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读后感

合集下载

《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_《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_《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_《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1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论语十则读后感。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十则读后感。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

”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心得体会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心得体会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说来也巧,6月中旬开始读这本书之后,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刚好是李泽厚,标题是:八十李泽厚,寂寞的先知。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收集关于《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参考。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一他也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

二十几岁即因与美学名家朱光潜论战而成名,八十年代他的学术性的美学书籍居然在社会上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读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将这本500多页的书读完,非常、相当有成就感,毕竟是第一次全部读完这本书(也为自己汗颜,毕竟这也是系里的必修啊!)此前最接近孔子的一次,就是读钱穆的《孔子传》,比起他的《论语新解》,这本书相对简单易读,而且呈现出的孔子形象,也比较可爱。

对《论语》的解读,几千年来从未停止,最近的不是有于丹的“心灵鸡汤”式么?比较出名的几大学派,有汉代董仲舒,宋明理学,现代儒学等等。

人家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论语》也是吧?的开头,就明确指出,这本书在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在原始氏族制度瓦解的社会里奔走救赎礼崩乐坏的时代的孔子。

黑格尔曾经嘲笑论语就是一本人生箴言,根本没有哲学思辨的成分。

当我们从前三三两两读着《论语》里的篇章时,得出的结论可能1 / 10也正是如此。

而李泽厚则否定了这种看法。

《论语》不是散漫的无体系的格言。

相反,通篇读完,孔子的思想已经浮出水面。

书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教育及政治思想。

但中国人确实不善于思辨哲学,《论语》所体现的哲学为“实用理性”,即一切思想均可应用于政治和生活。

因此与西方的哲学体系分发为两种不同的体系,这种体系的分别也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所在。

孔子思想的源头及最终的理想即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关系。

氏族长不仅在政治上统领族人,而在在思想道德上,也是部落的典范,比如尧舜。

因此,中国人对统治者向来要求“内圣外王”,及“社会性公德”与“宗教性私德”不分。

同时,这些首领是由古代负责与上帝沟通的巫师发展而来。

也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政教统一。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心得体会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心得体会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心得体会《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今读》是一本对《论语》进行现代阐释和解读的书籍,
通过对经典的重新诠释,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有了许多新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论语》中所蕴含的智慧是永恒的。

尽管
这些经典作品诞生于数千年前,但其中的道理和哲学思想却依然具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孔子的仁爱之道,还是孟子的仁义之学,都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处世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其次,通过《论语今读》的解读,我对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
和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们所倡导的仁、义、礼、智等美德
和道德准则,对我们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品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
今社会,这些价值观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应
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最后,通过阅读《论语今读》,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
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

书中所传达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修身养性,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语今读》,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仅
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论语》中的智慧和道理,也让我对自己的
人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
力将书中的智慧付诸实践,做一个更加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读《论语》有感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论语》有感1学了《论语十则》,我有很多感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我记起小学学诗《枫桥夜泊》时,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乡之愁的我难以入眠。

但是很让人生疑的一点是,其实枫树不喜欢潮湿。

带着这个疑问,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这里的“江枫”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且当时就有这样一座桥。

(如此一来,疑惑尽消。

)因此,我认为江枫应取第二种释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说的是:碰到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其引申之意也至为分明。

)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

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

文天祥面对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

阅读《论语》影响了我和我的生活,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读《论语》有感2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

人从出生到衰亡,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不间断的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段内,其身心的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种“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段内”所表现出来的身心上的不同特点,就反映出了人生的阶段性。

比如你十岁了,就不再是婴幼儿了。

阶段性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人的生命“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所以,古往今来的教育家、哲学家研究人生,也往往对人生阶段有所思考,并划分出不同的人生阶段。

在我国,最早划分人生阶段并对各个阶段进行科学、系统论述的人,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在《论语》中两次划分人生阶段:第一次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阅读《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0篇

阅读《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0篇

阅读《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阅读《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0篇在自己读过了《论语》后,也了解了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论语》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言论,其中大多关于学习,十分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读论语有感(精选39篇)

读论语有感(精选39篇)

读论语有感读论语有感(精选39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论语》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论语有感篇1想必大家都听过《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会吹竽,却不懂装懂,混在队伍里充数。

最后事情败露,只好逃跑了。

在《论语》中,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条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就是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也当过一次“南郭先生”。

记得在我8岁的时候,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吩咐我中午做稀饭,并教我做稀饭的方法。

我一心想去看电视,便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饭都学会了,你还是快去干活吧!”我一边说着,一边推着妈妈向门口走去。

妈妈拗不过我,只好摇摇头,无奈地说:“那好吧,记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电饭锅里第二条线的位置,要留意锅里的情况,不要让稀饭漫出来……”“知道了……”好不容易送走了妈妈,我又扑到电视机前,专心致志地看起了动画片。

不知不觉,到了12点。

我伸了个懒腰,该去做稀饭了。

来到厨房,我又犯了难,刚才说“我会做稀饭”,只不过是哄走妈妈的一个借口。

现在到了“真枪实弹”的地方,我却大脑一片空白。

算了,现在去向别人请教实在难为情,还是我来吧!可是到底应该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难。

这时,我想到:我和妈妈一共要吃两碗饭,那就倒两碗米吧!倒完米后,接下来的一切就顺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饭……干完这一切,我又两眼不闻天下事地看起了电视。

过了一会,我隐隐听到“嘶嘶”的声音从厨房那边传来,心里一个咯噔:啊,惨了惨了,忘记掀锅盖了。

这下完蛋了,妈妈会骂死我的。

我连忙跑到厨房,发现米汤溅得桌子上到处都是,打开锅盖,一股焦味扑面而来,呛得我喘不过气来。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推荐文章《上下五千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热度:《名人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00 热度:寒假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0篇热度:关于查理九世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热度:《拿破仑传》读书体会范文热度:说来也巧,6月中旬开始读这本书之后,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刚好是李泽厚,标题是:八十李泽厚,寂寞的先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参考。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一他也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

二十几岁即因与美学名家朱光潜论战而成名,八十年代他的学术性的美学书籍居然在社会上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读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将这本500多页的书读完,非常、相当有成就感,毕竟是第一次全部读完这本书(也为自己汗颜,毕竟这也是系里的必修啊!)此前最接近孔子的一次,就是读钱穆的《孔子传》,比起他的《论语新解》,这本书相对简单易读,而且呈现出的孔子形象,也比较可爱。

对《论语》的解读,几千年来从未停止,最近的不是有于丹的“心灵鸡汤”式么?比较出名的几大学派,有汉代董仲舒,宋明理学,现代儒学等等。

人家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论语》也是吧?的开头,就明确指出,这本书在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在原始氏族制度瓦解的社会里奔走救赎礼崩乐坏的时代的孔子。

黑格尔曾经嘲笑论语就是一本人生箴言,根本没有哲学思辨的成分。

当我们从前三三两两读着《论语》里的篇章时,得出的结论可能也正是如此。

而李泽厚则否定了这种看法。

《论语》不是散漫的无体系的格言。

相反,通篇读完,孔子的思想已经浮出水面。

书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教育及政治思想。

但中国人确实不善于思辨哲学,《论语》所体现的哲学为“实用理性”,即一切思想均可应用于政治和生活。

因此与西方的哲学体系分发为两种不同的体系,这种体系的分别也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所在。

孔子思想的源头及最终的理想即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关系。

氏族长不仅在政治上统领族人,而在在思想道德上,也是部落的典范,比如尧舜。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优秀8篇)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优秀8篇)

论语感悟心得体会(优秀8篇)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1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

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

——题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不少言论富含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读了这篇著作,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还知道了许多读书学习的方法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记载着孔子说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表现了孔子好问好学的学习精神,他自己成了老师,但仍然不断求学,而我们,遇到一点点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小小的困难就不理不睬。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

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

因为只有谦虚,才能有进步。

所以,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对这句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它说的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我觉得很有道理,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学习重要,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如果只是死读书,肯定没有多少收获,所以就应该将读书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会有所收益。

论语中还有一话我也很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我不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会勉强我去做这件事情。

让我深刻领悟到,做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绝不要强人所难。

《论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读。

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论语》,我喜欢!论语感悟心得体会篇2说到学问,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论语》,而《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所言之记录。

论语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是因为这本书包含了“仁德孝学礼和知”七个方面,是人们共同追求的。

时至今日,论语已经被世人们牢牢铭记在心。

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我对《论语》敬佩的原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论语今读读后感论语今读读后感(一)拜读过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后,内心激动,觉得此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观察《论语》的角度以及其提出的很多有关《论语》的观点都是十分独特新颖而实用的,让我对《论语》有了一番新的体会。

总的来说,《论语今读》主要通过以下这两方面来解构《论语》,即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的“半宗教”性质与“半哲学”性质。

说它是“半宗教”,主要缘于其雅俗共赏的普遍性、对其他宗教的包容性及“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更是称,“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倒有些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而说它是“半哲学”,则因为虽然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但其中孔子对其学生问题的回答中处处反映了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

“正因为是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并非《圣经》。

也正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论语》也不是《理想国》。

”李泽厚先生的这句话也许正是其所试图阐述的观点所在。

然而,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通用5篇)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通用5篇)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论语今读读书笔记(通用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今读读书笔记(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1在这个充满欢天喜地的寒假里,我阅读了众多名家名作,在这众多名家名作中里我最流连忘返的肯定非《论语》莫属了。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意解难分,每一句理解都让我知足了,还有每一句名言警句也都让我精神饱满了。

《论语》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流连忘返,每一句的理解都让我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政治和学习创作的。

曾子和孔子是两位古代名人,都一直是主张积极参与政治的。

他曾说过:“读书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而路途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他还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不屈服。

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读完这本名家名作,我懂得了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之间都要讲究一个‘礼’字,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讲了一个‘仁’字,在守实守信的人叫做“君子”。

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照顾,互相帮助,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文明社会,甚至是一座城市,一个世界,都将会是和睦和平的,世界就不会再爆发出一次有一次的战争了,每次战争后,每个国家的士兵都会有所伤亡,是地球母亲创造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战争,让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文明世界吧,让我们从现就开始努力吧!”我要再回顾一下这本书,一起和孔子各代历史伟人去书的海洋里遨游,一探随其中的奥秘之处,品味其中的乐趣之处。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2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论语今读读书笔记《论语今读》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和注释以供参考。

下面给大家分享论语今读的读书笔记,欢迎借鉴!论语今读读书笔记1学生时代的我,对“之乎者也”的国学望而生畏,但是读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是越读越有味,听李泽厚先生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令人颇有感悟。

我想,很多读者应该和我一样,不在意它是不是纯粹的孔子的论语,在意的是,这本书带给我们大家思想上的冲击——“礼”、“仁”。

联系自己的教学育人工作,有所触动。

《论语》的真谛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心灵上需要的快乐。

全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立身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孔子的言论、配以李泽厚先生的解读,书中每一个片段都使我们在处事做人上有所启迪。

孔子一直十分重视学习。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表明着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默默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推崇的,所适应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必须具备的。

孔子对于学习也提出了很多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些话已是我们从小背到大的名言名句了,其所蕴含的道理已不用多说。

子曰:“我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李泽厚在记中重点说了这个“敏”,体现了孔子对于知识对于学习的渴望,不断努力追求的精神也一直被中国文化所赞赏和实践。

“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我们对孔子的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

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

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读《论语》有感(通用10篇)

读《论语》有感(通用10篇)

读《论语》有感(通用10篇)读《论语》有感(通用10篇)读《论语》有感1此书总共有十三篇。

自古以来都是用于教学和治理国家的。

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读完此书后,我印象最深、感觉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话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

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做任何事不仅要有实力,最关键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读后感《读《论语》有感作文400字》。

同样,我们在学习中,每件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开动我们的脑筋、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平时考试中,每一道题解答前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意思,经过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笔解答,力争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题的时间。

可见,孔子的知识渊博,《论语》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读《论语》有感2《论语》主分为二十篇,其名字不过是开头的几个字而已。

《论语》当中有的是人人皆知的经典语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我最喜欢这一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为: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进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些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我觉得这句话,很适合我们这些小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而有信,博爱,亲近仁者,有余力还要好好学习,这些就是我么因该做好的。

国学就是经典,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就因该学习,它遵循其中的教诲。

读《论语》有感3论语里有一句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惘不解;只是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定。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论语的读书篇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现在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考虑清楚。

反反复复,举棋不定。

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可以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

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

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

季文子是鲁国大夫,非常计较个人得失。

这人考虑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

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考虑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

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

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

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

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

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多余了。

这种情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

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

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不过还应该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

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

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

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篇2南怀瑾先生著作《论语别裁》中南师有谈到“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具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感于现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学识”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养,谈几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论语今读读后感【篇一:论语今读读后感】《论语》,众所周知,是孔子的著名学说,影响了中国人数以千年,而如今论语思想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们所熟知和研究。

提到论语,首先想到的就是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还记得,老师在讲课时提到“乐”是通假字,通“悦”,意思是“高兴”。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很高兴”,这是我对孔子《论语》的第一次接触,接触之后的想法就是觉得孔子真的很牛,牛在可以以很少的话来表明一个很深刻的故事,一个思想,一个意义。

那么,拿到《论语今读》这本书之后,我就感觉到这是一本充满了孔子思想的书籍。

那么作者也提到,他在写书的过程中发现孔子的几点特殊:一,孔子特别注重人性情感的培育,忠实动物性欲与社会性理的交融统一二,孔子极重道德,他讲政治,伦理,宗教三者交融混合在道德之中。

三,孔子强调“知命”“立命”,即个性的自我建立,亦即个人主体性的探索追求。

我认为,作者提到的以上三点,据我观察都是很贴切的,因为我认为之所以孔子是思想上的大家,在他身上一定是具备一些品格的。

每一个人都在孔子身上看到不同的东西,像我在他身上就看到了做人一定要“大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做人的标杆。

他的思想鞭策着我要好好对待每一件事情,在人生上面要有自己的建树。

学而第一,“仁”是孔学的根本,也是人性结构的理想。

由“礼”到“仁”的转变是孔子的一个重大贡献。

孔学是半宗教半哲学的学科。

孔子把某些根本的理论建立在情感的心理上面,并且使理智和情感达到交融。

“仁”不是某种外在的华丽,而是在外在的面容语言应该服从心灵的塑造。

“仁”的特征就是“爱”,我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爱,无论是谁,贫穷也好,富贵也好,都是性本善的。

“敬”也是《论语》之中,重要的元素,它既是一种外在态度,更是一种内在情感,理性转变为生活态度和情感要求,因而成为人性塑造的一个部分。

儒家的“学”,只要是指现实的实践行为,而非书面的诵读研究。

论语的阅读心得(精选8篇)

论语的阅读心得(精选8篇)

论语的阅读心得(精选8篇)论语的阅读心得篇1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试想一下在距今如此遥远的时代,就有人能发出如此真确的主张。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不错,只要真正掌握了孔子的思想,何愁无法在这世上立足?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集齐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告诉读者大大小小做人的道理。

虽然孔子的政治道路不是那么的理想,但是他的教育事业还是十分成功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

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

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论语的阅读心得篇2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态度积极,和亲人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多方面又十分精辟的道理,乃至读完,行人处事的一切尺度,豁然于眼前: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但这种宽容变有尺度,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真报怨,以德报德.其实面对自己过往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当时有过许许多多的情绪,可是走过来回头再看的时候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不管是帮助爱护自己的,还是曾经嘲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处世为人,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同样也要感谢那些嘲讽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的嘲讽才更让人感觉至深,才更人觉醒与自强.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么才是"淡如水",水的纯净与清彻.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通篇读完综合发现,书中频频出现的一些词语定,坦荡,温暖,从容,朴素,和谐~~其实,这些就是本书所要告知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真谛.夜以继日里,我终于读完了它,合上书的刹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这些枷锁是虚妄之想的枷锁,庸人自扰的枷锁,面对不顺,不公,不义,不礼而只知一味或愤慨,或忧郁,或礼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极避之的枷锁.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处世,为人,行事,以及生活中的凡此种种,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空间与遐想的余地.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论语的阅读心得篇3现在,很多人的理想非常远大,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雄心壮志。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仔细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今读》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今读》读后感篇一最近,有幸得读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一书,很是受教。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圣经》,是孔子思想和儒学文化的集中反映,以前也多次读之,但一直是一知半解。

虽然有许多学者或注、或解、或说,但越读这些东西,越是感觉一头雾水,不得其旨。

今读李泽厚先生之书,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油然而生。

些许体会,此以记之。

论语首章即讲“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章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学习并经常实践着,是一件很愉快的事;第二层,有朋友从远方来,与自己谈心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第三层,没有人了解自己,却不烦恼怨怒,不失其尊严和平静心,才是真正的君子。

此三层愈转愈深,最终达到一种情感体验中的理想境界,即“君子”之境界。

李先生解读,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

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经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或曰天地境界,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

“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

作为儒学根本,此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

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中心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

中国传统儒学,综为人学。

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前人的生活经验并且不断运用于自己的生命实践,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比如幼儿学会说话,学会模仿成人一个动作,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他会不断地重复实践,并以此为乐。

刚刚步入校门的学生,学会了一首小诗,他会诵给同学和家长听,并以此为乐。

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快乐呢?首先是“学”与“习”的脱节。

“习”,朱熹注为“鸟数飞也”。

人们不断地学习,就像鸟学习飞翔一样。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3篇)(2022年)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3篇)(2022年)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3篇)(2022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语今读读书心得(3篇)(2022年),供大家参考。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论语今读读书心得(3篇)》的具体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当跟大家共享,看完假如觉得有关心请记得(CTRL+D)保藏本页。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力量。

信任很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篇一</h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句至理名言,他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这句话中的道理的深刻……人们在赞美其写作手法时,其中的道理也就刻在人们的心中了。

这句话形象、直观地写出了学习与思索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是读书却不思索便会受骗上当;而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读书,便会越想越糊涂!那是多么可怕的两种结果!我们再来想想,一味读死书,却不对读的内容加以思索和理解,不把它运用在生活中,那结果只相当于翻过几张白纸罢了!由此说明,书中的“黄金屋”是要通过“发掘”才会显现出来的!由此,让我想到:世界上有许很多多的思想家,但他们只会思索吗?不,他们还会用语言和自己的双手将其表达出来,从而得到人们的欣赏与确定,而只思索却不做出行动的思想家呢?那就叫空想家了——想这想那,却不付出行动,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总而言之,这句话也告知了我们:只有思想与行动相结合,才能达到令人满足的效果!我们在生活中,千万不要成为以上的几种人,否则将给我们带来特别可怕,不堪设想的后果,我们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把学与思索结合在一起,这样,就会使学习变得特别轻松,不会感觉到枯燥,无味,甚至是厌烦的感觉。

感悟人生的开头,就从《论语》读起吧!让我们从这一刻起,走进那文学的殿堂,一起去感受这能贯彻古今的,这能通透人生的经典吧!论语今读读书心得篇二</h3 读了论语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他的许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今读读后感导读: 论语今读读后感(一)拜读过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后,内心激动,觉得此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观察《论语》的角度以及其提出的很多有关《论语》的观点都是十分独特新颖而实用的,让我对《论语》有了一番新的体会。

总的来说,《论语今读》主要通过以下这两方面来解构《论语》,即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的“半宗教”性质与“半哲学”性质。

说它是“半宗教”,主要缘于其雅俗共赏的普遍性、对其他宗教的包容性及“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更是称,“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倒有些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而说它是“半哲学”,则因为虽然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但其中孔子对其学生问题的回答中处处反映了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

“正因为是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并非《圣经》。

也正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论语》也不是《理想国》。

”李泽厚先生的这句话也许正是其所试图阐述的观点所在。

然而,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

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

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

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光学习而不思考,则相当于盲目地接受知识。

不经过自己的一番考量,别人说它对,你就认为它对,别人说它错,你就认为它错,这样所学习回来的知识,是不会在脑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对人造成多大影响的,因为它来自于表面的记忆而非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学了就是白学,所以即使学习了,人还是会迷惘。

思考而不学习,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思考”这艘大船是会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却对前方的风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险的,要趋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学习”来当这艘大船指南针。

而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来阐述这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求知观:“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的确如此。

对于交友,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论语今读》里的解释是,晏平仲很善于与人交朋友,虽然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

“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这里说的该是如何拿捏与朋友之间的距离的问题。

其实只要细看,可以发现,我们在保持与朋友间的关系时所遇到的问题,归根究底似乎都总是“距离”的问题,太亲近反而刹那间反目成仇,太疏远又逐渐关系全失。

难怪在香港著名作词人林夕也在他《原来你非不快乐》一书的《一件睡衣的污垢》这篇文章中写道:“拿捏与人之间的距离,比炒股更接近艺术。

”对于生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不知道生又谈何死,细想这一句话,觉得似乎看到孔子在对他的弟子说,与其一味掏空脑袋去研究死,还不如不把眼光放在生着的现世上,想想该如何去“生”不是比去想什么是“死”更有意义得多?还活在花季雨季当中,却把时间花在去思考“死”的问题上,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兼且浪费光阴了?毕竟,“生”是实在的、处于眼前的,而“死”却虚无飘渺遥远得很,至少对于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祖国的花朵而言是这样。

因此在孔子的这一句话中,我所看到的是儒学思想所强调的现世意义,它鼓励人们活在当下,做好每一刻的自己,而不要沉迷于假大空的无意义的猜想当中。

从这个方面理解的话,孔子的这句话是积极的、正面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死”真的仅仅是假大空的无意义的猜想吗?仔细思量,恐怕不是。

放眼尘世,有多少人临终闭眼的一刻是完全不带一丝遗憾的?他们或许心愿未了,或许心结未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死”来得太突然,生命的意外终结使人来不及去了却心头的孽就不得不含恨而终,二是在“死”这个终结点前的长长的生命坐标上,人们不愿意花一分一秒来思考“死”这个问题,而等到白发苍苍,再也动不了的时候,才惊觉自己还有余愿未了,余结未解,才怨恨时间太匆匆,而这些愿啊、结啊,又有多少是简单到可以完满终结于人生舞台上布幕落下的短短一瞬间?因着这,大部分人撤手人寰的时候,心里头还是不踏实、不平静的。

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活得好好的时候是不是有必要去想想“死”的问题从而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未知生焉知死,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似乎更加正确。

以上是自己对《论语今读》一点粗浅的体会和见解。

论语今读读后感(二)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

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

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

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光学习而不思考,则相当于盲目地接受知识。

不经过自己的一番考量,别人说它对,你就认为它对,别人说它错,你就认为它错,这样所学习回来的知识,是不会在脑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对人造成多大影响的,因为它来自于表面的记忆而非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学了就是白学,所以即使学习了,人还是会迷惘。

思考而不学习,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思考”这艘大船是会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却对前方的风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险的,要趋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学习”来当这艘大船指南针。

而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来阐述这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求知观:“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的确如此。

论语今读读后感(三)我们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都学过《论语》,但当时也只是应付考试,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

今年寒假,我收到学校的礼物是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我心里一阵窃喜,因为这正是我想读的书!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平凡的我虽然从不需要考虑“治天下”的大事,但是对《论语》的魅力却十分向往,而且书中讲自身的修养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所以闲暇之余,我总爱背几则论语,慢慢咀嚼其中蕴涵的道理。

李泽厚先生的这本《论语今读》视点独特,是自已心中所理解的孔子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翻开书,第一章“学而第一”熟悉的句子映入了我的眼帘。

但是李泽厚先生的解读远远比我的理解深刻的多。

对我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者谈到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

“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宗教)。

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或日天地境界,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

“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

为讲明这“乐”,李先生还引申了陶渊明思念朋友的诗,以体现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读《论语今读》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刺激便不能启发,不疑虑便没有发现。

指出桌子一个角,不知道还有另外三个角,我也就不再说了。

”)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把握好“度”;二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明确要求、触类旁通。

“愤”是学生经过思考理解了教学内容中的部分意思,但又未能彻底弄明白而产生着急的心情;“悱”则是学生经过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时,却又找不到恰当的言语来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因而十分着急的情形。

以前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在学生“愤”与“悱”的时候,不是点拨,让学生去悟。

而是着急于学生吞吞吐吐的话语,替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

如果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解课文和点拨学生表达。

针对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希望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

就这样由自己喜欢的孔子及弟子的言论到李泽厚先生解读,通过先生的指引,我深入论语的精髓和意境之中,连带着发掘自己意识深处的文化皈依与人生目标。

,感觉《论语今读》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读它的过程,也就是同先生交心谈心的过程,先生以其敏锐的视角、渊博的知识与沉重的人生经历,给我们阅读论语,审视自我,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因此,这本书我读得很慢,边读边思考边学习,感觉对论语的理解越来越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