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诊断
中医内科的胁痛诊断及治疗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 】 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 准 。 京 : 南 南京 大学 出版 社 ,94 16 {9 :3 【] 连 宝领 , 拿 治疗颈 源 性眩 晕 作用研 究 ( ) 按摩 与 导 引 ,0 11 2 推 上 2 0 ;7
( )6 1
大椎 间 , 动脉供血 增加 , L使 故眩 晕、 头痛等症 状 消失 。 同时 , 配合 颈椎 牵引 也是治疗 椎动脉 型颈椎病 不可 缺少的方 法之一 , 牵引治疗 可使椎 间 孔。 人从牵 引前后X 神 有 线毛 片对
束 。 次3ri, 日一 次 , 为一个 疗程 。 每 0 n每 a 十次
4 讨 论
穴( 双侧) 为主穴同时配合风池穴、 百会穴、 外关穴、 天柱穴、 大抒穴。 操作方 法 : 取坐 位或 俯卧 位 , 位 皮肤常 规消毒 患者 穴 选用 苏州 产华佗 牌 15 .寸针
灸针 , 颈椎夹脊 穴 ( )针 尖 向脊 柱方 向斜刺 , 会穴 向后颈方 向沿 针刺 双侧 , 百 皮下平 刺12 , .寸 风池穴 向对侧 目内眦方 向刺 l ~i5 , 关穴直N 1 ~ 寸 .寸 外 寸 12 , 夹脊穴得 气后 , 用苏州产 华佗牌 s z .寸 颈 再选 D 一Ⅱ型 电子针灸 治疗仪 , 调节连 续波 , 以患者耐 受为度 , 间为3ri。 日针刺一 次 , 强度 时 0 n每 a 十天 为一
【] 北京 医学 院第 三附属 医院 外科主 编 , 椎病 ,95北 京 3 颈 17 .
中 医 内科 的胁 痛 诊 断及 治 疗
赵 英 华
( 广东省江 门市新会 区人 民医院 590 ) 2 0 L
【 摘要 】 目的 探讨胁痛的中医诊断及 治疗方法。 方法 总结古人对胁痛的认识 , 结合现代思想, 分析胁痛的 中医诊 断和治疗方法, 并提 出 今 后的研究方向。 结论 古人认为胁痛是由肝失疏泄、 气血不畅、 气阻络痹等原 因引起 , 属肝胆二经之病 , 可分为虚实两种病症 , 根据患者病症 的虚实
中医内科学胁痛
合理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 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 劳累,加强身体锻炼。
日常保健
揉按胁肋
顺时针方向轻轻揉按胁肋 部,缓解胁痛症状。
拍打背部
每天早晨拍打背部,促进 气血流通,缓解胁痛。
泡脚保健
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 环,缓解胁痛。
环境调理
改善居住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 、阴冷的环境。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则不通则痛。
瘀血阻滞
外伤、气滞、痰凝、湿热等导致脉络瘀阻,血行不畅,不通则痛。瘀血阻滞肝胆经脉,不 通则痛;瘀血阻滞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
湿热蕴结
外感湿热邪气,或脾虚湿停,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湿热下注 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胁痛的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中药外敷
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敷于胁痛的局部,以缓解疼痛。
推拿治疗
推拿手法
运用推、拿、按、摩等手法,作用于胁肋部,以舒缓胁痛。
穴位按摩
通过按摩相应的穴位,调和气血,缓解胁痛症状。
05
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01
02
03
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情绪波动,减少肝气 郁结,预防胁痛发生。
鉴别。
现代医学诊断思路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发病诱因、疼痛性质 、持续时间等相关病史。
查体
检查患者胁肋部是否有压痛、 红肿等症状体征。
辅助检查
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如B超、CT等,以明确诊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症表现为患者在腋下或腋旁感觉阵阵刺痛或疼痛不适。
胁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肋间神经疼痛、胃肠道问题、肝胆疾病等。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胁痛属于气滞血瘀的范畴,而逍遥散则是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在治疗胁痛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逍遥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桃仁、红花、没药、延胡索等草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胁痛症状。
王生义主任医师多年来运用逍遥散治疗胁痛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首先,王生义主任医师强调了对患者的全面了解和仔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他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包括胁痛的持续时间、疼痛的程度、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脉搏等,他可以判断胁痛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据此选择逍遥散治疗的种类和用量。
其次,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特点,王生义主任医师会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对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胁痛,他会加入柴胡、郁金以行气解郁;对于肝胆湿热引起的胁痛,他会加入黄连、黄芩以清热解毒。
在选择药物的同时,他还会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来进一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病情好转。
此外,王生义主任医师还指出患者的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对治疗胁痛的重要性。
他会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治疗胁痛,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病情的复发。
王生义主任医师的逍遥散治疗胁痛的经验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许多患者在接受他的治疗后明显感觉疼痛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这不仅归功于逍遥散药物本身的功效,更是王生义主任医师长期以来的临床经验和精确的辨证施治。
总之,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的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了他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对于胁痛患者而言,寻求王生义主任医师的帮助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1. 引言1.1 定义胁痛是指腹部或胸部侧面感到疼痛的症状。
在中医学中,将胁痛归为“肝经郁热”、“胆经郁火”、“肝胆湿热”、“血瘀郁滞”等病机。
胁痛的病因可以是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血运行不畅等。
胁痛常表现为剑突下痛、胸胁痛、叩击痛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胁痛的发生与膈肝经、胆经、血脉、气机等都有密切联系。
通过中医调理,可以疏肝理气、清暑利湿、活血行气、解毒排腐等方法来缓解或治疗胁痛。
胁痛的中医治疗是基于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调整气血、消除病邪、恢复机体平衡的目的。
中医治疗内科胁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减少疾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0字】1.2 病因胁痛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
在中医理论中,胁痛常常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外邪侵袭所致。
具体来说,胁痛的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气虚:脾胃气虚导致气机不畅,脏腑运化功能受损,引起胁痛。
2. 肝郁气滞:情绪不畅或长期受到刺激会导致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引起胁痛。
3. 气血运行不畅:气血是身体的营养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若气血运行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胁痛。
4. 外邪侵袭:外邪是指外部病因,如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体内,阻碍气血通畅,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胁痛。
胁痛的病因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和外邪侵袭有关。
通过中医的诊断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胁痛的病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治。
1.3 症状内科胁痛是指胁部发生的疼痛感,常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常常会感到剧烈的不适,甚至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
内科胁痛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突发剧烈疼痛:内科胁痛常常突然发作,患者会感到胁部剧烈的疼痛,甚至有撕裂感。
2. 持续性疼痛:内科胁痛的疼痛感通常是持续性的,不易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胁 痛
预后转归
内伤胁痛各个证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肝郁胁痛若久延误治,或治疗不当,日 久气滞血瘀,可以转化为瘀血胁痛。久 病致虚,或久郁成劳,又可出现肝血不 足,虚实互见。外感胁痛多属湿热蕴于 肝胆致病,病久不去,则可见肝胆疏泄 失职,气滞血瘀;又可因邪毒久羁而耗 动肝血肝阴,而为虚实错杂之证。
预防与护理
中医内科学各论—肝胆系统疾病
第一节
胁
痛
概述
一、定义:因肝络失和,以一侧或两侧 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 部位:胁指胁肋部(侧胸部),位于胸
壁两侧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之间。 2. 胁痛为自觉症状,非客观体征,病人可 能与胃脘痛,胸痹等证混淆。医生更要 注意鉴别。 3. 胁痛往往为某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单纯以胁痛而就诊的不多。
三、范围
肝脏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肝寄生虫病,肝内结石,肝脓肿,肝肿 瘤。 胆囊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 虫症。 其他: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 ,不典型 的慢性胰腺炎。
四、证候特征
本病证以胁肋部疼痛,可发生在一侧或 两侧为其主要证候。但由于病因、病性、病 程的不同,其疼痛的性质亦不同:气滞多胀 痛窜痛;瘀血多刺痛较剧。一般来说,初起 疼痛较重,久之则胁肋部隐痛时发。
鼓 胀
积 聚
三、辅助检查
B超、CT、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 血常规、肿瘤指标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胁痛和内伤胁痛 外感 内伤 起病急 起病慢 多伴表证 多无表证 有发热恶寒 无发热恶寒 恶心呕吐等 无恶心呕吐 湿热所致 气滞血瘀所致
2、辨胁痛性质(在气在血,属实属虚)
气滞:胀痛为主,时痛时止,走窜不定, 与情志有关。 湿热:起病急,病程短,重着疼痛,痛有 定处,持续性痛,间歇加重。 阴虚:起病缓,病程长,隐痛绵绵,疲劳 加重,按之反舒。 血瘀:刺痛为主,痛有定处,持续、拒 按,入夜更甚。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近日,我临床接诊了一位患者,他主诉28胁部疼痛已有半个月之久,寻求中医师承的帮助。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综合分析,我诊断该患者为28胁痛,即肋间神经痛。
下面我将分享这个病例以及我的治疗经验。
28胁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常见于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肋骨损伤等病因。
在中医理论中,肋间神经痛是由于寒湿犯于胸胁所致,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引发的疼痛症状。
针对这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法。
首先,我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日常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等,进一步了解他的体质状况。
然后对他进行了望、闻、问、切四诊,并结合我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经典理论,确立了患者的证型为寒湿阻滞胸胁。
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我选择了升阳化湿、行气活血的方法来治疗患者。
首先,我选用温经活络的草药进行煎煮,包括川芎、细辛、当归等。
这些草药具有温通经络、增强气血运行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寒湿阻滞的症状。
同时,我还采用了针灸疗法来辅助治疗,选择了胁部和胸腹部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等,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我还注意到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情志不稳定。
根据中医的理论,情志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气血的流动,从而导致疼痛症状的加重。
因此,我采用了心理疏导的方法,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经过几次治疗后,患者的28胁部疼痛明显减轻。
他告诉我,自从采用中医治疗后,他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精神状态也较之前更加稳定。
这使我对中医的疗效更加坚信,同时也增强了我继续研究和应用中医的决心。
总之,中医师承在治疗28胁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能够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心理疏导等辅助方法,使患者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疗愈。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28胁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长期的治疗。
胁痛
(三)瘀血阻络证
(四)肝络失养证
(一)肝郁气滞证
1.症状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 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兼症:胸闷腹胀,嗳气,纳减,口苦。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2.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3.治法:疏肝理气。
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 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诊断依据。 血生化中的血脂、血浆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 脂肪肝、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 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作 为初步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实
起病急 痛剧 病程短 拒按 体壮 脉实
虚
起病慢 隐痛 病程长 喜按 体虚 脉虚
二、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 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 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 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 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三、证治分类
根破瘀散结止痛。
胁下积块,酌加三棱、莪术、地鳖虫破瘀散
结消积,或配用鳖甲煎丸。
(四)肝络失养证
1.症状: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遏劳加重。
兼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2.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
3.治法:养阴柔肝。
(四)肝络失养证
临证备要
2.临证应辨证结合辨病,配合针对性药物。 经检查,如属病毒性肝炎,可用疏肝运脾 .化湿行瘀、 清热解毒等治法,结合临床经验和药理研究,选择具 有抗病毒,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及抗纤维化作用的 药物。 如胁痛兼有砂石结聚者,治疗当注意通腑、化石、排 石药的应用。 若兼有湿热阻滞,肝胆气机失于通降,出现右胁肋部 绞痛难忍,恶心呕吐, 口苦纳呆,治疗当清利肝胆, 通降排石,方剂常用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常用大 黄、芒硝;化石 排石药物可选用鸡内金、海金沙、 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莪术、炮山甲、皂角刺 等。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缓解。
(2)可伴有口苦、嗳气、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
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引起黄疸,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
(3)辅助检查:超声、腹部CT或核磁共振MRI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胆囊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或第(4)项可确诊。
(二)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陈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超声检查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2.慢性进展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
(三)证候诊断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1.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
舌质紫黯,脉沉涩。
4.肝络失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伴口干咽燥、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胁痛
胁痛(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概述】1.中医病名:胁痛是以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所以,胁痛多与肝胆疾病有关。
凡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或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或久病体虚,忧思劳倦,或跌仆外伤等皆可导致胁痛2.西医病名: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二者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故合并叙述。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
急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性病变,约有70%的胆囊炎患者胆囊内有结石存在。
急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系胆囊急性病变,大多数合并胆囊结石,少数为非胆石性急性胆囊炎。
本病大多为急性起病,由反复发作。
临床上可无特殊症状。
胆石症(gallstones或choleliths),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称为“胆石症”。
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
【诊断】(一)疾病诊断1、西医诊断标准⑴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尔后有厌油脂食,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
⑵出现右上腹部和肩背部隐痛,但较少有畏寒、高热、黄疸等。
⑶体检时,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度压痛和不适感,莫菲氏征可阳性。
⑷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如显示结石影更有助于诊断。
⑸口服胆囊造影表现为胆囊淡薄或不显影收缩功能减退,如双剂量胆囊造影仍不显影,则可明确诊断。
2、中医诊断标准⑴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⑵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或窜痛。
⑶急性,反复发作的病史。
⑷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等有助于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气郁结: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激惹则痛剧,胸闷,善太息而得嗳气稍舒,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2、瘀血阻络: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3、湿热蕴结: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胁弦滑。
胁痛_中医内科治疗方案
一、概述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胁痛的发生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补肾为主。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治疗的角度,探讨胁痛的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胁痛作痛。
2. 肝胆湿热:饮食不节,湿邪内生,湿热蕴结,胆汁外溢,胁痛作痛。
3. 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胁痛作痛。
4. 肝阴不足:肝阴不足,肝络失养,胁痛作痛。
三、中医内科治疗方案1. 基本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补肾。
2. 分证论治:(1)肝气郁结证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香附、川芎、枳壳、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胸闷、善太息,加桔梗、枳实;若兼有情绪抑郁,加郁金、佛手。
(2)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若兼有黄疸,加茵陈、泽泻。
(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活血止痛。
方药: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肉豆蔻、补骨脂、益智仁、吴茱萸。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腰膝酸软,加枸杞子、菟丝子;若兼有水肿,加茯苓、泽泻。
(4)肝阴不足证治法:滋阴养肝,活血止痛。
方药:一贯煎加减。
组成:生地黄、枸杞子、当归、白芍、柴胡、麦冬、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头晕、目眩,加菊花、钩藤;若兼有耳鸣、耳聋,加石菖蒲、远志。
3. 针灸治疗:(1)体针:取穴期门、肝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2)耳针:取穴肝、胆、脾、肾、皮质下。
4. 推拿治疗:(1)按摩肝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
(2)推揉胁肋部,促进气血运行。
5. 饮食调理:(1)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浅谈胁痛中医的分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可 选一 贯煎化 裁 。重 在滋 养阴液 ,疏肝 理气 ,适用 于 阴 虚 气滞 ,肝 络失养 引起 的胁痛 。常用药 物为 沙参 、麦 冬 、生地 、 白芍 、当归 、川楝子 。 3.4-3 根据 兼症加减
气 滞 而胁 痛较 甚者 ,加 疏 肝调 气 ,散郁 止 痛 的合欢 花 、 玫瑰 花 、白蒺 藜 ; tL,烦失 眠者 ,加养 血安 神的 酸枣仁 、丹参 ; 头晕 者 ,加补益 肝 肾的桑椹 子 、女 贞子 、黄精 。 参 考 文 献 [1】 秦文华 .论胁 痛 【J1_首届全 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工程大会 ,2012.
片剂 :每 片重 0.3克 。 使 用方 法 :口服 ,每次 l0片 ,每 日 2次 。
3.4 精 制大 黄片 具 有抗 病毒 、利胆 护肝 、调 节免疫 、泻 下 、止 血 、改善
微 循 环 、改善 肾功能 及利 尿等 作 用 。用于 急性 黄疸 型 肝炎 、 重 型 肝 炎 属 中 医辨 证 疫 毒炽 盛 者 ,症 见 起 病 急 ,发 热 ,黄 疸 迅速 加 深 ,巩膜 、皮 肤 呈深 黄 色 ,腹 胀 胁痛 ,大 便秘 结 , 舌 质红绛 ,苔 黄燥 ,脉 弦滑 而数 】。
2013. O7.
【2】 翟春 梅 .针灸治疗 突发性耳聋 51例 临床疗 效分析 [J】.中国医药 指
南 。2013,01.
(上 接 第 51 4页) 瘀 血 较重 ,刺痛 甚者 ,加化瘀 通 络之大 黄 、桃 仁 、红花
或 选 活血 祛 瘀 ,疏 肝 通 络之 复元 活 血 汤 ;胁下 痞块 ,正气 未 衰 者 ,加 破 血 消 坚 之 三棱 、莪术 、地 鳖虫 或 选 用鳖 甲煎 丸 【2】o
【2] 赵霞 ,李 文志 .浅谈 ”胁 痛 ”的中医辨 析与中药治则 .中国实用
胁痛辩证施护
胁痛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一、定义:胁痛是指因肝胆络脉失和引起以一侧或两侧胁痛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得一种病症。
二、胁:指两侧胸部,以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三、辨证施护:1、肝胆湿热:主症: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常因油腻而诱发加重。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利湿热,疏利肝胆。
施护:①嘱病人卧床休息,观察体温、血压、舌苔、脉象、神志等变化。
②胁腕绞痛,可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合谷穴等,或用阿托品、杜冷丁等肌注或穴位注射。
③高热神昏者,记录24h出入量,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④保持二便通畅,便秘时用番泻叶代茶饮或用开塞露。
2、肝郁气滞: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引及胸背肩臂,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治法:疏肝理气,和络止痛。
施护:①调情志,开导劝慰病人少忧郁、勿恼怒、心平气和则肝气条达。
②饮食有节,不宜饱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之物,戒酒。
③可针刺阳陵泉、中脘、太冲,恶心呕吐加合谷、内关穴。
④口苦病人让其多漱口,或用银花、麦冬泡水代茶饮以清热生津。
3、瘀血阻络证: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甚。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通络。
施护:①慎起居,防寒凉,局部宜保暖。
②适当活动,以利活血,忌忧郁。
③饮食宜少量多餐,忌寒凉、辛辣、腻燥之品。
④针刺配合艾灸。
4、肝阴不足: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
治法:养阴柔肝,和络止痛。
施护:①注意休息,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②饮食宜营养丰富、偏酸甘、血肉有情之物。
忌辛辣油炸煎烤食品。
③保持情绪稳定,勿忧思焦虑。
四、中医特色治疗胁肋胀痛:取穴:胆囊穴、三阴交、肝俞、胆俞、至阳。
气郁加行间;湿热内盛加足三里、阴陵泉;发热大椎、曲池、合谷;胆绞痛加期门、章门、阴陵泉;胸满加膈俞、内关。
针法:急性胆囊炎,根据不同证候类型,每次选取3~5对穴位,针刺得气后,反复提插捻转,行强刺激,或加电针,以加强刺激,频率120~240次/分,强度宜由弱而强,患者能耐受为度。
留针30~40分钟,间歇行针,每隔5~10分钟行针一次。
胁痛(急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胁痛(急性胆囊炎)入院标准:右上腹疼痛,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CRP升高,超声或CT显示为急性胆囊炎表现。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急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 2019版:A17.3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胆囊炎(ICD-10编码:K81.00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具体如下:①右上腹急性疼痛;②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及劳伤过度是主要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日本指南: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分级(日本肝胆胰腺外科学会,2018年)”:A.炎症的局部体征:(1)Murphy’s征;(2)右上腹肿块/疼痛/压痛;B.炎症的全身反应:(1)发热;(2)CRP升高;(3)白细胞计数增加;C.影像学发现:急性胆囊炎影像学特征表现:胆囊壁增厚(≥4毫米),胆囊肿大(长轴≥8厘米,短轴≥4厘米),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周围液体积聚以及胆囊周围脂肪组织条索状阴影。
疑似诊断:A中一项+B中一项确定诊断:A中一项+B中一项+C2.证候诊断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
胁痛(急性胆囊炎)临床常见证候:(1)胆腑郁热证:主症:①上腹持续灼痛或绞痛;②胁痛阵发性加剧,甚则痛引肩背。
次症:①晨起口苦;②时有恶心;③饭后呕吐;④身目黄染;⑤持续低热;⑥小便短赤;⑦大便秘结。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或厚腻;②脉滑数。
(2)热毒炽盛证:主症:①持续高热;②右胁疼痛剧烈、拒按。
次症:①身目发黄,黄色鲜明;②大便秘结;③小便短赤;④烦躁不安。
舌脉:①舌质红绛,舌苔黄燥;②脉弦数。
证候诊断: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
胁痛的中医诊断及治疗
胁痛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总结古人对胁痛的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疗的基本思想,具体的分析胁痛的中医诊断和胁痛的治疗方法,并根据综合分析研究找出中医内科胁痛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发展方向。
标签:胁痛;中医诊断;治疗祖国医学对胁痛的认识与看法关于肋痛这一病情,在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中有着很多的记载。
例如,在我国传统的医学巨著《内经》之中,就有着关于肋痛的相关内容。
在《内经》之中,作者认为,患者之所以会存在一些寒热症状,主要就是应为在患者的肝胆部位发生了一些病变,进而引发患者的肋痛症状。
与此同时,和《内经》之中的内容相对应的是,在我国的另一本医学巨著《素问·刺热篇》恰好就诠释了患者的肝胆部位发生了一些病变引发肋痛的原因,在这篇文章之中也具体的介绍了肋痛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张仲景经过对病理的分析,认为胁痛患者应当采用温药治疗的方法;隋代《诸病源候论·肝病候》之中就提到了关于胁痛的辩证治疗的方法:在这部医书之中,作者具体的支出,患者之所以会产生了肋痛的情况,就是因为在患者的体内的肝脏部位的火气过盛,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出现眼睛发红、肋部疼痛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患者的整体的患病情况会一直蔓延到患者的腹部为止,与此同时,患者在肋痛的同时,还会存在一系列的并发症(例如患者会出现相应的头晕耳鸣、脸庞浮肿的情况)。
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进行对这样的患者的治疗的过程之中,采用泻法来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中医已经对胁痛诊断及治疗有了较深的研究。
中医内科的胁痛诊断及治疗在我国各种古典的医书之中,概括性的讲述了引发肋痛的几种基本类别,并概括性的讲述了产生胁痛的几种原因。
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研究,结合分析现代医学的治疗理论,不难看出,胁痛与肝胆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肝在人体之中发挥着疏泄的重要作用,帮助人体内部的脾胃之气升降平衡,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行。
一旦人体的肝失疏泄,就会导致人体内部气机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脉络被阻。
中医关于“胁痛”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胁痛”的证治分类一、肝郁气滞1.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3.治法:疏肝理气。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5.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若胁痛甚,加青皮、郁金、延胡索;气郁化火,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去方中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等;肝气横逆犯脾,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加茯苓、白术,或用逍遥散加减;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等。
二、肝胆湿热1.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剧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3.治法:清热利湿。
冶法:清热利湿。
4.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5.常用药: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生地黄、当归养血滋阴;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
若见发热、黄疸者,加茵陈、黄柏;热重于湿,大便不通,腹胀腹满者,加大黄、芒硝;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胁痛连及肩背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郁金、川楝子等,或用硝石矾石散。
胸胁苦满疼痛,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头痛目眩,心烦喜呕者,为邪郁小阳,用小柴胡汤加减;胁肋剧痛,呕吐虫者,先以乌梅丸安,再予驱蛔。
三、瘀血阻络1.临床表现: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块,古质紫暗,沉涩。
2.证机概要:瘀血内阻,肝络痹阻。
3.治法:祛瘀通络。
4.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前方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后方祛瘀通络,消肿止痛5.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壳疏肝调气,散瘀止痛制香附、川楝子、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行气活血,使气行血畅;五灵脂、延胡索散瘀活血止痛三七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
中医科治疗胁痛案(右侧肋间神经炎)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科治疗胁痛案(右侧肋间神经炎)分析专题报告邱某,男性,38岁,建筑工人。
初诊(2008年12月17日)患者因“背部撞伤后遗右肋间部阵发性灼痛10天”前来我科就诊。
主诉因背部被重物撞击后出现右侧胁肋部疼痛,并呈阵发性灼痛,深吸气、咳嗽时疼痛症状加重,不能右侧卧,翻身起卧困难。
查体:背部及胸肋部无明显肿胀,无皮肤裂伤,胸4、5、6椎棘突及其棘突右侧压痛,右侧5-8肋平腋后线肋间部压痛,胸廓挤压征(-),舌淡苔薄白,舌下可见少许瘀点,脉弦涩。
CR 片示:胸椎及肋骨未见骨折征象。
中医诊断:胁痛(胸肋挫闪,气滞血瘀);西医诊断:右侧肋间神经炎。
治疗予以芍药甘草汤加味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药用:白芍30克、甘草10克、玄胡10克、柴胡10克、枳壳15克、香附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
水煎取汁分三次服,日一剂。
并局部外贴活血膏,日一次,每次贴12小时。
二诊(2008年12月23日)患者诉右胁肋部疼痛明显减轻,翻身起卧基本恢复正常,但右侧卧时仍有疼痛感。
继续给予上方内服,停止外贴膏药,给予局部疼痛处行刺络拔罐放血疗法1次。
三诊(2008年12月29日)患者诉右侧胁肋部疼痛基本消失。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的“胁痛”范畴,因胸肋挫闪、筋脉损伤、淤血内积而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因外伤致胸脊神经、肋间神经受损或刺激而引起的继发性胸部肋间或腹部呈带状区疼痛的综合征。
方中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配以柴胡、枳壳疏肝理气;加玄胡、香附以理气通络、活血止痛,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达解除疼痛之功效。
通过药理学试验表明,芍药中的芍药甙及甘草中的甘草甜素合用,能达到协同增效效果,特别针对神经痛、肌肉痛、肌痉挛等有明显的抗炎、镇痛、解痉作用。
临床在配合外贴活血膏可活血消炎痛;痛处刺络拔罐可以使局部沉积之瘀血外出,瘀血除则新血生,筋脉畅通,血行则气行,疼痛得以解除。
中医施治胁痛的发展分析
中医施治胁痛的发展分析胁痛是指在胸部和腹部的交界处出现的疼痛,通常由于肌肉炎症、骨骼问题或消化系统问题引起。
在中医理论中,胁痛通常被视为气滞血瘀、湿浊内蕴等病机所致。
中医施治胁痛的方法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随着医学的发展,中医治疗胁痛的疗法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和现代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中医施治胁痛的发展分析。
一、历史角度中医对胁痛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肝病者,偏正头痛,复发而恶寒,为胁痛”之记载,指出胁痛与肝脏疾病有密切关系。
在《伤寒论》中也有对胁痛的讨论,认为胁痛可能是由于寒湿内生所致。
这些古代医书为后世中医对胁痛病因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在宋代,名医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有对胁痛治疗的方法,而且对胁痛的病因病机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
孙思邈指出胁痛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湿浊内蕴等,治疗方法主要是疏通气机、活血化瘀、祛湿化浊。
这些理论在后世中医治疗胁痛的方法中持续被应用并发展。
明清时期,名医李渡的著作《外科正宗》中进一步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对胁痛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提出了“以疏通肝木、肝经为主轻重,使湿邪得通而痛自消;活血化淤以行血行气之痛,湿邪亦去;内服、外敷,去燥湿而收拢痛动”之疗法。
这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施治胁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现代发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胁痛的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现代中医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胁痛的重要方法。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于缓解疼痛有着显著的效果。
经络刺激可以调和肝经气血,缓解肝郁气滞所致的胁痛。
而且,现代针灸还结合了电刺激、光刺激等技术,增加了治疗的效果和舒适度。
中药治疗也是中医治疗胁痛的重要手段。
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疏通气机、祛湿化浊等方式来改善胁痛症状。
一些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中药可以改善肝郁气滞所致的胁痛,一些祛湿化浊的中药可以调理湿气所致的胁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胁痛的临床诊断
发表时间:2010-12-07T15:05:23.0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月30期1供稿作者:牟建华
[导读] 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胁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牟建华 (黑龙江省五常市中医院 150200)
【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0-0326-02
【摘要】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胁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范围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寄生虫病、胆囊炎、肝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胸膜肥厚粘连、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出现以胁痛为主的症状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关键词】胁痛腹痛中医治疗
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
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肋痛。
2、情志内伤
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至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
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
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脉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痰浊郁火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
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病机
1、发病
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
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实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位
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
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
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或虚实夹杂为多见。
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
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
气血阴阳演化之中,由肝胆而及脾胃,进而及肝胃、脾肾。
5、病机转化
胁痛病机转化表现在邪实积聚与正气耗损两方面。
邪实的积聚,一是由气及血,即肝气郁结日久不解,致肝郁气滞,进而可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肝血瘀阻,甚则形成癥积;一是由湿热蕴积肝胆,化火生毒,熏灼肝体,炼液为痰,致痰火毒瘀内蕴之胁痛重证;或湿热久羁,脏腑失和,湿浊痰毒内生,恋积于肝,进而致痰湿毒瘀迁延肝胆之杂证。
正气耗损,即由实转虚之变。
肝胆湿热、肝胆实火或肝郁化火,火热灼伤阴液,及肝血瘀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均可致肝阴亏虚;火热灼津耗气,或肝郁乘脾,日久可致脾气虚弱,肝阴亏耗,久竭肾精,致肝肾阴虚,又气阴两伤,或阴损及阳,则可成肝阳虚或肝脾肾阳虚之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凡以一侧以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即可诊为本病证。
治疗原则
胁痛的基本治则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功能。
对实证胁痛,据邪之不同而予或利湿解毒清热,或理气活血,祛瘀通络等祛除邪气法之主,则经络得以通畅。
对虚证者,以扶正为主,阴阳气血俱充,阴平阳秘,气血调达,经络自得荣养。
虚实并见者,据虚实之轻重、缓急,补泻兼施,或以补为主,补中有通,或以通为主,通中兼补。
转归与预后
胁痛的转归及预后与证型有关。
肝气郁结证,一般症情较轻,多可治愈。
肝郁化火,耗伤阴液,可致心阴、肝阴虚证。
木郁克土可致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若肝郁气滞致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则可转为肝血瘀阻证,且气滞可致津液内停成痰,痰气互结或痰瘀内阻,则病证较为复杂,缠绵难愈。
肝血瘀阻证,初期症情较轻者,经治病情可痊愈,较重者经合理调治,病情可控制、稳定,部分因痰瘀互结或瘀血经久不消,正气渐衰可转为癥积、鼓胀。
肝胆实火证,砂石难消,部分需转外科治疗。
肝胆湿热者,经妥善调治大多可痊愈。
肝阴虚、肝阳虚证,耐心精心调养用药,多可向愈。
胁痛一般预后较好。
部分可因正虚邪毒滞留,或因失治、误治而渐转为癥积、鼓胀病,则预后不佳。
护理与调摄
对胁痛患者首先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有无黄疸,腹部有无触痛及肿物,胁痛性质如何等,并注意大小便情况。
其次,要对患者予以安慰,鼓励,解释并消除疑虚,使患者情绪稳定、乐观。
此外,饮食护理亦很重要,实证患者宜食清淡易消化之食品,虚证者宜食富于营养的滋补之品,胁痛属热者忌食辛辣肥甘,属寒者忌食生冷。
调摄方面主要应使患者注意调养心神,调节劳逸,寒温适宜,调节饮食,切忌过食膏梁厚或饮食辛辣、酒浆之品。
预防与康复
针对原发病因,预防胁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精神内守,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活动;起居有常,防止过度劳累;饮食有节,切勿过食肥甘之品,勿嗜饮酒浆;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魄,慎避外邪。
胁痛的康复可通过气功、针灸、穴位注射,按摩及音乐疗法、呼吸疗法诸方面,协助药物治疗,以促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朱古亭.胁痛用药一得[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81年02期.
[2]彭述宪.胁痛证治[J];北京中医;1982年03期.
[3]高保群.中医治疗胁痛二十法[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与基础学术会议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外科危重病学习班论文汇编
[C].2003年.
[4]唐为勇.吴隆贵.顽固性胁痛治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