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菌种选育、菌种保藏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保藏--诱变育种
四、诱变育种
2 诱变育种基本过程 ➢诱变处理: ➢诱变剂的处理方式: ✔单因子处理:采用单一诱变剂处理出发菌株; ✔复合因子处理:两种以上诱变因子共同诱发菌体突变,包括①两种或多种 诱变剂先后使用;②同一种诱变剂的重复使用;③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 ➢诱变剂的处理方法: ✔直接处理方法:将菌悬液用物理、化学因子处理,然后涂平板分离突变株; ✔生长过程处理法:适用于诱变作用强而杀菌率较低的诱变剂,或在分裂过 程中只对DNA起作用的诱变剂,如NTG、LiCl、 秋水仙碱等;方法:可将诱变剂 加入培养基后涂平板;或先把培养基制成平板,将一定浓度的诱变剂和菌体加入平 板; 或摇瓶振荡培养处理;
四、诱变育种
2 诱变育种基本过程 ➢ 制备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 ➢ 目的:获得单孢子(或单细胞)均匀的悬液;
➢ 原因: 分散状态的细胞可以均匀地接触诱变剂,又可避免长出不纯菌落;
➢ 方法:✔菌龄:对数期细胞、刚成熟的孢子母菌细胞悬浮液的浓度为106个/mL、
四、诱变育种
2 诱变育种基本过程 ➢ 突变株的分离与筛选: ➢ 筛选方案:
➢ 筛选方法: ✔初筛:a.随机筛选:也称摇瓶筛选;随机挑选的平板菌落进行摇瓶筛选; b.平板菌落预筛:在培养皿上诱变后从试样检出突变体的一种
琼脂平板筛选法,有纸片培养显色法、透明圈法、琼脂块培养法等; ✔复筛:对突变株的生产性能作比较精确的定量测定工作,代表方法:琼脂
放线 菌或细菌的浓度为108个/ mL左右;
✔菌悬液配制方法:离心洗涤前培养物,用冷生理盐水或缓冲液制备菌悬 液,放在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瓶内振荡10min,令其分散,用无菌脱脂棉或滤纸过滤。 通过菌体计数,调整菌悬液的浓度供诱变处理。
四、诱变育种
2 诱变育种基本过程 ➢ 诱变处理: ➢ 诱变剂种类的选择:物理诱变剂和化学诱变剂 ✔物理诱变剂:紫外线、χ射线、γ射线、等离子、快中子、ɑ射线、β射线、 超声波等; ✔化学诱变剂: 碱基类似物、烷化剂、羟胺、吖定类化合物等; ➢ 最适诱变剂量选择: ✔诱变剂剂量表示方式:a.UV的剂量指强度与作用时间的乘积; b.化学诱变剂剂量:诱变剂的浓度和作用 时间的乘 积来表示; c.在育种实践中,常以杀菌率来作诱变剂 的相对剂量; ✔最适诱变剂量确定:a.依据:最适剂量应该使所希望得到的突变株在存活 群体中占有最大的比例; b.方法:通过比较剂量--存活率曲线和剂量-
微生物发酵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发酵工程制药技术:发酵工程制药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的有机结合,是利用微生物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工程技术在生物反响器中生产药用物质的一种技术,它是生物技术的支柱。
2.培养基: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各种代产物所需要的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多种营养物质的混合物。
3.前体:是指参加到发酵培养基中的能够直接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自身构造没有显著变化的一类小分子物质。
4.致死温度:是指杀灭微生物的极限温度。
5.热阻:微生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一定的温度、加热方式〕的死亡时间。
6.次级代: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生长时期,以初级代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7.液晶状态:是指某些有机物在发生固相到液相转变时的过渡状态称为液晶状态。
8.发酵热:就是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9.种子活化:是指将保存菌种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恢复其固有的生物特性。
10.分批式培养:培养液一次性装入发酵罐,一次性接种,经过一段时间培养,一次性卸出全部培养物。
11.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因子杀灭有生活能力的细菌营养体和芽孢或孢子的方法。
12.生长因子:维持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不起碳源和氮源作用。
13.致死时间:是在致死温度下杀灭全部微生物所需时间。
14.初级代:指能使营养物质转变成机体的构造物质和对机体具有生理活性作用的物质,或是为机体生长提供能量的一类代。
15.微生物发酵:微生物发酵即是指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是指利用微生物体来制得产物的需氧或厌氧的任何过程。
16.菌株〔strain〕: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别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起源于共同祖先并保持祖先特性的一组纯种后代菌群〕。
因此,一种微生物的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第二章菌种选育3
基同步培养离心洗涤玻璃珠震荡分散过滤
单细胞或孢子悬浮液
诱
活菌计数
诱变处理 诱变处理预备实验
变
处理液活菌计数 平板分离
育
形态变异并计算其变异率
种
斜面培养
初筛、复筛 自然分离和再复筛
保藏及扩大试验
• 出发菌株的选择 • 诱变剂的选择 • 诱变操作(包括诱变剂量的选择) • 突变株的筛选 • 突变高产菌的表现及筛选条件的配合
步骤七
由第五步骤的第一区中划出第二区,如右上 图。
步骤八
重复第六以及第七步骤,由第七步骤的第二区中 划出第三区,如右上图。
步骤九
重复第六以及第七步骤,由第八步骤的第三区 中划出第四区,划满剩下的空间。完成后的营 养平板,如右上图。
步骤十
在营养平板上贴好标签, 标示好接种日期、操作者 姓名、菌种学名以及培养 基名称。
初筛:以量为主 复筛:以质为主
二、诱变育种
用各种物理、化学的因素人工诱发基因突 变。 诱变剂:能够提高生物体突变频率的物质。
诱变剂
物理:紫外线,快中子 化学:硫酸二乙酯,亚硝基胍 生物:噬菌体
诱变育种的主要环节 (1)以合适的诱变剂处理细胞悬浮液
——诱变 (2)用合适的方法淘汰负效应变异株,
选出性能优良的正变异株——筛选
变异株 代谢控制育种
基因工程定向育种
微生物工业对大规模生产用菌的要求原则:
(1)所需培养基易得,价格低廉; (2)培养和发酵条件温和(糖浓度、温度、pH、
溶解氧、渗透压等) (3)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较快,发酵周期短 (4)单产高 (选择野生型、营养缺陷型或调节
突变株)
(5)抗病毒能力强 (6)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稳定性好 (7)菌体不是病源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
生产菌种的选育培养—菌种的扩大培养及保藏
(三) 菌种的保藏
不同菌种保藏方法比较
方法名称
主要措施
适宜菌种 保藏期 评 价
冰箱保藏法(斜面)
低温
各大类
3~6月 简便
冰箱保藏法(半固体)
低温
细菌、酵母菌 6~12月 简便
石蜡油封藏法*
低温、缺氧
各大类**
1~2年 简便
沙土保藏法
干燥、无营养 产孢子微生物 1~10年 简便 有效
恢复和建立具有原来生产性状的群体。
菌种的复壮: 狭义: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等技术,从已衰
退的群体中帅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 相应措施。
广义:在菌种尚未衰退前就有意识地采取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的测 定工作,以期从中选择到自发的正突变个体。
菌种复壮的措施:
1. 菌种的提纯(稀释涂平板法等、单细胞分离 法)
第四节 菌种的扩大培养及保藏
菌种的扩大培养:将保藏的菌种,即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于休眠 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再经过扁瓶或药瓶和种子罐,逐 级扩大培养后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纯种培养过程。这些纯种的培 养物称为种子。
一、 菌种的扩大培养
广义:从斜面菌种开始到发酵罐接种之前的所有生产过程。 狭义:仅指生产车间种子罐的培养过程。
菌种衰退的后果: 1. 菌种的发酵能力降低 2. 繁殖能力降低 3. 发酵产品的得率降低
菌种衰退的原因:
1. 基因突变(基因负突变) 2. 变异菌株性状分离 (多次划线分离纯化) 3. 连续传代 (减少传代次数) 4. 其他因素 (温度、湿度、培养基成分)
(二) 菌种的提纯与复壮
菌种的提纯: 从已衰退的菌种中,通过分离纯化,将尚未退化的个体分离出来,以
03微生物发酵菌种的选育与保藏
自发突变:在自然状况下发生的突变, 频率极低,对育种不利; 诱发突变:人为地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 发的突变,突变率可以大大提高。可以 提高突变频率的物理或化学因素,称为 诱变因素或诱变剂。
1.3.2 诱变的基本原理 ★ 诱变剂作用机理 ★ 常用诱变剂
★诱变剂作用机理 微生物经诱变剂处理后,其遗传 物质可发生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⑵通过目的代谢物产量的考察 在第一步初筛的基础上,对选出的 高产菌落进行复筛,进一步淘汰不良 菌株。
⑶进行遗传基因型纯度试验,以考察菌种 的纯度 将复筛后得到的高产菌种进行分离, 再次通过表观形态进行考察,分离后的菌 落类型愈பைடு நூலகம்,则表示纯度愈高,相似的主 要菌落(主型)占90%以上,表明其遗传基 因型分离少而较稳定。
1.3.1 突变 微生物的染色体上的遗传信息及染色 体组受到环境的作用而发生改变,这种 改变或多或少是永久性的。从生物表型 上说是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这种 变化就称为突变。带有这种变化的菌株 称为突变菌株。
★ 突变类型:
基因突变:只涉及少数核苷酸碱基的改 变,称为点突变或微小损伤; 染色体畸变(或染色体突变):涉及一 大段核苷酸或染色体的突变。
◆快中子: 目前应用较好的诱变剂。中子不直接产生 电离,而从吸收中子的物质的原子核中 撞击出质子来,因而其生物学效应是由 质子造成的。 快中子比X射线和γ射线具有较大的电离 密度,因而能够更多地引起基因突变和 染色体畸变。
优良菌种
◇自然选择 ◇人工诱变 ◇原生质体融合 ◇基因工程育种 (1970s开始)
★菌种保藏: 由于微生物在传代过程中不断产 生变异,菌株选育获得的优良性状 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下去,只能是使 这种退化速度尽可能减慢,就需要 创造适宜的环境来限制退化的速度。
菌种的保藏管理制度
菌种的保藏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微生物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菌种的保藏和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菌种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医药卫生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菌种的保藏管理制度不仅是对菌种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负责任的表现。
本文将从菌种的保藏目的、原则、保藏管理程序、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职责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便各单位建立完善的菌种保藏管理制度。
二、菌种的保藏目的1. 保证菌种的纯度、活力和保存性能;2. 保证菌种在长时间内可以被有效使用;3. 促进菌种资源的共享和交流;4. 保证菌种在科研、生产和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三、菌种的保藏原则1. 选择适宜的保藏方法,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和传代;2.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保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3. 建立完善的菌种信息档案,保证菌种的可追溯性;4. 定期检测保藏菌株的纯度和活力,确保菌种的质量;5. 加强对菌种的安全管理,防止菌种的交叉污染和泄露。
四、菌种的保藏管理程序1. 菌种的采集、分离和鉴定(1)菌种的采集应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同时将采集信息记录在案,包括采集地点、采集时间、样品编号等;(2)菌种的分离和鉴定应由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并建立菌种信息档案。
2. 菌种的保存和传代(1)选择适宜的保存方法,如低温、冷冻、干燥等;(2)菌种的传代应按照规范程序进行,记录传代信息并定期对保存菌株进行检测。
3. 菌种的信息管理(1)建立菌种信息档案,包括菌种的采集信息、分离和鉴定信息、保存和传代信息等;(2)对菌种信息进行分类归档,方便查阅和管理。
4. 菌种的质量控制(1)定期对保存菌株进行纯度和活力检测;(2)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
5. 菌种的安全管理(1)加强菌种管理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菌种的交叉污染和泄露;(2)对涉及菌株管理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六、菌种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职责1. 菌种管理机构(1)设立专门的菌种管理机构,负责菌种的保藏和管理工作;(2)建立菌种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
菌种的选育与保藏
菌种的选育与保藏微生物菌种选育与保藏本章知识概要第一节菌种分离与筛选第二节菌种选育第三节菌种保藏第一节菌种分离与筛选1、采样原则:材料来源越广泛,越有可能获得新的菌种。
可寻找已适应各种环境压力的微生物类群。
土壤、水、空气、动植物体都含有微生物。
土壤由于具备了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
是微生物最集中的地方从土壤中几乎可以分离所需要任何菌株。
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②采样方法:选择适当地点和场所、用无菌器皿取样十克,装入袋中,记录采样地点、时间、环境等等。
2、富集培养:在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是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于分离到所需要的菌株。
A:控制营养条件----纤维素酶产生菌B:控制培养条件----施加压力、pH、温度、氧气、根据特殊生理特征、C:添加特殊抑制剂---抗生素3、纯种分离:富集培养而得到微生物,并不能达到纯化标准,杂菌并没有死亡、还需要进一步纯化----纯培养粗放型:菌落纯精细型:菌种纯划线分离法A:粗放型涂布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平板划线分离法:接种针挑取含有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划线,适当条件培养后,挑取单菌落。
稀释分离法用1ml无菌吸管精确地吸取1ml大肠杆菌悬液放入10-1的试管中,使其混合均匀。
另取一支吸管自10-1试管吸1ml放入10-2试管中……其余依次类推。
涂布分离法用涂棒蘸取培养液,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平,获得单菌落。
精细型:毛细管分离法:利用培养皿或凹玻片等分离小室进行细胞分离。
也可以利用复杂的显微操作装置进行单细胞挑取。
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 FCM)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单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检测手段,它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与传统的荧光镜检查相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成为当代最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和检测、筛选技术。
第二章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
(一)样品采集
① 原则
样品来源越广泛,获得新菌种的可能性越大。
② 土壤采样方法
土壤的细有菌机、质放线含菌量:和耕通地风、状菜园况和(近5~郊土25壤cm;深度) 土壤的酵p母H和菌植:果被园状树况根的土壤中;
•pH<7.0 :霉菌、酵母菌居多 地理条霉件 菌:动植物残体及霉腐土层中; 季•p节H7.条0黑件~曲7.霉5::细稻菌场、、谷放物线堆菌积丰处富。
黑曲霉
黑曲霉 栖土曲霉 根霉 毛霉 青霉菌 木霉菌 黄曲霉菌 红曲霉
产物 谷氨酸 肌苷酸 淀粉酶 蛋白酶
葡萄糖异构酶
酒精 单细胞蛋白 乳糖酶 柠檬酸 柚苷酶、酸性蛋白
酶 单宁酶、糖化酶 蛋白酶 糖化酶、甾体激素 蛋白酶 葡萄糖氧化酶 纤维素酶 淀粉酶 糖化酶、红曲色素
用途 食用、医药 食用、医药 葡萄糖、糊精、酒精发酵、啤酒酿造 酱油速酿、饲料
❖ 控制传代次数:不超过7代,易变异的不过5代 ❖ 砂土管、冻干管保藏的原种,开启不能超过3次,以防污染。 ❖ 选择良好保藏方法:保证菌不死、不衰、保存活性及原有典型性状 ❖ 良好的培养条件:注意斜面菌株的培养条件(保藏、活化培养基) ❖ 采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接种
产孢子霉菌 细菌
二、菌种的复壮
❖ 自然选育的定义
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发变异,通过分离、筛选,排除劣质性 状的菌株,选择出维持原有生产水平或具有更优良生产性能的高产菌株, 达到纯化与复壮菌种、保持稳定生产性能的目的。其主要原理是微生物 群体分离。
❖ 自然选育的方法
(1)通过表现形态淘汰不良菌株; (2)考察目的代谢产物产量; (3)进行遗传基因型纯度试验,考察菌种纯度; (4)传代稳定性试验:斜面传3-5代。
❖ 菌种退化的主要表现 ① 产量下降,目的代谢产物减少,原料转化率下降; ② 生长速度缓慢,目的代谢产物合成能力下降,发酵周期延长; ③ 产孢子能力变弱,孢子形成数量减少; ④ 抗逆性减弱; ⑤ 形态畸形等。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 优良的菌种是发酵工业的基础和关键,是 显著改善和提高产品种类、产量以及质量 的先决条件。 • 菌种选育,就是要利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的特性,采用各种手段,改变菌种的遗传 性状,使其符合工业生产的需要。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微生物发酵工业的菌种类型及来源 • 第二节 微生物发酵高产菌种选育 • 第三节 菌种的退化和菌种保藏
土样的采集方法
使预被分解的物质成为唯一的碳源或氮源 pH7.0~7.5适于细菌和放线菌,pH4.5 ~6适于霉 菌和酵母 40℃利于放线菌孢子萌发,却不利于细菌生长 限制通入氧气使厌氧菌数量增加
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 通过压力(高温、高压、抗生素)使非目的的 释法,以时间为变量, 类群比例减少 进行纯种分离
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目的菌株,如酒醪中 分离淀粉酶或糖化酶的产生菌,从酱油中分 离蛋白酶产生菌,从噬菌体污染的发酵液中 分离抗噬菌体的发酵菌株等。
三、菌种微生物的选择性分离
• 菌株的分离和筛选分为以下几步:
采 样 富 集 分 离 筛 选
各种生境下的土壤是 微生物菌种最全面的 来源 人为控制条件使所期 待的目的菌种占据优 势
是单产高的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或调节突变菌株或野生菌株,最 好还是抗噬菌体能力强的菌株
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稳定性
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包括 抗生素、激素、毒素等),以保证安全
类型: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等类群,还有担子菌及藻类等
一、工业发酵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担子菌就是人们常说的菇类(mushroom)微生物。
担子菌资源的利用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多糖、 橡胶物质和抗癌药物的研发。
6、藻类(alga)
发酵工程复习题教材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第一章1发酵:利用微生物再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大量生产或积累微生物细胞、酶类和代谢产物的过程2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工程技术,在发酵罐中生产有用物质的一种技术系统。
3发酵工程发展史:1传统发酵工程——经验发酵技术时期2第一代发酵工程——纯培养发酵技术时期3近代发酵工程——深层培养发酵技术时期4 现代发酵工程——定向育种发酵时期第三章1灭菌: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或除去物料及设备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孢和孢子。
无机盐及微量元素•镁、磷、钠、钾、硫、钙和氯•钴、铜、铁、锰、锌、钼•MgSO4、NaCl 、NaH2PO4、K2HPO41.工业发酵对生产菌种的一般要求★①菌种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和繁殖,并且生成所需的代谢产物要高。
②菌种可以在要求不高、易于控制的培养条件下迅速生长和发酵,且所需的酶活性高。
③菌株生长速度和产物生成速度应较快,发酵周期较短。
④根据代谢控制的要求,选择单产高的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调节突变菌株或野生菌株。
⑤选择一些不易被噬菌体感染的菌株。
⑥生产菌株要纯粹,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菌种选育的概念?菌种选育:按照生产的要求,根据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理论,用自然或人工的方法改造成菌种变异,再经过筛选而达到菌种改良的目的3.自然选育的概念?概念: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诱变处理,利用菌种的自发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或自然分离4、自然选育的主要步骤?主要步骤:标本采样、标本材料的预处理、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鉴定、菌种保藏。
如果产物与食品制造有关,还要对菌种进行毒性鉴定1.选择培养分离法适合分离什么菌?答:适用于分离某些生理类型较特殊的微生物2.细菌与大型真菌的分离分别适合用什么方法?答:平板划线法、组织培养法。
3、如何控制营养成分,分离自养型微生物、固氮菌、纤维素酶菌、几丁质酶菌?生理生化筛选微生物平板选择分离的方法•1、变色圈法•2、透明圈法•3、生长圈法•4、抑菌圈法液体石蜡覆盖保藏菌种中的液体石蜡的作用是提供碳源( f).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 a) 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 马铃薯培养基 C 高氏一号培养基 D 麦芽汁培养基在实验中我们所用到的淀粉水解培养基是一种( d )培养基A 基础培养基B 加富培养基C 选择培养基D 鉴别培养基实验室常用的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是(c )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B 马铃薯培养基C 高氏一号培养基D 麦芽汁培养基酵母菌适宜的生长pH值为(a )A 5.0-6.0B 3.0-4.0C 8.0-9.0D 7.0-7.5细菌适宜的生长pH值为( d )A 5.0-6.0B 3.0-4.0C 8.0-9.0D 7.0-7.5培养下列哪种微生物可以得到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多肽类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及丁二醇等产品。
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和保藏
矿物盐、丙酸钠、硫胺素(M3 琼脂)
链霉菌,微单孢菌 马杜拉放线菌、小双孢菌、
链孢囊菌 诺卡氏菌
红球菌、小单孢菌
广泛应用的选择培养基。
①、几丁质培养基: 分离土壤和水中放线菌。 但测试过的500株链霉菌和其他放线菌中,只有
25%的菌种具有强的水解几丁质的能力。 许多放线菌生长在能利用几丁质的可作为放线菌
接种已富集的培养物到固体培养基,可将优势微生物分离 出来。
方法的原理是给混合菌群提供一些有利于所需菌株生 长或不利于其他菌型生长的条件。
移种时间是关键,应在所需菌占优势时移种。
例如,供给特殊的基质或加入某些抑制剂。 但应注意的是,所需类型的菌种生长的结果有时 会改变培养基的性质,从而改变选择压力,使其 他微生物也能生长。通过把富集培养物接种到新 鲜的同一培养基可以重新建立选择压力。
菌种选育是一门应用科学技术,其理论基础是微生物遗 传学、生物化学等,而其研究目的是微生物产品的高产优质 和发展新品种,为生产不断地提供优良菌种,从而促进生产 发展。所以,育种工作者要充分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 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有关的先进科学技术,灵活而巧 妙地将其运用到育种中去,使菌种选育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
用涂石蜡的棒置于碳源 培养基中 花粉 蛇皮 人的头发
水、土壤、粪 肥
土壤、根土
水
海水、污泥 发霉的稻草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分离出的菌体
嗜粪红球、小单孢菌 属等
链霉菌属、马拉杜菌 属、小双孢菌属
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孢菌属、内孢高 温放线菌 链霉菌属 嗜热放线菌
链霉菌属 链霉菌属
诺卡氏菌 游动放线菌属
食品发酵工程-2(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及保藏)
02
微生物菌种保藏
低温保藏法
总结词
通过降低温度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从而延长菌种保 藏时间。
详细描述
将微生物菌种保存在低温环境下,通常为-18℃至-70℃,可以 显著减缓菌种的生长和代谢速度,从而延长菌种保藏时间。低 温保藏法适用于大多数微生物菌种的长期保存。
干燥保藏法
总结词
通过去除水分来降低微生物的生存能 力,从而延长菌种保藏时间。
详细描述
将微生物菌种干燥至一定含水量,通常 为5%-10%,以降低菌种的生存能力。 干燥保藏法适用于耐干燥的微生物菌种, 如霉菌和酵母菌等。
冷冻真空干燥干燥保藏法
总结词
结合低温、干燥和真空条件来更有效地延长菌种保藏时间。
详细描述
在冷冻真空干燥机中,将微生物菌种在低温、真空条件下进行干燥处理,去除 水分,从而延长菌种保藏时间。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适用于对湿度敏感的微生 物菌种,如病毒和细菌等。
03
微生物菌种鉴定
形态学鉴定
总结词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颜色、生长速度等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详细描述
形态学鉴定是微生物鉴定的基础方法,通过显微观察,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排列、运动性等特征,从 而判断其大致的分类。
生理生化鉴定
总结词
通过测定微生物对不同碳源、氮源、能源的利用以及产生的代谢产物,进一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详细描述
根据产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如离心、 过滤、萃取、沉淀等。通过实验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 和操作条件,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收率。同时,可以 探索联合使用多种分离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分离效果 。
THANKS
感谢观看
的时间和较大的培养规模。
强力霉素生产工艺
强力霉素生产工艺强力霉素生产工艺强力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于许多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都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下面介绍强力霉素的生产工艺。
一、菌种选育和菌种保藏1. 从土壤或患者分离到强力霉素产生菌,经过分离、纯化和鉴定,选择产量高、稳定性好的菌种。
2. 将所选菌种定植于含有葡萄糖、氨基酸、盐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琼脂平板上,培养并保藏于4℃。
二、种子培养1. 将菌种转接到含有发酵基础培养基的试管中,培养24小时,便得到原生种子。
2. 将原生种子转入含有发酵增强剂的麦芽提取物培养基中,培养36-48小时,得到高度活化的种子。
三、发酵生产1. 将高度活化的种子转入发酵罐,加入发酵基础培养基。
2. 在适宜的发酵温度、酸碱度和通气条件下,培养72-96小时。
3. 加入发酵增强剂,促进菌株产母菌素。
4. 根据发酵过程中的pH和溶液中的营养物质变化,适时加入补充营养基质。
5. 最后,在菌体浓度达到最佳时,通过高速离心分离产菌体和发酵液。
四、制备菌母液1. 将产菌体用适量的无菌水或缓冲液悬浮,研磨均匀。
2. 研磨后的菌体悬液通过高速离心分离出细胞碎片和悬液。
3. 取上清液,将其进行紫外灭菌处理。
五、强力霉素提取1. 用适量的有机溶剂(如醇、盐酸等)将上清液中的强力霉素提取出来。
2. 将有机溶剂蒸发,得到强力霉素的粗提物。
3. 对粗提物进行进一步纯化和结晶,得到纯度较高的强力霉素成品。
六、成品包装将强力霉素成品分装入小瓶或注射用小容器中,密封包装,并进行灭菌处理。
以上就是强力霉素的生产工艺。
这个工艺需要严格的操作控制和监测,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对菌种的选育和保藏、种子培养、发酵生产等环节都需要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强力霉素的生产工艺持续改进和优化,旨在提高制剂的产量和纯度,以满足市场需求。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保藏--基因突变
三、基因突变
2 基因突变类型-按表型分类 ➢ 营养缺陷型:因突变而丧失产生某种生物合成酶的能力,并因而成为必须在培养基中添 加某种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类型; ➢ 抗性突变型:因突变而产生了对某种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 ➢ 条件致死突变型: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生长繁殖,而在另一条件下却无法生长 繁殖的突变型;如E.coli的某些菌株37℃下生长,42℃不能正常 生长;
三、基因突变
4 基因突变的特点-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 ➢ 涂布试验:12只平板上各涂数目 相等的敏感于噬菌体T1的E.coli, 培养5h后6皿直接喷上T1,另6皿 涂布混匀后再喷T1,培养过夜后 发现重新涂布后的6皿上长出的抗 性菌落数比未经涂布的平皿上高得 多; ➢ 试验结果:如果是接触T1后才产 生抗性菌落,涂布与未涂布的平板 上抗性菌落数应该一样多;故 E.coli在接触噬菌体之前某次细胞 分裂过程中已自发产生突变;
微生物学基础
单元八 微生物菌种的 选育和保藏
项目一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三、基因突变
1
基因突变概述
➢ 基因:是一段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连续DNA片段,是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遗传信息
的基本遗传单位;它能控制遗传性状的发育,也是突变、重组、交换的基本单位;
➢ 突变:指生物体的表型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三、基因突变
5 基因突变的机制 ➢ 基因突变的原因多样,可以是自发的或诱发的,诱变又可分为点突变和畸变,归纳如下:
三、基因突变
5 基因突变的机制-诱发突变 ➢ 诱发突变中的诱变剂:凡能提高突变率的任何理化因子,称为诱变剂;种类多,作用方 式多; ➢ 碱基置换:✔属于一种染色体的微小损伤,一般也称点突变;它只涉及一对碱基被另 一对碱基所置换;分为转换和颠换; ✔转换: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 ✔颠换: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一个嘌呤所置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7.5之间。
分离嗜酸放线菌,宜 pH 4.5~5.0。
有人从碱性的加拿大土壤中分离出嗜碱链霉菌,不能
在<pH6.1~6.8下生长。估计嗜碱性放线菌也可能存在于其
他碱性环境中。
3、加入选择性抑制剂
筛选放线菌时,可加入抗真菌抗生素,但不能用抗细
菌抗生素,因放线菌对它敏感。 如分离种类较广的放线菌,在分离培养基中加抗细菌 抗生素时会使得放线菌及其细菌的数量同时减少,但如果 分离的种类不那么广,可加入放线菌能耐受的抗生素,如
从各种育种方法处理的微生物材料中分离筛选适于工
业目的的优良菌株 ;
从已知菌种和大自然中分离新菌株 • 寻找新的发酵产品的产生菌; • 寻找老产品的新的优良菌株。 从保藏机构获取菌种进行分离筛选有两个好处: 经济性 指导性
设计筛选方案时必须考虑两个要点
选择性
灵敏度
3. 新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一、
生物物质产生菌的筛选
(一) 微生物是生物产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菌种是发酵工业的基础,是发酵工业的关键。
获得微生物和新产物,关键是:
①、选择合适的微生物源; ②、建立科学的筛选方案(检测系统)。 要求:选择性强、灵敏度高。
合适的微生物源
微生物是各种活性产物的源泉,资源丰富。 医药50%的化合物与天然产物有关。 微生物菌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A
μ
B
S0
基质浓度对A、B两种菌的比生长速率(μ)的影响
当S<S0时,富集什么菌株? 当S>S0时,富集什么菌株?
连续富集培养技术分离菌株的优点
分离的菌株特别适合连续发酵生产过程 有利于分离具有某种工业生产特性的菌株 可以筛选出能共生的稳定混合培养物
B. 固体培养技术
常用于分离某些酶产生菌
③、离心法:处理放线菌繁殖体含量很低的海水,可 先将样品离心后再过滤。
④、搅动释放孢子法:收集腐烂稻草和其他植物材料 中的嗜热放线菌孢子可在空气搅动下进行。并可用一风筒 或一简单的沉淀室收集孢子。然后,用取样器将空气撞击
在含培养基的平板上。这样可以减少分离平板中的细菌数
目。
(2)化学法 在分离前加一些固体基质(把几种基质加在土壤中) 或洒些可溶性养分来强化培养基。
个平板上铺上一种试验菌。
A.富集液体培养
增加混合菌群中所需菌株数量的一种技术
技术特点:给混合菌群提供一些有利于目的菌株
生长或不利于目的菌以外的其他菌型生长的条件
培养方式 分批培养方式:以最大比生长速率 (μmax)筛 选,存在选择压力的控制、移种时间和次数等 问题
连续培养方式:以比生长速率( μ)筛选
样品采集
→样品的预处理→目的菌富集培养
→菌种初筛→菌种复筛→菌种发酵性能鉴定 →菌种保藏。
3. 新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调查研究(查阅资料) 试验方案设计 样品采集(所需微生物?) 样品预处理(目的微生物) 菌种分离
根据目的菌株及其产物特点
菌种纯化 复筛
初 筛
菌种纯化 初步工艺条件摸索, 生产性能测试
• 复印平板法
• 显微镜观察分离
不易区分同一属的不同种。
• 铺菌法
会使所需菌落污染,并且只能每平板一种试 验菌
• 复印平板法 对不生长孢子的链霉菌则不能使用,也不适 用于游动细菌的筛选。
放线菌常用筛选方法:
铺菌法
于平板上铺一层试验菌,观察抑菌圈大小, 可测定抗生素生产能力。
缺点:所需要的菌落易污染,且只能在每
选择压力:在选择培养基中加入所需酶的
基质
随机分离原理与技术
从产物入手,通过设计高产培养基和建立快速灵敏专 一的筛选方法,从随机分离的菌落中筛选出目的菌。
技术关键:产物合成条件的选择与控制及相应筛选方
法的确定。 随机分离技术举例 • 抗生素产生菌的筛选 • 药理活性化合物产生菌的筛选 • 生长因子产生菌的筛选 • 多糖产生菌的筛选
二、发酵工业菌种分离筛选原则与基本技术
(一)发酵工业菌种筛选的总趋势与要求
(二)分离筛选原理与技术 (三)应用举例
1. 菌种选择的总趋势
野生菌→变异菌 自然选育→代谢控制育种 诱发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2. 菌种选择的要求
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且生成的目 的产物产量高、易于回收;
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较快,发酵周期较短;
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抗噬菌体及杂菌污染的能力强;
菌种不易变异退化; 对放大设备的适应性强; 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 毒素。
(二)分离筛选原理与技术
1. 筛选的指导思想
2. 分离筛选工作在实际中应用的几个方面 3. 新种分离筛选原理与技术
抗生素产生菌的筛选
筛选模型:试验菌 筛选方法:
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筛选
铺菌法 复印平板法
抗药性筛选
筛选模型:氨苄青霉素和β -内酰胺酶产生菌(克雷白氏菌)协同
I
II
无试样时(不含棒酸时),I对II菌作用不大 有试样时(含棒酸时),I对II菌恢复药效,棒酸抑制
水解酶
(1)抗生素产生菌筛选 在含有敏感菌的平板上鉴定抗生作用。也可在液体培
2. 样品的预处理
目的:提高分离效率
方法:
• 物理方法:热处理;膜过滤法;离心法
• 化学方法
• 诱饵法
材料的预处理
(1)、物理法 ①、热处理:可减少材料中的细菌数。因许多放线菌 比细菌细胞耐热。 ②、膜过滤:样品中细胞数较少时(如水),可采用膜
滤法浓缩。滤膜的品种对收集菌的类型有重要的影响。
养基中,检测抗菌活性。
采用联合试验菌。 举例:枯草杆菌和绿色产色链霉菌可以分离出对枯 草杆菌抗菌活性低、对绿色产色链霉菌活性高的新抗生素。 黄色霉素族的抗生素便是用这类方法找到的。
试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代表微生物类型 革兰氏阳性球菌
枯草杆菌 大肠杆菌 分枝杆菌 白色念珠菌 青霉菌
革兰氏阳性杆菌 革兰氏阴性肠道细菌 结核杆菌 酵母状真菌 丝状真菌
高产培养基设计的几个原则
•
制备一系列的培养基,其中有各种类型的养分成为 生长限制因素;
•
•
使用一聚合或复合形式的生长限制养分;
避免使用容易同化的碳源或氮源,防止分解代谢物
阻遏;
• • •
确定含有所需的辅因子(Co2+,Mg2+,Mn2+,Fe2+); 使用pH缓冲剂以减少pH变化; 前体、促进剂及抑制剂的采用。
3、利用同一生态环境内的不同环境条件分离出更多种类 的菌株。 例如:酸性土壤圈的放线菌类群与其紧接下层的 中性圈的放线菌类群有很大不同。
4、自然环境的菌群可因人类的活动而改变。
例如:于土壤中加入去莠津会导致放线菌菌群数 量的增加。如诺卡氏菌属能生长在Carboxanilide杀真菌剂 中。 5、更新的生态环境仍有待开发。 例如,从Componia的根瘤中分离出一株放线菌; 从白蚁肠子里分离出一株类似放线菌的细菌。
1. 筛选的两种指导思想
先分离纯化,再结合工艺要求进行筛选。
分离纯化同时富于筛选条件,一步得出所需菌株。
结果有两种可能:
获得适于工业发酵菌株 只获得选育所需的出发菌株
2. 分离筛选工作在实际中应用的几个方面
从被污染的生产及科研用菌中分离目的菌;
生产中长期使用的菌种的定期分离筛选 ;
采样时应注意的问题: • 土壤微生物的分布 • 采土深度
• 土壤植被情况
• 采样季节
• 土壤的酸碱度
含微生物材料的选择
菌种来源选择标准:
1、土壤来源广泛:天然材料(土壤等)来源越广泛,含有
目的菌的可能性越大,获得新菌种的可能性越高; 2、在已适应相当苛刻环境压力的微生物类群中寻找新菌种。 例:从被污染的实验室培养基中分离出嗜盐菌,从盐场分 离出嗜盐链霉菌。
培养基中加入新生霉素(25µ g/mL)和亚胺环己酮(50 µ g/mL)
能分离出普通高温放线菌。
菌种的培养
温度和时间两方面,主要变量为时间。
培养温度:放线菌25~30oC,嗜热菌45~55oC,嗜冷 菌4~10oC。 培养时间: 是培养的主要变量,嗜温菌(链霉菌和 小单孢菌)7~14d;嗜热菌(高温放线菌)1~2d。
②、淀粉-酪素培养基: 长出的放线菌种类与几丁质培养基上生长的相似,但 其菌落的密度更大、色素更多,同时细菌也容易生长。 这种培养基中加入4.6%(m/m)的NaCl,有利于链霉 菌生长,但不是所有的链霉菌都能耐受这一浓度的NaCl。
2、选择合适的pH
大多数放线菌都是嗜中性的,分离培养基的pH通常在
一、工业生产常用的微生物及要求
(一)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指是指那些 个体微小,结构简 单,必须借助显微 镜的帮助才能看清 它们外形的一群微 小生物。
1、种类多,分布广 2、高面积-体积比,代谢能力强
3、生长迅速,繁殖快
4、适应性强,容易培养
5、易变异
最常用的工业微生物
细菌
• 醋杆菌属的醋化醋杆菌、弱氧化醋杆菌
加几丁质或碳酸钙、提高pH
(3)诱饵技术 将固体基质加到待检的土壤或水中,待其菌落长成 后再铺平板。 如:花粉、蛇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头发、涂石蜡的棒 ①、广泛使用石蜡棒技术来分离诺卡氏菌; ②、从土壤中分离耐酸放线菌。
③、有人用花粉诱饵从土壤中分离出13株小瓶菌, 其中有些是新种或亚种。
分离方法的选择
根据目的菌有无选择性特征来选择分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