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幸福感评价基本问题探讨
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教师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观,从改变思维方式、培养积极心态和关注内心需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改变思维方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由于外界环境、家庭教育等原因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幸福观念。
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我们需要引导他们改变思维方式。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幸福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而是来自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去追求内心的愉悦和对价值的追求,而非过多的物质欲望。
其次,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让他们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
正视困难和挫折,学会从中寻求成长和收获,这是培养学生正确幸福观的重要一步。
二、培养积极心态积极心态是培养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体验到自我成长和进步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此外,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让他们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只有通过培养积极心态,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拥有正确的幸福观。
三、关注内心需求培养学生正确幸福观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困扰和挣扎,他们有着种种的担忧和压力。
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应对情绪问题和困扰。
此外,要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鼓励家长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支持和引导。
总结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和教育者共同努力。
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培养积极心态和关注内心需求,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成就他们健康、快乐和有意义的人生。
学生幸福指数调查及分析结果
学生幸福指数调查及分析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也日益增强,特别是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幸福感更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指标之一。
为了了解学生的幸福指数,我们对一所高中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1. 调查方法在调查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问卷涵盖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情况、社交互动、兴趣爱好等方面。
2. 调查对象我们选择了一所具有中等规模的高中作为调查对象。
共有500名学生参与了调查,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年级分布均匀。
3. 幸福感定义在调查中,我们将幸福感定义为学生对于自身生活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情绪的体验。
幸福指数从1到10分,分数越高代表越幸福。
4. 结果概述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学生幸福指数的平均值为7.5分,其中男生的平均分为7.3分,女生的平均分为7.7分。
这表明女生整体上比男生更幸福。
5. 学习情况对幸福指数的影响我们发现学习情况对学生幸福指数有一定的影响。
在调查中,高年级学生的平均分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
此外,那些在学习上感受到较高成就感的学生幸福指数也相对较高。
6. 社交互动的影响社交互动对学生的幸福指数同样具有积极影响。
在调查中,那些有着广泛社交圈子的学生幸福指数相对较高。
此外,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也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7. 兴趣爱好的重要性兴趣爱好是学生幸福指数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我们发现那些对某种特定爱好或活动投入较多时间的学生幸福指数较高。
这表明培养兴趣爱好对学生的幸福感十分重要。
8. 家庭环境与幸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于幸福指数也有一定的影响。
那些处于稳定家庭环境中的学生相对更加幸福。
而那些面临家庭困难或矛盾的学生幸福指数较低。
9.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于学生的幸福感同样很重要。
调查显示,那些感受到学校氛围积极向上、师生关系融洽的学生幸福指数较高。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10. 建议和改进基于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改进措施: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促进良好的学校环境和师生关系等。
培养学生的幸福感
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人们内心中的一种情感体验,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拥有幸福感的学生不仅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增强自信心和情绪管理能力。
因此,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幸福感的关键。
学校应该提供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的学习环境以及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教学资源。
此外,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以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项目研究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样,学生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其次,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是培养幸福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的困扰。
教师可以采用情绪管理教育的方式,教授学生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
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心理辅导中心,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支持服务,并组织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等。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另外,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培养幸福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应该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和伦理道德的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到帮助他人和回报社会的快乐。
这样,学生将逐渐形成积极向善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培养出更高的幸福感。
最后,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也是培养学生幸福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和家长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和情绪情况,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家长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情绪需求,为他们提供支持和鼓励。
提升中学生的幸福感指数
提升中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受的程度。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应该关注中学生的幸福感,帮助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获得更积极的体验。
下面我将分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中学生的幸福感指数。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幸福感的基础,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关怀和支持。
首先,学校可以建立心理辅导团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这样的团队可以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对他们的困惑和焦虑进行有效的干预。
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
最后,学校和家长应相互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
二、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学习是中学生日常最主要的任务,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对提升幸福感至关重要。
一方面,学校可以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另一方面,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学生展示个人才艺和交流互动的机会。
通过这些努力,学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和快乐,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创造一个亲密友善的校园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温暖和支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建立友谊,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此外,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交友圈子,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愉快的社交体验,提升幸福感指数。
总结起来,提升中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
学校和家长可以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帮助中学生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生幸福教育评价体系
学生幸福教育评价体系引言: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幸福教育备受关注。
幸福教育强调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内心的快乐感受。
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幸福教育的成效,建立一套全面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生幸福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并分析其对学生幸福成长的促进作用。
一、定义与特征学生幸福教育评价体系是一套旨在评估学生幸福感受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工具。
它考虑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积极情感、意义感和社会关系等因素,以整体评价学生的幸福教育成效。
二、评价指标的确定为了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我们应该选取一系列科学客观的指标。
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交能力、学业成绩、家庭环境、自我认知等方面作为评价的依据。
同时,还可以结合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和心理测量等方法,获取全面而多角度的信息。
三、权重确定为了准确评估学生幸福教育成效,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需要给予不同因素不同的权重。
例如,心理健康因素和学业成绩因素可以给予较高的权重,而社交能力和自我认知因素可以给予适当的权重,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幸福成长。
四、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数据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家长评价、老师评价的多维反馈方式来获取数据。
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深入挖掘,为评估结果提供科学依据。
五、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在评价体系中,反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向学生、教师、家长等相关人员提供评价结果和个性化建议,有助于他们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并进一步改进教育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幸福成长。
六、评价体系的优势学生幸福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势在于它综合考虑了个体的多方面因素,不仅关注学术成就,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成长过程。
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感。
七、评价体系的挑战建立学生幸福教育评价体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评价体系需要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需要不断进行修正与更新。
中学生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一、什么是幸福指数?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 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它表现为对生活满意程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而幸福指数, 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研究调查将中小学生幸福程度表现出来, 探索如何构建快乐的学习机制, 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在学习中获得幸福, 从而充实和丰富我校学生的生活, 使学校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让家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中小学生的生活减压从而提高他们的幸副指数,
三、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中小学生幸福感主要受学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关系、人格特征、休闲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 对学生而言, 学习是主要的任务,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影响学生幸福感的学习因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体验、学习压力、学习成绩等。
其次, 中小学生幸福感的家庭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上。
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且对中小学生的幸福感也有较大的影响。
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它们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
可以为学生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增加其归属感、喜悦感、自尊、自信等, 从而提高其幸福感。
而师生关系作为中小学生社会关系中的一种, 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幸福感
人格是幸福感最稳定又最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 外向的人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 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神经质的人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 他们的幸福感较低。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幸福感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幸福感学生幸福感的提高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幸福的学生具有更好的研究动力和积极的心态,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
结合自身实际,我以以下几点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幸福感。
1. 理解和关心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倾听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扰,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2. 创造积极的研究环境:研究环境对学生的幸福感影响重大。
我们应该创造积极、和谐和支持性的研究环境,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表达想法。
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从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3. 鼓励自主研究和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天赋和目标。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提供多样化的研究机会,让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认同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4. 培养积极心态和适应能力:学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应对困难的能力和乐观的心态。
通过鼓励学生接受失败并从中研究,提供心理健康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增强应对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5. 促进身心健康: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通过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适当的运动和休息时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关心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自主学习、培养积极心态和适应能力,以及促进身心健康,这些都是重要的策略。
我们应该持续努力,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学生幸福感调研报告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学生幸福感调研报告作者:陈琼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48期前言: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估”,它是反映某一社会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
但当前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指数却令人担忧,造成学生幸福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任务太重,考试压力太大”、“…中国式‟的严肃课堂教育”等。
基于这样的现状,南岸教育人提出了“书香南岸幸福教育”的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做这个“小学生幸福感”的调研活动。
一、调研目的1、通过对城市学生幸福感的调查,了解目前城市学生幸福感的现状。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进教学方式,构建一种新型课堂模式,使学生学得快乐,感受幸福。
3、针对学生学习负担重的现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幸福价值观,追求一种幸福人生。
二、取样说明我校参与南岸区城市小学生幸福感调研活动,采取了指定班级进行问卷的形式进行,分为三年级300个学生,四年级300个学生共600人参与问卷调查,三、问卷发放回收情况说明从9月20日起至9月30日止,我校有600人通过老师读题自答的方式参与了本调查。
其中三年级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7份,男生173份,女生114份。
四年级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7份,男生139份,女生158份。
四、调研学校概况(一)、学校概况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位于南岸区中心地段,是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
学校秉承“珊瑚最红,孩子最亲”的办学理念,以亲近孩子成长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亲亲校园、亲亲课程、亲亲课堂、亲亲德育、亲亲团队的构建,实施“亲亲教育”。
(二)、学生概况参与本次问卷的三四年级学生均为珊瑚小学在校就读学生,70%是学校对口入学学生,30%为选校生;6%的学生为农民工子女;5%为单亲家庭;3%为再婚家庭。
五、调研对象三年级参与有效问卷的28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14人。
四年级参与有效问卷的297人,其中男生139人,女生158人。
中学生幸福度调查报告
中学生幸福度调查报告调查简介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当前中学生的幸福感情况,以便为中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调查对象为1000名来自各地中学的中学生,调查时间为2022年4月份。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和对幸福感的评价。
幸福感整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幸福感整体上表现为中等水平。
具体分析如下:1. 生活满意度:52%的中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35%的中学生对生活持中立态度,仅有13%的中学生对生活不满意。
这说明大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但也有一部分中学生存在不满意的情况。
2. 学习压力:在学习方面,53%的中学生表示他们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28%的中学生认为学习压力适中,19%的中学生觉得学习压力较轻。
这反映出目前中学生普遍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需要采取措施减轻其负担。
3. 家庭关系:56%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家人关系良好,26%的中学生对家庭关系持中立态度,18%的中学生对家庭关系不满意。
中学生家庭关系的整体状况较为理想,但仍有一部分中学生存在家庭关系不和谐的情况。
4. 社交活动:62%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拥有良好的社交圈,25%的中学生对社交圈持中立态度,13%的中学生感觉社交圈较小。
这表明大多数中学生在社交活动方面能够得到满足,但仍有一些中学生感到社交圈较为狭窄。
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学生的幸福感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有关:1. 学业压力:学习压力是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于那些面临较大学习压力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感到心理压力过大,缺乏对生活的满足感。
因此,学校和家长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
2. 家庭环境:中学生与家人的关系也是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可以使中学生感到安心和快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因此,家长要注重家庭教育,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3. 社交活动:拥有良好的社交圈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很重要。
提升小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小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如今繁忙的社会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心理健康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帮助小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下是一些可以被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措施:1. 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氛围小学是孩子们在教育体系中的起点,学校应该努力创造一个积极的心理健康的学习环境。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活动。
同时,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用行动引导学生。
2. 提供情绪管理和应对技巧的培训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各种情绪问题,如焦虑、压力、情绪低落等。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情绪管理和应对技巧,帮助学生有效地应对情绪困扰。
例如,通过放松训练、情绪调节方法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从容地处理情绪压力。
3. 增加个体认同感的培养小学生正处于个体认同的关键时期,学校可以加强对他们的关怀,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社交技能,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自尊心。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4. 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家庭作为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家长需要和学校保持积极的沟通合作。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享一些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方法。
同时,学校和家长还可以共同关注学生的表现和情绪状态,及时沟通,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5. 建立心理援助体系对于一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或心理咨询师,为他们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心理援助。
社会支持与学生幸福感研究
社会支持与学生幸福感研究引言: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社会网络中所接受到的资源、信息和关系支持。
学生幸福感是指学生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的整体满意程度。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学生幸福感的发展和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支持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减轻学生的压力感。
面对学业负荷、考试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学生常常感到压力重重。
而有着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学生,能够得到家庭、朋友、教师等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安慰,从而减轻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增强内心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通过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更积极的认知。
而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尊心是孩子成长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础。
学校为社会支持提供的平台:学校作为教育机构,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社会支持平台:1. 建立亲师关系:学校应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师关系。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倾诉对象和朋友。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扰和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2. 促进同伴关系:学校可以举办各种社交活动,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支持。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社交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同伴之间的支持和友谊对于学生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建立起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心理辅导。
通过咨询师的帮助,学生可以解决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并获取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家庭是社会支持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在家庭中,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辅导和支持作用。
通过家庭的支持和陪伴,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各种挑战。
学生幸福指数调查分析
学生幸福指数调查分析引言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而对于学生来说,幸福指数更是与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密切相关。
本文将通过对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学生幸福感的来源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
一、学习压力与幸福感学习压力是现代学生面临的常见问题,尤其是在教育竞争加剧的背景下。
调查数据显示,有80%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
因此,减少学习压力是提高学生幸福指数的重要方面。
二、支持与关爱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关爱对学生的幸福指数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调查中,超过60%的学生表示,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关爱是提高他们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体系对于学生的幸福指数至关重要。
三、社交关系的重要性学生的社交关系也是幸福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同学和朋友的良好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和朋友的交流和互动对他们的幸福感有着积极影响。
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活动,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四、学校环境对幸福指数的影响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幸福指数。
清洁、舒适的教室和学校设施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学业进步和幸福感提升。
此外,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和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关心的教学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幸福指数的关键。
五、兴趣培养与幸福感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发展也是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兴趣培养对他们的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鼓励学生发展和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六、教育理念的思考调查数据发现,一些学生认为过分注重分数和功利导向的教育理念对他们的幸福感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和探索教育理念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
七、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心理健康是学生幸福指数的重要保障。
学生幸福感提升措施
学生幸福感提升措施学生幸福感是指学生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
一个拥有较高幸福感的学生往往更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心态,更易于取得学术成就。
因此,提升学生幸福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学校环境、教育方法、关怀支持等角度阐述一些可能的措施。
一、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
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增设选修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增强自信心和幸福感。
二、优雅舒适的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应该建设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包括整洁干净的教室、绿化美化的校园以及先进的教学设施。
一个整洁美丽的学校环境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创新对于提升学生幸福感有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一刀切式教育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的兴趣流失和压力增加,而现代的教育方法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兴趣导向。
学校可以采用项目制、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教学等新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提高学习的乐趣和幸福感。
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提供健康的饮食,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同时,学校还应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幸福感。
五、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对提升学生幸福感非常重要。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合作,定期举行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增进家校互动。
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和关心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六、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支教实践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幸福感。
学生的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指导
学生的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指导幸福是每个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学生的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指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
本文将探讨学生幸福感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心理幸福指导方法。
一、学生幸福感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学生幸福感是指学生对于自身生活和学习状况的主观感受,涵盖了满足感、快乐感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等多个方面。
学生幸福感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学校环境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基础。
优质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学习氛围等都能够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其次,家庭背景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学生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从而增加其幸福感。
另外,同伴关系对于学生的幸福感也具有重要影响。
健康友好的同伴关系能够提供支持与安全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加其幸福感。
二、心理幸福指导的重要性心理幸福指导是促进学生幸福感的关键一环。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成长为幸福的个体。
首先,心理幸福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幸福不仅仅来自于物质条件,而是内心的富足和满足感。
建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幸福感。
其次,心理幸福指导能够提供积极心理干预和支持。
学生在面临压力和情绪困扰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支持。
学校应该配备心理咨询师,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与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调整情绪、解决问题,提升心理幸福感。
另外,心理幸福指导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发展。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目标,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
心理幸福指导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三、有效的心理幸福指导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幸福,学校和家庭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心理幸福指导方法。
首先,建立积极的学校文化与学习氛围。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学术、艺术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中学生幸福感与心理健康
中学生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一、了解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概念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对自身幸福的主观感受。
而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心理层面上的健康状态,包括自我意识、情感表达、情绪调节等方面。
中学生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直接相关,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探究中学生幸福感的来源1. 进取心和成就感: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进步和成就时,会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2. 社交关系和友谊:中学生的亲友关系和友谊对其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3. 自我认同和自信:中学生的自我认同程度和自信心会直接影响其幸福感的高低。
4. 情绪管理和应对能力:中学生如何有效地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对幸福感至关重要。
三、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 学习压力:中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成长阶段: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阶段,容易面临到恐惧、焦虑等情绪问题。
3. 社会影响:中学生受到来自同伴、媒体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可能引发自卑、孤独等问题。
4. 家庭环境: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于其心理健康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提高中学生幸福感的实践方法1. 鼓励积极心态:中学生应培养积极的心态,鼓励自己克服困难和面对挑战。
2. 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应注重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坚持学习,激发内驱力。
3. 建立良好社交关系:中学生应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与优秀的朋友交流、互相支持,以增强幸福感。
4. 引导人际沟通:中学生应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追求真实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5. 奖励和赞美:中学生在取得进步或获得成就时,家庭和学校应及时给予奖励和赞美,增强幸福感。
五、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方法1. 建立支持体系:中学生应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向家人、老师和其他专业人士咨询。
2. 增强自我认知:中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方法。
3. 接受失败和挫折:中学生应正视失败和挫折,从中学会坚持并改善自己。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幸福感(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幸福感(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幸福感倪子君建议,幸福教育要从中小学开始,在校园、课堂中要引导孩子避免过多关注不幸福的事情,感受更多的积极情绪;培养孩子亲和、智慧、谦逊等人格特征;营造民主、公平、互助、温暖的校园、班级、课堂氛围,让孩子知道,不是成功的人才幸福,而是幸福的人才成功。
曹瑞则认为要让学生们拥有幸福的能力,关键的是增强学生心理的弹性。
“应该增强学生心理弹性的培养。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正确认识儿童的能动性,发展儿童的积极性。
”她认为,这种培养并不要求教师在课表中再加上一节,它不像专业技能那样,需要对儿童进行专门的训练。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孩子们提供充分的机会来发展与弹性有关的行为,比如可以从学生的学业适应、人际关系、行为问题、情绪和心理适应等几个方面来衡量。
从很小的方面一点一滴地入手,逐渐深入,这样就可以促进弹性的形成。
“忽视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内容最终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效性,使实现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
”曹瑞说。
如何提升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幸福感2017-03-20 17:32 | #2楼今年是我上班的第6个年头,从刚走上教师岗位我就担任班主任工作,可以说对于孩子的心理我还是略知一二的,然而今年开学这一个多月时间里,班上几位孩子的行为表现,让我既困惑又伤心,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在学校生活中感觉如此痛苦,如此沉重,我感到研究这个问题的必要性了。
案例一:他叫齐某宏,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就注意到他了,当时是9月份,天气还很热,其他学生都穿着短袖衣服,他却穿着一件长袖,看起来很厚,我走到他面前,还没开口说话,就闻到一股臭臭的味道,我这才看到他的头发又脏又油,都结成块了,脖子也是黑乎乎的,我让他下课到我办公室,他点了点头,后来我与他的交流并不顺利,他不怎么愿意和我聊自己的家庭,对我的问题几乎没怎么回答,明显感觉他在抗拒我的关心,后来发生的事情更让我吃惊,他竟然逃学,这是我从没碰到过的现象,我困惑了,他在抗拒什么呢?案例二:她叫段某敏,我是在上课时注意到她的,连续好几天,我发现她上课的状态仿佛都在“戒备”什么,眼神总是在躲避我的注视,当不小心和我对视时,她的表现就像是被猎人发现的小白兔,赶紧躲藏起来,那天是我第一次让她回答问题,她的脸涨的通红,声音小到几乎听不到,其他学生都扭头去看她,她的脸更红了,最后竟然哭了起来。
学生幸福感提升方案
学生幸福感提升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对学生的幸福感提升越来越重视。
然而,如何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幸福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校园环境、教育教学、学生关系、课余活动等方面展开,提出一些学生幸福感提升方案。
一、改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优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学校可以加大校园环境建设的投入,提供舒适整洁的学习场所,优化教室设施和校园绿化,创造一个温馨、宜居的学习环境。
二、优化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成绩和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
学校可以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创新教学方法。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改善学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学校可以在班级管理上加强引导,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交流的活动。
另外,学校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提高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四、丰富课余活动课余活动对学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班和社团活动,让学生们能够根据个人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开展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
五、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学生幸福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提倡师生交流互动,鼓励学生主动与老师沟通,开设学生座谈会、心灵对话等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信任感。
六、发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幸福感提升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培训,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
学生幸福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学生幸福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学生的幸福感成为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幸福感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与其学业成绩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学生幸福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学生的幸福感是指学生对自身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而学业成绩则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
一般而言,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拥有较高的幸福感。
这一关系不仅是因果关系,同时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学业成绩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学业成绩的提高通常会带来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例如,当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会让他们更加快乐和满足。
同时,较好的学业成绩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这种正面的心态进而强化了学生的幸福感。
然而,学业成绩并非唯一影响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学生的幸福感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际关系、家庭环境和个人兴趣爱好等。
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给学生支持、帮助和安慰,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提高幸福感。
而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温暖的庇护和爱的支持,加强他们的幸福感。
此外,个人兴趣爱好的追求也能够让学生找到快乐和自我实现感。
尽管学业成绩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是积极的,但过度关注学业成绩也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一些学生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可能会承受过多的压力,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幸福感往往会受到影响。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学业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在提高学生幸福感的过程中,教育者和社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者应该意识到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非单纯追求学业成绩。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机会。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学生感情需求的关注,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管理情绪和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师应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被 尊 重 中学 会 尊 重 , 在 幸 福 中 感 受 幸
福。
三 、探 究 提 升 学 生 幸 福 感 的 途径 与方 法
一
三是教 师要学 习先进 的教 育理念 . 树 立 正 确 的质 量 观 。“ 育 的 宗 旨是 培养 教 全 面 发 展 、和 谐 发 展 的 人 ” 培 养 学 生 良 “
园 丁 艺 林
r
Hale Waihona Puke {f教 师应如何提升学 生的幸 福感
李 跃 辉
,
中小 学 生 是 未 来 的 希 望 , 们 的成 长 他 受 到 社 会 的 高度 重 视 。在 物 质 生 活 越 来 越 丰 富 的今 天 ,孩 子 们 的 幸 福 感 却 并 没
有 随之 而增 强 . 着 近 几 年 来 社 会 对 于 .随
学 生幸福感 的 因素主要在 于三个 方 面 :
家 庭 的关 爱 ; 校 和 老 师 的教 育 ; 生 自 学 学
身 的感 悟 。 以 上几 个 因素 使 我 们 目前 的
中 小学 教育 把 学 生 的 天 生 的求 知 欲 望 变
是 衡 量 个 人 生 活 质 量 的 重 要 综 合 性 心 理 指 标 。主 观 幸 福 感 是 一种 态 度 , 种 态 度 这 至 少 包 括 认 知 和 情 感 两 个 基 本 组 成 成
父 ” 丁 ・ 里 格 曼 把 幸 福 的方 程 式 归 纳 马 瑟 成 : 乐 + 与 + 图 = 福 。 而 我 国 苏 州 快 参 意 幸 荣 格 心理 咨 询 中 心 高 级 督 导 王 国 荣 把 幸 福感 定 义 为 “ 幸福 感 是 一 种 长 久 的 、 内在
育 工 作 者 的 重要 使 命 。
中学生幸福观教育调查分析——以新乡市延津县初级中学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幸福观教育调查分析——以新乡市延津县初级中学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幸福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感受,也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生活幸福感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幸福观的教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学生一直是学校幸福观教育的重点对象,中学生的幸福感既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新乡市延津县初级中学是一所乡村中学,学生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这些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和生活负担。
因此,对于这些学生的幸福观的培养非常关键。
通过对延津县初级中学中学生幸福观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到学生们对于幸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可以为学校幸福观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中学生幸福观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中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3)基于理论及实践的中学生幸福观教育策略研究。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书籍、期刊、网站等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关于中学生幸福观的教育进行调研和比较分析。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收集延津县初级中学中学生的幸福感数据,探究中学生幸福感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3)访谈法: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观点、看法和建议,分析中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对延津县初级中学中学生幸福观的调查研究,预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中学生对于幸福的认知比较广泛,其中包括身体健康、家庭关系、学业成绩、人际交往、人生规划等多个方面。
(2)中学生的幸福感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3)中学生幸福观教育面临的问题包括理念不够明确、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实践性不够强等,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幸福感评价基本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曹飞提要本研究是中小学生幸福感监测与评价的前期基础研究,着力探讨中小学生幸福感的内涵界定、构成要素、测量结果的解释、评价的基本标准、研究的价值取向等基本问题。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对中小学生关于幸福的认识和感受调研结果为依据,从以人为本和发挥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出发,根据主观幸福感内涵和结构理论,把“中小学生幸福感”界定为中小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由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对生活和自我发展现状积极的主观感受。
并对幸福感的具体成分进行说明,分析了它的主观性和整体性特点,探索了它的量化可测性、个体内的相对稳定性和纵向可比性,以及个体间的人际可比性。
对中小学生幸福观进行辨析并分类。
实证分析了幸福感对中小学生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知、情、意、行等多方面,它能促使学生在暂时享乐与目标实现的选择上倾向后者,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减轻对课业负担的消极感受。
调研得出中小学生的主体是快乐、幸福的这一事实判断并将其作为评价基准,认为要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幸福观、让不幸福的学生幸福起来,让有些幸福的学生更幸福作为研究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中的提出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成为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热点词汇。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部分就提出“坚持面向人人”、“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幸福成长,为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础”。
那么如何理解中小学生幸福感,如何衡量中小学生幸福水平,幸福对于中小学生的意义等问题就需要回答。
虽然人们对幸福有很多种认识和感受,但幸福感作为个体主观感受的观点得到各个层面的共识。
从这一视角出发,本研究①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整理和分析来自学生的调查②信息,对现有理论进行完善,就以上关于中小学生幸福感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这些讨论将为后续进行的中小学生幸福感监测与评价提供支持。
一、如何理解中小学生幸福感对中小学生幸福感概念的清晰界定和深入理解是确定幸福感监测与评价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框架,研制监测工具,分析和使用监测与评价结果的基础。
(一)文献中关于中小学生幸福感的界定目前对中小学生幸福感的研究多是直接引用成人领域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进行,即把学生的幸福感界定为学生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判断,并把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框架应用到学生群体进行测量及结果分析。
而心理幸福感、实现幸福感等概念为本研究提供了积极的价值取向参考,不过它们的结构在中小学生中使用得还不广泛。
文献中主要有两条路径界定中小学生幸福感,二者都认可中小学生幸福感包含学生对生活状况的满意感。
1.从幸福观的路径界定中小学生幸福感该类研究沿着“幸福观→幸福感→中小学生幸福感”的路线进行。
从西方哲学传统看,“幸福”的概念模型与理论框架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类型: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emonia)。
快乐论认为快乐就是幸福,即把欲望的满足作为幸福;实现论认为幸福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发挥和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
由此产生两种幸福感,即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③心理学家研究幸福时多使用“幸福感”,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
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的塞利格曼在自己专门论述幸福的专著《真实的幸福中》中说:“定义幸福的字句比定义任何一个哲学问题的都多,幸福是被误用、滥用最多的词之一。
我不想再添加我的定义,…我很小心地使用幸福,我所关心的是幸福的成分——积极的情绪及优势,然后告诉你科学上的发现是什么,你如何可以增加幸福感”。
④曹新美、刘翔平研究了塞利格曼的观点并撰文分析他的幸福三成分理论,即愉快的生活(the pleasure life)、充实的生活(the engaged life)和有意义的生活(the meaningful life)。
⑤最近,又有学者把主观幸福感的情感维度定义为情感幸福感并对其进行测量研究⑥;美国心理学家Waterman 等( 2010) 在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基础上,将实现论思想进一步发展,将主观体验指标和客观评价指标相结合,提出实现幸福感(Eudaimonic Well-Being)的概念,即指个体所能成功地认同、发展并利用他们自身的潜能并以此提高和完善其生活意义的程度( Waterman,2004,2008) 。
⑦中国思想史上,儒家认为行为有德就是得到了幸福,强调理性对幸福的作用,贬低、否认感性生活即物质欲望的满足对人生幸福的意义;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一切顺其自然,认为无为则不败;佛家幸福是一种远离欲望、没有竞争、积德行善、无忧无虑的心灵和谐宁静境界。
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中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幸福成长。
以上幸福感概念的共同特点是都认可幸福是一种精神愉悦的感受,只是积极情感的来源有所侧重,不过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正在走向融合。
总体看,国内外研究者大都认同迪纳(Diener)等学者提出的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和结构,即主观幸福感指个人根据自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⑨,它包含情感和认知两种成份。
情感成份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分为诸如愉快、高兴等正向情感和忧虑、悲伤等负向情感。
认知成份指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即生活满意感,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生活满意感,如对家庭、学校、师生关系等的满意感。
张兴贵、田作松和王极盛等很多研究者都使用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对中小学生进行研究。
迪纳后来(2000)又提出主观幸福感的四维结构,即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满意度;积极的情感体验;消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
⑩新结构本质上与原结构相同,只是把原来的整体生活满意感细分为纵向时间上的三个阶段的满意感。
2.从学生情感素质及情感教育的路径研究中小学生幸福感该类研究沿着学生的“素质→情感素质→幸福感”的路线进行。
比如卢家楣教授提出“青少年情感素质”的概念,即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经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与青少年阶段的发展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心理特征。
他认为青少年情感素质的结构是一个由两层次6大类29种情感组成的系统。
两个层次指高级情感和情绪智力,6大类分别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生活情感、人际情感和情绪智力。
其中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主要包括生活热爱感、生命珍爱感、自强感和人生幸福感。
其中人生幸福感指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感到满意的情感。
现代学校教育所需要达到的青少年情感发展目标正可以从青少年情感素质发展状况中得到检测。
11该路径从情感素质的角度把幸福感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认为幸福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为把幸福感列入教育质量的构成并将其作为教育质量监测内容提供有力支撑。
本研究认为用主观幸福感概念研究中小学生,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其明确的结构理论具有较强的测量学操作性。
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过于强调认知,认为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的评估,或者认为是个体由于对生活的认识而产生的情感,这比较适合有较强判断能力的成人的幸福感概念,而弱化了因直接的情感体验产生的幸福感,往往后者也是中小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构成。
此外,直接引用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缺少对学生如何认识和感受幸福的把握,也不利于厘清中小学生幸福感的内涵。
再根据幸福感是个体的主观感受这一共识,由此也就提供了从学生角度出发分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的线索。
(二)中小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感受为对中小学生幸福感概念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解释,本研究基于“情绪包括认知、感受和行为倾向”理论12对中小学生进行了调研。
通过分析学生问卷和作文发现,中小学生把家庭和学校作为幸福生活的主要范畴,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表达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来自自身和外部环境条件,是对自己生活与发展现状的反映。
1.中小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感受很真切、具体。
中小学生认为:幸福就在自己身边;他们的幸福感来自于对真实生活的感受;给他们带来幸福感的事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他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也是客观上可以实现的;他们对幸福感虽有不同的理解,但幸福感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是让他们感到积极振奋的力量;幸福感具有其他表达情感的词语不可替代的含义,他们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区别使用幸福与其他的表达情感的词语,虽然这种区分并不很鲜明,但他们认为,幸福的含义比诸如快乐、充实、自信等情感更丰富;使学生感到幸福快乐的事件要么是他们自己的行动,要么是对肯定有价值的人(同学或家人)和事物的一种评价,而基本没有幻想、空想和思辨。
2.中小学生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客观存在,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谈及幸福的现实语境及理解幸福的角度不同造成的。
比如,幸福可以是教育者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来自他人的判断,也可以是当事人自己的状态和感受;可以是快乐无比的一种积极情绪,也可以是对生活的平静的、满足的、简单的、积极的认知,还可以是因满足而持续感到快乐的状态;还有同学从归因角度谈幸福,认为它可以来自他人给予的无私的爱,也可以来自感恩等积极人格,它与美德同在;还有同学认为很多时候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期盼,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3.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是在自己全面(或部分地)衡量美丑、善恶、付出与收获、自我与他人、成功与失败、暂时与长远、当前所处状态与自己的内在力量等个别或多个方面后,与自己的愿望和发展进行比较,以自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为价值取向,作出的主观价值判断,同时(或之后)或直接或间接或综合形成的对事件、自我和环境等积极的感受,这些感受通常会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行为倾向,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引发以及强化个体积极的行为。
4.中小学生理想的幸福生活更多源于快乐的感受。
理想的幸福生活中对作业、学校、考试、老师、家人的希望很多。
他们对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和家人的教育方式提出了很有意义的具体希望。
理想的幸福生活中对自己学习的要求更高,对学习压力有理性地分析。
他们期望减少压力(适当压力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更加期望能在各方面多一些自主性。
他们认识到理想的幸福生活除需外部的人和环境符合自己的预期外,还需要能够自我调节,自己积极发现并感受幸福。
给学生带来幸福感的事件反映了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更多是情感交流、感受友情、得到认可、赞美、亲情和爱的需要;其次是享乐的需要;第三是取得成绩、成功,实现价值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