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电影《告白》以一起杀人案件为开篇,通过凶手的自白和教师的复仇,揭示了少年犯罪背后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问题。
影片看似致郁,实则蕴含着治愈的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影片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件为引,让观众迅速沉浸其中。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凶手并非表面那么简单,他们甚至不认为自己有错,这引发了对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思考。
家庭在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是造成他们悲剧的唯一原因。
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来自同学的欺凌和父母的不理解,这使得他们内心的冷漠和自私逐渐滋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可救药,只是他们选择了人性中的自私冷酷。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渡边修哉是一个聪明但内心扭曲的少年,他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母亲的复杂情感驱使他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而直树则是一个在母亲的溺爱下长大的孩子,他对生命的意义感到迷茫,最终陷入了绝望。
这两个少年的命运让人深感惋惜,同时也引发了对教育和家庭的思考。
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少年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影片还探讨了少年法的问题。
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少年法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但也有人认为它存在一定的缺陷。
渡边修哉和直树的行为表明,他们缺乏对生命和法律的敬畏之心。
我们应该如何完善法律,既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又能让他们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维特老师,他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善良的人。
他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帮助渡边修哉和直树,但最终却遭到了他们的杀害。
这一情节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善良可能会被误解或利用。
因此,我们在善良的同时,也要有选择地对待他人,避免受到伤害。
此外,影片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渡边修哉和直树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
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感受,用爱和关怀去化解矛盾,而不是用冷漠和暴力去对待。
电影告白观后感
电影告白观后感电影《告白》观后感电影《告白》是日本导演中岛哲也创作的一部心理悬疑电影,于2010年上映。
影片以多重视角和时间跳跃的方式叙述了一起发生在初中生之间的谋杀案,探讨了复杂的道德、心理和亲子关系问题。
观看完《告白》后,我深受触动,通过本文将分享我的观后感。
一、情节铺陈《告白》的情节铺陈独特,通过将同一个事件以不同视角呈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电影以一个被指控谋杀同班同学的女子为起点,通过她的告白,揭示了案件的真相。
而后,故事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我们看到其他视角的人物,如受害者的母亲、教师和另一个嫌疑人,他们的谈话和回忆揭示了更多的细节。
这样的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更为引人入胜,引发观众对故事真相的好奇心。
二、道德困境《告白》通过深入探讨内心的道德困境,引发观众对于正义和伦理的思考。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坚持,他们都在通过各自的方式寻求自我救赎。
观众会陷入一种道德判断的迷茫中,考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道德准则。
《告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熟虑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伦理和正义的反思。
三、亲子关系电影中亲子关系的刻画使得影片更具张力和触动。
故事中的母亲不仅在追求对女儿的净化和宽恕,同时也为了自己的内疚感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母亲与孩子之间深刻而矛盾的情感纠结。
《告白》通过这种方式给予观众一种催人泪下的触动,同时提醒人们应当更加珍惜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四、细致入微的表演《告白》的演员们展现出了出色的演技,他们准确地传达了各自角色的情感和内心戏。
演员们的表演使得观众更易于投入到电影情节中,生动地感受到角色的痛苦、愤怒和爱意。
这使得电影更加真实和感人,增强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告白》是一部细致入微、引人深思的心理悬疑影片。
通过多重视角的叙事方式、道德困境的探讨、亲子关系的刻画以及演员们的出色演技,这部电影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了对于复杂人性的思考。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根据凑佳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影片在日本公映后,连续 4 周稳居票房榜榜首,并获得了第 53 届蓝丝带奖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2010 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 34 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以及 2011 年第 38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等多项大奖。
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其充满阴暗、残忍,又非常敏感地揭示出社会上那些让人无法忽视的各种弊端的故事;二是其别具风格的视听感受。
关于故事,影片充满了阴暗、残忍,又非常敏感地揭示出社会上那些让人无法忽视的各种弊端,发人深省,没有故作美好、欲盖弥彰、粉饰太平,而是残酷到底,不留余地。
故事本身的震撼力已经让人无法忘怀,又有中岛哲也独特个人风格对于原著几近完美的还原与再创造,就连凑佳苗也不得不赞叹与感激导演。
影片整体用光为低调光,色调是阴冷灰暗的冷色调。
镜头运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量的极端广角镜头(鱼眼镜头)及各种俯拍、仰拍镜头,另外,慢镜头的大量运用也是该片一大特色。
独白、配乐,也与镜头画面共同构成了这部风格独特的电影。
电影中的光与色,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整部影片中,室内戏所占比重比室外戏大很多,但无论是室内戏还是室外戏,都基本运用低调光。
在教室的场景中,运用明暗对比布光的布光方式,凸显着三人在故事中的重要性以及三人与周围环境的不和谐、凸显人物角色特性。
在色调上,运用灰暗的冷色调,除了温馨美好的回忆片段运用了暗橘黄色或少量的淡红色外,几乎都是灰暗、沉重的颜色,这让影片笼罩在一个压抑、沉重、阴冷的气氛中。
电影元素的“重复”,也是其一大特色。
阴霾的天空、空荡的走廊、吹泡泡的儿童、逆走的时钟、樱宫正义的书、偶像组合 AKB48、血液、照片、绵绵兔挂包、玩具积木、雨等等,这些元素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没有一个重复是毫无疑义的。
它们不仅是对故事情节的强调,更是对主题的深化和升华。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这是一次独特的观影体验。
在炎夏的中午,我身处会议室,投影仪投出的光影在墙上舞动,伴随着尚可的音效,我沉浸在了这部日本电影的世界中。
日本电影风格独特,纯爱片如《情书》般纯粹而深情,恐怖片如《咒怨》般深入骨髓,伦理片则如《告白》般充满青春、暴力与人性的纠葛。
《告白》以其典型的日本电影风格,展现了青春残酷的一面。
学生们自顾自地吵闹,女老师穿梭其中,平静地叙述着整个故事,抽丝剥茧,最后以牛奶中混入 HIV 病毒血液的骇人情节作为结束。
女老师出乎意料的冷静,如同在讲述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让人难以捉摸她的情感。
这种平静下的暗流涌动,正是日本电影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名推理小说爱好者,我以敏锐的洞察力迅速进入了电影的情境。
影片中人物众多,故事前后穿插,但叙述井然有序,前后呼应,使我能清晰地跟上剧情的发展。
美呆害死男老师的情节虽有一些模糊,但在后续的情节中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鲜明,A 君是个天才少年,却因母亲的抛弃而心理扭曲。
他孤独而寂寞,以极端的方式寻求自我解脱,最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女老师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进行复仇,她的痛苦和愤怒在平静的外表下得以展现。
B 君是一个胆小的少年,在母亲的庇护下成长,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其他学生则代表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他们以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对待受害者,进一步揭示了人性的丑恶。
电影的音乐和画面也为其增色不少。
紧张的音乐在关键时刻响起,营造出强烈的氛围,而画面的切换和镜头的运用则增强了故事的表现力。
特别是在 A 君的幻想和 B 君的暴力场景中,画面的冲击力让人印象深刻。
《告白》以其深刻的主题和出色的表现,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它让我思考了人性、家庭、教育等诸多问题,也让我对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日本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走出会议室,阳光依旧灿烂,但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这部电影让我对人性的善恶有了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美好。
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
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告白》这部电影很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只是一个学校生的班级,但我们看那些孩子,都会觉得惊异,觉得痛心,觉得悲伤,他们的不够健全的人格,他们的幸灾乐祸,他们对于生命的冷漠,他们参加破坏和损害的乐观性,他们对于老师和学校的教育的无视,无一不让我们感叹,这,还是一群学校生么。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800字,盼望对你有所关心。
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精选篇1不爱看悲剧,每每读这样的书都有种心塞塞的感觉,或许这是我个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么吧?不争论我的心理轨迹,还是来看看我们慈爱的吧。
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高校。
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其次代。
文章的开篇就这么写着――“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她已经为这部作品定下了调子,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查找自我的路上要么找到、要么死!如此恶狠狠的开篇……一个个体的终结可能会导致家庭的终结……继而整个社会……。
假如照这个线写下去,我们看到的画面将是一个晦暗的如雾霾覆盖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一丝盼望。
然而,是慈爱的。
当我读到莉迪亚不幸离世并非是她对人生的无望而是为了给自己士气找到真正的自己时,当这样的悲剧仅仅是一个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力量的失误时,我感叹……“还不算太晚。
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
她将重新开头。
她会告知她的母亲,够了。
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久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
她还会告知母亲,还不算太晚。
一切都不晚。
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
从现在开头,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剧就是悲剧,一朵被期盼、被向往的美妙而年轻的生命终结了。
带着父母双重幻想的生命……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不和谐的节奏。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电影《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编剧并执导的日本犯罪悬疑片。
影片以复杂的剧情和反转的结构,展现了爱与恨、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辩证关系。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并对其中的几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首先,电影以一起校园连环杀人案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独白和回忆展示了多角度的真相。
在故事的开头,我们看到主人公的母亲与一名同学发生争执并被杀害。
然而,在影片中段,我们却发现这并不是真相,而是由另一名学生杀害的。
这种反转的结构让观众们对故事的真相产生不断的怀疑和好奇,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常常依靠主观感受,从而导致误解和错误判断的现象。
通过故事中多个人物的独白,观众可以对故事的真相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种独白的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和复杂性。
与此同时,影片中对于正义和复仇的主题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线索是对女主角的哥哥杀人的复仇。
女主角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最终让真正的杀人犯面对法律的制裁。
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女主角却选择了放弃继续追求复仇,并忏悔自己的过错。
这让我想到了复仇心理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复仇往往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进行,但这种复仇行为往往只能制造更多的伤害和恶性循环。
正义的追求应该是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实现,而不是个人的情绪宣泄和私人决定。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揭示,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影片中,女主角的哥哥在面对校园欺凌时做出了悲剧性的抉择。
这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类似事件。
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问题,更是对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反思。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对周围的欺凌现象保持警惕,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为社会营造更加友善和公正的环境。
最后,电影中对于人性的揭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动机,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并非单纯好坏。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刻画让观众们无法简单地做出判断和定论。
告白电影的观后感
告白电影的观后感《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的日本电影,它于2010年上映,堪称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一个寂静而风景如画的小镇上,主要讲述了中学女生穗花被几个同学欺凌致死的悲剧,以及导致悲剧发生的种种原因和秘密。
电影以一位中学教师的视角展开,穗花的班主任教师在她死后找到了一本名为《告白》的纪念簿。
这本簪有粉色花朵的笔记本里,穗花细致地记录了她被欺负的经历以及她对世界与自己的理解。
这本纪念簿成为了探寻真相的线索,也意味着女主角已经不在世了。
电影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展示了不同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通过不同人物的口述、回忆和疑问,观众逐渐了解到导致穗花死亡的真相。
而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一些角色开始编织谎言和隐瞒真相,这使得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故事的发展来呈现人性的复杂性。
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内心挣扎。
教师作为班主任,感到内疚和无能为力;学生们在友情和欺凌之间挣扎;家长们在亲子关系和责任之间犹豫。
这种复杂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除了复杂的情感描写,电影还展现了对于正义和道德的思考。
不同人物因为个人利益和良心间的冲突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有的角色选择了逃避,不愿面对真相;有的角色选择了道德和正义,勇敢地承担起后果。
这些选择展示了人性的不同层面和复杂性。
电影通过暴力和犯罪的手法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
欺凌、复仇和谎言成为了导致悲剧发生的推动力。
观众看到这些黑暗和残忍的场景时,不禁思考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边界和冲突。
电影中的角色们在试图保护自己的利益时,往往会忽视道德和他人的感受,这种冷漠和自私的一面令人震惊。
《告白》的观后感给人以启示,让人反思人性和社会现实。
电影中的角色虽然都是虚构的,但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选择却是现实中存在的。
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善良和正义,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后果,这些问题贴近了观众的内心。
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剪辑手法,以及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故事的真相充满了好奇。
《告白》读后感
《告白》读后感
《告白》是一本小说,讲述了一个教师由于女儿被学生杀害而复仇的故事。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有以下感想: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烦恼,而如何处理这些烦恼是关键。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自己,不能一直沉浸在烦恼和忧虑中自暴自弃,自我厌恶。
在没有目标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有目标时,则要专注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这本小说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把握当下,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宽容和谅解,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告白》观后感6篇
《告⽩》观后感6篇 看完⼀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筹莫展呢?下⾯是店铺整理的《告⽩》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告⽩》观后感1 今天在室友的陪伴下终于看完了这部带有“惊悚”标题的电影,想着总要留下点什么的我,也打开了微博写下了这些⽂字,或许将来的我看到这些还是会吐槽我这幼稚的表达,但是也算是⼀份宝贵的财富吧。
来到了⼤学,总有⽼师说:你们⼯科⽣不如⽂科⽣细腻,想法总是直来直去的。
本来我是不置可否的,但是后来发现开始写这篇是竟然想着分版块来写,也是多多少少受了些影响吧。
《告⽩》,对不同的事情每个⼈都会有不同的“告⽩”,电影从不同⼈物嘴⾥慢慢的浮现出爱美之死的真相,许多⼈把注意⼒只放在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却也忽视了⽼师的影响,如果没有维特的每周家访,我想B同学也没有那么快崩溃的吧。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家庭和社会,⽇本这个拥有《少年法》的国家,在知乎上的答案搜索感觉和我国的类似,但是从微博上得知的99年光市母⼦被杀事件,总觉得还是不够严厉。
少年还处在对认知摸索的阶段,所有的教育⾸先就是来⾃于⽗母,如果⽗母教育的好,我想也没有“熊孩⼦”这⼀称呼了。
⽽在本⽚中,A得到的太少,⽽B⼜得到的太多,刚好反映出了两种不同极端情况下的⼼理活动。
突然想到⾃⼰能愉快⼜成功的⽣活在现在,实在是幸福。
最后不知道森⼝⽼师是不是真的把炸弹放在A同学妈妈那⾥,虽然她的⽬的同样达到了,使得A认为⾃⼰亲⼿害死了最想念的妈妈,失去了最重要的⼈。
我是相信⼈性本善的,都是不断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才会逐渐⾛向邪恶。
就像之前在英语选修课上看的《Crash》,虽然⼀开始所有⾓⾊之间都是冲突不断,但那是由于事情因果造成的脾⽓暴躁⽽失去理智,⽽且在事情的紧急时刻,⽐如年龄⼤⼀点的警察救出他骚扰过的导演的太太的时候,是毫不犹豫的。
在⾖瓣上还有⼀个被⼤家所讨论的问题:“美⽉究竟是不是露西亚”。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告白》观后感1实际上,片中并无完全的恶人,虽然他们残害他人或者自残,我们却无法用常规的道德标准去界定他们的善恶美丑。
这是一部令人观之毛骨悚然的电影,因为故事和主题都极其冷血与疯狂,影片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与人性的深刻探讨犹如《大逃杀》那般残酷。
然而,这又是一部相当文艺与温情的电影,画面充满美感与创造力,很多时候也会令你感动。
简而言之,影片用一种温柔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充满着暴力和血腥的犯罪故事。
坦白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原因是它所表达的主题和宣扬的人生观令我极度反感,但这并不代表我否定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至少它在叙事与技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师作为教育机制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循循善诱本是职责与应尽的本分,但一旦使权力成为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便会如同天使变成魔鬼般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毁灭性,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片中的女老师精心策划了一个“劝人向善”的复仇计划,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毫无人性,令人不寒而栗。
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没有成人世界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有时杀人的动机却是很简单而可笑的,甚至清澈。
片中的两个少年一个内心自信强大,一个自卑懦弱,却为了博取他人关注或认同,自恃有着《少年法》的“保护”,纷纷堕入罪恶的深渊。
体制的不成熟与致命的漏洞,最终都让他们找到了肆意伤害他人的“合理”借口,并且如愿以偿。
究竟是体制的冷漠造成现实的悲剧,还是人性的扭曲导致生命的毁灭?而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人性之中最邪恶的一面:至亲亦可杀。
在《告白》中,我甚至寻找不到一丝希望的亮光,全片自始至终弥漫着令人不安的复仇与杀戮,对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着没有任何底线的展示,这也是我反感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教室黑板上那个大大的“命”字仿佛无时不刻地强调生命的珍贵,但生命在他们眼中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没有正面作出解释,只是借助人物疯狂的举动缓缓揭开谜底,从各个主人公不同角度的叙述中,观众可以一览整个故事的全貌,剧情推进犹如日本侦探小说般缜密。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告白》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了人性、复仇、少年犯罪等问题。
影片通过主要人物的告白,逐渐揭示出杀人事件的真相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正义、道德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电影的构架分散而富有层次感,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告白,拼凑出了整个故事的全貌。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吸引力,也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动机和情感。
从班主任森口悠子的首次告白开始,我们逐渐了解到她的女儿被学生杀害的事实,以及她为了复仇而精心策划的一系列行动。
随后,其他角色如学生渡边修哉、下村直树等也相继告白,揭示了他们在事件中的角色和心理变化。
这种叙事结构使得故事充满了悬念和张力,让观众始终保持着对剧情的关注和探究欲望。
尽管《告白》讲述的是一个黑暗的故事,但电影的画面却充满了美感。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光影、色彩和构图,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美丽的校园景色与血腥的杀人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故事的荒诞感和讽刺意味。
这种视觉上的冲突也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主题,提醒观众不要被表面的美好所迷惑,而要深入思考背后的真相和复杂性。
影片中的讽刺意味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一边是少年犯罪事件的残酷现实,一边是学生们活泼可爱的形象和童趣的音乐,这种对比让人感到无比的荒诞和悲哀。
少年法赋予了未成年人一定的“权利”,使得他们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这无疑是对社会正义的一种讽刺。
而学生们对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的伤害,更是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电影通过这些讽刺元素,深刻地批判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弱点。
当桑田悠子在讲台上平静地说出那些关于少年法的话语时,我的后背不禁发凉。
这不仅是对少年法的一种质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
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少年法的存在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保护他们,同时又不忽视他们所犯下的罪行,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影片中桑田老师的复仇行为引发了观众的争议,有人认为她的做法是正义的,有人则认为她的行为过于极端。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告白》之后,我深受触动。
这部影片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黑暗面,让我对爱、复仇、成长等主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森口老师是一位深爱着自己女儿的母亲,然而,她的女儿却被学生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残忍杀害。
为了让凶手们感受到同样的痛苦,森口老师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她向他们的牛奶中加入了HIV 病人的血液,让他们在余生中都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
这种复仇的行为虽然极端,但也反映了森口老师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渡边修哉是一个具有强烈控制欲和占有欲的人,他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和认可,但却始终无法如愿。
为了吸引母亲的注意,他制造了一系列残忍的事件,包括虐杀动物和试图在学校引爆炸弹。
他的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渡边修哉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对母亲的爱与对她的忽视之间的冲突,使得他的行为变得不可理喻。
下村直树是渡边修哉的同谋,他在事件中扮演了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
然而,他的行为同样不可原谅。
他在渡边的诱惑下参与了杀害森口老师女儿的计划,并且在事后对渡边的背叛感到愤怒和失望。
下村直树的内心也存在着一定的扭曲,他对渡边的依赖和对友情的渴望,使得他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场悲剧。
美呆是渡边修哉的女友,她对渡边有着深厚的感情。
然而,她的理解和支持并没有改变渡边的行为,反而让她自己陷入了危险之中。
美呆的遭遇让人感到惋惜,她的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直树的妈妈是一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母亲,她为了保护儿子,甚至不惜帮他掩饰罪行。
然而,她的这种行为并没有真正帮助到儿子,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的罪恶之中。
直树的妈妈在最后一刻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来结束一切,这也反映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内心世界,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部电影通过深入刻画这些人物的内心,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黑暗。
同时,电影的画面和音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告白》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许多人评价这是一部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的变态电影,而我认为,这种变态并非日本所独有,它也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影片中,那些导致孩子行为扭曲的原因,并非日本独有,同样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滋生着。
父母为了事业而忽略甚至抛弃子女,学校唯考卷是瞻,将成绩差的孩子视为失败者甚至坏学生。
家长们要么过分溺爱孩子,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隐痛和需求;要么只强调学业成功的意义,而没有教会孩子正确的道德观。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优等生为了得到母亲的关注,不惜屡屡虐杀生命,甚至人命;差等生为了证明自己并非一无是处,选择用杀人的方式作为筹码;还有那些希望毒杀全家的孩子,我们甚至无法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动机。
这些孩子所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成人对他们生命价值教育的缺失,也是他们内心被忽略后对自己生命的茫然。
电影尾声,为女儿复仇的女教师战胜了两个年幼的杀人凶手。
在成人与孩子的战争中,孩子怎可能获胜?即便他们表现得冷酷、残暴、变态、无情,但他们内心渴望的,只是周围人能给予他们多一点的爱与关注。
孩子的童年决定了他们的成年。
当我们看到这些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孩子,表现出脆弱、变态、阴郁、暴虐的行为时,成人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是因为我们给予孩子们的太少或太过片面,才让他们用如此极端的方式,痛苦地讨要?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需要被关注和呵护的。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了解他们的困惑和痛苦,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学校也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此外,社会也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告白》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让我来谈谈对电影本身的看法。
电影的整体构架与原著基本相同,以不同人物的独白贯穿而成,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同时,电影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虽然没有搞出奇妙的分支剧情,但这种改动对部分人物的刻画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电影中,修哉的独白里对他去见母亲这一段撒了谎,而书中是他冷静地发表了这段事实。
这种改动也许是为了加强悠子的复仇计划,削弱书中修哉冷酷自私的一面,凸显出他是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改动并没有完全展现出修哉的复杂性和可恶之处。
书中的修哉把发现母亲再婚、发现自己被抛弃等事实坦诚地发表在网上,并冷静地阐述自己的计划,这显示出他的无情和对社会的不满。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修哉更像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为了报复母亲而做出的傻事,还幻想母亲临死前为他而哭泣,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对修哉这个人物没有一丝好感,只觉得他恶心。
此外,电影中悠子知道修哉的弱点是通过与美月的一次谈话,而书中则是根据悠子的电话标明得知其弱点的信息来源于修哉同学发在网上的那篇独白。
这样的改编可能是为了美月这个角色而进行的,将她与修哉的关系描绘得更加复杂。
在电影中,美月被刻画成一个被修哉玩弄的单纯女生,而在书中,美月对悠子的惩罚方式表示质问,这表明她并非那么单纯。
电影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改动,例如悠子最初放血的复仇方式,以及最后悠子对修哉说的话。
这些改动虽然削弱了人物的冷酷程度,但也增加了电影的悲剧感。
电影的结局让我感到无奈,复仇最终,谁也无法得到救赎。
接下来,我想谈谈对演员的看法。
松隆子、冈田将生、木村佳乃的选角都非常到位,符合我看完书后对书中人物的想象。
特别是木村佳乃的表演,她将慈母又神经质的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告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告白》读后感
《告白》读后感
标题:《告白》读后感
《告白》是日本作家湊佳苗的长篇小说,也是她的处女作。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内容深深吸引了我。
首先,我对湊佳苗独特的叙事方式感到震撼。
她巧妙地运用了多视角的叙述方式,让每一个角色都有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复杂丰富。
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代入感,使我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角色们一同经历喜怒哀乐。
其次,我被《告白》的主题内容所打动。
这部作品主要探讨的是人性的阴暗面,包括复仇、欺骗、自私等。
这些主题虽然沉重,但却非常真实,让我深刻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我也对湊佳苗敢于直面并揭示人性的阴暗面表示敬佩。
最后,我想说的是,《告白》是一部深度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如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等问题,这使我深思。
我认为,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责任关注这些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努力。
总的来说,《告白》是一本值得深思的小说。
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对我未来的生活和思考产生深远的影响。
《告白》读后感
《告白》读后感
《告白》是一本关于教育和心理的书籍,它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学生。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讲述各种关于教育和学生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学生。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此外,这本书还教会了我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引导。
作者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如“倾听”、“表达”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适用于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也适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困难。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告白》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教育的重要性,还教会了我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学生。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读物之一。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告白》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了人性、复仇、教育等问题。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少年犯罪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让人看后心寒齿凉。
电影开篇,便展现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校园杀人事件。
老师的女儿被两个学生误杀,而这两个学生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
少年 A 是一个心理变态的学生,他的行为让人不寒而栗,而少年 B 则是一个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的犯罪行为让人感到惋惜。
学校对这起事件的处理方式也让人感到失望,他们没有及时给予学生心理辅导,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逐渐了解到少年 A 和少年 B 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少年 A 的母亲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对他期望很高,但却缺乏真正的关爱和沟通。
这种缺失的母爱让少年 A 感到孤独和失落,最终导致了他的心理扭曲。
少年 B 则是在母亲的溺爱下长大,缺乏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他的犯罪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断送。
影片中的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他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
他向学生们投放了艾滋病毒,让他们感受到恐惧和绝望。
这种做法虽然有些极端,但却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然而,老师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的行为过于残忍,而有人则认为他是在拯救学生。
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少女 C,她是少年 A 的同学,也是唯一愿意帮助他的人。
她的存在让少年 A 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然而,少女 C 的命运也十分悲惨,她最终被少年 A 残忍地杀害。
整部电影的剧情紧凑,节奏明快,让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
导演通过巧妙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时,电影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让观众们对教育、家庭、社会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的日本电影,于2010年上映。
该电影以其紧张的剧情、出色的演技和令人震撼的揭示而广受好评。
电影探讨了复仇、教育和家庭等主题,引发了观众对道德和正义的思考。
剧情概述该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的高中。
主要角色之一的鸟山由香是一个高中教师,她对自己学生之一的川本泉遭受霸凌而感到愧疚。
鸟山为了帮助泉寻求正义,自发地制定了一个计划来曝光施加在泉头上的欺凌。
她教泉如何复仇,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计划最终会带来的后果。
电影以鸟山被警方审问的场景开始。
随着电影的展开,观众逐渐揭开了发生在过去几周的事件。
泉和她的朋友佐佐木伊织在学校遭受欺凌,而鸟山则是他们唯一能寻求帮助的人。
泉的先生被发现死在学校的屋顶上,暴露出事件的复杂性。
鸟山和泉的大姐姐真弓都成为了警方的焦点。
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开始怀疑鸟山的真正意图。
是她要为泉复仇,还是她有自己的秘密议程?电影以令人震惊的结局结束,鸟山的真正目的终于揭晓,引发了观众对正义和伦理道德的深思。
情感与心理刻画《告白》以其复杂多样的角色和精湛的表演引发了观众的强烈情感。
鸟山和泉的复杂关系使得人们对她们之间的真实动机产生了怀疑。
观众在思考复仇和正义的边界的同时也在体验角色们的恐惧、愤怒和内疚。
鸟山的角色刻画尤为出色。
她是一个人性复杂的角色,既是教师、母亲,又是一个被迫面对复杂情况的个人。
她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观众难以判断她的真实动机。
鸟山的表演让观众很难判断她是救赎的天使还是复仇的魔鬼。
这种心理角色的刻画使得电影更加引人入胜,观众们不禁为她的内心挣扎而心生同情。
主题探讨《告白》深入思考了一些重要的主题。
其中之一是复仇和正义之间的边界。
电影通过展示鸟山的行为和想法使观众自省:当某人受到伤害时,复仇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正义?电影中的角色因为寻求个人目的而进行复仇,但这是否符合伦理准则?另一个主题是家庭和教育的影响。
影片中的角色都受到家庭和教育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白观后感
电影告白>观后感
这已经是第四遍看《告白》了吧,我有个习惯,喜欢的电影会时不时去温习,喜欢的音乐会单曲循环很久。
好东西就是每重温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这也是我喜欢看经典电影,经典着作以及挺经典音乐的原因,他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去品味和推敲,不会让人产生浪费时间的感觉,不像质量差的作品细节处理的并不好,如果深入去看其实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尤其是读书更应当读经典之作。
一直都很想写一篇关于《告白》的>读后感,但是因为自己拖延的毛病,当然更重要的是恐惧写作的心理在作祟。
今天就狠下心来把已久的感受和感慨一并表述出来。
因为并没有对影片背后的社会背景进行考证,也没有对电影的拍摄技术进行分析,全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已,所以表达出来的东西可能会过于主观,但也算是自己的深思过后的东西吧。
等将来,在细细回味也是一种>幸福。
影片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对那群学生不仅是其中几个重要角色,而是全体学生充满同情,我感受到他们的柔弱感和无助感。
开始的悠子的一段对学生的告白,就轻易地让那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受到极大的影响,以致后来的行为全是来自当初的那段告白的影响,这完全体现了来自成人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强加于未成年人中,作用是非常显然的,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这完全是因为,青春时期甚至在20几岁之前的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而在这个关键期,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影响,很容易受到蛊惑。
但如果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的话,那学生自然也能健康的成长,当然影片中反应的是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正确引导。
这也表明这个时期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引导责任,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到社会媒体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大量报道以及对他们的谴责和抨击,这完全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直接的消极结果就是造成其他未成年人的模仿,比如美月对露希娜的崇拜。
此外,影片中的少年A和B的家庭教育都存在问题,前者是父母早年离婚,后者是过于溺爱。
最明显的是少年A的告白中有提到:“我知道杀人是不符合法律的,但从没有人教过我杀人是错误的行为。
这可以明显感觉到,少年A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从小就缺乏引导和教育。
在影片中,可以感受到这些学生他们可以任意地受到老师的摆布,很多人抨击这一代的学生是多么的险恶,学生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老师和家长来引导的,甚至需要同龄人的引导。
影片的确凸显了“引导”的作用。
悠子老师和推特老师两个人布下的局让整个班级处于一片不正常的状态,每个人都充满着对小值和修哉慢慢的敌意,这也强烈的体现了青春期的孩子的心智的薄弱,这时候他们并没有建立稳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极容易受到外界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
即使到青年时期也是啊,不然五四运动怎么能开展的那么好,当然这个运动是体现的好的世界观。
这部影片应该值得所有老师去看,首先老师要反省自己是否做到真正的老师,影片中两位老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一种是悠子老师代表的是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避免自己处于风波之中,这是极自私的行为,影片中也通过一些细节体现
了悠子老师完全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从学生的口子就多次提到悠子老师的不负责态度,学生一出事就找其他老师去处理,甚至从不同人口中多次提到悠子老师爱孩子胜过爱孩子,当然爱自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她的行为已经让学生和家长明显感到她因为爱孩子而忽视了学生,这就说明她只能是一位好的母亲,而不能是一位好的老师。
尤其是在那段她对班级所有同学做最后告白的那一段,她其实从内心里就觉得这群孩子天性就是邪恶的,她根本没有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从学生对于她的离开的欢呼也可以明显感觉出悠子老师的失败,其实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没有感受,是群麻木的人群,就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大人们的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他们不能和青春期的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
而推特老师代表的是另一种致力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与学生建立朋友的关系而不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这种教育态度是很好,但从影片中推特的各种行为来看,他只是一位不成熟的老师,他看起来像学生们的大哥哥,但是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一位能玩到一起的大哥哥,而是需要一位能进行心灵引导的长辈,他们需要的是一位能引导他们发展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长者。
而推特并不能做到这样,也因为他太年轻,本身的经历就很少,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老师而已。
从他对少年B的处理方式来看,可以看出他也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他都没有去了解少年B为什么会不来上学,而是一意孤行地按照所谓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少年B,结果使结果更加糟糕,美月说的对,的确是推特间接害了少年B,使其作出杀母的极端行为。
影片中一直被提到的另一位老师,即患有艾滋病的老师,这才是最理想的老师,他有着丰富的经历,自己也是从叛逆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人,他因为有着深刻的转变经历,所以他更能理解学生,更能从学生的心灵需要出发,他是一位能深入到学生灵魂深处的老师,这样一位成熟的老师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如果从剧中几个重要学生角色来分析,他们完全不用走上歧路的,他们完全是可以受到引导从而走上另一条光明大道。
拿修哉同学来说即少年A,首先讲一下修哉的身世经历,从小母亲就离开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亲人没有陪伴自己的成长,像这种极度缺乏母爱的小孩更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然而修哉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引导来让其走上正轨的,修哉最大的心理需要就是能得到母亲的认可,从而回到自己的身边,希望母亲能以他为骄傲,而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并没有成熟的处理方法来处理自己的这种需要,他容易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比如他看到娜路希通过杀人来博得眼球,他就想到原来还可以通过杀人来得到关注,他只看到这样能得到关注,却没有看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之前他一直是拼命的发明东西,依靠自己的才能来得到关注。
但失败了,之前的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没有外界的鼓励和引导,他寻找了另一条极端的路,在看到他很自豪的把他的发明介绍给悠子老师时,得到的却是批评和谴责,连一句鼓励的话都没有,让他产生不满和受挫感,尤其是对方还是一位母亲,让他联想到自己母亲会有的反应。
如果悠子老师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当时就应该鼓励修哉,而不是一味的谴责,并且悠子老师当时完全从自己主观的想法认为这个发明没有人性。
美月曾经对悠子说过:“修哉他只是太寂寞了,他爱他的母亲,他只是想见到他的母亲,得到他的母亲的认可而已。
”另外的少年B也不是一个天生就坏的孩子,他也只是想交朋友,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已,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时候的孩子都是处于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时
期,他们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一句鼓励的话可能就挽救他们的一生。
总之,除了那些天生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孩子,后天的教育可能对他们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大多数孩子都是需要细心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心灵教育,不要忽略他们的情绪,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是用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只是这个世界会容易受到外界的污染,他们需要的是阳光和雨露的滋润,而不是雾霾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