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心理学
中文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按照行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把它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者主张放弃意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代表人物为华生;新行为主义者不像早期行为主义者那样完全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开始注意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代表人物斯金纳;新的新行为主义者把传统上被行为主义拒之门外的心理学概念,如意志、思维、心象等回归为心理学合法的研究对象,趋向认知、整合吸收和突出社会内涵,代表人物班杜拉。

关键词:行为主义 S-O-R 中介变量迷津实验
引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外化的一个表现(行为)进行研究。

三大行为主义各有什么特点呢?什么是小阿尔伯特实验、什么是巴普洛夫狗实验、什么是斯金纳程式教学、什么是托尔曼迷津实验以及班杜拉攻击行为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以及它们所支持的观点是什么?本文即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正文:
一、早期行为主义
(一)时间:1913年—1930年
(二)主要特点:早期行为主义,又称古典行为主义。

认为心理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人的心理或意识,而是人和动物的行为。

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三)理论验证:
1、小阿尔伯特实验
华生把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因素分析为:刺激(S)和反应(R),刺激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变化,反应则是指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在华生的情绪理论中,他采用条件反射了来研究情绪的发展变化,这就不得不提到华生著名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

实验开始时,给被试呈现白鼠,被试不时触摸它们,没有恐惧。

触摸到白鼠时,响起巨大的声响,被试停止动作。

当再次触摸白鼠,第二次响起巨大声响,他张口大哭。

几次实验之后,即使没有高声,孩子也表现出对白鼠的恐惧。

接下来,实验者将带毛发的东西,如兔子和毛衣呈现在他面前,他也感到害怕。

除条件刺激白鼠外,其他刺激单独使用时不以重声来强化,则扩散消失,只对白鼠保留反应。

在实验中,巨大声响(无条件的刺激) →恐惧(无条件的反应) 属于自然反应;在配对它们期间,鼠(中立刺激) + 巨大声响(无条件的刺激) →恐惧(无条件的反应);鼠(条件刺激) →恐惧(条件反应) 形成条件反射。

从这个实验可得出个体行为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而不是遗
传的。

2、巴普洛夫狗实验
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创立了以条件反射为核心思想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都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他主张用条件反射这一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科学的研究主观心理现象,强调一切主观活动都是由客观外界决定的。

在实验中先摇铃再给狗食物,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

如此反复,经过30次重复后,单独的声音刺激可以使其产生很多唾沫。

狗经过多重练习,仅仅听到声音1到2秒后,狗就开始分泌唾液。

在这里,食物是非条件刺激——即已有的一种反应诱因;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应——对非条件刺激产生的非条件反应。

铃声是条件刺激——一种被动引起的非条件刺激的反应。

二、新行为主义
(一)时间:20世纪30年代以后
(二)主要特点:
1、不排除意识经验,承认有机体内部活动的作用,重视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

2、主张整体行为观,更多使用块状概念分析多种动作的构成,以改变华生局部性的分子行为观,把行为归结为肌肉运动的简单组合。

3、重视操作分析的客观方法,用科学操作是心理学术客观化。

(三)理论验证:
1、托尔曼迷津实验
津尔曼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理行为,整体行为是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的,在他看来,所有行为都是由目的来指导的,学习者所学得的不是动作系列,而是预期(或目的)与符号间的联系或预期的证实,并以证实原则来代替强化。

其认为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学习者必须对学习情境的符号与图形(或完形)产生“认识的完形”。

如白鼠走迷津.
在实验中,将白鼠分成三组走迷津,第一组为非强化组,这组白鼠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得到食物的强化;第二组组为强化组,白鼠总是得到强化;第三组为实验组,白鼠在前十天不强化,从第十一天开始才受到强化。

结果为,第二组得到食物的强化,逐渐减少错误比第一组快,但给予第三组食物强化后,错误下降比第二组更快。

2、斯金纳—程序式教学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条件反射所构成的。

他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因此,他根据操作条件的作用和积极强化原理批评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案,促进了美国机器教学运动和心理治疗的发展。

实验基础: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
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学习中,促进了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以及行为主义的发展。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
(一)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后
(二)主要特点:趋向认知、整合吸收和突出社会内涵。

(三)理论验证:
1、以斯金纳为代表,发展了行为分析原理,倡导激进的行为主义。

2、班杜拉攻击行为实验
实验中,他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成年男子踢、打充气娃娃的电影,影片有三种结尾。

将孩子分为:奖励攻击组,惩罚攻击组,控制组。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告诉孩子们如果模仿榜样行为,就可得到奖励。

结果,三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

这说明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强调了认知过程、观察学习、自我调节的重要性,揭示了有关观察学习整个过程的丰富的规律。

结论:行为主义是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将这个发展过程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者主张放弃意识,
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代表人物为华生;新行为主义者不像早期行为主义者那样完全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开始注意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代表人物斯金纳;新的新行为主义者把传统上被行为主义拒之门外的心理学概念,如意志、思维、心象等回归为心理学合法的研究对象,趋向认知、整合吸收和突出社会内涵,代表人物班杜拉。

参考文献: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P359-P410。

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