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精装版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2分)1、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
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
材料现象最能说明A. 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B. 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C. 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D. 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A.家国同构观念 B.宗法血缘关系 C.尊卑等级意识 D.以民为本思想4、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唐朝5、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比例51%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6、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B. 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C. 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D. 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doc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题共50分)1.乾隆帝亲自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每部分装三万六千余册,分别储存于华北和江浙等地,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B.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C.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D.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2.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
”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
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
由此说明秦始皇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4.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
这反映出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地域文化的独特性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5.近年考古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3/92年—前59年)墓,出土有两枚印章(见下图),还有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以及大量竹简、木牍。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印章沿用了秦统一文字的字体B.精美器皿大多出自田庄手工业C.竹简木牍可能记载有佛教经典D.王国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6.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
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Ⅰ卷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24.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A.专制皇权日益膨胀 B.群臣思想保守顽固C.传统文化力量强大 D.改革面临政治风险25.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26.公元前8世纪,雅典的英雄崇拜兴起,崇拜的对象是史诗里的英雄、建城者或某个具有神奇经历和业绩的死者,他们被认为即使死后仍然有能力保护在周围居住的人,因此每一个点的周围都能聚集一个崇拜群体由此构建起村庄、部落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英雄崇拜( ) A.反映了直接民主制弊端暴露 B.具有极强的血缘和宗法色彩C.顺应了城邦意识形态的发展 D.旨在维护雅典民主政治体制27.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最重要的渊源.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据此可知,万民法( )A.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 B.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C.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 D.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28.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2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B.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C.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D.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30.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如果是由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提出的话,就会被认为不满意而加以拒绝.”此观点旨在说明( )A.建立联邦政府能适应国际形势 B.邦联政府阻碍了国家政治独立C.美国面临严重的国外势力威胁 D.美国正处于国际社会的孤立中31.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这些主张( )A.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 B.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C.加速了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D.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新方向32.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33.1941-1942年,中共根据当时政治局面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一变化( )A.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说明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变化C.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D.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34.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C.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35.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A. 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B. 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C. 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D. 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Ⅱ卷非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其中43、44小题为选做题.共160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材料二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今天,“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法治思想已经深入到国民的意识当中.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法律的制定修订中,把历史上的或者外国的制度拿来加以改造以为我所用.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古代法治理论,在选择新的治国方略中,它与领会西方法治理论对我们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 ——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并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0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代表人物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或评价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公元4世纪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公元1304年法国传教士孟特高维诺“世界上没有任何国王能够以其帝国的辽阔疆域、人数众多的居民及其巨额财富而与大汗相媲美.”他服膺于中国人的宽容.公元1739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阔、最美丽、人口最多、管理得最好的国家”.“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公元1793年英方使华代表马戛尔尼“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英军只需几艘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公元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欧洲主要国家的统治者们不约而同地收到一幅寄送的油画,幅名叫《黄祸》的画上,代表德、俄、英等7个西方国家的女神,正拿着式器准备抵御即将来临的来自东方的进攻.在远方滚滚烟尘中,类似佛陀的恶神驾驭东方恶龙正在逼近.公元1993年美国学者芒罗“中国龙已经觉醒,全世界将面临威胁.”公元1997年日本学者观堂义宪“面向21世纪,中国朝着再度成为世界中心的目标迈出了一步.”——摘编自《世界新闻报》文章《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上表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20世纪外国人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从中唐开始,藩镇和一些势力较大的州郡常常以种种借口和手段,截留应该上缴中央政府的赋税,久而久之,形成了财政上的“留使”“留州”制度.到了五代时,藩镇节度使甚至直接派自己的亲信武将管理场(征收赋税的场所)务,赋税大权落入节度使手中.赵匡胤发布诏令,要求各州除留下必要的经费外,其余贡赋中属于货币的部分要全部奉送到京,不得无故截留.同时,赵匡胤还以中央支付给大藩“公使钱”为条件,废除了“留使”“留州”制度,收回了藩镇所控制的部分财权.此后,赵匡胤还在中央设立了分管财政的三司,设三司使和三司副使,总管各地贡赋和中央财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这些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稳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洛税史寻幽:北宋立国行新制,中央“集财”国库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财政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财政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历史参考答案1.C2.A3.C4.B5.C6.D7.A8.A9.A10.D11.A12.A【答案】41.(1)趋势:由因事临时设法到固定的成文法;法律形式由多种化到走向统一;古代法律指导思想逐渐儒学化;礼法合一,突出伦理.原因:夏商西周的统治者因事临时设法的弊端;战国时期,阶级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封建经济发展,原有的法律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推动了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众多法家学者对法律思想的整理,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思想体系;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趋于完善等.(2)影响:对中华民族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或有利于中华民族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法律的制定和修订提供了借鉴;有利于我们对中西法治理论取长补短,选择符合现代中国国情的治国方略.42..论题: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受多种因素影响.阐述:地理交通自然因素.古代交通不便,外国人对中国认知较为模糊不准确,近代以来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连为-体,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逐渐清晰.中国的国家实力.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外国人大多对中国充满好感和美慕;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基于自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大多轻蔑诽谤中国;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提升,西方国家对中国既肯定又疑惧,态度较为复杂.民族利益和阶级立场.伏尔泰赞美中国的重要原因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对抗法国封建王权和教权,宣扬启蒙思想;美国学者芒罗宜扬“中国威胁论”是美国霸权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总之,我们应坚持中国道路,维护中国国际形象,辩证看待外国人对我国的评价.【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公元前5世纪~公元20世纪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从材料中的“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世界上没有任何国王能够以其帝国的辽阔疆域、人数众多的居民及其巨额财富而与大汗相媲美.”等信息可以看出,对古代中国,外国人大多充满好感和羡慕;从材料中的“欧洲主要国家的统治者们不约而同地收到一幅寄送的油画,名叫《黄祸》的画上,代表德、俄、英等7个西方国家的女神,正拿着式器准备抵御即将来临的来自东方的进攻.在远方滚滚烟尘中,类似佛陀的恶神驾驭东方恶龙正在逼近”可以看出,近代时期外国人大多轻蔑诽谤中国;从材料中的“中国龙已经觉醒,全世界将面临威胁.”“面向21世纪,中国朝着再度成为世界中心的目标迈出了一步.”来看,在当代,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比较复杂.据此首先确定论题“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受多种因素影响.”或“外国人对中国形象认知和评价的变化”,选定一个论题,然后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论证.论题要明确,论述过程要做到中外关联,史论结合.45..答案要点:(15 分)(1)背景:唐末五代时期,地方截留中央财赋,威胁中央政府;北宋建立后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地方除留下必要经费外,其余财赋中的货币部分全部上交;通过中央支付大藩“公使钱”收回地方财权;中央设立专门机构总管全国财赋.(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地方自主权.。
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2、《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统治者应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C.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3、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是因为它适应了A、发展经济的需要B、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C、巩固统一的需要D、维护民本思想的需要4、《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A.“人伦者,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5、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6、有学者认为明末至清初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因此“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方案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经世致用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7、“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一内容A.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C.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D.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8、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9、我国自行设计运行的系列“长征火箭”将“神舟8号”飞船顺利地送入太空,它与中国早期的“火箭”一样,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要想了解我国古代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你可以查阅10、秦始皇泰山封禅时留下了《泰山刻石》,相传其稿本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唐人称颂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据推断,该刻石使用的一定是A.篆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11、下面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被誉为“书圣”.该作品的作者是A.王羲之B.颜真卿C.欧阳询D.怀素12、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13、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B.京剧脸谱中的白色象征着奸诈,如曹操C.京剧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因此称京剧D.京剧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戏曲形式14、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专制主义强化B.商品经济发展C.拜金主义盛行D.轻商思想淡化15、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A.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C.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16、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17、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8、“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19、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A.强国御辱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科学理性20、陈独秀说:“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21、新文化运动中,关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争论激烈.以下文章中首先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A.《文学革命论》B.《文学改良刍议》C.《狂人日记》D.《敬告青年》22、“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 这个词,虽为俄国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20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1shevism的胜利,就是20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这段话可能出自A.《孔子改制考》 B.《新青年》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3、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24、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将民权主义的内容条理化、法典化,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兴中会章程》:“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B.《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时局宣言》:“取消一切不平等之条约及特权”D.《孙中山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25、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③“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谢万民之恨”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①②④③D.①③④②26、右图所示是毛泽东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发表的文章,书中论述的主要思想是A.“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新民主主义革命论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27、毛泽东在某著作中强调:“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该著作创作于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28、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③①④②D.③①②④29、下列史实中,可直接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A.同盟会党员证 B.“红军临时借谷证”C.“公私合营信大祥绸布商店”照片 D.建国35周年国庆游行照片30、《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回答了当时的重要问题是A.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一国两制”二、判断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正误,正确的在答题卡内填写“A”,错误的填写“B”.31、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2、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表现文人个性,追求神韵意境.33、1924年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34、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35、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中共七大和十五大上.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对立的. 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理是万物本源”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逐渐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材料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请回答:(1)材料一中共有2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少一处扣1分,仅指出错误不得分,格式为把“”改为“”)(2分)(2)材料二中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什么?法家思想的主要主张?(2分)(3)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不得照搬原文) (6分)37、思想解放是指“思想观念冲破传统旧思想的禁锢和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二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指出是哪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各举一个代表派别.(6分)(2)阅读材料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主义者曾多次将“外国的进步文化”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试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题10分).38.(10分)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注重教育的作用.(1)被后人尊称为“至圣”的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重要贡献?(2分)(2)汉武帝时,兴办的官立最高学府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4分)(3)“1915年以后一大批白话作品开始进入语文教材,并逐渐构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主体.”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语文教材所渗透的主流政治思想是什么?(2分)××市田家炳中学20xx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考试历史答案36.(1)“战国”改为“春秋” ;“理是万物本源”改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君权神授”或“天人感应”【2分】(2)“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2分】(3)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6分】37(1)三个阶段:学术—政治—伦理(或器物—制度—思想)(3分) 学术觉悟: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科技.(1分)政治觉悟 :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要求政治变革(或答: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1分)伦理觉悟 :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1分)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A B C B D C B A C A A A C B C 题号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B C C A C B C B B D B C D B C 题号31 32 33 34 35 答案 B A B B A(2)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4分)38、.(1)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分)(2)太学.(2分)打破了以往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分)(3)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使用白话文.(2分)民主共和.(2分)。
2020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新版)
2020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
据此可知()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2.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A.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B.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D.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3.汉武帝曾经告诫大臣们:“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这主要说明西汉A.选官与任官的制度开始确立B.加强了对文官队伍的监察C.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僚制度D.形成了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4.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
由此可见当时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5.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
无论是理学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都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探究宇宙万物本原C.吸收佛道思想精髓D.实现儒学的哲学化6.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富豪的事情,涉及数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保障 B.土地不允许买卖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7.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
陕西省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第一次月考)试卷
陕西省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20高一上·辽阳月考)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多次发布“招贤令”,甚至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一些政治军事重大决策,也向有名望的贤士征求意见,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
这反映出()A . 战国时期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 . 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C .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 . 教育奉行“以吏为师”2. (2分) (2020高二上·河南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许多思想家提出自己的主张,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尊卑有序,齐之以礼”;老子提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者的主张相似之处是()A . 用政治变革代替军事战争B . 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力求回避矛盾C . 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D . 在教育思想上都承认私学的重要意义3. (2分) (2019高三上·天津月考) 史书中载,桓公曰:“伍鄙(百姓)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A . 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B . 所有制形式的改变C . 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的积极性D .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4. (2分) (2018高一上·大连期末) 柳宗元《封建论》中说:“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材料肯定了()A . 郡国并行的科学性B . 分封制的稳定性C . 藩镇割据的合理性D . 中央集权的重要性5. (2分) (2019高一上·嘉兴期中) 如图是一副古代山东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 . 刺史制B . 分封制C . 郡国并行制D . 行省制6. (2分)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鸩杖,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 .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 . 它具有社会教化功能C . 它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D . 它体现了等级关系7. (2分) (2020高三上·福清月考) 如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山东省2020版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
山东省2020版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2题;共64分)1. (2分) (2020高二上·大庆开学考) 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
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
这反映出()A . 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B . 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C . 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D . 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2. (2分)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以旨意)。
”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 . 辅助皇帝,参与决策B .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C .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 .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3. (2分) (2017高二上·江苏月考) 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
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
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 . 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B . 打击贵族势力C . 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D . 加强中央集权4. (2分) (2017高三上·福建期中) 在智者运动中,“智者”没有统一的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较为一致。
据此,“智者运动”的兴起,主要得益于()A . 政治民主B . 经济发达C . 学术浓郁D . 思想独立5. (2分) (2017高一上·荣成月考) 某中学进行《3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
其中,场景错误的是()A . 原告:奴隶;被告:罗马帝国公民。
江西省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第一次月考)试卷
江西省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20高二上·正定月考) 在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8一前3世纪),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 .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 .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 (2分) (2020高三上·三明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下列主张反映这一社会状况的是()A . 克己复礼B . 道法自然C . 制天命而用之D . 以刑止刑3. (2分) (2020高二上·麻城月考) 古代韩非子主张法律应向全国公布,臣民必须遵守。
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A . 用法律约束个人的行动B . 用法制代替君主个人意志C . 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D . 将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4. (2分) (2017高一上·蔡甸月考) 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A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B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C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D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5. (2分) (2020高三上·承德月考) 史书记载,秦汉时期“至秦任文法而贵吏,始有为小吏而入仕,计功次而进官者矣”“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
可见,秦汉时期()A . 以军功作为选官标准B . 官吏选拔程序十分严格C . 官和吏有一定的差别D . 世官制的影响依然存在6. (2分) (2018高二上·南宁期中) 董仲舒发挥儒学而形成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 . 孔子的思想B . 荀子的思想C . 韩非子的思想D . 墨子的思想7. (2分) (2017高一下·台州月考)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等.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不断发展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2.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某一简的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丑,迁陵掾讯捽(刑讯)蛮衿……(背面)鞫(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 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3.由于考官与考生常以师生关系的名义互相勾结、朋比为奸,宋太祖将殿试改为定制.皇帝在殿试时往往亲自充当考官,那么在殿试中录取的进士自然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成为定制的主要原因是()A.遏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B.笼络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C.扩大选官范围,维护封建统治D.防止营私舞弊,维护社会公平4.如图是雅典基里克斯陶杯(公元前470年左右)上的图案.据考证图正中右边那个有胡子的男人,一手握着铁笔,一手拿着书写板,正在记录票数.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陶片放逐法实施的确证 B.雅典民主制度达到顶峰C.投票已经成为参政方式 D.公民已经享有广泛权利5.公元100年,罗马帝国执政官小普利尼在元老院发表演说时,对坐在会场中的皇帝图拉真说:皇帝不应该在法律之上,相反,他应该在法律之下.这可用来说明罗马帝国()A.皇帝无权更改行政法令B.强调法律的权威性C.皇帝与平民的地位相等 D.立法权属于元老院6.“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A.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B.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C.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D.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7.1789年,有学者说:“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完善之处,就是不平等的代表权……好些选举代表、要他们为国家制定法律的人,就总体而言,是掌握了土地的人,或组成法人团体而控制商业的人.”材料反映了( )A.革命维护了传统地主的利益 B.商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逐渐丧失C.英国宪政的实质是王权专制 D.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在国际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或条约,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司法机关为帝国法院,地方法院则是各邦法院.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B.政体体现出分权的思想C.建立起了责任内阁制度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9.据《美国宪政历程》记载:(有)一位大法官叫道格拉斯,他在大法官的位置上一呆就是36年零七个月.1975年他突然中风,无法上班,但是当时的总统正好是当年积极主张弹劾他的众议院共和党(少数党)领袖福特,为了不让福特总统有机会任命一个保守派的法官,他坐着轮椅,带着尿袋出庭,最后还是前功尽弃.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A.大法官除非犯罪否则必须终身任职 B.总统与大法官之间存在着权力制衡C.两人的私人恩怨已经影响到政治 D.大法官在与总统的较量中处于下风10.柏克在《法国革命论》中指出:“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这表明()A.革命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B.法国实现了社会领域的自由平等C.革命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D.革命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则11.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银数单位:万两年份库存银数新收银数支出银数实存银数咸丰元年(1851)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咸丰二年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咸丰三年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A.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B.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12.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13.萨拉·罗斯在《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中说,“历史上曾经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和茶叶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B.中国茶的热销导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进而引发了中英战争C.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目的是保护鸦片贸易和夺取制茶技术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代表的资本主义和茶叶代表的农耕文明的战争14.《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 )A.致力维护国家主权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15.对下图信息的理解最符合史实的是()A.日本逐步加大对中国的侵略B.英德两国在中国市场竞争尤为激烈C.英国在中国的影响持续减弱D.美国借助中日战争向中国输出枪械16.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17.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B.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C.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D.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18.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尼赫鲁也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临别之际毛泽东以《离骚》中的词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相赠,被传为中印友谊的一段佳话.这说明( ) A.美国敌视新中国政策破产B.中印矛盾和冲突暂时解决C.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印关系D.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19.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戴高乐政府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外交策略,同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些事例表明( )A.法德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 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到西欧抵制C.“冷战”时期的美欧联盟关系瓦解 D.苏联对法德两国的威胁已经解除20.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21.1916年考入成都师范学校的张秀熟回忆:他所在班的同学因为要做《新潮流之捍御策》的作文,一些平时埋头故纸堆的同学,也不得不购买几本新刊物,一探究竟,但一接触就为真理所征服.这最能说明当时四川()A.受到民主思想宣传的影响 B.学校教育关注马克思主义C.形成全社会学习民主思想的风尚 D.民众受新思潮的影响最深22.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这表明孙中山()A.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B.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23.毛泽东发文称:“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及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独裁,实行专政.”此文发表的背景是()A.国民革命运动兴起B.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C.解放战争即将胜利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4.18世纪初,欧洲兴起了一股博物学热,这股博物学热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流行性的自然崇拜之风.“自然界几乎被视作神”,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德导师.当时的思想家热衷于从精神上追寻人类早已逝去的“自然状态”,并进而移情于实际存在的自然界.出现材料中“博物学热”的历史条件是()A.工业革命的开展B.启蒙运动的影响C.生物进化论提出D.人文主义的复苏25.韦勒克将某一文学流派的风格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德国作家席勒也认为这一文学流派“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下列美术作品中与之具有类似风格的是()《拾穗者》《向日葵》《格尔尼卡》《自由引导人民》A B C D第Ⅱ卷本卷共4题,共50分.第26题16分,第27题22分,第28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63种200余件,县丞、主簿等有60种,典史仅19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擅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典故纪闻》卷四)……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编自完颜绍元《轻松为官》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交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邸”.——摘编自黄发红、陈一鸣、姚蒙等《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公房制度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8分)27.(12分)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材料二《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1)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2)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45年2月,雅尔塔,尤索波夫宫“当我说我们把斯大林元帅的健康视为我们大家的希望和心中最珍贵之物时,这丝毫没有夸大,也决非词藻华丽的恭维.历史上有过许多征服者,但其中极少政治家,大多数都在战后的纷扰中丢掉了胜利果实.……发现自己与这样一位不仅在苏联闻名而且誉满全世界的伟人保有友好和亲密的关系,使我走在这个世界上勇气和希望倍增.”——丘吉尔为斯大林祝酒词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试对丘吉尔为斯大林祝酒词进行解读.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他认为,自然赋予人类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但现实的社会却给人们套上了枷锁.因此,他号召人民向专制暴君、贵族及腐化的僧侣兴师问罪,向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开战.康德认为,人类最终会走向永久的世界和平.在他所设计的共和政体里,人人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国家应尊重公民的权利,这为公民提供了判断国家是否合法的标准.——摘编自邓成明《论人民主权与公民的民主权利》材料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个人本身的价值,认为个人是一切价值的源头……五四新文化运动想用启蒙手段达到救亡目的.然而,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充满战乱苦难,国家利益与人民痛苦压倒了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为了群体的救亡,个人权利、自由与尊严都显得不切实际,启蒙工作因而受到了牵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原则.(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个人价值的意义.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启蒙思想的主要差异.(8分)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1—5:CDBCB 6—10:BDBBD 11—15:ACABA16—20:DADDA 21—25:ACCBD 26.【答案】(1)目的: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2 分)特点: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有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4 分,答出两点即可)(2)同: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的规定;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4 分,答出两点即可)异:西方官邸要交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2 分)认识:实行官邸制可以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应实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消费,促成廉洁之风.(2 分)27.【答案】(1)中国观: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2 分)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朝).(4 分,答出两点即可)(2)变化:由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积极为主).(2 分)原因: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4 分,答出两点即可分)28.【答案】解读:丘吉尔对斯大林元帅极为恭维,因为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英、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盟友关系.但这段祝酒词属于外交辞令,不完全符合丘吉尔的内心想法.二战结束之后美英与苏联迅速从盟友走向对手,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对斯大林为首的苏联社会主义充满敌视.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世界进入到冷战时期.29.【答案】(1)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民主共和.(4 分)(2)意义:有利于打破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有利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觉醒;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4 分)差异:西方,产生背景是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阻碍人和社会的发展;内容上强调构筑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关系.中国,背景是民族危机的加深;内容上强调个人启蒙让位于集体的救亡图存.(4 分)。
2020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期初检测试题-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期初检测试题-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期初检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君主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绿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更商更替的主因3.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己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5.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2世纪晚期B.公元前3世纪前期C.公元前2世纪前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6.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夺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夙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者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普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8.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況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旗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被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锥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统治9.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功能弱化10.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县一带山谷中,密布者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11.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臣陆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12.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13.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14.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息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15.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原名胡嗣糜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16. 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17.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地区是A.珠江沿岸B.长江沿岸C.黄河沿岸D.南海沿岸18.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有人将辛亥革命称为中国式的“先荣弟命",这主要是基于A.学习了英国的先进经验B.建立了共和制度C.各方相互妥协实现和平D.结束了君主制度1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20.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21.1923年底,孙中中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22."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歌词描绘的场景发生在A.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23.有关抗日战争的起始及持续时间的争议颇多:除八年、十四年外,还有四年、十年等.20xx 年,“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 下列说法最为可能的是A.此学术争论就此盖棺定论 B.“十四年抗战”重在肯定国民党的抗战贡献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十四年抗战”认识到局部抗战的重要意义24.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25.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26. 印尼总统苏加诺曾自豪地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只有有色人种国家参加的洲际会议”,这次会议是指A.日内瓦会议B.雅尔塔会议C.万隆会议D.欧洲联盟会议27.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28.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29.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公民必须能言莕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30.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资族和平民不久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31. 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32.某同学运用以下史实撰写有关某国的历史小论文:①长期议会召开②内战③共和国④君主立宪制.其中还可以选用的史料是A.《权利法案》B.《合众国宪法》C.《法典》D.《人权宣言》33.根据1737年宪法,美国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规定明显违背启蒙思想中的A.主权在民B.天赋人权C.财产平等D.三权分立34.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50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xx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xx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氨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4分)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普遍安全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全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6分)。
【人教版】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月考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左传·昭公》中写道:“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
”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政治意图是( )A.灭亡殷商 B.巩固统治 C.镇压叛乱 D.恩及兄弟2.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3.《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辨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4.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5.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评论雅典政治时指出:“我们习惯于指责雅典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
但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因为每位公民对一个问题都能够解决。
”材料主要说明()A. 雅典政府危害公民的民主权利B. 雅典的直接民主有其合理性C. 享有雅典公民权的人较少D. 雅典是间接民主制度的典范6.“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A. 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法律已见端倪B. 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C. 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D. 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7.“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
【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
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D.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
33.薄伽丘的《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誉。对该作品主题表述准确的是
A.倡导社会契约 B.主张民主政治 C.反对宗教信仰 D.肯定人的价值
34.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D.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16.程颐说:“克己则私心去,自然能复礼,虽不学文,而理意已得。”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是( )
A.理是世界本原 B.存天理,灭人欲 C.心外无理 D.吾心即是真理
1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5.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德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抑制统治者的暴政B.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
C.人类已经进入理性时代 D.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想
37.《人的解放——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文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力图把人类生活世俗化,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理性时代”是指( )
A.神学禁锢人们思想的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C.民主和科学的光明时代 D.没有宗教的无神论时代
38.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气》乍一看好似一位笑面弥勒佛盘腿
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应届班)-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应届班)-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应届班)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今山东省曲阜),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多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并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下列从鲁姓起源中获得的信息最为准确是A.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B.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C.我国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D.鲁姓的起源体现了宗法制的兴衰2.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3.下图是山东省××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4.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A.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B.辅助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C.士族有强大的社会政治影响D.宗法关系是划分权力的依据5.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君主专制制度自身也会发育成长出某种调节机制、某种“解毒”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君权的滥用和过度膨胀,弥补君主在能力上的不足.与此描述最为吻合的史实是A.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B.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D.明朝废丞相、设内阁6.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有关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赵匡胤劝守信等部将“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B.宴会次日,赵匡胤等部将“皆称疾,请解军权.上许之”C.几个朝中大将唯命交权主要迫于赵匡胤已牢控中央禁军D.赵匡胤使用和平手段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7.《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阁臣弄权不合制章D.世俗日下嫉贤妒能8.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物的机构.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材料表明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9.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10.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以下对题干材料的相关理解和认识明显有误的是A.可以折射出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B.可看出此时期实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划时代革新C.体现出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利于提高生产效率D.可以看出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农业科学发展11.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土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贵族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12.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地区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云南汉代18 19 4 5 1 1 1 4 1 1 1 唐代32 11 32 24 5 15 18 12 44 20 29 4 7 1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13.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14.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A.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B.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C.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D.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15.图6和图7是龚启圣和马驰骋对山东107县在1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据此可知儒家文化(注:颜色越深,数量越多)A.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B.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深C.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D.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16.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此举A.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B.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D.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17.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义理之学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嘉庆道光之际,义理之学崛起.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A.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B.清朝社会危机日趋严峻C.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清朝洋务运动的开展18.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表格数据突出反映了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 25 25 9 25 7 7 8 8A.中央集权统治加强B.儒家重人伦轻自然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实施19.北宋时期,张择端措画《清明上河图》、瓦含出现、柳水的词在市井间广泛传唱等现象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明A.城市经济繁荣B.自然经济缓慢解体C.文化的平民化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0.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据此可知A.明清小说传播途径多样化B.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数量增加C.明清时期印刷手段多样化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21.下表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表格数据折射出时期15世纪16世纪17世纪前半期18世纪17世纪后半期18世纪前半期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2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的发展C.“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22.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2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现解是A.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C.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24.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左宗棠主张加强塞防.与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相比,“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出现A.有利于实现自强和求富B.使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制度C.表明近代海权意识增强D.改变了清政府被动挨打局面25.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D.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26.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士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B.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C.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的推行改革D.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27.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28.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B.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C.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29.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30.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致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A.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B.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C.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D.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31.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图可知这一时期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C.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32.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让掌握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与“正途出身无异”,对于肄习西学的人,“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1887年李鸿章还上奏,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这反映了李鸿章A.力图改变人才的选拔途径B.与顽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C.在传统与变革中艰难抉择D.试图维持传统教育稳定发展33.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入股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出A.清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B.“官”与“商”的矛盾越来与尖锐C.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D.清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34.阅读下表,从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下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工业投资变化年代工业部门投资中心19世纪40—60年代船舶修造业广州、香港、上海19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出口加工业(包括丝、蔗糖、牛皮、棉花等)汉口、九江、福州19世纪80—90年代中期丝出口加工业、军事工业、制糖工业、公用事业(煤气、供水等)上海、天津、香港、南京,福州、武汉A.投资中心仍限于东部沿海地区B.投资主体是民族资本家C.投资布局根植于近代社会环境D.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35.下图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机制棉布占全国棉布产量的比重变化情况.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推行顺应时代的实业政策B.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封建障碍C.民众救亡图存爱国运动的推动D.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36.20世纪初,作为理论经济学代表的《国富论》虽经严复和粱启超的翻译介绍,但在中国仍“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反而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同时代更受关注.这从侧面反映了A.维新变法影响较小B.实业救国渐成风尚C.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D.近代教育欠缺理论深度37.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诉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诉的这一认识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38.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39.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40.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B.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第II卷(非选择题)二、主观题(共40分)41.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独裁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摘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材料二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2分),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6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1903—1911年中国制定的部分法律一览表时间出台律法备注1903年《重订铁路简明章程》规范铁路修建管理,对外资筑路提出某些限制.1904年《商会简明章程》大力劝办商会,中国第一部关于商会的法律文件.《学堂章程》规定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制、任务和管理细则.1906年《破产律》规范企业破产行为,加强管理和保护.《奖给商勋章程》奖励工商业发展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其中限制君权的条款.主要内容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时间出台律法备注1909年《法院编制法》规定了法院司法审判权的独立1910年《大清新刑律》废除“凌迟、枭首”等苛刑,中国第一部刑法典. 《大清矿务章程》参照外国法律制定的较为完整的矿业法规. 《大清著作权律》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民法与刑法分离并独立出来,中固第一部民法典.——据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晴法律移植研究》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4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4分)材料: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规定官员子弟及民俊秀、年十五以上,读过《四书》者充任府州县学舍生员.其学科有经、吏、礼、律、乐、射、算等内容,按月考试,满三年大比.生员考试成绩优异的,由行省选拔,迸往京师,再由皇帝召见,予以亲试,然后分科擢用.学校因此兴盛,明代府、州、县、卫所均建有儒学,教官达四千一百余员,弟子无数.洪武二十六年,擢升国子生64人为布政使、按察使等四方大吏,……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摘自吕伟明《论中国改革的不确定性》(1)据材料概括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8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贡举制度的影响.(6分)射洪中学高20xx级高三上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1.B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这破坏了周礼,不能说明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故A错误;材料“鲁国……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反映了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西周的分封制之前已经存在姓氏,故C错误;鲁姓的起源反映了鲁国被楚国所灭的背景,并不能体现宗法制的兴衰,故D错误.故选B.2.A根据“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说明自先秦到秦汉史籍编写追本于黄帝,具有华夏统一的意识,A正确;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3.B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东汉画像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题目新颖,紧跟全国卷的命题思路,是江苏历史卷中的亮点.汉代画像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曾对画像石的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除了古人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假如把这些石刻画像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4.C东晋南朝时期是士族的兴盛时期,“挽救衰亡”说法不科学,排除A;“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此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仍是门第的高低,排除BD;东晋南朝时,士族注重家谱、谱学盛行说明士族有强大的社会政治影响,故选C.5.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是分散相权加强君权,符合材料主旨,C正确;A属于地方制度;B属于监察机构;D没有丞相.6.C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如C项中的“赵匡胤已牢控中央禁军”带来的结果是“朝中大将唯命交权”,故答案为C项.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记载,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如本题的A、B两项;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事件“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判断,如本题的D项.7.C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D选项错误.故选C.8.A材料反映了内务府既有政府机构的特点又有皇室、皇族机构的特点,说明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内务府……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物的机构……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国同构的特征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9.D西周时期的城市规划是按照礼制的标准设置,战国时期“城郭不必中规矩”说明传统礼制对于城市发展的限制遭到打破,故D正确;材料中城市规划标准改变,不是混乱,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按照市坊分区标准进行设置,故B错误;当时城市仍然是政治功能为主,故C错误.10.B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吕氏春秋》”“农家之言”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相关内容—关于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春秋战国。
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4-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4-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41.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 )A.强化了中央集权B.消除了语言隔阂C.实现了文字统一D.促进了文化认同2.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 B.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3.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4.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 )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C.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 D.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5.在湖北郭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儒家文献中,“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这表明了当时的儒家( )A.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B.把克己复礼作为封建统治主要手段C.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 D.促使教育对象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与6.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 )A.重视礼义道德教育B.提出“仁政”思想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7.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墓旁边设置××县,专为奉祀陵园之用,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这一举措( )A.解除了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B.提升了皇帝的独尊地位C.使行政区划带有祭祀色彩 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8.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在吴、楚、赵、齐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王国中的高级官吏由中央任免.上述做法( ) A.扩大了王国辖区加强中央集权 B.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形成郡国并行的地方体制9.东汉,有察举征辟权的官员多举“年少能报恩者”,世代公卿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其直接后果是( )A.宗族的伦理秩序强化 B.贵族政治逐渐形成C.官僚集团易形成派系D.新的选官制度确立10.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11.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A.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C.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12.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提到:“秦汉侍中本丞相史(属官),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负责给皇帝端尿盆等)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这反映了( )A.内侍干政,体制混乱 B.封建秩序,等级森严C.重用内侍,君权加强 D.削弱地方,集权中央13.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遭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有利于( )A. 完善中央官制 B.加强君主专权C.决策更加科学 D.提高行政效率14.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B.中枢体制的运行程序不断完善C.中书门下成为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D.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亡15.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 )A.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 B.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C.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 D.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16.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典籍记载内容《旧唐书·玄宗纪》(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全唐文》卷入十一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唐会要》六十九天宝九载(750 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唐会要》八十六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杨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17.《旧唐书》《新唐书》皆记载房玄龄为进士出身,且可推算出房玄龄为隋文帝开皇年间进士.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由此可知( )A.正史记述更具权威 B.房玄龄的进土身份不可信C.史料考证的复杂性 D.进士科创建时间无法判定18.南宋时期实行宰辅互兼体制,宰相常兼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这一做法( )A.削弱了君主集权 B.提高了决策与行政效能C.加剧了冗官现象 D.体现了崇文的治国理念19.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这表明唐宋律学(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20.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A.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 B.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C.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D.租佃经济发展21.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A.主张改造理学 B.重书本轻实践C.注重道统权威 D.强调学术创新22.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23.唐未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下列各项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B.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C.南方学风更加激进和开明 D.理学由北向南逐渐传播24.宋代官员待遇优厚,俸禄以货币为主,官员除了月给俸钱之外,还有禄粟、职田等实物和土地报酬,以及“农粮钱”、“餐钱”、“晶给券”、“彭茶汤钱”等津贴.据此可知,宋代的俸禄制( ) A.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C.促使重文轻武局面出现 D.易于滋生腐败堕落现象25.宋《梦粱录》载“杭都旧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米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 B.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C.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26.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27.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28.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29.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30.长期以来,儒学是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王良提出“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圣人经典只是家常事.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这说明王良( )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反对儒家传统思想C.利于儒学“思辩化”D.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31.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 )A.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B.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D.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32.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 )A.18世纪的中国曾出现贸易危机 B.闭关锁国使得清朝外贸日渐萎缩C.清中叶中外贸易联系渐趋密切D.清政府实施较为宽松的贸易政策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l 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1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7分)34.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35、历史上重大改革(15分)材料“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徙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樨侨流釆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可行.而就乡族集团置州郡县,也有利于保证这一集团内部组织的稳定性,符合大族及侨流人民的利益.东晋南朝失去了重要的地理上的正统依据.夫所谓祖宗疆土,尺寸不敢与人,既境地止画方隅,又讳言削弱,则侨置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又东晋南朝例不侨置十六国北朝新立的州郡县,借以表明对其政权的否定.东晋以来,豫、并、兖诸州及江淮间流人南渡江,侨寓在这一带,因置侨州郡县,皖南傍江经济文化因之迅速发展.但侨州郡县对行政、治安、征税等政府管理极为不便.在地方行政与户籍制度上,“侨置制度尤为素乱之源”——摘自《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对当时政区之影响述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晋南朝设侨州郡县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9分)参考答案1-5DCBAA 6-10CDBCD 11-15DCBDD 16-20CCBBD 21-25CBCAC 26-30CDCCD 31-32AC 33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10)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8分)(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7分)34.评分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任选一角度作答,最好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中选择一个入手,论述时应充分运用材料所给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做到史料充分,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评分要求:论题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评分细则:论题4分,阐述8分(史论结合6分,逻辑2分),总分12分.示例1: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4分)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8分.如果从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个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示例2: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4分)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8分) 示例3: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4分)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8分)35.(1)原因:北方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受地域乡里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维护正统借以表明对北方政权的否定;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2)影响:安置了移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及北方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南方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维护并发展了士族势力;加大了政府管理的难度,造成地方行政制度紊乱.。
2020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新版)(1)
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贵族买东西需要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办,自己不能入市。
以上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扰乱社会治安 B.限制贵族使用私权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加强对市场的监管2.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
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
这反映了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3.“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
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
”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A.调节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 B.明确了三省各部门的职掌C.行使了宰相的操作权力 D.避免了君主一人专权4.宋代初年政府禁止三品以下的官员和庶民穿紫色服饰,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
这表明宋代A.百姓始终引领时代服饰潮流的发展 B.权力的管制对百姓服饰作出让步C.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 D.各阶层间人员流动频繁5.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6.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
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
据此可推知当时A.君主专制制度达到登峰造极B.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瓦解 D.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已经淡化7.张集馨,清朝道光九年进士及第,任职翰林院。
道光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经皇上钦点,派任山西朔平知府。
【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材料三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李贽
材料四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xx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材料二秦律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谋反罪、以古非今与挟书罪、诅咒诽谤罪、妄言与非所宜言罪、不敬国君罪、投书罪、降敌罪都作了非常严厉的惩罚规定,其死刑名就包括戮、磔、弃市、定杀、生埋、枭首、腰斩等。对于破坏伦理纲常不孝、乱伦罪和破坏公共秩序的盗窃罪也都给予重处。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打击破坏政治稳定行为而设定的,且执行时是不予赦免的,连秦国名相商鞅、李斯等都以上述罪名之一被治罪处死。——摘编自罗爱华《秦律的制度分析》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6分)
2.根据材料四,指出儒学对韩国民族精神的影响。(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6分)
12.宋徽宗时期,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即向侵占街道的店铺收税。这说明( )
①市坊制度崩溃②当时的城市规划出现失控苗头
③宋代商业繁荣④政府巧立名目,人民税负沉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的制度被北朝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这表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人:考试时间:20xx.8.30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断绝2.《礼记》中说:“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孝悌).”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孝悌以尊长为前提 B.孝是儒学核心内容C.儒学强调三纲五常 D.儒学维护封建等级3.孔子曾周游列国10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你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孔子地位低下, B.孔子主张不能满足统治者需要C.受其它学派打击 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4.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5.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德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B.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A. 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B. 以礼为工具恢复周王室的统治C. 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D. 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7.“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 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 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解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达到“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的效果.这表明儒家的“无为”A.植根于道家的无为思想B.与道家的实施路径相同C.始终以百姓的利益为重D.要求君主作为道德典范9. “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务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阳阴;此之谓能配天.”该思想提出者是A.荀子B.韩非子C. 董仲舒D.王阳明10.《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凶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11.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 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B.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C.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D.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12.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大体上,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不相调和(道教徒也有主张调和的).”材料中的现象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B.汉武帝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明末清初13.冯天瑜教授认为:“唐代的三教(儒学、道教、佛教)并行造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人们不以一教为尊,亦不必以自己的信仰去屈从于一尊意志.”这种“三教并行”政策( )A.导致唐朝统治思想混乱 B.导致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使佛教成为统治思想 D.使道教取代了儒学14.唐代张彦远在其美术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即“自然”、“神”、“妙”、“精”、“谨细”,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这反映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A. 强调以山水画为精髓B. 与文人画的思想一致C. 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D. 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15.右图漫画《一团和气》乍一看好似一位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而细观之弥勒佛左耳处有一道冠老者,右耳处有一方巾儒士,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形成了思想体系B.使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D.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16.程颐说:“克己则私心去,自然能复礼,虽不学文,而理意已得.”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是( )A.理是世界本原B.存天理,灭人欲C.心外无理D.吾心即是真理1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 劝导百姓遵循某种生活秩序D.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18.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朝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数量2人5人21人710人7098人A.政府治国严谨B.妇女地位有所上升C.儒学地位衰落D.理学摧残人性的一面19.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20.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 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 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21.黄宗羲主张在边境地区方镇,“务令其钱粮兵马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田赋商税听其征收,以充战守之用.一切政教张弛,不从中制.……终其世兵民辑睦、疆场宁谧者,许以嗣世”.其主张意在( )A.实行分裂割据B.限制君主权力C.彻底否定封建制度D.实行民主政治制度2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①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②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③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④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23.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4.学者高汉城在《中国文化历程述略》中指出:“明清王朝的嬗递……促使部分胸怀‘亡国之思’的文化人,对‘古今之变’、‘天地之理’作一番重新思考.”他们提出的主张( )A.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 B.否定了封建制度C.描绘了资本主义国家蓝图 D.强化了农本商末观念25.黄晓军在《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中写道:“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这反映出A.明末清初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他们彻底否定传统儒学的地位C.他们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他们对未来社会有一个完整的构想26.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清末民初,“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A. 儒学无法实现自身的突破B. 家族观念向民族国家观念发展C.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义D. 民主共和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27.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发展经济B.武力掠夺C.制度创新D.科技强国28.有这样一首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与下列人物的思想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 C.梭伦 D.但丁29.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其共同点是( )A.强调等级B.关注理性C.重视智慧D.注重修养30.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A.敢于挑战权威B.不赞成柏拉图的主张C.忘恩负义D.求知欲强31.柏拉图认为:“苏格拉底被起诉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有关.”在《云》中,苏格拉底是一个教授诡辩术的人,主人公的儿子从苏格拉底那里学会诡辩之后,跟父亲争论,说儿子有权打老子,父亲一气之下放火烧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所”.据此可推知A.戏剧是古希腊的政治演绎 B.古希腊社会舆论丧失管制C.文化发展影响社会价值观 D.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代表32.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A.注意各个研究领域的联系性B.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D.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33.薄伽丘的《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誉.对该作品主题表述准确的是A.倡导社会契约B.主张民主政治C.反对宗教信仰D.肯定人的价值34.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35.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材料中的“此时”是指( )A.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 B.公元4世纪至公元13世纪C.公元14世纪至公元16世纪 D.公元17世纪至公元18世纪36.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这反映( )A.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B.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C.人类已经进入理性时代 D.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想37.《人的解放——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文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力图把人类生活世俗化,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理性时代”是指( )A.神学禁锢人们思想的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C.民主和科学的光明时代 D.没有宗教的无神论时代38.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B.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C.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39.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40.据史载,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后,长安的商业中心东市已经有商家印的字帖、医书出卖.过了二十多年,民间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种“印纸”,作为商人交易、给税的凭据.该段记载主要表明( )A.雕版印刷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唐政府对印刷业的支持力度较大C.雕版印刷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D.雕版印刷技术在唐后期日臻成熟41.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古代医学著作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齐民要术》D.《本草纲目》42.“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天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材料认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 B.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C.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D.普遍重视科学实验43.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各项,属于汉赋的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C.“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D.“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44.一位唐朝的书生是“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要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中不可能有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45.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①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②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A.1个B.2个C.3个D.4个46.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对于中国古代汉字表述正确的是A.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 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C.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 D.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47.下列书法作品从左到右依次为( )A.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B.楷书、行书、草书、小篆C.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D.行书、草书、小篆、隶书48.书法家欧阳中石说:“每个人的字都有差别,正像每个人的面孔不同一样.其实,人的面孔有多大的区别呢?眼睛、鼻子、嘴……的部位已经非常固定,然而人的妍媸差别竟如天渊,有的实在难看,有的能够倾国倾城.字的书写也正是如此.”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书法作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风格之别 B.书法作品优劣有别特点各异C.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 D.欣赏书法作品之前应先了解作者49.如果想了解宋代汴京的建筑、交通、商业和市民生活,可以参考的艺术作品是A.《女史箴图》 B.《送子天王图》 C.《富春山居图》D.《清明上河图》50.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这主要说明了 ( )A.京剧是在融合了各剧种的基础上形成的B.京剧属于我国的“国剧”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二、非选择题(共70分)51.(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 ——摘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摘自《汉书·循吏传》材料三: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以及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4分)(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2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4分) 52.(18分)在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中意大利、德国、法国都有着特殊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个喧闹的城市社会,以繁荣的工业和西欧与富裕的拜占庭及伊斯兰帝国之间利润丰厚的贸易为基础.意大利是这一贸易的中间人,并由此繁荣起来……这些(意大利的)城市由大商人家族控制,它们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它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很难简单刻画.文艺复兴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还受到一些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历史学家贵查第尼在1529年写道:“再没有谁比我更憎恶祭司的野心、贪婪和放荡了……尽管如此,我在己任教皇教廷中的位置,迫使我只得为了切身利益希求他们伟大.但是,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缘故,我早已像爱自己一样爱马丁·路德了.”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材料三为什么130年之后,创造美的源泉就枯竭了呢?因为,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德国人把这一孔泉眼给堵上了.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葡萄牙人则发现了去印度的航线.……从此,尼德兰取代意大利,成为东西贸易的必经之路.1517年,马丁·路德……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烽火,并最终导致教会的分裂.……对于意大利来说,教会分裂意味着财源的枯竭.——[德]迪特里希·施万尼茨《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材料四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反杜林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5分)(2)据材料二,分析造成“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很难简单刻画”的原因及文艺复兴的局限性.(4分)(3)据材料三,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衰落的原因.(4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5分)53.(18分)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个激荡的时代,它所统辖的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全球通史》材料二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材料三北宋兴起的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一位文学家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缺)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材料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4分)(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的影响.(4分)(4)结合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某一方面的新变化,论证材料四的观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