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郡望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时,以官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初以门荫得补衡水主簿,被诬去官,优游山水。
至晚年,复补莫州文安(今属河北)尉,为官以清正著名。
为人倜傥,曾游边塞,善写边塞诗,广为流传。
王之涣为著名边塞诗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其与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故事,可见名噪当时。
《全唐诗》仅存诗六首。
【原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 。
羌笛何须怨《杨柳》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
【注释】[1]孤城:指玉门关。
万仞:古以八尺为一仞,此极言其高。
[2]杨柳:古乐府横吹曲《折杨柳》省称,多为伤春悲离、念远怀人之作。
古代常折柳送别,吹笛怨杨柳:即伤离别之意,此泛指哀怨之音乐。
[3]“春风”句:谓边地寒苦,春风不至,暗寓边地僻远、皇恩难及之意。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解读】诗题一作《凉州词》。
可能是开元五年(717)至十五年之间,至迟不晚于开元二十年,王之涣三四十岁时过玉门关所作。
这是一首边塞诗杰作。
诗人写景时,以“黄河”与“白云”相接,“万仞山”与“一片孤城”相衬,气势开阔,物象壮美,形象鲜明地画出一幅雄奇苍茫、险要荒凉的“塞上图”,奠定了慷慨、悲壮的基调。
三、四句转入写情,以孤城中袅袅一曲《折杨柳》,写尽边地生活的凄凉寂寞。
“何须怨”三字,表面上是劝说边地将士,实际寄托着诗人对征人遭遇的真挚同情,悠扬婉转,含吐不露,与首二句前后呼应,读来更有无限感慨。
王士禛将此诗与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下江陵》、王昌龄的《长信怨》并称,以为“终唐之世,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而这四首中,只王之涣诗为边塞诗,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艺术魅力之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赏析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赏析一、题目解读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全诗写景描写的是登高远眺,一望无际的大好河山。
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家国安宁的期盼和对边疆战事的忧虑之情。
二、诗人王之涣简介王之涣(688-742年),字之涣,号悟真。
唐代著名诗人,河南郡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的学生。
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多以咏物寄托思情。
在宫廷延和元年(712年),他成功地参加科举考试,成为了功名在望的士子。
他的诗风以豪放潇洒见长,更富思想性的色彩。
节制恰当,行云流水。
三、《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写景描写的是登高远眺,一望无际的大好河山。
而这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1. 但使龙城飞将在这里的“龙城”指代的是长安城,长安是当时的唐朝都城和政治中心,被誉为“天下龙城”。
而“飞将”则是指军队中的出色指挥官。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安危和对长安城的关心之情。
2. 不教胡马度阴山“胡马”指匈奴人的马,而“阴山”则是指唐代北方边境的一座山脉。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之情,希望国家能够安宁,不让胡人的马匹越过阴山,危害国家安宁。
综合全诗,诗人借登高远望之象,王之涣造像之下,寄情山水方面,身不离闲,且以抚景抒怀,意境深远,堪称代表作之一。
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现实意义这句诗歌中的含义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是诗人深刻的政治智慧和民族爱国主义情怀却依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1. 抒发爱国情怀王之涣此句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对战乱的恐惧之情,以及对国家的期盼和祈愿。
这种爱国情怀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2. 对军队和军队将领的关怀诗句中“飞将”一词,也是表达了对优秀的军事将领的关怀和支持。
在这个诗句里,诗人对将领的期待颇多,是期望在乱世之中有智谋、有魄力的将领在干扰。
唐代诗人王之涣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王之涣生平简介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无私存有大略,刚直存有异才”,早年善于文章,并擅于写诗,多用为歌词。
他尤仁义五言诗,以描绘边塞风光为胜,就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表示其诗"闻或歌从军,诗云薛仁贵,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尼里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发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为”。
王之涣是盛世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一生之中写出了大量的诗作,而且很多诗作都被当时的人们广为传颂,被谱成了曲在当时传唱。
王之涣的诗流传到今天的数量不多,只有区区六首,但是就是这区区六首诗歌却奠定了王之涣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在这六首诗歌中最出名的要数|《登鹳雀楼》和《凉州词》。
王之涣的诗虽然流传至今天的仅仅存有六首,但是却以自己诗作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气势磅礴的意境打败了后世的读者,使这些诗作广为流传,特别就是《尼里鹳雀楼》和《凉州词》更是脍炙人口,世人皆知。
特别就是《尼里鹳雀楼》中的那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百年来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
王之涣的诗都是非常大气的,可以称得上是气势恢宏,意境开阔,热情洋溢,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王之涣的诗作都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王之涣的诗用词非常的简朴,看不到豪华的句子,更加看不到生僻的用词,就是那么平时,那么不经意的几个字就能够立刻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怦然心动,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是让王之涣的诗作更是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精选王之涣人物简介
导语: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人们用“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来形容他。
下面是王之涣的生平简介。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
开元十年( 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
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
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珪爵,酷嗜闲放。
”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
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
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
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
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
王之涣 简介
王之涣简介王之涣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简介,欢迎大家阅读!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
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古绝唱。
生平《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时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王之涣从小聪明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
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
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
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摘要:一、王之涣简介二、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黄河远上白云间3.杨柳东风树4.长堤春水绿悠悠5.蓟庭萧瑟故人稀6.登鹳雀楼7.凉州词8.登飞来峰9.庐山谣10.破幽梦孤雁正文:王之涣,字子敬,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688 年,卒于公元742 年。
他是唐代诗歌繁荣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才华横溢、诗作优美而著称。
他的诗歌广为流传,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登高远眺时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胸怀壮志的豪情。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同时反映了诗人对戍楼将士的关怀之情。
3.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是一首写景兼抒情的诗,通过杨柳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离别之苦。
4.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首诗以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5.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6.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登楼所感,言简意深,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胸怀壮志的豪情。
7.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展现了戍楼将士的豪迈气概。
8.登飞来峰,五岳倾天开雾锁,三江并水照山流。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的气概。
9.庐山谣,巴陵胜景渔舟去,峡泉飞瀑千里来。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妙。
10.破幽梦孤雁,鱼龙镜里世,花雪梦中愁。
巴江川易断,孤雁恨难收。
沙头空寂寂,江水日悠悠。
梦中未曾见,夜夜向前楼。
王之涣的个人简介及诗词鉴赏
王之涣的个人简介及诗词鉴赏王之涣的个人简介及诗词鉴赏生平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诬罢职,遂漫游北方,到过边塞。
闲居十五年后,复出任文安县尉,唐玄宗天宝元年卒于官舍。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相唱和,名动一时。
其传世之作仅六首,但都是热情洋溢的佳作,其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尤为大气磅礴,韵调优美,皆可列入盛唐代表作中。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诗鉴赏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
“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
“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
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
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被称为什么
王之涣被称为什么导语:王之涣被称为什么?而我们比较熟知的是这位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的边塞诗句,他的边塞诗别具一格。
今天,小编为大家揭开的王之涣被称为什么谜团,欢迎大家阅读。
王之涣被称为什么王之涣现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我国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王之涣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这篇而经典诗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1]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诗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凉州词》(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摘要:一、王之涣及其代表作品简介二、王之涣诗词的艺术特点三、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赏析四、王之涣诗词的历史地位及影响正文:一、王之涣及其代表作品简介王之涣,字子山,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688 年,卒于公元742 年。
他是唐代诗歌繁荣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孟浩然、白居易、王之涣并称“初唐四杰”。
王之涣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婉约、清新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王之涣诗词的艺术特点王之涣的诗词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豪放奔放:王之涣的诗歌气势磅礴,豪放奔放,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婉约清新:王之涣的诗歌婉约清新,表现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3.情感真挚:王之涣的诗歌情感真挚,表现出他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深眷恋。
4.寓意深刻:王之涣的诗歌寓意深刻,表现出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三、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赏析以下是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及其赏析:1.《登鹳雀楼》:此诗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景色,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凉州词》:此诗描绘了凉州的美景和历史文化,表现出诗人对凉州的热爱和向往。
3.《登飞来峰》:此诗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志向远大。
4.《边塞乐》:此诗描绘了边塞的景色和戍边将士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5.《凭高望远》:此诗表现了诗人在登高望远时的感慨和思考,寓意深刻。
6.《送元二使安西》: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关怀,情感真挚。
7.《终南别业》:此诗描绘了终南山的景色,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仰。
8.《莲花池》:此诗描绘了莲花池的美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9.《如梦令》:此诗表现了诗人在梦境中的感慨和思考,寓意深刻。
10.《春晓》:此诗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早晨的感慨和思考,寓意深刻。
四、王之涣诗词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王之涣的诗词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特点与评析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特点与评析1. 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号称"王舆子"。
他出生于洛阳,曾任宰相参军,后辞官归隐。
王之涣的诗作数量不多,但却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隐逸派诗人之一。
2. 创作特点2.1 隐逸情怀王之涣的创作主题常以隐逸为中心,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追求心灵自由的渴望。
他在诗中经常描绘山水田园、清晨黄昏等自然景观,并借此凸显自己积极向上、淡泊名利的个性。
2.2 情感导向王之涣的诗歌注重情感表达,他善于运用意象与比喻来抒发内心真挚感受。
他曾留下了许多闲适自得、饶有情趣的字句,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丰富而深邃的情感。
2.3 思辩哲学王之涣的诗作中常以思辩和反思为主题,他触及了一些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等问题。
他通过深入思考与抨击社会弊端的方式,透露出对时代局限和人性问题的关切。
3. 代表作品评析3.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最有名的作品之一,通过描绘壮丽的大自然景观,展示了作者超越尘世纷扰的心灵境界。
王之涣以豪放凛然的笔调,塑造了一个迎风挺立于高楼之巅、俯瞰万物、超越尘嚣的形象。
3.2 《登岳阳楼》这首诗以登临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来表达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如梦的思考。
作者用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述了自己深情厚意、怀旧忧愁之情。
总结王之涣是唐代隐逸派诗人中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代表之一。
他的诗作以隐逸情怀、情感导向和思辩哲学为特点,其中《登鹳雀楼》和《登岳阳楼》等代表作品被广泛传颂。
王之涣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思辨意味的文字,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传达给了后世读者。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研究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研究唐代诗人王之涣,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被海内外文人学者广泛研究和传颂的著名诗人之一。
以其创作的诗歌在唐诗史上独步一时,被后人誉为“诗圣”。
那么,谁是王之涣,他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又有哪些值得探究的奥秘呢?1、王之涣的生平经历简介王之涣,字“求中”,是唐代晚期著名的诗人。
他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原籍陇西城,家庭富裕。
少年时,王之涣曾经游历了很多地方,见过很多名胜古迹,这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唐代末年,安禄山起义爆发,王之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拒绝了安禄山的拉拢,并参加到了剿灭叛军的行列中,这一举动也使得他得到了当时的朝廷高度赏识。
后来,王之涣还担任过中书舍人、监察御史等职务,一直在官场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2、王之涣的诗歌创作特点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的诗歌创作有很多的特点。
首先,他的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每一首诗都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这也是他的诗歌一直受到后人高度评价的原因之一。
其次,王之涣的诗作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思想性。
他不仅在诗作中展现了自己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理解,而且对于社会与政治的关切也表现的非常深刻,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文人的素养和眼光。
最后,王之涣的诗作还具有很高的音乐性。
他的每一首诗都能够通过平仄抑扬、声调通顺等手法,在读者心中留下音乐美的印象,成为一种极具韵律感的音乐佳作。
3、王之涣的代表作分析王之涣创作了很多经典的诗歌作品,但是最能突出他创作风气、风格和思想的,应该算《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篇作品。
其中,《登鹳雀楼》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而成为王之涣所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
诗中以登高望远为题材,表现出了作者骨骼精奇、自然山水之间的详尽细腻描绘,以及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这篇诗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和动人心弦的诗篇,更被海内外诗人学者推崇为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杰作之一。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歌创作风格与观念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歌创作风格与观念1. 简介唐代诗人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子安,自号山谷老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以咏史抒怀为主,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本文将着重探讨王之涣的诗歌创作风格与观念。
2. 创作风格2.1 古朴含蓄王之涣的诗歌风格以古朴含蓄为特点。
他喜欢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情感,避免华丽辞藻和繁复修饰。
他以简练、凝练的文字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2 崇尚自然王之涣崇尚自然,他倾向于用自然景物来体现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
他常常通过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事物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生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思考。
他将自然界中的美景与人类的命运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普世意义。
2.3 深邃哲理王之涣的诗作不仅反映了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还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对生活、时间、命运等问题进行探索,在简洁明快的语言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他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以及寓意隽永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独特的观念。
3. 观念3.1 对时代变迁的感慨王之涣生活在唐朝盛世时期,却亲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的变迁。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时代沧桑和社会风云变幻的感慨和思考。
他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示了对社会兴衰和个人命运起伏的体悟。
3.2 追求内心自由王之涣倡导内心自由,并从儒家思想中采纳并发展了自己的观念。
他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独立思考,注重诗歌表达中的个性化和创新性。
他以自己的诗作表达了追求内心自由和真实情感的渴望。
3.3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王之涣对人生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关注生命的起伏、尊严和尽头。
他通过描绘人类命运中的喜怒哀乐,探索了生活意义与价值观念。
他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与无常性的认识,并呼吁人们应该珍惜当下、把握机遇。
4. 总结王之涣是唐代诗坛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以古朴含蓄、崇尚自然、寓意深邃等特点而闻名。
通过对时代变迁和个体命运的感慨和思索,他在诗歌中展示了对于社会风云和生命顾虑的关切。
诗人王之涣与《登鹳雀楼》的文化内涵
诗人王之涣与《登鹳雀楼》的文化内涵
简介
诗人王之涣(688年—742年),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登金陵凤凰台》等。
他的作品以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明珠。
该诗以杰出的艺术造诣描绘了自然景色和历史名胜,通过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并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文化内涵
自然景色的描绘
《登鹳雀楼》中以生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江山如画、秋水共长天的壮丽景色,
使读者沉浸在大自然中释放心灵。
通过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象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诗中融入了对历史名胜的描写,比如“万里长城”的提及,使读者感受到悠久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珍视,也是对
过去辉煌与当下现实相结合的一种审视。
人生哲理与追求
《登鹳雀楼》通过描述宏伟壮丽的景色,折射出作者对追求美好人生的思考和
渴望。
其中“大江东去,浪淘尽”表达了时间如流水般流逝而无法挽回的哲理,而“只有登高望远,方能超越便凡”的句子则寓意着要有远大目标、志向高远
才能成就非凡。
总结
《登鹳雀楼》作为王之涣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融入历史
元素以及传递人生哲理等手法展现了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
艺术美感和深邃思想引领着读者进入一个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诗歌世界。
阅
读和解析《登鹳雀楼》,不仅可以领略到王之涣的杰出才华,也能感受到中国
古代文学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与思想研究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与思想研究
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唐代文学家、诗人,以其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深邃的思想而著名。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王之涣的创
作和思想进行探究。
创作特点
1.自然美感:王之涣的诗歌以自然景物为主题,他善于运用生动细致的描写
手法,塑造了许多鲜活形象。
2.情感表达:他将个人情感与观察到的现实紧密结合,情感真挚而深厚。
3.韵律和谐:王之涣擅长运用音韵资源,在韵律上追求和谐美感。
代表作品分析
《登鹳雀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辽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卓尔不群、志存高远的信念,体现了唐代士人对大志向向往的情感。
《登金陵凤凰台》
这是王之涣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通过对金陵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描绘,
展示了作者对时兴景点的熟稔和情感追求。
思想内涵
1.忧国忧民:王之涣关心社会疾苦,多篇诗作表达出对时局不满和忧虑。
2.仁爱思想: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仁爱之道。
3.心灵追求:王之涣的哲思意蕴在其诗歌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探讨了生命、
理想、存在等深刻问题。
影响与评价
1.文学影响:王之涣的诗歌风格极富个性,为后世文学家所推崇。
他的创作
技巧深入人心,并被广泛借鉴。
2.思想影响:王之涣在唐代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他提出的忧国忧民、
仁爱思想等观点引导着后世文化人的思考。
以上是对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与思想进行的简要研究,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他的重要作品和思想有所帮助。
王之涣的艺术成就及其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理解唐代文学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歌创作特点解析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歌创作特点解析引言王之涣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诗歌创作特点独特而独到,深受后世诗人的影响。
本文将对王之涣的诗歌创作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作。
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子涣,号淇山,别号莫愁子,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出生于河南洛阳,少年时尚未定向,以天资聪慧著称。
早年曾在政府机关任职,但因政治局势的变化,他选择隐退山林,专心从事诗歌创作。
王之涣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哲理性思考和感慨,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玄妙的意境抒发王之涣的诗作以其玄妙的意境抒发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抽象的形象描绘,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深刻的哲理。
例如,在他的《登鹳雀楼》中,他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述,展现出宏大的自然景观,同时融入了对时光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思考。
这种意境抒发的手法使得他的诗作朴实而深刻,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力。
1.1 简约而富有内涵王之涣的诗歌创作注重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一个简短的诗句就能够表达深刻的思想。
例如,他的《登鹳雀楼》只有八个字,却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的变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简约而富有内涵的特点使得王之涣的诗歌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且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1.2 善用比喻和寓言在王之涣的诗歌中,比喻和寓言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他通过比喻和寓言,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诗歌更具有启示和感召力。
例如,在《登鹳雀楼》中,他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比喻为人生的短暂和历史的变迁,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这种善用比喻和寓言的特点使得王之涣的诗歌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王之涣的诗歌作品常常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人性的理解,体现在他的诗作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歌创作与时代背景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歌创作与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
其中,王之涣被誉为唐代后期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豪迈和抒情著称。
本文将围绕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展开讨论,并探索其诗歌与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1. 王之涣的生平简介王之涣,字仲宣,唐代后期著名诗人。
他于674年出生在蜀地(今四川省成都市),曾经担任过吏部侍郎等要职。
然而,王之涣并不善于权谋斗争,更倾心于文学创作,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2. 王之涣的诗歌创作特点2.1 抒写自然景物王之涣擅长以洞察力敏锐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并通过直接、质朴的表达方式传递出自己的感受。
他的诗作常常以山水、花草等自然元素为题材,如《登鹳雀楼》中富有浓郁江南气息的描写,成为了唐代山水诗的典范之一。
2.2 追求人生境界王之涣的诗歌追求内心世界的表达与外在世界的呈现相结合。
他通过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境界的探索。
例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句,以壮丽景色反衬出王之涣深邃而超脱的内心状态。
2.3 气势磅礴的表现手法王之涣善于运用夸张、雄浑的语言来营造壮观、恢弘的场面。
他以振奋人心、豪情万丈的笔调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命运变迁的感慨。
例如,《登鹳雀楼》中那一句“昔日长城战将军,只今铁马已翻身”,给人以震撼力十足、豪情四溢的感觉。
3. 王之涣的诗歌与时代背景3.1 社会与政治环境王之涣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衰落的晚期。
随着安史之乱等内外因素的影响,社会秩序遭受破坏,百姓生活困苦。
王之涣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现象的批判和忧虑,如《登鹳雀楼》中写到的“黄河入海流”的意象,反映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
3.2 文化与思想背景唐代是士人风采尽展、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
王之涣生活在一个极为富裕开放且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这种环境激发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同时,高度发达的文化氛围也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和启发,培养了王之涣优雅而深邃的艺术风格。
泰宁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古诗四首》拓展阅读 王之涣简介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
1.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运用连续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盼”春.)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山色的朗润,一是春光明媚;二是山上的植物给山蒙上了淡绿色泽。水涨起来了,是冰雪融化,水量增大,水流加快,太阳光更加明朗红润,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时序
3、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比喻、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一,朗读课文.二,理解课文前一部分.一、按下列分工朗读课文。
第1段:全班齐读。 第2段:第一小组朗读 第3段:第二小组朗读。 第4段:第三小组朗读。 第5段:第四小组朗读. 第6段:第五小组朗读. 第7段:第六小组朗读。 第8段:女生朗读. 第9段:男生朗读。 第10段:全班齐读。
4.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春花竞相开放,愈开愈多,愈广,花色多样、浓艳,花香带着甜味。由花联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写树花之后写地上的草花,野花虽然小而疏,却别有一番情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同样招人欢喜.本段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反衬等修辞手法,把春花写“活”了,有极强的动感。)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风格分析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风格分析1. 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子涵,唐代初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作品以儿女情长、写景抒怀、哲理思考为主要题材,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2. 文学影响王之涣的诗歌在唐代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他善于运用形象明快、意境深远的表现手法,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心灵体验。
3. 主题与表达王之涣的诗作主题广泛,既有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有对时事政治的思考。
他注重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力的语言描绘出独特而丰富多样的画面。
3.1 儿女情长王之涣在一些作品中表现出对于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他描绘了男女间温馨、真挚、甜蜜但又常带有一丝忧伤的情感,引发读者对于爱的思考和共鸣。
3.2 自然景物王之涣擅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他以美丽而生动的词语展示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将人与自然紧密结合,启发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3.3 社会思潮与哲理思考王之涣在部分诗作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和政治局势的关注与批评。
他以深刻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让读者反思人生追求、权力欲望及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达到思想启迪和精神追求上升的效果。
4. 语言特点王之涣写作风格简明扼要,意象鲜明。
他运用典型唐代抒情诗歌语言特点,如虚实结合、形容丰富、押韵工整等等。
同时也注重节奏和音乐感,在形式上力求完美统一。
5. 成就与评价王之涣广泛受到唐代文学界的赞扬和推崇。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为后人所称道。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思想深刻,表达能力强,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王之涣的创作风格丰富多样,既有感染人心的爱情抒怀,又有富有哲理性的社会思潮反思。
他以独特而精致的诗歌语言展现自己对生活、自然和人生意义等方面的思考与感悟,使其作品令人久久难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背景分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背景分析1. 王之涣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唐代著名诗人。
他是唐玄宗时期的文化名流,以其优美、清丽、洒脱的文风而闻名于世。
2. 《登鹳雀楼》诗概述《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诵。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江山沦陷、人力尽失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历史事件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衰败和社会动荡现象的深切关注。
3. 背景分析3.1 历史背景在王之涣创作《登鹳雀楼》时,正值安史之乱后唐朝权力斗争激烈且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之时。
杨国忠、杨炎等将领相继谋反,并以军事手段逼迫唐玄宗迁都洛阳,导致中原地区频繁发生战乱。
3.2 行赋鹳雀楼《登鹳雀楼》的灵感来源于王之涣亲身经历的一次游览。
据传,王之涣曾在旅途中路过河南偃师鹳雀楼,欣赏到了那里壮丽景色。
3.3 诗意理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描绘了作者所见到的衰败景象,并通过自然界与人世相对照来加深表达效果。
千山无一只鸟飞过,万径无一个人行走,形象地表示了国家凄凉、人民流离失所的局面。
4. 内容分析4.1 形式特点《登鹳雀楼》全篇五言绝句,每句表达力强烈而有力。
整首诗用词简洁明快,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
4.2 感情表达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社会动荡现象的深刻关注与忧虑之情。
他抒发了自己对国家衰败的悲愤之情,以及对社会秩序破裂、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
4.3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衰败景象,王之涣意在告诫后人,警惕国家和社会的动荡。
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和守护国家的安定与和平,并留下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局势?如何改变现状?5. 影响与传承《登鹳雀楼》作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其深入浅出而又意味深长的描述手法和感人至深的主题使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同时,这首诗也被广泛地传颂,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注:该文档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古诗四首》拓展阅读 王之涣简介 北京版六年级
我揣着心中的疑问,用一块白布擦掉灰尘,轻轻地把一束白菊拆开,再一朵朵地摆在碑前。抬眼,爷爷看着我,慈祥地笑着。“爷爷的爹不是红军,但他是个英雄!许多事情,待你十二岁了,再告诉你也不迟.那时,你懂得更深。"
言毕,爷爷抬头望向天空,湛蓝的天,没有一丝云彩,有的只是和煦的春光。
听爸爸这么一说,我仿佛看见了绵绵白奶糖,似乎还闻到了丝丝奶香味……立刻不哭了,顺从地让爸爸把我带进墓园。
我想着甜甜的奶糖,快速地在太爷爷墓前放下一束小白菊,然后,又是一脸期待地望着爸爸.
那时的我,拜太爷爷,只是为了得到一把奶糖。
六岁
三年后,又是清明节.我平平淡淡的,等着爸妈那句: “走吧。擦净的墓碑上,闪耀着绚丽的光芒。太爷爷守护了共产主义,尽管他不是共产党员!我抬头看着照耀着大地的红太阳,那儿有先辈们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对于三岁时我的做法,我深感愧疚。
这就是我家的光荣——我的太爷爷,这就是我家的清明节!
太爷爷,您,一路走好!
“风和日丽又清明,
先辈何曾享太平。
楚杰丹心犹可夸,
爷爷泣不成声,我也哭了,泪水夺眶而出。我咬紧嘴唇,太爷爷临死都那么坚强,我有什么理由哭!可是泪水却一滴滴、一串串,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出来,湿了脸庞,沾了衣领。
我深深地伏下,一次次为太爷爷祭拜.香烛寄托着我的哀思,那里饱含着我对英雄的敬佩;白菊沾染了我的泪水,那里有我对英雄发自肺腑的感动。
这是太爷爷的衣冠冢,他人虽然不在,却活在了我们心中,他那威武高大的身躯永远不倒。
本文亮点颇多。比如:环境描写成功。“沿途的青山,明镜似的湖水”衬托小作者期待畅游的愉快心情。“天突然飘起毛毛细雨,密密麻麻”烘托小作者委屈的心理。几次描写白菊,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寄托了对亲人的哀思.阳光喻英雄的品质光芒万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之涣简介
篇一:《登鹳雀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词语解释】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
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
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
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
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
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百度百科: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