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学讲义
教育学 讲义 之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三、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 1.示范性 • 2.创造性 • 3.系统性 • 4.学习性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
• 1.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根据社会发展 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 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 业人员的过程。
研究发现优秀教师有四项共同特质
首先,优秀教师关心他们的学科内容,对于教 学内容拥有虔诚的狂热。 第二,优秀教师关心他们的学生 第三,优秀教师热爱教学工作 第四,优秀教师能将原则付诸实践,他们会应 用其有关动机、学习与学习迁移等知识,让 教学更有效。
•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过:“在经历了 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 惶恐的结论:” • 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 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 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 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 是启发灵感的媒体。
3.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 国外学者从教师关注角度将教师专 业发展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阶段名称
主要特征
从教前关注阶段 职前阶段的学生只是想象中的教师,仅 关注自己。
早期求生阶段
主要关注的是自我胜任能力以及作为一 个教师如何“幸存”下来,关注对课堂 控制、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教 学的评价。
关注教学情境阶 教师主要关心在目前教学情境对教学方 法和材料等限制下,如何正常地完成教 段 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 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核心,关注他 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 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幼儿教育学第3章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三章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一、全面发展教育与幼儿的发展(一)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二)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1.体、智、德、美四育的意义(3)德育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对幼儿实施德育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幼儿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代表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美育美育通过艺术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幼儿的心灵,使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产生美好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2.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在幼儿的发展中,体、智、德、美四育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不能相互取代。
几个方面统一于幼儿个体的身心结构之中,体、智、德、美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说,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将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体育(一)幼儿体育的概念幼儿体育有着不同于中、小学的特点,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在幼儿阶段,由于抵抗力差、骨骼和肌肉发育不成熟、动作不协调等,需要设计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不宜进行爆发性肌肉活动;需要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膳食营养;需要把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创设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等。
(二)幼儿体育的目标与内容1.幼儿体育的目标幼儿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幼儿教育学完整ppt课件

幼儿园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采 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幼儿园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讲解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幼儿传授知识、 解释概念。
示范法
教师通过示范动作或操作过程,帮助 幼儿掌握正确的技能和方法。
幼儿园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讨论法
引导幼儿围绕某个问题或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育方法
采用游戏法、情境法、讲解法等多种方法,注重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实践操作 ,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家园合作,与家长共同促进 幼儿的发展。
03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幼儿园课程的类型与内容
01
分科课程
将幼儿园课程划分为语言、数 学、科学、社会、艺术等不同
的学科领域。
以主题或问题为中心,将不同学 科领域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化。
02
科学探索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探索自 然世界,培养科学精神和求知
欲。
03
艺术创造
通过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 形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
创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幼儿园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直观性原则
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知 识。
游戏化原则
将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 热情。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与内容
01
内容
02
03
04
幼儿园为社区提供服务
社区为幼儿园提供支持和帮助
幼儿园与社区共同开展活动
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构建目标 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幼儿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第一部分第一章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学

(4)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5)重视感觉教育
7、陶行知
我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实践中,他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在幼儿教育方面,他主要的贡献和观点如下:
(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批判旧中国幼儿教育的弊端,坚决主张改革外国化的、费钱的、富贵的幼儿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儿园,还创建了乡村幼儿师范教育,农村幼教研究会等等。
(2)重视幼儿教育
普及幼儿教育的三大步骤:唤起国人明白幼儿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改革幼儿园,面向乡村工厂;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等。
(1)论自然教育
核心思想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既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
a、教育的三个来源:自然、人、事物
b、教育遵循自然
c、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2)论教育年龄分期
a、婴儿期(出生-3岁)
b、儿童期(3-12岁)
c、少年期(12-15岁)
二、研究学前教育的方法
(一)调查法
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型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反对幼儿园课程脱离实际,主张根据儿童的环境——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作幼稚园课程系统的中心,让儿童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
幼儿教育学第一第二章教学讲义

• ( 1 ) 1922 年 11 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 即所谓的“新学制”,将蒙养院改为幼稚园,确立了 幼稚园制度,幼儿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 • 民国时期幼教师资的培训又从不够正规向严格化、 标准化改变,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师资。
五四”运动前后学前教育实施的主要特点
• “民国初年,资产阶级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学 前教育上,建立了蒙养园制度。这是学前教育地位有 所提高的标志。
第二节 我国颁布的幼儿教育的法规、文 件、意义及主要内容
• 国民经济恢复期的幼儿教育相关法规、文件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幼儿教育法规、文件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幼儿教育法规、文件
国民经济恢复期的幼儿教育相关法规、文件
从教育学自身理论体系来看:
教育原理
教学论 课程论 德育原理 教育管理学
(二)为什么学习幼儿教育学
•
幼儿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繁衍和延续。 在我国,教育幼儿更是一项伟大的国家事业。中 国需要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需要尽快培养大 批高质量的人才,而这一伟大的工程必须从娃娃 抓起。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担负着人才培养奠基的光荣任务。办高质量 的幼儿教育,让教育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的 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不仅啊是时代 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幼儿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追求。
第一节 幼儿教育的基本概念
• • 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可以说是在我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之一。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 “人,惟有凭借教育,才能成人。”如果我们离开了教育, 就只能长大(生理上的成熟),而不能成人(心理、个性 的成熟、完善等)。
为了更好地表达教育的概念,理论是在肯定教育 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分析,把 教育分为广义和侠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指的是有目的、 有意识地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 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 教育和学校教育。侠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与家庭 和社会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机构的专业人员, 而且有很强的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因此,教育 的概念,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 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 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 (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由于 学校教育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 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 作用。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二章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幼⼉园教育的⽬标 (⼀)幼⼉园教育⽬标的内涵 幼⼉园教育⽬标是教育⽬的在幼⼉园教育这⼀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园提出的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教育机构统⼀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园教育的⽬标是“对幼⼉实施体、智、德、美等⽅⾯全⾯发展的教育,促进其⾝⼼和谐发展”。
幼⼉园教育的⽬标是完成幼⼉园教育任务,提⾼幼⼉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标对全国幼⼉园教育进⾏领导和调控。
(⼆)制定幼⼉园教育⽬标的依据 1.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幼⼉教育具有社会属性。
教育是要把⼈类历史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等有计划、有组织、有⽬的地传播到下⼀代,培养为社会服务的⼈。
同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总是根据⾃⾝的利益和需要来规定培养新⼀代⼈的⽅向。
这些阶层所制定的教育任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制定幼⼉园具体教育⽬标时,应注意以下⼏个问题: (1)教育⽬标分解的⽅法要恰当 对于某个具体的幼⼉园来说,⼜可以分为学年教育⽬标、学期教育⽬标、周或⽉的教育⽬标、单个教学活动的教育⽬标等。
每⼀个层次的⽬标都是受上⼀层⽬标的制约,构成达到总⽬标的阶梯: (2)教育⽬标的涵盖⾯要全⾯ 幼⼉园教育⽬标的内容要覆盖幼⼉全⾯发展的所有内容,即包括体、智、德、美各个⽅⾯,并且不能偏废; (3)教育⽬标要有连续性和⼀致性 教育⽬标的实现是长期的、阶段性的过程,需要保持各个层级⽬标直接的相互衔接,协调⼀致。
在幼⼉园教育⽬标的实施过程中,幼⼉教师是重要保证。
教师必须清楚地理解教育⽬标的内涵与外延,掌握相应的实施技能,指导和促进幼⼉的发展。
⼆、幼⼉园的任务 (⼀)幼⼉园的双重任务 我国幼⼉园是学制教育的基础阶段,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样,应该使受教育者在体、智、德、美等⽅⾯得到全⾯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
同时,幼⼉园⼜是⼀种社会公共育⼉机构,具有福利性,担负着其他学校教育机构所没有的为家长服务的特殊任务。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基础讲义

幼儿教育学基础讲义基础讲义1-2章在绪论里主要介绍了(P1)幼儿教育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从人们教育幼儿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情景案例1说明了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有这么一个真人真事:由于大人平时不注意语言说话场合、方式和教育方法,导致他三四岁的孩子个性发展不健康,在大人说:“你这孩子咋办时?时,马上接话音说:“凉拌”(就是凉拌菜的意思。
)先看第一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对教育的理解可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概念]教育定义: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称为广义的教育。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
[填空]学校教育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概念]幼儿教育定义: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
[简答或论述]幼儿教育的意义: 4点(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填空、辨析或判断]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
(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那么幼儿教育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四个关键人物)?(P20)生产的社会化带来了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幼儿教育机构就首先在欧洲诞生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
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是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在十九世纪中叶,(P21)[填空或判断]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特点是: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来得到体力、语言、认识、想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基础,讲义 第五章

第五章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方法幼儿园教育方法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的性质特点,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全发展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手段的总称。
幼儿园教育方法多种多样,通常用到的有语言法、形象法、实践法、游戏法、情境法、评价法、移情法、角色扮演法、环境陶冶法、暗示法等。
第一节语言法一、语言法的含义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
在幼儿园活动中,语言是双方信息交流的载体,是联系教师和幼儿教与学活动的纽带。
从幼儿语言的角度来说,语言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工具。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的语言技巧不仅能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便于幼儿理解知识、传授信息。
幼儿园教育的语言法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教与学以帮助幼儿掌握教育内容的一种方法。
它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充分发挥语言信息的传输作用和人际沟通作用,以达到教育目标。
语言法不是单一的方法,而是一大类方法,包括口语、谈话、讲解、提问等多种方法小类。
语言法通常是与别的教育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当幼儿以语言为学习对象(如故事欣赏、讲述等)时,语言法是占主导地位的方法;当将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时,语言法则服从于别的方法,并与之紧密结合,如开展艺术欣赏活动的时候,教师运用形象法的同时也在运用语言法。
正因为语言法的工具性,使语言无处不在,语言法运用得最为广泛。
二、语言法的内容(一)教师口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幼儿教师的语言是一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符合教育需要、遵循幼儿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幼儿园教育相对于其他的教育形式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的口语使用得特别多,这是由幼儿期独有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幼儿基本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他所接受的教育信息大多来自成人的口耳相传。
教育学讲义(完整版)

引言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教育体系、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讲义旨在系统概述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并提供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这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教育的定义1.1教育的概念和特征1.2教育的目标和意义1.3教育的类型和层次1.4教育的主要环节和过程1.5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2.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1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2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3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特点与需求2.4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连结2.5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互动关系3.教学理论与方法3.1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3.2教学方法的分类和特点3.3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3.4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匹配问题3.5创新教育方法的实践与应用4.教育评估4.1教育评估的概念和意义4.2教育评估的目的与要求4.3教育评估的类型和方法4.4教育评估与课程改革的关系4.5教育评估结果的运用与反馈5.教育管理5.1教育管理的概念和内涵5.2教育管理的目标与职能5.3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5.4教育管理中的决策与领导5.5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与创新总结本文综述了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为有效的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切实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实施。
希望本讲义能成为读者的重要学习资料,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也希望读者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幼儿教育学-第一章

研究与探索 放眼世界 教育经验 家庭教育
《早期教育》月刊
对象:0-6岁儿童家长及教师、 教育工作者
出版时间:1月15日 主办单位:江苏教育报刊社 部分栏目:
家园立交桥 卫生保健 教育经验 咨询台
二、什么是幼儿教育
• 研究对象
( 过 渡 , 不 过语言 逻辑反 了。应 该为— —) 他 十 分 勇敢 ,敢向 权威挑 战! ( 看 , 表 达 效果就 是不一 样。所 以说作 文需要 不断修 改,只 有在点 评中不 断丰富 自 己 的 作 文 理论, 才会有 更好的 写作实 践,明 白吗? 孩子! ) 大 闹 蟠 桃 会, 因 为 玉 皇 大 帝没告 诉他参 加,他 用那神 奇的金 箍棒, 把蟠桃 大会弄 得一团 糟。拿 鲜 果 、 吃 仙 丹,他 铜头铁 壁刀枪 不入, 最后回 到了花 果山。 他 法 力 无 边十万 天 兵 天 将 都 拿他没 办法, 最后被 如来佛 祖施法 压在了 五行山 下五百 年,这 五百年 他 历 经 风 雨 吃尽了 苦头。 他 取 经 路 上,三 打白骨 精的时 候是那 样勇敢 机智, 白 骨 精 的 三 番变化 可以骗 过唐僧 的肉眼 ,却骗 不过他 的火眼 金睛, 抄起他 的武器 对 着 妖 魔 鬼 怪狠狠 地砸下 去,砸 他个一 世英名 ,砸他 个朗朗 乾坤! (文章 要有感 情 , 要 有 力 度,也 就是要 有属于 你自己 的闪光 语言! 好文章 语不惊 人死不 休!) 这 个嫉恶 如仇, 不怕困 难,坚 忍不拔 ,英勇 无畏的 孙悟空 是我心 中最敬 佩的偶 像!
• ——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 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 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 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 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 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五章幼儿园环境

⼀、幼⼉园环境概述 (⼀)幼⼉园环境的含义 1.幼⼉园环境的概念 ⼴义的幼⼉园环境是指幼⼉园教育赖以进⾏的⼀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幼⼉园内部⼩环境,⼜包括幼⼉园外的家庭、社会、⾃然、⽂化等⼤环境。
狭义的幼⼉园环境是指在幼⼉园中,对幼⼉⾝⼼发展产⽣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
2.幼⼉园环境的分类 幼⼉园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类。
⼴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对幼⼉园教育产⽣影响的⼀切天然环境与⼈⼯环境中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
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园内对幼⼉发展有影响作⽤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
⼴义的精神环境泛指对幼⼉园教育产⽣影响的整个社会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活⽅式、⼈际关系等,狭义的精神环境指幼⼉园内对幼⼉发展产⽣影响的⼀切精神因素的总和。
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与⾏为、幼⼉园⼈际关系、幼⼉园⽂化氛围等。
(⼆)幼⼉园环境的特点 1.环境的教育性 幼⼉园环境的教育性与可控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环境的教育性决定了环境的可控性,使可控性有了明确的标准和⽅向,⽽可控性⼜保证了教育性的实现,⼆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影响幼⼉园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1.物质因素 物质环境是幼⼉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园教育的关系⼗分密切,并对幼⼉园环境质量产⽣重要影响。
教师应结合幼⼉园的各级教育⽬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与安排空间,满⾜幼⼉活动的需要。
2.精神要素 精神环境是幼⼉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园教育的关系⼗分密切。
在影响幼⼉园环境质量的各种精神因素中,⼈的要素、幼⼉园⽂化的作⽤是⼗分巨⼤的。
(1)⼈的要素 在⼈的要素中,幼⼉教师是幼⼉园中对幼⼉发展影响的因素。
在⼀定的物质条件具备后,教师的观念和⾏为是影响幼⼉园环境质量的决定因素。
幼儿教育学ppt课件完整版

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发展起到塑造作用,提供了学习和成长 的机会。
2024/1/28
13
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规律
• 教育: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有计划、有 目的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儿童积极向上、全面发展。
2024/1/28
14
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规律
01
02
03
顺序性
2024/1/28
6
02
幼儿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2024/1/28
7
幼儿教育的总体目标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 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 育活动的兴趣。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 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 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 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2024/1/28
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 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包括倾听、表达、欣赏 文学作品等方面的内容 。
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 ,培养幼儿关心、友好 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 儿个性健康发展。包括 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 方面的内容。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 。包括观察、实验、分 类、推理等方面的内容 。
2024/1/28
31
幼儿教育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
包括幼儿的身体发育、认知、情感、社会性 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教育活动的目标 、内容、方法、手段及环境等是否适合幼儿 的发展需要。
2024/1/28
方法
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 等,其中观察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包括自然观察、情境观察、实验观察等。
幼儿园教育基础,讲义 第二章

第二章幼儿园教育的基础观念第一节儿童观儿童观是一定社会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涉及儿童的特性、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儿童期的意义等问题。
儿童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幼儿园教育的观念基础。
一、历史上流行的儿童观(一)工具本位的儿童观工具本位的儿童观,是将儿童看做某种“工具”——为家、为国、为宗教服务的工具。
因此,工具本位的儿童观包含了以下类型:家族本位的儿童观。
将儿童视为家族继承和繁衍的工具,是父母的隶属物或私有财产,认为儿童是为了家而存在,而非独立的个体。
这种儿童观历史最悠久,分布地域最广,且流传至今。
国家本位的儿童观。
认为儿童是国家的财富,是未来的劳动者和兵源,是国家的利益所在,儿童不能享有独立的权利、地位。
这是一种国家主义的儿童观,东西方兼有,且延续至近代,与家族本位的儿童观并存。
神本位的儿童观。
即宗教本位的儿童观,认为儿童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上帝恩赐而来的,儿童被看作是依附于上帝的,是“有罪的羔羊”,一生来就带有“原罪”,必须尽早禁欲和信奉上帝以求得“宽恕”,即所谓的“赎罪”。
这即是中世纪普遍流传的“原罪说”。
此外,历史上还普遍存在一种将儿童看作是“小大人”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成人的缩影,完全看不到儿童与成人的根本区别,儿童因而成为成人的附庸,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是完全被忽视的,更谈不上有独立的人格。
在此意义上讲,“小大人”的儿童观也同样将儿童工具化了。
(二)人本位的儿童观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倡导以“人”为中心,使人本位的儿童观得以产生。
在主张“天赋人权,生而平等”,反对“神权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大前提下,人本位的儿童观认为儿童并不是罪恶的,而是甜蜜、天真、纯洁的,要求人们尊重儿童,主张对儿童“另眼相待”,反对将儿童看成是“小大人”,反对用对待成人的方式来对待儿童,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提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文艺复兴时期这种人本位的儿童观,首次将儿童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被认为是儿童认识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幼儿教育学教师和幼儿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四章教师和幼儿一、幼儿教师一幼儿教师的地位、权利和义务1993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指出;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我国幼儿教师的权利有:①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③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⑤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我国幼儿教师的义务有: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完成工作任务;③按国家规定的保教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二幼儿教师的素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教师应当“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这是国家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3.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有效、高质量的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就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三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幼儿教师需要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宽广的能力结构..1.观察力幼儿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随机观察可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时候、任何环节发生..凭借这种能力;教师达到与幼儿的沟通;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有计划的观察要求预先有拟定的观察项目;教师根据观察内容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列出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观察要点;然后按计划进行观察..2.沟通的能力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教师通过微笑、点头等非言语的沟通;表达出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也可以通过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用准确的言语沟通;平等地与幼儿交流..2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加入到教育者一方;共同对受教育者——幼儿施教;极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但是;这一合作能否取得成功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比如;根据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等选择沟通策略;还需要掌握传达信息的技巧..3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幼儿之间的沟通受到他们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等方面的制约;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帮助..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技能和能力;就难以达到目的..①幼儿之间的口语沟通..幼儿之间的交谈可以极大地促进幼儿社会性、智力、语言的发展..促进幼儿之间的交谈;需要发展他们自我表达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听和说的能力;这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②幼儿间冲突的解决..幼儿的冲突是其沟通不畅的最激烈的表现形式;多发生在物的分配或活动机会的选择时..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冲突;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帮助幼儿正确对待冲突、习得解决冲突的策略;通过冲突理解人际交往的规则;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权利;克服自我中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3.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在幼儿园中;全班统一的大集体活动比重很大;难以顾及每个幼儿的兴趣、能力、个性等的个别差异..不少幼儿园除集体活动之外;还采用小组和个别活动方式..小组活动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助于幼儿之间更多地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有助于幼儿更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倾听别人的看法;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民主态度和发展自律..在小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由纯粹的教授者变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组织小组活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1分组能力分组是小组活动的第一步;分组的质量对活动的进行影响很大..合理的分组表现出三个特点:有层次、有特色、有变化..有层次;指教师分组时纵向地考虑幼儿的水平差异..例如;根据幼儿的经验、动作、思维、语言等方面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结合活动内容的难易;按水平由低到高分组;让每个幼儿能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有特色;指小组各有特点..因为幼儿有不同的兴趣、性格倾向、学习方式上的特点等;因此;每个小组的幼儿既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学习同样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学习不同的内容来达到同一个教育目标..有变化;指分组是动态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经验等来划分..2指导小组活动的能力指导小组活动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促进幼儿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每个幼儿得到真正的发展上..它要求教师:①指导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分组活动指导的根本..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分组活动必然失去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这一精髓而流于形式;不过是从集体灌输变为分组灌输;从大一统变成“放羊”而已..②指导必须了解幼儿;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分组活动虽然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如果指导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仍然不能达到目的..③灵活地改变教师的角色;灵活地改变指导方法..分组活动不像作业课那样以“教”为主;而是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因此;指导分组活动的教师不能像作业课上那样一直是教授者的角色;使用比较单一的方法..分组活动的指导必须是灵活多样的;教师的角色也要根据情况随时变化..这种指导难度很大;需要多种技能、能力的结合;除观察、沟通、有针对性的指导之外;随机教育的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关于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除以上提出的观察、沟通、组织小组活动等能力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能力;如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教育活动等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二、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幼儿是幼儿园教育的对象..幼儿园教育主要是在教师与幼儿间展开的..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如何;直接关系着幼儿园教育的质量..教师和幼儿是否能建立良好关系;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正确地看待幼儿;即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一儿童观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简言之;就是社会或成人怎么看儿童;把他们看成是什么样的存在..对儿童的看法不同;对儿童的态度、教育的方法也随之不同..儿童观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不可能产生优质的幼儿教育..三幼儿与教师的相互关系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基于上述的儿童观;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理解这一相互关系的特点..一个侧面是从社会大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都是社会的基本成员;其相互关系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尽管幼儿年幼弱小;但丝毫不影响这一平等关系..这种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是幼儿园所有人际关系中首要而基本的关系;是幼儿和教师相互关系的基础..另一个侧面是从幼儿园小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社会保障幼儿地位和权利的责任具体化为教师的义务和职责;教师成为幼儿生存、发展、学习等权利最主要的维护者;幼儿则是被保护者;教师作为成熟的社会成员;是代表国家意志的教育者;幼儿是身心均不成熟的、正在发展中的社会成员;是受教育者..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和幼儿又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不认识到这一点会导致教师的失职;导致教育上的放任自流..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始终要尊重幼儿;以民主、平等、充满爱心的态度;对每个幼儿认真地进行教育和指导..不管什么活动;无论其形式多么新颖、内容多么丰富、教师的教法多么艺术;只要没有以教师与幼儿之间正确、良好的关系为基础;就不能算是好的活动..三、幼儿和教师的相互作用一幼儿的发展1.幼儿的发展要靠个体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指遗传素质..遗传素质的差异可能带来幼儿发展上的差异;但一般来说;正常幼儿的遗传素质差异并不是很大的;对幼儿的发展也不起决定作用..后天因素是幼儿自身的全部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与遗传素质相比;后天因素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比如;幼儿的身体强健程度、智力水平、个性等..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它包括幼儿所在的环境中一切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如家庭条件、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的生活环境状况等..环境因素与幼儿个体因素作为影响幼儿发展的两大要素;二者作用不同;但密不可分;缺一不可..2.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1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幼儿园里每天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游戏等;都是幼儿与环境中的不同对象如玩具、老师、同伴等;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些活动;幼儿是不可能发展的..2幼儿的活动幼儿的活动可大致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内部活动是指不可见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外部活动指可见的幼儿的实践活动..内部和外部的活动实际上是不可分割、交融在一起进行的..无论哪种活动;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①幼儿的生理活动..幼儿生理活动是满足身体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它每时每刻都在幼儿的身体内部进行着..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生长发育的“内部工作”特别艰巨..家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需要..②幼儿的心理活动..幼儿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一样;也是必须由幼儿自己进行的、极其艰巨的“内部工作”..幼儿作为自己心理活动的主体;在作用环境的同时;他必须自己去观察、理解、记忆、思考、作出判断;靠艰苦的练习和长时间的经验去学习语言等..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适应任务..幼儿的心理活动带着鲜明的个体特征;如幼儿性格多种多样、兴趣各不相同..幼儿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但常常有可见的外显行为;如幼儿情绪愉快时就会又唱又跳、计算时常用手的动作来帮助思维等.. 、③幼儿的实践活动..幼儿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它是与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为一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幼儿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二是人际交往活动..前者是幼儿摆弄和操作实际物体如玩具、工具、日常用品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活动;后者是指幼儿与成人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和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某种关系与联系的社会性活动..二现代社会儿童发展上出现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儿童的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儿童生理发展的加速现象儿童生理发展的加速现象是指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更新;其身体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逐渐早期化的现象..生理的发展加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长加速;如儿童的身高、体重比过去有明显的增长;二是儿童的成熟加速;如性机能的发展..这些现象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明显;这不能不引起高度的注意..2.儿童心理方面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儿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此引起儿童心理的种种变化是幼儿园教育需要认真面对的..儿童的生态环境首先是家庭环境;这是儿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基地..家庭变化中对儿童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等..近年来;市场经济使得家庭的变化加剧;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教育生活..此外;社会上对高学历、高薪酬的过分追求;也对幼儿园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幼儿成长的压力加大;身心健全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不可忽视..三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包含着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这两类活动..教师在教;幼儿在学;两种活动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1.教师“教”的活动教师的“教”;就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 “教”的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直接“教”;二是间接“教”..1直接“教”的方式直接“教”的方式是指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例如;幼儿园作业课上使用的主要就是这一方式..一般来说;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采用这一方式是比较适宜的:对幼儿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规定必要的行为规范、行动规则;教给幼儿必需的知识或概念;某些技能、技巧等..直接“教”的优点是:教师直接“教”的时候;教育内容、方法、步骤等都按照教育目标进行了精心准备..因此;这种方式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经济;而且教师操作起来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即使是新教师;也能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其缺点是: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对“教”的内容不容易真正掌握;教师与幼儿之间难以双向交流;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其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2间接“教”的方式所谓间接的“教”;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间接“教”的优点在于:能较充分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适合幼儿好奇、好动、好创造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交往机会大大增加;接近幼儿的生活..缺点是:获得的知识、经验容易陷入零乱、琐碎、表面、缺乏系统;间接指导比直接指导困难得多;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3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是“教”的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在备课或活动准备阶段;教师以幼儿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经验等来计划活动;制定教案;创设环境;在上课或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并根据幼儿的反馈主动调整“教”的内容、方式;调整环境;控制活动的进程;控制整个教育过程的走向;引导幼儿向着目标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教”的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幼儿则是教师“教”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2.幼儿“学”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幼儿的“学”;如果幼儿不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育就失败了..因此;要有效地“教”;必须了解幼儿学习的规律和特点..1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无论教师直接地“教”还是间接地“教”;幼儿都是自身学习的主体..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幼儿是否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主要依赖于幼儿的兴趣、经验、认知能力、情感等;而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意志..2幼儿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①接受学习..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能按照幼儿的身心特点来讲课;能让幼儿发挥主体性;学得有兴趣;能将教师传授的东西积极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死记硬背;幼儿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把“教师讲、幼儿听”笼统地斥为机械灌输的说法是不对的..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在幼儿期;这是比“接受学习”更适合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别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如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发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态度等..因此;幼儿的学习是否有意义;关键是教师能否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而不在于用哪种学习方式..3影响幼儿学习的内外因素影响幼儿学习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条件、幼儿园教育水平、幼儿园的环境条件、物质条件的好坏等..影响幼儿学习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四促进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策略促进教师和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相互作用的策略;就是让教师和幼儿有更多的、有效的相互影响和沟通的办法;就是让教师“教”得更有效、让幼儿“学”得更好的办法..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是在教育过程中一直起主导作用的一方..这一主导作用表现在;无论是直接“教”还是间接“教”;教师都始终控制着教育过程的方向;引导幼儿向着教育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控制上;还体现在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个性等对幼儿的影响作用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是学习主体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是通过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引发和促进幼儿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体现出来的..2.直接“教”时要注意的问题1变单向的“教”为双向的交流为改变教师单方面讲、幼儿只用耳朵听的单一模式;应使用启发式;多给幼儿发表意见、提问、师生讨论的时间;注意根据幼儿的反馈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法和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于集体上课的形式不容易创造足够的幼儿参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因此;必须多利用小组、个别活动;多利用一日生活环节中的大量机会;与幼儿相互接触、一对一交往..2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为改变偏重言语讲授;教师应当重视使用非言语的身体动作、表情等;如对幼儿点点头肯定、拍拍肩鼓励、微笑以示赞赏等;多使用简单有趣的直观教具和材料;教师具体形象地演示要和幼儿的动手操作相互配合;而不是教师做、幼儿看;导人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多种游戏活动;让幼儿除听之外;能有操作、练习、模仿、实践的机会;通过看看、说说、做做、玩玩;消化、理解所学的间接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仅仅靠作业课上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3重视情感效应幼儿是否听教师的话、是否专心上课;教师对幼儿的情感态度是重要的因素..幼儿不喜欢某个老师;是决不会好好听这位老师讲什么的..幼儿如果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远远多于鼓励、表扬;其学习情绪、自尊和自信都会受到损害..4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直接上课的方式往往集体进行;幼儿人数多;使教师顾及不到幼儿的个别差异;只能大一统地“教”..但是;幼儿极大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与每个个体有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作用方式;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因此;必须改变过多地使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如让能力不同的幼儿分组或个别学习;允许他们用不同的时间完成同一学习;或给他们安排不同难度的任务;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设计多种活动;让幼儿能按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适合的活动..5重视随机的“教”直接“教”的方式决不是只限于在正规的场合、在作业课上;灵活地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进行自然的、有针对性的“教”;往往更切合幼儿的实际;更容易个别教育..6直接“教”和间接“教”相结合直接“教”和间接“教”都各有利弊;而两者的优缺点恰恰可以互补;因此;两种方式应当结合起来使用..另外;在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在不断变化的;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不断地交替出现;有时甚至交织在一起..由于这两种学习的性质不同;教师只有把直接“教”与间接“教”两种方式结合使用;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3.间接“教”要注意的问题1与直接“教”的方式相结合鉴于间接控制方式的弱点;如果教师恰当地结合直接的言语传授..在提高幼儿知识的准确性、明确性、概括性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2 正确的角色定位在使用间接“教”的方式时;教师主要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只在必要时才直接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提示;提供一些帮助等..在间接指导中;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专业修养是教师正确把握自己角色的关键..另外;教师不能对幼儿放任自流;或者忽视全局;忘记应担负的面向全体的任务;这是缺乏角色意识的表现..3环境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间接控制方式是通过环境来实现教育功能的;如果环境不适合幼儿的需要;教育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从幼儿园现状来看;环境创设的年龄特征尚注意得不够..活动中满足幼儿个别差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活动的形式、内容、材料的多样化;教师指导的个别化、个性化..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更要求教师精心地、有针对性地提供材料和玩具;帮助他们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幼儿教育学》说课稿

《幼儿教育学》说课稿一、说课程1.课程定位《幼儿教育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主干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岗位能力的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完成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本课程是在前期《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的学习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全面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以达到提升学生教育理论素养,形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门教育应用学科,同时又对后续的“五领域教法”起着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承上启下相当重要。
2.课程设计本课程以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体现指导性,以适度、够用为原则,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特点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通过“校—园”合作,结合幼儿园岗位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课程结构立体化、课程目标整体化、课程内容模块化、教学过程建构化、实施途径多元化、课程效果最优化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课程。
3.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应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同时应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所必需的教育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精神;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较高的个性修养。
知识教育目标:熟悉国家和地方幼教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幼儿教育学历史和发展趋势;掌握幼儿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理念。
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具备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技能;创设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环境的技能;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教学、游戏、活动、娱乐等活动的技能。
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特点制订班级各类教育计划;能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指导方式和教学方法;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能初步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教育学基础绪论一、幼儿教育学(概念):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从人们教育幼儿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二、案例分析: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
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子怎么看?——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
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一、广义的教育(概念15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
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一、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1816年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
3、(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4、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
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5、幼儿园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6、1989年6月,国家教委制定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
二、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德国福禄贝尔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福禄贝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
2、游戏理论:福禄贝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认为幼儿是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的;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协调原理: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4、亲子教育: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要点是: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有准备的幼儿教育环境的特点?(简答)(1)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一个有秩序的环境;(3)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4)一个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缺点和贡献(简答):缺点:(1)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2)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等;贡献: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教师作用的观点等等,无论在蒙台梭利时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三)陶行知★陶行知的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包括哪几方面?(简答)①解放儿童的头脑②解放儿童的双手③解放儿童的嘴④解放儿童的空间⑤解放儿童的时间(四)陈鹤琴★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
他先后在江西和上海创办省立、国立实验幼师和幼专,为我国幼儿教育资格培训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课程的结构: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称为“五指活动”。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简答)●教育目的。
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
●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三、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简答)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2、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3、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第二节幼儿园的任务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二、幼儿教育的原则有哪些(简答和论述):幼儿园教育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教育的一般原则,另一部分是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
★教育的一般原则:(一)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2、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
(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1、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2、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3、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三)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1、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2、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3、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一)保教结合的原则。
1、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2、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3、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三)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1、教育的活动性;2、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四)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第三章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第一节全面发展教育与幼儿的发展一、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59页简答)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各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可以允许幼儿个体在某方面突出一些。
第二节幼儿体育二、幼儿体育的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幼儿园体育的内容:1、促进幼儿健康成长;2、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基本动作主要是走、跑、跳、平衡、投掷、钻爬、攀登等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4、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体育应以增强(幼儿体质)为核心全面的综合的为幼儿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创造条件。
(填空、选择和判断)第三节幼儿智育四、幼儿智育(概念):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幼儿智育的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五、幼儿智育的内容:1、发展幼儿的智力;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节幼儿德育六、幼儿德育的内容: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1、发展幼儿的社会性①培养爱的情感②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③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和能力2、发展幼儿个性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
七、幼儿德育的途径: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八、幼儿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具体应注意什么?(74页简答和论述论述时要扩充)(1)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2)直观、形象,切忌说教,切忌空谈(3)注意个别差异第四章教师和幼儿第一节幼儿教师一、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92页)(一)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没有正确的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热爱幼儿,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幼教事业,是幼儿教师社会主义服务感、道德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最实际、最集中的体现。
(二)健康的身心素质没有健康的身体不可能搞好幼儿教育工作,这是没有异议的。
要搞好幼儿教育工作,为人师表,教师的情感、个性、性格、行为方式等心理素质也是同样重要的。
(三)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因此有效地、高质量地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就成为老师必备的素质。
正如思想家卢梭所说的一样,“热心可以补才能的不足,而才能不能补热心。
”二、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一)观察力幼儿教师的观察力(概念):(93页)主要是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
在随机观察时,观察能力的高低表现为教师能否敏感地捕捉到幼儿发出的动作、表情或语言等各方面的信息并且快速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93页)有计划的观察要求预先有拟定的观察项目,教师根据观察内容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列出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观察要点,然后按计划进行观察。
既可观察幼儿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可观察幼儿的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94页)(二)沟通的能力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
教师和幼儿的沟通方式有(非言语的)和(言语)的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