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用药的十大误区
糖尿病治疗,病人存在哪些误区?
糖尿病治疗,病人存在哪些误区?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增长。
糖尿病防治应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糖尿病仍是一种慢性疾病,血糖达标需坚持终身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的糖尿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还存在诸多认知误区。
光吃药就能控制血糖?宁光:大部分老百姓认为得了糖尿病只要认真服药,就可以完全控制血糖。
其实,生活方式干预(理想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才是降糖治疗的基石,光靠降糖药物往往达不到长期和理想的血糖控制没症状了就可以停药?宁光:很多病人认为已经没有血糖高、口干等症状就可以不再治疗;服药也是短期行为,医生开给的药用完了,也没症状了,就可以停药。
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原因有二,其一,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糖已经升高,但未必会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的治疗达标与否是根据血糖水平来衡量,而不是以症状来衡量。
其二,糖尿病的降糖治疗最终目的是为了防控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眼底、肾脏的慢性损坏和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因此血糖控制好,不在于一朝一夕,而在于持之以恒。
不吃药靠严格节食治疗?宁光:有些患者,一旦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又不愿接受药物治疗,就开始过度节食,试图通过严格饮食控制让自己摘掉“糖尿病需要终身服药”的“帽子”。
过度饮食控制往往会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甚至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同时还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合理饮食不等于过度节食,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是不可取的。
打了胰岛素就再也停不了?宁光:很多病人认为胰岛素是“激素”,一旦注射了胰岛素,就不能停,胰岛素治疗会有依赖性。
其实,除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在实际诊疗中,医生也有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胰岛素。
这是在充分评价了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后作出的决定。
甚至有些严重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就有可能被建议使用胰岛素。
这也并不意味着今后就要终身胰岛素治疗。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胰岛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胰岛素注射是有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逐渐减量,甚至停用而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
糖尿病人的误区
口服降糖药物的调整
超重(BMI≥24kg/m2)/肥胖(BMI≥28kg/m2)患者首选双胍类口服药,3个月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即需联合使用其他不同作用机理的口服药;再经3个月治疗后,如果仍然没有达到上述目标,应该联合胰岛素治疗。
选择降糖药物应注意的事项
STEP5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肥胖、副作用、过敏反应、年龄及其他的健康状况如肾病、肝病可影响药物选择;
联合用药宜采用不同作用机制降糖药物;
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应采用胰岛素与降糖药的联合治疗或单独胰岛素治疗;
严重高血糖的患者应首先采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减少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待血糖得到控制后,可根据病情重新制定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胰岛功能检查
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试验应在上午7~11时之间进行。早8:30以前到医院、并顺便携带当天早晨第一次小便10ml送检。(2)空腹坐位抽血后5分钟内饮入250ml含75g葡萄糖的糖水;对于部分糖尿病人,为减少对B细胞的强烈刺激,可以进食2两左右的(约100克)馒头代替葡萄糖;妊娠期妇女葡萄糖的用量为100g;儿童按1.75g/kg体重计算,但总量不超过75g。(3)进食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抽血检测血糖。常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同时,平行测定血样中的胰岛素浓度。根据5次血中葡萄糖水平(空腹时坐标点为0)绘制糖耐量曲线,同时根据5次血浆胰岛素水平绘制出胰岛功能曲线。
第二类促进胰岛素利用类
双胍类: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 格华止,美迪康
糖尿病人服降糖药易入的误区
糖尿病人服降糖药易入的误区*导读: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
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所谓的“富贵病”也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身上。
例如:糖尿病。
简单的说,糖尿病是人体胰腺分泌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所导致的代谢紊乱。
通俗的说,糖尿病是一种生活生活方式病。
糖尿病的治疗过程非常艰苦的,因为,每一个病人的治疗方案都是慢慢试出来的,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都不会不一样,用药的多少也会不一样。
所以糖尿病人在服药降糖药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如下几个误区:*不了解降糖药药物的排泄途径和禁忌证有些药只能通过肾脏排泄,有些药只能通过肝脏分泌的胆汁排泄,叫“单通道排泄”。
有些药从肾脏和胆汁都可以排泄叫“双通道排泄”,即便是双通道排泄的药物从肾脏和肝脏排泄的比例也不同。
如果排泄某种药物的脏器有障碍,这种药就不能用,否则会引起药物在体内的蓄积,降糖药蓄积可以造成低血糖,肾功能不全者用苯乙双胍(降糖灵)产生的乳酸排不出去会引起乳酸性酸中毒。
所以,当第一次看病的时候,首先要检查肾功能和肝功能,保证用药的安全。
*不吃饭不用降糖药吃的少降糖药要减量有人因某些原因吃不下饭或不吃饭,总认为药是治病的不能不吃,但如果吃了降糖药不吃饭或吃的量不够,易发生低血糖,所以当主食吃的量不够应减少降糖药的剂量,主食的量恢复以后再恢复原降糖药的剂量。
*清楚明白降糖药物的“副作用”药物说明书上“药物副作用”一栏中会写出许许多多的副作用,这是实事求是的作法,告诉大家要细心观察,有问题及早找医生诊治。
但某个药物的副作用是在极少数人中出现,症状很轻,对身体影响不大,才能批准在医疗市场上市。
所以,尽管说明书上写着很多的副作用,大可不必担心,而那些标榜“无副作用”的药物,反倒不可相信。
*降糖药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任何降糖药的使用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第一次为“投石问路”,经过一段时间药物的积累作用达到最终稳定结果后,根据血糖监测的情况进行调整,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直至把血糖控制到理想程度。
糖友控制血糖的五大误区
糖友控制血糖的五大误区—————————————————— 263健康网很多糖友血糖控制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这往往是用药不当引起的。
临床中常见到各种的用药误区,患者不注意,后果却相当严重。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用药误区,糖友们切勿“误闯”这些误区。
误区一、认为血糖越快降下来越好对于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血糖越快降下来越好。
这是一个危险的误区。
一味追求快速降糖,容易引起低血糖风险。
轻度的低血糖一般表现为饥饿、头晕、出汗、乏力,此时尽快进食饼干、面包等碳水化合物可解决问题。
但严重的低血糖可能诱发心率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对老年人及从事某些特殊职业的人(如驾驶、高空作业)来说尤其危险。
血糖的显著波动还会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
因此,选择安全合适的胰岛素治疗尤为重要。
误区二、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患糖尿病多年后,为了控制血糖值,大部分病人最后都要注射胰岛素,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注射不规范,很多人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使血糖控制不稳定。
因此,在平时的注射中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即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注射。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次、右边一次的方法。
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则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手指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等现象,应停止在该部位进行注射直至上述现象消失。
《指南》强调:“患者在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注射笔用针头多次使用会造成针尖钝化,不仅增加患者疼痛,而且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甚至可出现针头留置在体内的意外。
误区三、相同作用机理的药一起用降糖药有很多种,各自都有相应的作用机理,有的药是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有的药是促进组织利用葡萄糖,有的药是延缓或减少胃肠道对糖的吸收等。
糖尿病用药误区多
疗。 至于 以后能否停 用胰 岛素换 用口服
鞭打一头 病牛. 让它拼命 劳作 . 果就 结
是 病牛栽 倒在 地 永远 起不来 了。 有一
降糖 药. 完全取 决于患者 的具体病情 . 目前确有 不少糖 尿病患者 和 家属 包括胰 岛功能状况 、 有无肝 肾损害及 严 一旦用 上胰 岛素 , 就不能再换 用 重 的 慢性 并发 症 、 否 出现 口服 降 糖 病人患糖尿病 已有2年 ,4 前开始应 认 为, 0 1 年 是 认 用胰 岛素 治疗. 至今 病情稳 定 . 有并 口服降 糖药物了. 为再服 口服 降糖药 药失效等 等。 没 因此 . 对于糖尿 病患者.
对于糖 尿病人 来说 . 化验 血糖 、 尿
硬 化 等疾 病 , 医生 不 但 让 他 服 用治 疗 糖 糖 是常事 , 只有准 确化 验 出血糖 、 糖 尿
凰 孝 上 了就 要 终 丁
生 用 药
雌激素一 样道理 。 型糖尿病 的晚期阶 2
段 患者的胰 岛功能趋于衰 竭 这种情
但是 这 老王 惠2 型糖 尿 病 很 多年 了, 值 况下也 需 要终 身 使 用胰 岛素 。 一
用胰 岛素 治疗. 型糖 尿病患者早 用胰 口服 降血 糖药物 治疗。 2 所 一年 多来效果越 并不 是说 , 有糖 尿病 患者 用上 胰 岛 岛素 来治 疗还 可 晚得 并 发症 。这 是 因 来越 差, 事 许 医生 最近 建议他注射胰 岛素治 素后都 撤不下 来。 实上. 多患者通 为治疗糖 尿病 的 口服 药物大 都促使 胰 疗。 使 但是老王的家人和 小区里的糖尿 病 过使用胰 岛素 自身胰 岛细胞 得以休
其 发症 : 另一 位 患者患病 1 年 5 前拒 物 已经 无 效 了。 实 这种 认 识 是 片面 如果糖尿 病专 科 医生劝告 你使 用胰 岛 0 年 的 。 型糖尿病 患者确 实要终 身注 射胰 素 1 绝使 用胰 岛素 来治 疗, 在已出现 多种 现 你就 应该及 时注 射胰 性糖 尿病 患者 可 以多从 最
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
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作者:宋丽华来源:《家庭医学》2008年第01期误区一:发现糖尿病马上用药很多患者一经诊断为糖尿病,就急于用药物治疗。
而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有其特殊性,尤其是轻型糖尿病,一般先予饮食调理和运动疗法,观察2~4周,如仍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再酌情使用药物治疗。
不控制饮食,单纯用药物治疗,不仅效果差,而且促使肥胖增加,胰岛素抵抗下降。
误区二:合用同类口服降糖药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类药物合用。
促胰岛素分泌剂中的磺脲类和瑞格列奈刺激胰细胞分泌的靶点各不相同,可以配合使用。
但是临床上经常见‘到同类药物合用的例子,如消渴丸(含优降糖)配美吡达,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合用,等。
其中有些是医生的失误,有些是患者自行调整用药的结果。
应当予以纠正。
误区三:口服降糖药选择不当由于对糖尿病发病机制和各种药物作用特点不清楚,并受一些非临床因素的影响,如价格、药源、利润、广告等,导致用药不当。
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口服磺脲类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单用口服降糖药而不用胰岛素;等,都是不当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
误区四:用药时间千篇一律口服降糖药药理作用不同,服用时间不同。
如磺脲类、达美康是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每天2-3次,双胍类如二甲双胍一般在餐后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糖平在进餐时或第一口饭时嚼服,促分泌剂诺和龙在饭前10~30分钟服用,增敏剂如文迪雅应在饭前或进食时服用。
误区五:2型糖尿病不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人使用胰岛素,可使血糖尽快得到控制,消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有利于自身胰岛功能的恢复。
尤其在口服降糖药效果差、肝肾功能不全、应激状态如外伤手术出现合并症时,应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控血糖降糖用药别进这些误区
糖尿病控血糖降糖用药别进这些误区核心提示:降糖药种类很多,若用法不当,将事倍功半。
根据药物半衰期的不同,有的药需一天三次服用,有的每天一次即可。
短效制剂应当一日三次餐前服用,如果每日一次或两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血糖满意控制;有些长效制剂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在生活中现在患糖尿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已经成了多发的一种疾病,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可很大的影响。
近断时间,不断的有糖尿病患者反映在用了很长时间的降糖药之后,本来平稳的血糖开始出现波动,更有的血糖开始上升。
这是因为什么呢?糖尿病怎样控制血糖好呢? 就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出现血糖不稳定的现象和糖尿病怎样控制血糖的问题,糖尿病专家指出,糖尿病患者长期吃药,血糖却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一:选药不合理糖尿病人用药应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每个病人的糖尿病类型、体形胖瘦、脯岛分泌功能的不同,结合病人的年龄、肝肾功能、并发症以及血糖谱的特点选用药物。
二:药物用法不正确降糖药种类很多,若用法不当,将事倍功半。
根据药物半衰期的不同,有的药需一天三次服用,有的每天一次即可。
短效制剂应当一日三次餐前服用,如果每日一次或两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血糖满意控制;有些长效制剂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三:药物继发性失效有些降糖药物服用一段后效果逐渐减退,临床谓之“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其原因是病人的自身胰岛功能随病程延长而趋于衰竭所致,促胰岛素分泌剂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效,因为此类药物发挥作用有赖于胰岛功能的存在,此时应及时调整药物或换用胰岛素。
四:用量不足或过量需要警惕的是降糖药物用量过大,血糖降得过快,使血糖反跳性增高。
此时若继续增加药量,血糖反而更高。
对于空腹时血糖升高的病人,一定要先搞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低血糖后高血压”,若属后者,则晚间降糖药用量宜适当减少而不是增加。
五:胰岛素抵抗大多数2型糖尿病人,尤其是体重超重及肥胖者,其血糖升高多因病人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并非血循环中胰岛素含量太低。
糖尿病14种用药错误
糖尿病14种用药错误目前全世界的科技手段还无法根治糖尿病,只能通过终身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治疗。
很多糖友是因为错误用药导致病情越来越重。
糖尿病14种用药错误,看看你有吗?1.不愿服药有些患者得了糖尿病后悲观失望,垂头丧气,“死牛认剥”,任其发展,不愿服药治疗。
结果让病情越来越重。
2.急于求成有些患者为了尽快痊愈,盲目加大用药量,结果产生了低血糖。
3.乱投医,滥服药有些患者偏听偏信社会上所谓“神医”提供的“偏方”、“验方”、“祖传秘方”等,乱服他们提供的中草药,结果钱花了,病情加重了。
4.跟着广告走现在治疗糖尿病药品、食品广告满天飞,有些患者信以为真,广告宣传什么就买什么,被广告牵着鼻子走。
5.单纯依赖药物治疗有些患者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了饮食、运动、心理等疗法,尤其不注意监测,这样不会控制好血糖。
6.不按时、按量服药有些患者自作主张,随意变动服药的时间和剂量,从而引起血糖波动。
7.服用过期的药有些患者为了省钱,把过期的降糖药(含胰岛素)继续使用,不仅无效,而且给身体带来了危害。
8.凭感觉服药有些患者长期不监测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凭自已的感觉服用降糖药。
9.把保健品当药服有些患者药、食不分,偏信宣传,把保健品当药服。
10.不敢公开服药有个别患者得了糖尿病一怕影响个人晋级提升,二怕影响子女结婚生子,瞒天过海,偷偷摸摸服药,这种想法是没有依据的。
11.害怕打胰岛素有些患者对胰岛素不够了解,认为胰岛素是鸦片烟,上身了不得脱身,而且打针痛,操作很麻烦,殊不知胰岛素不仅能够调节血糖、血脂、蛋白质,还能够抗炎、抗氧化,有多方面的功效。
12.频繁换药有些患者不按自已的病症服药,人家讲哪种药好就换哪种药,有些患者一个月内换了几种药,致使血糖不稳定。
13.血糖正常就停药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可能根治,必须长期坚持服用药物。
血糖正常是治疗的结果,并不是彻底根治了,必须要继续坚持治疗,只能减少药物量或食物量,决不能停止服药治疗,否则糖尿病症状又会“死灰复燃”,“卷士重来”,治疗更加麻烦。
糖尿病常见的十个误区
糖尿病常见的十个误区糖尿病是当代社会最为主要的慢性病症,多数糖尿病患者在防治因素上因存在多种因素,导致出现错误认知,以此糖尿病防治存在误区。
饮食疗法为糖尿病的基准治疗方式,已经被多数糖尿病患者接受,但是通过和患者交流,我们发现,多数患者在极大程度上对病情控制以及生活质量把握造成十分不良影响。
因此文章旨在分析糖尿病防治以及糖尿病饮食存在的误区,引起人们注意。
一、没有不适反应不看病对于早期非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患者,本身并无显著不舒适反应,甚至多数在体检中才发现患有糖尿病。
有部分患者为老年人群,因思想差异,认为没有症状,没有不适感,就不去看医生。
但其实,早期糖尿病患者,在血糖<180mg 时是没有反应的,但是这时的血糖已经>正常人血糖的2倍。
因高血糖造成的代谢障碍,如果长期无法得到纠正,则会造成全身中小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从而出现多系统多器官并发症,尤其是出现并发症,存在不可逆反应,同时呈现为进行性加重情况,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饮食没有控制机体糖代谢一般需要胰岛素来参加,糖尿病因胰岛素的缺乏,出现一系列代谢障碍以及血糖上升。
为了进一步降低人体胰腺的负荷,调节高血糖反应,医学人员提出,对糖尿病患者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因此劝告患者不要吃含糖的甜食。
当然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也可以少量食用苹果以及西瓜等,但是如果一经食用水果,则需要减少饭量,以此保持营养均衡,避免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
但是也有一些患者认为,吃的越少则每餐则就吃少量的饭,造成过于瘦弱以及营养不均衡。
在生理学角度分析,过少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会对机体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产生阻碍。
因胰岛素需要定量的血糖进行刺激,则不利于糖尿病治疗。
但是每日要进食多少食物,则需要由医师来平衡和测定。
目前依然有少数患者误认为,只需要不吃甜食即可,对吃饭,饼干以及花生等食物则没有显示。
但是事实情况是,米饭饼干等淀粉类食物,如果不加以控制,会造成血糖升高。
三、尿多因此不饮水糖尿病患者因经常烦闷,多饮用,多排尿,一些患者认为控制排尿,从而强制性的限制饮水。
科学解读糖尿病与饮食的10个误区
科学解读糖尿病与饮食的10个误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以维持血糖水平的平稳。
然而,关于糖尿病与饮食的信息常常充斥着各种误区,这可能导致患者的饮食选择不当。
本文将对糖尿病与饮食的10个常见误区进行科学解读,旨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正确的饮食指导。
1.误区:完全禁止糖分摄入。
事实:对于糖尿病患者,摄入糖分确实需要控制,但并非完全禁止。
合理的糖分摄入可以通过蔬果等天然食物获取,有助于提供必要的维生素和纤维。
重要的是要避免高糖饮料和加工食品中的隐藏糖分。
2.误区:只关注低血糖食物。
事实:低血糖食物对于糖尿病患者有帮助,但过度强调这一点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
饮食应该包括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类、豆类、蔬菜和水果,以保持血糖的稳定。
3.误区:糖尿病患者只能吃特殊的糖尿病食品。
事实:市面上的糖尿病食品通常并非健康的选择,因为它们可能富含添加剂和低营养价值。
糖尿病患者应该注重整体饮食,选择新鲜、天然的食物,保持均衡饮食。
4.误区:高蛋白饮食有助于控制血糖。
事实:虽然蛋白质对于饱腹感和血糖控制有一定帮助,但过量的蛋白摄入可能增加肾脏负担,对于糖尿病患者并非最佳选择。
建议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高质量蛋白。
5.误区:低脂饮食是糖尿病的最佳选择。
事实:低脂饮食可以有益于心血管健康,但并非糖尿病患者的唯一选择。
健康脂肪,如坚果、鳄梨和橄榄油,对于维持血糖平衡和整体健康同样重要。
6.误区:糖尿病患者需要大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事实:虽然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健康至关重要,但通过均衡饮食通常能够满足糖尿病患者的需求。
过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7.误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是唯一的选择。
事实:虽然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于一些糖尿病患者有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
关键是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类和蔬菜,以确保体内获得足够的能量。
8.误区:无需关注餐次和进食时间。
事实:分散进食,控制餐次和进食时间有助于避免血糖波动。
降糖药物的服用误区 你知道吗
降糖药物的服用误区你知道吗*养生导读:糖尿病患者平时服用降糖药物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依赖的心理,认为只要吃了降糖药就可以放心了,糖尿病不会恶化。
你知道吗?因为这样很多糖尿病患者走进了服用降糖药的误区,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血糖反复起落,严重的还会引发并发症。
那么,服用降糖药物的误区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1、单纯依赖药物,忽视饮食和其他治疗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缺一不可。
只有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药物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否则,药物再好也很难发挥作用。
*2、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同类药物的降糖作用机理是相同的,原则上不宜联用。
倘若两种同类药物联用,可能会引起彼此间竞争性抑制而两败俱伤,结果是增加了副作用而不是加强降糖效果。
诸如消渴丸+优降糖、美吡达+糖适平等均属此类不恰当的联合用药。
*3、中医中药根治糖尿病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都没有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
客观地说,中药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就降糖而言,中药效果远不及西药。
对于广告、媒体中宣称的中药能根治糖尿病,切勿轻信。
*4、血糖降至正常后擅自停药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需要长期乃至终身服药。
病人经药物控制后症状消失、血糖降至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也决不能放松,切忌擅自停药。
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有类似经历的患者会发现,用不了多久,血糖的水平又会起伏不定。
*5、自我调整用药完全凭自我感觉或尿糖检测调整用药,这是不对的,因为血糖高低与自觉症状轻重或尿糖多少并不完全一致。
*6、不完整陈述病情许多病人错误地认为,好医生应该像传说中的老中医那样,看一眼就能知道啥病情。
事实上,病情描述对诊治方案至关重要。
医生根据你的患病时间、症状,正在服用的降糖药物、服用的时间、剂量,近期的血糖变化等详尽描述,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以及后续方案调整。
降糖药物应用误区大盘点
曰囵 圜 固 M I N G y I T A N B I N G
应 用 误 区 大 盘
● 山 东省济 南 医院糖尿 病诊 疗 中心主任 王 建华
要 点 聚 焦 :一 旦 患上 糖 尿 病 ,就 意
结果 不 利 于血 糖 控制 ,容 易使 身 体 发胖 , 加 重 胰 岛 素 抵 抗 ,而 且 ,还 会 增 加 胰 岛 负担 ,加 速胰 岛 B 细胞功 能衰 竭 。
等 ,均属此类不恰当的联合用药。
先 吃药 ,不复 查
此 乃糖 尿病 患 者 的大忌 。服 药后 ,
患 者 一 定 要 经 常 检 查 血 糖 , 以 了解 服 药 效 果 ,并 以此 作 为 调 整 药 量 或 更 换 药 物
急 于 降穗 而 过 量 服 药
人 体 的 内环 境 对 血 糖 骤 变 很 难 一 下 子适 应 ,所 以 ,控 制 血糖 不 能 急 于求 成 , 应 当稳 步 下 降 。许 多 患 者 为 了把 血 糖 尽 快 降 下 来 ,往往 擅 自超 大 剂 量 服 药 ,这 样 不 仅 使 药 物 副作 用 增 加 ,而 且 ,容 易 矫 枉 过 正 ,引发 低 血 糖 ,甚 至 出现 低 血 糖 昏迷 ,非常 危 险 。
此 ,有 些 患者 拒 绝 药 物 ,完 全 采 取 非 药
物 治 疗 。 事 实 上 , 治 疗 糖 尿 病 靠 的 是 “ 五驾 马车 ” ,单 凭 饮 食 和运 动 就 可 使 血 糖 得 到 良好 控 制 的 情 况 仅 见于 少 数病 情
治疗糖尿病,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家庭医药 2019.0720预防与治疗·心脑血管病治疗糖尿病,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重庆市肿瘤医院普通内科副主任医师 吴绮楠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呈现年轻化和扩大化的趋势,危害人群的范围越来越大。
然而,很多人群不仅对糖尿病没有正确的认知,甚至还存在许多误解。
误区一:可以根治许多药企、保健品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四处散布“不吃药、不打针、不忌口治愈糖尿病”“特效药几疗程完全治好糖尿病”等虚假广告,使许多不明真相、病急乱投医的患者上当受骗,不仅花了冤枉钱,还把病给耽误了,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那么糖尿病是不是真的可以根治呢?任何一种疾病只有祛除病因,才有望彻底根治。
研究表明,糖尿病与遗传、自身免疫、肥胖、营养过剩、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其确切的病因还未完全明确,所以,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是一种需要终身控制的慢性疾病。
就目前世界的医疗水平来说,还没有能够根治糖尿病的特效药,所以一切能治愈糖尿病的宣传广告都是骗人的。
误区二:使用胰岛素会上瘾门诊或住院期间,有些患者会抗拒使用胰岛素,他们认为胰岛素像“毒品”一样,容易上瘾,一旦使用就无法停用,或认为糖尿病晚期才会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事实上,胰岛素不是“毒品”,而是人体内最主要的降低血糖的物质,正常人身体内都有,没有成瘾性。
胰岛素就像“搬运工”,把血中的葡萄糖转运到身体的细胞内提供能量;也是体内唯一可以直接降低血糖的物质。
没有它的帮忙,机体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生命就无法维系。
如果体内含量不够,就要及时补充,就像人渴了要喝水,冷了要穿衣,饿了要吃饭一样,所以使用胰岛素是弥补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缺陷,并不是注射之后就会上瘾。
研究也发现,新发现血糖较高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能采用一段时间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对长期血糖控制有很大好处。
误区三: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大家都知道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于是乎就会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拼命降血糖,甚至到了“强迫症”的程度,血糖是不是控制得越低就越好呢?过分苛求血糖降低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的危害远远大于高血糖!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会将之前的血糖达标效果全部毁于一旦。
糖尿病用药避免这几个误区
糖尿病用药避免这几个误区糖尿病这种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者绝对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利用障碍造成的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代谢紊乱性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标志为高血糖。
糖尿病的临床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快速降低,这四种表现被称为三多一少,血糖值过高,尿液中含有大量葡萄糖等也是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该病病程较久,可能会诱发多系统损害,影响到眼部、肾部等组织器官,使其自身的功能减退等,甚至会诱发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糖尿病这种疾病是导致失明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治疗糖尿病这种疾病时,最普遍以及最有效地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药物的使用会直接影响病情的好坏。
但是在针对糖尿病病人开展临床诊疗时发现一些病人,乃至基层医务工作者依旧对糖尿病的用药方面认识存在误区,从而给治疗糖尿病,控制糖尿病病人病情带来不利影响。
下面我们详细说一说糖尿病患者用药需要避免哪些误区,希望可以为糖尿病病人以及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1.新诊断的糖尿病病人不需要使用药物过去在针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开展两到三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其中涉及到控制病人饮食,少食用高糖、高脂肪食物,引导病人加强锻炼,减轻病人体重。
如果这种治疗方法控制不好血糖,那么才使用药物治疗方法。
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进行调查发现,若是仅仅利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方法,那么大部分糖尿病病人血糖无法达到标准,而长时间血糖过高会给其自身的血管以及胰岛细胞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缓解高血糖给各个脏器血管以及胰岛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护剩余的胰岛细胞,使其发挥出自身的功能,在新版的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一旦被确诊患上糖尿病后,要同时使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方法以及药物治疗方法,且把二甲双胍当做首选降血糖药物,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治疗。
1.模仿他人用药,没有针对实际情况用药糖尿病这种疾病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不同个体和相同个体不同病程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其自身的病理机制以及病情各不相同。
浅析糖尿病用药的若干误区
浅析糖尿病用药的若干误区摘要]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
目前临床上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目前糖尿病治疗中,糖尿病用药存在诸多误区,严重影响着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主要探讨当前糖尿病用药存在的诸多误区,以求提高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用药;用药误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治疗的主要的治疗手段,且合理用药、减少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已经成糖尿病临床治疗的核心与关键。
但是在实际的治疗中,由于患者及医护人员对病情及药物认识不足,使得糖尿病的用药存在诸多误区,严重影响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将有糖尿病用药存在的误区做如下总结:1 糖尿病用药存在的误区1.1缺乏系统性治疗很多患者及医护人员认为,降糖药物仅需在患者血糖水平升高时进行服用,待血糖水平降低或者平稳时,即可停止用药。
这种用药方式是一种缺乏系统性的治疗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医护人员及患者对系统性治疗缺乏明确的认识。
这种用药的结果必然导致患者血糖水平出现大的波动,会造成患者组织器官的损伤,进而导致其他并发症。
1.2停药过早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过一阶段的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开始恢复正常。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医护人员及患者认为糖尿病已经痊愈,可以停药。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患者的血糖水平在恢复正常水平后仍需要一定时间的有序治疗,才能完全控制患者的病情。
因此停药过早可能造成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严重者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剧。
1.3过早进行药物治疗很多患者在确诊后就会立刻接受药物治疗,而完全忽视糖尿病的健康宣讲教育,忽视饮食治疗、心理治疗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这也是糖尿病用药中常见的误区之一。
临床研究表明,对于老年肥胖糖尿病患者,合理的饮食治疗及适当的运用可以有效控制患者体重,稳定患者血糖水平,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1]。
十大用药误区你了解吗
十大用药误区你了解吗基于现代化生活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日程生活水平的提升。
而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提升广大民众也是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管是老年人、成年人还是青少年与儿童只要是发现自身有相关症状,就会立即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看到这里相信有的人则会出现这样的想法,难道生病了不应该吃药吗?是的,生病了确实应该吃药,这样才能够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扩展。
但据相关调查显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绝大多数人都普遍缺乏一定的安全用药知识。
记得一天在家中上网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位父亲发现自己出现了很严重的咳嗽症状,于是就去医院就医。
在经过相关检查之后医生给他开具了含有可待因成分的口服药物。
回到家之后这位父亲在服药之后病情有了一定的好转,此时家中刚刚满3个月大的孩子也正好出现了咳嗽的症状,为了避免孩子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他的妻子心想“同样都是治咳嗽的药,大人都能吃,孩子应该也能吃。
”于是这位妻子就将她丈夫所吃的药物切了半片并用工具磨碎了,沾着糖喂给了孩子。
在喂药半个小时之后孩子窒息死亡。
在现实生5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只是一小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用药安全素养低下。
2018年,我国中药医学会联合国家药监局根据80多万次的网络药品安全知识竞赛梳理出了公众误识率较高且存在潜在风险大的十大用药误区,那么这十大用药误区你了解吗?误区一:追求疗效滥用药安全是用药的前提,也是必须。
只有在充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够用药。
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家长都严重忽略了用药安全,常常在孩子咳嗽或者是流鼻涕时将成人服用的药物减量给孩子服用,或者给孩子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认为这样能够好的快一点。
这一做法是错误的,并不可取。
多位专家强调儿童身体器官的发育并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解毒功能与抵抗功能,如果将成人药减量给孩子服用,非常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毒性反应。
静脉注射确实具有疗效快的特点,但易出现不良反应。
糖尿病的治疗误区
糖尿病的治疗误区1.重治疗,轻修补。
西医发展到今天,可谓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过去诊断疾病,中医主要是望、闻、问、切,西医依靠的是听诊器、X光机等简单医学仪器设备,可发展到今天,各种高科技医学仪器设备,如CT、核磁共振等进入诊断领域,检查糖尿病的各种手段高而新,治疗糖尿病的各种药物令人眼花缭乱,但治疗效果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治疗糖尿病,只注重降糖,不注重修复受损的胰岛β细胞,帮助恢复其功能,只根据某种并发症作常规处理,没有解决导致这种并发症的根本所在,治来治去,结果治出了很多并发症,最后不是死于肾衰竭就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这种重治疗,轻修补的治疗方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治疗理念错误。
在治疗理念上,视“症”为“病”,“病”“症”混淆,重“症”轻“病”,治“症”而不治“病”。
实际上血糖高和“三多一少”都是糖尿病的症状。
只不过后一种症状是由前一种症状所引起。
但是传统临床医学只把“三多一少’当作糖尿病的症状,把血糖高当作糖尿病来治。
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这种认识是片面而错误的。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在 3.6—6.1mmol∕L,非空腹血糖在≤11.1 mmol∕L.当胰岛,胰岛血管,和胰岛素受体细胞出了问题,造成胰岛素分泌和利用不足,导致血糖高。
当血糖增高至8.910 mmol∕L时,通过肾脏从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过肾小管吸收糖的能力,糖就溢到尿中,排出体外,出现尿糖。
血糖俞高,尿中的糖就愈多。
由于尿糖排出愈多,尿量就大大增加,而出现多尿;水分丢失,机体烦渴而致多饮;体内的葡萄糖利用受阻,引起饥饿而致多食;葡萄糖利用受阻,机体缺乏能量来源,促使蛋白质、脂肪分解增加,导致消瘦。
因此,“三多一少”是“症”,血糖高也是“症”,而不是“病”。
治“症”而不治“病”,怎么能治好糖尿病?3.治疗方向错误在治疗方向上,不适为了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增强患者的免疫力,而恰恰相反。
在用药上不是越用越少,最终完全不需要用药,而是越用越多,最后摆脱不了对药物的依赖。
治疗糖尿病的误区
治疗糖尿病的误区
糖尿作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的严重性非常可怕,为了能够让我们早日远离这种疾病的伤害,当我们发现糖尿病的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检查并且积极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远离这种疾病的伤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一定要远离误区,以保证治疗的结果更加理想。
很多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此病的时候都会走进到治疗的误
区之中,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的病情加重,同时还会让我们承受更加严重的威胁,所以远离糖尿病的治疗误区对于我们的治疗来讲都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
★1、中医中药根治糖尿病
医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中医同样如此。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药药性复杂,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比较共同的认识是:中医、中药对糖尿病慢性并
发症的防治有一定作用。
但病友们如果盲信自称能根治糖尿病的“中医”,而终止现行的正常治疗,其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
★2、吃糖尿病食品
有一定糖尿病饮食治疗知识的病友都应该知道: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总热量和均衡饮食,而并不在于专门吃所谓的“糖尿病食品”。
其实糖尿病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与普通食物没有什么不同。
病友们如果不注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而认为只要吃“糖尿病食品”血糖就没有问题,这是很危险的。
有关治疗糖尿病的误区的问题就讲解到这里,事实上,癫痫病的治疗误区有很多种,不仅仅是以上两种,我们一定要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治疗结果更加的理想,是我们早日脱离糖尿病伤害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惕:糖尿病患者用药的十大误区
2010年12月23日 09:49:02 来源:凤凰网健康
误区一:查出糖尿病就用药
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先进行饮食控制、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观察1~2个月左右。
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控制满意,就可以坚持非药物治疗,只有经上述处理后血糖控制不满意者,才加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误区二:同类药物合用
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多种,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
但是临床上还是能够看到这种错误用药的例子,如消渴丸(含优降糖)配美吡达、二甲双胍配苯乙双胍等。
同类药物合用有时会导致严重低血糖。
误区三:选药不当
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
误区四:凭感觉服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来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
许多2型糖尿病病人自觉症状不太明显,服药与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太多,于是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
事实上,单凭症状来估计病情并不准确。
临床实践中,单凭饮食和运动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仅见于少数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病人,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在诊断之初即需给予药物治疗。
误区五:只吃药,不复查
化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
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物(如消渴丸、优降糖、达美康等)的效果逐渐降低,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
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自己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
有的病人一直吃着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
误区六:中医药根治糖尿病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还都没有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
客观地说,中药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就降糖而言,中药效果远不及西药。
误区七:过度降糖
许多糖尿病患者为了将血糖迅速控制下来,往往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这样不仅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误区八:擅自停药
目前,糖尿病尚不能彻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
病人经过服药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误区九:频繁换药
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
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对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
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半个月到一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
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
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误区十:忽视个体化用药
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来选药。
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其他患者用着好的药未必另一个患者也适用。
例如,有位患病多年的糖尿病病人,用优降糖效果越来越差,血糖长期控制不好,以至出现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
后来他听别人介绍二甲双胍不错,买来服用后不久,就导致肾损害加重并出现了“乳酸酸中毒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