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职业化的探讨

合集下载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新型农民的职业化培育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在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新型农民的成长和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有必要深入分析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新型农民的职业化培育。

一、存在的问题1. 教育水平不高目前,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户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师资力量的匮乏,导致很多农村青少年的教育水平较低,他们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胜任现代农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 就业渠道狭窄传统农业的发展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年轻人的就业问题。

而现代农业对于新型农民的要求较高,需要他们具备较为专业的技能和知识,然而农村地区的专业培训机构和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导致新型农民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

3. 技术更新滞后农村地区的技术更新相对滞后,很多农民仍然停留在传统农耕模式,缺乏现代农业的新技术和新理念。

这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使得新型农民在现代农业中显得力不从心,难以适应新的农业发展需求。

4. 缺乏创业意识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劳力输出地,许多农民缺乏创业意识,对于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意愿较低,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创业环境较差,新型农民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

农民的收入水平一直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农村贫困户的收入水平相对低下。

低收入不仅影响了新型农民的职业发展动力,也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教育投入针对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较低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师资力量的培养。

可以推广农村教育信息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水平。

2. 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对新型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授。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发展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农业不再是传统的农村产业,而是逐渐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科技化的产业。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需要大量技术熟练、经营管理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

他们不仅要熟悉农业生产技术,还要具备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发展。

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较高的农业科技水平。

他们需要了解各种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这方面,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三、提升市场营销能力除了技术水平,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

他们需要了解市场需求,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

这一点对于农产品的销售至关重要,也是新型职业农民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

四、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活动,而新型职业农民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

他们需要了解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等知识,掌握有效的经济管理方法,确保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只有具备良好的经济管理水平,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注重环境保护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更注重环境保护。

他们不仅要关注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要积极采取措施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保护既是新型职业农民的责任,也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

六、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他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发挥自己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致力于农业生产,新型职业农民还可以参与乡村旅游、农业休闲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需要培养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

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八、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农业生产需要各种资源的协同作用,需要团队的合作。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民职业化培育的变迁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民职业化培育的变迁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民职业化培育的变迁与展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群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在这一进程中,农民的职业化培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变迁与展望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民职业化培育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变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民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依靠家庭集体经济,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产品供给过剩,农民收入水平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化、商业化,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

第一阶段,政府组织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开展了种植、养殖等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与此政府支持农民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鼓励农民将农产品经过初步加工后销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二阶段,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商业化程度的农业企业。

许多农民开始转变观念,通过合作社、农户合作社等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新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不仅从事传统的种植、养殖业,还参与了生态旅游、乡村饭店、特色手工艺品等产业。

第三阶段,随着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农民职业化的培育也呈现出了新的变化。

政府提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农民转变思维、拓展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培育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这些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具备扎实的农业生产技能,还能灵活运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知识和技能,成为农业企业家、农村创业者。

二、展望未来,农民职业化的培育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在“三农”工作的全面深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中,需要深刻认识农民职业化培育的重要性,积极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民收入低、农村人才素质不高等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加农民职业化的培育的力度。

立足农村发展,让农民成为受尊重的职业

立足农村发展,让农民成为受尊重的职业

立足农村发展,让农民成为受尊重的职业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联系群众路线活动高潮时,我们发现,关注城市社区的多,帮助个体农民解决具体问题的多,推动一地农业全面发展,农村整体进步的少,我们的目光还应放长远,着眼实现农民职业化,也就是摆脱目前“农民”作为个人身份的歧视,让“农民”成为和律师、公务员一样的职业名称,这也是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必然趋势。

使农民成为令人羡慕,受人尊重的职业,关键在于让农民的价值实现最大化,让农民在社会体系的运转中处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链接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的超过一般农业的经济收入水平,导致一些城镇居民看不起农民,一提到农民第一反应虽然是勤劳质朴但却潜意识里面带着贫穷的意味。

所以,转变对农民职业的偏见和误解是让农民自身价值感得意体现的前提。

对于农民职业偏见的转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民自身对农业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是外界人士对农民的评价。

农民要善于打破传统农耕思维的束缚和禁锢,敢于在经营模式上创新和突破,敢于在农产品的选择上有新的尝试。

有“天下第一村”美称的华西村村民之所以乐于为村庄的发展贡献自身的智慧和能量,核心在于他们走出了传统的轨迹,让农业产业化、多元化。

走出国门的人都感慨于国外乡间田野的惬意,我们要反思自己,每个人都应思考着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东风,参与到农业的转型当中,渗透到农民的生活当中,让农业迸发出潜在的活力和吸引力,让农民乐于在田间乡野耕耘!农民应该是受人尊重和羡慕的职业。

政治上在中国农民的本因是基层人们的最质朴的代表,也是先进的工人阶级的强大后盾。

经济上,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层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熟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民世代耕种与自己的土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者人类最本质需求的保障。

历史文化上,农民在古代一直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士农工商的排位就可见一斑。

所以,我们对于农民的认识不能只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更全面更深刻的去理解重视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他们。

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下面将从多个层面展开回答这一问题。

第一,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现代化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还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环节中的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第二,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村地区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农民。

他们具备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中坚力量。

第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注重知识、技能和管理的培养,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第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来支撑,而新型职业农民正是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途径。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措施。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教育,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和财政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式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第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设立专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提供培训补贴和人才引进补贴,推动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等方式来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

第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知识传授,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经营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农业经营。

农民职业化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农民职业化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和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对高素质农民需求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在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谁来当农民”“如何当农民”“现代农民应该是怎样的”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力培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职业化水平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数据显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经超过1500万人[1],其中,31.1%的新型职业农民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72.11%的新型职业农民年龄在35至54岁[2]。

对标农民职业化的内涵和特征,如何加速农民的职业化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农民职业化的内涵(一)农民职业化的缘起与演进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农经营取得了辉煌成绩。

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由于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的弊端逐渐显露,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三农”问题成为国家整体现代化发展的短板。

以家庭为单位的有限的土地经营规模难以保证家庭的收入水平,从而降低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于是一部分农民弃农务工成为农民工;一部分农民流转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规模化、机械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被动”“低素质”“封闭”的农业从业者,急需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于是,长期以来被贴着“身份”标签的农民,作为一种职业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从我国颁布的促进农民职业化的政策来看,农民职业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农民职业化的萌芽阶段。

早在2005年农业部颁布的《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就提出,将“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作者简介吕莉敏(1981- ),女,江苏理工学院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教育领导与管理(常州,213001)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创业农民工职业培训支持体系研究”(18YJC880063),主持人:吕莉敏;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苏南推进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实证研究”(2018SJZDI175),主持人:张胜军农民职业化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吕莉敏摘 要 随着我国城乡互动的增多,农村劳动力有了职业选择的主动权。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之一。

但是,在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主要探讨这些问题以及对策。

一、问题1. 培育质量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地区的新型农民培育质量不高,培育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在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了解和关注,导致部分学生的职业兴趣无法得到充分发掘和培育。

2.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培训机构在进行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时,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时,新型农民需要适应和创新,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就难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发展机会。

3.产业和地区不匹配在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中,存在着以“流行”为导向的培育,导致培训机构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过于关注当前市场热门行业和地区,而忽略了自身优势和发展前景。

这种培育方式容易导致人才和产业之间不匹配,从而导致部分新型农民失业和重新选择职业。

二、对策1. 注重个性化培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培育,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根据学生的需求量身制定培育计划,让学生在培育过程中的兴趣得到发展和提高。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适应和创新地发展农村产业。

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育,应该重视人才和产业的匹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和地区,防止盲目选择和职业失误。

4.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的质量,防止出现低质低效的培养情况,从而提高新型农民的职业素质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是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在培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监控。

只有融合多种方法和策略,注重培育质量和效果,才能够实现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的目标和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农业从业人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技术水平不高:传统农民由于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缺乏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 缺乏市场意识:许多农民缺乏对市场需求和行情的了解,生产经营缺乏前瞻性和灵活性,导致农产品滞销和经营困难。

3.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现行的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主要针对传统农业人才,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体系尚未建立。

4. 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但目前仍存在资金难、政策不明确等问题。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技术培训体系,加大对新型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

2. 注重市场化培训:加强市场需求分析,开展市场导向的培训,培养农民对市场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加强营销、市场营销等培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 健全培育机制: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价、激励和退出机制,完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4. 多渠道支持: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拓宽农民融资渠道,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创新。

以上对策旨在解决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的问题,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其培育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然而,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不够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农村人才推荐和培养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往往被忽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国家、企业和农民自身也缺乏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视,导致其培养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解决对策:国家应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支持和推广,鼓励企业参与,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促进农村人才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培养途径不够多样化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主要通过培训班、学校教育和现实工作锻炼等方式,但这些培养途径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农民不同的需求和背景,培养质量和效果也有限。

解决对策:应扩大培养途径,推广在线教育和现场实训等多样化的培养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满足不同农民的培养需求。

三、缺乏生产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当前,许多农民虽然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技能,但在现代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仍显得薄弱,缺乏关于市场营销、品牌建设、质量管理、创新研发等专业化知识。

解决对策:应在农民培训中注重传授这些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加强与农业公司、科研院所等合作,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素养和市场创新意识,帮助农民提高收益和竞争力。

四、现有激励政策不足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劳动和高技能的农民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缺乏积极性和动力。

解决对策:应加强政策引导和鼓励,制定激励政策,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福利、地位和社会认可度,鼓励农民更主动地参与到现代农业中来。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培育需要得到重视和关注。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意见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意见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意见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关意见。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传统观念中,农民的地位相对较低,甚至被认为是“低等劳动力”。

这些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工作,导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缺乏人才。

因此,要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农民的价值观念,同时也需要提高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然而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政府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比如,制定出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完善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服务。

只有有了政策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市场化的压力和农业科技的不足现在,农业产业已经逐步市场化,这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然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也比以前更加激烈。

农民需要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占领市场份额。

同时,农村的科技水平也需要提高。

新型职业农民不光需要掌握传统的农业技能,还需要了解现代科技的应用。

政府应该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并加大技术支持力度,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和发展。

四、企业化发展路线的模糊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不光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也包括新型的农业经济活动。

然而,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企业化发展路线还不够清晰,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方针。

政府应该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同时也要引导农村产业转型,推动新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也需要传统观念的转变。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关注和支持,为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保障。

只有这样,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职业化培训、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缺乏资金支持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本文将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缺乏职业化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主要问题。

传统的农民培训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对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对较少。

这使得许多农民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无法进行科学农业生产。

我们应该加强对新型农民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一方面,可以建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为农民提供系统化、全方位的培训,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手段,将培训资源下沉到农村,方便农民进行线上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缺乏资金支持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瓶颈问题。

由于农民的起点和背景不同,很多农民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来发展自己的农业生产。

我们需要创新融资机制,为新型农民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可以建立农业信贷机构,提供贷款和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支持农民的生产经营。

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还可以加大对农民的财税政策支持,减免农民的税费负担,提高他们的盈利能力。

缺乏市场信息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挑战。

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往往面临着市场出口难、价格波动大等问题,不利于他们的生产经营。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情报和合理的市场预测,帮助他们把握市场机会,调整生产结构。

还可以建立农产品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还可以加强对农民的营销培训,提高他们的市场营销能力,增强他们与市场的对接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农村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职业化:新农村建设的立业之本

农民职业化:新农村建设的立业之本
农 民职业化 : 新农村建设 的立业 之本
/ 范 鹏
农 民职 业 化是 指 “ 农 民” 由一 种
民职业 化 的当务 之 急 , 是 抓 紧构建 农 化 程度 的提 高 , 单 位土 地 面积 上 的劳 动 生产率 与 土地 产 出率 , 日益 成 为经 人力 资本归农 制度 。如何 引导农 营规模的决定性 因素。当然 , 传统的
非农 劳动者 , 其余 的小部分则转化为 村 社会 事业 建设 , 保 证农 民享有 与 市 农民转变 ,由农业生产主体向农业市
新 型职业 农 民。这样 的职业农 民将 保 民同等的劳动权益和社会待遇; 三要 场主体转变; 二要强化教育培训保障 , 持 较低 的数 量 规模 , 并 逐步脱 离 自然 通 过缩 小 工业 产 品价 格剪 刀差 、 加 大 把农 民职业 教育纳人 国家总 体教育 规 划之中, 把 发展 中等 职业学 校的重 点 经 济 和 半 自然 经 济 状 态 下 的 生 产 生 国家 支农 体系 建设 等 相关 制 度安 排 , 活方 式 、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 转 而 增 大农 业 的经 营利 润 , 保证 农 民经 营 放在农村 ,对完成 义务教育 后 的青 年 农 民进行 分业 教 育和 职业 技 能培 训 , 构建现代化 、 产业化 、 商 品化 的生 产 农 业后 至 少能 够 获取 社会 平 均 收益 , 方式 和城市化 、 时代化 的生活方 式 。 并 建 立保 障农 民持 续 增 收 的长 效 机 推行 职业 农 民培训 补贴制度 ,加 强农 改革 开放 以来 , 随 着农 业 经营 制 制 ; 四要 对 返 乡务农 的优 秀人 才进 行 业职业技 能鉴定体 系建设 ,健全农 业
统农 民的终结和 职业农 民 的生 成 。在 的基础 上 ,打破 对 务农 者 在地 域 、 户 经 营制度 。三是社 会化服 务制度 。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新型农民职业化是指传统农民转变为具有现代理念、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培育新型农民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短缺。

这就给农村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制约了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

2. 土地流转难题农民在传统的土地所有权观念下,对土地有着较强的情感认同,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村劳动者进行规模化经营,从而制约了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3. 就业机会不足由于农村就业机会较为有限,很多农村青年在完成学业后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就业,而不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4. 传统观念束缚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较为保守的农村观念,农民长辈对新型农民的理念和技术知识持有排斥态度。

这些观念束缚也给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 推进土地流转政府在土地流转方面应倡导相关政策,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规模化经营的企业或合作社,增加农村劳动者的收入,同时也为新型农民的培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3. 发展农村产业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吸引农村青年留在农村,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4.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农村居民树立现代理念,改变传统观念,接受新型农民的理念和技术知识,进而推动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5. 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促进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在财政扶持、科技创新、土地流转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为新型农民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怎样理解职业体面?体面职业,这个概念是由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索马维亚1999年6月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的。所谓体面,大致应当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比较容易接受的工作辛苦程度和足够的工作岗位。传统农民,在这几个方面都是达不到的。他们收入低下,只有很低的社会保障,劳动强度大、财产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所以,农民绝不是人人都向往的体面职业。
关于农民的职业身份的提法最早见于出现在2005年农业部颁发的《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2007年10月,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写进十七大报告。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造就农村人才队伍,着力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近两年,关于“职业农民”,已经有好多阐述。过去的印象,农民不算什么职业,成天和泥土打交道,没有什么固定作息时间和场所,自家活计自己组织,哪算什么职业啊。如果非说是个职业不可的话,也是不被公众看得上的、不体面甚至低贱的职业。那些生于上世纪六七年代的包括笔者在内的农村学生,当年跑出几十里到县城勤奋求学,最主要的动力是什么?就是想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再也不用去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再也不当被人不待见的农民了。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广大农民实现体面劳动,最根本的是要保障他们的权益,特别是要致力于改善广大农民的劳动条件、劳动收入、劳动保障、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农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体面不体面,关键看收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农业生产率相对较低,而且还有几亿农民困在18亿耕地上,规模上不去,农民收入不可能上来。所以会议提出,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要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农村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职业技能培训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从十个不同的角度展开回答写作,探讨如何培育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农村产业的发展,而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从农村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二、科技创新与农民农村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内容。

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培训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创业创新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鼓励农民进行创业,提供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同时,提供与创业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农民创新创业,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逐步形成一支创业型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教育培训与农民教育培训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投入和支持,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

同时,还应提供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的创业成功率。

五、土地流转与新型职业农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条件。

土地流转可以使农民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增加收入;也可以使农田得到集约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土地流转,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土壤。

六、金融支持与新型职业农民金融支持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

同时,还应探索和建立适应新型职业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他们提供融资、信贷、保险等金融支持。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分类对职业农民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一直以peasantry(传统农民)而不是farmer (职业农民,也翻译成农场主)称呼中国农民。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

沃尔夫对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定义实际上道出了两者的最大差别。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它强调的是一种等级秩序;而职业农民更类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它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定义为,自主选择在农业一、二、三产业充分就业,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工作,具有较高农业生产技能,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且高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职业化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新型职业农民按照从事农业产业类别,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生产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大都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

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及在农场、基地、农业企业被雇佣的“农业工人”,如农艺工、蔬菜园艺工、淡水养殖工、花卉园艺工、家禽繁殖工、家禽饲养工、制种工、果树育苗工、农药生产工、饲料生产工、蔬菜加工工等。

二是服务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是指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

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等,如农产品经纪人、农资营销员、农作物植保员、动物防疫员、沼气生产工、农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等。

三是经营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有资金或技术,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农协负责人以及规模种养大户、农场主、基地带头人、农业企业经理等。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新型农民的职业化培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在农村地区,许多农民仍然抱持着传统的农耕观念,认为农业是“老黄牛耕地,老黄狗放哨”的体力活,缺乏职业化意识。

这种传统观念难以改变,成为制约新型农民职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2. 技能培训不足现代农业对农民的技能和知识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的职业培训体系并不完善,农村地区的农民缺乏相关的职业培训和培训资源,难以满足市场对农民的需求。

3. 就业机会不足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农业劳动力逐渐被替代,农民的就业机会日益减少。

尤其在农村地区,农业外出务工也成为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这使得农业劳动力流失加剧。

4. 缺乏创业意识许多农民缺乏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务农观念上。

这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5. 政策扶持不到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职业化培训和创业,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政策扶持并不够细化和全面。

二、对策建议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农民职业化观念的转变,让农民摆脱传统的务农观念,认识到农业也是一种职业,需要技能和知识的支撑。

可以利用新媒体和科技手段,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农民的职业化意识。

2. 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农民技能需要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可以通过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设立职业技术学校、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培训资源,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3. 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为了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需要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为了关键。

本文将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角度进行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的乡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农业产业正面临新的竞争压力,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因此,如何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进一步提高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任务。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成为全国各地农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逐渐加大投入力度。

根据“三农”人才发展中心统计,仅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有超过2200万人次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农业培训,培训的内容涵盖了从基础农业知识到现代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

同时,各地纷纷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农技推广中心等设施,提高培训效果的同时,也推动着乡村产业发展。

未来,随着我国农村发展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建立制度体系。

未来,政府将加大农村人才政策支持,增加对农技推广、农村人才培训等的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完善农业人才培养、认证、分层管理等体系。

2. 推进“大农业”发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新型农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农村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需要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方向进行调整,开展专业化培训,推动组建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合作社、企业,实现“大农业”发展。

3. 打造特色品牌。

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培育有特色、品质卓越的农产品品牌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更加注重技能培训、品牌建设等方面。

农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农业从业者

农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农业从业者

农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农业从业者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农业从业者,并不仅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农业从业者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一、坚实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背景作为一名合格的农业从业者,首先需要具备坚实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背景。

这包括对农作物种植、农产品贮藏、农业机械操作、养殖管理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和熟练运用。

通过学习相关科目,如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学等,提高自己对农业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

二、持续学习和创新精神农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作为农业从业者,需要时刻保持持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

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等活动,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市场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要敢于尝试新的种植方式、养殖管理方法等,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

三、热爱农业事业热爱农业事业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农业从业者的前提条件。

只有对农业充满热情和激情,才能面对农业工作中的辛苦和困难,并持之以恒地坚守在农田或养殖场上。

同时,热爱农业还意味着对农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责任感,要积极参与农业生态建设,推动农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四、勤奋和耐力作为农业从业者,勤奋和耐力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农业工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劳动和辛勤的付出,需要不怕吃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

勤奋是取得农业成果和效益的关键,而耐力则是在农业生产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力量来源。

五、与农民和农业合作伙伴良好合作农业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行业,作为一名合格的农业从业者,需要与农民和农业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要与农民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参与,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时,要与农业合作伙伴建立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六、注重食品安全和质量作为农业从业者,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是责无旁贷的任务。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对策探析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对策探析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对策探析【摘要】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对策探析摘要:本文从背景介绍、问题意识和研究目的入手,分析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随后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和优化培训机制等解决问题的对策。

最后展望未来,强调了加强政策支持和优化培训机制的重要性,并提出总结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加深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认识,为未来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培育、面临问题、对策、政策支持、培训机制、展望、总结、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多样化需求的增加,传统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当务之急。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具备传统农民的生产技能,还需要具备市场营销、科技应用、农业经营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他们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任务。

本文将针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

1.2 问题意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对策探析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现实情况下,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现有的农民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农民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农村农民对于新型职业的认知不足,缺乏对于职业发展的规划和意识。

农业产业链条中缺乏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分析其存在的瓶颈和挑战,寻找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民职业化的探讨
作者:李红燕王荣霞闫大文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10期
摘要:中国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数量大约为9亿人,根据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已超过3亿人。

众所周知,农民的文化水平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民谋求生路的选择不外乎在家务农或者选择外出打工两种。

农民如何改善现状是目前比较严峻的问题,本项目主要研究农民的职业化问题。

通过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将农民培养成有技术,有能力,有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农民职业化增收
一、我国农民现状问题
由于农民文化程度的限制,大多数农民选择在外打工,然而,农民外出打工所能做的工作一般都是体力活,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工资低。

同时,关于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也依然没有得到良好解决,压榨劳动力,工资低,拖欠农民工资等,使得农民工外出打工苦不堪言。

但是农民在家务农所获得的收益又无法满足家庭需求。

根据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农民职业化的程度较低,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发展农民职业化,聚焦于农民教育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中。

在这一阶段,我国正在摸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道路,能够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讨我国农民职业化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政策主要是关于农村产业建设,对于农民教育方面的政策相对较少。

相反,国外更加注重于农民的专业教育。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只有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培养农民职业技能,增强农民专业素质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通过农民职业化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

二、发达国家农民职业化的进程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

近几年,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

但政府的主要着重点在于农民脱贫,以外在措施为主,未从农民本身出发,对于农民教育方面的措施相对较少。

我国现在正处于农民职业化探索的初期。

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农民职业化的进程已经相对成熟。

①美国,政府对于农民的教育培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对于成年农民和未来农民进行培训。

培训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辅助职业经验培训,一般由专家学者授课,主要讲授一些关于农业投资和生产管理方面的技巧;二是对未来农民进行培训,帮助农民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领导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拓宽农业的渠道;三是扶助农业经验培训,学生将在学校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四是课堂指导的农业培训模式。

②法国,政府将对农民的教育分为中等农民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三部分。

同时,
政府还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只有在取得职业教育合格证书之后才可以取得经营农业、享受国家补贴和农业优惠贷款的资格。

③日本,农民培训由国家统筹规划,目前,日本的农民教育分为大学本科教育、农业大学校教育、农业高等学校教育、就业准备校教育和农业指导校教育五个层次。

通过和国外农民教育的比较,我国的农民职业化教育相对落后。

三、关于农民职业化的建议
农民职业化有利于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与专业化,使得农业生产能够规模经营。

然而,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如何发展我国的农民职业化问题,加速我国农民职业化进程是本项目主要研究的方向。

关于农民职业化的问题,一方面应该通过进行新型职业培训让农村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建设合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职业化构建基础的条件与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培养农民的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使得农业生产量化、标准化。

①响应党的十八大“五化同步”的号召。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道路,强调社会、经济、生态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②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一个阶段,农业劳动主体也由传统农民转化为职业农民。

由于现代农业是规模化、集成化的,传统农民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要求。

只有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才能逐渐发展成新型职业农民,满足社会需求。

③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经济水平和生产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很多高素质的青壮年选择进入城市发展,导致农村的劳动力失衡,农村缺乏高素质农民,导致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缓慢。

因此,如何加速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和职业技能是项目研究内容的重中之重。

④农民职业化能够促进农业产业模块化和农民职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民职业化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农民选择择业或自主创业。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谷小勇.主要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农业经济,2011(4).
[2]胡霞.日本农业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经验与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3).
[3]杜朝晖.法国农民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6(5).
[4]张雅光.法国农民培训与证书制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
[5]洪仁彪、张忠明.农民职业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3(5).
[6]李国祥.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与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3(5).
[7]郭剑雄.城市化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经济问题,2013(11).
[8]郝丽霞、委玉奇.农民职业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农村经济,2009(12).
[9]陶爱祥.中外农业规模化经营比较研究.世界农业,2012(12).
[10]单武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湖南省石门县50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14(16.)
作者简介:李红燕(1995—),女,汉族,山西省晋城市,现为江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13级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