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告白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电影《告白》以一起杀人案件为开篇,通过凶手的自白和教师的复仇,揭示了少年犯罪背后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问题。
影片看似致郁,实则蕴含着治愈的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影片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件为引,让观众迅速沉浸其中。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凶手并非表面那么简单,他们甚至不认为自己有错,这引发了对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思考。
家庭在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是造成他们悲剧的唯一原因。
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来自同学的欺凌和父母的不理解,这使得他们内心的冷漠和自私逐渐滋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可救药,只是他们选择了人性中的自私冷酷。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渡边修哉是一个聪明但内心扭曲的少年,他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母亲的复杂情感驱使他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而直树则是一个在母亲的溺爱下长大的孩子,他对生命的意义感到迷茫,最终陷入了绝望。
这两个少年的命运让人深感惋惜,同时也引发了对教育和家庭的思考。
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少年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影片还探讨了少年法的问题。
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少年法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但也有人认为它存在一定的缺陷。
渡边修哉和直树的行为表明,他们缺乏对生命和法律的敬畏之心。
我们应该如何完善法律,既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又能让他们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维特老师,他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善良的人。
他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帮助渡边修哉和直树,但最终却遭到了他们的杀害。
这一情节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善良可能会被误解或利用。
因此,我们在善良的同时,也要有选择地对待他人,避免受到伤害。
此外,影片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渡边修哉和直树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
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感受,用爱和关怀去化解矛盾,而不是用冷漠和暴力去对待。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告白》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了人性、复仇、教育等问题。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少年犯罪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让人看后心寒齿凉。
电影开篇,便展现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校园杀人事件。
老师的女儿被两个学生误杀,而这两个学生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
少年 A 是一个心理变态的学生,他的行为让人不寒而栗,而少年 B 则是一个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的犯罪行为让人感到惋惜。
学校对这起事件的处理方式也让人感到失望,他们没有及时给予学生心理辅导,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逐渐了解到少年 A 和少年 B 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少年 A 的母亲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对他期望很高,但却缺乏真正的关爱和沟通。
这种缺失的母爱让少年 A 感到孤独和失落,最终导致了他的心理扭曲。
少年 B 则是在母亲的溺爱下长大,缺乏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他的犯罪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断送。
影片中的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他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
他向学生们投放了艾滋病毒,让他们感受到恐惧和绝望。
这种做法虽然有些极端,但却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然而,老师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的行为过于残忍,而有人则认为他是在拯救学生。
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少女 C,她是少年 A 的同学,也是唯一愿意帮助他的人。
她的存在让少年 A 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然而,少女 C 的命运也十分悲惨,她最终被少年 A 残忍地杀害。
整部电影的剧情紧凑,节奏明快,让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
导演通过巧妙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时,电影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让观众们对教育、家庭、社会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告白豆瓣影评

告白豆瓣影评篇一:影评《告白》影评《告白》导演: 中岛哲也编剧: 中岛哲也/ 凑佳苗主演: 松隆子/ 冈田将生/ 木村佳乃/ 西井幸人/ 桥本爱/ 芦田爱菜/ 三吉彩花/ 藤原薰/ 井之肋海/ 野本萤/ 清水尚弥/ 高桥努类型: 剧情/ 惊悚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语言: 日语片长: 106分钟上映日期: 2010-06-05(日本)剧情简介· · · · · ·一所平凡的中学,1年B组即将迎来春假。
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们肆意吵闹,殊不知一场绵亘数月的风暴正向他们袭来。
级任教师森口悠子(松隆子饰)全然无视这片混乱,静静地向学生们做出最后的告白。
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芦田爱菜饰),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
警察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
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
在此之后,森口辞去教师职务,1年B班的学生也心怀惴惴迎来了春假。
新学期开始,残酷的风暴袭向了这群无知无畏的少男少女……本片根据湊かなえ的原作改编,并成为2010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
告白:一个社会的悲哀,是否中国的孩子也会这样?《告白》是有良心的推理作品,杀人者荒唐,但有社会成因,复仇者冰冷,但意在警世。
故事人物不多,但格局很大。
段落和角度海量,但叙事效率很高。
和许多强调谋杀手段奇技淫巧的故事相比,这是真正关注现实,不落俗套的好故事。
从神职者到传道者,森口从未单纯的理解善意,在她冰一样凄凉的心里,世界就如电影中的教室那样,是泛着深蓝的铅色。
于是在这个黑板般熟悉的小世界里,她开始说出真相。
校园的问题在哪里,凑佳苗笔下的校园不是活祭的地狱,更像一个大家都走错门的尴尬集散地,每个人都为了摆脱无穷的尴尬和孤独感用尽全力交流着,这是校园本质的可怕之处。
学生们用红笔写出“孤“”世“”幸福”,青春热血的喊出:“人并不是孤独的,世道虽然险恶,幸福的活下去吧”此类的口号的同时,又以自我萌发出的主观正义感,创造了所谓的制裁制度,集体性的对渡边修哉进行校园欺凌。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电影《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编剧并执导的日本犯罪悬疑片。
影片以复杂的剧情和反转的结构,展现了爱与恨、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辩证关系。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并对其中的几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首先,电影以一起校园连环杀人案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独白和回忆展示了多角度的真相。
在故事的开头,我们看到主人公的母亲与一名同学发生争执并被杀害。
然而,在影片中段,我们却发现这并不是真相,而是由另一名学生杀害的。
这种反转的结构让观众们对故事的真相产生不断的怀疑和好奇,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常常依靠主观感受,从而导致误解和错误判断的现象。
通过故事中多个人物的独白,观众可以对故事的真相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种独白的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和复杂性。
与此同时,影片中对于正义和复仇的主题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线索是对女主角的哥哥杀人的复仇。
女主角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最终让真正的杀人犯面对法律的制裁。
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女主角却选择了放弃继续追求复仇,并忏悔自己的过错。
这让我想到了复仇心理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复仇往往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进行,但这种复仇行为往往只能制造更多的伤害和恶性循环。
正义的追求应该是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实现,而不是个人的情绪宣泄和私人决定。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揭示,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影片中,女主角的哥哥在面对校园欺凌时做出了悲剧性的抉择。
这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类似事件。
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问题,更是对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反思。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对周围的欺凌现象保持警惕,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为社会营造更加友善和公正的环境。
最后,电影中对于人性的揭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动机,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并非单纯好坏。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刻画让观众们无法简单地做出判断和定论。
电影告白观后感

电影告白观后感电影《告白》观后感电影《告白》是日本导演中岛哲也创作的一部心理悬疑电影,于2010年上映。
影片以多重视角和时间跳跃的方式叙述了一起发生在初中生之间的谋杀案,探讨了复杂的道德、心理和亲子关系问题。
观看完《告白》后,我深受触动,通过本文将分享我的观后感。
一、情节铺陈《告白》的情节铺陈独特,通过将同一个事件以不同视角呈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电影以一个被指控谋杀同班同学的女子为起点,通过她的告白,揭示了案件的真相。
而后,故事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我们看到其他视角的人物,如受害者的母亲、教师和另一个嫌疑人,他们的谈话和回忆揭示了更多的细节。
这样的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更为引人入胜,引发观众对故事真相的好奇心。
二、道德困境《告白》通过深入探讨内心的道德困境,引发观众对于正义和伦理的思考。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坚持,他们都在通过各自的方式寻求自我救赎。
观众会陷入一种道德判断的迷茫中,考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道德准则。
《告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熟虑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伦理和正义的反思。
三、亲子关系电影中亲子关系的刻画使得影片更具张力和触动。
故事中的母亲不仅在追求对女儿的净化和宽恕,同时也为了自己的内疚感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母亲与孩子之间深刻而矛盾的情感纠结。
《告白》通过这种方式给予观众一种催人泪下的触动,同时提醒人们应当更加珍惜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四、细致入微的表演《告白》的演员们展现出了出色的演技,他们准确地传达了各自角色的情感和内心戏。
演员们的表演使得观众更易于投入到电影情节中,生动地感受到角色的痛苦、愤怒和爱意。
这使得电影更加真实和感人,增强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告白》是一部细致入微、引人深思的心理悬疑影片。
通过多重视角的叙事方式、道德困境的探讨、亲子关系的刻画以及演员们的出色演技,这部电影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了对于复杂人性的思考。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告白》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让我来谈谈对电影本身的看法。
电影的整体构架与原著基本相同,以不同人物的独白贯穿而成,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同时,电影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虽然没有搞出奇妙的分支剧情,但这种改动对部分人物的刻画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电影中,修哉的独白里对他去见母亲这一段撒了谎,而书中是他冷静地发表了这段事实。
这种改动也许是为了加强悠子的复仇计划,削弱书中修哉冷酷自私的一面,凸显出他是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改动并没有完全展现出修哉的复杂性和可恶之处。
书中的修哉把发现母亲再婚、发现自己被抛弃等事实坦诚地发表在网上,并冷静地阐述自己的计划,这显示出他的无情和对社会的不满。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修哉更像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为了报复母亲而做出的傻事,还幻想母亲临死前为他而哭泣,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对修哉这个人物没有一丝好感,只觉得他恶心。
此外,电影中悠子知道修哉的弱点是通过与美月的一次谈话,而书中则是根据悠子的电话标明得知其弱点的信息来源于修哉同学发在网上的那篇独白。
这样的改编可能是为了美月这个角色而进行的,将她与修哉的关系描绘得更加复杂。
在电影中,美月被刻画成一个被修哉玩弄的单纯女生,而在书中,美月对悠子的惩罚方式表示质问,这表明她并非那么单纯。
电影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改动,例如悠子最初放血的复仇方式,以及最后悠子对修哉说的话。
这些改动虽然削弱了人物的冷酷程度,但也增加了电影的悲剧感。
电影的结局让我感到无奈,复仇最终,谁也无法得到救赎。
接下来,我想谈谈对演员的看法。
松隆子、冈田将生、木村佳乃的选角都非常到位,符合我看完书后对书中人物的想象。
特别是木村佳乃的表演,她将慈母又神经质的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告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告白》之后,我深受触动。
这部影片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黑暗面,让我对爱、复仇、成长等主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森口老师是一位深爱着自己女儿的母亲,然而,她的女儿却被学生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残忍杀害。
为了让凶手们感受到同样的痛苦,森口老师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她向他们的牛奶中加入了HIV 病人的血液,让他们在余生中都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
这种复仇的行为虽然极端,但也反映了森口老师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渡边修哉是一个具有强烈控制欲和占有欲的人,他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和认可,但却始终无法如愿。
为了吸引母亲的注意,他制造了一系列残忍的事件,包括虐杀动物和试图在学校引爆炸弹。
他的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渡边修哉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对母亲的爱与对她的忽视之间的冲突,使得他的行为变得不可理喻。
下村直树是渡边修哉的同谋,他在事件中扮演了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
然而,他的行为同样不可原谅。
他在渡边的诱惑下参与了杀害森口老师女儿的计划,并且在事后对渡边的背叛感到愤怒和失望。
下村直树的内心也存在着一定的扭曲,他对渡边的依赖和对友情的渴望,使得他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场悲剧。
美呆是渡边修哉的女友,她对渡边有着深厚的感情。
然而,她的理解和支持并没有改变渡边的行为,反而让她自己陷入了危险之中。
美呆的遭遇让人感到惋惜,她的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直树的妈妈是一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母亲,她为了保护儿子,甚至不惜帮他掩饰罪行。
然而,她的这种行为并没有真正帮助到儿子,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的罪恶之中。
直树的妈妈在最后一刻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来结束一切,这也反映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内心世界,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部电影通过深入刻画这些人物的内心,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黑暗。
同时,电影的画面和音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告白电影的观后感

告白电影的观后感《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的日本电影,它于2010年上映,堪称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一个寂静而风景如画的小镇上,主要讲述了中学女生穗花被几个同学欺凌致死的悲剧,以及导致悲剧发生的种种原因和秘密。
电影以一位中学教师的视角展开,穗花的班主任教师在她死后找到了一本名为《告白》的纪念簿。
这本簪有粉色花朵的笔记本里,穗花细致地记录了她被欺负的经历以及她对世界与自己的理解。
这本纪念簿成为了探寻真相的线索,也意味着女主角已经不在世了。
电影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展示了不同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通过不同人物的口述、回忆和疑问,观众逐渐了解到导致穗花死亡的真相。
而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一些角色开始编织谎言和隐瞒真相,这使得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故事的发展来呈现人性的复杂性。
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内心挣扎。
教师作为班主任,感到内疚和无能为力;学生们在友情和欺凌之间挣扎;家长们在亲子关系和责任之间犹豫。
这种复杂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除了复杂的情感描写,电影还展现了对于正义和道德的思考。
不同人物因为个人利益和良心间的冲突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有的角色选择了逃避,不愿面对真相;有的角色选择了道德和正义,勇敢地承担起后果。
这些选择展示了人性的不同层面和复杂性。
电影通过暴力和犯罪的手法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
欺凌、复仇和谎言成为了导致悲剧发生的推动力。
观众看到这些黑暗和残忍的场景时,不禁思考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边界和冲突。
电影中的角色们在试图保护自己的利益时,往往会忽视道德和他人的感受,这种冷漠和自私的一面令人震惊。
《告白》的观后感给人以启示,让人反思人性和社会现实。
电影中的角色虽然都是虚构的,但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选择却是现实中存在的。
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善良和正义,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后果,这些问题贴近了观众的内心。
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剪辑手法,以及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故事的真相充满了好奇。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告白》观后感1实际上,片中并无完全的恶人,虽然他们残害他人或者自残,我们却无法用常规的道德标准去界定他们的善恶美丑。
这是一部令人观之毛骨悚然的电影,因为故事和主题都极其冷血与疯狂,影片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与人性的深刻探讨犹如《大逃杀》那般残酷。
然而,这又是一部相当文艺与温情的电影,画面充满美感与创造力,很多时候也会令你感动。
简而言之,影片用一种温柔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充满着暴力和血腥的犯罪故事。
坦白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原因是它所表达的主题和宣扬的人生观令我极度反感,但这并不代表我否定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至少它在叙事与技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师作为教育机制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循循善诱本是职责与应尽的本分,但一旦使权力成为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便会如同天使变成魔鬼般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毁灭性,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片中的女老师精心策划了一个“劝人向善”的复仇计划,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毫无人性,令人不寒而栗。
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没有成人世界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有时杀人的动机却是很简单而可笑的,甚至清澈。
片中的两个少年一个内心自信强大,一个自卑懦弱,却为了博取他人关注或认同,自恃有着《少年法》的“保护”,纷纷堕入罪恶的深渊。
体制的不成熟与致命的漏洞,最终都让他们找到了肆意伤害他人的“合理”借口,并且如愿以偿。
究竟是体制的冷漠造成现实的悲剧,还是人性的扭曲导致生命的毁灭?而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人性之中最邪恶的一面:至亲亦可杀。
在《告白》中,我甚至寻找不到一丝希望的亮光,全片自始至终弥漫着令人不安的复仇与杀戮,对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着没有任何底线的展示,这也是我反感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教室黑板上那个大大的“命”字仿佛无时不刻地强调生命的珍贵,但生命在他们眼中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没有正面作出解释,只是借助人物疯狂的举动缓缓揭开谜底,从各个主人公不同角度的叙述中,观众可以一览整个故事的全貌,剧情推进犹如日本侦探小说般缜密。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根据凑佳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影片在日本公映后,连续 4 周稳居票房榜榜首,并获得了第 53 届蓝丝带奖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2010 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 34 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以及 2011 年第 38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等多项大奖。
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其充满阴暗、残忍,又非常敏感地揭示出社会上那些让人无法忽视的各种弊端的故事;二是其别具风格的视听感受。
关于故事,影片充满了阴暗、残忍,又非常敏感地揭示出社会上那些让人无法忽视的各种弊端,发人深省,没有故作美好、欲盖弥彰、粉饰太平,而是残酷到底,不留余地。
故事本身的震撼力已经让人无法忘怀,又有中岛哲也独特个人风格对于原著几近完美的还原与再创造,就连凑佳苗也不得不赞叹与感激导演。
影片整体用光为低调光,色调是阴冷灰暗的冷色调。
镜头运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量的极端广角镜头(鱼眼镜头)及各种俯拍、仰拍镜头,另外,慢镜头的大量运用也是该片一大特色。
独白、配乐,也与镜头画面共同构成了这部风格独特的电影。
电影中的光与色,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整部影片中,室内戏所占比重比室外戏大很多,但无论是室内戏还是室外戏,都基本运用低调光。
在教室的场景中,运用明暗对比布光的布光方式,凸显着三人在故事中的重要性以及三人与周围环境的不和谐、凸显人物角色特性。
在色调上,运用灰暗的冷色调,除了温馨美好的回忆片段运用了暗橘黄色或少量的淡红色外,几乎都是灰暗、沉重的颜色,这让影片笼罩在一个压抑、沉重、阴冷的气氛中。
电影元素的“重复”,也是其一大特色。
阴霾的天空、空荡的走廊、吹泡泡的儿童、逆走的时钟、樱宫正义的书、偶像组合 AKB48、血液、照片、绵绵兔挂包、玩具积木、雨等等,这些元素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没有一个重复是毫无疑义的。
它们不仅是对故事情节的强调,更是对主题的深化和升华。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的日本电影,于2010年上映。
该电影以其紧张的剧情、出色的演技和令人震撼的揭示而广受好评。
电影探讨了复仇、教育和家庭等主题,引发了观众对道德和正义的思考。
剧情概述该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的高中。
主要角色之一的鸟山由香是一个高中教师,她对自己学生之一的川本泉遭受霸凌而感到愧疚。
鸟山为了帮助泉寻求正义,自发地制定了一个计划来曝光施加在泉头上的欺凌。
她教泉如何复仇,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计划最终会带来的后果。
电影以鸟山被警方审问的场景开始。
随着电影的展开,观众逐渐揭开了发生在过去几周的事件。
泉和她的朋友佐佐木伊织在学校遭受欺凌,而鸟山则是他们唯一能寻求帮助的人。
泉的先生被发现死在学校的屋顶上,暴露出事件的复杂性。
鸟山和泉的大姐姐真弓都成为了警方的焦点。
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开始怀疑鸟山的真正意图。
是她要为泉复仇,还是她有自己的秘密议程?电影以令人震惊的结局结束,鸟山的真正目的终于揭晓,引发了观众对正义和伦理道德的深思。
情感与心理刻画《告白》以其复杂多样的角色和精湛的表演引发了观众的强烈情感。
鸟山和泉的复杂关系使得人们对她们之间的真实动机产生了怀疑。
观众在思考复仇和正义的边界的同时也在体验角色们的恐惧、愤怒和内疚。
鸟山的角色刻画尤为出色。
她是一个人性复杂的角色,既是教师、母亲,又是一个被迫面对复杂情况的个人。
她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观众难以判断她的真实动机。
鸟山的表演让观众很难判断她是救赎的天使还是复仇的魔鬼。
这种心理角色的刻画使得电影更加引人入胜,观众们不禁为她的内心挣扎而心生同情。
主题探讨《告白》深入思考了一些重要的主题。
其中之一是复仇和正义之间的边界。
电影通过展示鸟山的行为和想法使观众自省:当某人受到伤害时,复仇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正义?电影中的角色因为寻求个人目的而进行复仇,但这是否符合伦理准则?另一个主题是家庭和教育的影响。
影片中的角色都受到家庭和教育环境的影响。
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

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告白》这部电影很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只是一个学校生的班级,但我们看那些孩子,都会觉得惊异,觉得痛心,觉得悲伤,他们的不够健全的人格,他们的幸灾乐祸,他们对于生命的冷漠,他们参加破坏和损害的乐观性,他们对于老师和学校的教育的无视,无一不让我们感叹,这,还是一群学校生么。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800字,盼望对你有所关心。
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精选篇1不爱看悲剧,每每读这样的书都有种心塞塞的感觉,或许这是我个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么吧?不争论我的心理轨迹,还是来看看我们慈爱的吧。
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高校。
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其次代。
文章的开篇就这么写着――“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她已经为这部作品定下了调子,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查找自我的路上要么找到、要么死!如此恶狠狠的开篇……一个个体的终结可能会导致家庭的终结……继而整个社会……。
假如照这个线写下去,我们看到的画面将是一个晦暗的如雾霾覆盖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一丝盼望。
然而,是慈爱的。
当我读到莉迪亚不幸离世并非是她对人生的无望而是为了给自己士气找到真正的自己时,当这样的悲剧仅仅是一个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力量的失误时,我感叹……“还不算太晚。
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
她将重新开头。
她会告知她的母亲,够了。
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久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
她还会告知母亲,还不算太晚。
一切都不晚。
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
从现在开头,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剧就是悲剧,一朵被期盼、被向往的美妙而年轻的生命终结了。
带着父母双重幻想的生命……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不和谐的节奏。
电影《告白》观后感【优秀3篇】

电影《告白》观后感【优秀3篇】《告白》观后感篇一《告白》是一部2010年的日本电影,到现在已有十年,也算称得上是老电影了,肯定已经有很多小可爱已经看过了,但好的电影禁得起反复琢磨,不妨再重新回顾一下吧!相信很多小可爱刚开始看到《告白》这个名字时,肯定和笔者一样以为这是一部浪漫无比的爱情片吧?其实这是一部推理悬疑片哦!影片详情影片讲述了一位女教师森口悠子发现自己的女儿爱美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事件被警方判定为意外死亡,可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布凶手就在班级中,并由此展开了自己的复仇。
影片的叙事方式比较特殊,采用了人物内心自白的方式,既呼应了电影的名字《告白》又向观众展现了完整的剧情。
Part 1森口老师的告白第一部分是森口老师的告白,也是全剧最为关键的告白。
在这次告白中,森口向学生阐述了爱美真正的死因,并指出犯人A与B的真实意图,并在一定程度上给A与B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为后面B的精神失常埋下伏笔。
Part 2美月的告白第二部分是美月的告白,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则是犯人B母亲的告白,B的母亲一直认为B只是被坏朋友挑唆不小心犯了错,也是该事件中的受害者,并把B的精神失常怪罪到森口头上,认为B 由一个乖孩子变成如今的疯子全都是森口害的。
第四部分则是犯人A的告白,在这次告白中揭示了A心理扭曲、变态的真正原因,因为迫切地想引起最在乎的人母亲的注意而被森口设计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小疑惑全片都基本处于一种灰色、黑色的滤镜之中,营造了一种恐怖、压抑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然而当真正看完影片后,又会让人不禁探究学生与家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究竟有何矛盾?影后深思该影片对如今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犯人A从小父母离异,因自己无法达到科学家母亲的要求而常常被骂笨蛋,遭到了母亲的抛弃,从此为了获得母亲的认可不惜一切代价:虐待动物,崇拜露娜希,最后更是违背伦理道德用人体做实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得到母亲的一句赞美。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引言《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藤原龙也、松隆子、浅野忠信等主演的电影。
该片于2010年上映,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影片以青春和复仇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少女的告白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本文将对《告白》进行观后感的分享。
情节概述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小镇上,教师麻衣(松隆子饰)发现她的女儿美冴(葛木晴美饰)被同班同学敦子(深津绘里饰)欺凌,导致美冴自杀。
麻衣决定制定一个复仇计划,将敦子的同伴加害人周围的人一一清除。
故事通过多个视角展示了事件的发展和复仇的过程。
道德困境《告白》通过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引发了观众对于正义和复仇的思考。
麻衣作为一个母亲,为了给女儿伸张正义而选择复仇,这引发了许多道德困境。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而不择手段的一面,以及为了追求正义而将罪恶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的一面。
这种无休止的复仇循环,让观众深感人类道德的脆弱。
角色形象塑造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鲜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动机。
麻衣是一个深陷悲伤的母亲,她为了给亡女伸张正义而选择了冷酷的复仇。
她将自己的痛苦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丧失了道德底线。
敦子是一个受欺凌的少女,她在自己的苦痛中选择了痛下杀手,为自己和同伴寻求复仇。
这些角色的形象塑造使得电影更加引人入胜,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拍摄手法和表现手法《告白》采用了多种拍摄手法和表现手法,增强了电影的紧张感和冲击力。
电影中大量运用了交叉剪辑和倒叙手法,通过切换不同的时间和角度,让观众逐步解开故事的谜团。
此外,电影还以凶残血腥的画面展示了复仇的残酷和暴力,让观众领略到了人性的黑暗面。
这些拍摄手法和表现手法使得电影更加引人入胜,将观众紧紧吸引在剧情中。
电影的主题和意义《告白》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复仇与正义”。
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少女的告白故事,揭示了复仇的阴暗面和无穷循环,让观众深思人性的复杂性。
电影还通过塑造麻衣和敦子的形象,探讨了道德和正义的界限。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在观看了《告白》这部电影后,我深感失望和愤怒。
如果不是制作的精良与表演的优异,我甚至想给它更低的评分。
这部电影所传达的内容,让我无法给予它任何正面的评价。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如此激怒我了。
导演和制片人贩卖着黑暗邪恶的儿童经,兜售着刺激眼球神经的扭曲故事,还试图添加一些所谓的人性、社会问题等深度探讨,以此来囊括名利。
更可恶的是,他们还竟敢谈论生命的重量,而最不尊重生命的人,恰恰就是他们自己。
我已经习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邪恶的中小学生形象,但在这部电影中,这些角色并没有给人带来任何新鲜感。
拍来拍去都是些无良杂种,没有一个是值得我们去同情或喜爱的。
按理说,欺凌弱小的校园暴力题材已经被拍烂了,但这部《告白》既没有达到像《丑八怪》那样对幼小心灵中的“恶”进行深入关注的高度,也没有像《人间失格》那样对校园暴力进行深刻剖析。
校园暴力在这里只是一个噱头,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两段变态畸形的母子关系所扰乱。
我一直相信小孩心中可能存在着绝对的黑暗,但这种情况实属少见。
因为绝对的黑暗与绝对的邪恶本身就是罕见的。
在这个人间,善恶相间,爱恨交织,这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
而这部电影中所谓的“绝对邪恶”的理由,在我看来只是一个牵强的借口,是对人性的一种肤浅解读。
如果没有教会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是教师的失职,那么森口老师的复仇过程就成为了一场堂而皇之的教育。
但在这过程中,难道没有无辜的人受到牵连吗?两个母亲难道就该死吗?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的教师,就可以间接伤害其他生命吗?对她而言,这两个母亲难道不是“死掉也无所谓的人”吗?此外,这部电影还涉及到道德风险的问题。
它真的能教会孩子们尊重与爱吗?参演电影的孩子们或许因此走红,但人们热衷于他们满身鲜血、红着眼睛杀人的样子。
这与 A 的网络虐猫贴又有何区别?人们一边大谈着道德、人性、生命等好听的字眼,一边追捧着那些爽快的杀戮、暴力、虐待镜头。
如果说这部电影是在控诉暴力,那么为何要如此大肆渲染那些血腥的镜头?如果说它是在探讨人性,那么为何要完全掩埋人性中良善牺牲的温度?最终的结果无非是导演和制片获得名利,小演员们走红后可能还要去看心理医生。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告白》之后,我深受触动。
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影片开头,初中生们的各种表情和牛奶盒的不同结局,以及童声合唱的背景乐,营造出一种轻快愉悦的氛围,仿佛是在向我们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轻快逐渐被一种钝而冷的暗流所取代,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黑暗和绝望的内心世界。
森口老师的冷淡在学生们的蠢蠢欲动中显得格格不入。
慢动作的推进、定格和放大,让我们逐渐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她挚爱的女儿死在了池中,警方认定是失足溺亡,但她通过一个小小的袋子察觉到了真相,凶手正是她班上的两个男生:A 和 B。
A 成绩优异,在电机方面天赋禀异;B 胆小懦弱,成绩平平。
原本懦弱胆小的 B 因为对 A 套近乎而相信了他,在 A 对小女孩下手失败后,B 为了证明自己,杀掉了小女孩,然后又因为被森口的“艾滋”骗局恐吓到在家休养,将自己的母亲亲手捅死。
A 则因为被 B 震撼而对他产生了杀意,最终导致了女孩的死亡。
A 冷静地装炸弹,打算在第二天礼堂诵读《生命》一文后让全校人陪葬。
他的母亲抛弃了他,他的信仰和努力都无法换回母亲的关注,所以他选择了用极端的方式来引起母亲的注意。
炸弹没有在礼堂引爆,森口在电话里告诉 A,他做的大礼已经被她亲手送到了他母亲处。
森口的复仇计划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看完之后,我感到了和看《暗黑骑士》一样的害怕,是发自内心的深深的恐惧。
这类人没有底线,永远在突破极限,创造出新的罪恶和黑暗。
他们什么也不相信,什么都能弃如敝屣,同时还乐在其中,生活因此而活力四射。
森口复仇,到最后揪起半死不活的 A,美好地说这是你改过自新的开始,而后冷哼:随便说说。
A 要启动炸弹之前,美好地发表对生命的赞颂,而后接受掌声,冷哼:随便说说。
对于少年 A 和少年 B 来说,即便两人拥有相差甚远的性格和成长经历,最后却殊途同归。
一个冷静弑母歇斯底里,一个错手杀母心如死灰,对于他们来说重新开始正如影片中贯穿的一句“随便说说而已,开玩笑的”一样惹人轻笑。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日本的电影、漫画和小说常常深入挖掘人类内心的阴暗面。
有些导演或编剧心怀良知,会在作品中传递正面信息,揭示社会现实,给人以警醒,比如野岛伸司的《人间失格》;而有些则纯粹将其作为商业片来拍摄,以制造噱头、获取利润为目的,甚至可能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而拿奖。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导演纯粹记录故事,不带任何私人情感,这同样是一种认真的态度。
我并未看过原作,仅就电影本身而言,从开头到结尾都笼罩在一片灰暗之中,导演试图将“这个世界黑暗而可怕”的观点强行灌入观众的脑海。
在观影过程中,我感到自己仿佛被那片灰色所禁锢,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眼睛也颇为疲惫。
整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自幼被母亲抛弃的天才少年,因缺失母爱而心理扭曲,最终杀害了老师和同学的故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女教师(松隆子饰演的那位失去女儿的老师)惩罚的故事。
无论别人如何评价其悬疑、好看或剧情精彩,在我看来,这部剧只有两个字:无聊。
少年的杀人动机看似荒谬,但若以“小日本本身比较变态”的视角去看待,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教师以严厉手段惩罚学生,虽然有些违背传统的“师道”,但与夜神月用死亡笔记杀死坏蛋相比,又有何值得惊讶和争议的呢?剧情引发了教育界、媒体等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只能说明大家都热衷于炒作,有话题就一定要讨论一番。
如果一个人可以动用私刑,那还要法律做什么呢?剧情平淡无奇,不复杂,也缺乏趣味,与推理和悬疑的招牌并不相符。
这年头,玩弄观众智商的导演不在少数,但最让人气愤的是导演的态度。
在影片中,导演和摄影师通过每一个镜头,着力刻画少年的帅气、天才和冷酷,仿佛在说:“尽管你是个杀人犯,但你依然很帅气、很受欢迎、很特别。
”尽管松隆子在片中一直绷着脸,告诫学生们杀人是不对的、犯罪是不对的,但这似乎并非镜头背后导演的真实想法。
他只是玩味地拍摄少年的一缕头发、一个小肩膀、一个啤酒瓶,以及他孤独地坐在那里的背影。
别忘了,他之前是拍广告的,对于一个广告导演来说,让主角看起来尽量美、尽量帅才是最重要的。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本文将从森口悠子、北原美月、渡边修哉、下村直树、义彦真理子五人的告白叙述展开,剖析影片中所呈现的人性、教育、家庭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故事的发展及人物性格,文章将会对不同告白进行适当穿插。
影片以轻快的童乐及学生的欢笑作为开篇,本以为这将是一部典型的纯情日本剧。
然而,随着镜头的推移,学生们无序的课堂秩序和态度,让观众感到困惑。
女主角森口悠子的出现,看似波澜不惊,但她的言辞却让人感到突兀和压抑。
告白伊始,森口悠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却突然谈到生和死的问题,这让观众感到困惑和不解。
而接下来,她公开表示不信任学生,并揭露了一些学生的秘密,这使得教师中的气氛变得紧张和嘈杂起来。
至此,典型的纯情日本剧风格开始逐渐改变,悬疑色彩逐渐浮现。
关于本片的氛围营造和转换,本文认为其在音乐、慢动作、口述等方面的运用堪称精妙。
影片通过这些手法,不仅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而且还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
特别是音乐的选用,与影片的情节和氛围相得益彰,使得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关于森口悠子收到的糖果,本文有其独特的见解。
这粒糖果代表了这个悲剧世界中的一点美好,然而学生们看世界的眼光却投射出了悲剧性的色彩,这导致了学生们轻生的观念。
森口悠子哭泣的原因,在本文看来,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悲惨遭遇,但更深层次的,是她对这个社会教育的失望和痛心。
她通过对学生们的惩罚,试图揭示出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但最终却陷入了更深的悲剧之中。
对于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的杀人动机,本文有着深入的分析。
渡边修哉为了引起母亲的关注,不惜采用犯罪手段并制造了一系列事件。
而在家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下村直树逐渐沦为了渡边的帮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两者的行为,深刻地反映了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在性格评判方面,本文对渡边修哉、下村直树、森口悠子、北原美月、义彦真理子等人逐一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他们性格上的优缺点。
这些性格特点,在影片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推动了故事的走向。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感慨万千,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师生纠葛的伦理片,更是对当下社会矛盾的深刻反思。
影片以“告白”为题,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部讲述青春期爱情的作品,但没想到它却是一部充满悬念与深度的伦理片。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逐渐意识到片名亦可译为“自白”,这也暗示了影片中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电影中的女老师森口不信任自己的学生直树,于是委托隔壁班的老师代替自己去派出所领人。
正是这种不信任,滋生了一系列恶果。
正如《三体》中所描绘的,一条黑色的毒蛇咬住了善良之心,森口的不信任导致了她对直树的惩罚,也引发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渡边不信任所有人,却唯独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然而,他对母亲的不信任也在侵蚀着他的内心。
全剧没有交代北原同学的背景以及其他惨死者的情况,这正如《三体》中所描绘的猜疑链。
即使我们是道德高尚的人,又怎能确定他人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和猜疑,构成了这个社会中最根本的矛盾。
即使我们努力做一个好人,又怎能保证周围的人也能与我们一样?当动车出事时,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矛头指向铁道部和政府的无能,指责媒体报道的失实。
随之而来的是一条状态:十年、二十年以后,这些岗位上的人就是我们这些整天骂着政府的人。
我们能否保证自己的清白?这实在难以断言。
即使我们想做一个好人,又如何得知他人是否会与我们志同道合?干脆随波逐流,做一个中立的羊吧。
或许,正如《三体》中所说,猜疑只能靠“爱”来根治。
然而,这是否有效,我也无法确定。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信任与被信任的选择。
电影通过深刻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信任缺失所带来的恶果,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矛盾的深入思考。
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如何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猜疑与矛盾?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此外,电影中的画面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让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白》
经同学介绍,看了《告白》,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的,刚看的时候只见一女老师在那里独白,很诧异为什么同学会觉得这部片子好看,后来再静下心继续看完时,呵呵,觉得挺不错的,有些小感触,尤其在教育方面。
它的剧情不是像现在很多中国电影那么肤浅,情结的跌宕起伏令人在看的过程中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剧情,曾经听影评家说过,好的剧情,电影也就成功了一半,很明显《告白》就做到了这一点,情结的离奇曲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会很渴望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总共才一个多小时,当观众对未来故事的渴望多了,就会集中精神看下去,决不会觉得无聊,从而就留下了好评。
下面是我对剧中主要角色的分析:
1悠子老师:是《告白》中绝对的主角,她的告白贯穿着电影绝大部分,她是剧中的核心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让人一次一次对她很惊讶,对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在看电影时,由对她的同情、可怜变成恐怖、可怕,确实,她的这种报仇方式实在是有点过激了,自己身为一个老师,口口声声说着生命很重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但是为了他所谓报仇,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妈妈、、、这让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导的“性本善”了。
2修哉:很典型的一个因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错父母亲教子无方的“杰作”,生下他,却把他抛弃,无情替代了本该对孩子的关怀,在故事的母亲被炸死也算是对自己所犯的错的一种惩罚吧,不过最可怜的还是修哉,虽然冷漠,但是一直还是很崇拜的母亲永远离自己而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活在这个世界更寂寞了。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悠子老师在故事结尾时说的一句“开玩笑的”,这隐喻着修哉母亲没死,但是我还是确信修哉的母亲是已经被炸死了,因为在修哉演讲完作文后要按下炸弹是也说了一句“我开玩笑的”,况且悠子老师连美月和小直妈妈这些无辜的生命都不会在乎,更何况是杀她女儿的妈妈-----间接凶手呢?总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怜的,其实他也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亲的爱,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么办呢?只能让黑暗的火苗在他内心渐渐滋生,愈长愈旺。
3小直:小直的人生也是悲哀的,从小到大一直被同学骂他笨,从来没有得到肯定,当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时,修哉成了他内心的英雄,于是他决心要帮助修哉,最后犯下大错,杀死了悠子老师的小孩,以致当老师在同学面前揭穿他时,他不敢面对同学,得了心病,终日忏悔中度过,内心的阴影是他受尽折磨。
4美月:悠子老师离开班级后,期间有很多部分一直是美月的独白,本以为她是老师心中善良的乖女孩,当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制造者时,让我大吃一惊,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不过,当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并不排斥,而且还很理解,并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
但是上天最终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怜悯她,女孩命运是不幸的,死在了阴谋之下,最可恨的是这个阴谋还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师制造的。
4小直妈妈:当悠子老师拜访她家,指出小直的是杀人凶手,她义无反顾的说,不是小直的错,看着备受内心折磨的小直,身为母亲的她也很痛苦,于是选择带着儿子去天国,帮他解除痛苦。
为了儿子不惜牺牲自己自己的宝贵生
命,表现出了母爱的伟大,当然这种方式过于极端,最后也使她落的不幸的下场,惨死在自己儿子的刀下。
对于拍摄技巧的一些愚见:
1一开场时,女老师的很大一短独白来的有点突兀,观众在刚看电影时,精神不死很集中,还要很费力的去听懂老师的独白,尤其是语言不通,还要费力地去理解文字,容易使人走神,但是慢慢地,看懂之后,会消除这种乏味感,尤其是故事发生的结果一次一次的出乎我们的意料。
2剧中的灯光一直是阴暗、黑白的。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日剧所惯用的手法,整个画面就一直笼照在压抑、沉闷之中,以前看过的一些日本拍的偶像剧也都是用这种灯光。
这种方法有好有坏,我个人是不太喜欢这种氛围的,尤其是整部剧看下来都是阴森森、比较沉闷。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韩剧的轻松、清新的画面。
当然对于这部剧来说,这种技法配合其剧情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3剧中有很多慢动作的部分,但是显得有点多了,尤其在开场时,教室的混乱的慢动作让人看得时候会觉得很不舒服,有点假,
感触:
小孩的教育很重要,父母对小孩的关怀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剧中修哉就是很好的例子,母亲对小孩过分的强求,完全不顾及小孩的年龄所能承受的范围,当发现小孩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后,最终选择抛弃孩子,这对孩子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小孩需要关怀时,身边却空无一人,渴望得到关怀却又害怕被再一次拒绝绝,日复一日,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犯下一些大错,使自己珍贵生命显得毫无价值,随其而来的是无边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