天外天吗?走,朋友,再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解读】《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解读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解读1. 引言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中以《登鹳雀楼》最为著名。
这首诗以其华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而为人所称赞。
本文将对《登鹳雀楼》进行解读,从作者背景、诗歌结构、意象及主题等多个角度来探究其内涵。
2. 作者背景王之涣(688年-?)是唐代末年至五代早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擅长写作唐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登鹳雀楼》。
王之涣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表达才能,他对诗歌的细致描摹和思想情感表达都极富个性。
3. 诗歌结构分析《登鹳雀楼》共分为4个句子,每两句可看作一个完整的意象句。
整首诗采用了律诗格式,每行5个字,形式上较为规整。
4. 意象描写与意义解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白日和山的相互映衬形成美丽而和谐的画面,暗示人生中美好瞬间需珍惜;黄河蜿蜒入海,展现了时间流逝,人生无常,富含哲理。
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表达了追求进步、不断超越的精神。
欲穷千里目意味着要有广阔胸怀和远大抱负;更上一层楼则表示在实现目标后仍应继续追求更高的境界。
5. 主题探析《登鹳雀楼》主题丰富,既有赞美自然的情感表达,也有对人生奋斗与追求的思考。
诗中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在描绘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启示。
通过描写大自然之美与恢弘以及人类在其中微小而努力的形象,作者呼唤人们应珍视光阴、不断追求进步。
6. 结论通过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全面解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深沉的人生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首诗以其精致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被引发思考。
它是一首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启示作用的佳作,为王之涣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地位。
王之涣《登鹳雀楼》鉴赏《登鹳雀楼》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鉴赏《登鹳雀楼》译文及赏析《登鹳雀楼》是由王之涣所创作的,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鹳雀楼》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注释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登鹳雀楼》的意象与象征研究
登鹳雀楼的意象与象征研究引言《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它以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意象和象征两个角度对《登鹳雀楼》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隐含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意象分析鹳雀楼鹳雀楼是诗中的主要景点之一,它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物。
在诗中,鹳雀楼被用来象征壮丽、辽阔和崇高的视野。
作者通过描绘鹳雀楼为我们展示了壮美江山,暗示人们应当有广博胸怀、远大志向。
楚天千里遥这一表述体现了作者身处在离登鹳雀楼远处的地方,与目标存在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可以理解为作者内心对理想国家或远大目标的向往,并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万里长江横渡这句话所描绘的长江是一个浩渺的水域景象。
它不仅代表了辽阔广袤的江山,还传递了作者追求梦想、跨越困难和挑战的决心。
象征研究鹳雀与登楼鹳雀作为一种大型候鸟,具有高飞能力。
它在诗中象征着自由、高贵和卓越。
而登楼则代表超越身世的意志和锐意向前的精神,通过审视鹳雀与登楼之间的联结,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个人追求目标时无畏脚步、勇往直前的态度。
远望与理想国家《登鹳雀楼》中对壮美山河和广袤江山的描绘,象征了理想国家或乌托邦式社会。
通过远望这一手法,作者向我们传达出他内心深处对于完美政治体制、社会公正与人类幸福的向往。
壮丽景色与心境转变诗中描绘了壮丽景色,在读者读至此时会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这种景色将读者带入一种悠然、宁静的境地,引发他们内心的思考和反思。
作者通过艺术手法传达了一种由个体到整体,由现实到理想的心境转变。
结论通过对《登鹳雀楼》意象与象征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王之涣在其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于远大理想和社会公正的追求。
同时,这也是一首富有启示性和情感共鸣的诗歌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思考和思索人生中更深层次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 艺评 论 ・
大 众 文 艺
从上楼意象看王之涣的 《 登鹳雀楼 》
宋文 明 ( 河 南大 学文 学院 4 7 5 0 0 1 )
到 了东 汉 末 建 安 七 子 之 首 王 璨 所 作 的 《 登 楼 赋 》 , 由于 其 本 人 的名气 ,及文 章 的成 就 ,影 响极 大 ,奠 定 了上 楼意 象 的基 本 内涵 。他在 文 中起 始 写登楼 的原 因 “ 登 兹楼 以四望 兮 ,聊 暇 日以 销 忧 ”,接 着 铺写 所望 之 景 ,河流 、水 中陆 地 、坟 墓 、原野 等 。 中层写 流亡 之 感和 对 故 乡的 思念 : “ 遭 纷浊 而迁 逝 兮 ,漫逾 纪 以 迄 今 。情眷 眷 而怀 归 兮 ,孰忧 思 之可 任 ? ……悲 旧乡之 壅 隔兮 ,
楼’ ‘ 王璨 楼 ’ ‘ 王粲登楼 ’ ‘ 登 楼 赋 ’来 表 示 思 乡 等忧 愁 之 情 ,其 由此 ‘ 成为 一个 文学 意象 反复 地 出现 ’ ”。 王璨 之 后 历 代 文 人 利 用 上 楼 意 象 相 继 写 出 了不 少 以悲 为基 调 的 ,不 同感 情 色 彩 的诗 歌 。他 们 有 面 对 国 家灾 难 , 民不 聊 生
的审视与解读。
关键词 :登鹳雀楼 ;上楼 意象 ;悲
而后 《 西 北有 高 楼 》 “ 西北 有 高楼 ,上 与 浮 云齐 。交 疏 结绮 窗 ,阿 阁三重 阶 。上 有 弦歌 声 ,音 响一 何 悲 。谁 能为 此 曲,无 乃
杞 梁妻 。清 商 随风 发 , 中 曲正徘 徊 。一 弹再 三 叹 ,慷慨 有 余哀 。 王之涣的 《 登 鹳 雀 楼 》 是 一 首 脍 炙 人 口 的名 诗 , 当今 的主 不 惜歌 者苦 , 知 音 流 解 释 一般 认 为此 诗是 一 首励 志 诗 ,表 达 了诗 人 的积 极进 取 的精 之 少 , 继承 了登楼 为悲 的 内涵 。
涕横 坠 而弗 禁 。 ”第三 层 抒发 时 光飞 逝 、壮 志难 酬 之悲 : 准日
月之 逾 迈兮 ,俟河 清其 未 极 。冀 王道 之 一平 兮 ,假 高衢 而骋 力 。 惧匏 瓜 之徒 悬 兮 , 畏 井 渫之 莫 食 。”最 后 下楼 ,夜 不 能寐 ,以
“ 夜参 半而 不寐 兮 ,怅 盘 桓 以反 恻 ”作 结 。 “ 后 世遂 以 ‘ 仲 宣
揣 浅 陋 ,根据 登 鹳 雀楼 中 的最 重要 的上楼 意 象来 试 图对 这 首诗 作 的 哀 叹 , 如 “ 极 目群 山还 绕 郭 ,感 时双 鬓 怯 登 楼 。 ”—— 叶舒 出新 的解读 。 崇 《 金 陵有 感 》 ;有 独 守 空 闺 ,怨 妇 怀 人 的 吟 唱 ,如 “ 闺 中少 中国 古诗 中 的上楼 意象 妇 不知 愁 ,春 日凝 妆 上 翠 楼 。忽 见 陌 头 杨 柳 色 , 悔 教 夫婿 觅封
神 与 盛唐 气 象 ,这 在很 多 相关 的赏析 文 章 中都 有体 现 。如 “ 这 里 有 诗 人 向上 进取 的 精神 ,高瞻 远 嘱 的胸襟 ,也 道 出 了站 得 高才 能 看 得 远 的哲 理 ” ,袁行 霈 主编 的 《 中国 文学 史 》也 认 为 , 《 登鹳 雀楼》 “ 诗 境壮 阔雄 浑 ,反映 出盛 唐 士人 高 远 开 朗的胸 襟 , 比王 湾 《 次 北 固 山下 》 的 ‘ 海 日生 残 夜 ,江 春 入 旧年 ’更 显 气 势 昂 扬 ” 。 登鹳 雀 楼 同 时也 被 选 入 了小 学 语 文 教 材 ,在 小 学 的教 学 中 ,绝大 多 数教 师 也遵 从 了上 述 的解 释 ,如 江 苏扬 中市 教 育局 教 研 室 的石 群 认 为 “ 全诗 仅 寥寥 2 0 个 字 , 却描 述 了雄 伟壮 阔的 时空 之 景 ,抒 发 了豪 迈 进 取 的人 生 之 志 ,揭 示 了寓 意 深 邃 的 人 生 哲 理 ”。本 首诗 从 内容 上 看 是非 常 浅显 的 ,也 正 因为 如此 ,我 们 认 为 上述 观 点 的得 出很 大 程度 上 是犯 了望文 生 义 的错 误 ,他们 没 有 注 意 到古 诗 中特 有 的意 象 的概 念 。 “ 意象 是 诗歌 艺 术 的审美 感 性 形 态 的两 个构 成 要素 之 一 ” , “ 如 果对 中国 古典 诗 歌意 象没 有 起 码 的 了解 的话 ,那 就 不 可 能理解 中 国的古 典诗 词 ” 。 因此笔 者 不
一
、
意 象 包 括 意和 象 两 部分 ,它 不 是 一般 的表 象 , 而 是 包 含 着 侯 。”— — 王 昌龄 《 闺怨 》 ;有抒 发壮 志难 酬 之 悲 的, 如 “ 兹楼 主 体情 思 的象 。意象 一 旦形 成 并且 经过 多 次 反复 的使 用 ,其 所 含 日登 眺 ,流 岁暗 蹉 跎 。坐厌 淮 南守 ,秋 山红树 多 。 ”— — 韦 应物 的 意义 就 具有 稳 定性 , 并为 诗人 们 所共 同遵 守 。比如 当 我们 说 到 《 登楼 》;有 游 子 思乡 之叹 的 ,如 “ 送 客 泊舟 入浦 ,思 乡望 月登 牡丹 时就 意味 着 富贵 , 说到 竹 子时 就象 征 着 品格 的 高洁 。上 楼 或 楼 。”— — 魏扶 《 愁赋》 者 说是 登楼 是 中 国古 典诗 歌 中 常用 的意 象 之一 ,在 很 多 诗歌 中 都 上 述 例证 从不 同的角 度 阐 明 了上楼 意象 的基本 特 征 。一般 来 有运用,如杜甫的 《 登楼》 “ 花 近 高 楼伤 客 心 ,万 方 多难 此 登 说 ,失落 的 、悲伤 的、忧 愁 的情 绪 是上 楼意 象 的基 本 内涵 。上 楼
摘要 :王之 涣的 《 登鹳 雀楼 》是 一 首脍 炙人 口的名 诗 ,当今的 潺滠 ,扬流兮 洋洋。蓍蔡兮踊跃 ,孔鹤兮 回翔。抚槛兮 远望 ,念君兮 主流解释一般认 为此诗是 一首励志诗 ,表达 了作 者积极进 取的精神。 不忘。怫郁兮 莫陈,永怀兮 内伤。 我 们认为这种结论 的得 出是由于犯 了望文 生义的错误 ,它忽视 了古典 《 九怀 》为 西汉 辞赋 家 王褒 所 作 ,是追 思 屈 原的 作 品 。文 中 诗歌 中意 象所表达 的含 义。在 古代诗词 中上楼意 象所表 达的基 本 内涵 写 屈 原登 楼而 望 ,抒 发对 怀 王 的思 慕及 不 为所 用 的悲 凉 。这 可 以 是 “ 悲” ,从这 个角度 出发我们认为对 《 登鹤雀楼 》有必要进行重新 看 做是 上楼 意 象 的雏 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