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课后限时集训29 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020届高三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习: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一以洞庭湖区为例、选择题(2019 •武汉模拟)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 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如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
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 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 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
据此完成1〜3题。
1 •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4. 20世纪80年代的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 黄河径流量大B. 黄河输沙量大C.地壳上升运动 D.沿海海平面上升 2.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② 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 ③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A.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 ()A. 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B. 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C. 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D. 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20世纪80年代的银川周边的湖泊所剩无几。
1999年,银川市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
如图示意银川周边目前的湖泊分布。
据此回答 4〜5题。
黄A. 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5.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 带,有“千泉”之称。
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
如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
据此完成6〜8题。
6•冲积扇边缘“千泉”的直接补给水源是 ( )A.高山冰雪融水B.玛纳斯河水C.大气降水D.地下水7.该地的泉水具有“天旱年水不少,多雨年水不多”的特点,直接反映了 ( )&湿地水库群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体现在 ( )A.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旱涝灾害B. 保护生物多样性C.温差变小,湿度增大,降水增多D.减轻土地荒漠化(2019 •青岛一模)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2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含解析湘教版
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
读图,完成1~2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长白山天池湖畔B.重庆嘉陵江沿岸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D.武夷山九曲溪边1.A 2.C[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叶片硕大,生物循环旺盛,为热带雨林的景观,常年出现在热带雨林地区。
第2题,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地处夏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是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夏季会出现图示现象。
] (2020·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央视网消息: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的卫星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2019年8月21日,亚马孙地区的森林大火已持续燃烧了16天,“地球之肺”已被浓烟笼罩。
自2019年以来,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火情数量累计达72 843起,比2018年同期上涨了83%,创下自2013年有记录以来最高值。
据此完成3~5题。
3.2019年亚马孙火灾次数明显增加的自然原因是( )A.气候比往年同期更加高温干旱B.农民在收割后焚烧残茬C.盛行西风风力比往年同期减弱D.政府严重缺乏救火资金4.亚马孙雨林大面积燃烧对当地造成的危害是( )A.耕地面积减少B.地震灾害加剧C.大气中氧气含量增加D.导致出现荒漠化5.为了减少火灾对雨林的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 )A.引进现代技术,发展立体农业B.杜绝雨林开发,建立自然保护区C.转变发展方式,减少砍伐和焚烧D.大规模开辟牧场,减少商业性伐木3.A 4.D 5.C[第3题,B、D选项属于人为原因,故排除;A、C是自然原因。
亚马孙地区位于低纬信风带,盛行的是偏东信风,C错;2019年亚马孙火灾次数明显增加可能是因为气候比往年同期更加高温干旱,更容易产生火灾,故A对。
第4题,当地居民可以在烧荒的土地上发展耕作业,故亚马孙大面积火灾可能会导致耕地面积增加,A错;火灾和地震灾害没有必然的联系,B错;破坏大气平衡,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C错;热带雨林生物循环快,养分主要集中在植物体内,土壤中养分少,地表植被破坏,在雨水的淋洗作用下可导致荒漠化现象,D对。
2020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二 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专题十二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概念辨析荒漠化、石漠化、盐碱化1.荒漠化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荒漠化主要出现在气候干旱的草原和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区。
2.石漠化在喀斯特地貌区,由于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流水侵蚀加剧,造成表土流失,基岩裸露,其直接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
3.次生盐碱化土壤次生盐碱化一般产生于蒸发旺盛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地处半湿润地区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地,有较严重的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
其产生过程是:在地势低洼地区不合理灌溉→排水不畅,地下水抬升至土壤层→蒸发旺盛,水中盐分在土壤表层不断积累。
华北平原次生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是春季(降水少,气温高,风大,蒸发旺盛),而江淮地区则出现在7、8月(伏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原理方法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成因及防治措施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形成原因防治措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多大风;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生物固沙,恢复自然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控制人口增长东北地区黑土流失夏季降水较多,黑土地的开垦实行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保护湿地,减少沼泽地的开垦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改良灌溉方式,建立现代化的排水系统,采用农业化学措施续表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形成原因防治措施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高原地形,坡度大;毁林开荒;开矿(煤矿)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矿区土地复垦东南丘陵水土流失,导致红漠化春夏季多暴雨,冲刷土壤;丘陵山区,坡度较陡,更易侵蚀;能源短缺,乱砍滥伐植被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山区能源利用,如山区小水电,农村沼气等云贵高原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降水多,流水侵蚀强;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层薄;植被破坏、陡坡开垦禁止陡坡开垦,退耕还林一图胜千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1.危害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危害应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
2021高考地理一轮湘教版课后限时集训29 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Wor
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选择题(2019·湖南联考)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下图为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①纬度②降水③地形④洋流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2.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大量被破坏将()A.吸引鱼群聚集B.加快泥沙淤积速度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D.加剧海岸侵蚀1.B 2.D[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区域红树林物种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北部纬度低、热量充足;同时,东部沿海数量多于西部沿海数量,是因为东部受沿岸的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
第2题,红树林主要起防海浪侵袭、防台(飓)风、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遭破坏后会引起鱼群分散,加剧海岸侵蚀,减慢泥沙淤积速度。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造成的,与红树林被破坏无关。
]2018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强调了湿地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湿地系统,被誉为“华北明珠”“华北之肾”。
作为雄安新区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洋淀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是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基。
201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该规划对白洋淀从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新区水污染治理、淀区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规划。
下图为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图。
据此回答3~4题。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白洋淀的主要作用是()A.改善水质B.削峰补枯C.改善航运D.生态补水4.为使白洋淀水质达标,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A.引黄入淀B.控源截污C.疏浚入淀河道D.禁止发展工业3.D 4.B[第3题,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时空配置的重大举措,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因此其对白洋淀的主要作用是生态补水。
2023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专题检测二十九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含解析)
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九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建议用时:45 分钟盖塔拉凹地,位于埃及西北部的沙漠中,最低处海拔-133m。
近年来,为进展渔业生产,人们通过挖掘隧道,承受中国专利技术的高速输水管道系统,实现无动力引入地中海海水,并利用下沉式网箱养殖方式,在凹地成功建立了“沙漠渔场”,目前,该区的“沙漠鱼”不仅解决了本国的水产品产量不能自足问题,而且已经被销售到非洲其他国家。
依据以下图答复 1~3 题。
1.在建筑“沙漠渔场”的过程中,最弱化考虑的因素是( )A.距地中海近,且可自流引水节约本钱B.防止引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下渗损耗C.鲜活鱼产品的潜在需求旺盛D.本地劳动力的数量和技能2.下沉式网箱养殖能掌握箱体在水中的深度,这可以( )A.去除杂质,淡化海水B.掌握网箱内水温C.扩大鱼的生存空间D.增加水体含氧量3.随着“沙漠渔场”的消灭,凹地环境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A.岸线变得曲折绵长B.绿洲农业供水增加C.水体深度持续加深D.“水下绿洲”面积扩大【解析】1 选D,2 选B,3 选D。
第1 题,水产品产业需要考虑原料(鱼)、市场等。
建筑“沙漠渔场”需要考虑引水本钱、引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下渗损耗、鲜活鱼产品的潜在需求旺盛(市场需求),建筑引水线路承受中国技术,而养殖方式则承受下沉式网箱养殖技术,这对本地劳动力的数量和技能要求不是最主要的。
第2 题,依据材料,该地海拔-133 m,下沉式网箱养殖能掌握箱体在水中的深度,这可以掌握网箱内水温,保持箱体内的适宜水温以便养殖。
该做法不能去除杂质,淡化海水。
使鱼类在箱体中生存,故缩小了鱼的生存空间。
养殖规模扩大会耗用水中的溶解氧,削减水体含氧量。
第3 题,“沙漠渔场”的消灭相当于形成了水下渔场,技术的日渐成熟会促进渔业规模的扩大,使得“水下绿洲”面积扩大;水下的养殖不会使湖岸线变得曲折绵长反而会导致岸线的取直,渔业规模的扩大,会导致耗水量增加,绿洲农业供水削减;水体深度变化不大。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课件湘教版
01 基础知识·全通关
栏 目 02 高考考法·全突破 导 航
4
基础知识 全通关
5
[教材内案例]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概况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_地__表__或被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①自然湿地:_沼__泽__、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浅海区、_河__流__、 湖泊等。 ②人工湿地:水库、_稻__田__等。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 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
大 量 引 水 灌 溉 河 流 的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
截流改向
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3.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9
读洞庭湖变迁示意图,回答问题。
地区
13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
减。
14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9 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
20 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
(1)洞庭湖湿地对长江流域的重要价值
10
①维持_生__物__多__样__性___;②_旅__游__观__赏___价值;③调蓄洪水;④航运;⑤提供
__农__副__产__品__。
(2)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自然原因:长江上游带来泥沙,造成泥沙沉积 ①萎 原缩 因人为原因上区游域_围_人_毁__湖_口_林__造__压开____力田荒____大_,,水大土规流模失导 泊致 萎湖 缩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御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课件湘教版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④农 治理措施
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
21
2.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
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 喀斯特地貌发育;
自然 ②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
石漠化 原因 ③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
的成因
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6
2.水土流失给江西省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23Biblioteka 24高考考 法 全突破
25
考法 1 结合区域图判读,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与治理
(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江西省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结合江
西省地图,完成 1~2 题。
1.江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
①山地丘陵面积较广 ②全年降水丰沛 ③土
质疏松,多黄土 ④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活动
自然 原因
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 ②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③土壤:表层土层疏松
人为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原因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次生盐碱化 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
的危害 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人为 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
原因
石漠化 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③水土流失
的危害 加剧;④生态环境恶化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保护自然植被;③植树造林;④建立自然保护 治理措施
区;⑤实施生态移民等
22
[案例探究流程] 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许多生态问题都是在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中 逐渐显现出来,并明显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在解读此类相 关问题时应遵循以下思维流程。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9湿地与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湘教版107
考点规范练29 湿地与森林的开发与保护(2018河南豫南九校联考)世界森林的减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下图为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森林面积的净变化。
据此完成第1~3题。
1.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类型是( )A.热带雨林B.亚寒带针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2.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呈增大趋势,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素质高B.虽然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速度正在不断下降,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C. 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各大洲森林面积减小速度均有所下降D.森林面积减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3.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导致的结果是(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2.B3.B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森林减少最多的地区是非洲和南美洲,这两个大洲的森林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世界森林面积减小速度有下降趋势,但是减小的面积仍然很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第3题,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淹没。
(2018广东佛山联考)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
下图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
据此完成第4~6题。
4.关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多分布在欧洲②多为高大挺拔乔木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6.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A6.A4题,欧洲主要位于温带和亚寒带,缺乏红树林海岸,①错误;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多为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因此③④正确,②错误。
2020年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二讲 自然资源保护
考点二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 施(以我国石油资源为例)
石
表 现
①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世界石油供应紧张,价格上涨; ②石油资源的消费和进口高速增长; ③石油相关的工业群将受到较大冲击,阻碍经济增长
油
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危
产 ②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第二讲 自然资源保护
考点研析 章节演练
考点研析
考点一 主要的资源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主要资源 水资源
问题表现
原因分析
①人均占有量少; ②水资源分布不 均; ③水浪费和污染 严重
①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基 本因素); 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客 观因素); ③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以及流域植被和 湿地毁坏等(主要因素)
考向示例 读“鄂尔多斯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鄂尔多斯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化工和特 高压输电带动鄂尔多斯煤炭产业转型。
(1)分析鄂尔多斯地区煤炭开采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试提出实现鄂尔多斯地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3)分析鄂尔多斯煤炭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解析:第(1)题,煤炭开采会造成植被破坏,形成地下采空区,且矿石的堆放会占 用大量的土地,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环境污染等问题。第(2)题,措 施应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等方面分析。第(3)题,煤炭 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可从打造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高 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分析。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和跨流域调入水为 北京市供水水源的主要组成,其中以地下水所占比重最大,说明地下水使用量 过多,过度开采地下水易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从而破坏地表植被 和生态环境。第(2)题,农业用水主要是在灌溉方面,提高灌溉水源的利用率,推 广节水灌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减少高耗水植被种植,控制耗水量;充分利 用再生水,循环利用,提高利用率。工业用水主要通过减少高耗水产业、循环 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浪费,降低水污染。 答案:(1)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跨流域调水;过量开采地下水,易引起地 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破坏生态环境。 (2)农业:控制高耗水作物种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再生水。工业:控 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量。(任选其一)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0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湘教版(考试必备)
课后限时集训(三十)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限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329页)一、选择题(2018·山东青岛二中测试)下图甲示意鄱阳湖水系,乙为该湖泊多年平均输沙量月变化统计图(入湖泥沙来自赣江等南部河流,出湖泥沙流入长江)。
据此完成1~2题。
1.鄱阳湖5、6月与7、8月多年平均输沙量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 ) A.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B.植被长势的季节变化C.锋面雨带向北推移D.湖区清淤量季节差异2.据乙图可推测( )A.三峡库区水质下降B.鄱阳湖对长江调蓄能力减弱C.湖区枯水期时间变长D.鄱阳湖流域生态得到改善1.C 2.B[第1题,河流的输沙量与径流量、流速等关系密切,5、6月锋面雨带位于长江流域,河流径流量大,输沙量大,7、8月份,雨带北移,长江流域出现伏旱天气,径流量较小,河流输沙量变小,选C。
第2题,根据鄱阳湖多年平均输沙量月变化统计图可以得出,湖泊整体输沙量小于入沙量,导致湖泊淤积,水量减少,湖泊对干流长江的调蓄功能相应减弱,选B。
](2018·湖北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七校联考)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鱼类。
资料显示,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在上世纪60年代初曾达到199000吨的最高值,到2002年只有2592吨。
当地政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2015年年底湟鱼资源量恢复到60000吨。
下图为青海湖流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上世纪60年代后青海湖湟鱼资源快速减少,下面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①修建水坝,阻碍湟鱼洄游②鸟类过量繁殖,捕食量增多③周边生态保护,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河流水位下降,湟鱼无法洄游④人类过度捕捞以及污水排放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以下措施对恢复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可行的是( )①拆除水坝②修建过鱼通道③阻止鸟类捕食④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生产生活用水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3.C 4.A[第3题,青海湖湟鱼短时期内数量锐减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捕捞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化。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
第2课时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2015·辽宁五校第一次联考)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米×2米×1米)、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1~2题。
1.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貌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若用无植物的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B.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解析第1题,图中有进水管、出水管,主要模拟湿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
第2题,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若无植被,则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答案1.B2.C(2015·长春市高三调研)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
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 由7.4上升到9.6,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
下图为红碱淖区域图。
据此完成3~4题。
3.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有()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量减小③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使湖水pH上升⑤工业生产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⑥湖区周边大片森林被砍伐,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②④D.②⑤⑥4.关于保护红碱淖的生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利于调节气候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③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④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第3题,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是红碱淖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人为原因是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水量减小,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
红碱淖位于沙漠地区,湖区周边没有成片森林存在;湖区生态环境恶化、湖水pH上升、水质下降与水位下降无关。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项突破练10区域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专项突破练10 区域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1.(2018·泰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芦苇多生长于池沼、河岸、溪边浅水地区,常形成苇塘。
芦苇茎秆坚韧,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工业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
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
经过加工的芦茎还可以做成工艺品。
芦苇茎秆直立,植株高大,迎风摇曳,野趣横生。
材料二辽河河口三角洲孕育有世界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荡。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里养殖业发达,盘锦辽河口海域滩涂上,鱼、虾等海产品的围海养殖面积达83456亩。
(1)简述辽河三角洲地区芦苇分布面积广的自然原因。
(2)试分析该区域芦苇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3)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地工业去库存、去产能,造纸业有所萎缩,芦苇的价格走低,辽河三角洲出现了开垦湿地的现象。
简析开垦湿地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4)请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芦苇资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地处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水源充足,河堤沼泽地或浅水区域广布;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芦苇产量大,原料丰富;芦苇全身是宝,用途广;政策扶持。
(3)开垦湿地会使芦苇沼泽面积减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减弱(地表水循环的模式被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的能力减弱等。
(4)对当地造纸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加强污水处理,减少污水排放;加强芦苇的综合利用(药材和工艺品加工等),增加收入;适当发展养殖业,保护芦苇湿地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芦苇观光旅游业;开发芦苇特色旅游纪念品等。
解析(1)根据材料,芦苇生长于池沼、河岸、溪边浅水地区,结合材料二及图示可知:辽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河口沼泽及浅水区域广布;土壤肥沃,是芦苇广布的原因。
(2)依据材料可知,利用芦苇一是可造纸,可入药,可制成工艺品,还可发展旅游业;二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3)联系湿地的生态功能作答。
(4)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护环境,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对于当地芦苇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开发。
2020年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三讲 生态环境保护
问题 水土流失
荒漠化
思考方向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必背术语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 刷力强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 暖,蒸发旺盛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 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材料二 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 平方地 水域
1977年 302 7 286 7 4 678
1987年 419 7 144 13 4 568
2000年 451 7 098 20 4 533
2010年 454 7 096 36 4 575
①植被破坏:过度樵采、毁林开荒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落后的迁移式农耕制度,破坏林草植被及 其种源 ③开矿:开挖原生地面,河道、滩地开矿,大量泥沙入河
产 流失 生 地区 影 下游 响 区域
治理 措施
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 地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淤积增多,河床抬升,引发洪涝灾害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技术措施 生活措施 经济措施 政策措施 环保措施
必背术语
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 站和水渠等)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 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滴灌技术等
减少种植业比例;采 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湘教版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九)(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2019·湖南联考)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下图为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①纬度②降水③地形④洋流A.①② B.①④C.③④ D.②④2.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大量被破坏将( )A.吸引鱼群聚集B.加快泥沙淤积速度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D.加剧海岸侵蚀1.B 2.D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区域红树林物种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北部纬度低、热量充足;同时,东部沿海数量多于西部沿海数量,是因为东部受沿岸的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
第2题,红树林主要起防海浪侵袭、防台(飓)风、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遭破坏后会引起鱼群分散,加剧海岸侵蚀,减慢泥沙淤积速度。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造成的,与红树林被破坏无关。
] (2019·长春调研)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
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值由7.4上升到9.6,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
下图为红碱淖区域图。
据此完成3~4题。
3.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有(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量减小③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使湖水pH值上升⑤工业生产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⑥湖区周边大片森林被砍伐,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②④D.②⑤⑥4.关于保护红碱淖的生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利于调节气候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③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④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3.A 4.D [第3题,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九)(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2019·湖南联考)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下图为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①纬度②降水③地形④洋流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2.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大量被破坏将()A.吸引鱼群聚集B.加快泥沙淤积速度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D.加剧海岸侵蚀1.B 2.D[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区域红树林物种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北部纬度低、热量充足;同时,东部沿海数量多于西部沿海数量,是因为东部受沿岸的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
第2题,红树林主要起防海浪侵袭、防台(飓)风、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遭破坏后会引起鱼群分散,加剧海岸侵蚀,减慢泥沙淤积速度。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造成的,与红树林被破坏无关。
](2019·长春调研)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
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值由7.4上升到9.6,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
下图为红碱淖区域图。
据此完成3~4题。
3.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有()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量减小③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使湖水pH值上升⑤工业生产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⑥湖区周边大片森林被砍伐,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②④D.②⑤⑥4.关于保护红碱淖的生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利于调节气候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③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④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3.A 4.D[第3题,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是红碱淖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人为原因是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水量减小,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
红碱淖位于沙漠地区,湖区周边没有成片森林存在;湖区生态环境恶化、湖水pH 值上升、水质下降与水位下降无关。
第4题,保护红碱淖具有利于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意义。
](2019·黑龙江六校联考)2016年8月28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洱海水源地遭到多处采石场破坏的新闻。
读洱海流域采石场位置示意图,完成5~6题。
5.洱海素有“银苍玉洱”“高原明珠”之称,其自然环境极为优美的原因主要有()①高山环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使得洱海及其周边地区降水稀少②湖泊对当地气候具有调节作用③森林起了美化环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④气候的垂直差异不明显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6.受近年来该地区采石场数量不断增多的影响,①②两河段河流特征发生了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河段河流年径流量变大,②河段河流年径流量变小B.①河段河流含沙量增加,②河段河流含沙量变化较小C.①河段河流结冰期变长,②河段河流结冰期变短D.①河段径流只参与了内陆循环,②河段径流只参与了海陆间循环5.D 6.B[第5题,洱海处于横断山区,东西两侧虽有山脉阻挡来自海洋上的气流,但非封闭区域,来自海洋的气流仍可通过河谷进入洱海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①错;由“银苍玉洱”和山峰海拔等信息可知,山地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明显,④错。
第6题,采石场数量不断增多,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①河段河流的含沙量增多,入湖河水中的泥沙大量沉积在湖泊中,因而②河段河流含沙量变化较小。
①河段和②河段河流年径流量大致相当,只是受洱海调节后,②河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于①河段;①②河段处于亚热带,河流无结冰期,皆参与了内陆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2019·四川泸州联考)由于长期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干扰,巴西热带雨林面积迅速减小,生态效应不断减弱。
下图示意巴西雨林区在1980—2005年6个不同地区的森林面积比和转移面积比(注:森林面积比为区域森林面积与该区域总面积的比值;转移面积比为发生转移的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
据此完成7~8题。
7.据图可知,区域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小的是()A.A区域B.D区域C.C区域D.F区域8.雨林用地大面积转移最可能给当地带来()A.地面光照增多B.风力作用强劲C.生物种群类型增加D.土壤盐碱化严重7.C8.A[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区域森林面积比较小,但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面积比最大,说明森林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积大,区域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小。
第8题,雨林用地大面积转移导致雨林面积减少,地表裸露,地面获得的光照增多,A项正确;该地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风力作用弱,B项错;森林面积减少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项错;该地降水多,土壤中的盐类物质淋溶作用强,不易出现盐碱化,D项错。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湖泊,也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
博尔塔拉河和精河是艾比湖的主要水源。
读艾比湖湖泊演化示意图,回答9~11题。
9.20世纪80年代,艾比湖的面积大约是()A.70 km2B.700 km2C.1 700 km2D.2 700 km210.据图判断精河河口三角洲的推移方向是()A.东南B.东北C.西南D.西北11.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的有效措施是()A.上游修建水库B.大力植树造林C.发展节水农业D.退耕还湖9.B10.B11.C[第9题,由图中比例尺,将艾比湖看作近似矩形,则其长约50 km,宽约20 km,面积约700 km2,与B项最接近。
第10题,结合精河入湖流向判断三角洲推移方向。
第11题,为防止艾比湖进一步萎缩,应防止入湖水量进一步减少,节约用水是最有效的措施。
]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分析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的成因,并说明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简述图a中天然次生林、灌丛的作用。
(3)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的形成与纬度、地形、大气环流和洋流等有关。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从“地球之肺”“绿色水库”“基因宝库”三方面说明。
第(2)题,图a中天然次生林、灌丛位于山区(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地下水、沼泽等环境要素发生了改变。
[答案](1)成因: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来自海洋上的东南信风经过迎风坡的地形抬升,形成降水,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环境效应:维持全球碳氧平衡;影响全球水循环,维持全球水平衡;世界最大的生物基因库。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等。
(3)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13.(2019·江西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拉盖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在下游形成了大片湿地和湖泊。
近年来随着乌拉盖河流域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大型化工企业的建设,下游地区湿地正在逐渐消失。
苔麸是一种一年生谷类粮草兼用作物,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品质好、营养高,但产量低。
下图为乌拉盖河流域图。
(1)描述乌拉盖河流域的地形特点。
(2)简述乌拉盖湿地减少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3)近年来乌拉盖河流域广泛种植苔麸,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方面分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乌拉盖河流域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地形以高原为主;由河流的流向可知,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湿地、湖泊多,说明地形平坦,起伏较小。
第(2)题,结合湿地的功能和地理环境要素回答。
湿地有产出功能、调节功能、降解功能、旅游功能等;地理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湿地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大;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土壤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恶化等。
第(3)题,材料显示,苔麸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所以可以大面积种植;该地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属于非季风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所以种植苔麸有利于改良当地的盐碱地和遏制沙漠化;苔麸品质好、营养高,可以作为优质的牧草,发展畜牧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
[答案](1)以高原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相对平坦,起伏较小。
(2)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荒漠化现象加剧;湿地的降解功能下降,当地土壤污染更加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平衡;旅游功能下降,环境恶化。
(3)苔麸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可以大面积种植;有利于改良当地的盐碱地;可以有效遏制沙漠化;秸秆是良好的牧草;苔麸具有广阔的市场,可增加当地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