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效用内涵演化追溯_批判与反批判思考

合集下载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

•批判性理性 6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

是一种多元而批判的理想主义,是演化理性主义的传统发展脉络:古希腊哲学家用推理方法潜心检验一切事物,并形成了自由研究和自由讨论的学术精神,无论是自然学派还是智者学派,都在辩论和批判中相互吸收发展到后期形成了卡尔·波普所称的批判理性主义。

显著特点:1.突出强调理性的批判性和这种批判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2.重视本体论的研究并系统的阐述本体论的哲学主张3.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哲学,扭转了语言分析导向,尤为科学哲学与科技政策的结合开辟了道路。

提出大胆猜测,按“可证伪度”的大小与经验两者来检验理论与事物。

•肯定性理性 7是一种一元的理性,是单向度的,强调归一论,即世界由物质构成但社会又是有变动性的;认为自然世界存在一定的发展规律,从而出现了自然主义发展观的萌芽。

是建构理性主义的传统基本特征及原则:1.把既定事物看成是对真理的肯定,接受一切现存的事物。

2.服从被给予的现实,试图确立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把新生事物的产生,看成是按过去的标准予先决定的。

3.反对对现存事物的否定。

•演化理性主义建构理性主义蔑视和贬低非理性的或未被理性充分理解的事物,它假定人生而具有知识和道德秉赋,因而人能够根据理性原则对社会精心规划,并尽可能抑制乃至消除一切非理性现象。

典型例子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高度的建构主义的直接应用。

人为创造说,强权即公理也是自然主义发展观的应用。

这也是西方形而上哲学的源头,理性不仅支配了西方人的生活,而且还为个人主义夯实了基础。

它还认为,道德、宗教、法律、语言、文字、金钱、市场等一切文化制度都源于发明或设计,都是“精心设计之物”。

此外,建构理性主义不承认“抽象”是我们大脑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更倾向于特殊和具体。

它认为理性能省掉抽象而完全掌握“具体”和所有的特定细节,因而可以实在地掌握“社会过程”。

第二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22年学习资料

第二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22年学习资料

三、《手稿》中的话语及架构-一《手稿》中的语境复杂,有三种不同的话语-1、处在被告席上的资产阶 社会制度及其国民经济学-2、对蒲鲁东一青年恩格斯的审判;-3、超越国民经济学范围的哲学人本主义 判;-二架构-1、用社会主义观点在国民经济学范围内批判经济现象-2、从哲学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出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即教材的异化理论部分-。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异化观和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方面,马克思用物质生产劳动取代了黑格尔的精 劳动,指出-了黑格尔对劳动的唯心主义理解的实质在于把它仅仅看作“自我意识-的外化”,即设定物性 视之为精神的一个环节。在黑格尔那里,-66-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来说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 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通过把“自由自觉的 动”置于感性的基础上,使劳动的主体由-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变成“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 -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另一方面,马克思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创造商品、资本和-私有财 的劳动并不是抽象的“一般劳动”,而是异化劳动,从而开-始超越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看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就是有悖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异化劳动。-9
四、《手稿》的主要思想-一异化劳动思想-1、异化的概念和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异化思想-霍布斯、卢梭 费希特、黑格尔、乐巴哈和赫斯等人的异化思想。-2、创作《手稿》-前马克思前对异化的阐述-《黑格 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7
3、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性研究-西方近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 由主义国民经济学-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Q-首先,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意义 同时洞察到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其次,马克思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根本矛盾 批判,从中剥离出了劳动范畴,说明了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对劳动范畴的正确理解。-8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
经济学术语
01 基本贡献
目录
02
马克思的研究背景和 经过
03 《导言》逻辑解析
04 《导言》革命的指向 性:反思科学抽象法
05 总结性话语
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生地和系统阐述研究方法的重要场所。
《导言》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
《导言》逻辑解析
文本的结构及其争 议
《导言》的革命内 涵和意蕴
历史和逻辑统一规 定的始航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行文极其简短的一篇经济学论文,观点简洁而内涵丰富,论证简约而 容量浩瀚,以小小篇幅取得如此多的成就,在学术史上,实属罕见。尽管学术界对《导言》逻辑位置的定位颇有 争议,但对其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的公认自不待言,其以理论逻辑方法的崇高性——历史、生产的总体 性和科学方法——与《资本论》相媲美!
当代经济研究总体看,这是对研究对象的内核结构的探索。与之契合的思路是对事的全体规定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以及与之相适合的对相应的对象规定的“如何来”、“为什么”以及“是什么”的系统探究。它说 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始终是生产关系,只是在这个前提下通过贯彻“事的科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得以锁定。这 表明一种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的认识原则,从而引致诸多的语言生产规范及必须引起注意的理论建构 原则。例如,“出发点当然是自然规定性;主观地和客观地。”而“生产力(生产资料)的概念和生产关系的概 念的辩证法,这样一种辩证法,它的界限应当确定,它不抹杀现实差别。”并且,“这种见解表现为必然的发展。 但承认偶然。怎样。”以及注意,“历来的观念的历史叙述同现实的历史叙述的关系。” “第二级的和第三级的 东西,总之,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国际关系在这里的影响。”等等。

评析波斯纳的《刑法经济学理论》

评析波斯纳的《刑法经济学理论》

评析波斯纳的《刑法经济学理论》2007-12-14 7:57:00访问次数: 939主题波斯纳的刑法思想散见于其繁多的著作和论文之中,比较集中的是他的法律经济学教科书《法律的经济分析》第7章“刑法”和《正义经济学》第7章第6节“刑法”及第8章“报应刑以及一些相关的惩罚概念”。

完整表达了他的刑法经济学理论,则是他1985年发表在《哥伦比亚法律评论》上的《刑法经济学理论》 。

本文就是以这篇学术论文为中心,适当参照他的相关理论,归纳和适当评论波斯纳的刑法经济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将该理论与西方刑法的道德理论和政治学理论比照,从而发现刑法经济学在西方刑法思想史中的得与失。

一、刑法经济学解释的两套思路我们一般把贝卡利亚的《犯罪与刑罚》视为现代刑法学的起点,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可以说,西方社会有着一套占主流的刑法理念,这个理念我们可以称之为“正统刑法理论” 。

这套正统的刑法理论以如下的刑法命题得以支撑:法无明文不为罪、犯罪表现为外部的有形的和客观的行为、无犯意不为罪、犯罪行为与犯罪意图之主客观统一、危害性等等。

其中,罪刑法定与危害性是政治社会对犯罪的一种评价,我们可以理解成刑法的一种政治因素;而犯罪表现为外部的有形的和客观的行为、无犯意不为罪、犯罪行为与犯罪意图之主客观统一,则是考察犯罪人个体的行为性质。

按照这个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实质上是要考察犯罪人是否将其可谴责的主观罪恶付之于实践。

从这个角度讲,正统刑法理论的核心在于政治社会对犯罪人道德的一种否定性的评价,是刑法政治解释与道德解释的一个合体。

波斯纳的刑法经济分析,与正统刑法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完全采用了一种不同的视角,他不再考察刑法的道德层面,不太重视刑法的政治层面,而是考察刑法的经济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刑法的经济学解释存在着两套不同的思路。

其一,继19世纪法律的生物学和人类学解释之后,法律的经济学解释得以产生。

这种理论以我们熟知的政治经济学来解释法律的现象,刑法是特定经济关系下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经济人”效用内涵演化追溯、批判与反批判思考

“经济人”效用内涵演化追溯、批判与反批判思考

“ 济人 ”假设 是西 方经 济学 分析 的逻辑 起 经
点 和 经 济 学 大 厦 建 立 的 基 石 ,埃 奇 渥 斯 曾 形 象 地
的讨 论 一 般 来 说 都 认 为 人 是 追 求 幸 福 与 快 乐 的 最
大 化 。 约翰 ・ 克认 为人 的 本性 是 利 己的 ,只关 洛 心 自己 的而 且 是 眼 前 的 利 益 ,人 的利 己 、趋 乐 避
造— — “ 济人 ” 经 ,成 为 她 成 长 的 基 础 。 功利 主义 把效 用或 福利定 义 为幸福 或痛 苦这
样 的 心 理 状 态 。 边 沁 认 为 ,趋 乐 避 苦 是 人 不 同 时 代 关 于 人 的本 性 的 讨 论 推 动 他 建 立 “ 济 人 ” 的 原 始 模 型 ,并 成 为 他 及 后 经
念” , “ 眼 看 自 己 的 财 产 与 日俱 增 当 作 人 生 最 把
“ 济 人 ” 假 设 效 用 内涵 演 化 的 经 历 史进 程追 溯


阿 马 蒂 亚 ・ 指 出 , 经 济 学 有 两 个 源 头 。一 森 方 面 可 以 联 系 到 “ 理 学 ”,另 一 方 面 经 济 学 又 伦 与 我 们 称 为 “ 程 学 ” 的 东 西 联 系 在 一 起 ②。 斯 工 密 的 经 济 学 包 含 着 丰 富 的 伦 理 思 想 ,并 没 有 排 斥 道 德 伦 理 因 素 ,其 《道 德 情 操 论 》与 《国 富 论 》 交 替 修 改 ,互 相 印 证 ,所 谓 的斯 密 问 题 实 质 上 是

大 的乐 趣 ”④ 在 斯 密那 里 ,经 济学 从 道 德哲 学 。
中 “ 胎 而 出 ” 成 为 一 门 独 立 的学 科 ,但 她 还 需 脱

《哲学的贫困》中的价值形式问题

《哲学的贫困》中的价值形式问题

《哲学的贫困》中的价值形式问题杨洪源【摘要】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初步系统阐释可以追溯到《哲学的贫困》,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

作为观念论哲学的推崇者,蒲鲁东醉心“发明”各种“科学公式”,用“建议”“意见”“自由意志”等观念间的推演来解释价值形式的二重性与矛盾性,诉诸虚构的历史来描述所谓构成价值的基本内涵、决定因素、形成过程及现实应用。

马克思从批判这些“变戏法”出发,揭示了构成价值的实质与矛盾,指出它无非是相对价值的“另类表达”且漠视建立在阶级对抗基础上的经济事实,故而不能适用于解释金银成为货币的经济原因、证实凡劳动必有剩余的定理。

马克思此时的价值形式理论看似尚未超过李嘉图价值理论,实则在方法上尤其是尝试解决剩余价值问题方面实现了飞跃。

相形之下,蒲鲁东的构成价值论虽由于旨在解决工人的贫困状况而具有部分进步意义,却终究无法摆脱沦为工人遭受现代奴役之公式从而被历史遗弃的命运。

【关键词】价值形式;构成价值;比例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批判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1-0026-08作者简介:杨洪源,河北黄骅人,哲学博士,(长春13001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后,(北京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19CZX003)价值形式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尤其《资本论》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以立足《资本论》及其手稿、重构价值形式理论为意旨的“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在德国批判理论领域乃至欧美理论界中的影响力日臻扩大。

与此同时,国内青年学者也开始较为普遍关注价值形式与辩证法问题。

事实上,早在作为《资本论》之理论萌芽的《哲学的贫困》中,价值形式就是马克思与蒲鲁东进行思想论战的一大主要议题。

在蒲鲁东看来,古典政治经济学未能正确认识和解决价值形式的二律背反问题,因而是不科学的。

他自认为重新将价值定义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发现了构成价值或综合价值,准确揭示了价值比例规律,从而使政治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最新)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最新)

摘要: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

正常的消费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并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消费主义却加剧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助长了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使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进一步恶化。

因此,我们对消费主义的影响进行辩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费主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

一、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客观地说,消费主义所带来的高消费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并最终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1)消费主义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

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的增加自然会加快社会再生产的速度,从而推动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

消费主义所激发出来的强大购买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生产技术因此不断创新,生产效率日益提高。

而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也使得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

整个社会经济呈显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客观上普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水平。

(2)消费主义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消费主义让人们执着于物质占有,使人们追求物质享乐的生活方式,那么物质需求和享乐需求的不断满足必然会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

我国在八十年代,尚未具备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所要求的条件。

但是自1979年开始,我国逐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到1994年底,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3%,居同期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首,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

李醒民教授著译全目

李醒民教授著译全目

李醒民教授著译全目(一)著作(18本)1.李醒民:《激动人心的年代——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1984年6月第2版,iii+31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哲学)2009年9月第1版,vx+289页。

2.李醒民:《两极张力论·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vi+135页。

3.李醒民:《科学的革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268 页。

4.李醒民:《理性的沉思——论彭加勒的科学思想与哲学思想》,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ix+323页。

5.李醒民:《理性的光华——哲人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1996年5月第2次印刷,viii+185页。

台北:业强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154页。

6.李醒民:《彭加勒》,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1月第1版,vi+316页。

7.李醒民:《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1997年7月第2次印刷,iv+253页。

8.李醒民:《马赫》,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1月第1版,xvii+412页。

9.李醒民:《伟大心智的漫游——哲人科学家马赫》,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viii+317页。

10.李醒民:《人类精神的又一峰巅——爱因斯坦思想探微》,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242页。

11.李醒民:《迪昂》,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10月第1版,xiii+510页。

12.李醒民:《爱因斯坦》,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4月第1版,xii+593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4月第1版,ix+498页。

13.李醒民:《皮尔逊》,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10月第1版,vi+357页。

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转变—从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向赞成者的转变(一)

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转变—从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向赞成者的转变(一)

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转变—从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向赞成者的转变(一)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转变唯物史观论文摘要:马克思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天生的劳动价值论者。

最初马克思否定劳动价值论,主要是受到恩格斯劳动价值论的影响。

然而,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以及对当时主流经济学得失成败的科学认识,特别是对斯密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中蕴藏的科学价值的深刻理解,马克思成功地实现了在劳动价值论上的转变,即从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转向赞成者。

今天我们回顾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这一历程,将会留给我们很多深刻的启示。

一、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1843年,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已经存在的精神世界,接受的也是当时已经存在的经济学发展的现实。

他面对的是自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以来己经有了近200年历史发展的经济学理论,面对的是1823年大卫·李嘉图去世之后欧洲经济学界理论纷争的时期。

最初,马克思没有能够区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就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因素,对现存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其中的劳动价值论一概予以否定。

应该说,马克思的这一基本的理论取向,同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观点、对价值理论的认识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1844年,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成为马克思实现经济学革命的出发点;《大纲》中所运用的方法,也为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时所吸收。

但是恩格斯的这本书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痕迹,受到了费尔巴哈个人主义的影响,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虽然我至今对自己的这第一本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还有点自豪,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它现在已经完全陈旧了,不仅缺点很多,而且错误也很多。

我担心它引起的误解比带来的好处多。

”但是,恩格斯的这本著作确实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在方法论上使马克思从社会的和历史的角度去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大纲》中,恩格斯深刻地指出,政治经济学实际上一直被资产阶级所垄断。

新文科背景下投资学课程内容体系与课程建设探讨

新文科背景下投资学课程内容体系与课程建设探讨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第5期投资学是一门研究资本运行规律的科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理论基础上,与金融学、统计学、工程技术、法学等学科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交叉学科。

投资科学的系统性、多学科交叉性特点决定了投资学课程具有体系化特征。

目前多数投资学课程内容尚不能客观、科学、全面地向学生传授投资科学理论、业务知识与操作技能。

当今世界投资对象的复杂性、专业性、创新性要求投资学课程必须扩大范围,引入新的内容,以培养投资领域多学科、多能力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微观载体。

投资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金融学、投资学等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或研究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对投资和资本本质的全面系统理解、对新时代赋予中国投资新使命的准确把握是优化投资学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课程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投资专业人才的重要前提。

一、投资学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投资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应该以投资科学理论为基础,梳理投资科学核心理论的形成及演进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投资学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课程建设。

1.前古典经济学时期——投资理论“种子期”16世纪前,自给自足型的经济模式在西方国家占据主导,诸如产出大于投入、互惠交换、价值增量等相对模糊的投资理念或思想萌生。

迈入16世纪,重商主义思潮在西欧逐渐盛行,主要的代表人物包括孟克列钦、柯尔培尔等。

重商主义强调生产与出口贸易,提倡贸易顺差,并思考如何在国家层面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强化通过国际贸易行为最终完成国家财富积累。

因此,重商主义更多地体现为国家层面的投资行为与投资理论。

17世纪中叶,古典政新文科背景下投资学课程内容体系与课程建设探讨刘志东摘 要:在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投资学课程是核心要素之一。

投资科学的系统性、多学科交叉性等特点决定了投资学课程具有体系化特征。

目前多数投资学课程尚不能客观、科学、全面地向学生传授投资科学理论、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

哲学理性概念与经济理性概念辨析

哲学理性概念与经济理性概念辨析

哲学理性概念与经济理性概念辨析理性概念是哲学与经济学两大学科的重要基石,也是理解西方近代古典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概念性工具。

随着20世纪人类对理性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理性概念及其文化形态受到了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和文学等领域的查审。

遗憾的是,经济学的批判似乎来得很迟。

原因之一在于,一些经济学家误以为哲学的理性概念与经济学理性概念不可在同一逻辑文本上通约,为此,经济学应当牢牢固守唯理性主义阵地。

本文对此将作考察和说明。

笔者呼吁,经济学应当重新审视理性概念的文本及其研究范式的合理区间,充分认识着名经济学家西蒙“有限理性”说的深刻寓意,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问题。

作为经济学概念的“理性”西蒙曾为《社会科学辞典》专门撰写了“理性”条目。

对经济学理性概念作了这样的说明: 1、广义而言,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它(a)适合实现指定目标,(b)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

2、在某些特殊场合下,这个定义的(a)(b)两方面可以有更精细的规定。

这类特殊用法中的重要者包括:(a)目标可假定是效用函数期望值在某一时间区域上极大化的形式(对策论称此为极小极大化)。

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可从决策者偏好的有序性和一致性假定上导出。

形式化的经济理论就是这样认为合理消费者谋求最大期望效用而合理企业家谋求最大期望利润的。

如果要使这种极其严格的形式区别于更一般的形式,则可将前者称为最优性,称后者为适应性或功能性。

(b)目标可假定是意欲达到的一些准则所构成的,但要么全部达到,要么全部达不到(例如欲望水平的达成)。

(c)条件和约束的一般定义,可指决策者的外部环境的客观特征,可指该环境被感知到的特征,也可指以固定形式出现的、不受自身支配的抉择者自身特征。

我们有时通过区分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及有限理性,来区别上述第一种定义和后两种定义。

(d)定义中的所谓目标,可以是抉择者的目标,抉择者所属社会系统的目标,或观察者的目标。

演化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一、简答1、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制度经济学对它做了哪些改进?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

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

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

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

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

《学术交流》2020年总目录

《学术交流》2020年总目录

‘学术交流“2020年总目录(括号内数字,圆点前为期数,圆点后为页码)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栏㊃论新时代执政党自我革命的路径选择与机制安排㊀ 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视角钱锦宇(1㊃005)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治理㊀ 犯罪防控的治本之举张小虎(1㊃015)国家治理微观受众偏好制度性转换安亚卓(1㊃024)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栏㊃ 中国之治 的绿色现代化图景余敏江(12㊃005)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执法:核心理念㊁影响因素与实践模式申来津,白森文(12㊃014)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一种非常态国家治理模式㊀ 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运作机制及其完善路径王立峰,李洪川(12㊃022)㊃学讲话㊁谋振兴专栏㊃城乡融合赋能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韩喜平,金光旭(11㊃005)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刘世佳,魏亚飞(11㊃012)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路径郭晓勋,李㊀响(11㊃019)㊃本刊特稿㊃波兰尼:意识突现结构中的综合意会实在张一兵(1㊃030)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㊀ 司马迁及其‘史记“综论刘跃进(7㊃005)㊃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㊃阿格妮丝㊃赫勒的社会伦理学[美]克利福德㊃G.克里斯蒂安斯㊀刘欣宇㊀译(1㊃041)阿格妮丝㊃赫勒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梁㊀秋(1㊃055)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方法论创新和理论建树胡雪萍(1㊃065)齐格蒙特㊃鲍曼关于大屠杀的伦理批判韩振江(2㊃007)文明之恶与人性之恶㊀ 鲍曼与伯恩斯坦大屠杀探源思想比较张㊀彤(2㊃014)文化危机表征:莫拉夫斯基的后现代主义批判彭成广(3㊃005)阿格妮丝㊃赫勒的 政治伦理 内涵解析王思楠(3㊃015)俄罗斯现代化与文化[俄]B.M.梅茹耶夫㊀丁海丽㊀译(4㊃005)瓦季姆㊃梅茹耶夫的文化思想[俄]А.С.扎佩索茨基㊀А.П.马尔科夫㊀杜宇鹏㊀译(4㊃014)异化的世界与人的远景㊀ 列斐伏尔和沙夫㊁彼得洛维奇的异化理论比较潘禹非(4㊃022)俄罗斯是否有自己的 文明代码 ,它可能包括哪些内容?[俄]Б.В.梅茹耶夫㊀原㊀泉㊀译(5㊃005)人的存在方式与社会主义的进路选择㊀ 论马尔科维奇的革命观及其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启发许㊀鹏(5㊃012)㊃哲学研究㊃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两种实践性批判刘㊀健,丁立群(1㊃075)作为公共政治现象的宽恕㊀ 对阿伦特宽恕观的探究与质疑孙晓静(1㊃085)论空间政治哲学的出场逻辑㊀ 以城市街道的公共性研究为例耿芳兵(1㊃094)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 时代 概念马拥军(2㊃022) 批判的互联网 和 互联网的批判㊀ 互联网哲学思想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侯宪利(2㊃030)警惕 市场社会 对人价值观的异化㊀ 桑德尔基于社群主义对市场的伦理审视与重塑陈肖东,王国豫(2㊃042)原创观念及其矛盾的哲学考察张文喜(3㊃026)论冯契中国哲学史书写的特色柴文华,张灵馨(3㊃036)李退溪 天人合一 观念探析㊀ 以‘圣学十图“为中心李英粉(3㊃043)为平等而辩㊀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念面临的挑战及其回应李义天,杨㊀磊(4㊃031)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研究若干关切问题武卉昕(4㊃041)万物一体视域下的人工智能朱㊀承(5㊃021)论米德对黑格尔 自反性 内涵的阐释与批判冯月季(5㊃030)㊃881㊃梁启超公德观及其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阴㊀玥(5㊃039)论生产范式中的理论困境与出路㊀ 对马尔库什生产范式批判的反思孔德生,谢宇格(6㊃005)实践派的文化理论及其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刘欣然(6㊃015)子张威仪修养对早期儒家政治哲学的推进石㊀超(6㊃023)没有心灵就没有意义㊀ 反心理主义错在何处朱志方(7㊃023)直言与生命美学:福柯晚年的犬儒主义研究李乾坤(7㊃030)罗尔斯 重叠共识 理念及其价值内蕴探微杨㊀威,谢㊀丹(8㊃005)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赵冰心(8㊃016)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㊀ 唯物史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康渝生,赵金凤(9㊃005)资本逻辑批判与走向希望的乌托邦㊀ 安德烈㊃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总体探析冯旺舟(9㊃013)马克思对思辨形而上学的批判㊀ 兼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思想关系郭艳君,李作清(10㊃005)佩里㊃安德森理论的解读路径与研究空间乔茂林(10㊃013)俄罗斯学者视野中的儒学伊丽娜(10㊃021)论儒家的敬天信仰谢小萌,李㊀博(11㊃029)从 予岂好辩 看孟子哲学的阐释方式张继军(11㊃038)论牟宗三对金岳霖‘逻辑“的批判与超越姜㊀丰,樊志辉(11㊃048)早年恩格斯共产主义观的演进张海雷(12㊃035)从城市中的问题到问题中的城市㊀ 恩格斯城市批判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张一方,刘怀玉(12㊃045)空间正义的价值诉求及实现路径孙全胜(12㊃055)㊃政治学研究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阐释朱雪微(2㊃054)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探赜程运麒(2㊃061)公共领导者的责任伦理及其建构路径宋㊀烨,李㊀绵(3㊃051)历史方位是完善和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时代坐标祝福恩,张㊀滨(4㊃049)疫情挑战下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索杜红艳(4㊃055)从 抗疫 视角看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张㊀梅(4㊃062)政治效能感㊁社会公平感对政治信任的影响㊀ 基于全国调查数据的中介效应分析麻宝斌,于丽春(7㊃041)健康政治:现代国家建构中的疾病治理㊀ 理解现代国家建构的新维度支继超(7㊃054)疫情防控中的国家治理特色及其启示薛明珠(7㊃063)乡村权威再造:基层政治的一个经验解释周庆智(8㊃025) 央-地政府信任 一致性与公民参与的关系郑建君(8㊃035)抗疫斗争中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发展逻辑赵丽媛,翟继军(8㊃046)文化进步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和逻辑㊀ 兼论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的超越齐㊀勇(9㊃026)论弘扬齐家传统的三重根据宋天阳(9㊃036)㊃法学研究㊃人工智能体犯罪主体资格证伪㊀ 以刑事责任之实现为视角骆㊀多,林星成(1㊃104)智能司法的潜在风险及其应对策略帅奕男(1㊃113)中国隐私权司法保护的实证分析与未来发展翟羽艳(1㊃123)论犯罪人失信惩戒措施的适用界限梅传强,严㊀磊(2㊃071)论自然人姓名权的行政克减王春梅(2㊃084)显失公平制度在和解合同中适用问题探析原永朋(2㊃095)认罪认罚从宽的二审程序:废除㊁限制不如简化谢小剑,李尧君(3㊃060)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有效辩护:从缘起到嵌入钱㊀春(3㊃072)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量刑建议实践的问题与优化杨㊀勇(3㊃086)互联网金融信息偏在的生成机理与制度克服刘艳平(3㊃096)智能时代的刑法立法㊀ 人类中心主义与现实功利主义的取舍孙道萃(4㊃069)创制性立法的判定标准及方法探讨㊀ 兼论地方立法的分类曹瀚予(4㊃081)论质权人对出质人转让权利质物的同意权李㊀莉(4㊃093)㊃981㊃收缩型城市的土地问题及其法律解决甄子昊,周梦懿(4㊃106)习惯法视角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组织和运行规范㊀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为对象高其才,张㊀华(5㊃047)网格化简约治理㊀ 基于湘北L县农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的考察陈寒非(5㊃061)乡村应急治理中的疫情防控村规民约池建华(5㊃077)论解释性规则的法治化㊀ 以药品监管为例证宋华琳,牛佳蕊(5㊃091)元规制和自我规制视域下的共治型药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乔大丽(5㊃103)论死者人格财产利益保护的请求权基础及其内在限度赵轩毅(6㊃035)论死者肖像的法律保护李云滨(6㊃049)回归契约本位㊀ 对仲裁时效的体系化构建李㊀龙,向东春(6㊃059)第三人撤销仲裁裁决制度研究朴顺善,张哲浩(6㊃075) 互联网+ 背景下保留 兜底条款 的必要性分析㊀ 以非法经营罪为视角滕嘉远(6㊃089)论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的当下困境李俊丰(7㊃071)人工智能体刑事诉讼被追诉人地位审思程㊀龙(7㊃079)论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主体的识别机制陈和芳(7㊃094)智能司法的结构性困境与体系性定位张健一(7㊃103)论污染环境罪犯罪主体司法认定的困境与出路㊀ 基于东北三省209个案例的实证分析谢登科(8㊃056)我国强制医疗隔离制度的理论基础㊁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王㊀桢(8㊃064)疫情防控中强制隔离措施的理解与适用李凌云,陈㊀杰(8㊃074)一罪与数罪的区分维度:累进犯模型之提倡卢有学,卢钇熹(9㊃046)论数罪刑罚执行中减刑制度的优化房㊀丽(9㊃061)论新兴权利的国家保护义务魏文松(9㊃073)民间财富传承的制度变迁:从继承到寿险和信托梅㊀傲,戴宇倩(10㊃029)家庭赡养法律关系主体角色的重塑丁㊀亮(10㊃042)妨害监察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及其疏解㊀ 基于‘监察法“与‘刑法“衔接的视角李阳阳(10㊃054)监察留置要件规范化研究孔祥承(10㊃065)环境治理中行政服务的理念预设与机制面向余德厚(10㊃077)从美国购买价金担保制度看我国浮动抵押效力的合理限制刘㊀晶(10㊃085)论精神控制或情绪勒索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㊀ 以中日比较为基本路径王冠玺,张㊀慧(11㊃057)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的事实假定及其偏差克服㊀ 基于刑事错案的分析唐丰鹤(11㊃072)法律公布是立法程序还是独立制度?李克杰(11㊃085)限制公开出庭作证制度的体系化展开林海伟(11㊃096)论第三方资助国际投资仲裁及其规制刘敬东,李青原(12㊃068)民事法律援助中的政府责任㊀ 中美比较的视角刘㊀勇(12㊃079)地方性法规立法的理念更新与路径选择㊀ 以科学立法原则为指引樊㊀安,樊文苑(12㊃091)㊃经济学管理学研究㊃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模式及风险防范林宣佐,陈㊀希(1㊃131)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密码范玉刚(1㊃140)产业专业化㊁多样化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及运用赵㊀峰,王玲俐(2㊃106)我国传统产业实施跨境零售商业模式探讨郦㊀瞻,沈春玲(2㊃122) 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俄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风险及路径选择许永继(2㊃13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形象培育机制周朝霞(3㊃108)论品牌价值提升策略㊀ 以黄金叶品牌为例郭国峰,曹春玲(3㊃117)旅游演艺产品品牌开发与推广刘可祎,马㊀丁(3㊃128)论民营企业家的体面劳动黄云明(4㊃118)卡尔㊃波兰尼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张海成,隽鸿飞(4㊃125)中国特色农村普惠金融的创新思维董㊀竹,吴㊀健(4㊃135)基于预期视角的货币政策传导信心渠道研究张义伟,施建淮(4㊃145)中国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究竟是抑制还是促进了外资进入?李㊀伟(5㊃112)斯托雷平农业改革中国家对农民的援助政策尚明霞(5㊃125)基于共享经济的康养旅游产业生态圈构建李㊀莉,陈雪钧(6㊃100)替代国方法之变迁模式吕㊀航(6㊃108)知识产权管理视域下中外专利资助政策比较徐㊀亮,徐㊀磊(6㊃120)㊃091㊃规范㊁高效㊁便民㊀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的三大目标杨书文,李国豪(6㊃130)基于生态产品价值理论的 两山 转化机制研究王㊀茹(7㊃11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拉美战略支点国家的选择陈朋亲,张㊀潇(7㊃121)市场化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㊀ 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段艳平(7㊃136)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出口市场的开拓张双才,刘松林(8㊃086)后疫情时代 一带一路 合作发展研究周㊀晶(8㊃096)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协同发展的评价研究陆㊀曼,焦方义(8㊃105)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模型的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分析章志平,何㊀勤(8㊃116)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宋翠玲,乔桂明(8㊃126)主权信用评级对经济危机的预警性不强问题探析詹㊀健(9㊃083)论人力资本集聚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刘㊀娜,邵㊀全(9㊃094)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赵明霏,冯㊀婧(9㊃102)房地产战略结构调整与长效管理调控机制张国卿,陈秋声(9㊃112)健康产业融入中医药文化的战略构想牛素珍,杨英法(10㊃096)以农地金融盘活农村土地资产丰㊀华(10㊃105)智能化时代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王永明(10㊃114)5G技术与我国制造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苗蕴慧,姚㊀爽(10㊃124)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探索罗贵榕,刘俊显(11㊃10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冯㊀超(11㊃116)区际产业转移的承接机制分析㊀ 基于动力系统视角赵博宇(11㊃125)生命共同体理念下流域生态产品市场化路径探索徐瑞蓉(12㊃102)企业价值管理变革:创值单元理论的讨论与展望葛玉洁(12㊃111)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兀㊀婷(12㊃120) 智能+ 滑雪旅游发展的环境与路径李松梅,杜㊀唯(12㊃130)㊃社会学研究㊃重大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理疏导研究㊀ 兼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完善张世贵,李朝波(2㊃14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研究王平达,高㊀鹏(2㊃150)新时代社会组织治理:面临的问题与路径选择贾志科,罗志华(3㊃134)女性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作用发挥和策略优化马英华,谢立敏(3㊃144)不同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比较及借鉴金双华,杨㊀艺(5㊃134)感动:心理学阐释及其作为社会情感治理策略艾㊀娟(5㊃146)社会政策的工具性作用:欧美福利国家的双维度改革标向马欣员,钟若愚(6㊃142)网络经济诚信危机与治理潘㊀宁,王㊀磊(6㊃153)乡村秩序重构:实现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沈费伟(7㊃146)论乡土文化的规范功能及乡土社会法治的实现张翠梅,杨㊀阳(7㊃157)西北农村互助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祁㊀玲,杨夏丽(8㊃137)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途径任童欣,杜宴林(8㊃153)社区居家养老环境的智能化设计策略与挑战马源鸿,邹广天(9㊃121)城市社区危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石枚鑫(9㊃131)我国养老产业集群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策略何宏莲,李晓东(10㊃133)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孙晓黎(10㊃141)不确定性常态化趋势下的确定性社会治理㊀ 基于共同体理念与合力论视角的疫情防控思考辛玉玲(10㊃15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标准的合理性㊀ 基于个人养老需求视角刘㊀冰,刘玲辉(11㊃134)医养结合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对策汪连新,黄秀莲(11㊃143)治理现代化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江世鑫(11㊃153)以协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探讨关振国,吴丹玉(12㊃138)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基层社区疫情防控探讨杨峥威,孙㊀莹(12㊃146)㊃文学语言学研究㊃论上官婉儿的诗学地位㊃191㊃㊀ 从两‘唐书“载其神秘出生的差异切入林宗毛,曹㊀旭(1㊃154)论两宋理学家 玩物从容 审美理想及其诗歌呈现问题王培友(1㊃163)新见民国论文‘西游记演变“与‘西游记“早期研究㊀热点述略彭利芝,陈㊀黎(1㊃172)论‘文选“在陶诗经典化中的作用㊀ 以异文㊁注释㊁选篇为中心苏悟森(2㊃161)论张孝祥对苏轼词的接受和推重张美丽(2㊃171)论关汉卿‘单刀会“杂剧的政治伦理观及其历史成因李亦辉(2㊃179)敬胤‘世说注“及相关问题考论范子烨(3㊃154)论王安石诗学思想的适用原则及其美学特征李㊀唐,董天时(3㊃166)思子亭诗文征集活动与清初 根柢六经 的古文宗尚于金苗(3㊃175)东北解放区戏剧创作导论宋喜坤(4㊃155)边疆风景与时代话语㊀ 碧野在新疆的深入生活与散文创作胡新华,姜萌萌(4㊃168)创作思维㊃心灵叙事㊃探索自我㊀ 论毕淑敏文学创作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吴丽芳(4㊃178)龙崇拜㊁祈雨术及明清御灾叙事的文化复制与修正刘卫英,曹㊀磊(5㊃156)建构与瓦解:戴维㊃洛奇小说中的二元对立与统一张㊀扬(5㊃164)颠覆与融合:汤亭亭‘女勇士“创作管窥谢小童,张艳威(5㊃173)古代戏曲格律发凡薛瑞兆(6㊃162)诗味创作的心理学机制杨㊀晖,李媛媛(6㊃174)论古典诗歌意象的语用功能佟秋华(6㊃183)论实证思维对现代白话及新文学观念的建构陈爱中(7㊃166)现代汉诗视野的新诗语言问题刍议㊀ 现代中国汉语新诗发生史考索傅修海(7㊃173)叙事性与九十年代诗歌的形式问题张德明(7㊃183)新出李益佚文‘李府君玄堂志“考索李秀敏(8㊃163)王忬与严嵩交恶相关史实辨析及其文学效应周慧敏(8㊃173)启蒙视阈下的话剧 林冲戏 刘㊀恒(8㊃182)‘三国演义“东吴君臣关系新论㊀ 以张昭与孙氏兄弟关系为中心关四平(9㊃139)模仿与创新:‘青史演义“与‘三国志通俗演义“㊀军师形象之比较孙㊀琳(9㊃152)从‘邗上题襟集“到题襟馆:曾燠幕府的文事活动㊀及其影响高政锐(9㊃160)宋代入蜀文人的文学书写:汉文明意识㊁地方色彩㊀和地理修辞李㊀熙(10㊃162)‘陶集发微“的特点与学术价值于东新(10㊃173)后现代视野下科技理性对主体的倾覆㊀ 以‘时震“和‘最后一幕“为例王玉华(10㊃183)甲骨卜辞天人思维叙事透视李㊀巍(11㊃163)审美观念与艺术精神的互融㊀ 以中古时期为中心的考察李秋喜(11㊃171)从‘小二黑结婚“看赵树理小说的革命叙事与民族特色杨丽华(11㊃181)论后羿神话背后的历史真相付希亮(12㊃155)请谥制度演变对行状文体的影响杨向奎,张㊀蒙(12㊃171)从赵熙峨眉诗看其隐逸思想的形成及流变辛㊀馨(12㊃178)㊃新闻传播学研究㊃媒介融合背景下移动阅读的发展思路黄也平,齐永光(5㊃181)㊃历史学研究㊃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酿酒工业的掠夺孙㊀瑜(9㊃173)满铁社员会与日本对华侵略吴㊀玲(9㊃181)㊃著作评介㊃普罗米修斯式的隐喻㊁戏剧本体论与人类解放㊀ 评维塞尔‘普罗米修斯的束缚 马克思科学思想的神话结构“龚小聪(1㊃185)花妍叶美㊀马骏鞍鲜㊀ 评梁归智新式评校本‘西游记“竺洪波(1㊃186)心灵与自然的共情㊀ 评米哈伊尔㊃米哈伊洛维奇㊃普里什文‘大自然的日历“彭贤则,夏㊀懿(2㊃190)现代性批判与后现代意识㊀ 评阿格妮丝㊃赫勒的‘现代性能够幸存吗?“张艳丽(3㊃188)‘概念转喻:方法㊁理论与描写问题“评介张艳密(3㊃189)小说社会学批评的实践之作㊀ 评‘清代才学小说考论“郑红翠(4㊃189)史料详赡㊀图文并茂㊀ 评高玉海‘中国古典小说在俄罗斯的翻译和研究“王㊀立(9㊃190)㊃291㊃。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演化发展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演化发展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演化发展奥地利经济学派起源于19世纪晚期,是一种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

在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演化发展中,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观点,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他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门格尔认为,经济价值是由个体主观评价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成本来决定。

这一观点与当时主流的古典经济学派观点相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

门格尔的著作《原因论》被奉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诞生。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二代经济学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欧根·冯·伯姆巴维克(Eugen von Böhm-Bawerk)。

他提出了著名的边际效用理论,认为经济价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并且边际效用递减。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货币的产生和利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伯姆巴维克还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深入批判,认为马克思的剥削论有严重的逻辑错误。

20世纪初,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成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

他在经济计算问题、经济周期和社会主义经济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米塞斯强调市场经济的效率和个体自由权利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经济资源才能最有效地配置。

米塞斯还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市场扭曲引起的,而政府的干预往往会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

在米塞斯之后,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成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

哈耶克对集中计划经济的批评和对自由市场经济的捍卫使他获得了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耶克认为完全信息的集中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才能有效地协调经济资源。

他强调个体自由权利和市场竞争,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演化发展不仅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经济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启示作用。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资本正义观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资本正义观的批判与超越
II
Contents
1. Introduction························································································1 1.1 Research provenance·······································································1 1.2 Research meaning ··········································································2 1.2.1 Practical significance·······························································2 1.2.2 Academic value ·····································································4 1.3 Research thought, content, method and Innovation ···································5 1.3.1 Research thought ···································································5 1.3.2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 ·····················································5 1.3.3 Basic view ···········································································6 1.3.4 Innovation ···········································································7 1.4 Literature review ···········································································7 1.4.1 Domestic study review·····························································7 1.4.2 Foreign literatures review ·······················································11

经济学的历史批判

经济学的历史批判

经济学的“历史”批判袁辉2011-04-02摘要:我们已经从外延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史和经济学史对我们这一学科的发展与认识有何裨益,实际上,对作为现象历史和思想历程的考察本身,就要求我们掌握并运用历史方法。

在经济研究中强调历史方法,我们无非是说,至少应该把历史方法放在与数学方法、计量方法同等的水平来对待。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研究,分析方法,历史方法--兼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门学科的工作者看待客观事物的方式,以及理解客观事物所能企及的范围,这对于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来说尤其如此。

当前主流经济学基于毕达哥拉斯哲学和牛顿力学基础之上的惟理性化、数学化、模型化、计量化趋势和经济学帝国主义狂热突出表现了我们这门学科的精英们试图将经济学打造成像物理学一样的科学的幻想和自己对形而上学的偏好,毫无疑问,经济学在这场运动中逐渐偏离了其经世济国的本意。

借助康德的批判,从内涵(历史方法)和外延(经济、经济学的历史)两个方面考察经济学中的“历史”,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回答这样一个康德式的命题,即“科学的经济学何以可能”,也就是为经济学的科学性划清界限,并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如果从亚当·斯密算起,经济学已有超过200年的历史,从今天的眼光看,这段历史只不过是理解的深度和状况的琐碎的一种粗糙的混合。

在斯密那里,经济学的研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重性,除了混合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之外,“在《国富论》的第一、第二册,斯密无拘无束地运用了比较静态的方法……而在《国富论》的第三、四、五册以及在《道德情操论》中的大部分,斯密举例运用了所谓的苏格兰历史学派的极不相同的方法……一方面包括了对历史阶段理论的坚定的信念,认为经济生产的一定的…模式‟或类型和人的本质的某种永久的原理是相互作用的;另一方面又包括了深深承认简单和优雅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做充分解释的至高无上的标准。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作者:马学广林之涵来源:《贵州省党校学报》2024年第03期收稿日期:2024 - 03 - 20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上通道安全视阈下中国海外战略支点体系构建、演变和治理研究”(项目批准号:4237117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学广,男,山东临沂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治理、海洋安全与全球海洋治理。

林之涵,女,山东济南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城市发展与管理。

摘要:在技术—经济范式的框架下,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科技创新的突破,更体现了技术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它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遵循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不断突破传统生产力的局限,实现生产力的飞跃式提升。

同时,经济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也推动其不断演进和完善。

在实践进路上,可以通过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策略,为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传统生产力;技术—经济范式;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4)03 - 0080 - 10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一)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发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1];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強劲推动力、支撑力”[2];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3];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4]。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

02
经济学基本概念
资源的稀缺性
总结词
资源稀缺性是指社会对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资源的实际供给能力,导致资源相 对不足。
详细描述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 临的资源短缺问题。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社会必须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以 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需求与供给
02
就业与失业
研究就业与失业问题,提出相应 的政策建议,以实现充分就业和 减少失业。
03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 胀
分析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及其对 国民经济的影响,探讨如何控制 通货膨胀和维护币值稳定。
国民经济的微观分析
消费者行为
01
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购买力等,以揭示消费者行为的规
律和特点。
企业行为
02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要点一
总结词
价格是商品或服务的市场标价,是消费者为获得该商品 或服务所支付的货币数量。价值则是商品或服务在消费 者心中的主观评价。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价格和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 关系。价值反映了商品或服务的内在属性,如质量、品 牌、用途等,这些属性决定了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中的地 位和受欢迎程度。而价格则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受 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成本、竞争、政策等。在市场均 衡状态下,价格等于价值;而在市场失衡状态下,价格 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
汇报人: 2023-10-31
contents
目录
• 导言 • 经济学基本概念 • 经济学原理 • 国民经济学原理 • 门格尔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影响 • 《国民经济学原理》总结与评价
01
导言

文化研究关键词

文化研究关键词

文化研究关键词治理术安婕文。

选自《文化研究关键词(修订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

治理术是福柯前期权力谱系学与后期主体伦理学研究之间重要的转渡概念。

这一术语取意复杂,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变化。

福柯的治理术研究始于1970年代末对生命政治的考察,终于1984年他逝世为止对自我技术伦理学的探讨。

福柯1978、79年法兰西学院讲演在生命政治的总体框架下,从谱系演进的角度探讨了政治治理术。

在1978年第4次课上,福柯第一次提出了“治理术”(gouvernementalité),并从三个层面来定义治理术。

其一是作为生命权力之方略的治理术。

它是生命权力得以实施所需的制度、反思、策略等的总体;其二是作为治理权力之历史趋势的治理术。

该趋势推动“治理”权力的重要性超越主权、规训等权力;其三是作为国家形式转变过程的治理术。

它是司法国家(État de justice)转变为“治理化”的行政国家(État administratif)的过程。

在此福柯给出的是狭义上的治理术定义。

它代表了西方政治现代性的历史进程。

而广义上,治理术则提供了分析权力关系的框架。

福柯从广义上把“治理”定义为“指导人行为的技术和程序”,而对行为的引导则正是权力的施展。

相应地,在内容上,治理术的研究同时涵盖了政治和人的治理术,而后者又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治理。

可见,治理术融合了权力、技术、历史、性、政治等多方面因素,谱系悠长,面向繁复。

正因此,福柯才有可能通过治理术的研究,将控制技术与自我治理的主体化实践结合起来。

福柯最终将治理术定义为统治他人的技术与自我技术的结合。

狭义上的治理术代表了政治现代性的历史进程。

在谱系学意义上,政治治理术是一种“历史元叙事”,从国家理性开始赋形,经由古典自由主义和福利国家,最终发展而为当代新自由主义的治理形式。

福柯将治理术的源起追溯至希伯来牧领权力(pouvoir pastoral)。

本质、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富有思想探析

本质、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富有思想探析

本质、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富有思想探析向青山
【期刊名称】《荆楚学刊》
【年(卷),期】2024(25)3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精神富有”的思想。

这一思想的本质是一种人本主义的阐释,涵盖了时间、能力、关系、实践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实质是丰富人的社会本质、体现人的自由创造;基于这一人本主义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增殖逻辑导致的四个维度的精神贫乏进行了尖锐批判,这些批判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在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发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超越,即从四个维度对精神富有的重构,从而真正实现人的本质。

【总页数】6页(P33-38)
【作者】向青山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6
【相关文献】
1.继承、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
2.从绝对意识到超越精神——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与超越
3.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治理思想探析
4.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5.资本主义精神的本质批判与超越——基于共同体的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人”效用内涵演化追溯、批判与反批判思考摘要:“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逻辑分析的假设前提,是整个西方经济学大厦的基石,自从其诞生以来伴随经济学不同流派乃至其他学科的批判与反批判而不断演化。

其中,“经济人”的理性即追逐效用最大化之“效用”较古典政治经济学愈来愈狭窄,走上了物质化的不归路。

解决“矛盾”,或拓宽效用内涵与变量系统(建立广义效用函数),或进行工具主义方法论辩护,或坚持效用固有内涵,认定其作为工具性假设的必要性、科学性,承认其应用范围的限制性及局限性。

在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现实下,坚持效用内涵似不合时宜,拓宽效用内涵可以获得万能的解释力但实际上陷入了无用论的境地。

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区分经济学研究的不同视角,从而需要各自的效用内涵。

关键词:“经济人”;效用内涵;批判;反批判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2-0036-05□袁琳琳(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89)郝身永(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361005)“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和经济学大厦建立的基石,埃奇渥斯曾形象地把“经济人”比作四轮马车的驾驭者,而经济学则是由马车和驾驭者组成①。

但“经济人”在诸多层面也受到不断的质疑和批判,“效用”内涵、来源同样难以幸免。

一、“经济人”假设效用内涵演化的历史进程追溯阿马蒂亚·森指出,经济学有两个源头,一方面可以联系到“伦理学”,另一方面经济学又与我们称为“工程学”的东西联系在一起②。

斯密的经济学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并没有排斥道德伦理因素,其《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交替修改,互相印证,所谓的斯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伪问题,是后人对于斯密思想的误读和以讹传讹。

斯密之前和同时代关于人的本性的讨论推动他建立“经济人”的原始模型,并成为他及后来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哈奇森和休谟的伦理思想和经济思想是《国富论》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

“经济人”的内核是自利,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我们通常所说的效用最大化并不是固有提法和自始之终的存在,一开始,对于人的本性的讨论一般来说都认为人是追求幸福与快乐的最大化。

约翰·洛克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只关心自己的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人的利己、趋乐避苦的本性决定了人们都追求对己有利的事,人的理性决定人是以最大的快乐为目标,并且是长远与动态的快乐而不是暂时和眼前的快乐。

休谟认为,个人利益与经济繁荣之间的关系的奥秘在于“劳动的诱因”,这种诱因包括享乐、行动与快乐欲望,凡此皆可视为人类大部分爱好和追求的基础。

如果把人永不知足的这类欲望引向交换经济领域,就会使人们“爱利得之心胜过嗜逸乐之念”,“把眼看自己的财产与日俱增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③。

在斯密那里,经济学从道德哲学中“脱胎而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她还需要汲取母亲的“乳汁”,人性论在经济学中的塑造———“经济人”,成为她成长的基础。

功利主义把效用或福利定义为幸福或痛苦这样的心理状态。

边沁认为,趋乐避苦是人不变的本性,“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

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④。

道德上的善与恶以行为是增加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为判断标准,“是非标准”也由其定夺,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人的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

他把这个趋乐避苦的人性假设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学。

在约翰·穆勒那里,“经济人”被当作适应经济分析需要而进行严格抽象的概念,他也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对于经济人,穆勒的“高明”之处在于,第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的,承认财富并不是人纯粹和唯一的动机,“没有哪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的活动仅仅是由于对财富的欲望而没有受到任何冲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考虑到人的这部分行为,财富甚至不是人的主要目标,政治经济学也并没有假装它的结论可用于对此进行解释”。

“但是,在人的活动中也有特定的部分,在那里取得财富是主要的和众所公认的目的。

仅仅对这部分政治经济学才关心。

”经济学要研究和解释的正是市场中的经济行为,只研究人类活动中以取得和消费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

第二,他明确应从功能方法论角度而不是实体描述性角度来理解经济人假设,“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把全部精力用于取得和消耗财富,这不是说,有哪个政治经济学家会荒唐到这样的地步,竟然以为人类生活真正是这样组成的,而是因为这就是科学要前进而必然采取的方式”。

“政治经济学需要采取的研究方式就是要把这个主要的,公认的目的当作就像真的是人的活动的惟一目的一样;在所有同等简单的假说里面,这种假说是最接受真理的”⑤。

在这一点上,他不同于边沁从实体描述性角度来理解经济人假设。

“边际革命”者开始从主观心理动机和需求来分析说明价值(价格)、分工等经济现象和经济生活,他们继承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追求快乐最大化或等价的痛苦最小化,但快乐的获得来自于财富的获得或消费的满足。

这在以后几乎成为“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中效用来源的圭臬和范式。

在马歇尔那里,经济学与伦理学表现了强烈的分裂倾向与“痛苦挣扎”,所以,关于效用的来源、内涵在他那里也表现得尤为混乱。

马歇尔的经济人也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道德的力量也是包括在经济学家必须考虑的那些力量之内的”⑥,“他的正常的动机被默认为包括家庭情感在内……他的动机既包括家庭情感在内,为什么它就不能包括其他一切利人的动机?”⑦“经济动机不全是利己的。

对金钱的欲望并不排斥金钱以外的影响,这种欲望本身也许出于高尚的动机,经济衡量的范围可以逐渐扩大到包括许多利人的经济活动在内”。

“当我们说一个人的活动的动机,是为他能赚得的金钱所激发时,这并不是说,在他心目中除了唯利是图念头之外,就没有其他一切考虑了。

”经济人的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除了直接可用货币衡量的物质利益外也包括精神满足的追求,还包括精神需要的满足,通过竞争战胜对手以证明自身价值,通过广施善举,为医院、教堂捐款等“得到周围人的赞美”。

但为什么必须将自利的经济人作为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呢?“人们生活中最有系统的部分,通常就是他们谋生的那一部分了。

凡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一切人的工作,都能被仔细观察;因而对这种工作就能做出一般的说明,并能用与其他的观察结果作比较,来检验这种说明是否真实可靠。

”经济人假设中只有自利的一面而忽略人性的其他方面,这纯粹是为了把复杂抽象为简单,以便经济学的简化研究。

“经济学之作为一种独立的科学存在的理由,就是因为它主要是研究人类活动中最为可衡量的动机所支配的那一部分;因而这一部分的活动就比其他部分较能接受有系统的推理和分析。

”决不能误读以至“相信经济学除了研究对财富的利己欲望之外,与任何动机无关”⑧。

实际上经济人只具有分析工具价值,并不具有人生目的和理想人格价值。

从新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效用取代了“幸福”、“快乐”,效用也被等同于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被物质化和狭窄化了。

“当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将新的理论建筑在效用分析的基础上时,贸然去除了效用概念的心理学因素,将效用概论物质化了”⑨。

陈惠雄教授指出,经济学家是“在物质利益最大化的意识基础上理解经济人的效用最大化原则的”⑩。

这具体表现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局限在消费商品或服务,厂商局限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协调。

在宏观上,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成为衡量经济运行、政府功绩的良好指标而备受推崇。

二、“效用”内涵物质化批判与解决思路思考效用内涵走上狭窄化、物质化的不归路,人成了一台追求财富的机器,财富的获得似乎成为终极的目标,这早就被新历史学派所批判。

他们认为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即自私的“经济人”假设是不正确的,人类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而复杂的,即使在经济世界中,个人利益也决非惟一动机,还有诸如虚荣心、荣誉感、责任心等,只承认私利动机的作用,势必导致错误。

在方法论上,责难古典经济学滥用抽象演绎法,强调用有机、系统的观点去分析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经济学研究应把经济、法律、伦理及心理诸现象作为整体。

同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常被拿来作为批判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经济学家们同样严厉批判主流经济学严重的物质化倾向,认为这使人们为了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等对人的福利更为重要的方面,从而使人成为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

阿马蒂亚·森指出,现代经济学拒绝了对人类在财富以外的那些更基本目标的评价和关注,则使它以一种“不健全的精明和现实”表现出不自然的“无伦理特征”,“随着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隔阂的不断加深”,“已经出现严重的贫困化现象”!"#。

针对批判与指责,经济学家们并非无动于衷,进行了多途径的辩护。

首先,建立广义效用函数,把道德、情感等引入效用函数的变量系统,重新回到边沁功利主义那里的快乐。

新制度经济学以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为分析前提,承认个人的目标函数是效用最大化,但拓宽了效用的内涵,把诸如利他主义、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非财富的社会、伦理目标也纳入到效用函数,尤其重视利他主义等非功利动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

诺思就认为:“人类行为比经济学模型中的个人效用函数所包括的内容更为复杂,有许多情况不仅是财富最大化的行为,也是利他和自我,他们会根本改变人们实际做出的选择。

”!$#叶航教授主张建立可加性的广义效用函数,把利他、道德等纳入到经济人的范式下,从经济学效率的角度来解释道德与宗教的产生!%#。

经济学在其古典时期以研究快乐为中心,边沁就把快乐作为其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然而,马歇尔以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快乐”被代之以效用的概念,“理性”驱逐了“感性”,卡尼曼在《回到边沁》中提出了让经济学的基础从马歇尔的效用回到边沁的价值(快乐)的主张。

经济学为了实证,为了表现出类似自然科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数学的便利性,用效用来近似替代快乐这种作为“一种心理行为,一种情感”的不可测的最终效果。

在效用论上,由基数效用论走向序数效用论,建立显示偏好理论来反击对序数效用论所包含的效用测量问题的诘难。

的确,如果“经济人”效用最大化指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从实体描述角度看,与现实存在背离。

即便是市场行为,人们显然并不只是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利他行为、道德行为等着实存在。

相反,如果把效用内涵扩大化,从广义上去界定效用,一些表面上“非理性”行为也获得了“理性”的解释。

凡勃伦所指出的“摆阔消费”和“金钱竞赛”虽然从社会角度来看是不理性的,但个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种消费可以带来满足虚荣心的效用。

在最后通谍博弈实验里,响应者拒绝得到极少的份额作为对对方的惩罚,他以小的代价使对方丧失更多,他付出极少却达以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