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2)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理解课文的议论层次和议论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从中获得启迪。
难点:理解本文的议论层次,体会其说理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全文至少诵读三遍,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3.搜集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真实故事三则,制作成资料卡片,(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准备一则故事进行复述交流。
4.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有关逆境与人的成长的格言和故事、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方法:突出朗读,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展课堂讨论,在辨析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你们步入人生已经十三个年头了。
人生就像走路,有的人只希望走舒适平整的大路,永远一帆风顺。
但是,人生之路如果有100条,其中就有99条是崎岖、泥泞、艰难的。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面对逆境,每个人将交出不同的答卷。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向世界,去领略那些面对逆境奋勇搏斗的英雄的风采。
二、引导学生回顾第五单元内容,然后相互交流搜集到的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有关逆境中崛起的格言和故事补充: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
(拜伦《唐璜》)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朱光潜《谈美书简》)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马克思《致路·库格曼》)华罗庚逆境成才:华罗庚二十岁时得了伤寒病,卧床半年病愈后,左腿致残。
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自学数学,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震动了数学界。
后来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辍劳苦继续研究数学,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教学目标1、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2、结合实际领会作品内涵,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并据此进行写作片断练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难点:2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语:山东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孕育了两位举世闻名的圣人——孔子和孟子,济宁由此被称为“孔孟之乡”。
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孟子的有关情况?学生介绍后课件呈现,结合注释完善知识储备。
2、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诵读。
同时屏显要求:*注意通假字的读音,据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按意义和音节划分句子的节奏。
学生给生字词注音。
学生范读课文,后课件呈现节奏划分。
师生共同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和节奏问题。
学生在此基础上齐读课文,要求读的气势磅礴。
3、理解阅读:读出积累,疏通大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可提其他问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解决,帮助解答;答得好就介绍方法,不好由教师纠正分析。
然后课件呈现检测题:关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翻译句子。
屏显“快速背诵法”,教师据此法引导学生逐段背诵,直至熟练。
4、拓展延伸阅读:感悟豪情,读出自己。
从文中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请学生从语言、思想内容、情感道理等方面谈一谈。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结合历史或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请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或者是针对本文内容,谈一点看法。
学生按此要求片段写作后读出,教师点评。
教师启发学生明白此文的现实意义,屏显我校学生防震演练的照片,教育学生居安思危。
古语说:文以载道,文如其人。
让我们齐声背诵全文,再次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永远铭刻在心!。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
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知识与能力目标】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2、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3、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2、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3、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2、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1、关于作者;、多媒体课件。
2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二、朗读课文,扫清障碍1、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
(1)发音要正确、清楚。
(2)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3)速度的快慢要合适。
(4)语气、语调要恰当,有感情。
2、字音积累。
(见课件)三、初读课文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积累重点词句。
(见课件)四、整体感知1、文章的论点。
2、课文的论证方法。
3、文章的写作思路。
五、合作探究1、列出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说明什么道理。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4、文章最后总结出什么论点,这个观点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六、拓展延伸1、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2、你还能举些例子来正面论点吗?3、也有人认为“顺境也可造就人才”,你又有什么看法?七、老师寄语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竞成,破斧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大声诵读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事业上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或者挫折。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
“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
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一)教读第1段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齐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12_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和体裁。
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2.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3段是本文的难点。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三分钟演讲:2、观看视频《卧薪尝胆》谁来说说《卧薪尝胆》的故事教师:这是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卧薪尝胆”和《鹿和狼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3、出示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学习目标”4、谁来说说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教师补充:(作者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二、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其他同学注意听,尤其要注意不懂读的生字词,边听边画。
(将全班分为1、2和3、4两大组,请每小组的选一位同学上台来写,分别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看哪一组答得好。
)给生字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1、舜(shùn)发于畎亩之中(quǎn)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4、行拂(fú)乱其所为乱:违反、阻挠5、法家拂士(bì) :同“弼”, 辅佐,辅弼。
6、曾益其所不能(zēng) :增加7、百里奚(xī)三、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播放MP3),然后全班齐读。
【教案】北师大版语文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关键字】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学习课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的论证方法。
4、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量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难点: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说明:
文言文教学,强调诵读。
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体会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
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附:部分板书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曾益/其所不能.(3)入则/无法家拂土.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停顿,读得嘹亮通畅.注:回顾冰心《成功的花》,思索成功背后的艰辛.了解孟子的相关情况.学生自由朗读生词,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读准个别句子的停顿.三、再度课文1、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1)发(2)举(3)于是人也(4)苦(5)劳(6)饿(7)空乏(8)拂乱(9)动(10)忍(11)曾益(12)过(13)衡(14)征于色(15)入(16)出2、文中几个通假字曾、衡、拂.3、翻译文句、疏通文意.(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学生参照注释及工具书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两两结合说说.班级内展示.学生参照注释及工具书准确翻译重点句子、流利地疏通全文.组内交流、班级内展示.四、思考分析1、思考: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思考:作者举例想论述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3、举三个就够了,你怎么看?明确:雄辩气势,充分论据,有说服力.4、师小结:这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注、从文中找出提到的几个人物,思考他们的共同点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班级内展示.请你从历史或现实中,列举一个经受艰苦磨难,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五、深入探究1、本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什么?2、思考:用自己的话概括人常遭遇哪些困境?经过痛苦斗争过程而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的三个字概括)3、思考: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从本段推出原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中语句回答)【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思考: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注、学生思考从正面论述了什么反面又论述了什么.组内交流、班级内展示;从文中找出原句.班级内自由展示、评析、明确.归纳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组内讨论、班级内交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北师版初一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欢迎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教法学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课题)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
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
《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
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提示: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定义和背景。
解释这句话的意义和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人生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2. 解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态度。
第二章:理解忧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忧患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讨论忧患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举例说明忧患如何促使人们努力奋斗。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曾经面临的忧患。
2.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忧患如何促使人们成长。
3. 讨论忧患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
第三章:面对困难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3.2 教学内容讨论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
介绍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
2. 分组讨论,分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
第四章:安乐的陷阱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过度追求安乐可能带来的问题。
4.2 教学内容讨论过度追求安乐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分析如何避免陷入安乐的陷阱。
4.3 教学方法4.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过度追求安乐。
2. 分组讨论,分享过度追求安乐可能带来的问题。
3. 分析如何避免陷入安乐的陷阱。
第五章:平衡忧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忧患和安乐之间保持平衡。
5.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在面对忧患和安乐时做出明智的选择。
介绍保持平衡的方法和技巧。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进行教学。
5.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忧患和安乐时的选择。
2. 分组讨论,分享保持平衡的方法和经验。
20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一、目标导学二、自主学习1、给生字注音并对加横线解词。
畎( )亩:曾( )益:拂( )士:拂( )乱:胶鬲傅说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衡:拂:3、词类活用。
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所以动( )心忍( )性行拂乱( )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 ) 人恒过( ) 入则、出则(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古义: ) 举于士(今义:古义: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在)生于忧患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发:发于畎亩发于声拂:行拂乱其所为拂士6、重点词语解释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行拂乱其所为③、而后作④、征于色⑤、而后喻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入: 法家: 拂士: 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⑧、国恒亡⑨、生于忧患7、重点语句翻译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练习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A发:被任用 B于:从C畎:田间小沟 D畎亩:田地E举:被举用,被选拔 F士:狱官G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故:所以 B任:责任,担子C于:给 D是:这样的E苦:使……痛苦 F心志:意志,感情G劳:使……劳累 H饿:使……经受饥饿I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J拂:违背﹙意愿﹚K乱:使……颠倒错乱 L为:做M所以:用这些办法 N动:使……惊动O忍:使……坚忍 P曾:同“增”,增加Q曾益:增加 R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要点《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二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北师大版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积极应对。
教学内容:1. 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背景和来源。
2. 解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3. 强调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 讲解和讨论:教师解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重要性。
第二章:面对困难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2. 培养学生积极应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内容:1. 讨论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应对策略。
2. 分享成功应对困难的案例和经验。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并分享成功应对困难的案例和经验。
2. 分享和总结:教师收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分享。
第三章:培养自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律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讨论自律的重要性。
2. 介绍培养自律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律的重要性,并分享培养自律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2. 分享和总结:教师收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分享。
第四章:积极心态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讨论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和技巧。
2. 分享积极心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和技巧,并分享积极心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五章:实践与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能够积极应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分享实际应用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分享实际应用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以下是小编带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DD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DD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投影简介作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放录音范读课文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懂得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了。
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先来讲一个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非常讨厌孟子,他认为称孟子为“亚圣”,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庙里,实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圣庙之位。
晚年他的阅历多了,读到《孟子》的“天降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节,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认为孟子果然不失为圣人,是亚圣,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
(出示孟子的画像)(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2课时)教案北师大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课时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
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
(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
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
(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
(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二、理解分析第二段(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
难点教师给予帮助。
(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
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 (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
1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主X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X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
曾游说各国,但主X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
(一) 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 全体朗读,正音。
(三) 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
学生散读。
(四) 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X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 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
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
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
三、学生自读理解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
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布置作业
(一) 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
(二) 抄写课文一遍。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word教案 (1).doc
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三、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畎(quǎn )亩:田间水沟傅说(yuè)曾(zēng)益:同“增”,增加胶鬲(gé)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C、多义词。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12_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_教学设计_教案_2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气势和节奏。
2、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诵读课文是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和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是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预习内容1、通读全文,认读生字。
2、了解作者,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
3、尝试理解全文大意,写出疑问。
二、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解释“多难兴邦”的意义,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邦:国家。
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标注生字词;然后学生自由读两遍。
2、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价,注意容易读错的字,如:畎亩傅说胶鬲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3、教师指导句子节奏的划分、轻重读的区别,读出气势和美感。
个别处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第一、二段里的排比句要读出气势,但是第一段要略平和,第二段要刚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要重读。
4、分组朗读第一段和第二段,然后齐读后面的段落。
四、理解、翻译1、结合注释,解释第一段两个句子中的加点字,翻译两个句子,进而理解本段六个句子的大意,同桌互相检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第二、三段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准确解释下列句子里的加点字,体会词语的用法。
劳其筋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饿其体肤 (使……饥饿)空乏其身 (使……穷困缺乏)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错乱)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3、找出并解释文中的通假字,看谁记得最准最快。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学习课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的论证方法。
4、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难点: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说明:
文言文教学,强调诵读。
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体会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
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