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引言概述: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对于历史文献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考察。
本文整理了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重点笔记,通过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复习和准备历史文献学的考试内容。
正文内容:
一、历史文献学的概述
1.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3.历史文献的分类和重要性
二、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
1.历史文献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历史文献收集的渠道和途径
3.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保护
三、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
1.历史文献整理的步骤和方法
2.历史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技巧
3.历史文献编辑的流程和内容要点
四、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
1.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2.历史文献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3.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应用
五、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1.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3.历史文献学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总结:
通过对历史文献学的概述,我们了解到历史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环境。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历史文献学的概述、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每个大点的小点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于历史文献学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充分准备和复习,相信可以在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经部子目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2、简述十三经及成书经过①十三经内容:《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②成书过程:A、孔子厘定六经,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
B、西汉初年,由于《乐经》毁于秦火,只剩五经。
汉武帝为五经立学官,称“五经博士”。
C、东汉时,五经之外添加了《论语》和《孝经》,合称“七经”。
D、唐朝时分《礼》为“三礼”,《春秋》并列“三传”,遂成“九经”。
E、唐文宗时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
F、五代末年,将《孟子》补入经目。
G、宋代刻“十三经”,十三经之名目方固定。
3、子部类目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14类。
4、简述古代三大经学派秦火之后,老儒无书可据,只能凭借记忆口头传授。
学生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后形成定本。
后在拆除旧宅墙壁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在秦代焚书时人们收藏起来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
后人为了区别两者,就把隶书抄写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而把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本来只是抄本的不同,字句和篇章有一些差异,但因师承不同,经说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学派别。
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注重训释经书的文字名物制度。
今文经出现较早,汉武帝时立为官学,设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从而使今文经学得到广泛传播。
西汉末年,刘歆在中央总校群书,很重视古文经,建议为古文经立学官,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
以后,古文经学仍在民间传播,,东汉时先后出现了贾逵、马融、许慎等几位古文经学大师,使古文经学的势力迅速发展。
文献学复习资料
11、 《别录》——是西汉刘向编撰的西汉政府图书馆藏书书目汇编, 他将各书的序录另写一份,集为一书,叫《别录》。
科。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 规律、文献整理方法以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它是治学的 基础、资料的源头,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 学等 (网络)。 2、 文献——最初“文”指典籍,“献”指掌握、熟悉典籍的贤人。 后来发生了变化,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今指记录有知 识的一切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 觉的。 3、 聚珍本——聚珍本是指清朝武英殿以聚珍铜活字排行刊印的《古 今图书集成》,清高宗以“活字”不雅,改称“聚珍版”,因 此,武英殿排印的多种书籍即被称为武英殿聚珍本。这部书字体 细劲,行格严肃,贮在武英殿。 4、 古小说——所谓古小说,是相对近古通俗小说(白话小说)而 言,或称文言小说、子部小说、笔记小说等。程毅中的《古小说 简目》收录以文学性较强的志怪、传记为主,并参照传统史志目 录“小说家”著录源流,兼收杂家、琐记之类的作品。 5、 四部丛刊——所谓“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门传统分类法, 而丛刊及丛书。《四部丛刊》是上个世纪初,由著名学者、出版 家张济元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纂辑而成,收书468种,分初 编、续编、三编,所用底本主要是商务印书馆的藏书楼涵芬楼所 藏古本、精本,也有借来的善本,供考订古籍,整理文献时参 考,真可谓功德无量。 6、 杀青——所谓杀青是中国古代制作用以书写的竹简的一种方法, 即在将竹简用以书写前,把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其出水,以防 虫蛀;然后把竹片上的青皮刮去,以便书写,这种方法叫做“汗 青”或“杀青”。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例》---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名词解释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
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金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反切法: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字的韵母和声调,例如“都宗”“Dong”文献的涵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1.蝴蝶装:装帧术语。
印本书最初装订成册的形式。
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一张张对折起来,使之版心向内,单口向外积累下去。
再用一张整纸,顺着折缝的一边,从封面包到封底,并将每页折缝逐一粘贴在包纸上,然后再封面、封底贴上硬纸板,就成了一册书。
由于它翻阅时中间粘着两边各半页,如蝶翅般展开而得名。
蝴蝶装盛行于宋代,是卷轴装的发展,优点是使书口不外露,免受损伤;缺点是读完一页后,须连翻两页才能读到下文,且版心折缝处容易脱落。
2.类书:分类辑录古书中资料以供查检、征引之书。
大致可分为综合型和专科型两种。
综合型的兼收各类资料,是类书的主流。
三国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编的《皇览》是最早的一部,以后历代王朝大都继承这种做法。
著名的如:梁代《华林遍略》、北魏《修文殿御览》、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
专科型的大抵只收某种资料,如宋代《册府元龟》专收历代君臣故典轶事,《太平广记》专收传奇故事、野史笔记等。
类书的编制体例以分类为主,也有按韵或其他方法编排的。
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是《永乐大典》,现仅存残卷;现存最大的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记1万卷,有1.6亿字。
类书说征引的古籍数量很多,版本较早,原书现多散佚,零片碎句借此得以保存,故类书又可供辑佚校勘之用。
3.善本:一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方面均比一般本子精善的图书。
过去常指精加校勘、错误较少之本,后来其标准和范围有所发展。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举了四条:①旧刻:指宋元明遗刊,日远日鲜者;②精本:指刻印精良者;③旧抄:指昔人手写、笔黑精妙者;④旧校:指校雠精审者。
以第四条最重要。
现在善本书的范围,除大部分宋元明刻本外,也包括清代早期精写刻本,传世罕见本(包括太平天国所刻印的),名人学者题跋、批注本以及辛亥革命前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稿本或流传极少的刻、抄本。
4.校勘四法:校勘术语。
今人陈垣著《校勘学释例》第六卷校例中所讲的四种校勘方法,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与形式历史文献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文献的物质实体,称为文献的载体。
在世界历史上,泥版、纸草、牛皮、龟甲、兽骨、竹木、金石、缣jiān帛类织物直至纸张等等,先后被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于书写和印刷文字,进行社会交往,从而留下了各种载体的文献。
载体不同,文献的制作方式也不同。
以物质载体分类文献,应包括制作技术。
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可区分为八大物质技术类别。
八大类目是:①甲骨文献;②金石文献;③简牍文献;④缣帛文献;⑤抄本文献(同一种书,抄本越多,歧义也就越多,人们的版本意识也就越强烈。
);这五种不同物质载体文献,是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文献原意,口耳相授)⑥雕版印刷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的雕版技术文献,也是传统版本学研究的主体;(什么是板本?P266)⑦活字印刷与现代技术印刷文献,也是以纸为载体的近现代技术印刷文献;⑧以现代技术为载体的文献,指摆脱纸为载体的非印刷型文献,即音像、微缩与机读文献。
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1、甲骨文献以甲骨为载体的文献称甲骨文献。
甲,指龟甲,包括腹甲、背甲,以腹甲为主;骨,指兽骨,包括牛骨、鹿骨、羊骨、猪骨、马骨等,而以牛骨为主,特别是水牛的肩胛骨。
(相对柔软)(1)、甲骨文的起源甲骨文献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献,它主要是商代后期殷人占卜的记录。
商人信鬼,巫术、祈禳(瓤)、占卜和祭祀是商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以占卜和祭祀为商代最常见的两种早期宗教行为。
商代的占卜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猎、疾病、生育等等无所不占。
占卜使用后的甲骨,一般要加以慎重地埋藏,近年来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很多都是成坑出土,表明是商人有意识地保存起来的。
因此,甲骨文又称“卜辞”占卜之外,祭祀也是商代宗教生活的重要方面,卜辞记载的商代祭祀名目有几十种之多,一年360天中商王几乎无日不举行祭祀,祭祀的对象包括先王、先公、先妣(比)等祖先神以及日、月、星辰等各种自然神,祭祀的内容有献黍、献酒、献牛羊、献人牲等,祭祀的目的则有祈福、祈年、祈寿、禳灾、报恩、求雨、去病等各个方面。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20.《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纲要》,纪昀等编。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空前庞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目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最巨大的一部官修书目。
21.章学诚:章学诚(1738年-1801年),清代史学家、思想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一生精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是我国最杰出的目录学家,代表作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在系统地总结前人成就基础上,完整地提出目录学思想,明确提出目录学的功用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又提出“六经皆史”说,强调“史德”(增补刘知几史学、史才、史识之说);在校勘、辑佚思想方面,有突出贡献。
29.版本:最初写作“板本”,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复制文献主要依靠抄写的方法,抄写的文献称“抄本”或“写本”。印刷术发明以后,可以通过刻字印刷的方式复制文献,这种印刷文献称为“板本”。
30.《校勘学释例》:校勘学专著,陈垣著,在书中他对所发现的沈家本《元典章》的12000多条错误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000多条分为5类,加以归纳分析,总结其错误的原因。又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概括校勘四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校勘四法从理论高度来看,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对后人校勘工作起了普遍的指导作用。
19.胡应麟(《经籍会通》、《四部正讹》:胡是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的文献学家,嗜书,藏书注重实用。《经籍会通》是他对历代书籍编纂源流、散失混杂、刻印收藏等情况做综合性、比较性研究后的成果,是一种议论与记载合编、考辨与传闻共存的古代文献史笔记。而《四部正讹》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地道的辨伪著作。书中首先说明辨伪的重要性,伪书的种类及其由来,也谈及辨伪的方法与工具,对辨伪和整理古书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13.《经典释文》:是隋末唐初著名的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陆德明在校理群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校勘学巨著。共30卷,综考诸书源流,各为叙论。一部集汉魏六朝音义,校勘成果之大成的著作。贡献:“朱墨别异”、“摘字为音”、博采异说。书中的校勘理论和方法被后代继承,成为历史文献校勘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编年体(392-397):在中国历史文献纵多体裁中最先形成,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排比记述史事。内容以叙事为主,兼载人物和言论,叙事方法以顺叙为主,间或追述往事,预诉后果。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8.六经:是儒家经典的统称,亦称六学、六艺、六籍。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六经》进行了整理,对文献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9.《别录》《七略》:书名。《别录》为西汉刘向在主持整理国家图书藏书时, 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
14.《三国志注》:南北朝时宋文帝令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三国志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是以补阙、备异、矫妄、论辩四者相结合的。所引材料首尾完备,而且都注明了出处。保存史料、丰富注史的方法、发展史学批评,开创了一种史注新法,对传注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3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一、甲骨文名词解释: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先生于1925年提出的考证古史的方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后陈寅恪先生论二重证据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重证据法的价值根本在于它开拓了史料的来源,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二、《尚书》一、名词解释:1.《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故秦博士济南伏胜口授29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
文帝时晁错用汉隶写定,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除《书序》外,《今文尚书》实际只有28篇。
2.《古文尚书》:相传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经孔安国用今文校读,较《今文尚书》多16篇,因为是用汉以前古文字抄写的,故名《古文尚书》,当时虽未列入学官,但己私下传授。
已佚,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
今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和汉孔安国《尚书传》是东晋梅赜所献,唐初被奉为经典,后经几代学者的相继考证、辨伪,现学术界已公认它是伪作。
二、《尚书·牧誓》译文:时当甲子这天拂晓,周武王及早来到商都郊外一处名叫牧野的地方,举行战前誓师。
周武王左手握定黄灿灿的圆口大斧,右手持住白晃晃的带穗军旗,高声说道:“远道辛苦了,将士们!”周武王率众宣誓说:“啊!我们尊敬的友邦国君和众官员: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各路将士。
高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立起你们的矛,跟我参加宣誓。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刘向: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后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2.今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之后,大量书籍毁佚,一些经典依靠今文经师口耳相传,以隶书著之竹帛,成为所谓今文经书。
古文经的则是流传下来或重新发现的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古本。
今古文经书差异很大,彼此有异文。
篇章也有不同。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
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
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
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
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
趋近混于一同。
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2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4.《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5.《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
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9篇,也称《古文尚书》。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诒让《契文举例》---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亮文、向达、王崇明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振《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名词解释文献、辨伪、辑译、向、三通、校勘、玄、四分法、六分法、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
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金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反切法: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字的韵母和声调,例如“都宗”“Dong”文献的涵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围的记录文字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中国文献学新编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献学新编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编形体编第一章记录文献的载体(1)甲骨文:指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是出土于殷墟的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
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的价值:内容涉及国家的征伐,狩猎,农事,疾病灾异,祭祀等。
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结构、思想信仰、风土民俗及帝王世系等历史具有重大史料价值。
(2)金文:金指铜和锡的合金,在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上面,常常铸上或刻上文字,这就是铜器铭文,又称“金文”。
(3)第一步著录甲骨的专书,1903年拓成的《铁云藏龟》。
(4)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字研究的开始是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二卷。
(5)甲骨文的第一次发现,清光绪二十五(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
(6)1965年考古研究所编辑出版的《甲骨文编》,作为甲骨文的字典使用。
(7)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合集》,是我国第一步大型甲骨文资料汇编。
(8)金文的价值:1、比竹帛,石刻更为坚实,不容易削蚀腐烂,所以它对保存文献所起的作用,更加持久。
2、金文有补证史实的作用。
3、文字研究的价值:a.从商周金文的文字结构来看,它的构造方法可用古代的“六书”来解释,“六书”形声字用声符表音,可以造出大量新字,而金文比甲骨文用形声造字的更多,可见金文在当时已经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
秦汉时铭文转向小纂和隶书,这也完全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
B局限:铜器可以刻录文字的地方有限,而且在铜器上刻铸文字比刻石艰难,这些都限制了金文的发展。
(9)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用来书写的木板称作“牍”也称为“方”,编联诸简称为“策”。
方策即方册,都是这种用竹木写成的书籍。
(10)古人通信,常用一尺长的木牍书写,故书信又称“尺牍”,上面再加上一块木片,写收信人的姓名,称为“检”,是信封的起源。
(11)简牍的价值:1、寿命长,简牍直到晋代才被纸取代,保存时间最长;2、反映文字载体的进步,由凿刻到书写;3、具有丰富的史料、文字、文化等的价值。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复习题一、掌握和熟悉基本常识1,后汉熹平年间刊刻之熹平石经,堪称文献传播之大事。
2,中国古代目录学萌芽于先秦,而正式兴起于西汉。
3,旋风装因其将书页鳞次栉比的相连,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4,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为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5,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书籍。
它始自唐代,分类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分类。
以刻印主体论,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6,卷轴装为写本书的主要装帧形式。
7,版心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的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
8,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9,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10,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容量大。
11,张之洞《书目答问》为近代目录名作。
12,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即本校。
13,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14,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版本、校勘三方面内容。
二、基本概念要熟悉和掌握1,善本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2,讹、脱、衍、倒说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
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3,反切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字。
此法注音即反切法。
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
4,经折装经折装是将卷轴改为折叠式,书纸仍由多张纸粘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一定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页,前后则用两块与折页相同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一、填空题1.“文”之古义为文章,“献”之古义为贤才,孔子所谓“文献”意为礼以及熟悉礼、制定礼的人;而“文献”今义则为古籍,既包括书本之记载、耆旧之言论,还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碑拓、文书、档案、契约、信札、手稿等文字遗存。
2.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七略》(刘歆以其父《别录》为基修补而成)。
3.唐代孔颖达撰《五经义梳》、《五经正义》。
4.古籍版本可分写本(含稿本、钞本)、刻本两大类。
5.宋人的金石学后来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6.现存最早的官修目录是《崇文总目》。
7.班马异同:内容之异同(汉书于承袭《史记》内容之外,亦有增改,体现于取消《项羽本纪》,增立《惠帝纪》、《百官公卿表》,也在帝纪中增载诏令,列传中增载奏疏)、体例之异同(基本沿袭《史记》体例,亦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并创《艺文志》、地理志》、《刑法志》)、文风之别(一豪放挥洒,一精细谨严)、思想之别(一好恶分明,一中庸正统)。
8.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
其中裴注重集释,司马注重考辩,张注重地理,各有千秋。
9.甲骨四堂为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10.被称作史学双璧的是《史通》和《文史通义》。
11.西晋之荀勗的《晋中经簿》开四部分类之先河。
12.《四库全书总目》为清代目录学之顶峰。
二、名词解释1.编年体:按年月日编排史实的史书体裁。
目前可见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孔子所撰《春秋》。
编年记事为编纂历史之最初亦是最简之方法,其原因在于史料以岁次记注。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述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经济、文化、典章制度的详情。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的史书体裁。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孝景帝本纪、孝武帝本纪
《史记》的书
礼书、乐书、历书、律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司马故里;源远流长;迁生龙门;年十岁则诵古文;耕牧河山之阳;家徙茂陵;二十壮游;出仕郎中;奉使西
综合
简答
划线 第三节 刘向《别 录 》 与 刘 名词 歆《七略》
列举 问答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8
征巴蜀以南;扈从武帝;负薪塞河;授学于董仲舒;问故于孔安国;私淑至圣先师孔子;受遗命于太史公;李
定,而蒙古之师至矣”。
书厄形成的原因
一是最高统治者毁坏文化的政策,一是农民战争,一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南侵,一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引
起的混战。总之,时代的治乱同历史文献的聚散有着直接的关系。
封建社会学术思想发展脉络。 汉代——注经 六朝——义疏 唐人——正义 宋代——义理 元明——空谈 清人——考证
)”。
A.新注 B.笺 C.疏 D.集解
相对来讲,忽略了(
)的功用,好似进入了“走马观花”的怪圈。
A.传注学 B.辨伪学 C.版本学 D.目录学
古籍文字形成错漏的原因,大致有五:
(1)保存不当。(2)传抄失误。(3)擅自改动。(4)因避讳而改字。(5)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有意义改文
献。
校勘方法有(
句读
划线
选择
第三节 其他文化 成就对历 史文献学 发展的影 响
列举 名词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3
的政治和道德的使命。这也正是民族整体文化特征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体现。
历史上,最初给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涂上政治和伦理色彩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当时,孔子因
感“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遂采取以述为作的方式,把古代历史文献整理编订为书、诗、礼、乐、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 4.《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 5.《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
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篇,也称《古文尚书》。
中国历史文献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杭州师范大学1.荀勖的目录学著作是《中经新簿》()。
答案:对2.《全唐诗》是一部辑佚作品。
()答案:对3.文源阁毁于八国联军侵华之时()。
答案:错4.《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
()答案:对5.《说郛》是元明之际比较为有名的类书()答案:错6.宋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是李昉的《册府元龟》。
()答案:对7.线装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形式()。
答案:对8.居延汉简是现存最早的出土文献。
()答案:错9.缣帛作为书写材料,始于秦朝。
()答案:错10.按照《中经新簿》的甲乙丙丁分类法,司马迁的《史记》应该归入乙部。
()答案:错11.中国古代最早著录版本信息的目录学著作是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
()答案:错12.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是《契文举例》。
()答案:错13.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丛书是《皇览》()答案:错14.丛书和类书都适合用于辑佚。
()答案:错15.《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四库馆臣辑佚的。
()答案:对16.宋代的私人藏书目录有()。
答案:《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郡斋读书志》17.校勘的主要方法有()答案:理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对校法18.地方志的种类有()。
答案:县志###省志###州志###府志19.古人作伪书的动机包括()。
答案:炫名###争胜###射利###传道20.下列哪些属于清代辑佚的成果()。
答案:《旧五代史》###《汉唐地理书钞》21.张之洞对于善本的定义是()。
答案:足本###精本###旧本22.敦煌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包括()。
答案:废弃说###避难说23.目录的类型包括()。
答案:公藏目录###私藏目录###专科目录###史志目录24.唐代官修正史包括()。
答案:《周书》###《陈书》###《隋书》25.《四库全书荟要》曾收藏于()。
答案:味腴书屋###摛藻堂26.明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一、“文献”的概念①早期含义:“文”,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材料;“献”,指的是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包括其所见闻的东西即文化记忆、口传议论以及自身的践行礼仪等。
②《文献通考》中及其以后“文献”的含义:“文”指的是叙事之文,包括经史、会要、传记等;“献”指的是议事之文,包括臣僚奏疏、诸儒议论、名流燕谈等。
实际上是将文献本原的范围扩大,几乎等同于典籍。
明代以后,文献基本上指的是典籍资料。
③现代:广义上讲,文献指的是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狭义上指的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即以图文形式记录知识的金石、绢帛、竹木、纸张等载体。
二、目录学1.分类法的演进(1)最初的分类法:根据《周礼·春官·宗伯下》,不同的王官执掌不同类型的典籍档案。
大致可分为官守内的(如经传、诸子、诗赋等)和官守外的(兵书、数术、方技等)(2)六分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
起源于刘向校书时的不同分工。
西汉成帝时,广求天下图书,并集中于宫廷。
又命刘向负责对书籍进行整理,其中刘向亲自负责校六艺、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刘向逝世后,其子刘歆继续组织校书工作,并撰成《七略》一书,正式确立了图书的六分之法,将图书分为6大类38小类。
东汉班固将《七略》改写成《汉书·艺文志》,而分类法没有变化。
六分法是我国古代图书第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的分类方法,大致确立了古代图书分类的基本框架。
在此基础上,又演进出了四分法、七分法、五分法等不同的分类法。
(3)四分法:又称四部分类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
始于西晋时期。
西晋荀勖根据魏郑默《中经》修撰《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收六艺、小学,乙部收诸子、兵书、数术,丙部收史书等,丁部收诗赋、图赞、汲冢书等。
东晋李充修《晋元帝四部书目》,大致沿袭了四部的划分,并将原丙部调成乙部。
至唐初修《五代史志·经籍志》即《隋书·经籍志》时,正式以经、史、子、集命名四部,从官方层面完善确立了四部分类法。
此后官私书目大致均按照四分法对图书进行分类,只是对个别细目略有调整,其基本框架未能有所变动。
至清代乾隆时期,《四库全书总目》的修成标志着四分法发展到巅峰。
四分法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终极分类,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能恰当地收录丛书等,也有人做出过改进,只是未能成为主流。
(4)新分类方法:①十进分类法:西方近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由美国人杜威创制。
这种方法把图书分为十部,每部又分十类,每类之下又有子目,目之下还可以十分。
登录时,以百位代表部,十位代类,个位代目,以下隔以小数点,代表分项小科目。
该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
我国于20世纪初引进十进分类法,并得到广泛推广使用。
②中图法:即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图书分类方法。
这种方法以A-Z代表不同的大类,以下再用数字分成不同的小类。
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
(5)《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小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2.重要的目录书(1)《汉书·艺文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汉书》十志之一,汉代班固作。
依据刘歆《七略》编辑而成且略作调整,将原书《辑略》分别编入各类之中。
采用六分法,将图书分作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此下又细分为38小类。
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各书无提要,其总序历叙上古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
(2)《隋书·经籍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原为《五代史志》之一,附于隋书之后,故名。
唐代魏征编。
采用四分法,将古今图书分作经、史、子、集四大部,第一次在史志目录中确立了四部分类法。
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仅有简要记录。
其总序历叙汉代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
(3)《文渊阁书目》(御制书、官修书列于经部之前;表明书的存佚情况:完全、阙、残缺)(4)《明史·艺文志》①稿本来源:尤侗、黄虞稷、倪灿均编辑过《艺文志稿》②特点:只记载有明一代的著述(之前的目录记载的是一朝藏书)。
性质上属于知见目录,参考了许多公私藏书目录。
采用四部分类法,但在细目上有特点。
如正史类收编年、纪事本末等体;名、墨、法、纵横等诸家如杂家类;总集类中收制举书。
收书不足以体现有明一代全部藏书(5)《千顷堂书目》:记述有明一代著述的目录书,清代黄虞稷著。
或为《明史·艺文志》蓝本,或为其副产品。
(6)《四库全书总目》:清代大型目录书,清代纪昀等编主要收录的是《四库全书》所收书及部分未收书,采用四部分类法,每部之前有大序,各类之前有小序,各书均有提要。
(7)《天禄琳琅书目》及《后编》特点:把盖在书中的藏书印原样编入(朱文——阳文,白文——阴文)及其被加盖的页数三、版本学1.书籍的装帧与版式(1)装帧形制①卷轴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也称卷子装。
最早出现于汉代,盛行于魏晋至唐五代时期。
基本上由卷、轴、褾、带、签等部分组成,其形制为将写页或印刷页一张张粘连起来,成为一长卷,用硬木、琉璃等材料作轴粘于纸的左端,然后从左向右卷成一卷,然后用带子捆扎,以牙签标识。
贮存时外面裹上书帙以保护,插架存放。
唐以前的书籍大多采用该形制装帧。
由于阅读时需要镇尺,且不便于阅读书中的任意位置,因而五代以后逐渐推出书籍装帧的主流。
②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最早出现于唐代,使用面较为狭窄。
关于其形制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在卷轴装的底纸上将写好的书页按顺序,自右向左先后错落叠粘,然后从左向右卷起,成为一轴。
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用一张纸粘连后的形态。
由于静止时书页状似龙鳞,翻阅时纸页翻飞似旋风,故名。
该装帧实际上是对卷轴装的改进,也是转向册页形式装帧的过渡形态,由于两面有字(除第一页外),因而便于阅读。
今实物仅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王仁昫《补缺刊谬切韵》。
③经折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盛行于隋唐时期,大多应用于佛经的装帧。
其基本形制为:将长幅纸卷按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成为一厚叠,然后首尾各加粘一张硬纸板或木板做保护书的封面与封底。
该形制是对卷轴装的改进,由于阅读时两面有字,因而较为方便。
不过折页的接连出容易断裂,南宋以后仅有佛经依然延续该形制。
④蝴蝶装:简称蝶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出现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元、明时亦有使用。
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页子向内对折,版心向内,然后将每一页背面的中缝黏在一张裹背的纸上,另外三边切齐,再在封面、封底黏上硬纸板。
书页展开时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状似蝴蝶展翅,故名。
这种形制使得书口不外露,避免了损伤,贮存时书背朝上,书根朝外。
但阅读时须连翻两页方可继续阅读,较为不便。
蝴蝶装是印本最初装订成册时的形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⑤包背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出现于南宋后期,盛行于元明。
该形制是对蝴蝶装的改进,即把书页正折,版心向外,折好的书页以书口版心为准对齐,早期将书页黏在书背上,再裹书皮;后期则在右侧打眼,用纸捻订住,再用书衣绕裹书背,故名。
这种装帧形制克服了蝴蝶装读一页须翻两页的弊端,便于阅读。
存放时为平放,树根朝外。
但经久翻阅,书页易散落。
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均采用此种装帧。
⑥线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起源于五代,盛行于明中叶以后至民国时期,是我国晚期古籍最常采用的装帧形制。
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书页正折,版心向外,在书页的右侧打眼后加纸捻草订。
装订时则将封面裁成与书页大小一致的两张,分别加于前后,最后打孔穿双根丝线订成一册。
根据打孔的多少可分为四孔装、六孔装、八孔装等,保存时须与函套配合。
线装书便于翻阅且不易脱落,而且还便于重装。
线装是对包背装的改进,使得古籍装帧基本定型。
(2)单页书版式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区域称作版面..,下边的..,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的叫做天头叫做地角..,左右都叫边.。
版面的四周叫做版框..,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拼成版框的线叫做边栏..,亦称栏线左右的叫左右栏。
又分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博古栏等。
版面用直线划分为若干行,直线之间的部分称作界行..。
半页×行×字称作行格,亦称行.款.。
版面中心的界行称作版心..。
往往用花纹或..,采用包背装或线装后,版心向外,亦称书口直线分为三部分,花纹称作鱼尾..,分叉的部分正当版面的中心,作为对折书页的中心线。
版心上下鱼尾到版框之间的部分称作象鼻..,有黑、白、大(粗)、小(细)等区别。
蝴蝶装中,版框左栏外上端刻有小长方格,称作书耳..,标记页数或篇名。
(3)外形结构最外面的上下两层纸称作书衣..,亦称书皮..。
贴在书衣左上方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签称作书签..,订线一侧用细绢包裹的上下角称作包...。
线装书中,书衣右侧有装订线的部分称作书脑角.。
书册上部的横截面称作书首..或书脊..,左侧的称作..,右侧横截面称作书背..,下部称作书根书口..。
书衣内的题有书名的一页称作封面..或扉...,封面之前常有白纸或浸有药水的纸,称作护页页.。
2.雕版印刷的工序:①选材:一般选择坚硬耐久的枣木、梨木或梓木。
②制版∕加工为书版。
③写样:请专人将内容以及板框、栏线等一起写在薄薄的纸上。
④刻板:将版样反贴在涂有浆糊的书版上,反复轻刷纸背,使字迹留在版片上,待干燥后刻板。
⑤印刷:在版片上刷墨,将纸铺上去,在纸背用软毛刷轻刷,使着墨均匀。
⑥装订:将印好的散叶装订成册。
※活字印刷不受重视的原因:①学者的个人情趣左右;②藏书家重雕版轻活字;③活字不易保存,且多次印刷后会变模糊;④印书的成本较大。
四、校勘学1.文献错误产生的原因和类型(1)原因:原稿的错误、写样的错误、刻工的错误、抄书者的错误。
(2)类型①错讹:包括形讹、音讹、意讹等。
②衍文:指的是掺入不该有的文字。
③脱文:原书该有的文字缺失(夺:文字有脱漏),包括阙文(个别字缺失)和佚文(整段文字缺失)。
④倒置:文字顺序颠倒,包括倒乙(相邻两字颠倒)和错简(大段文字的错乱)。
⑤其他:正文与注文相混杂、上下文字合为一字、一字分为上下两字等。
2.校勘的原则校勘以恢复古籍本来面目、提供最接近原稿的善本为目的,因而其最根本的原则是存真复原。
所谓“真”和“原”是指原作者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之真、原稿原貌之原。
校勘意义上的正误不等同于所载史实是否真实可靠、文学表现是否完美等额外的情形,而是原作者所使用的文字与表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