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观后感_心得体会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告白》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了人性、复仇、教育等问题。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少年犯罪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让人看后心寒齿凉。
电影开篇,便展现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校园杀人事件。
老师的女儿被两个学生误杀,而这两个学生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
少年 A 是一个心理变态的学生,他的行为让人不寒而栗,而少年 B 则是一个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的犯罪行为让人感到惋惜。
学校对这起事件的处理方式也让人感到失望,他们没有及时给予学生心理辅导,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逐渐了解到少年 A 和少年 B 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少年 A 的母亲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对他期望很高,但却缺乏真正的关爱和沟通。
这种缺失的母爱让少年 A 感到孤独和失落,最终导致了他的心理扭曲。
少年 B 则是在母亲的溺爱下长大,缺乏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他的犯罪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断送。
影片中的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他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
他向学生们投放了艾滋病毒,让他们感受到恐惧和绝望。
这种做法虽然有些极端,但却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然而,老师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的行为过于残忍,而有人则认为他是在拯救学生。
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少女 C,她是少年 A 的同学,也是唯一愿意帮助他的人。
她的存在让少年 A 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然而,少女 C 的命运也十分悲惨,她最终被少年 A 残忍地杀害。
整部电影的剧情紧凑,节奏明快,让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
导演通过巧妙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时,电影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让观众们对教育、家庭、社会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电影《告白》观后感【优秀3篇】
电影《告白》观后感【优秀3篇】《告白》观后感篇一《告白》是一部2010年的日本电影,到现在已有十年,也算称得上是老电影了,肯定已经有很多小可爱已经看过了,但好的电影禁得起反复琢磨,不妨再重新回顾一下吧!相信很多小可爱刚开始看到《告白》这个名字时,肯定和笔者一样以为这是一部浪漫无比的爱情片吧?其实这是一部推理悬疑片哦!影片详情影片讲述了一位女教师森口悠子发现自己的女儿爱美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事件被警方判定为意外死亡,可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布凶手就在班级中,并由此展开了自己的复仇。
影片的叙事方式比较特殊,采用了人物内心自白的方式,既呼应了电影的名字《告白》又向观众展现了完整的剧情。
Part 1森口老师的告白第一部分是森口老师的告白,也是全剧最为关键的告白。
在这次告白中,森口向学生阐述了爱美真正的死因,并指出犯人A与B的真实意图,并在一定程度上给A与B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为后面B的精神失常埋下伏笔。
Part 2美月的告白第二部分是美月的告白,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则是犯人B母亲的告白,B的母亲一直认为B只是被坏朋友挑唆不小心犯了错,也是该事件中的受害者,并把B的精神失常怪罪到森口头上,认为B 由一个乖孩子变成如今的疯子全都是森口害的。
第四部分则是犯人A的告白,在这次告白中揭示了A心理扭曲、变态的真正原因,因为迫切地想引起最在乎的人母亲的注意而被森口设计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小疑惑全片都基本处于一种灰色、黑色的滤镜之中,营造了一种恐怖、压抑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然而当真正看完影片后,又会让人不禁探究学生与家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究竟有何矛盾?影后深思该影片对如今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犯人A从小父母离异,因自己无法达到科学家母亲的要求而常常被骂笨蛋,遭到了母亲的抛弃,从此为了获得母亲的认可不惜一切代价:虐待动物,崇拜露娜希,最后更是违背伦理道德用人体做实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得到母亲的一句赞美。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在观看了《告白》这部电影后,我深感失望和愤怒。
如果不是制作的精良与表演的优异,我甚至想给它更低的评分。
这部电影所传达的内容,让我无法给予它任何正面的评价。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如此激怒我了。
导演和制片人贩卖着黑暗邪恶的儿童经,兜售着刺激眼球神经的扭曲故事,还试图添加一些所谓的人性、社会问题等深度探讨,以此来囊括名利。
更可恶的是,他们还竟敢谈论生命的重量,而最不尊重生命的人,恰恰就是他们自己。
我已经习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邪恶的中小学生形象,但在这部电影中,这些角色并没有给人带来任何新鲜感。
拍来拍去都是些无良杂种,没有一个是值得我们去同情或喜爱的。
按理说,欺凌弱小的校园暴力题材已经被拍烂了,但这部《告白》既没有达到像《丑八怪》那样对幼小心灵中的“恶”进行深入关注的高度,也没有像《人间失格》那样对校园暴力进行深刻剖析。
校园暴力在这里只是一个噱头,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两段变态畸形的母子关系所扰乱。
我一直相信小孩心中可能存在着绝对的黑暗,但这种情况实属少见。
因为绝对的黑暗与绝对的邪恶本身就是罕见的。
在这个人间,善恶相间,爱恨交织,这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
而这部电影中所谓的“绝对邪恶”的理由,在我看来只是一个牵强的借口,是对人性的一种肤浅解读。
如果没有教会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是教师的失职,那么森口老师的复仇过程就成为了一场堂而皇之的教育。
但在这过程中,难道没有无辜的人受到牵连吗?两个母亲难道就该死吗?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的教师,就可以间接伤害其他生命吗?对她而言,这两个母亲难道不是“死掉也无所谓的人”吗?此外,这部电影还涉及到道德风险的问题。
它真的能教会孩子们尊重与爱吗?参演电影的孩子们或许因此走红,但人们热衷于他们满身鲜血、红着眼睛杀人的样子。
这与 A 的网络虐猫贴又有何区别?人们一边大谈着道德、人性、生命等好听的字眼,一边追捧着那些爽快的杀戮、暴力、虐待镜头。
如果说这部电影是在控诉暴力,那么为何要如此大肆渲染那些血腥的镜头?如果说它是在探讨人性,那么为何要完全掩埋人性中良善牺牲的温度?最终的结果无非是导演和制片获得名利,小演员们走红后可能还要去看心理医生。
《告白》读后感
《告白》读后感《告白》是日本作家凑佳苗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单亲妈妈痛失爱女后,向杀害她女儿的学生展开绝地反杀的复仇故事。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引人深思。
把生活揉碎再重造,把人性中的阴暗面慢慢剖开,再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便是《告白》的魅力所在。
阅读这本书,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让人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森口悠子,是一位中学教师。
她的女儿在学校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而凶手竟然是她的学生。
森口悠子在结业式上,向学生们告白了自己的复仇计划,震惊了全场。
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 A 和 B,并制造恐慌,宣布用自己的方式复仇。
这一行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坚韧与复仇的决心。
小说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它从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的角度,描述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
这让我们意识到,对于同一件事,因角度不同,看法也会天差地别。
这正如罗生门故事,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而真相往往被掩盖在重重迷雾之中。
神职者视角下,我们看到了作为教师的无奈与牺牲。
疫情期间,医护工作者成为挡在我们与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为了我们的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他们可以选择奉献,但不是只有自我牺牲才配称为好老师、好医生的。
如果可以,谁不愿好好地陪在家人身边呢?殉道者视角下,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丑恶。
班上同学化身正义的代表惩罚 A 君,美月不愿跟众人一同指责 A 君,被视为杀人凶手的同类,也受到了惩罚。
这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学生生涯,那些欺负弱小的同学,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我们无意中都成了帮凶。
人之初,性本恶,那时候的我们把最真实的一面暴露无遗。
而如今,我们是否已经成为了更好的人呢?慈爱者视角下,我们看到了母亲的爱与自私。
直树的母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
读《告白》后有感心得
读《告白》后有感心得《告白》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书,作者是[日语] Kanae Minato/Coup .部分读者的读后感整理的很细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完《告白》分享一下经验吧。
请参考。
读《告白》后有感心得1其实一个月前就完成了。
看的太快了,当时什么都没写,到目前为止,却不知道说什么好。
因为电影名气大,期望值高,看完真的觉得很精彩。
故事很简单,但是很吸引人,很悬疑。
每一节都短小精悍。
所有的讲解都做好了,所有的亮点都很突出,结构设定手法高超。
但是就好像即使我很喜欢基督山伯爵这个迷人的故事,我还是不能把它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
归根结底,我不喜欢复仇这个主题。
森口老师冷静,果断,聪明。
我曾经以为她只是威胁,但我一直这么想,因为我不相信她会这么残忍。
并不是说善良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是即使她报复了,也不会得到什么,反而会过着悲惨的生活。
所以在故事的最后,她做出的最后一个报复行为让我很反感,很失落。
总的来说就是这样一部小说,人物塑造一般,故事情节优秀,主题冷门,总体上还是值得一看的。
读《告白》后有感心得2一群扑灭邪恶的人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一个关于一群人的阴暗面被法律和道德压制,被火花一闪照亮的故事。
牧师的劝说者坚持他的信仰直到他死去。
在妻子眼里,他只是个老师,不是爸爸。
同样,一个劝导新鲜老师的学生,一个被自己陶醉的激情老师,也是一个令人厌恶的老师。
真的有完美的人吗?别人眼里只有很大的欲望或目标。
本应是卢娜事件烈士的北苑岳梅成了同学们发泄的对象和被选中的牺牲者。
最终成为了森口和渡边的烈士。
村里的直树,妈妈疼爱的孩子,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对象。
我不知道她是真的爱他,还是只是一个分界点,多少是为了儿子,多少是她自己的虚荣心。
探索者是一个被母亲过度干预的人,是母亲的希望与自己能力冲突中的迷失者。
最后他被自己唯一安全的地方抛弃了,现在可以去派出所自己找路了。
从来没有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渡边修扎伊一直相信自己处于高位,只相信自己。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告白》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让我来谈谈对电影本身的看法。
电影的整体构架与原著基本相同,以不同人物的独白贯穿而成,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同时,电影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虽然没有搞出奇妙的分支剧情,但这种改动对部分人物的刻画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电影中,修哉的独白里对他去见母亲这一段撒了谎,而书中是他冷静地发表了这段事实。
这种改动也许是为了加强悠子的复仇计划,削弱书中修哉冷酷自私的一面,凸显出他是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改动并没有完全展现出修哉的复杂性和可恶之处。
书中的修哉把发现母亲再婚、发现自己被抛弃等事实坦诚地发表在网上,并冷静地阐述自己的计划,这显示出他的无情和对社会的不满。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修哉更像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为了报复母亲而做出的傻事,还幻想母亲临死前为他而哭泣,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对修哉这个人物没有一丝好感,只觉得他恶心。
此外,电影中悠子知道修哉的弱点是通过与美月的一次谈话,而书中则是根据悠子的电话标明得知其弱点的信息来源于修哉同学发在网上的那篇独白。
这样的改编可能是为了美月这个角色而进行的,将她与修哉的关系描绘得更加复杂。
在电影中,美月被刻画成一个被修哉玩弄的单纯女生,而在书中,美月对悠子的惩罚方式表示质问,这表明她并非那么单纯。
电影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改动,例如悠子最初放血的复仇方式,以及最后悠子对修哉说的话。
这些改动虽然削弱了人物的冷酷程度,但也增加了电影的悲剧感。
电影的结局让我感到无奈,复仇最终,谁也无法得到救赎。
接下来,我想谈谈对演员的看法。
松隆子、冈田将生、木村佳乃的选角都非常到位,符合我看完书后对书中人物的想象。
特别是木村佳乃的表演,她将慈母又神经质的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告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告白》观后感1实际上,片中并无完全的恶人,虽然他们残害他人或者自残,我们却无法用常规的道德标准去界定他们的善恶美丑。
这是一部令人观之毛骨悚然的电影,因为故事和主题都极其冷血与疯狂,影片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与人性的深刻探讨犹如《大逃杀》那般残酷。
然而,这又是一部相当文艺与温情的电影,画面充满美感与创造力,很多时候也会令你感动。
简而言之,影片用一种温柔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充满着暴力和血腥的犯罪故事。
坦白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原因是它所表达的主题和宣扬的人生观令我极度反感,但这并不代表我否定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至少它在叙事与技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师作为教育机制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循循善诱本是职责与应尽的本分,但一旦使权力成为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便会如同天使变成魔鬼般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毁灭性,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片中的女老师精心策划了一个“劝人向善”的复仇计划,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毫无人性,令人不寒而栗。
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没有成人世界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有时杀人的动机却是很简单而可笑的,甚至清澈。
片中的两个少年一个内心自信强大,一个自卑懦弱,却为了博取他人关注或认同,自恃有着《少年法》的“保护”,纷纷堕入罪恶的深渊。
体制的不成熟与致命的漏洞,最终都让他们找到了肆意伤害他人的“合理”借口,并且如愿以偿。
究竟是体制的冷漠造成现实的悲剧,还是人性的扭曲导致生命的毁灭?而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人性之中最邪恶的一面:至亲亦可杀。
在《告白》中,我甚至寻找不到一丝希望的亮光,全片自始至终弥漫着令人不安的复仇与杀戮,对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着没有任何底线的展示,这也是我反感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教室黑板上那个大大的“命”字仿佛无时不刻地强调生命的珍贵,但生命在他们眼中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没有正面作出解释,只是借助人物疯狂的举动缓缓揭开谜底,从各个主人公不同角度的叙述中,观众可以一览整个故事的全貌,剧情推进犹如日本侦探小说般缜密。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根据凑佳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影片在日本公映后,连续 4 周稳居票房榜榜首,并获得了第 53 届蓝丝带奖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2010 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 34 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以及 2011 年第 38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等多项大奖。
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其充满阴暗、残忍,又非常敏感地揭示出社会上那些让人无法忽视的各种弊端的故事;二是其别具风格的视听感受。
关于故事,影片充满了阴暗、残忍,又非常敏感地揭示出社会上那些让人无法忽视的各种弊端,发人深省,没有故作美好、欲盖弥彰、粉饰太平,而是残酷到底,不留余地。
故事本身的震撼力已经让人无法忘怀,又有中岛哲也独特个人风格对于原著几近完美的还原与再创造,就连凑佳苗也不得不赞叹与感激导演。
影片整体用光为低调光,色调是阴冷灰暗的冷色调。
镜头运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量的极端广角镜头(鱼眼镜头)及各种俯拍、仰拍镜头,另外,慢镜头的大量运用也是该片一大特色。
独白、配乐,也与镜头画面共同构成了这部风格独特的电影。
电影中的光与色,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整部影片中,室内戏所占比重比室外戏大很多,但无论是室内戏还是室外戏,都基本运用低调光。
在教室的场景中,运用明暗对比布光的布光方式,凸显着三人在故事中的重要性以及三人与周围环境的不和谐、凸显人物角色特性。
在色调上,运用灰暗的冷色调,除了温馨美好的回忆片段运用了暗橘黄色或少量的淡红色外,几乎都是灰暗、沉重的颜色,这让影片笼罩在一个压抑、沉重、阴冷的气氛中。
电影元素的“重复”,也是其一大特色。
阴霾的天空、空荡的走廊、吹泡泡的儿童、逆走的时钟、樱宫正义的书、偶像组合 AKB48、血液、照片、绵绵兔挂包、玩具积木、雨等等,这些元素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没有一个重复是毫无疑义的。
它们不仅是对故事情节的强调,更是对主题的深化和升华。
《告白》观后感6篇
《告⽩》观后感6篇 看完⼀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筹莫展呢?下⾯是店铺整理的《告⽩》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告⽩》观后感1 今天在室友的陪伴下终于看完了这部带有“惊悚”标题的电影,想着总要留下点什么的我,也打开了微博写下了这些⽂字,或许将来的我看到这些还是会吐槽我这幼稚的表达,但是也算是⼀份宝贵的财富吧。
来到了⼤学,总有⽼师说:你们⼯科⽣不如⽂科⽣细腻,想法总是直来直去的。
本来我是不置可否的,但是后来发现开始写这篇是竟然想着分版块来写,也是多多少少受了些影响吧。
《告⽩》,对不同的事情每个⼈都会有不同的“告⽩”,电影从不同⼈物嘴⾥慢慢的浮现出爱美之死的真相,许多⼈把注意⼒只放在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却也忽视了⽼师的影响,如果没有维特的每周家访,我想B同学也没有那么快崩溃的吧。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家庭和社会,⽇本这个拥有《少年法》的国家,在知乎上的答案搜索感觉和我国的类似,但是从微博上得知的99年光市母⼦被杀事件,总觉得还是不够严厉。
少年还处在对认知摸索的阶段,所有的教育⾸先就是来⾃于⽗母,如果⽗母教育的好,我想也没有“熊孩⼦”这⼀称呼了。
⽽在本⽚中,A得到的太少,⽽B⼜得到的太多,刚好反映出了两种不同极端情况下的⼼理活动。
突然想到⾃⼰能愉快⼜成功的⽣活在现在,实在是幸福。
最后不知道森⼝⽼师是不是真的把炸弹放在A同学妈妈那⾥,虽然她的⽬的同样达到了,使得A认为⾃⼰亲⼿害死了最想念的妈妈,失去了最重要的⼈。
我是相信⼈性本善的,都是不断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才会逐渐⾛向邪恶。
就像之前在英语选修课上看的《Crash》,虽然⼀开始所有⾓⾊之间都是冲突不断,但那是由于事情因果造成的脾⽓暴躁⽽失去理智,⽽且在事情的紧急时刻,⽐如年龄⼤⼀点的警察救出他骚扰过的导演的太太的时候,是毫不犹豫的。
在⾖瓣上还有⼀个被⼤家所讨论的问题:“美⽉究竟是不是露西亚”。
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
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告白》这部电影很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只是一个学校生的班级,但我们看那些孩子,都会觉得惊异,觉得痛心,觉得悲伤,他们的不够健全的人格,他们的幸灾乐祸,他们对于生命的冷漠,他们参加破坏和损害的乐观性,他们对于老师和学校的教育的无视,无一不让我们感叹,这,还是一群学校生么。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800字,盼望对你有所关心。
电影《告白》观后感作文精选篇1不爱看悲剧,每每读这样的书都有种心塞塞的感觉,或许这是我个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么吧?不争论我的心理轨迹,还是来看看我们慈爱的吧。
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高校。
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其次代。
文章的开篇就这么写着――“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她已经为这部作品定下了调子,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查找自我的路上要么找到、要么死!如此恶狠狠的开篇……一个个体的终结可能会导致家庭的终结……继而整个社会……。
假如照这个线写下去,我们看到的画面将是一个晦暗的如雾霾覆盖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一丝盼望。
然而,是慈爱的。
当我读到莉迪亚不幸离世并非是她对人生的无望而是为了给自己士气找到真正的自己时,当这样的悲剧仅仅是一个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力量的失误时,我感叹……“还不算太晚。
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
她将重新开头。
她会告知她的母亲,够了。
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久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
她还会告知母亲,还不算太晚。
一切都不晚。
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
从现在开头,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剧就是悲剧,一朵被期盼、被向往的美妙而年轻的生命终结了。
带着父母双重幻想的生命……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不和谐的节奏。
《告白》的读后感参考7篇
《告白》的读后感参考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演讲稿、实践报告、活动总结、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practice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work summaries, reflection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告白》的读后感参考7篇读后感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过程,让我们从书中汲取智慧和人生经验,认真写读后感,帮助读者更好地表达与书籍中情感和情节相关的思考和感悟,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告白》的读后感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告白阅读心得感悟(优秀10篇)
告白阅读心得感悟(优秀10篇)告白阅读心得感悟篇1作为一个三观不正的人,这本书的读后感概括起来就是好嗨好赞……虽然说森口作为一个老师,形象似乎显得不够圣母,正义感道德观什么的也有点崩坏,尤其是她的所作所为,牵连到了一些其他与事件无直接相关的人,并且对此也表现得冷血,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掩盖不了她的透彻。
她的复仇固然是后续悲剧的推动力之一,但那也不过是犯了罪的人所理应承担的,而罪犯是重来还是沦落,至少在森口这种程度的复仇来说,是很难被其左右的。
表面上看来,渡边和下村似乎各种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苦难或者压抑的成长过程造就了扭曲的内心。
姑且这么说吧,既不考虑是不是每一个苦难的少年都长歪了,也不考虑在何种程度上的苦难或者压抑会造就何种程度的扭曲。
重要的地方在于,少年们的心是纤弱剔透的,少年们的影是我见犹怜的。
想要而得不到的赞赏是生命全部的意义,他人不能理解的哀愁是一切灰暗的源头。
于是两个重度中二病患者的病情就这么疯长下去,为了一些正常人不可能理解接受的理由,受害者被夺取的一切不值一提。
既然做了这样的事,由之而来的一切都该是自己承受的,这与罪犯是少年还是成人无关,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从来不等于不用承担。
于是表面上似乎下村一次又一次想要重新走出来,却总被各种巧合或者设计而再度打回泥沼,对于对少年犯有同情心的人来说,这些黑暗的巧合似乎显得太刻意,像是作者执意如此。
然而若是假设没有这些偶发事件呢,假设没有溅到下村身上的牛奶,也没有寺田最后一次声势浩大的家访,难道下村就能重新来过吗?我们考虑他这期间的所有痛苦,有多少是来自于自己亲手杀死了一个四岁小女孩呢?我几乎没有找到,他的一切痛苦几乎都来自于可能感染HIV可能发病可能会死。
这样残缺的人格、纤弱的小心灵,所能承受的一切,即便在他假想自己重新站起来之后,也仍然会是不堪一击的空壳。
更不用再多提他那个中二病成长的母亲了,当然我并不认为他的现状的主因是他母亲的教养,少年情怀总是诗,这首诗太高深莫测,无人能解~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除非他幸运地遇到某些神一般的契机,否则以事态的正常发展来看,不论是他所在的环境还是他自己的特质,都注定了他的沦落。
读《告白》后心得感想范文5篇
读《告白》后心得感想范文5篇读《告白》后心得感想1看了《告白》的小说,可能是电影太久没看了,就又发现了很多细节,本来以为美月就是露西亚,后来发现她只是追随者。
小说的叙述方式很新颖,想到了《东野圭吾》的恶意,都是用角色的口吻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很有意思。
小说大概讲述的是三段母爱的故事,被溺爱,被抛弃,而单亲母亲的孩子却被没有被教育好的孩子残忍杀害,直接说几个观点吧:1.教师难做,不管怎么做家长都会向着自己的孩子,而老师做的事情总是不能兼顾所有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而且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
2.溺爱的母亲,接上条,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都会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特别是知识分子的那种清高,意识到教师和医生是类似的职业,都很难得到大众的认同。
3. 修哉的母亲,因为自己的梦想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导致儿子的心身扭曲,或许在开始的时候,就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再往前推,不应该直接为了报恩,嫁给自己的救命恩人。
果然母亲也很难做。
4. 斯德哥尔摩恋人。
修哉与美月。
本来以为是soulmate,但是之后却惨遭杀害。
想起来那句话:凝视深渊,深渊回以凝视。
小心点这种人吧。
读《告白》后心得感想2樱宫正义:热血教师,英文,劝世鲜师,33岁,艾滋病。
爱美:女儿,4岁,爱兔子、黑狗毛毛。
森口悠子:樱宫正义未婚妻,复仇、牛奶、HIV血。
寺田良辉:樱宫正义学生,“维特”,森田悠子的棋子,逼疯B。
渡边修哉:A,优等生,第一名,发明吓人防盗钱包(处刑机器),10岁时单亲父(电器行)、11岁后母。
生母八淮教授,后父漱口喜和教授,K大学。
【缺母爱,渴求生母的关注】喜欢北原美月,却被言“恋母狂”而杀美月。
发明获奖与“五口灭门案”同日报道,被淹没。
下村直树:B,网球社,【无闻无存在感】。
父母2姐,义彦、母、真理子、圣美。
【被溺爱】电玩时被人打后又被森口悠子处罚,生复仇心。
无意又故意溺死爱美。
后被逼疯,杀母。
北原美月:第二名,班长,“美蛋”,模仿“五口灭门案”,有心杀寺田良辉。
2021年最新版-《告白》读书心得感想范文优秀范文5篇
2021年最新读书心得系列—范文5篇《告白》读书心得感想范文合上本书之时,背上感受到了一阵彻骨的寒意。
本书的内容就是围绕着森日老师的女儿被学生渡边与直树害死这一谋杀事件展开的。
本书通过了五个不同的人的告白来让我们看到了围绕这件事的人与悲剧。
亲爱的读者,我为您准备了一些《告白》读书心得感想范文,请笑纳!《告白》读书心得感想范文1前几天在微博上参加送书活动,得了一本日本推理小说《告白》,从拿到全部读完大概花了一下午,连我这种看书极慢的人,都舍不得放下想要一口气看完,的确是很抓人的一本书.很好看,看完的时候有很多话想说,后来又说不出来,但是答应了人家要写读后感,就不能言而无信.故事讲得是:一个四岁小女孩意外死在学校游泳池,虽然警察认定为意外事件,但聪明的单亲妈妈(学校的女教师)非但查出了女儿死亡的真相,也找到了杀人犯a同学和b同学,并且对他们实施了报复的故事.主角是个单亲妈妈,四岁的小女儿被自己的学生杀死在游泳池里,起因只是毫不起眼的一件事.女教师的复仇无论是从方法上还是从效果上甚至从道德观上来说,我都觉得几近完美.能够做到这样理智、清醒而果断,着实不易.很多看完书的妈妈都说,赞同这个女教师的做法,我也一直以为单凭法律来制裁罪犯并不是最有利的方式.然而个人制裁这种行为从法律上来说,本身也是违法的.女教师的做法,不仅是对罪犯肉体上的惩罚,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报复,她的“告白”只是之后一系列结果的一个引子,这样的女子是让人敬佩也让人觉得恐怖的.说说杀人犯学生a和b,只是两个不起眼的少年.都不满十四岁,正如女教师所言,杀了人也不会被判死刑,顶多只是去劳教一下,对受害人家属来说,又算是什么呢?并且即使参加劳教,他们就真的能反省吗?真的能感受到受害人家属的心情吗?伤害别人的人不觉的自己在伤害别人.a不觉的自己杀了女孩有什么问题,那只是他想要证明自己引起母亲注意的的一个手段.b也不觉的自己杀死女孩有什么问题,那只是他对于同学们长期欺负,被人瞧不起甚至被称作“失败作品”的一种强烈的反抗.不过,有句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不能不说女教师也好,a和b也好,都是冥冥中被一股力量牵引着采取了对或者错的行动.日本小说很多都喜欢用第一人称,这本《告白》对人物心理的把握相当到位,作者在同一本书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杀人犯a和b,冷静复仇的女教师,b同学的妈妈,同班级的女班长,其中尤其以少年犯a和b的心理描写为甚.b同学虽然懦弱但一直很善良,被b的母亲称赞为善良的孩子.b母亲是个要求很高很努力的人,但最终却导致b同学杀死了自己的母亲.b的母亲会觉得很冤枉吧?对自己的儿子那么好,一直那么努力,为什么最后会被儿子杀死呢?很多母亲都不能理解吧.但看了这段描写之后会觉得,b同学最后的举动不过就是像穿好鞋要系鞋带一样,太过自然和顺理成章了.a同学是执念派,这种少年估计国内不大会有.日本的文化教育出来的典型少年犯,偏执聪明高傲并且有强烈的目标感和自制力.要惩罚这种人相当不易,因为偏执,有自己独立的世界观价值观认为即使自己是千分之一,也是唯一的真理.即使艾滋病毒也并没有对他造成多大的危害.但是复仇女教师在最后扳回一局,狠狠将少年犯a击倒.其实人致命的弱点都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别处.就像小时候听童话说,妖怪把心放在别处,所以妖怪杀不死,要找到那颗心才能把妖怪杀死.我本来不想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它有些阴暗晦涩,并且非常能够抓得住读者的心.但读后两三天,脑子里反复回想着这些人物和情节,觉得这实在是一本不错的小说.看后能发人深省,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小说.想当初看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恨不能向每个朋友推荐一番,但你若说他好在哪里,我真的说不上来.只是看完全文最后的那一刹那,觉得这个故事就是这样,作者已经将他发挥到淋漓尽致了,实在是爱不释手,至今如此.《告白》,听名字像是爱情小说,但其实它是宗教意义上的告白.是每个人在临死前,对神父的忏悔,对人生的告白.《告白》读书心得感想范文2作为一个三观不正的人,这本书的读后感概括起来就是好嗨好赞……虽然说森口作为一个老师,形象似乎显得不够圣母,正义感道德观什么的也有点崩坏,尤其是她的所作所为,牵连到了一些其他与事件无直接相关的人,并且对此也表现得冷血,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掩盖不了她的透彻。
告白读后感(精选4篇)_告白观后感
而社会方面呢?森口悠子的一段告白很能说明问题:“跟误入歧途后回归正道的人相比,一直都循规蹈矩的人绝对比较伟大。可惜的是这种人是不会成为聚光灯焦点的。在学校也是一样。于是认真过日子的人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疑问,导致负面思考的原因不正在于此吗?”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新闻,在我们眼中无辜善良的孩子变成了恐惧的恶魔,未成年人的严重犯罪问题日趋严重,而他们的犯罪原因也十分简单,可能仅仅因为几句责备就杀害双亲。所以我觉得这部小说反应的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艺术加工中,在每个人的个性中都会有黑暗的一面,每个人性格中的阴暗都是由环境使然并激发。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多关注爱的教育,才会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看完整部小说,不得不让人们思考造成这一系列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其实,说起来,每一个校园犯罪,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追诉原因:一是家庭教育原因,二是学校教育原因,三是社会原因。
从《告白》所述的故事来看,两个犯罪学生的家庭教育都存在着缺陷。学生A的的母亲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大学科研工作者,但她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从没有给儿子讲过跟人生有关的故事。使得A的生命价值观严重扭曲,他认为只有像他和他母亲这样优秀的人才有存在的价值,其余的人死不足惜。在他10岁时父母离异,母亲承诺永不与儿子见面;且说到做到。A的父亲再婚后,为了新生的孩子将只有11岁的A赶到乡下小镇独自生活。A后来发现母亲也再婚并怀孕,强烈的被抛弃感,使得他又一次铤而走险。
一切的错,迪莉娅想,来自恐惧。恐惧母亲再次离开,恐惧自己不能让他们满意。需要纠正这个错误,从哪里开始呢她一脚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个夜里,迪莉娅死了。作者描述的很美,读到那里,有种relieve的感觉,她最后解脱了。
《告白》读后感10篇
《告白》读后感10篇这是一本讲如何逼死自己的女儿,也是我迄今看哭的第一本书。
莉迪亚,书中的主人公,还没开场就死了,接下去全书都是在寻找莉迪亚死去的理由,一开始还有点看嫌疑小说的感觉,以为是他杀,没想到最后是自杀。
而她自杀的理由却是因为父母,并不是父母不够爱她,反而是父母太爱她了,她一直都活在父母的期望中。
莉迪亚是三兄妹中,唯一拥有蓝眼睛的女孩,所以她在父母眼中获得了最多的关注,母亲一直希望她成为医生,因为她的母亲玛丽琳自己的梦想就是成为医生。
玛丽琳从小到大都很聪明,成绩优异,特别是在化学和医学学科上拥有超于常人的天赋,她自己也一直希望自己是人群中的焦点,希望与众不同。
直到她遇到了詹姆斯,也就是莉迪亚的父亲,一位中国后裔,她的梦想因婚姻戛然而止。
玛丽琳是多么喜欢詹姆斯,喜欢她的黑头发,喜欢的黄皮肤,确切的说是喜欢他在人群中的不同,见到詹姆斯的第一眼,就主动吻了她滚了床单。
然而,对于詹姆斯来说,他是多么的希望走入人群,跟那些白种人一样。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很严重,拥有黄皮肤和黑头发的詹姆斯,一直是人群中的焦点,走到哪,都会有人向他投来目光,是动物园里猴子获得游客投食的那种目光。
直他遇到了玛丽琳,直到他们生了莉迪亚。
莉迪亚继承了母亲蓝眼睛,詹姆斯认为,他的女儿可以像那些白种人一样,轻易的走进人群了,再也不好获得异样的眼光。
詹姆斯希望莉迪亚多跟那些人交朋友,因为他自己从小到大都是异类,没什么朋友,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多去参加各种舞会,经常催促她多跟朋友打电话,也经常问她朋友们的状况。
其实莉迪亚在学校一直沉默寡言,没什么朋友,一开始她的同学们还会邀请她去参加一些活动,然而却说她没有时间,要回家看书,因为她的母亲在家里等着她,就这样慢慢的朋友们有什么活动就不叫她了,也就没有了什么朋友。
她的母亲是导致莉迪亚自杀最重要的原因,她母亲以为自己的女儿也会向她一样喜欢医学,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从她自己的角度考虑,比如下课后会陪她一起复习物理、化学等,还有每年的生日,都是送书给她,那种如何成为一个女强人,如何成为一个医学专家类似的书。
《告白》读后感作文8篇
《告白》读后感作文8篇《告白》读后感作文篇1这本书讲述的就是那个时代,那个歧视感很强的美国二十世纪。
其实,这种歧视现在也是还在的,一年也会有几十个因为种族歧视杀人的,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开始,我以为他会是一本普通的推理小说,但这本推理小说并不普通,不能用看推理小说的心态来看这本书,它比推理小说的情感要更细腻,更能让人感动。
这本书的题材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用过—华裔歧视。
对于为什么要选这个题材,其实很简单,也是一个华裔,她虽然没有这样被别人对待过,但她也是写这篇文章的最佳人选。
这本书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有很多心理描写。
每个人心里都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但他们都认为这个女孩不应该被杀;每个人都想要成为最好的自己,但最好的一定就是真正的自己吗?每个人都冲着别人的好来努力,但你真的有尝试着去寻找你的自己吗?你的最真实可能不是你的最好的,不过,那肯定是最自在的,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了。
如果你不在这一生中做到自己的真实,你肯定我会后悔的。
因为美好的永远是短暂的,可能就是一瞬间,就像书中一个情节:莉迪亚的妈妈在厨房做家务,他一回头就发现莉迪亚已经站在了厨房门口。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孩子是最重要的,但她错过了莉迪亚一生中最有意义,也仅有一次的“第一次走路”,她连莉迪亚已经可以站起来了都不知道,她甚至都不知道现在她现在应该是高兴,还是悲伤。
可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忙了这个,忘了那个,我们专注于这个,错过了那个;成长就好像一个取舍的过程。
这本书的结尾出乎意料的感人,还好莉迪亚走的时候没有带着愁恨,还好他们还拥有彼此。
当找到答案成为一种解放的时候,那莉迪亚临走前失去的一声晚安就是最后开门的钥匙了吧。
“莉迪亚死了,但没有人知道……”《告白》读后感作文篇2“我们这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做真正的自己,但这永远不妨碍我爱你。
”——题记莉迪亚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
读告白读后感优秀7篇
读告白读后感优秀7篇读告白读后感篇1书中的莉迪亚短暂的一生,没有摆脱父母对她的期待,没有找寻到真正的自己。
也许在自尽前,她是想要找回真正的自我,但她的勇气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完此书,又想起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束缚,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父母一旦错位,孩子缺乏安全感,将影响他的一生。
父母都没有找寻到真正的自己,只是一味追寻自己失去的人生及梦想,他们追寻的,可能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他们逃避自己的需要,把大人的视角无条件的转嫁到孩子身上,由此来树立孩子的价值观。
可是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当她本身的想法一味被压抑和漠视时,痛苦就不可避免。
詹姆斯的痛苦,来源于自身一直的自卑,与对自己的不认可,而玛丽林的痛苦,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们都没有认可自己,而相互折磨,把他们自以为的痛苦转嫁到孩子的身上,而莉迪亚,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保持家庭完整性的责任人,这副担子太过沉重,以至于她抑郁,认为只能去另一个世界寻找自我。
我们好好反思,为人父母者,该如何为之,如何找寻自我,换一种思维,即换一种活法。
读告白读后感篇2我一般不看小说的,但这是一部改变我对叙事技巧看法的小说。
我一直认为小说终究是没有价值、营养的,它们描绘的世界离自己那么遥远。
但我现在明白,故事是把事实道理用极具感染和穿透力的方式表达出来,故事源于事实又高于事实,谢谢《无声告白》这本书!其实这本书刚吸引我的是因为kindle的推荐,亚马逊畅销榜,华裔作家的力作。
买了电子版后我花了两天就读完了,是我读书最快的速度了,读的过程中,内心时刻充满着激动和恐惧,激动在于我心中的价值观被这本书很好的展现出来,恐惧是因为我怕自己会踏上莉迪亚的"不归路".书本花了很多的时间描绘人物心理和细节,但总的内容这篇文章就可以涵盖,但是它带来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书中是以一个不寻常的5口之家的发展为主线。
为什么不寻常,因为男的是华人,女的是美国人,因此他们的孩子是混血,那个年代,混血孩子的定位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中国人的群体还是美国人的群体。
《告白》的读后感10篇
《告白》的读后感10篇《告白》是一本由[日]凑佳苗/かなえ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了《忏悔》(一):豆瓣的第一本书听说电影不错,过来看书……有点矛盾哈,开始看影名以为是恋爱小清新的味道,看了标签才知道是悬疑推理类的,不知道是不是东野圭吾的,反正他的推理小说挺出名,希望我能坚持看完qaq看完《忏悔》(二):悲伤但不令人震惊的故事。
震惊应该来自真相!书中几乎所有人物都集中展现了人性的各种阴暗面,而且通过自身的行为将其上升到了极端。
试想要是生活在这么一群人之中,倒是极其恐怖!如果你想把它分类,它显然是一所社会学校。
书中揭示的社会问题确实值得思考,但我觉得作者故意写了邪恶,写了黑暗面。
这样的一群人总觉得事情并非如此。
即使他们感到悲伤,他们也不会感到非常震惊。
震惊应该来自真相!《告白》读后感(三):人与人之间人们真的很难相互信任和理解。
环境或其自身原因。
书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囿于自己的世界不可自拔。
都希望从别人的肯定中肯定自己。
维特在晓芝家门前的最后一声喊叫对这四个人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这位母亲觉得自己的教育不及格,在邻居面前丢脸。
小志觉得自己被秀仔打败了(我想小志至少放松了警惕)。
然而,由于母亲的行为,她再次跌入深渊。
从小志二姐的记忆来看,这可能是一开始就注定的结局。
维克多在整个事件中都很伤心。
他觉得自己没有独立意见,所以被利用了。
《告白》读后感(四):告白这个故事很有说服力,所以你可以快速阅读。
埋下的细节是以后的伏笔,就是有点嗦。
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也很独特。
6个部分天然地就像是6组故事,独立的但,又有相互的关联。
它写的是一些社会问题,但故事不仅仅是讨论每一个结尾,都是意外的转折,很有此类小说的特点看完小说后,第一种感觉是“变形”,这是扭曲和不舒服的。
不由得想,天天都把作业写到晚上的中国学生们,可不可以算另一种幸运呢?我希望这只是一个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白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告白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电影告白观后感
这已经是第四遍看《告白》了吧,我有个习惯,喜欢的电影会时不时去温习,喜欢的音乐会单曲循环很久。
好东西就是每重温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这也是我喜欢看经典电影,经典着作以及挺经典音乐的原因,他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去品味和推敲,不会让人产生浪费时间的感觉,不像质量差的作品细节处理的并不好,如果深入去看其实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尤其是读书更应当读经典之作。
一直都很想写一篇关于《告白》的读后感,但是因为自己拖延的毛病,当然更重要的是恐惧写作的心理在作祟。
今天就狠下心来把已久的感受和感慨一并表述出来。
因为并没有对影片背后的社会背景进行考证,也没有对电影的拍摄技术进行分析,全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已,所以表达出来的东西可能会过于主观,但也算是自己的深思过后的东西吧。
等将来,在细细回味也是一种幸福。
影片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对那群学生不仅是其中几个重要角色,而是全体学生充满同情,我感受到他们的柔弱感和无助感。
开始的悠子的一段对学生的告白,就轻易地让那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受到极大的影响,以致后来的行为全是来自当初的那段告白的影响,这完全体现了来自成人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强加于未成年人中,作用是非常显然的,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这完全是因为,青春时期甚至在20几岁之前的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而在这个关键期,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影响,很容易受到蛊惑。
但如果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的话,那学生自然也能健康的成长,当然影片中反应的是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正确引导。
这也表明这个时期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引导责任,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到社会媒体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大量报道以及对他们的谴责和抨击,这完全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直接的消极结果就是造成其他未成年人的模仿,比如美月对露希娜的崇拜。
此外,影片中的少年A和B的家庭教育都存在问题,前者是父母早年离婚,后者是过于溺爱。
最明显的是少年A的告白中有提到:“我知道杀人是不符合法律的,但从没有人教过我杀人是错误的行为。
这可以明显感觉到,少年A的是非观和价
值观从小就缺乏引导和教育。
在影片中,可以感受到这些学生他们可以任意地受到老师的摆布,很多人抨击这一代的学生是多么的险恶,学生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老师和家长来引导的,甚至需要同龄人的引导。
影片的确凸显了“引导”的作用。
悠子老师和推特老师两个人布下的局让整个班级处于一片不正常的状态,每个人都充满着对小值和修哉慢慢的敌意,这也强烈的体现了青春期的孩子的心智的薄弱,这时候他们并没有建立稳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极容易受到外界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
即使到青年时期也是啊,不然五四运动怎么能开展的那么好,当然这个运动是体现的好的世界观。
这部影片应该值得所有老师去看,首先老师要反省自己是否做到真正的老师,影片中两位老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一种是悠子老师代表的是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避免自己处于风波之中,这是极自私的行为,影片中也通过一些细节体现了悠子老师完全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从学生的口子就多次提到悠子老师的不负责态度,学生一出事就找其他老师去处理,甚至从不同人口中多次提到悠子老师爱孩子胜过爱孩子,当然爱自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她的行为已经让学生和家长明显感到她因为爱孩子而忽视了学生,这就说明她只能是一位好的母亲,而不能是一位好的老师。
尤其是在那段她对班级所有同学做最后告白的那一段,她其实从内心里就觉得这群孩子天性就是邪恶的,她根本没有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从学生对于她的离开的欢呼也可以明显感觉出悠子老师的失败,其实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没有感受,是群麻木的人群,就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大人们的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他们不能和青春期的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
而推特老师代表的是另一种致力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与学生建立朋友的关系而不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这种教育态度是很好,但从影片中推特的各种行为来看,他只是一位不成熟的老师,他看起来像学生们的大哥哥,但是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一位能玩到一起的大哥哥,而是需要一位能进行心灵引导的长辈,他们需要的是一位能引导他们发展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长者。
而推特并不能做到这样,也因为他太年轻,本身的经历就很少,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老师而已。
从他对少年B的处理方式来看,可以看出他也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他都没有去
了解少年B为什么会不来上学,而是一意孤行地按照所谓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少年B,结果使结果更加糟糕,美月说的对,的确是推特间接害了少年B,使其作出杀母的极端行为。
影片中一直被提到的另一位老师,即患有艾滋病的老师,这才是最理想的老师,他有着丰富的经历,自己也是从叛逆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人,他因为有着深刻的转变经历,所以他更能理解学生,更能从学生的心灵需要出发,他是一位能深入到学生灵魂深处的老师,这样一位成熟的老师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如果从剧中几个重要学生角色来分析,他们完全不用走上歧路的,他们完全是可以受到引导从而走上另一条光明大道。
拿修哉同学来说即少年A,首先讲一下修哉的身世经历,从小母亲就离开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亲人没有陪伴自己的成长,像这种极度缺乏母爱的小孩更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然而修哉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引导来让其走上正轨的,修哉最大的心理需要就是能得到母亲的认可,从而回到自己的身边,希望母亲能以他为骄傲,而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并没有成熟的处理方法来处理自己的这种需要,他容易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比如他看到娜路希通过杀人来博得眼球,他就想到原来还可以通过杀人来得到关注,他只看到这样能得到关注,却没有看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之前他一直是拼命的发明东西,依靠自己的才能来得到关注。
但失败了,之前的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没有外界的鼓励和引导,他寻找了另一条极端的路,在看到他很自豪的把他的发明介绍给悠子老师时,得到的却是批评和谴责,连一句鼓励的话都没有,让他产生不满和受挫感,尤其是对方还是一位母亲,让他联想到自己母亲会有的反应。
如果悠子老师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当时就应该鼓励修哉,而不是一味的谴责,并且悠子老师当时完全从自己主观的想法认为这个发明没有人性。
美月曾经对悠子说过:“修哉他只是太寂寞了,他爱他的母亲,他只是想见到他的母亲,得到他的母亲的认可而已。
”另外的少年B也不是一个天生就坏的孩子,他也只是想交朋友,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已,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时候的孩子都是处于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时期,他们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一句鼓励的话可能就挽救他们的一生。
总之,除了那些天生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孩子,后天的教育可能对他们起到的
作用并不明显,但大多数孩子都是需要细心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心灵教育,不要忽略他们的情绪,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是用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只是这个世界会容易受到外界的污染,他们需要的是阳光和雨露的滋润,而不是雾霾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