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糖代谢09临医.ppt.Convertor
《糖类代谢》PPT课件
可逆反应,葡萄糖激酶是酵解过程中第一个调节酶。
精选课件ppt
10
(1)糖原分解生成6-磷酸葡萄糖
糖 原 (Gn)
磷酸化酶
H3PO4 糖 原 (Gn-1)
HO CH2
OH
O OH
O P O CH2
OH OH
OP O
OH
OH HO
OH OH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1-磷酸葡萄糖
O
OH OH
(glucose-1-phosphate)
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
精选课件ppt
11
(2)6-磷酸葡萄糖转化成6-磷酸果糖(6-P-F)。
这是一个同分异构化反应,由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所催化。 这一步酶促反应将羰基键C1移至C2,为C1磷酸化作了准 备。反应中间物是酶结合的烯醇化合物。
精选课件ppt
12
(3)F-6-P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F-1,6-2P),催化此反应
甘油醛-3-磷酸氧化产生的高能中间物最后转化成甘油 酸-3-磷酸并产生ATP,这是酵解过程中第一次产生ATP的 反应,也是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反应。 因为一分子葡萄糖产 生2分子三碳糖,因此共产生2分子ATP。
精选课件ppt
18
甘油酸-3-磷酸转变成甘油酸-2-磷酸,催化此反应的酶为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第四章 糖代谢
精选课件ppt
生物化学 1
教 容学
内
糖在动物体的一般概况 糖的分解供能 磷酸戊糖途径 葡萄糖的异生作用 糖原 糖代谢各途径之间的联系
精选课件ppt
2
第一节 糖在动物体内的 一般概况
教
学
糖的生理功能 糖代谢概况
生物化学第四章糖代谢ppt课件
吸收机制
单糖主要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以 主动转运方式吸收进入血液。
影响因素
糖的消化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 食物中糖的
吸收后的单糖主要通过门 静脉进入肝脏,再经血液 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 官。
淋巴运输
少量单糖和寡糖也可通过 淋巴管运输到血液循环中 。
06 糖原的合成与分 解
糖原的合成
合成部位
肝和肌肉是合成糖原的主要器官,其中肝糖原占总量10% ,肌糖原占90%。
合成原料
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单糖。
合成过程
包括活化、缩合、分支和交联等步骤,最终形成具有高度 分支结构的糖原分子。
糖原的分解
01
分解部位
主要在肝脏和肌肉中进行。
02 03
分解过程
柠檬酸循环
在线粒体中,丙酮酸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CO2、 H2O和大量ATP。
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 2
能量供应
糖有氧氧化是体内主要的能量供应途径,为细胞 活动提供ATP。
物质代谢枢纽
糖有氧氧化连接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 ,实现能量转换和物质转化。
3
维持血糖水平
通过糖有氧氧化,可以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 内。
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激素调节
胰岛素促进糖有氧氧化,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则抑制该过程 。
底物水平调节
细胞内糖浓度升高时,可促进糖有氧氧化;反之,则抑制该过程。
酶活性调节
关键酶的活性受到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共价修饰调节,从而控制糖 有氧氧化的速率。
05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磷酸戊糖的形成
在磷酸戊糖途径中,葡萄糖首先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葡萄糖6-磷酸,随后经过异构化反应生成果糖-6-磷酸。果糖-6-磷 酸再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果糖-1,6-二磷酸,最终裂解成两个 磷酸丙糖分子。
糖类代谢PPT课件
吸收速率
不同糖类的吸收速率不同, 如葡萄糖的吸收速率较快, 果糖较慢。
吸收部位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 但结肠也有一定的吸收功 能。
血糖的调节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饱腹感与饥饿感
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 糖。
饱腹感激素如GLP-1和饥饿感激素如 ghrelin对食欲的调节。
肝糖原与肌糖原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以维持 血糖稳定,肌糖原则储存葡萄糖。
感谢观看
THANKS
三羧酸循环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为34分子ATP,其中1分子ATP来自乙酰 CoA与草酸乙酸结合的反应,其余33分子ATP来自其他三个步骤催化的 反应。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定义
氧化磷酸化是线粒体内进行的一系列的氧化反应和磷酸化反应,是细胞产生能量的主要方 式。
氧化磷酸化步骤
氧化磷酸化包括两个步骤,分别是电子传递链和ATP合成酶催化的反应。电子传递链将 NADH和FADH2的电子传递给氧,生成H+,同时生成ATP。
02
糖原的合成需要限速 酶
糖原的合成酶是糖原合成的关键酶, 其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如激素 、血糖水平等。因此,糖原的合成速 度受到限制。
03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相 互制约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是相互制约的过程 。在血糖水平升高时,糖原的合成增 加,而在血糖水平降低时,糖原的分 解加速。
蔗糖和淀粉的合成
蔗糖是植物体内主要的贮存光合产物 的形式,也是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形 式。蔗糖合成酶是蔗糖合成的关键酶。
化的反应。
三羧酸循环
01
三羧酸循环定义
三羧酸循环是线粒体内进行的一系列的氧化反应,是细胞产生能量的主
要方式。
糖代谢ppt课件
大叶性肺炎的本质是:( )
A.浆液性炎 B.纤维素性炎 C.化脓性炎 D.出血性炎 E.蜂窝织炎
男性,25岁。酗酒后突然起病,寒战, 体温39.5℃,三天后感到胸痛、咳嗽, 咳铁锈色痰。X线检查,左肺下叶有大片 密实阴影,其可能患有:( )
A.急性支气管炎 B.小叶性肺炎 C.病毒性肺炎 D.肺脓肿 E.大叶性肺炎
-
35
3.并发症
(1)肺肉质变:
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 → 蛋白溶解酶不足
→ 纤维素:机化 → 肺组织:褐色肉样
-
36
大叶性肺炎的肉质变是由于:( )
A.中性白细胞渗出过多 B.中性白细胞渗出过少 C.纤维蛋白原渗出过多 D.红细胞渗出过多 E.红细胞渗出过少
-
37
(2)胸膜肥厚和粘连:
纤维素性胸膜炎 →机化→胸膜肥厚或粘连
呼
第 十
吸 系
三 章
肺----急性渗出性炎症
呼吸系统:多发病、常见病
-
2
分类
根据病因可将肺炎分为
❖感染性: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性、
真菌性、寄生虫性
❖理化性:放射性、吸入性、类脂性 ❖变态反应性:过敏性、风湿性
-
3
根据发生部位、累及范围可将肺炎分为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
常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
长期卧床、慢性心力衰竭 → 坠积性肺炎 全身麻醉、昏迷、胎儿宫内窘迫 → 吸入性肺炎
-
43
2.病理变化
化脓性炎症 肺小叶 两肺各叶 下叶、背侧
肉眼观察:
病灶:散在、多、灰黄色,可挤出脓液,
直径 0.5~1㎝(肺小叶)
严重者:病灶融合 → 融合性小叶性肺炎
糖代谢(共108张PPT)
G
小肠粘膜细胞
ATP
ADP+Pi Na+泵
细胞内膜
门静脉
K+
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Na+-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 SGLT) 11
4.葡萄糖吸收途径
SGLT
小肠肠腔
肠粘膜上皮细胞
GLUT : 葡 萄 糖 转 运 体
(glucose transporter),已发
乙醇+CO2
• “Glycolysis” 糖酵解起源于希腊词汇“glycos (sugar, sweet) 和
lysis (dissolution)
25
(二)反应部位:细胞液(cytoplasm)
(三)过程:分为4个阶段,11步反应
①
②
葡萄糖→1,6Leabharlann 二磷酸果糖→磷酸丙糖×22H×2
③
乳酸×2
④ 丙酮酸×2
2-磷酸甘油酸 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34
Glu
ATP
ADP
G-6-P
(8)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F-6-P
ATP ADP
F-1,6-2P
COOH
COOH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NAD+
NAD+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CO
磷酸丙糖异构酶
CH OH
C H 2O H
糖代谢-课件(PPT演示)
几丁质
β-1,4连接的N-乙酰葡萄糖胺 离子交换色谱用、 烟过滤嘴用(脱色)、 接着力强的 涂料,染料、色增艳(照相材料 )、制纸,印刷 、吸 收性外科缝线、 医药、农药的缓释 (包衣)、乳化、 吸湿、保水(化妆品 )生物活性 (细胞免疫的激性、 肝素代用、降胆固醇、促进创伤愈合 )
目录
结合糖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NAD+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COOH
CO P
CH2
ADP
ATP
K+ Mg2+
丙酮酸激酶 (pyruvate kinas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第二步底物水平磷酸化 第三步不可逆反应
COOH C =O CH3
* 部位:胞液及线粒体
淀粉颗粒
淀粉 根据结构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 淀粉。
直链淀粉由D-Glc通过α1-4键连 接而成。 支链淀粉大约每25-30个α1-4键 连接的葡萄糖处有一个α1-6连接 的葡萄糖分支。 支链淀粉与糖原结构类似,但糖原 分支程度更高。
目录
糖原和淀粉的高级结构
糖原、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α1-4连接导致几千个葡萄糖残基 组成的多聚体紧密盘绕为螺旋结构,形成动植物细胞中致密的 颗粒。
• 掌握三羧酸循环反应的亚细胞部位、反应 过程、限速酶、特点及生理意义,了解其 调节。
目录
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这是糖的主要功能。
2. 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质的原料
如糖可提供合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 核苷等物质的原料。
第4章糖代谢
(3)糖脂 糖脂是由单糖或寡糖与脂类结 合而成,包括鞘糖脂和甘油糖脂两类。
二、糖的生理功能
(一)氧化供能 正常情况下机体所需能量 的50%~70%由糖氧化供给。1g糖在体内完全氧化 可释放16.7kJ(4.1kcal)的能量。
三、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1. 必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因脱下的 H要与O2结合生成H2O。
2. 反应不可逆,属于单向循环,朝一 个方向周而复始地进行,每循环一次相当 于消耗1分子乙酰CoA,其中柠檬酸合成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是限 速酶。
3. 有四次脱氢,二次脱羧, 产生2CO2 以NAD+为受氢体的三次, 3NADH 9ATP 以FAD为受氢体的一次, FADH2 2ATP
1,6-二磷酸果糖
醛缩酶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特点:
反应可逆,且生成的磷酸二羟丙 酮和3-磷酸甘油醛可相互转化。
2
3-磷酸甘油醛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NAD+ NADH+H+
丙 酮 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磷酸甘油酸激酶
ATP
3-磷酸甘油酸
特点:
1. 是糖酵解的产能阶 段,产生2×2ATP。
4. 产能 1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产生 12ATP,其中11分子经氧化磷酸化产生,1分子 经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
5. 中间产物的补充 由于三羧酸循环的中间 产物还可进行其他代谢,因此必需补充消耗的 中间产物,保证三羧酸循环的速度。
四、ATP生成的计算
38(36)ATP
糖代谢ppt医学课件
(三)糖原合成的特点
1、糖原合成需要引物 2、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的关键酶 3、糖原支链结构的形成需要分支酶的作
用 4、糖原合成是消耗能量的过程
12~18G
糖原合酶
分枝酶
糖原引物
糖原合成的限速酶
二、糖原分解
(一) 概念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二)糖原分解反应过程
1. 糖原分解为1-磷酸葡萄糖
二、糖代谢概况
体内糖的来源 主要来自植物,从动物性食物中摄入的糖
量很少。 糖的消化
经消化道水解酶的作用分解为单糖(主要 是G)。 糖的吸收
经小肠黏膜吸收入血成为血糖。
糖代谢概况
第二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
糖原是由若干葡萄糖 单位组成的具有多分支 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
支链末端为非还原端, 分支越多,非还原端越多, 糖原的溶解度越高。
丙酮酸激酶为第三个限速酶
3. 乳酸的生成
缺氧情况下,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所需的NADH+H+提供来自3-磷酸甘油醛的脱氢反 应。
糖酵解反应全过程
ATP ADP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2×乳酸
ATP 6-磷酸果糖
ADP 1,6-二磷酸果糖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2×丙酮酸 2×NADH+ 2H+ 2×NAD+
糖原
……O
非还原端
CH2OH O
OH
O
OH
CH2OOH
OH
O
OH
CH2OOH OH
OH O
……O
CH2OOH
OH
O
OH
CH2OOH
OH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代谢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第四章王晓华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其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一)糖的概念(二)糖的分类及其结构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monosacchride)寡糖(oligosacchride)多糖(polysacchride)结合糖(glycoconjugate)葡萄糖(glucose)——已醛糖果糖(fructose)——已酮糖1. 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
目录半乳糖(galactose)——已醛糖核糖(ribose)——戊醛糖目录2. 寡糖常见的几种二糖有麦芽糖(maltose)葡萄糖—葡萄糖蔗糖(sucrose)葡萄糖—果糖乳糖(lactose)葡萄糖—半乳糖能水解生成几分子单糖的糖,各单糖之间借脱水缩合的糖苷键相连。
3. 多糖能水解生成多个分子单糖的糖。
常见的多糖有淀粉(starch)糖原(glycogen)纤维素(cellulose)①淀粉是植物经光合作用形成,是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淀粉颗粒目录a-1,4-糖苷键②糖原是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目录③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目录4. 结合糖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
糖脂(glycolipid):是糖与脂类的结合物。
糖蛋白(glycoprotein):是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物。
常见的结合糖有第一节概述Introduction一、糖的生理功能1. 氧化供能如糖可提供合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核苷等物质的原料。
3. 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这是糖的主要功能。
2. 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质的原料如糖是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的组成成分。
二、糖的消化与吸收(一)糖的消化人类食物中的糖主要有植物淀粉、动物糖原以及麦芽糖、蔗糖、乳糖、葡萄糖等,其中以淀粉为主。
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淀粉麦芽糖+麦芽三糖(40%)(25%)α-临界糊精+异麦芽糖(30%)(5%)葡萄糖唾液中的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α-临界糊精酶消化过程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胃口腔肠腔胰液中的α-淀粉酶食物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因人体内无 -糖苷酶而不能对其分解利用,但却具有刺激肠蠕动等作用,也是维持健康所必需。
纤维素比重小,体积大,在胃肠中占据空间较大,使人有饱食感,有利于减肥。
(二)糖的吸收1.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2. 吸收形式单糖ADP+PiA TPGNa+K+小肠粘膜细胞肠腔门静脉3. 吸收机制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Na+-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 SGLT)刷状缘细胞内膜4. 吸收途径小肠肠腔肠粘膜上皮细胞门静脉肝脏体循环SGLT各种组织细胞GLUTGLUT:葡萄糖转运体(glucose transporter),已发现有5种葡萄糖转运体(GLUT 1~5)。
血糖三、糖代谢概况食物糖消化葡萄糖吸收(肝脏)葡萄糖肝糖原合成分解乳酸糖异生(血液)肌糖原葡萄糖合成有氧氧化CO2+H2O+A TP糖酵解乳酸+A TP血乳酸(肌肉)转变为其他物质(大量)(少量)第二节糖的无氧氧化Glycolysis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糖酵解(glycolysis)的定义* 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 糖酵解的反应部位:胞浆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和少量能量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称之为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由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⑴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一)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哺乳类动物体内已发现有4种己糖激酶同工酶,分别称为Ⅰ至Ⅳ型。
肝细胞中存在的是Ⅳ型,称为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它的特点是:①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Km=10mmol/L其余Km=0.1mmol/L②受激素调控⑵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⑶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激酶-1(6-phosphfructokinase-1)⑷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⑸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磷酸丙糖异构酶(phosphotriose isomerase)⑹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⑺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在以上反应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 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
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⑻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变位酶(phosphoglycerate mutase)⑼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⑽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 TP (二) 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丙酮酸乳酸反应中的NADH+H+ 来自于上述第6步反应中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
糖酵解的代谢途径E2E1E3糖酵解小结⑴反应部位:胞浆⑵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⑶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⑷产能的方式和数量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A TP数量:从G开始2×2-2= 2A TP从Gn开始2×2-1= 3A TP⑸终产物乳酸的去路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
分解利用乳酸循环(糖异生)除葡萄糖外,其它己糖也可转变成磷酸己糖而进入酵解途径。
二、糖酵解的调节关键酶调节方式(一)6-磷酸果糖激酶-1(PFK-1)* 别构调节别构激活剂:AMP; ADP; F-1,6-2P; F-2,6-2P别构抑制剂:柠檬酸; A TP(高浓度)F-6-PF-1,6-2PA TPADPPFK-1磷蛋白磷酸酶PKA目录(二)丙酮酸激酶1. 别构调节别构抑制剂:A TP, 丙氨酸别构激活剂:1,6-二磷酸果糖2. 共价修饰调节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A TPADPPi磷蛋白磷酸酶(无活性)(有活性)PKA: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CaM:钙调蛋白(三) 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 6-磷酸葡萄糖可反馈抑制己糖激酶,但肝葡萄糖激酶不受其抑制。
* 长链脂肪酰CoA可别构抑制肝葡萄糖激酶。
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1. 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2.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②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第三节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of Carbohydrate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 部位:胞浆及线粒体* 概念一、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G(Gn)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丙酮酸乙酰CoAH2O[O]A TPADPTAC循环胞浆线粒体(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总反应式: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酶E1:丙酮酸脱氢酶E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的反应过程1. 丙酮酸脱羧形成羟乙基-TPP。
2. 由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催化形成乙酰硫辛酰胺-E2。
3. 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催化生成乙酰CoA, 同时使硫辛酰胺上的二硫键还原为2个巯基。
4.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使还原的二氢硫辛酰胺脱氢,同时将氢传递给FAD。
5. 在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催化下,将FADH2上的H转移给NAD+,形成NADH+H+。
CO2CoASHNAD+NADH+H+5. NADH+H+的生成1. -羟乙基-TPP的生成2.乙酰硫辛酰胺的生成3.乙酰CoA的生成4. 硫辛酰胺的生成目录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也称为柠檬酸循环,这是因为循环反应中的第一个中间产物是一个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由Krebs正式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学说,故此循环又称为Krebs循环。
所有的反应均在线粒体中进行。
(二)三羧酸循环* 概述* 反应部位NADH+H+NAD+NAD+NADH+H+GTPGDP+PiFADFADH2NADH+H+NAD+⑧①②③④⑤⑥⑦②①柠檬酸合酶②顺乌头酸梅③异柠檬酸脱氢酶④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⑤琥珀酰CoA合成酶⑥琥珀酸脱氢酶⑦延胡索酸酶⑧苹果酸脱氢酶目录小结①三羧酸循环的概念: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②TAC过程的反应部位是线粒体。
③三羧酸循环的要点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CoA,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1分子GTP。
关键酶有: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④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⑤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起催化剂的作用,本身无量的变化,不可能通过三羧酸循环直接从乙酰CoA合成草酰乙酸或三羧酸循环中其他产物,同样中间产物也不能直接在三羧酸循环中被氧化为CO2及H2O。
表面上看来,三羧酸循环运转必不可少的草酰乙酸在三羧酸循环中是不会消耗的,它可被反复利用。
例如:Ⅰ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配合的,TAC中的某些中间代谢物能够转变合成其他物质,借以沟通糖和其他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
Ⅱ机体糖供不足时,可能引起TAC运转障碍,这时苹果酸、草酰乙酸可脱羧生成丙酮酸,再进一步生成乙酰CoA进入TAC氧化分解。
* 所以,草酰乙酸必须不断被更新补充。
草酰乙酸其来源如下:二、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为呼吸链提供H+ + e。
H+ + e 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生成H2O 的同时ADP偶联磷酸化生成A TP。
三、有氧氧化生成的A TP葡萄糖有氧氧化生成的A TP2.52.52.52.51.530或322.52X2.52X1.5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能最主要的途径。
它不仅产能效率高,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A TP,所以能量的利用率也高。
三、有氧氧化的调节关键酶①酵解途径:己糖激酶②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③三羧酸循环: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合酶1.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⑴别构调节⑵共价修饰调节目录异柠檬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Ca2+①A TP、ADP的影响②产物堆积引起抑制③循环中后续反应中间产物别位反馈抑制前面反应中的酶④其他,如Ca2+可激活许多酶2. 三羧酸循环的调节有氧氧化的调节特点⑴有氧氧化的调节通过对其关键酶的调节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