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
1消息二则导学案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cuī枯拉xiǔ,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jiān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汉字。
cuī()枯拉xiǔ() jiān()决(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 ) 溃.退( ) 荻.港(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字的笔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破”的第七笔是 ; ; “区”的第二笔是B.“破”的第七笔是 ; “区”的第二笔是C.“破”的第七笔是 ; “区”的第二笔是D.“破”的第七笔是 ; “区”的第二笔是2. 学校准备组织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①在大漠荒原,驰骋渺无人烟的戈壁滩,我知道了祖国疆域的广大辽阔;在丝绸之路,脚踏外贸交易的通道,我通晓了祖国文化的悠久灿烂;在塞外长城,抚摸[甲],我懂得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坚强。
②,曾有那圆明园屈辱的烈火,也曾有那东亚病夫耻辱的悲愤,内忧外患,岁月蹉跎,人们在黑夜里苦苦等待。
③当雄伟的天安门,迎来东升的太阳,一个[乙]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回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饱经苦难的祖国母亲,擦去满眼的泪花,露出笑容。
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1)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城墙的累累弹痕[乙]摧枯拉朽B.[甲]城墙的累累弹痕[乙]振聋发聩C.[甲]弹痕累累的城墙[乙]摧枯拉朽D.[甲]弹痕累累的城墙[乙]振聋发聩(2)此次活动已邀请到资深记者李女士担任评委,现请你将本次大赛的时间、地点通过电话告知她,下面表述最准确、语言最得体的一项是( )A.9月15日下午两点,在我校阶梯教室举行演讲比赛,请您参加。
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新闻两则导学案【预习检测】给加点的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芜.湖() cuī()枯拉xiǔ()溃.退()荻.港()诸.()城坚jué()泄气( ) 要塞( ) 签订( ) 督.战( ) 歼.灭( ) 锐不可当.(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知识链接】一、新闻相关知识(一)什么叫“新闻”“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是指消息,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二)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
所以,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看标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是对标题的(扩展)。
所以,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看导语。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所以,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看主体。
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部分。
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新闻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新闻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四)新闻的特点:准确性、客观性、及时性、简明性。
(五)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小知识:电头: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1.在报道的开头。
2.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
3.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时间。
如:体会[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电头所含的信息量参考:[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中”新华社“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子的来源;”长江前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说明稿子的真实性;”22日22时“交代了发稿的时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形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重)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难)【预习检测】听写:【文学常识】一【文体常识】一【字词积累】“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芜湖(wG 摧枯拉朽(1)溃退(ku i)荻港(d i)锐不可当(d a ng)泄气(xi。
)要塞(s d i )签(qi a n)订歼(ji a n)灭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整体感知】2.分别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找出两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合作探究】1.默读勾画消息一,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表达了怎样的新闻主题?2.消息二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军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如: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八年级语文(上)第1页共2页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巩固练习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芜(w S)湖摧枯(g⑴拉朽B溃(ku i)退繁他川昌・・・・C获(hu o)港锐不可当(d a ng)D歼(ji G n)灭要塞(s G i)• ・・・2.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语和标题扣的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第一课《消息二则》 导学案课件(共30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3.选文与课文《消息二则》的表达方式有何相同之处?试简要分 析。(3分)
• 都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记叙客观新闻事实 的同时,带有主观的价值判断和作者的议论。如:选文前面叙 述新闻事实,最后一句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人民 解放军的赞美之情;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先 叙述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议论,指出我军胜利的原因及敌 军失败的原因,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必将覆灭的命运。
• (5)我军前锋,yèyǐ( 业已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6)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 好似cuī kū lā xiǔ( 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7)冬奥会赛场上,选手们自信洒脱、ruìbùkě dāng( 锐不可当 ), 全力向梦想进发。
• 2.下列句子中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
中路军 ③_西__路__军__
东路军
20日夜—21日夜 ①_安__庆__—__芜__湖__
21日17时—22 日22时 ④_2_1_日__1_7_时__—__2_2_ _日__2_2_时___
九江—安庆 芜湖—江阴
渡江人数 ②__3_0_万____
35万
⑤__3_5_万____
• 3.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3分)
课文精读
•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完成下面各题。 • 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2分)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
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 域。
• 2.根据文本,完成下列表格。(5分)
渡江军队
开始渡江的时间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消息二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二则》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文章的整体结构。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型。
4.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1.复习《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重点内容。
2.准备教学课件和相关练习。
三、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家中早上吃饭的场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消息二则》的标题。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消息二则》的正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哪一部分?(2)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4)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5)第四段和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3.词语解释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语法练习让学生完成以下语法练习:(1)连词“而且/并且”用在句中起什么作用?(2)第五段中的“此外”是什么意思?5.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同一话题的其他文章,比较不同文章的写法和表达方式,并讨论哪一篇文章更好。
6.学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要求。
四、课堂延伸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1.课堂小练习:让学生以《消息二则》为话题,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个他们听到或看到的相关新闻。
2.背诵赏析:让学生背诵《消息二则》中的部分句子,并让他们分析这些句子的用意和含义。
3.探索写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现代通讯工具的短文,包括现代通讯工具的种类、用途和优劣。
五、教学反思《消息二则》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通过课堂延伸活动的设计,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1七年级语文《消息二则》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消息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2..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注重搜集新闻素材、构思立意、草拟采访提纲、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新闻作品的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消息、新闻特写、通讯、评论等不同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领会新闻独特的语言特点。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学习难点】培养关注时事的兴趣,养成阅读新闻的好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过程】一、导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这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2.解释下面的词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走进文本和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书法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代表作品《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西江月·井冈山》等。
4.背景链接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消息二则》导学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消息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消息的知识理清內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根据所学消息的知识理清內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2、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新闻:从广义上讲,泛指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最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特写、通讯、人物专访、新闻评论、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新闻就是指消息。
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新闻的三特征: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新闻的六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新闻的五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1)五大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下文。
主体: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背景和结语是辅助作用)2.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
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3. 写作背景1948年秋天起,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蒋介石政府玩弄“和平”阴谋。
1949年4月,国共双方谈判,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毛泽东、朱德共同发布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击即溃。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了解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的作用及写作方法。
2、学习两则消息,理解消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简明性特点,把握消息的写作技巧。
3、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关注时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预习导学1、文体知识:消息即新闻,是用 ( )及时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 ( )或 ( )的一种新闻文体。
2、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 )和( ),其中导语是消息的( ),它以简洁的文字扼要地介绍( )、( ),使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3、阅读消息首先要把握消息的( )、( ),把握了这两个要素,也就把握了消息的价值所在。
4、阅读消息要注意消息的( )和( ),这是消息最有价值的内容。
三、探究与练习1、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探究回答问题:(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2)这则消息的导语中包含的要素是否齐全?如果有不齐全的,请你补上。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句消息的核心内容,按新闻要素的要求应补足哪三个内容?2、阅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探究回答问题:(1)这则消息的标题采用的是什么形式?这种标题形式有什么特点?(2)这则消息的正标题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它和副标题“蒋军仓皇溃退”的关系是什么?有何作用?(3)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应该着重写哪几个方面?为什么?四、课堂小结两则消息探究的问题形式灵活,有的运用填空题,有的运用选择题,有的运用简答题;既有对课文的探究,又有拓展延伸题。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在探究中要合作、讨论,直至探究出较有价值的答案。
通过两则消息的探究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理解消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简明性特点,把握消息的写作技巧。
同时关注时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根据学习所得,模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学生版)
第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消息的结构等相关知识。
2.理清消息的内容和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重点难点】1.理清消息的内容和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2.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学习过程】1.背景介绍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3.利用工具书,完成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溃退()荻港()泄气()摧枯拉朽()歼灭()要塞()督战()锐不可当()(2)解释词语意思溃退:督战:业已:摧枯拉朽:锐不可当:4.新闻知识(1)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1.消息二则 导学案1公开课
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⅜--Ix乙木O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预习新知【积累精彩语句】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IOOo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4.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作者作品毛泽东(1893—1976),笔名子任,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著名诗人。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2.写作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
这两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新闻稿,一则报道最先渡江的中路军的战况,一则全面报道三路大军的战况。
3.文体知识新闻,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文体。
1《消息二则》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
《消息二则》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原载于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20日午夜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消息。
【典,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芜湖( )摧枯拉朽( )溃退( )荻港( )督战( ) 锐不可当( )泄气( )要塞( )歼灭()
作者作品介绍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作品集》里。
2.读一读,填上合适的词语。
(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3.默读课本 P2 和 P17 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①新闻是什么?
②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分别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1.细读两则消息,找出它们的六要素
我
三
《消息二则》学案(含新闻知识点)
7.知识链接——新闻评论。(积累★)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一般来说,新闻评论具有6个主要特征: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
③消息往往报道新闻事件的,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
6.知识链接——通讯。(积累★)
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那通讯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述新闻故事”。
人物通讯是围绕新闻事件的人物,报道其言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
事件通讯是相对完整地记述新闻事件,展示其发展过程和社会意义。
表格梳理常见新闻体裁的一般特点
消息
新闻特写
通讯
新闻评论
时效性
强
一般
较弱
较强
主要内容
报道新闻事件整体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某一场景
详细记述新闻事件,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篇幅
一般比较短
篇幅比较灵活
较长
一般比较短
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为主
记叙、描写为主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为主
8.知识链接——新闻体裁(积累★)
新闻体裁是新闻作品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调查报告、新闻公报、采访札记、答记者问等。
【练习】给课文批注体裁。①《消息二则》是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③《“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④《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⑤《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
1.《消息二则》导学案
吴起县二中八年级语文“先学后研•学案引领”高效课堂导学案 课 题参与备课 审 核 课时 授课人 班级 教学时间 学生 总课时 1.消息二则 刘虎鹏 2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难点重点: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难点: 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教师导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激趣 导入 学习过程学 生 活 动 自我完善第一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目标导学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 ú) 摧枯.拉朽(k ū) 溃.退(ku ì) 荻.港(d 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导学案:1 消息二则
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毛泽东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溃.退(kuì)荻.港(dí)泄.气(xiè)督.战(dū) 歼.灭(jiān) 要塞.(sài)锐不可当.(dāng) dù(渡)江铜línɡ(陵)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
(2)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
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4)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业已:已经。
3.选词填空。
溃退溃败(1)他们一齐向南(溃退),人民解放军立即实行宽正面的追击。
在这过程中,南京在四月二十三日被占领。
(2)当撤退转变为(溃败)时,意大利在那个沙漠中的基地接连失守。
【解析】“溃退”指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溃败”形容军队被击败后,凌乱不堪的样子。
前者侧重于败的过程,后者侧重于败的结果。
4.下列对两则消息标题和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经过四个要素。
B.《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C.《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及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主要事件。
D.《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5.新闻文体常识填空。
(1)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新闻单指消息,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
(2)一篇完整的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构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导学案
1.消息二则国学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督战()芜.湖()阻遏.()管辖.()..2.解释下列词语。
(1)溃退:(2)要塞:(3)业已:(4)锐不可当:(5)摧枯拉朽:3.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答案:1.yùuìdǎng jiān sài dūwúèiá2.(1)失败而退却。
(2)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
(3)已经。
(4)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5)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1)消息,(2)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3)A、(真实性)B、(及时性)C、(准确性)(4)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合作探究4.分别找出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第01课 消息二则-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精编导学案(教师版)
【课前准备】
1.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消息《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合作探究】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中路军(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精读品味】
2022年(市优)部编版语文 消息二则 导学案
1消息二那么导学案【导学目标】1.学习读消息的方法。
了解消息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到达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开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翻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消息报道。
消息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那么消息,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消息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根底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起县二中八年级语文“先学后研•学案引领”高效课堂导学案 课 题参与备课 审 核 课时 授课人 班级 教学时间 学生 总课时 1.消息二则 刘虎鹏 2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难点重点: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难点: 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教师导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激趣 导入 学习过程学 生 活 动 自我完善第一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目标导学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 ú) 摧枯.拉朽(k ū) 溃.退(ku ì) 荻.港(d 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①新闻,又称消息。
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②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③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目标导学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它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 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拓展延伸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里根总统表示哀悼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 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中的第一次大灾难。
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3名宇航员丧生。
“挑战者”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五万英尺的蓝天时发生爆炸。
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英里外的大西洋。
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广阔的海面,持续了一个小时。
1.写出新闻的要素。
(1)时间:美国东部时间1月28日11点38分。
(2)地点:美国。
(3)事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2.介绍阿波罗飞船事故属该则新闻结构中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介绍此事件在于说明这次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中发生在空中的第一次大灾难。
板 书 设 计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我三十万大军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胜利南渡长江英勇善战(标题) 主体 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 进军迅速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渡过长江教师导学第二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上,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了: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那冲杀的场面、搏击的气势,恢宏如诗,壮美如虹。
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激趣导入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亲笔撰写的两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自我完善目标导学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理解文章概要,梳理文章思路并将自己有疑惑的内容标出。
3.教师点拨,并引导学生积累如下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泄.气(xiè)要塞.(sài)签.订(qiān)督.战(dū) 歼.灭(jiān) 锐不可当.(dāng)(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歼灭:消灭(敌人)。
(3).背景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