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轮胎侧偏特性研究综述
轮胎的侧偏特性-精品文档
3.FY-α曲线
F Y k
k—侧偏刚度,为 负值。是决定操纵 稳定性的重要轮胎 参数。 FY一定时希望侧偏 角越小越好,所以 |k| 越大越好。
8
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三、轮胎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轮胎的尺寸、型式和结构参数对侧偏刚度有显著影响。
大尺寸轮胎
大尺寸轮胎
子午线轮胎
钢丝子午线轮胎
FY
3
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1)在刚性轮上作用侧向力 F y c c u u
u'
u
Fy FZl
Fy FZl
c
c
只有当侧向力 F y 大于(或等于)车轮与路面 间的侧向附着力时,车轮的运动方向才会改变。
4
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2)在弹性轮上作用侧向力F
y
F
y
俯视图
FY
车轮静止5Fra bibliotek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25
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2.有外倾时FY与γ、α的关系
1)α =0
F F k Y Y γ γ
2)α ≠0
F F F kγ Y Y α Y γ k
3)有γ,FY=0,即a点
k kγ 0
k γ k
26
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4)γ过大对汽车产生 不良影响 影响轮胎与路面
车轮行驶方向 α 正侧偏角
X
正翻转力矩 TX
O
正地面切向 反作用力FX 正地面法向 反作用力FZ
车轮旋转轴线 正地面侧向反作用力FY
2
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二、轮胎的侧偏现象和侧偏力—侧偏角曲线 1.侧偏力FY
F
汽车轮胎侧偏特性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676・汽车工程2004年(第26卷)第6期试验气压:200、250和300kPa。
试验载荷:3040、3970、4855、5815和6750N。
当气压为200kPa时,为避免试验过程中负荷过高导致轮胎意外损坏,没有进行6750N的试验。
试验轮胎侧偏角:0。
、10、2。
、3。
、6。
、9。
、12。
和15。
(a)顺向花纹(b)逆向花纹(c)纵沟花纹图1试验用胎的胎面花纹形式3试验结果及分析3.1轮胎侧偏特性影响因素3.1.1侧偏特性图2所示为3条试验轮胎在法向载荷t=593kg,胎压pi=250kPa条件下的侧偏特性。
结果表明:对相同规格轮胎来讲,轮胎的侧向力F。
均随侧偏角口的增大而增大,当侧偏角约大于9。
时,侧向力增大趋缓(图2(a))。
在其它试验条件下,3条轮胎的F、,一口关系曲线呈现相似变化趋势,并且无论胎面花纹如何变化,随着侧偏角的增大,侧向力均接近其极限值即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最大摩擦力,该极限值的大小是随着轮胎胎面胶料性能和路面条件侧偏角一,(。
)侧偏角a/(o)(a)轮胎侧向力特性(b)轮胎回正力矩特性——顺向花纹……逆向花纹一一・一纵沟花纹图2轮胎侧偏特性与侧偏角间的关系曲线要求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为保证行车安全,应尽量避免大角度侧偏或大而急的转弯,以避免轮胎无法提供足够大的汽车转弯力而造成事故。
轮胎的回正力矩M:对汽车运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图2(b)所示试验结果表明:对相同规格轮胎来讲,M。
均随侧偏角口的增大呈现出非线性变化,a为10~3。
时,M:达到最大值;当口从3。
增至9。
时,帆急剧减小;若口再增大,则M。
下降速度减缓。
同时还可以看出,对规格相同而胎面花纹不同的轮胎来讲,其回正力矩M。
随侧偏角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但光面轮胎在大侧偏角下M,出现了负值,这是轮胎印迹上的垂直反力的合力向前偏移的结果[1|。
3.1.2轮胎负荷的影响图3所示为在气压pi=250kPa时,法向载荷F。
对顺向花纹胎面轮胎侧偏特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其它气压条件下以及对另2条轮胎是类似的。
轮胎的侧偏特性(精)
三、轮胎结构、工作条件对 侧偏特性影响
k
FY
W
FY
FY
增加
胎压p
W
纵向力与侧偏特性的关系
路面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路面干湿程度的影响
路面越湿,最大侧偏力越小。
薄水层的影响
路面有薄水层时,轮胎可能会完全失去侧偏力,这称为“滑水”现象。
四、回正力矩
五、有外倾角时车轮的滚动
轮胎外倾角及产生的原因
一、轮胎坐标系
二、轮胎的侧偏现象
因轮胎侧向弹性,车轮受侧向力的作 用使轮心速度方向偏离车轮平面的现象。 侧向力因转向、路面倾斜、风力等引起。 转向引起的侧向力总是指向汽车内侧。 侧偏角总是位于和侧偏力指向相反的一 侧。
侧偏力FY
Fy
FY
侧向力Fy 侧偏现象 侧偏角 FY=k 侧偏刚度k
u
外倾侧向力是轮胎有外倾角但仍沿x方向前进
*小侧偏角时不同外倾角对应的侧偏刚度不变; *侧偏角为零、外倾角不为零时的地面侧向力,即为外 倾侧向力。 (图中y轴上的值)。 *侧偏角不为零、外倾角为零时的地面侧向力,即为侧 偏力。 (图中0外倾角曲线上的值) *侧偏角和外倾角都不为零且侧偏角较小时
FY FY FY k k
*车桥因载荷变形
*汽车转向时的离心力 *路面倾斜
*前轮定位参数的需要
外倾侧向力与外倾角的关系
外倾侧向力 式中: FY 为外倾侧向力,它是侧偏角为零、 外倾角为 时的地面侧向反力。 为轮胎外倾角,它为正时 FY 为负。 k 为外倾刚度。 时地面对轮胎产生的侧向反力。
FY k
外倾角对操稳性的影响
外倾角增大会影响最大地面侧向反力,降低极 限侧向加速度,故高速汽车转弯时应使前外轮尽量 垂直于地面。
轮胎侧偏特性
充气压力 路面材料、结构、潮湿构、工作条件与侧偏特性
尺寸↑的轮胎,k ↑ ;
子午线轮胎接地面宽,k大;
钢丝比尼龙轮胎k大;
扁平率:轮胎断面高度与断面宽度之比H /B ↓, k ↑;
在一定范围内,载荷↑
附着椭圆
FY
侧偏角
FY Fb
或Fx
Fb
6/12
Fb 或Fx FY
7/12
c a
c a
ca c a
Fy
FY
FY
e
FY
Tz
FY
c a uca
ca
ca
8/12
回正力矩TZ
侧偏角
回正力矩TZ
9/12
FY k y
FY
W
FY
FY
O'
0
FY
0 FY
0
0
0
0
10/12
11/12
大时,k↓;
(FZ ↑ ) ,k ↑ 。但载荷↑太
轮胎充气压力 ↑ ,k ↑ ;
行驶车速对k影响较小;
潮湿特别在积水时,k ↓很大。
4/12
k
FY
W
FY
FY
增加
W 5/12
胎压p
一定侧偏角下,驱 动力或制动力增加时, 侧偏力逐渐有所减小,
这是由于轮胎侧线弹性 Fx
有所改变的关系。当纵 向力相当大时,侧偏力 显著下降,接近附着极 限时,切向力已耗去大 部分附着力,而侧向力 能利用的附着力很小。
概念
侧偏力FY 侧向力Fy 侧偏现象
侧偏角 FY=k
侧偏刚度k
刚性轮
Fy
u
轮胎的侧偏特性
胎压p
一定侧偏角下,驱 动力或制动力增加时, 侧偏力逐渐有所减小,
这是由于轮胎侧线弹性 Fx
有所改变的关系。当纵 向力相当大时,侧偏力 显著下降,接近附着极 限时,切向力已耗去大 部分附着力,而侧向力 能利用的附着力很小。
附着椭圆
FY
侧偏角
FY Fb
或Fx
Fb
7/12
Fb 或Fx FY
侧偏特性:侧偏力、回正力与侧偏角的关系
1 轮胎坐标系 z Tz回正力矩y外倾角Ty翻转力矩Tx
FX
FZ
Fy
FY
1/12
x
侧偏角
概念
侧偏力FY 侧向力Fy 侧偏现象
侧偏角 FY=k
侧偏刚度k
刚性轮
Fy
u
Fy
C FY
u u'
FY
Fy
v
C FY
FY l Fz
2/12
FY l Fz
弹性轮胎
Fy
Fy
8/12
c a
c a
ca c a
Fy
FY
FY
e
FY
Tz
FY
c a uca
ca
ca
9/12
回正力矩TZ
侧偏角
回正力矩TZ
10/12
FY k y
FY
W
FY
FY
O'
0
FY
0 FY
0
0
0
0
11/12
12/12
FY
FY
v
FY
FY k
FY
Fy
FY 与k符号相反
u' u
k 28 ~ 80KN / rad
名词解释轮胎的侧偏特性
名词解释轮胎的侧偏特性轮胎作为车辆行驶的重要部件之一,承担着传递动力、缓冲震动、保持稳定等关键功能。
然而,在日常驾驶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种现象,那就是车辆在弯道行驶时会产生侧滑或侧偏。
这种现象主要源于轮胎的侧偏特性。
那么,什么是轮胎的侧偏特性呢?侧偏特性是指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受到侧向力作用时所表现出的性能和特点。
因为车辆在弯道行驶时,车身会受到向心力的作用,而轮胎则需要提供足够的侧向抓地力来保持车辆的稳定性。
然而,由于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有限,侧向抓地力并非无限制地增加,而是受到轮胎本身结构和材料的限制。
首先,轮胎的侧偏特性与胎面的花纹设计有关。
一般来说,对于高速公路行驶,我们常见的轮胎花纹是纵向花纹,这种胎面花纹设计有利于排水和降低胎面的热量,从而提高轮胎的抓地力。
然而,在弯道行驶时,纵向花纹的抓地力相对较弱,轮胎易于发生侧滑。
相反,横向花纹的轮胎在弯道行驶时具有更好的抓地力,能够有效降低侧滑的风险。
其次,轮胎的侧偏特性与轮胎的侧壁刚度有关。
侧壁刚度是指轮胎侧壁在受到侧向力作用时的变形程度。
当车辆在弯道行驶时,侧向力会使轮胎侧壁产生应力,如果侧壁刚度较低,轮胎容易变形,从而导致侧滑。
相反,如果侧壁刚度较高,轮胎在受到侧向力时能够更好地保持形状,提供稳定的抓地力,减少侧滑的发生。
此外,轮胎的侧偏特性还与轮胎的气压有关。
适当的轮胎气压能够提高轮胎的稳定性和抓地力,减少侧滑的风险。
一般来说,过高或过低的轮胎气压都可能影响轮胎的侧偏特性。
过高的气压会使轮胎变硬,从而降低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抓地力;而过低的气压则会使轮胎变软,增加变形和磨损的风险。
最后,轮胎的侧偏特性还与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和路面状况有关。
驾驶员的驾驶习惯会直接影响轮胎的侧滑风险。
过度急转弯、急刹车或加速都会增加侧滑的可能性。
此外,路面的湿滑、不平坦以及油污等因素也会影响轮胎的抓地力和侧偏特性,增加侧滑的风险。
综上所述,轮胎的侧偏特性是指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受到侧向力作用时所表现出的性能和特点。
汽车轮胎侧偏特性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汽车轮胎侧偏特性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屈求真,刘延柱摘要:汽车动力学的研究中必须考虑轮胎模型,轮胎侧偏特性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综述了轮胎的稳态与非稳态侧偏特性的研究现状及其特点,介绍了轮胎侧偏特性的试验研究方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轮胎侧偏特性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轮胎力学模型应满足的主要要求,并展望了轮胎力学建模的发展方向.关键词:汽车轮胎;轮胎侧偏特性;神经网络;模型中图分类号:U 461.1 文献标识码:A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on Tire Cornering BehaviorsQU Qiu-zhen,LIU Yan-zhuDept. of Engrg. Mech., Shanghai Jiaotong Univ., Shanghai 200030, ChinaAbstract:The handling, stability and safety of automobile are directly affected by tire c ornering behaviors. The present researching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n tir e cornering behavior in steady state and non-steady state conditions were surve yed.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s and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tire corneri ng behaviors were also introduced. Attention was given to the main requirements of tire model.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ire modelling was prospected.Key words:automobile tire; cornering behaviors of tire; neural networks; model轮胎作为联接汽车车身与道路的部件,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安全性及平顺性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轮胎力学特性在车辆动力学特性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研究轮胎力学是分析车辆性能的基础,也是适应现代车辆技术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仿真技术、性能预测与估计、模态分析、优化设计、多体力学理论、控制理论、神经网络理论、有限元理论以及模糊分析方法等现代科学技术理论正被广泛地应用于车辆动力学与轮胎力学研究领域.对轮胎的研究可分为内、外特性两大类:内特性涉及轮胎的内部应力、热状态、使用寿命等.其研究目的在于优化轮胎结构以及合理地选择轮胎材料方面的问题.常用的轮胎模型方法有柔性环模型(Ring on an elastic base)、板壳模型(Pneumatic rotation shell)以及有限元模型等[1].外特性与车辆动力学有关,涉及到轮胎与汽车的结合和轮胎与路面的相互作用.当然,这种“内特性”与“外特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本文主要研究轮胎特性对车辆动力学的影响,因此下面讨论的内容为轮胎的“外特性”.1 稳态侧偏特性研究发展过程与现状早在1931年,Bradley和Allen就开始研究汽车轮胎动力学,Koesler与Klaue通过试验发现制动力是轮胎纵向滑移率的函数.Fromm将轮胎胎体简化为“梁”,第一次推导了轮胎侧偏简单模型(胎体梁模型).Fiala在Fromm简单模型的基础上,假设轮胎仅在接触区域内发生侧向变形,对自由滚动的轮胎建立了具有集中横向力作用和具有弹性支承的梁模型,得到了侧向力、回正力矩和固定侧偏角之间的关系[2~4].Fiala推导的无量纲表达式为(1)(2)式中:Py 为轮胎侧向力;Ma为回正力矩;μ为附着系数;Pz为垂直载荷;Lr为轮胎印迹长度(假设印迹是长方形的);Φ为无量纲侧偏角,且Φ=Ktanα/(Pzμ),α为侧偏角,K为α=0时的侧偏刚度.Fiala理论模型的试验修正表达式[5]为:侧向力=Φ-0.066 8Φ2 -0.103 2Φ3(3)Φ<1.54=1.0063,Φ≥1.54(4) 回正力矩=0.2749Φ-0.095Φ2-0.0872Φ3+0.0353Φ4(5) Pacejka等[4]建立了带有胎冠微元的受拉伸弦模型.Boehm等对带束轮胎建立了圆环模型[3],通过胎体轨迹与接触区的差别来计算胎冠变形.Bergman首次在理论上分析了制动时的轮胎侧偏特性,引入了“相互作用弹簧”的概念,将轮胎视为由纵向、径向及侧向三组相互作用的弹簧所构成的弹性体,使纵向力成为侧向力的参数,从而研究了纵向力对侧向力的影响.Nordeen 和Cortese、Kermpel以及Henker等的研究也表明了侧向力和回正力矩与制动力和驱动力之间的关系.Livingston和Brown计算和比较了接触压力分布分别为均匀、椭圆形和抛物线形时的轮胎侧偏特性,研究了纵滑与侧偏联合工况下驱动力与侧向力之间的关系,并考虑了自由滚动轮胎侧倾对侧偏特性的影响.Dugoff等将轮胎与道路间的摩擦系数表达成轮胎胎面滑移速度和滑移速度为零时的摩擦系数以及摩擦系数降低因子的函数.Bernard等假设接触区的压力为梯形分布,建立了轮胎纵滑与侧偏联合工况下的半经验模型,并就摩擦系数与滑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向异性情况(μx ≠μy)进行了讨论.Pacejka研究了描述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反映轮胎、悬架及转向系统综合效果的等效轮胎侧偏特性这一新概念[6,7].Bakker和Pacejka等[4,8,9]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描述轮胎侧向力、制动力和回正力矩的解析表达式,建立了著名的魔术公式(Magic Formula)模型:y(x)=Dsin{C arc tan[Bx-E(Bx-arc tan(Bx))]}(6)Y(X)=y(x)+Sv(7)x=X+Sh(8)式中:Y(X)为轮胎广义力(纵向力、侧向力或回正力矩);X为广义位移(纵向滑移率或侧偏角);B为刚度因子;C为形状因子;D为峰值因子;E为曲率因子;S v 、Sh为考虑轮胎初始侧偏角时的原点偏移.以上魔术公式只适用于纯纵滑或纯侧偏工况.通过引入滑移量σ和σ*便可以由单独的纯纵滑与纯侧偏特性推广到复合工况的轮胎侧偏特性:(9)(10)式中:;K为纵滑率;α为侧偏角;.Gim等[7,10,11]以Bergman的相互作用的弹簧概念为基础(设胎体为刚性),假设印迹上的载荷分布为抛物线形,推导了轮胎纯侧偏、纯纵滑、纯侧倾以及纵滑侧偏联合工况下的轮胎力学模型.1993年,Gim等[12]进一步分析了摩擦椭圆的概念,用三次多项式表达轮胎接触区的压力分布规律,考虑了胎体的侧向变形与弯曲变形,推导出了更为精确的联合滑移工况下的侧向力、纵向力及回正力矩的关系表达式.1997年,Mastinu等[13]采用胎体梁模型,并结合有限元模型计算帘布层的侧向变形量,推导了稳态特性的半理论模型.Pacejka等[14]对魔术公式进行了改进,使之适合大侧偏角工况.郭孔辉等[5,15]以Fiala的理论为基础,通过试验建立了侧偏力与回正力矩的半经验模型.侧向力Fy 、回正力臂Dx、印迹偏离距Dy和绕z轴的总力矩Mz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侧偏角β与垂直载荷Fz较大的变化范围内,用以下模型表达:=1-exp[-(φy +Eyφ3y)] (11)D x =(Dx0-De0)exp[-(D1φy+D2φ2y)]+De0(12)Dy=Fy/Cy(13)M z =FyDx+FxDy(14)式中:φy =Ktanβ/(μyFz)为无量纲侧向滑移率,K为β=0处的侧偏刚度;Dx0为β=0处的回正力矩;μy 为侧向摩擦系数;Ey为转折系数;Cy为印迹侧移刚度.该模型中的侧向力表达式后来被改进为双指数模型:F y /(μyFz)=1-e(-φy-E1φ2y-E2φ3y)(15)1990年,郭从胎体的一般变形模式ξ(u)和垂直载荷分布的一般模式η(u)出发,推导出侧向力与回正力矩的一般表达式.利用该模型的理论结果可以解释一些轮胎特性中较难理解的现象,如许多轿车轮胎的拖距Dx>a/3(即大于1/6印迹长度);大侧偏角情况下出现负的回正力矩(负拖距)等.为解决轮胎结构参数与汽车操纵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明确的概念和基本的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又获得了侧偏与纵滑联合工况下的理论模型及一种便于进行汽车转向、制动与驱动的动态仿真“统一模型”[5].2 非稳态侧偏特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与稳态侧偏特性研究相比,非稳态侧偏特性的研究尚不成熟,关于轮胎的非稳态侧偏特性,最先是为了研究轮胎摆振问题.1941年,德国的Von Schlippe 和Dietrich将轮胎看成是无限长的“弦”,首先提出了接地印迹的运动方程(简单弦模型).1966年,Pacejka为了研究摆振,将弦模型加以改进,推导出Pacejka 摆振模型,1981年又对该模型进行了综合与整理,得到了轮胎弦模型为基础的轮胎非稳态侧偏模型.1979年,Kane和Man假设车轮与路面为单点接触,研究了车轮摆振的数学模型.Milan Apetaur将Sharp的轮辐式模型推广到非线性区域,得到了时间域内用微分方程表示的轮胎非稳态响应半经验模型[2,3,16].1990年,Van Zanten等[17]研究了轮胎非稳态特性的测量方法,并利用胎面刷子模型分析了其动态特性,通过合理确定法向载荷的分布规律以及滑动摩擦系数,使理论结果与试验数据较为吻合.Loeb等[18]研究了轮胎的侧向刚度、侧偏刚度和松弛长度之间的关系.该松弛长度是指在瞬态激励下,轮胎从开始滚动到所有的力和力矩平衡时所滚过的距离,该概念反映了轮胎的滞后性能.在转向输入下,轮胎的侧向变形可用一阶微分方程表达为(16) 式中:y为侧向变形;u为前进速度;v为侧向速度;λ=uk/c,k为侧向刚度,c为侧偏刚度;δ为转向角.侧向力Fy=ky.该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其幅值相关性较好,而相位角有较大的偏移,不适合于高频分析.此外,该模型中没有反映回正力矩的滞后特性.Heyd inger等[19]考虑动态非线性因素,将式(16)变为二阶微分方程,将迟滞侧偏角作为模型的输入,对侧向力和回正力矩都产生影响.其表达式为(17)式中:D=d/dt;αL 为迟滞侧偏角;ζ为轮胎阻尼比;u为车速;ωn path=ω/u为空间频率(路频).由u=dx/dt,上式可变为(18)式中=d/dx.试验结果表明,二阶模型的相位精确度得以明显提高.Bernard等[20]研究了侧偏角α与纵滑率s的非稳态延迟特性,讨论了在低速下(制动时)汽车运动参数的非稳态变化规律.Lee等[21,22]将路面接触区内的轮胎描述为许多的集中质量块,根据印迹处的变形列出运动微分方程,由试验辨识系统参数,研究了轮胎的纵向与侧向动力学响应.与此同时,还研究了用脉冲输入方式取代正弦输入来获取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1997年,Mastinu等[13]利用胎体梁模型并结合有限元模型推导了轮胎非稳态特性的半理论模型.Pacejka等[14]将魔术公式推广,扩展到了低频非稳态范围.国内对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的理论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孙逢春等[3]以Willumeit的“胎带-胎冠-轮辋”模型为基础,将其推广到动态范围.胎带代表胎体,其侧向是刚性的,径向是弹性的,胎带与刚性轮辋通过径向和侧向弹簧联结在一起,侧向弹簧和阻尼器对应于胎侧的弹性和阻尼,胎冠元素在径向为刚性、切向和侧向为弹性.郭孔辉等[23]从胎面印迹的侧向变形和胎体的侧向平移变形出发,在考虑胎宽影响的条件下,建立了车轮输入分别为转动角与侧向位移或侧偏角与转偏率时的轮胎非稳态侧偏模型(传递函数). 继而,又从胎体的一般变形模式出发,根据胎体的侧向弯曲变形及扭转变形,计算出胎面的侧向瞬时变形,建立了小幅运动时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的理论模型[24].考虑胎体的复杂变形后,模型能真实地反映轮胎的力学特性和物理实质,使得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更加吻合.3 轮胎侧偏力学的试验技术由于大多数轮胎模型都是从试验数据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即使理论模型仍有很多参数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因此轮胎试验在轮胎力学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改进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精度,显得极为重要.国内外用于测量轮胎侧偏特性的试验设备主要有室内试验机和路面试验车两大类.典型的室内试验机有转鼓试验台、低速平台式试验台(平台作往复运动)、高速移动带式试验机(平带作单向运动).室内试验的优点是经济、省时,并能够有效地控制试验条件,精度较高.路面试验车主要有自推动车辆和牵引拖车两种.与室内试验相比,道路试验更接近于汽车行驶的实际状况,但试验结果的重复性较差.与国外试验设备相比,我国仍比较落后.郭孔辉利用长春汽车研究所拥有的一台低速平板式静特性试验台做了很多工作[15].目前,郭孔辉等在吉林工业大学也作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25]. 另有些大专院校也正在开发轮胎试验拖车及其他试验设备.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轮胎侧偏特性研究中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从理论探索进入大规模工程实用阶段至今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1986年,Rumel hart提出了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即BP算法,使多层前向网络获得了一个比较实用和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工程应用创造了条件.Shiotsuka等[26]研究了非线性轮胎模型,使用了3×6×1的网络结构,输入为路面附着系数μ、车速v及侧偏角β,输出为侧向力F.用Fiala模型作为训练样本.Palkovics 等[27]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神经网络结构来描述轮胎模型,即带有3个神经元的单隐层及各有2个神经元的双隐层,采用试验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并将结果与魔术公式作了比较. 结果表明双隐层的精度高于单隐层,但均低于魔术公式的精度,但神经网络模型的泛化能力强、计算量小.结果还表明,用较简单的双隐层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在转向与制动联合工况下的轮胎动力学特性.在研究轮胎稳态特性的基础上,Palkovics等[28]进一步研究了轮胎在不平路面上的非稳态特性,分别采用前向反馈训练方法与递归反馈训练方法,结果表明在低频区前向反馈方法精度高,而在高频区递归反馈方法精度高.以上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较好地映射在随机路面上的轮胎转向动态特性,而且应用简单,不像弦模型那样复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5 轮胎侧偏特性模型的评述及其发展方向目前所出现的轮胎力学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理论模型)与经验模型两大类,从实用性角度来看,经验模型更为流行.对轮胎力学模型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具有较高的精度;②覆盖所希望的特性范围,且适用范围广;③模型参数少,容易从试验中确定,并且物理意义明确;④计算简便,容易结合到整车动力学模型中去.对于模型的精度要求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因素[4,29]:①轮胎制造方面的误差,虽然是同一型号的轮胎,往往特性上有一定的差异;②轮胎胎面磨损后,侧向力与回正力矩将会变化;③汽车运行后,轮胎温度升高,造成轮胎气压提高,使轮胎刚度发生变化;④轮胎转动的速度及表面温度对其附着特性有影响;⑤许多试验是在转鼓上进行的,与实际路面有差异,其表面曲率的不同会影响试验结果.到目前为止,对轮胎稳态侧偏特性的研究已基本成熟,能够满足汽车动力学性能仿真的要求.瞿宏敏等[30]对三种典型的轮胎模型,即“魔术公式”、“幂指数公式”及G.Gim 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对比与验证,获得了较满意的评价.相比之下,非稳态轮胎模型的研究仍不成熟,理论研究大多局限在小幅运动范围内,在整个印迹区内没有纵向与横向滑动,并且不考虑轮胎的质量和惯性作用[23].或者只强调侧向力与回正力矩的动态迟滞性[18~20].在试验研究方面,试验设备及测量传感器仍不能满足高频、大幅度轮胎动特性的检测[22].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立高速、高频、大幅度、瞬态变工况特性的模型,将成为轮胎建模的研究方向.如何有效地考虑载荷、气压、路况、温度、侧倾角以及轮胎的材料、结构、尺寸、花纹等因素的影响,将是建模的难点之一.文章编号:1006-2467-(1999)06-0755-05作者简介:屈求真(1963~),男,副教授.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上海 200030参考文献:[1] Belkin A E, Bukhin B L, Mukhin O N, et al. Some models and met hods of pneumatic tire mechanics [J].Vehicle System Dynamics Supp , 1997, 27: 250~271.[2] 刘青,郭孔辉.轮胎侧偏特性研究的特点及其发展 [J].汽车技术,1997,10:1~8.[3] 孙逢春,李德圣,李晓雷.轮胎侧偏力学的新进展 [J].汽车工程,1995,17(2):65~73.[4] Pacejka H B, Sharp R S. Shear force development by pneumatic tyres in steady state conditions: a review of modelling aspects [J].Vehicle System Dynamics, 1991, 20(3/4):121~176.[5] 郭孔辉.汽车操纵动力学 [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6~182 .[6] Bernard J E, Segel L, Wild R E. Tire shear force generation during combined steering and braking maneuvers [J].SAE Transactions 770852, 1977,86( 4):2953~2969.[7] Gim G, Nikravesh P E. An analytical model of pneumatic tyres for vehicle dynamic simulations. Part 1:pure slip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1990, 11(6):589~618.[8] Bakker E, Nyborg L, Pacejka H B, Tyre modelling for use in vehicle system studies [J].SAE Transactions 870421, 1987,96(2):190~204.[9] Bakker E, Pacejka H B, Lidner L. A new tire model with an applica tion in vehicle system studies [J].SAE Transactions 890087,1989,98(6):101~11 3.[10] Gim G, Nikravesh P E. An analytical model of pneumatic tyres for vehicle dynamic simulations. Part 2:comprehensive slips[J].International Jour nal of Vehicle Design, 1991,12(1):19~39. [11] Gim G, Nikravesh P E. An analytical model of pneumatic tyres for vehicle dynamic simulations. Part 3:validation against experimental data [J].I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1991, 12(2):217~228. [12] Gim G, Nikravesh P E. A three dimensional tire model for steady- state simulations of vehicles [J].SAE Transactions 931913,1993,102(2):150~1 59.[13] Mastinu G, Gaiazzi S, Montanaro F, et al. A semi-analytical tyre model for steady-and transient-state simulations [J]. Vehicle System Dy namics Supp, 1997, 27:2~21.[14] Pacejka H B, Besselink I J M. Magic formula tyre model with trans ient properties [J].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Supp, 1997, 27:234~249.[15] 郭孔辉,刘蕴博,扬阳.轮胎试验技术的开发研究及其在汽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J].汽车工程,1990,12(1):1~9.[16] Kane T R, Man G K. Characterization of wheel-roadway interaction for recreational vehicles [J].SAE Transactions 790181, 1979,88(1):1~13.[17] Van Zanten A, Erhardt R, Lutz A. Measurement and simulation of tr ansients in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tire forces [J]. SAE Transactions 900210, 1990,99(6):300~318.[18] Loeb J S, Guenther D A, Chen H F, et al. Lateral stiffness, c ornering stiffness and relaxation length of the pneumatic tire [J]. SAE Transa ctions 900129, 1990,99(6):147~155.[19] Heydinger G J, Garrott W R, Chrstos J P. The importance of tire l ag on simulated transient vehicle response [J]. SAE Transactions 910235, 1991, 100(6):362~374.[20] Bernard J E, Clover C L. Tire modeling for low-speed and high-s peed calculations [J]. SAE Transactions 950311, 1995, 104(6):474~483.[21] Lee S, Chrstos J P, Guenther D A. Modeling of dynamic characteris tics of tire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force responses to dynamic inputs [J]. SAE Transactions 950314, 1995,104(6):515~532.[22] Lee S, Heydinger G J, Guenther D A. The application of pulse inpu t techniques to the study of tire lateral force and self-aligning moment dynami c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J]. SAE Transactions 950317,1995,104(6):533~546.[23] 郭孔辉,刘青.考虑胎宽时的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建模 [J].汽车技术,1996,5:5~10.[24] 郭孔辉,刘青.考虑胎体复杂变形时的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理论模型[J].汽车工程, 1997,19(2):66~71.[25] 刘青,郭孔辉,朱宏巍,等.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的试验分析与试验设计 [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8,28(1):1~6.[26] Shiotsuka T. Adaptive control of 4WS system by using neural netw ork [J].Vehicle System Dynamics, 1993,22(5/6):411~424.[27] Palkovics L, E1-Gindy M. Neural network representation of tyre c haracteristics:the neuro-tyr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19 93, 14(5/6):563~591.[28] Palkovics L, E1-Gindy M, Pacejka H B. Modelling of the corn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yres on an uneven road surface: a dynamic version of the ‘ Neuro-Tyr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1994,15(1/2):189~2 15.[29] Suresh B A, Gilmore B J. Vehicle model complexity how much is too much [A]. SAE Papers 940656 [C],1994.1~10.[30] 瞿宏敏,程军.汽车动力学模拟中的轮胎模型述评 [J].汽车技术,1996,7:1~8.收稿日期:1998-06-22。
轮胎的侧偏特性及其应用
Vol.32No.01 Jan. 2011
新型矿井提升机双 PWM 变频调速策略
杜忠杰, 王忠庆 (中北大学, 太原 030051)
摘 要: 针对矿井提升机电控系统能量浪费严重、 谐波污染大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 PWM 变频调速控制策略:电压外环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电压内环采用前馈解耦控制,并结合空 间脉宽矢量调制算法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 仿真实验证明,新型控制策略电控系统功率因数为 1, 电网谐波污染减少,矿井提升机电控性能得到改善。
关键词: 矿井提升机; PWM 整流器; 双环控制 中图分类号: TP2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0794(2011)01 - 0200- 03
New Daul-PWM Variable Frequency Speed Regulation Strategy of Mine Hoist
关键词: 轮胎; 侧偏现象; 侧偏特性; 侧偏刚度; 回正力矩 中图分类号: U463.34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3 - 0794(2011)01 - 0198- 03
Tire Cornering Property and its Application
CHEN Xian-zhong (Taiyuan Research Institute,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Taiyuan 030006, China)
ca
c a5
(a)
(b)
图 2 侧偏时地面侧向反作用力分布曲线
随着侧向力的增大,接地印迹后部的某些部分
达到了附着极限,轮胎出现部分侧滑现象,地面侧
向反作用力将沿图 2(b)的 345 曲线分布,轮胎拖距
汽车轮胎侧偏特性研究综述
汽车轮胎侧偏特性研究综述
魏道高;洪添胜;蒋国平;李守成;江浩斌;周孔亢
【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2(023)003
【摘要】轮胎的侧偏性是影响操纵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操纵稳定性的基础,因此轮胎的侧偏特性以及整个轮胎的力学特性一直是汽车行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热点.轮胎侧偏特性研究过程是从它的静态特性到动态特性,主要的方法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建立较为准确的轮胎侧偏特性模型.本文介绍与分析了国内外轮胎侧偏特性研究状况,并且提出了对此方面研究的展望.
【总页数】6页(P54-59)
【作者】魏道高;洪添胜;蒋国平;李守成;江浩斌;周孔亢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南京汽车集团,江苏,南京,210073;南京汽车集团,江苏,南京,210073;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341
【相关文献】
1.汽车轮胎侧偏特性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J], 彭旭东;郭孔辉;单国玲
2.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汽车轮胎侧偏刚度及质心侧偏角设计与仿真 [J], 吴房胜;李如
平;陈业慧;谢晓敏
3.汽车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的非线性研究 [J], 孙逢春;孙文强
4.汽车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的非线性研究 [J], 孙逢春;孙文强
5.人工神经网络在汽车轮胎侧偏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J], 任卫群;金国栋;张云清;付勇智;宋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轮胎模型的侧偏性能参数研究
(3-6)
3.4
曲率因子 E 的调整
曲率因子 E 的计算公式如(式 3-7)所示,其中,PEY1 主要控制刚度拟合曲线峰值处的形状; PEY2 由于和 dfz 相关,主要控制垂向载荷不同于名义垂向载荷时的曲线峰值处形状;PEY4 和外倾角 直接相关,而 PEY3 则是对外倾角的影响进行补充修正。
E y PEy1 PEy 2 df z 1 PEy 3 PEy 4 * y sgn y
S vy Fz P Vy1 P Vy 2 df z P Vy 3 P Vy 4 * df z y
(3-8)
4. 轮胎虚拟实验与拟合分析
轮胎虚拟实验台的搭建需要完全参照轮胎的真实台架,包括轮胎转鼓、垂向负载及轮胎质量等, 这样才可以完全模拟实验环境,应用实测的数据来拟合轮胎模型。
2. 魔术公式的原理
魔术公式本身有正弦(式 2-1)和余弦(式 2-2)两种形式,正弦形式主要用来表述纵向力与纵 向滑移率、以及侧向力与侧偏角的关系;而余弦形式主要用来表述回正力矩与侧偏角的关系,其公 式的具体形式为:
F ( x ) D sin C arctanBx E Bx arctanBx
关键词:Pacejka,魔术公式,轮胎模型,ADAMS Abstract:Pacejka tire model is derived from publications by Dr.H.B.Pacejka, and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model which is developed with Pacejka magic-formula method. Pacejka tire model has several versions built in ADAMS Software, and is well-known as one of the best tire models used in vehicle handling simulation in auto industry. Based upon the version of Pac2002, the paper focus on how the change of parameters influences the cornering stiffness in pure cornering slip condition and find out a way to help engineers building tire model with tire test data more easily.
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侧偏特性有限元分析
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侧偏特性有限元分析发布时间:2021-08-09T15:34:50.13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9月中作者:姜敬如杨丽张鹏飞[导读] 汽车对地面的作用是通过轮胎实现的,轮胎的力学特性直接影响车辆的操纵性、平顺性和安全性等性能。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轮胎的侧偏特性,其已成为各汽车厂家和轮胎生产企业研究和分析的重点。
八亿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姜敬如杨丽张鹏飞山东省枣庄市 277000摘要:汽车对地面的作用是通过轮胎实现的,轮胎的力学特性直接影响车辆的操纵性、平顺性和安全性等性能。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轮胎的侧偏特性,其已成为各汽车厂家和轮胎生产企业研究和分析的重点。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由于路面的侧向倾斜、转弯时的离心力等因素,使车轮的运动方向偏离其中心,此时车轮的旋转平面与行驶方向的夹角称为侧偏角。
传统的试验方法是研究轮胎侧偏特性的重要手段,黄舸舸等通过常规试验研究了带束层结构对轮胎侧偏特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有限元商用分析软件的不断完善,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开始应用于轮胎侧偏特性的研究。
关键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侧偏特性;侧向力;回正力矩;有限元分析引言轮胎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件,是橡胶工业重要的产品。
轮胎的主要功能是支承负荷,向地面传递制动力、驱动力和转向力,以及缓冲减振,车辆实现各种运动的外力大部分都是由轮胎与路面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轮胎对汽车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车辆的许多重要性能都与轮胎的力学特性有关,如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行驶与制动的安全性、车辆动力性与通过性等,而且还影响着汽车的环保性能和运输效率,这些性能的改善都依赖于对轮胎力学特性的研究。
因此轮胎力学特性的研究是车辆动力学分析和研究的基础.1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结构橡胶材料属超弹性材料,具有近似体积不可压缩性和非线性本构关系,它的力学行为对温度、环境、应变历史、加载的速率都非常敏感,这样使得描述橡胶的行为变得更为复杂。
【汽车技术】轮胎的侧偏特性解析共46页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谢谢!ຫໍສະໝຸດ 【汽车技术】轮胎的侧偏特性解析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态长度是指在瞬态激励下, 轮胎从开始滚动到 所有的力和力矩平衡时所经过的距离 ! 他们在文 中推导出了任意转向输入下计算侧偏力模型, 首 先用一阶微分方程计算出侧向位移, 然后再求侧 偏力 ! 他们分别在阶跃输入和正弦输入的情况下 进行试验研究, 并用系统时间常数和稳态增益系 数表示侧向力的阶跃响应特性 (系统时间常数是 指响应达到最后的稳态值的 0. 1 23 时所用的时 间; 稳态增益是指单位输入下的稳态响应值) ! 幅 值比和相位角则被用来表示正弦输入下的侧偏力 响应特性 ! 研究表明, 转向刚度和侧向刚度可以 用来估计稳态长度, 在频率响应测试中幅值的相 关性较好, 而相位角则有较大的偏移, 误差的产生 可能是因为相位角的确定方法或接触区被简化为 一 个 点 ! "##/ 4 "##"(56* (, 758-9:%;, < [." > ..] 分别对轮胎的纯纵滑、 纯侧偏、 纯外倾、 纵 = 滑 > 侧偏、 侧偏 > 外倾、 纵滑 > 侧偏 > 外倾等各种 工况下的轮胎侧偏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 在研究 中假设轮胎印内垂直载荷分布为抛物线形分布, 轮胎弹性集中在胎面 ! "##" 年 ? 1 @ 1 <9A%B89,= 1 “ C9D5A @98%- 通 过 大 量 的 实 验 建 立 了 著 名 的 模型, 该模型可以准确地描述在稳态下 E&-6)F9” 轮胎侧偏特性, 其主要公式: ( ") {$ 9-A+9* [ %" > ! G # ;5* ( %" > 9-A+9* ( %" ) ] } & 都有一定的物 式中的 " 、 ! 分别表示输入输出, 理和几何意义 !
[收稿日期]!##; A ;! A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E=>$#!$) [作者简介]魏道高 (;E<$ A ) , 男, 安徽巢湖人, 江苏大学博士生 ?
大量深入广泛的研究 ?
!
轮胎侧偏特性研究过程与现状
(;)"# C $# 年代处于开始研究阶段: 这个阶
段主要是对轮胎静态侧偏特性的研究 ? 轮胎侧偏特性研究是研究车辆操纵稳定性的 基础, 我国起步较晚, 但国 D# 年代初才开始研究,
[($] 对带束轮胎建立了圆环模 ()## 年, 5>,?7 型, 通过胎体的轨迹与接触区的差别来计算胎冠 [((] 指出橡胶的摩擦系数受滑 变形 ’ 此时 @3A9>>+ 移速度和温度的影响较大, 在轮胎的侧偏特性研
型, 虽然这种模型只限于纯制动或纯侧偏工况, 但 它为进一步研究转向与制动联合工况下轮胎侧偏 特性半经验模型奠定了基础 ’ ():) 年, 5,99,+ 等 人又提出了转向与制动联合工况下轮胎侧偏特性 的半经验模型, 主要公式: ( ( +$ ’ ) +" /12 !) "" $ $ <>/ $ ) ( +# ’ ) + " !) # $ /12 , - ’ , - . %[ / ( +# %( / " + - % / G ) +$ # % / !] 式中 + $ 、 侧向 +# 、 , - 分别为轮胎所受的纵向力、 力、 回正力矩 ’
[(&]
部分组成: ()胎带; ")用于计算轮胎与地面之间 力的胎冠模型, 在此他们将胎冠元素简化成如同 刷子上的一根根毛, 其与胎带连成一端为自由端; 即如何确定滑动摩擦系数的问题, G)摩擦模型, 该模型的一个最大优点是考虑了轮 (自 然 科 学 版)
第 2. 卷
的联系, 在模型中轮辋与车身通过纵向和侧向的 弹簧 和 阻 尼 器 相 连, 以代表测试车辆悬架的特
"
于 ():# 年根据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改进 ’ 该模 型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用无量纲的量来表示侧 向力和回正力矩与侧偏角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模
["8] 型变得比较简单实用 ’ ():& 年, 酒井秀男 提出 了在纵滑和侧滑联合工况下垂直载荷分布为抛物 ["#, "&] 等人提 线分布的轮胎侧偏特性模型 ’ 5,99,+ 出了用于车辆动力学研究的轮胎侧偏半经验模
[; A "] 外早在 "# 年代就开始研究轮胎侧偏特 性 ? ;E"$ 年, F&&G42*( 橡 胶 轮 胎 有 限 公 司 的 H 9 I 9
[!] 中定性地分析了侧向力、 回正力 J1*)/ 在文献 矩与侧偏角、 径向载荷以及外倾角之间的关系, 并 且指出侧偏力的极限值由附着力决定 ? 侧偏力依 赖轮胎侧偏刚度大小, 可能与轮胎接地印迹长度 的平方成正比 ? 他在文中定义的侧偏力与回正力 矩与现在的定义基本一致 ? ;E"E 年, @ 9 K 9 L’++ 在 J1*)/ 和 M*N 的基础上通过轮胎转鼓试验分析了 轮胎侧偏特性, 且在当时就分析了转向、 制动联合 工况 下 侧 偏 力 与 侧 偏 角 之 间 的 关 系 ? ;E=; 年, [=] 通过胎冠的侧向变形解释了稳态侧偏角 O(&P) 与侧向力关系, 在研究中他把轮胎与地面的接触 区分成两个部分: 附着区与滑移区 ? 但是对轮胎 侧偏特性理论研究有突破进展还是在 $# 年代,
["G, "!] 工程院士郭孔辉 以 *1343 的理论为基础通过 试验建立了侧向力和回正力矩的半经验模型, 并
验研究, 并引入了带有胎冠微元的受拉伸弦模型, 该模型用很多弹性支承的受拉伸平行弦来表示胎 体, 这些弦通过横向的帘线连接在一起, 微分方 程: ) * !# ( $) % &# ’ ( " !$
[":] 郭孔辉 等人提出了基于任意载 ())$ 年, 荷分布与胎体变形规律的轮胎侧偏特性的一般理 [")] 等 论模型 J320,2 K L32,M9?3+.0 N 和 E-0O320 K 人通过试验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 该模型由三个
究中, 还必须考虑橡胶的摩擦系数变化 ’ ()#) 年, [("] 提出了 “胎带 C 胎冠 C 轮辋” 模型 ’ B144-7,10 在模型中胎带被简化成无质量的圆环, 它与可变 形的胎冠连结在一起, 胎侧被看成与轮辋和胎带 相连的膜 ’ 他以 D-77,+ 的标准摩擦圆为基础, 通过胎带变形, 计算出了胎带与路面之间的剪切 力, 该模型展示了车轮载荷、 侧向力、 回正力矩、 外 倾力矩、 切向力、 侧偏角和侧向变形之间的关系 ’ 该模型力学概念清楚, 数学处理简单, 并且对于实 验结果可以给出令人满 意 的 解 释 ’ ()#) % ()&$ [(G C (8] 年, 分析了轮胎印迹内 E1A12 6/0>2 和 5+>F2 三种不同垂直载荷分布 (均匀分布、 椭圆分布和抛 物线 分 布) 对 轮 胎 侧 偏 特 性 的 影 响 ’ ()&& 年, [(#] 假设轮胎印内垂直载荷 5,73+. @,6,4 和 B14. 分布为梯形, 给出了在纵滑和侧偏联合工况下轮 胎纵向力和侧向力模型 ’ @H,+412 6 把轮胎看作 弹性滚动轮, 建立了弹性滚动体模型, 也许是他第
!
一个把弹性滚动轮胎模型引入车辆系统 ’ (G):$ 年代后对多种参数影响下轮胎的侧 偏特性进行广泛深入研究 ’ [(:] 等人在轮胎力学特性实 ():$ 年, I3<3.321 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纵滑和侧偏联合工况下的 轮胎侧偏特性半经验模型, 它是对 5,+23+. 等人 提出的轮胎侧偏特性模 型 的 改 进 ’ ():( % ():"
要]轮胎的侧偏性是影响操纵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研究操纵稳定性的基础, 因此轮
胎的侧偏特性以及整个轮胎的力学特性一直是汽车行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热点 ? 轮胎 侧偏特性研究过程是从它的静态特性到动态特性, 主要的方法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目的是为 了建立较为准确的轮胎侧偏特性模型 ? 本文介绍与分析了国内外轮胎侧偏特性研究状况, 并 且提出了对此方面研究的展望 ? [关键词]汽车轮胎;侧偏特性;侧偏力;回正力矩 [中图分类号]0=<" 9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A >>>$ (!##!) #" A ##$= A #< 汽车轮胎作为汽车与道路直接接触的部件, 地面给车辆的全部作用力是通过它传给整车的, 它是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行驶平顺性、 主动安 全性最主要因素之一 ?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主要是 由轮胎的侧偏特性决定的, 包括各种垂直载荷下 的侧向力及回正力矩与侧倾角的关系 ? 汽车前轮定位参数的合理选择, 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轮胎的侧偏特性 ? 解放牌 B@;# 型汽车 长期使用不合理的前束值, 当汽车直线行驶时, 使 前轮经常受有 =## C <## 5 的侧向力, 这就明显 加速了前轮磨损 ? 汽车的前轮摆振是我国汽车常见的问题之 一, 它与轮胎的侧向弹性、 侧向力及回正力矩的动 态响应特性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 ? 汽车转弯、 制动联合工况下运动稳定性的研 究, 要涉及更复杂的轮胎多向受力运动特性、 因此 轮胎侧偏特性研究是研究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基 础, 在整个车辆动力学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 轮 胎的侧偏特性是指轮胎在侧偏条件下的侧向力与 回正力矩的特性, 而影响轮胎侧偏力与回正力矩 的因素很多, 诸如轮胎的侧偏角、 侧倾角、 垂直载 荷及其印迹上的分布、 路面摩擦系数及轮胎的纵 向滑移率等 ? 这就给研究轮胎的侧偏特性带来了 很大的难度 ? 然而自从发现轮胎的侧偏现象以 来, 国内外的学者对汽车轮胎的侧偏特性进行了
[$] 德国学者 O-*+* 提出了著名的轮胎弹性 ;E$= 年, 梁模型 ? 他假设轮胎胎面只在接触区内产生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