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精讲学案 第14点 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沪科版必修一的重点和要点

高一物理沪科版必修一的重点和要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高中物理沪科版必修1--【点拨】(沪科版)物理必修一 学习方法总览简释

高中物理沪科版必修1--【点拨】(沪科版)物理必修一 学习方法总览简释

点拨必修一物理JK方法总览简释1.理想模型思想:所谓理想模型思想就是把要研究的问题,在抓住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抽象,建立理想化的模型,用模型去代替客观原型,从表面看它有些失真,但是它可以更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同时物理模型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形象化,便于研究问题.2.极限思想:通过求出某物理量的极值,进而以此作为依据解出与之相关的问题的思想.3.微元思想:就是把研究对象分为无限多个无限小的部分,去除有代表性的极小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处理,再从局部到全体综合起来加以考虑的科学思维.4.等效思想:从效果等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思想.等效的思想在物理学中应用很广,比如重心、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5.建模思想: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将研究对象本质的、具有共性的东西科学抽象出来而建立物理模型的思想.6.化曲为直思想: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其对应的图像为曲线,不便于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探究该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的倒数关系,将它们对应的图像转化为直线,就很容易判断出对应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定量关系时,转化为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倒数之间的关系.7.图像法:根据题目要求作出对应物理量的图像,然后根据所作的图像作出判断的解题方法,应用图像时往往要看图像的斜率、截距、面积、交点等.8.公式法:据题目的要求,利用课本上或参考书现成的计算公式,找出适合本题的计算公式,并直接带入计算.9.逆向思维法:从所求的目标开始,逐步反向分析,即为了计算出所求的物理量,看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若所需要知道的物理量仍未知,可再看要计算出这个物理量还需要其他哪些物理量.就这样逆向分析下去,一直推到解答出需求的物理量.10.平均速度法:平均速度法是依据平均速度公式直接或间接解题的方法.11.整体法:整体法是指对物理问题中的整个系统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把相互联系的多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12.分段法:对于一些多过程的物理问题,通常可以采用分段处理的方法.如竖直上抛运动,通常可以分成上升阶段(a=-g、vt=0)和下降阶段(自由落体运动)来处理.13.比例法:利用物理学公式及已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待求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方法.14.逐差法:就是把测量数据中的因变量进行逐项相减或按顺序分为两组进行对应项相减,然后将所得差值作为因变量的多次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15.图示法:通过画出草图来使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直观,形象和简捷,使解题简便的方法.16.假设法:假设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使用本方法解答物理问题时,通常依据题意先作某个假设,然后在此假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定律、定理、特点、条件等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17.二力平衡法:运用二力平衡原理进行分析的方法.18.隔离法:把所研究对象从整体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的方法称为隔离法.可以把整个物体隔离成几个部分来处理,还可以对同一个物体,同一过程中不同物理量的变化分别进行处理.采用隔离法能排除与研究对象无关的因素,从而进行有效的处理.如果要计算物体系内部不同部分间的作用力,就必须要采取隔离体来研究.19.图解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画出不同状况下的力的矢量图(画在同一图中),然后根据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变化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20.解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应变参量与自变参量的一般函数式,然后根据自变参量的变化确定应变参量的变化.21.作图法:根据题意作出物理量关系的示意图,使物理量之间原本抽象的关系变得直观、清晰,便于理解分析,有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22.计算法:处理某些物理问题时,可以根据物理情景列出数学表达式,即通过数学方法计算结果.23.正交分解法:物体受多个力的作用时,通常把这些力沿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分解,即为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坐标的建立原则是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24.控制变量法:当研究某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先使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余因素不变,从而逐一探究出此物理量与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25.知识关联记忆法:在选择实验器材时,可以通过回顾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器材,从而确定实验器材,即采用知识关联的方法来记忆所需实验器材.26.近似处理法: 对某些物理量的数量级进行大致推算或精确度要求不太高的近似处理方法.27.量纲分析法: 在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成国际单位制单位后,只要公式使用正确,计算结果必定是用国际单位制来表示.即可以用量纲分析法来检验公式正误.28.动力学的方法:在动力学问题中,如果知道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也就是说可以用“动力学的方法”来测定物体的质量.29.瞻前顾后法:瞻前顾后法指的是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瞬时问题时,既要分析变化前的受力,又要分析变化瞬间的受力,从而确定加速度.30.合成法: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产生加速度时,合力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解题时应用平行四边形将这两个力合成,然后运用几何知识求合力.31.程序法:按照物理过程或状态的先后顺序、针对题目给出的物理情景,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逐个分析的解题方法.32.巧用参考系:由于运动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参考系中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往往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从而可以方便简洁地解决问题.33.巧用推论解题:在处理一些物理问题时,可以巧妙的引用一些已有的推论解题,从而简化解题步骤。

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docx

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docx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导学案(带答案学习目标:1.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2.会区分串并联电路。

3.会分析电路图,并且会画电路图电是什么生活中,有很多带电现象,比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被梳子吸引。

晚上脱毛衣会有电火花,这是因为物体带上了电1.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2.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的电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上带的电荷为负电荷3.摩擦起电:通过摩擦的方式让物体带电,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带正电的物体是失去电子,带负电的物体得到电子,电子本身带负电5.电荷之间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6.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思考:油罐车在运输过程中都会有一条铁链子连着地面,这是为什么?让电灯发光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电源:给电路提供电能,常见的电源有干电池,蓄电池等,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常见的其他形式的能有内能和机械能导线:连接电路的作用。

2.常见的电学符号3.常见电路状态:通路,短路和开路(又叫断路)通路,处处连通,电路中有电流开路:某处断开,可能是开关断开,导线断开,用电器损坏或者接触不良,此时电路中没有电流短路:电源短路:导线直接和电源两极相连接,电流不经过用电器, 此时电流很大,容易烧坏电源和导线绝缘层局部短路:某个用电器两端直接被导线连接,此时电流不经过被短路的用电器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一个最简单的完整电路有、、、四部分组成2.连接电路时应该注意开关应(填“断开”或“闭合”)3.画出电源、开关、电灯、电铃、和交叉相接的导线5个电路元件符P' : 、、、、o4根据如下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一个最简单的完整电路。

三、新课教学1.设计电路让两个灯泡都发光(画出电路图)方法一定义:用电器 联接起来的电路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闭合开关,两灯泡,断开开关,两灯泡改变开关的位置后,对电路是否有影响?观察串联电路电流的路径有 条。

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讲义沪科板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讲义沪科板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第一节电是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和原子的结构;2.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了解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其作用。

【知识梳理】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1.电荷: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6.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7.感应起电:当带电的物体与未带电的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导体内与带电体电荷性质相反的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电荷性质相同的电荷则会被排斥到原理带电体的导体的另一端。

二、验电器: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例题讲解】【例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粘”纸屑,其中“粘”字蕴含的物理道理,与下列现象中的“粘”原理相同的是()A.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B.拔火罐时罐子“粘”在皮肤上C.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D.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练习1】医用口罩至少包含3层无纺布,其中位于中层的熔喷无纺布,是口罩能够实现过滤功能的核心“心脏”,它具有出众的吸附和过滤能力。

熔喷布生产工艺中有一步是“驻极处理”,使聚丙烯网状纤维带上足够量的电荷,当含有病毒的飞沫靠近熔喷布后,就会被静电吸附在熔喷布表面,无法透过。

下列选项用到的原理与“驻极处理”后的熔喷布能够吸附飞沫原理相同的是()A.拍打脏衣服除灰尘B.静电式空气净化器除灰尘C.扫地机器人吸灰尘D.利用声波清理手机扬声器的灰尘类型二、电荷的种类【例2】自然界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高中物理必修一14节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14节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14节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物理量和单位的概念及其国际制度单位。

3. 能够运用物理量和单位进行简单的物理计算。

4. 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物理量和单位的概念及其国际制度单位。

教学难点:
1. 掌握物理量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运用物理量和单位进行简单的物理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入物理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 提出问题:你认为物理学和化学学有什么区别?让学生思考并发表看法。

二、讲解物理量和单位的概念
1. 物理量的定义和分类。

2. 单位的概念和种类。

3. 国际制度单位的介绍及其重要性。

三、示例与练习
1. 举例说明物理量和单位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加深对物理量和单位的理解。

四、实验操作
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进行物理量的实际测量和单位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并总结实验结果。

五、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物理量和单位的掌握。

2. 提出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了物理量和单位的概念及其国际制度单位。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然后,布置了适量的作业,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的物理课本,第十四章第一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3. 电荷的定量:库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性质,能正确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让学生理解库仑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库仑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库仑的计算;2. 教学重点: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静电现象,如塑料棒吸引纸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2. 知识点讲解:(1) 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3) 电荷的定量:库仑。

3. 例题讲解:例题: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多少?解答: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负值,即1.6×10^19 C。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两块相同的铅板,一块带正电,一块带负电,将它们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答案:两块铅板会相互吸引。

5. 知识点巩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图,让学生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电荷的性质: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库仑:1 C = 1.6×10^19 C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多少?2. 两个异种电荷,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答案:1. 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正值,即+1.6×10^19 C。

2. 两个异种电荷,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它们之间会相互吸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 课件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 课件

2.验电器 (1)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构造:验电器的构造如图14-1-2所示,它由金属球、金属杆和金属箔组成,另外还 包括底座、支架等部分。
图14-1-2 (3)用法:在验电器不带电的情况下,让被检验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两
金属箔片张开,就说明物体带电,否则物体不带电。 (4)原理:利用接触起电的方法,使验电器两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 开,带电体所带的电荷越多,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就越大。
C.跟涤纶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D.跟涤纶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8.答案 C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 能力不同,有的容易得电子,有的容易失电子,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 物体带正电;根据表中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可知,表中的两种物质相互摩擦后,左边 的物质带正电,右边的物质带负电。
响人体健康。某科研队伍成功研制出PM2.5净化器,其原理如图14-1-2所示。闭合
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含有颗粒物的空气,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
金属网C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
的性质;当颗
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带有正电荷的棉芯D吸附住,
这是因为
实质
电子的得失(电子从一个物体上 电荷的转移(转移的是电子) 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例1 (2020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月考)下列有关摩擦起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 B.失去了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C.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创造了电荷 D.两个物体原子核发生了转移 解析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A项正确;失去 了电子的物体应该带正电,B项错误;电荷不会被创造出来,只是在两个物体之间转 移,C项错误;摩擦起电只有电子发生转移,原子核不会发生转移,D项错误。 答案 A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4.1 电是什么-教案设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4.1 电是什么-教案设计

沪科版§14.1电是什么教学设计荷种类一样吗?(学生思考并猜想、回答)教师引导:那么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学生思考后,请学生来回答,应该会想到拿这两个带电体相互靠近并观察现象)追问:什么样的现象才说明是同种电荷?(学生可能会说相互排斥,有的是预习了,有的是根据小学科学中关于磁体的作用类推的)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问:那么同种电荷之间真的是相互排斥吗?你如何证明引导学生找到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带电体(比如两根玻璃棒),注意:要使学生明白必须要采用一块丝绸来摩擦玻璃棒才能获得同种电荷再将带电体悬挂起来或者用旋转支架支撑起来(这里,我在准备实验器材时,事先准备了旋转支架,并在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重心钻了孔),因为用细线悬挂的带电体不容易停下来,观察实验时不方便,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是旋转支架,如图1。

(关于多次实验)提问:仅仅用这一组玻璃棒就能探究得到同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吗?(学生思考并回答:不能)那么应该怎么操作?(采用不同的材料多次实验)比如我这还有橡胶棒,用丝绸摩擦后它们也能带上同种电荷,我给1、3排的同学准备了玻璃棒和丝绸,2、4排的同学准备了橡胶棒和毛皮,当然我还为部分小组准备了吸管及其它器材,如图2。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实验。

2、教师请三个不同的小组来分享实验现象:玻璃棒——玻璃棒:排斥;橡胶棒——橡胶棒:排斥;吸管——吸管:排斥。

总结:每一组的两个带电体都是带上同种电荷,而实验现象是排斥,那么说明:同种电荷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但是我们最初是问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不是相同的?那接下来应该怎么操作?(学生思考回答:拿它们两个相互靠近管擦实验现象,如果排斥,则是同种,如果吸引则是不同的)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小组间合作进行实验,1、3排同学向后转。

3、教师请某一个小组分享实验现象:玻璃棒——橡胶棒:吸引。

这个现象和刚才的三次现象是不同的,说明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的是不同的电荷,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发现了两种电荷,那有没有第三种电荷呢?(学生猜想)那如何检验有没有第三种电荷?(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小组间合作进行实验)提醒学生: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带电体拿来实验。

沪科版高一物理第一章匀变速直接运动辅导讲义

沪科版高一物理第一章匀变速直接运动辅导讲义

前言物理探索之旅一、学好物理的重要性:(不做讲解)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物理是研究物质运转的学科。

按对象分:力、热、光、电磁、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等,研究范围很广。

按时间尺度分:范围涵盖1018s到10-25s。

横跨约45个数量级,大到宇宙起源,小到微观粒子的寿命。

按空间尺度分:范围从10-15m的微观粒子,到1026m的宇宙共跨越42-43个数量级(差10倍为一个数量级)三、怎样学好高中物理⑴重视观察和实验。

了解物理过程助于理解。

⑵重在理解。

对概念、定律逐字理解含义,而不是死背硬套。

(3)会运用知识。

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讨论问题,设计实验,吸取新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锻炼自己的能力。

⑷树立信心。

克服害怕心理。

多问问题。

要善于总结,归纳方法。

物理是“想”懂的,是“悟”出来的。

⑸注意方法调整。

初中与高中有差别。

重视预习,课堂会听课,作业养成好习惯,常复习,常总结。

具体做法:1、养成预习阅读物理课本的习惯,注意关键记忆。

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要选择性地做笔记,经常整理知识体系。

4、重视观察和认真做好实验。

5、重在理解和学会知识应用。

第一篇机械运动一、机械运动:1、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初中知识: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运动的相对性。

3、章节简介:第一篇共分四章:1、匀变速直线运动;2、力和力的平衡;3、牛顿运动定律;4、圆周运动(下册);很多知识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是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

但是,不能把初中的知识直接全部直接地运用到高中学习中。

初中的很多知识点不够全面,提法不够完善,如果直接放在高中学习中用,就会出现错误。

因此,高中学习中要注意与初中知识的区别。

(学习方法上也要有所区别,这在前面已经提到。

)第一章匀变速直接运动A. 质点位移和时间二、参照物:1、定义: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假定某个物体是不动的,参照这个物体来确定其他物体的运动。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解析学案: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含解析)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解析学案: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含解析)

实验14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学案)-201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重点知识梳理】一、实验目的测定玻璃的折射率二、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abb ′a ′为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光线的入射角为θ1,折射角为θ2,根据n =sin θ1sin θ2可以计算出玻璃的折射率.图1三、实验器材木板、白纸、玻璃砖、大头针、图钉、量角器、三角板、铅笔.四、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板上.2.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aa ′,并取aa ′上的一点O 为入射点,作过O 的法线NN ′.3.画出线段AO 作为入射光线,并在AO 上插上P 1、P 2两根大头针.4.在白纸上放上玻璃砖,使玻璃砖的一条长边与直线aa ′对齐,并画出另一条长边的对齐线bb ′.5.眼睛在bb ′的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两个大头针并调整视线方向,使P 1的像被P 2的像挡住,然后在眼睛这一侧插上大头针P 3,使P 3挡住P 1、P 2的像,再插上P 4,使P 4挡住P 3和P 1、P 2的像.6.移去玻璃砖,拔去大头针,由大头针P 3、P 4的针孔位置确定出射光线O ′B 及出射点O ′,连接O 、O ′得线段OO ′.7.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查出其正弦值sin θ1和sin θ2.8.改变入射角,重复实验,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sin θ1sin θ2,并取平均值. 五、误差分析1.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确定的不准确性.2.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时的误差.六、注意事项1.玻璃砖应选用厚度、宽度较大的.2.大头针应竖直地插在白纸上,且间隔要大些.3.实验时入射角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在15°~75°之间.4.玻璃砖的折射面要画准,不能用玻璃砖界面代替直尺画界线.5.实验过程中,玻璃砖和白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 对实验操作的考查例1、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某同学经正确操作插好了4枚大头针,如图1所示.图1 图2(1)在图2中画出完整的光路图; (2)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3)为了观测光在玻璃砖不同表面的折射现象,某同学做了两次实验,经正确操作插好了8枚大头针,如图3所示.图中P 1和P 2是同一入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其对应出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是P 3和________(填“A ”或“B ”).图3考点二对实验数据处理的考查例2、用三棱镜做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先在白纸上放好三棱镜,在棱镜的一侧插入两枚大头针P1和P2,然后在棱镜的另一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的像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的一侧插两枚大头针P3、P4,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P3和P1、P2的像,在纸上标出的大头针的位置和三棱镜轮廓如图所示.(1)在本题的图上画出所需的光路.(2)为了测出棱镜玻璃的折射率,需要测量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在图上标出它们.(3)用(2)中所测物理量计算折射率的公式是n=________.【高考真题解析】1.(2012·江苏高考)“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在玻璃砖的一侧竖直插两个大头针A、B,在另一侧再竖直插两个大头针C、D。

沪科版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

沪科版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

沪科版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逻辑思路清楚,符合相识规律。

在教学问的过程中渗透教相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支配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造就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实力。

这里由我给大家共享沪科版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便利大家学习。

沪科版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篇11、学问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能用动能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动能;(2)理解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改变之间的关系;(3)能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4)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比照牛顿运动定律,驾驭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造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爱好;(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变更)的哲学关系。

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1、对“动能”的初步相识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大家先猜测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应当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有关。

你能通过试验粗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吗?(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方案1:让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试验:(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2)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

现象:(1)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2)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试验结果:(1)高度越大,滑块滑究竟端时速度越大,在质量一样的状况下,速度越大,对外做功的本事越强,说明滑块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2)滑块从一样的高度滑下,具有的末速度是一样的,之所以对外做功的本事不同,是因为滑块的质量不同,在速度一样的状况下,质量越大,滑块对外做功的实力越强,也就是说滑块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4章1电是什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4章1电是什么

吸引
头发
被吸引
归纳 总结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知1-讲
释疑解难 金属棒被摩擦后能带电吗? 带有绝缘手柄的铁棒和丝绸摩擦后,铁棒带电。
知1-讲
1. 物体带电 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 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知1-讲
深度思考 为什么只看到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知2-练
解析:由图知,甲与乙相互排斥,所以甲和乙一定 带同种电荷,乙和丙相互吸引,丙带正电,则乙带 负电,所以甲带负电,故B 正确。 答案:B
知识点 3 验电器
知3-讲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绝 缘塞、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知3-讲
接触起电 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
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1 课时讲解 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验电器 摩擦起电的本质 静电感应
2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知识点 1 摩擦起电
知1-讲
将与头发摩擦过的 将与毛皮摩擦过 将与丝绸摩
塑料梳子靠近小纸 的橡胶棒靠近细 擦过的气球
现象
屑,小纸屑被吸引
水流,细水流被 靠近头发,
知3-练
1. 将一个带电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时,若: (1)金属箔张角变大,说明带电体带__正___电荷。 (2)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 说明带电体带__负___电荷,且所
带电荷量比验电器所带的电荷量__多___(填“多”或 “少”)。
知识点 4 摩擦起电的本质
1. 物体带电的原因(如图4 所示)
子、分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沪科版】2016-2017年高中物理必修一精讲学案全集(Word版,含解析)

【沪科版】2016-2017年高中物理必修一精讲学案全集(Word版,含解析)

第1点洞悉“理想模型”内涵,理解质点概念质点是我们进入高中后所学习的第一个物理概念,而质点本身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因此要准确理解质点概念,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理想模型”.1.“理想模型”的四个要点(1)“理想模型”是为了使研究的问题得以简化或为研究问题方便而进行的一种科学的抽象,实际并不存在.(2)“理想模型”是以研究目的为出发点,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而建立的“物理模型”.(3)“理想模型”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对客观存在的复杂事物的一种近似反映,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4)在物理学研究中,“理想模型”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入“理想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2.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物质点叫做质点.(2)对质点的理解①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尽管不是实际存在的物体,但它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反映,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进行的科学抽象,它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了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使所研究的复杂问题得到了简化.②质点不同于几何学中的点,它具有质量,不占有空间;而几何学中的点只表示空间位置.(3)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视物体为质点.如地球非常大,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大小与日地间距相比就变成了次要因素,我们完全可以把地球当做质点来看待;但在研究地球自转时,或者研究地球上不同区域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了.对点例题在下列选项中,能够把研究对象看做质点的是()A.研究导弹驱逐舰“兰州”舰以及导弹护卫舰“衡水”舰组成的远海训练编队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的航行速度时B.对钓鱼岛进行遥感测绘时C.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D.正在进行花样溜冰的运动员解题指导研究远海训练编队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的速度时,编队中的舰艇的形状可以忽略,故可以看成质点,A正确.对钓鱼岛进行遥感测绘时,要研究岛的形状、大小,故钓鱼岛不能看做质点,B错误.研究抛出的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时不能看成质点,C错误.研究花样溜冰的运动员,主要是研究其肢体各部分的动作,所以此时运动员不能看成质点,D错误.答案 A误区警示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首先决定于我们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被忽略,则物体可视为质点,反之则不能.此外,在质点概念的判断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误区:(1)关键词错误,是“在一定条件下物体可以被看成质点”而不是“物体是质点”.(2)同一个物体在某个物理情景中可以被看成质点,而在其他的物理情景中不一定可以被看成质点.(3)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与物体的大小无关,并不是大的物体不能被看成质点而小的物体就一定能被看成质点.(4)“质点”不同于几何中的“点”,质点有质量而几何中的点没有质量.1.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是()A.地面上放一只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力推它,研究它是否翻转时B.研究足球能形成“香蕉球”的原因C.对于汽车的后轮,在研究汽车牵引力的来源时D.人造地球卫星,在研究其绕地球运动时答案 D解析木箱在水平力作用下是否翻转与力的作用点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木箱是不能看成质点的.“香蕉球”的成因与足球的旋转有关,故不能把足球看成质点.汽车牵引力的来源与后轮的转动有关,在研究汽车牵引力的来源时,不能把汽车后轮看成质点.卫星绕地球运动时,自身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把它看成质点.故正确选项为D.2.在研究下列问题时,可以把汽车看做质点的是()A.研究汽车通过某一路标的时间B.研究人在汽车上的位置C.研究汽车在斜坡上有无翻车的危险D.计算汽车从北京开往上海的时间答案 D第2点区分矢量与标量,理解位移与路程高中阶段的物理量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大小、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另一类是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标量.两类物理量在表达、运算、比较等方面都是不同的.1.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速度、位移等.①矢量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矢量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矢量的方向.②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可用正、负表示方向.若矢量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则为正;若矢量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则为负.(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温度等.①有些标量也带正、负号,但标量的正、负号与矢量的正、负号意义是不同的,它不表示方向.对于不同的标量,正、负号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如:温度的正、负表示比零摄氏度高还是低,电荷量的正、负表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②标量的运算遵从算术法则.(3)大小比较:①比较两个矢量大小时比较其绝对值即可;②比较两个标量大小时,需比较其代数值.2.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指向表示位移的方向.(2)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它不表示质点位置的变化.路程和位移的比较:才等于路程.因此,质点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大小总是小于或等于路程对点例题某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他在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跑道上跑步,从O点沿圆形跑道逆时针方向跑了4.75圈到达A点,求它通过的位移和路程.思路点拨位移是矢量,求某一过程的位移,既要求出大小,还要标明方向.描述物体在平面内的曲线运动时,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当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其位移的大小与路程是不相等的,且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解题指导如图所示,有向线段OA即为该学生通过的位移s=R2+R2=2R,位移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φ=45°.通过的路程为L=4×2πR+34×2πR=192πR.答案见解题指导技巧归纳解运动学问题时,画出运动示意图可帮助分析问题,特别是运动过程较复杂时,运动示意图可使运动过程清晰.此外,对于定量计算的问题,若是直线运动,就画直线坐标系;若是曲线运动,就画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将运动的轨迹在坐标系上画出.如图1所示,一边长为10 cm的实心立方体木块,一只昆虫从A点爬到G点.求:图1(1)该昆虫的位移;(2)该昆虫的最短路程.答案(1)10 3 cm,方向由A指向G(2)10 5 cm解析(1)昆虫的位移为A指向G的有向线段,大小为10 3 cm,方向由A指向G(2)关于最短路程,应该从相邻的两个面到达G点才可能最短,把面AEFD和CDFG展开,如图所示,然后连接A与G,AG的长度就是最短路程,大小为10 5 cm.第3点正确区分几种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运动学的核心概念.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又有瞬时速度、瞬时速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的区别,下面比较四个概念的关系.1.平均速度(1)定义:运动物体通过的位移与产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2)公式:v =st (s 表示位移,t 表示发生该段位移所用的时间).(3)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注意:①平均速度粗略地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和方向.②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所以求平均速度时,首先搞清求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1)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2)公式:v =st(t →0)(3)瞬时速度是矢量,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运动物体当前的运动方向.注意:①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②在s -t 图像中,某时刻的速度等于此时刻所对应的图线的斜率.③匀速直线运动是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的运动.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 4.平均速率(1)定义: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产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2)公式:v =Lt (L 表示路程)(3)平均速率是标量.注意:平均速率并不是指平均速度的大小.对点例题 某人爬山,从山脚爬上山顶,然后又沿原路返回到山脚,上山的平均速度为v 1,下山的平均速度为v 2,则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 ) A.v 1+v 22,v 1+v 22 B.v 1-v 22,v 1-v 22C .0,v 1-v 2v 1+v 2D .0,2v 1v 2v 1+v 2解题指导 由于此人爬山往返一次,因此位移s =0,平均速度v =s t =0t=0.路程为山脚到山顶距离的2倍,设单程为L ,则平均速率为v =L +L t 1+t 2=2LL v 1+L v 2=2v 1v 2v 1+v 2,所以D 正确.答案 D技巧点拨 解平均速度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楚所求平均速度与哪一段位移和哪一段时间相对应.在变速运动中,不同时间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解题的方法是先设出未知量,最后再消去.物体沿直线做单方向的运动,途经直线上的A 、B 、C 三点,经过这三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 A 、v B 、v C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v A 、vB 、vC 越大,则由A 到C 所用的时间越短B .经过A 、B 、C 三点时的瞬时速率就是v A 、v B 、v CC .由A 到C 这一阶段的平均速度为v =v A +v B +v C3D .由A 到C 这一阶段的平均速度越大,则由A 到C 所用的时间越短 答案 D解析 由A 到C 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是由平均速度的大小决定的,而不是由瞬时速度决定,故A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瞬时速率是标量,B 选项混淆了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的概念;A 到C 的平均速度与v A 、v B 、v C 没有必然联系,故C 选项错误.第4点 v 、Δv 和a 的比较加速度是研究变速运动的重要物理量,它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与方向.但它与速度的变化Δt 来决定对点例题 有以下几种情景,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对情景分析和判断正确的说法( ) ①点火后即将升空的火箭 ②高速公路上沿直线高速行驶的轿车为避免事故紧急刹车 ③运动的磁悬浮列车在轨道上高速行驶 ④太空的空间站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A .因火箭还没有运动,所以加速度一定为零 B .轿车紧急刹车,速度变化很快,所以加速度很大C .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因速度很大,所以加速度也一定很大D .尽管空间站匀速转动,但加速度不为零解题指导 点火后虽然火箭速度为零,但由于时间趋于零,故具有很大的的加速度,选项A 错误;判断加速度存在的依据是看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看速度的大小,选项B 正确;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运动速度大,但速度不发生变化,则加速度为零,选项C 错误;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变化,速度就变化,一定有加速度,选项D 正确. 答案 BD特别提醒 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加速度与速度无必然的联系,即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小的物体加速度不一定小,物体某时刻速度为0时加速度不一定为0.1.关于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变化得越多,加速度就越大 B .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C .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D .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也不断变小 答案 B解析 “速度变化得越多”是指Δv 越大,但若所用时间Δt 也很大,则Δv就不一定大,故选项A 错误.“速度变化得越快”是指速度的变化率ΔvΔt 越大,即加速度a 越大,故选项B 正确.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 =0以后就可能反向运动,故选项C 错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尽管加速度在变小,但物体仍在加速,直到加速度a =0时,速度就达到最大了,故选项D 错误. 2.下列关于速度、速度的变化及加速度的相互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 B .加速度越大,速度一定越大 C .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D .速度变化得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答案 C解析 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故C 对,D 错.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没有必然关系,A 、B 错.第5点 应用a =v t -v 0t 计算加速度的注意事项1.公式a =v t -v 0t中v 0表示物体的初速度,v t 表示物体的末速度,应用时不能将两者颠倒.2.公式a =v t -v 0t 是矢量式,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皆为矢量.应用时要先规定好正方向,v 0、v t 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时取正值,相反时取负值.3.加速度a 的正负由计算结果来确定.计算结果是正数则说明a 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是负数则说明a 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对点例题 一只足球以10 m/s 的速度沿正东方向运动,运动员飞起一脚,足球以20 m/s 的速度向正西方向飞去,运动员与足球的作用时间为0.1 s ,求足球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解题指导 对于足球,初、末速度方向相反,求解时应先确定正方向. 规定正东为正方向,则v 0=10 m/s ,v t =- 20 m/s由a =v t -v 0t ,得a =-20-100.1 m/s 2=-300 m/s 2,“-”表示加速度的方向向西. 答案 300 m/s 2 方向向西一子弹击中木板的速度是600 m/s ,历时0.05 s 穿出木板,穿出木板时的速度为300 m/s ,则子弹穿过木板时的加速度大小为多少,加速度的方向如何? 答案 6×103 m/s 2 与子弹的运动方向相反 解析 a =v t -v 0t =300-6000.05 m/s 2=-6×103 m/s 2负号说明加速度方向与子弹的运动方向相反.第6点 使用打点计时器的九大注意1.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是交流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压是4~6 V ,电火花计时器的电压是220 V.2.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线、重复点或点迹不清晰,应调整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适当.3.复写纸不要装反,每打完一条纸带,应调整一下复写纸的位置,若点迹不够清晰,应考虑更换复写纸.4.纸带应平顺,减小摩擦阻力,从而起到减小误差的作用.5.使用打点计时器,先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实验台上,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放开纸带.6.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墨粉纸套在纸盘轴上,把纸带穿过限位孔;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7.处理纸带数据时,密集点的位移差值测量起来误差大,应舍去;一般以每五个点(或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8.描点作图时,应把尽量多的点连在一条直线(或平滑曲线)上,不能连在线上的点应分居在线的两侧,误差过大的点可以舍去.9.打点计时器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每打完一条纸带后,应立即切断电源.待安装好纸带后,再次接通电源并进行实验.因打点计时器是按间歇工作设计的,故长期工作可能会因线圈发热而损坏.对点例题在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若纸带上出现了下列情况,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并提出调节的方法.(1)打点不清晰或不打点;(2)打出的是短线而不是点;(3)打双点.答案见解题指导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________电源的计时器,它的工作电压是________,当电源频率是50 Hz时,它每隔______打一次点.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应穿过________,复写纸应套在________上,并要放在纸带的________面;应把________电源用导线接在______上;打点时应先________,再让纸带运动.答案交流4~6 V0.02 s限位孔定位轴上低压交流接线柱接通电源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测量时间的仪器,使用4~6 V的低压交流电源,它每隔一个周期打一个点,因此纸带上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交流电的周期.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应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套在定位轴上,并放在纸带的上面,打点时要先接通电源再让纸带运动.2.某学生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开始时的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有错误与不妥之处,请把它找出来.图1答案 见解析解析 电磁打点计时器必须接低压交流电源,而题图中所接为直流电源,这是第一个错误;开始时小车离定滑轮端太近,向前运动的距离太小,致使纸带上打下的点过少,使实验无法正常进行,应让小车紧靠电磁打点计时器,这是第二个错误.第7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五个公式及其选用原则时间(t )、位移(s )、速度(v 0、v t )、加速度(a )是描述运动的几个重要物理量,它们可以组成许多运动学公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以下这五个公式是最基本的,记好、理解好这几个公式,对于学好物理学是至关重要的! 一、两个基本公式 1.位移公式:s =v 0t +12at 22.速度公式:v t =v 0+at 二、三个推导公式1.速度位移公式:v 2t -v 20=2as 2.平均速度公式:v =v 0+v t 2=v t23.位移差公式:Δs =aT 2 三、公式的选用原则1.能用推导公式求解的物理量,用基本公式肯定可以求解,但有些问题往往用推导公式更方便些.2.这五个公式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不仅适用于单方向的匀加速或匀减速(末速度为零)直线运动,也适用于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再反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而整个过程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的运动.3.使用公式时注意矢量(v 0、v t 、a 、s )的方向性,通常选v 0的方向为正方向,与v 0相反的方向为负方向.对点例题 一个滑雪运动员,从85 m 长的山坡上匀加速滑下,初速度为1.8 m/s ,末速度为 5.0 m/s ,他通过这段山坡需要多长时间?解题指导 解法一:利用公式v t =v 0+at 和s =v 0t +12at 2求解.由公式v t =v 0+at ,得at =v t -v 0,代入s =v 0t +12at 2有:s =v 0t +(v t -v 0)t 2,故t =2sv t +v 0=2×855.0+1.8s =25 s解法二:利用公式v 2t -v 20=2as 和v t =v 0+at 求解.由公式v 2t -v 20=2as 得,加速度a =v 2t -v 202s =5.02-1.822×85m/s 2=0.128 m/s 2.由公式v t =v 0+at 得,需要的时间t =v t -v 0a =5.0-1.80.128s =25 s解法三:利用平均速度公式v =v 0+v t 2及v =st求解.由v =v 0+v t 2得v =1.8+5.02 m/s =3.4 m/s再由v =s t 得t =s v =853.4 s =25 s答案 25 s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行驶了12 s 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总共历时20 s ,行进了50 m ,求汽车的最大速度. 答案 5 m/s解析 解法一:(基本公式法)设最大速度为v max ,由题意得, s =s 1+s 2=12a 1t 21+v max t 2-12a 2t 22,t =t 1+t 2, v max =a 1t 1,0=v max -a 2t 2,解得v max =2st 1+t 2=2×5020 m/s =5 m/s.解法二:(平均速度法)由于汽车在前后两段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前后段的平均速度均为最大速度v max 的一半,即v =0+v max 2=v max 2,s =v t 得v max =2st 总=5 m/s.第8点 两种运动图像的比较在物理学中,图像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既可以用图像来描述物理问题,也可以用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而且用图像法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往往比用解析法更简洁直观.运动学中,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是两种最典型的图像,下面列表比较它们的区别和s -t 图像v -t 图像共同点s-t图像、v-t图像都是抽象的,都不能表示质点的运动轨迹对点例题如图1所示的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中,给出的四条曲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图1A.图线1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B.s—t图像中,t1时刻v1>v2C.v—t图像中0至t3时间内物体3和4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两图像中,t2、t4时刻分别表示2、4开始反向运动解题指导图线1是位移图像,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选项A错;s-t图线上某点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选项B正确;v-t图像中0至t3时间内物体3和4位移不同,所以平均速度大小不相等,选项C错;t2时刻2开始反向运动,t4时刻4的方向不变,选项D错.答案 B1.如图2所示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出发的位移(s-t)图像,由图像可以看出在0~4 s这段时间内()图2A .甲、乙两物体始终同向运动B .4 s 时甲、乙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最大C .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D .甲、乙两物体之间的最大距离为3 m 答案 D解析 由位移图像可知,在0~2 s 时间内,甲物体沿x 轴正方向做速度大小为v 1=2 m/s 的匀速直线运动,在2 s 时运动方向改变,在2 s ~6 s 时间内,甲沿x 轴负方向做速度大小为v 2=1 m/s 的匀速直线运动.乙在整个时间内沿s 轴正方向做速度为v =0.5 m/s 的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选项A 错误;2 s 末,甲运动到s 1=4 m 处,乙运动到s 2=1 m 处,甲、乙之间距离最大,最大距离为Δs =s 1-s 2=3 m .4 s 时甲、乙都处在s =2 m 处,甲、乙相遇,所以选项B 错误,D 正确;在0~4 s 这段时间内甲、乙位移相等,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知平均速度相等,所以选项C 错误.2.如图3所示,Ⅰ、Ⅱ分别是甲、乙两小球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v -t 图线,根据图线可以判断( )图3A .甲、乙两小球做的是初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同B .两球在t =8 s 时相距最远C .两球在t =2 s 时速率相等D .两球在t =8 s 时相遇 答案 CD解析 由速度图像可知,甲做初速度为40 m/s ,加速度为-10 m/s 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乙做初速度为-20 m/s ,加速度为203 m/s 2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甲、乙两小球做的是初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不相同,方向不相同,选项A 错误.在t =8 s 时,甲的位移为零,乙的位移为零,所以两球在t =8 s 时相遇,选项B 错误,D 正确.在t =2 s 时,甲球速度为20 m/s ,乙球速度为-20 m/s ,两球在t =2 s 时速率相等,选项C 正确.第9点 利用“平均速度”巧解运动学问题同学们在解运动学问题时,往往首先想到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及相关公式求解,但是有时利用这些公式解题比较繁琐,而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解题却非常方便.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在时间t 内位移是s ,初速度为v 0,末速度为v t ,则有v =s t =v 0+v t2=v t 2.对点例题 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由静止开始先匀加速前进10 m 后,物体又匀减速前进50 m 才停止.求该物体在这两个阶段中运动时间之比t 1∶t 2.解题指导 设物体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 1,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为v t ,它也是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物体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 2.由s =v 0+v t 2t 得10=0+v t2t 150=v t +02t 2联立两方程有t 1∶t 2=1∶5 答案 1∶51.某种类型的飞机起飞滑行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4.0 m/s 2,飞机速度达到85 m/s 时离开地面升空.如果在飞机达到起飞速度时,突然接到命令停止起飞,飞行员立即使飞机制动,飞机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0 m/s 2.如果要求你为该类型的飞机设计一条跑道,使飞机在这种情况下停止起飞而不滑出跑道,你设计的跑道长度至少要多长? 答案 1 626 m解析 飞机先由静止匀加速达到最大速度v m ,随即又匀减速直到静止,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 =v m2①加速阶段用时设为t 1,则v m =a 1t 1②减速阶段可看成初速度为零、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用时为t 2,则有v m =a 2t 2③ 跑道最小长度设为s ,则s =v (t 1+t 2)④代入数值,联立①②③④解得s =v m2(t 1+t 2)≈1 626 m2.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 s 内的位移为4 m ,在第二个2 s 内的位移为0,求物体运动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大小. 答案 3 m/s 1 m/s 2解析 此题易错把“在第二个2 s 内的位移为0”理解为“第二个2 s 内物体静止”而出错,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始终不变.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有v =v t2则第1、2个2 s 内的中间时刻速度分别为v 1=2 m/s 、v 2=0,又a =v 2-v 1t=-1 m/s2再根据v 1=v 0+a ×1,解得v 0=3 m/s第10点 警惕刹车类问题中的“时间陷阱”对于汽车刹车这一类减速运动问题,一定要注意“时间陷阱”,因为在利用公式s =v 0t +12at 2时,只要知道了v 0、a 、t ,原则上是可以计算出位移的,但在实际问题中,告诉的时间往往超过减速到零所用的时间,所以利用上述公式时往往容易出错. 解答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1.先确定刹车时间.若车辆从刹车到速度减到零所用的时间为T ,则由公式v t =v 0+aT (其中v t =0,a <0)可计算出刹车时间T =-v 0a.2.将题中所给出的已知时间t 与T 比较.若T <t ,则在利用公式v t =v 0-at 、s =v 0t -12at 2进行计算时,公式中的时间应为T ;若T >t ,则在利用以上公式进行计算时,公式中的时间应为t .对点例题 一辆汽车以72 km/h 的速度行驶,现因事故紧急刹车并最终停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加速度大小为5 m/s 2,则从开始刹车经过5 s ,汽车通过的距离是多少? 解题指导 错解:选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v 0=72 km/h =20 m/s a =-5 m/s 2,t =5 s由s =v 0t +12at 2得s =37.5 m正解:设汽车由刹车开始到停止运动所用的时间为t 0,选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v 0=72 km/h =20 m/s a =-5 m/s 2由v t =v 0+at 0得t 0=v t -v 0a =0-20-5 s =4 s可见,该汽车刹车后经过4 s 就已经停止运动由s =v 0t +12at 2知刹车后经过5 s 通过的距离为s =v 0t 0+12at 20=[20×4+12×(-5)×42] m =40 m 答案 40 m。

沪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课件【完整版】

沪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课件【完整版】
D.
例 如图所示,某质点沿半径 为R的半圆弧由a点运动到b点, 则它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 B)
A.0,0 C.R,向东;πR
B.2R,向东;πR D.2R,向东;2R
例: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D) A、位移就是路程 B、位移的大小总小于路程 C、位移和路程都与具体的运动路径 有关
在物理学中,为了描述物体的 运动,我们引入了一一些基 本概念
一、怎样判断动与静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 体的位置变化,简 称运动
是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例如:车辆的行驶,机器的运转 树叶的摇摆,雄鹰振翅 河水流动、风等等
2、轨迹: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线
轨迹是直线 直线运动
轨迹是曲线
D、位移是矢量,表示物体位置的变
动;路程是标量,表示物体运动轨迹 的长度
小球从距地面5m高处落下,碰到地面反 弹 后,在距地面2m高处被接住,则小球从高处落下 到被接住这一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
分别是( D )
A、7m、7m B、5m、2m C、5m、3m D、7m、3m
四、用坐标表示位置和位移 物体做直线运动(一维运动),一个坐标 物体做平面运动(二维运动),两个坐标 物体做空间运动(三维运动),三个坐标
五、时间和时刻有什么不同
1、时刻:时光流逝过程中的每一瞬间 ,是状态量 时间: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 是过程量
(1).时刻:在时间轴上,用点来表示.

下上 下

课课 课
8 45min 945min 10 t/h
10min
(2)时间表示一段,在时间轴上是线段
0 1 2 3 4 5 t/s
前三秒 前二秒 前一秒

沪科版 九年级全一册 物理 第十四章 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设计

沪科版 九年级全一册 物理 第十四章 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设计
课题:第一节 电是什么
课型பைடு நூலகம்实验探究课
课时: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一节。本章教材介绍了摩擦起电、电路连接、串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础。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本节教材学习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电学部分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积累;本课内容在编排上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通过探究、分析、归纳来认识静电,防止和利用静电,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能力上都十分重要。
电的重要性可以关闭电源来做个反差性的效果,更显示其重要。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第 页
A、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及作用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观察现象为(相互排斥)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观察现象为(相互排斥)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观察现象为(相互吸引)老师: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相同吗?学生:不同两种电荷: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老师: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你能总结出电荷的作用规律吗?看谁说的又快又准确。学生: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难点: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和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的原理。
七、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习题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题一上课,多媒体显示雷公电母,电闪雷鸣,用声音和画面给学生心灵以震撼。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发生雷击火灾,先后出现了大小19个火场、几十个火点,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森林雷击火灾。老师:雷公电母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掌管雷电的神,传说中他会给犯罪的人以惩罚。难道以上现象是雷公电母给人类的惩罚吗?我们赶快来学习这一课,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其实,电早已深入了我们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四同、三异、三无关”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它揭示了两个物体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可概括为“四同、三异、三无关”.
一、“四同”
1.等大:大小相等,不能认为只有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才大小相等.
2.共线: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同时: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能认为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4.同性质:不同性质的力不可能具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三异”
1.异向:方向相反.
2.异体: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异效果:在不同的物体上分别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因此,不能认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三、“三无关”
1.与是什么物体无关.
2.与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与是否与另外物体相互作用无关.
物理解题首先要进行受力分析,而牛顿第三定律研究的是两个物体之间作用
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因此在受力分析特别是转移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时,必然用到牛顿第三定律,它是联系各力之间关系的桥梁.
对点例题如图1所示,有两艘质量相等的有篷小船,用绳子连接(绳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其中一艘船内有人拉绳子,如果水的阻力不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1
A.绳子两端的拉力不相等,有人的船连接的一端拉力较大
B.根据两船运动的快慢,运动快的船里肯定有人,因为是他用力,船才运动起来的
C.两船运动快慢情况是一样的,因为两船完全相同,又受到了大小相等的拉力
D.两船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运动快的船里肯定没有人,因为没有人的船质量小,而两船受到的拉力是相等的
解题指导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作用在两船上的力是相等的,有人的船质量大,没人的船质量小,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可知,没人的船运动的加速度大,经相等的时间其运动速度大,故没人的船运动快.
答案 D
特别提醒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只取决于物体本身所受的合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变化无关.
1.在火箭把卫星发送上天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卫星和火箭上天的情况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火箭尾部向外喷气,喷出的气体反过来对火箭产生一个作用力,从而使火箭获得向上的推力
B.火箭的推力是由于喷出的气体对空气产生一个作用力,空气的反作用力作用于火箭而产生的
C.火箭飞出大气层后,由于没有了空气,火箭虽向后喷气也不会产生推力D.卫星进入轨道后和地球间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答案 A
解析火箭发射后仍受到地球的引力,火箭受到的推力不是空气的反作用力,而是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故A正确,B错误;卫星进入轨道之后也与地球之间存在相互的引力,D错误.
2.如图2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个重G=10 N的金属块,使金属块部分浸入放在台秤上的水杯中(水不会溢出).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T′=6 N,则台秤的示数( )
图2
A.保持不变B.增加10 N
C.增加6 N D.增加4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