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会考复习总结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总结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总结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总结

1、化合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 F:1,+1,+5,+7 Cu:+1,+2 O:2,+4,+6 Al:+3 P:3,+2,+4,+

52、氧化还原反应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口诀:得降(被)还原氧化剂失升(被)氧化还原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还原性逐渐减弱

4、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

3、BaCO

3、BaSO

4、AgCl、AgBr、AgI、Mg(OH)

2、Al(OH)

3、Fe(OH)

2、Fe(OH)

3、Cu(OH)2等),难电离(H2CO

3、H2S、CH3COOH、HClO、H2SO

3、NH3H2O、H2O等),气体(CO

2、SO

2、NH

3、Cl

2、O

2、H2等),氧化物(Na2O、MgO、Al2O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①是否产生沉淀(如:Ba2+和SO42-,Fe2+和OH-);②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4+和OH-,H+和CH3COO-)③是否生成气体(如:H+和CO32-,H+和SO32-)④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H+、NO3-和Fe2+/I-,Fe3+和I-)

5、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吸热反

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C、CO、H2还原CuO第一章:物质的量及其浓度

6、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 / NA,N==nNA NA阿伏加德罗常数。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为一摩尔,约为

6、021023个,该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 / M,m==nM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m,V==nVm 标准状况下:Vm=

22、4L/molb、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c、气体密度公式:ρ==M / Vm,ρ1/ρ2==M1 / M2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对于溶液)a、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 C==n / V,n==CVb、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C==(1000ρω)

/ M

7、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

水(两次)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2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⑨装瓶、贴标签必须仪器: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或滴定管(量液体体积),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规格),胶头滴管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学性质

8、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结构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而表现出强还原性物理性质质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有良好导电导热性,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熔点较低化学性质与非金属单质点燃钠在常温下切开后表面变暗:4Na+O2==2Na2O(灰白色)钠在氯气中燃烧,黄色火焰,白烟:

2Na+Cl2===2NaCl与化合物与水反应,现象:浮,游,声,球,红2Na+2H2O==2NaOH+H2↑与酸反应,现象与水反应相似,更剧烈,钠先与酸反应,再与水反应与盐溶液反应:钠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再考虑NaOH与溶液中的盐反应。如:钠投入CuSO4溶液中,有气体放出,生成蓝色沉淀。

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存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保存煤油,使之隔绝空气和水用途制备钠的化合物,作强还原剂,作电光源

9、钠的氧化物比较氧化钠过氧化钠化学式Na2ONa2O2氧元素的化合价1色、态白色,固态淡黄色,固态稳定性不稳定稳定与

水反应方程式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氧化性、漂白性无有用途制备NaOH供氧剂,氧化剂,漂白剂等

10、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校Na2CO3NaHCO3俗名纯碱,苏打,面碱小苏打色、态白色,固态,粉末白色,固态,晶体水溶性>碱性碱性(同浓度时,碳酸钠碱性比碳酸氢钠碱性强,pH值大)△碱性热稳定性不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与盐酸反应

N 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与澄清石灰水

Na2CO3+Ca(OH)2=CaCO3↓+2NaOHNaHCO3+Ca(OH)2=CaCO3↓+H2O+Na OH与二氧化碳Na2CO3+H2O+CO2=2NaHCO3不反应与氯化钙溶液

Na2CO3+CaCl2=CaCO3↓+2NaCl不反应用途重要化工原料,可制玻璃,造纸等治疗胃酸过多,制作发酵粉等

11、金属的通性:导电、导热性,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一般情况下除Hg外都是固态

12、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①热分解法:适用于不活泼金属,如Hg、Ag②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如Fe、Sn、Pb等③电解法:适用于活泼金属,如K、Na、Al等(K、Ca、Na、Mg都是电解氯化物,Al是电解Al2O3)

13、铝及其化合物Ⅰ、铝①物理性质:银白色,较软的固体,导电、导热,延展性点燃△点燃②化学性质:AlN电荷数带

负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⑤1ⅦA)期族(18个纵行,16个族)

副族(7个)(ⅠBA型,如:H2,Cl2,O2,N2中存在非极性键极性键:不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A2e-==Zn2+ 正极(Cu):

2H++2e-==H2↑ ①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a、有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者其中一个为碳棒)做电极,其中较活泼金属做负极,较不活泼金属做正极

b、有电解质溶液

c、形成闭合回路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24、烃①有机物 a、概念:含碳的化合物,除CO、CO

2、碳酸盐等无机物外b、结构特点:ⅰ、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一定形成四根共价键ⅱ、碳原子可以和碳原子结合形成碳链,还可以和其他原子结合ⅲ、碳碳之间可以形成单键,还可以形成双键、三键ⅳ、碳碳可以形成链状,也可以形成环状 c、一般性质:ⅰ、绝大部分有机物都可以燃烧(除了CCl4不仅布燃烧,还可以用来灭火)ⅱ、绝大部分有机物都不溶于水(乙醇、乙酸、葡萄糖等可以)②烃:仅含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甲烷、乙烯、苯的性质见表)③烷烃:

a、定义:碳碳之间以单键结合,其余的价键全部与氢结合所形成的链状烃称之为烷烃。因为碳的所有价键都已经充分利用,所以又称之为饱和烃

b、通式:CnH2n+2,如甲烷(CH4),乙烷

(C2H6),丁烷(C4H10)c、物理性质: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加,状态

由气态(116)再变为固态(17及以上)点燃d、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能够燃烧,但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同甲烷

CnH2n+2+(3n+1)/2O2 nCO2+(n+1)H2Oe、命名(习惯命名法):碳原子在10个以内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④同分异构现象: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现象,称之为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物质之间称为同分异构体如C4H10有两种同分异构体:CH3CH2CH2CH3(正丁烷),CH3CHCH3(异丁烷)甲烷乙烯苯分子式CH4C2H4C6H6结构式不作要求结构简式CH4CH2=CH2或电子式不作要求空间结构正四面体结构平面型平面型(无单键,无双键,介于单、双键间特殊的键,大∏键)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煤道坑气的主要成分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有毒化学性质点燃①氧化反应:CH4+2O2 CO2+2H2O光照②取代反应:CH4+Cl2 CH3Cl+HCl①氧化反应:点燃a、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b、C2H4+3O22CO2+2H2O②加成反应:CH2=CH2+Br2 催化剂[ ]n③加聚反应:nCH2=CH2 CH2OH点燃c、化学性质:ⅰ、与活泼金属(Na)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Cu或Ag △ⅱ、氧化反应:燃烧:C2H5OH+3O22CO2+3H2O 催化氧化:

2CH3CH2OH+O22CH3CHO+2H2O浓H2SO4 △ⅲ、酯化反应: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d、乙醇的用途:燃料,医用消毒(体积分数75%),有机溶剂,造酒②乙酸:

a、物理性质: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纯净的乙酸称为冰醋酸。

b、分子结构:分子式C2H4O2,结构简式CH3COOH,官能团羧基,5%)③酯:

a、物理性质: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低级酯具有特殊的香味。浓H2SO4 △

b、化学性质:水解反应ⅰ、酸性条件下水解:CH3COOCH2CH3+H2O CH3COOH+CH3CH2OH△ⅱ、碱性条件下水解:CH3COOCH2CH3+NaOH CH3COONa+CH3CH2OH

26、煤、石油、天然气①煤: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可通过干馏、气化和液化进行综合利用蒸馏:利用物质沸点(相差在20℃以上)的差异将物质进行分离,物理变化,产物为纯净物分馏:利用物质沸点(相差在5℃以内)的差异将物质分离,物理变化,产物为混合物干馏:隔绝空气条件下对物质进行强热使其发生分解,化学变化②天然气:主要成份是CH4,重要的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加热分解制炭黑和H2)③石油:多种碳氢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可通过分馏、裂化、裂解、催化重整进行综合利用分馏的目的:得到碳原子数目不同的各种油,如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裂化的目的:对重油进行裂化得到轻质油(汽油、煤油、柴油等),产物一定是一个烷烃分子加一个烯烃分子裂解的目的:得到重要的化工原料“三烯”(乙烯、丙烯、1,3—丁二烯)

催化重整的目的:得到芳香烃(苯及其同系物)

27、常见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物质(离子)方法及现象Cl-先用硝酸酸化,然后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SO42-先加盐酸酸化,然后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CO32-加入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可溶于硝酸(或盐酸),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Al3+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NaOH溶液,沉淀消失Fe3+(★)加入KSCN溶液,溶液立即变为血红色NH4+(★)与NaOH溶液共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Na+焰色反应呈黄色K+焰色反应呈浅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I2遇淀粉溶液可使淀粉溶液变蓝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的羽毛气味

28、金属的存在:除了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金属冶炼的涵义:简单地说,金属的冶炼就是把金属从矿石中提炼出来。金属冶炼的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不好的高中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将最基础的知识掌握好了,才能进一步有难度的知识。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化学必备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C、CO、H2还原CuO 2、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

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 / NA,N==nNA NA——阿伏加德罗常数。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为一摩尔,约为6.02×1023个,该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 / M,m==nM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m,V==n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b、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 c、气体密度公式:ρ==M / Vm,ρ1/ρ2==M1 / M2 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对于溶液)a、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 C==n / V,n==CV b、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C==(1000ρω) / M

3、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两次) 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少量多次) ⑦定容:加水至叶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

浅谈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王继明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在有效时间内产生最大效益是高中化学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本文就“高中化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性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实施有效教学是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保证教学任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花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尽可能少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利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教学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加上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如: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鲜明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倡导自由追问的教学环境,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探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实际的实验现象与预测的实验现象或理论知识并不相符的情况,这往往能激发学生很强烈的求知欲。随之学生会积极思考、不断提问,加以教师的引导,积极讨论,然后总结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进行Fe2+检验的教学时,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取少量FeSO4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观察无现象,再加入氯水,出现血红色。那么,教师引导学生先自己动手做实验,于是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得到预想的现象,可是有几组同学的溶液并没有变红,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就请这几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演示,再请其他学生观察问题在哪?大家很踊跃,有的说是:滴加顺序错了,有的说是:滴加的量不对。滴加顺序问题好解决,可滴加的量如何控制呢?让学生们继续做实验并做出总结出:氯气先氧化Fe3+后再氧化SCN-,在滴加的时候不能过量的结论。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问题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问题 发表时间:2013-05-14T14:02:43.26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年4月供稿作者:宋娜[导读]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仅依靠积累一些感性认识,有时是不够的。河北武邑中学(053400)宋娜 在日常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情形: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把一个复杂的、陌生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而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学生依旧是一听就懂、一用就错。其实这是由于学生常常不明白概念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很难把握概念的真实意义,尤其在一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像的概念的学习中,如化学平衡、等效平衡、胶体等。并且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注意这方面的教学,他们简单地把中学化学的学习转化为“学概念、用概念”。他们认为中学化学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会不会解题,会不会用他们传授的“经验”进行解题。学生也很少考虑这些问题,他们常觉得化学书本很容易学。书本上的概念很少,内容也不多,要识记的概念很少,要识记的笔记却有很多。对于解题,只有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在目前的中学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然后是所谓的理解概念,即从概念的定义语言中讲清概念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凭教学经验告知学生在解答习题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举例、讲解相关习题。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对概念的语言信息进行讲解,是从语言的角度构建概念的意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实质是语言学习,而非真正的概念意义的构建。 1 教师需要了解化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的理论依据 根据同化理论的教学原则,概念的形成主要依据同化机制,根据同化的两个前提(新学习的概念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前位概念)组织教学。如果我们把化学概念看成一个图式的话,构成化学概念的几个部分便是这一图式的变量或通道。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化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化学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旧概念和新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新知识与原有化学概念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化学概念。这一过程正是图式理论所描述的原有的图式可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如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就已经学习过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但那紧紧只是从物质得氧或失氧的角度学习,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仍然需要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在初中化学原有图式的基础上从“物质得氧或失氧元素化合价的升高或降低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角度来进一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2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 化学基本概念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心理障碍。概念教学时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鲜明的感性材料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典型实验引入化学概念,如学习“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概念时,老师可选择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分析“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概念。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印象,也使学生清楚掌握每个概念的关键之处。此外,对一些难以用具体实物或实验来表达的概念,可借助于模型、挂图、投影、幻灯等教具使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或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形象生动、比喻贴切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3 化学概念教学应该考虑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因素 对高中学生而言,从注意特征来说,有意注意已经成为主要记忆方式,但又很不稳定,极易受到学科局限、学习环境、个人好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移。脆弱的心理因素,又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将在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周围的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胶体、原子轨道、杂化等概念。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个人认识,核心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通过实验或“不一致事件”等多种途径来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概念。创设情景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或学生对其具有一些模糊认识,这样的问题才更能引起学生的个人认识。问题可以由老师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简短的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或者由所谓的“常识”问题提出,如萃取、反应热、沉淀溶解平衡等,甚至在课题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仅依靠积累一些感性认识,有时是不够的。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在分析感性材料时,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现象与物质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变化等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换句话说,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包括实验直观、语言直观和多媒体课件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注意运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同时要指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图式来学习新概念;注意概念教学的层次性,不断深化和发展概念。 最后,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笔者提出如下教学策略:①灵活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使学生获得有关概念的感性材料知识;②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③前后衔接,温故知新,实现概念同化;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和发展原有概念,建立对新概念的认识;⑤突出强化对概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加深记忆;⑥横向联系,纵向梳理,建立概念知识网络;⑦优化学习策略,提高认知水平和解题能力。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反映化学教学过程的最本质特征,因此,加强化学概念的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他们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概念教学的重要作用,使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使学生牢固地、准确地掌握化学概念,综合地运用化学概念,进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总结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总结 1、化合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 F:1,+1,+5,+7 Cu:+1,+2 O:2,+4,+6 Al:+3 P:3,+2,+4,+ 52、氧化还原反应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口诀:得降(被)还原氧化剂失升(被)氧化还原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还原性逐渐减弱 4、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 3、BaCO 3、BaSO

4、AgCl、AgBr、AgI、Mg(OH) 2、Al(OH) 3、Fe(OH) 2、Fe(OH) 3、Cu(OH)2等),难电离(H2CO 3、H2S、CH3COOH、HClO、H2SO 3、NH3H2O、H2O等),气体(CO 2、SO 2、NH 3、Cl 2、O 2、H2等),氧化物(Na2O、MgO、Al2O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①是否产生沉淀(如:Ba2+和SO42-,Fe2+和OH-);②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4+和OH-,H+和CH3COO-)③是否生成气体(如:H+和CO32-,H+和SO32-)④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H+、NO3-和Fe2+/I-,Fe3+和I-) 5、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吸热反

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的化学是理综里面有点文综性质的科目,我们在的过程中 会发现涉及到计算的内容是比较少的,大部分都是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概念。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 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 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 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

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 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 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裴泓莉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又是学生知识增长与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应是每位教师追求的根本目标。笔者拟就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所教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在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上,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决定性作用,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转换课堂角色。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新课标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转变角色。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尊重学生个性。《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新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而,高中化学教学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更具弹性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更新知识储备。新课标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要有复合型的知识素养,也就是说,教师除了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①化学与STS相关的知识。当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其核心是全面反映科学技术的本质及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学好化学这门自然科学课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除了在课堂上化学知识的传授外,在化学教学中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注意和参考。比方说怎样才能将化学实验做好,实验在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并且怎样通过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将自己的所学发挥到社会中去。将化学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也是我们将要思考的问 题。下面我就来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 题。 一、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防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出现的实验心理障碍,诸如: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理;抗拒性逆反心理;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盲动随意的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化学实验的正常进行,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禁锢学生潜力的发挥,阻碍着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真知。 例如:轻视化学实验的心理 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或看演示实验时,会问教师:“实验操作考不考”、“实验考不考”,学生中也时有冒出“考试只要求笔答,又不考操作”等言语。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可做可不做,到考试时背背记记就会考得出的。在他们看来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 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健康的大脑机能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而轻视化学实验的问题是违背了学生科学认识的原则,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为人材培养带来不良影响,也造成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削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开设课外实验,例如:无土栽培花草用的植物营养液的配制,测定大气中固态沉降物含量,快速测定血液中CO含量等的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可给他们带来学习化学的情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同发展,促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实验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只有在用化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实验,使化学知识经验不断地内化,才能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习起到良好的心理作用,再则,要淡化对分数的追求,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拉回到素质教育的轨 道上来。 抗拒性逆反心理 有的学生在做固态物溶于水的搅拌操作时,会故意用玻棒把烧坏敲得叮当响;有的在用固态物制气体实验中,故意将已冷凝在试管口的水滴回流到灼热的试管底部,至使试管破裂;有的故意用鼻直接嗅闻气体,也有的不愿做规定实验,却要做其他实验等等.这是学生在化学 实验中表现出的抗拒性逆反心理, 抗拒性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情感、思维、意志等心理因素与其从事的活动产生困扰时,心理倾向活动会产生反向作用,导致行为向着事物要求的反面行事.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倾向尤为突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倾向活动往往会造成实验失败、仪器破损,或者实 验环境受到影响.因而在化学实验教学 中要求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讲清理由,使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同时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变化,灵活地运用逆反心理的潜在心理术,使学生的逆反心理来一个180’大转弯.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经常用直接嗅闻试剂气味的力?法区别试剂,还理由实足地说,体检时就是直接嗅闻气味.在一次课外实验中,我们将这些学生带到通风橱边,让他们用嗅闻气味的方法做区别物质的实验,井告诉他们使用通风橱的方法.结果这些学生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 知识点总结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哥笔记学业水平-化学科总结 1. 元素组成物质(看得见);(微观)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 例:在奶粉和猪肝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这里的“铁”指元素;1个H2O分子由2个H 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 2. 常见原子团:SO42-,NO3-,CO32-,OH-,NH4+ SO32- 3.(1)纯净物:可用一个化学式表示,如:干冰(CO2) (2)常见混合物:氨水,水玻璃,盐酸(均是溶液),生铁,碱石灰,空气等 (3)氧化物:CO2,Na2O等;盐:金属离子/NH4++酸根离子(酸的阴离子),如: Na2CO3,,NH4Cl 【常见强酸】 H2SO4、HCl、HBr、HNO3【常见弱酸】 H2SO3、CH3COOH、HClO、H2SiO3等 【常见强碱】 NaOH、KOH、Ca(OH)2、Ba(OH)2【常见弱碱】、Al(OH)3、Fe(OH)3等4. 常考【物理变化】:石油的分馏,蒸馏; 二.物质的量(记单位符号,做题时就看单位)等 1. 物质的量(n):单位:mol(摩尔)。表示1mol H2,1mol NaCl,1mol 水(错误写法) 2. 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 A,单位:mol-1近似值×1023mol-1。关系式:n(mol)= 3. 摩尔质量(M),单位:g/mol。【怎么算】知道化学式就能算出。关系式:M=m/n 4. 气体摩尔体积(Vm),单位:L/mol。【怎么用】常用在标准状况下(即0℃和 kPa),Vm约为 L/mol,就是如此简单,哈哈。 5. 物质的量浓度(c),单位:mol/L 关系式: 6. 质量(m):g ;体积(V):mL/L 6.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1)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玻璃棒);④移液(玻璃棒引流);⑤洗涤;⑥定容(用到胶头滴管) (2)主要仪器:玻璃棒、一定规格的容量瓶 化学实验基础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课本) 1. 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 (1)仪器:分液漏斗(查漏);(2)实例:CCl4萃取饱和碘水中的I2 2. 分液(纯粹分离互不相溶液体) (1)仪器:分液漏斗;(2)实例:油和水,水和CCl4 3. 蒸馏 (1)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 (2)注意: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处;②冷凝水下进上出;③加碎瓷片;(3)实例:乙醇和水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括号内为杂质) 1. NaHCO3溶液(Na2CO3)①方法:加入CO2;②方程式:CO32- + CO2 + H2O=HCO32- 2. FeCl3溶液(FeCl2)①方法:+Cl2;②方程式:Fe2++Cl2 = Fe3+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79065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浅谈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运用策略

浅谈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运用策略 作者:黄学敏 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40期 摘; 要: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是学好高中化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和依据。如何更好地讲授化学概念呢?很多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看似陌生,实则似曾相识。在讲授新概念时,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既给教师指明的方向,又要求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理念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将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到不同的化学概念教学中,从而为高效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一、基于同化理论的概念教学策略 所谓同化就是让学生运用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吸收并固定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同化理论不仅是一种学习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理论。它能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供有效途径。同化的过程,学生既巩固了原有概念,也对新概念有了全面的认识,丰富了概念的意义。 案例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之处:第一,因为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没有明显可以建立的联系,导致概念难被学生接受;第二,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只认得得失氧为氧化还原反应,不能深刻理解反应的特征以及本质。所以要想让学生全面了解氧化还原反应,那还得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说起。“氧化”起初只是认为跟氧气的反应,氧气也是人们认识最早和研究得最多的一种物质。而在英文“氧化”一词中就有生锈的意思,后来逐步扩大到对硫、氯等的研究,发现很多物质跟硫、氯反应也有相似的现象(硫化、氯化)。这也就说明了氧化反应并不局限于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只是人们为了方便研究,现仍以氧化—还原来代表有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一类的反应。化学概念是发展的,学生的已有概念对新内容的融入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化学概念的演化,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概念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

目录 一、常见物质的俗名及成分 (3) 二、物质的状态和颜色 (4) 1.固体物质 (4) 2.液体物质 (4) 3.气体物质 (5) 三、特殊的物理性质 (5) 四、常见物质的重要用途 (6) 五、常用的除杂方法 (6) 六、常见的环境污染 (7) 七、化学方程式必须天天写 (8) (一)、金属元素的反应 (8) (二)、非金属元素的反应 (13) (三)、常见的化工反应 (16) (四)、有机反应 (17)

一、常见物质的俗名及成分 1.硫酸盐类 (1)皓矾:ZnSO4·7H2O (2)重晶石(钡餐):BaSO4 (3)绿矾:FeSO4·7H2O (4)芒硝:Na2SO4·10H2O (5)明矾:KAl(SO4)2·12H2O (6)蓝矾(胆矾):CuSO4·5H2O (7)熟石膏:2CaSO4·H2O 2.矿石类 (1)电石:CaC2 (2)磁铁矿石:Fe3O4 (3)赤铁矿石:Fe2O3 (4)石英:SiO2 (5)刚玉(蓝宝石,红宝石):Al2O3 3.气体类 (1)高炉煤气:CO、CO2等混合气体 (2)水煤气:CO、H2 (3)天然气(沼气):CH4 4.有机类 (1)福尔马林:35%~40%的HCHO水溶液 (2)蚁酸:HCOOH (3)尿素:CO(NH2)2 (4)氯仿:CHCl3 (5)甘油:CH2OH—CHOH—CH2OH (6)硬脂酸:C17H35COOH (7)软脂酸:C15H31COOH (8)油酸:C17H33COOH (9)肥皂:C17H35COONa (10)银氨溶液:Ag(NH3)2OH (11)葡萄糖:C6H12O6 (12)蔗糖:C12H22O11 (13)淀粉:(C6H10O5)n (14)石炭酸:苯酚 5.其他类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修订版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 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 (2)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 kg一种碳原子(12C)所含的碳原子数=×1023 (3)阿伏加德罗常数:×1023 mol-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4)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与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n = N N A。 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M),单位为gmol-1。(2)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3)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n = m M。 3.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 m),单位为Lmol-1。 (2)标准状况下,V m≈ Lmol-1。 (3)物质的量(n)、气体的体积(V)和气体摩尔体积(V m)之间的关系:n = V V m。4.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 B),单位为molL-1 。 (2)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体积(V)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B)之间的关系:n = c B V 。 (3)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的溶液。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2.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3.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 4.丁达尔现象可用于检验溶液和胶体。 5.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 6.引起胶体聚沉的条件:加入可溶性盐、加热、搅拌等。 三、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2.酸、碱、盐是电解质;其它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3.离子反应:有离子参与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4.将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时,可溶性的酸碱盐要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物质不改写。 四、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 3.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本身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本身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五、原子结构 1.对一个原子来说: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一般用符号A X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Z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中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中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2-05-29T16:27:35.28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中杰[导读] 高中化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进行有效性思考。李中杰(邯郸县一中河北邯郸 056100)为了很好适应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目标,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取知识及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进行有效性思考。为此,教师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建有效教学的框架;学生要发挥自身学习主体作 用,采取多种有效学习方式,在对教师有效教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学,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有效性。现就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作一简单探讨。 提高教师课前备课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前备课,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改革备课形式,丰富备课内容,进行有效备课。其中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备教具等。教师在备课时,在确定课堂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基础上,首先要备教材,即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了解教材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其次要备学生,从学生角度来设计课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板书及教具的提前构思和准备,确定板书及教具的书写和使用,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课堂有效教学要注重多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课题导入要注重有效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课题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较强的思维启发性作用。例如,高二化学课程中“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课题的导入,可从伏特发明电池的经过开始,从伏特用青蛙做实验,找到“动物肌肉里贮存着电”的秘密所在,再以伏特用两片不同的金属在自己的舌头上做实验、体味口中的滋味的事例为例证,以讲故事的方法引入课题,可以比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后面的演示实验格外有兴趣,同时也真正理解了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理,这样使教学充满趣味性,在生动的演示与讲解中进行教学,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教育注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因此,课堂教学要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投影仪、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以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以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原子结构”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原子弹爆炸的录相,然后引导学生:原子核能威力强大,要了解原子核能首先得知道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之后用多媒体模拟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再用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最后用动画方式模拟氢核聚变和重核裂变的过程。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有效性;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堂讲授的有效性主要依赖实验功能的发挥;是学生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实验功能的有效发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以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盐的水解”时,首先安排学生做了在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的水溶液中分别滴入石蕊试液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颜色的变化。酸和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有些盐为何也能使指示剂变色?实验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探索新问题。 发挥学生“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当然不能一成不变。在对教师“教”的有效性认识和策略有所理解的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探索学生“学”的有效途径。 学生要学会在研究中学习——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索;研究型学习方式主要是学生通过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新教材第一册、第二册附加了5-6个选做实验,这些实验的共同特点是实验用品都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比如天然水的净化、海带成分的检验、化学肥料的鉴别等。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身边熟悉的物质入手,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提出问题,亲自设计实验过程,再通过自己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展开研究性学习,获得直接知识和情感经验。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研究态度,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要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探索;现行的高中化学新教材编排中增加了“家庭小实验”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小实验的设计非常简单,实验材料也非常简单,学生在家里就很容易找到原材料而设计好每个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既有趣味性,又有实践性。锻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求知欲很容易满足,这样更增强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去做更多的类似实验,真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收稿日期:2012-03-02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 发表时间:2011-10-08T15:03:51.64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樊淑芳[导读] 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比较起来,课程内容在深度、广度和难度方面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樊淑芳 (山西省繁峙县砂河中学,山西繁峙 034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364-01摘要: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许多方面有较大的突破,我们要遵循研究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促进学情、认真负责的上好课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轻松起来,达到理想的效果,不打折扣地落实教学任务。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经验;教学实践印证;研究大纲;了解学生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比较起来,课程内容在深度、广度和难度方面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面对一些情况,如何教好这门课,让同学们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学好高中化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我自任教以来经过多年的细心总结,摸索出一些教好高中化学的方法和经验,并通过教学实践的印证,取得了教好的效果。现将主要的经验和方法做一些粗浅的介绍: 一、仔细研究大纲,“吃透”教材 教学大纲是衡量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针对课程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在大纲中明确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等内容。我在教学以前认真研究了教学大纲,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就不会偏离大纲。其次应“吃透”教材,不论教材是什么层次、版本,它都是编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也不可避免带有个人色彩和知识的局限性,作为教师首先应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了解编者意图,并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理清教材脉络,全面掌握教材体系,对教材内容理出一条主线,然后顺着主线展开、补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施教,教学成绩才能达到预想效果。 二、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备好每节课,讲好每堂课 上课前,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本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因此,在认真学习课本、吃透教材的同时,我还参考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已扩展思路和知识面。遇到教材上模棱两可或者不太理解的内容时,我经常通过网络进行查找或者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努力在课前完全掌握要上课的内容。上课我一般提前10分针到教师,做好有关方面准备和板书设计,以使自己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头绪清晰。上课时,努力做到板书工整,用普通话授课,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讲授知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化学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思想上,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的旧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了解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要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科学知识实际,而且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更重要的要调动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人翁态度。这首先要求老师吧学生置于主人的地位,尊重他们、依靠他们。有时候我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教学有什么好的建议,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要调动和保持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光凭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某些组织措施是不够的。刚开始,同学们学习起来都兴致勃勃,但到学习元素化合物部分,有的就说,元素部分好懂不好记,上课明白课后糊涂,还有人反映进度太快、内容太多的问题。后来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因为元素部分要求记忆的东西多,一时之间难以掌握,最后问题越积越多,产生了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改进教法,加强趣味性和新旧内容的联系性,以旧引新、讲新复旧。讲新概念、新知识时,利用新旧对比法和前后联系法,寻求它们间的共性和内在联系,找出它们间的个性和区别,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的网络里,既便于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复习巩固旧知识。 (二)用综合对比法对知识进行总结,融会贯通、揭示规律。非金属的四大章学完后,我们花了两节课的时间,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将前面各章的知识综合对比、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理清脉络、揭示规律。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记得牢,用的着。 (三)针对他们的畏难情绪,用亲身感受讲了坚持预习、及时复习,就可事半功倍,变恶性循环为良心循环的道理,现在大部分同学都会在课前抽出时间预习,课后及时进行复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只要研究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作者简介:樊淑芳,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砂河中学连续五年“先进工作者”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汇总 ~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必修1、2) 1、化合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 F:—1 Ca、Mg、Ba、Zn:+2 Cl:—1,+1,+5,+7 Cu:+1,+2 O:—2 Fe:+2,+3 S:—2,+4,+6 Al:+3 P:—3,+3,+5 Mn:+2,+4,+6,+7 N:—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得——降——(被)还原——氧化剂失——升——(被)氧化——还原剂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 file:///C:/DOCUME~1/morning/LOCALS~1/Temp/ksohtml/wpsE8.tmp.png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file:///C:/DOCUME~1/morning/LOCALS~1/Temp/ksohtml/wpsE9.tmp.png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4、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3、BaCO3、BaSO4、AgCl、AgBr、AgI、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等),难电离(H2CO3、H2S、CH3COOH、HClO、H2SO3、NH3·H2O、H2O等),气体(CO2、SO2、NH3、Cl2、O2、H2等),氧化物(Na2O、MgO、Al2O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⑵ 是否产生沉淀(如:Ba2+和SO42-,Fe2+和OH-); ⑵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4+和OH-,H+和CH3COO-) ⑶是否生成气体(如:H+和CO32-,H+和SO32-) ⑷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NO3-和Fe2+/I-,Fe3+和I-) 5、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C、CO、H2还原CuO 6、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 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 / N A,N==nN A 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 / M,m==nM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 m,V==nV m 标准状况下:V m=22.4L/mol b、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 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对于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C==n / V,n==CV 7、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