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再婚夫妇同筑幸福花记杨莲英先进事迹

合集下载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金婚老人杨培茹、乔连芬的姻缘人生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金婚老人杨培茹、乔连芬的姻缘人生

“ 5 0 多 年 了 ,我们 一 辈子 没 吵过 架 、没红过脸 !”杨培茹说 , “ 每个人 都 有 自己 的脾 气 秉性 ,但婚 姻 不 是过 家家 ,夫妻 双 方 一定 要 互相 体谅 和 包 容 。”乔连芬则说 , “ 我 家老头子遇事
性 子 有点 急 ,这 时 我 就 会 少说 话 ,更 不
诠释 了 “ 执 子 之 手 , 与 子 偕 老 ” 的 誓
班 ,天天都忙 ,两人只 能在休息 时间小 聚一 下。十几年 的分居生活 中 ,两个人 从来没 有因为不信任 出现 分歧。说起信
工 作 ,乔 连 芬 则 在 大 河 镇 卫 生所 。
盘[ 漫 作 室也是储藏室。 “ 这块正在加工的 对 这 市 水 7 事 睛 故 0
料 是 我从 垃圾 堆 捡 回 的宝 贝 ,我 这 屋 子 的木 料 基本 上都 是 捡回来 的宝
… …



”男主人杨培茹退休后爱上 了木
上 了木工 ,四处张 罗别人丢弃 的木料 ,
乔连芬也从不抱怨 , “ 孩子们都成 家立
业 了,平 常也没什 么事 ,我支持他有这
个爱好 。”
最 头痛 的事情就 是挑水 ,那段斜坡 的阶
梯 ,现在想想都 心有余悸 。老伴 总是在
休 息时帮我把水 缸挑 满。”乔连芬说 ,
那 时候 的 日子 虽 然 苦 了点 ,但 是 现 在 回
两 地 跑 ,而 乔 连 芬 在 大 河 镇 卫 生 所 上
们 那个年代的许 多夫妻面 对生活困境 的 普 遍心态 ,也是他们 能携 手经 历再 多磨 难 也不离不弃的秘诀 。 半 个 世 纪 的 韶 华 如 白驹 过 隙 , 他 和 她 用 一 辈子 平 凡而 温 情 的相 守 ,

孝心无价——记大谈付的“好儿媳”杜连英

孝心无价——记大谈付的“好儿媳”杜连英

“ 她和 婆 婆 的关 系 简直 比亲母 女 还
“ 的事迹 , 您 应该 让 更多 人知道 , 这
也是 一种教 育 。 经 过一番 苦 ” 亲. 以至于人 们都开玩 笑地说 , 的婆婆 她 对年 轻人 ,
பைடு நூலகம்
孝行天 下
XI OXI A NGT ANXI I A

记 者 :您 觉 得 怎样 才 能 让 年 轻 人 做 得 更 “ 口婆心之后 , 她终 于答应接 受采访 。 记者 : 很 多 连 亲生 儿 女 都 做 不到 的 事 好 ? “ ”
。 XA XNX 孝Gl I下A AT O 行I 天N l
孝・ 无价
— —
记大 谈村 的 儿姥 ” 好 杜连 英
■本 刊 记 者
霍 亮 李 东 晓 红
石 家庄 市桥西 区大 谈村 , 举办 的“ 首
届好 儿媳 评选 ” 活动 得到 了 多方肯 定和 赞扬。 新 农 民》 记者得悉 后 , 决定对其进
在爱 和婚 姻 的名 义下 走到 了 一起 , 组成 新 的家庭 , 成为 了一家人 ’ 也 同样 因为 ,
朴 实中透着哲理 . 平凡 中带着 闪光。
爱, 让我们 的心贴得很近很近 。 ” 大爱无疆 , 书写华美篇章 记 者 : 有 人说 , “ 婆媳 关 系是最 复 杂最 难 记者 : 您 一边 将工 作做得 井井有 条 , “ 一 处 理 的关 系 , 是 怎 么 处 理 的 ? 您 ” 边 把 老 人 照 顾 得 那 么 周 到 。 为 什 么 对 您 牡 连英 : 做 媳妇 之前 , “ 我也 曾有过 这 样 自己 要 求 如 此 严 格 呢 ? ” 的担 心 ; 刚做 媳 妇 时 , 也有 过 与婆 婆 拌 杜连英 : 严格 吗? 她笑一笑 , 有句话说 “ ” “ 嘴。 后来 我坚持 这 样两 句话 ‘ 老人 永 远 ‘ 毕竟就 这 一辈 子 ’ 我觉得 一 个人 活 人 ,

尊老爱幼 家庭和谐

尊老爱幼   家庭和谐

尊老爱幼家庭和谐------记楚雄州妇女联合会“最美家庭”先进事迹双柏县妥甸小学杨莲美杨莲美老师,是双柏县妥甸小学一名普通数学教师,拥有着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公婆、夫妻二人,还有一个懂事的儿子。

杨老师的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

十多年来,她和她的家人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公公、婆婆勤俭持家、宽厚待人;夫妻二人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儿子积极上进,勤奋好学,受到了邻居、同事们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一、爱岗敬业、共同进步杨老师从走进师范校门的那天起,就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八个字谨记心间,并让它做为行动指南、行为标尺来衡量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得失。

她对教育事业有着一份执着的热爱,在上学期间和工作期间,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与同伴、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自己充电,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大的提升,将新的教学理念快速的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喜欢自己所教学科。

在教学上得到全体师生的一致赞扬。

自登上讲台以来,杨老师夫妻深深感受到“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

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教育者的素质的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自己这桶水能够长活长鲜,他们渴求提高的机会。

夫妻俩参加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为了完成学业,两人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

夫妻俩曾为学习中的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曾为学习中的种种挫折相互勉励,也曾为取得的成绩欢呼雀跃。

上天总能怜悯艰辛付出的人,多年苦读,夫妻俩获得专科文凭,又一鼓作气,取得了本科文凭。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点点滴滴的勤奋也在激励着儿子,现在儿子也成了“小书迷”,常常徜徉于书的海洋中。

付出就会有收获,杨老师从1997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在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曾被评为县级“优秀少儿工作者”、“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

百岁老兵与妻子相濡以沫82年

百岁老兵与妻子相濡以沫82年

龙源期刊网
百岁老兵与妻子相濡以沫82年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08期
在“世界长寿之乡”江苏如皋有一个千年古镇白蒲镇,这里“盛产”百岁老人,家住白蒲镇文峰村的百岁夫妻徐良泉和邵秀英就是其中的一对。

徐良泉今年102岁,妻子邵秀英今年103岁,他们结婚已经82年。

82年里,他们相濡以沫,从未吵架,养育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如今四代同堂。

说起最让两位老人感到快乐的事,要数徐良泉老人连续两次荣获国家授予的“抗战纪念章”。

1938年,如皋沦陷,刚从苏北大丰简易师范毕业的徐良泉毅然回到家乡,在妻子邵秀英支持下参加抗日。

如今,徐良泉是白蒲高级中学的离休教师,离休后他自费编写革命回忆录《松筠集》,在其中一篇长文《我家的“千斤顶”——患难夫妻风雨同舟》中,徐良泉感謝了妻子邵秀英多年来的关心与支持:“回忆半世纪风雨同舟,没有她顶住千斤之压,不会享今日离休之福,欣逢盛世,任重道远。


如今,两位老人的生活平淡、幸福,早上一起吃早饭、看报纸,下午,一起打牌消磨时光。

网友感叹:说再多的爱,都不如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本版稿件综合《湖南日报》《成都商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新华社讯等)。

婆媳事迹感人

婆媳事迹感人

婆媳事迹感人颁奖词文字优美(2009-03-05 12:11:28)转载▼标签:杂谈昨天下午,咸阳市文明委、妇联、计生委、信息办、咸阳日报社和广播电视台在国贸大酒店隆重举办咸阳市“计生杯”当代好婆媳颁奖典礼,许多人是含泪看完了受表彰的好婆媳的事迹的,这些受表彰的好婆媳有工人、农民和机关干部,她们用多年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好婆媳事迹的确感人,主委会对他们的颁奖词文字优美,久久回荡在人们的心中,令人感动不已,现将受表彰的好婆媳的颁奖词奉献给大家,与大家共享。

旬邑县排厦乡井坳村的张英莲:你沧桑的双手,一手牵着患了精神病的儿媳,一手扶着年过八旬的婆婆,还要分一份慈祥给刚刚出世的孙子和幼小的孙女。

难吗?你说,揣着母爱的情怀就不难;苦吗?你说,看着儿媳的笑容就不苦;甜吗?你说,望着下一代茁壮成长苦也甜。

你高尚的道德碑石碑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份感动。

礼泉县叱干镇北豆芦村王桂兰:“家和万事兴”,你就是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和乡的纽带;“人和天地新”,你就是洒满阳光的小院人和心和的核心。

“有爱春常在”,你就是爱的播撒者。

从丈夫英年早逝,你一人撑起风雨中的家,到今天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儿子媳妇说,其实我一直懂你,把爱给了我把生命给了我,多想永远依偎在你的怀抱里。

陕棉八厂由梭车间王粉爱:一双曾经用飞梭指出太阳金色和月亮银色的手,一双用滴滴心血编制温馨日子的手,也播种者传统美帝的每一份感动,最好的房子,给公公、婆婆住;最好的饭菜,给公公婆婆吃;最好的光阴,留给儿女分享。

医院的护士说,天底下哪里找这样的好女儿。

老人说,我媳妇比亲女儿还要亲,儿女说,她给予我们的,是博大的深沉的母爱。

武功县小村镇人康村郭维维:六年前,面对未来的婆婆瘫痪的严峻现实,她完全有机遇作出新的选择,然而,她来了,带着温馨的春风来了,带着一个姑娘的爱心来了,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来了。

六年后,她用爱的温馨,有青春的栓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也把中华民族大写的“孝”字写进日子的册页,写进身后的风雨足迹。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集锦15篇)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集锦15篇)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集锦15篇)最美家庭事迹材料1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最美家庭一定有最动人的风景、最优良的家风,王夫妻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

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

奋斗、严谨、孝老是王家庭的关键词。

一、奋斗。

户主王__19__年进入综合执法局工作,时任中队长,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受到领导的器重和同事的赞誉,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还连续多年荣获"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妻子张会超1988年参加工作,就职于石化供销公司,1991年因公司效益不好而下岗,她并未因此消沉,而是积极地自主创业,在19__年至19__年之间的五年当中,她先后开过自行车专卖店,做过酒代理,开过电话亭,还跑过出租,她勤奋自强的事迹影响着她身边的很多人,她的丈夫王和儿子王思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她,做她坚强的后盾,在19__年她开办了物业公司,至今在__公司,任总经理和法人代表,公司自成立以来,经营有方,管理严谨,受到广大业主的一致好评。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儿子__也十分勤勉上进,大学毕业后在华龙区综合执法局工作,并任优胜教育顾问,表现出杰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才能。

二、严谨。

作为父母,王夫妇真正的做到了严谨治家,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和睦关系,对独子王思的教育也是尽心尽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王思从小便聪慧懂事,勤奋好学,大学期间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外面勤工俭学,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毕业后进入华龙区综合执法局工作,还在一家私人的教育机构优胜教育任教育顾问,表现出了非凡的教育和管理才能。

三、孝老。

古训有言: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

王和张会超婚后将老人接来同住,悉心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二十多年间,无论工作再忙,都会赶回家为老人做可口营养的饭菜,老人们在他们的照顾下虽已八十多岁的高龄,但是精神矍铄,身体康健,逢人就夸儿子媳妇孝顺懂事,孙子王思对老人也是关爱有加,每次回来都给老人嘘寒问暖,给他们添置新衣和需要的东西。

张顺东李国秀感动中国作文素材7篇

张顺东李国秀感动中国作文素材7篇

张顺东李国秀感动中国作文素材7篇张顺东李国秀感动中国作文素材【篇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

张桂梅等68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54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其中,昆明市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被授予孝老爱亲类“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他们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昆明人。

此前,他们家庭经昆明市妇联推荐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张顺东,男,汉族,1974年6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李国秀,女,汉族,1969年10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

二人系夫妻。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张顺东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李国秀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儿过不去的。

”结婚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

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动,还能用脚绣花、写字;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驾驶农用三轮车,平时自己力所能及地搞点运输,减轻家庭负担。

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鼓励支持下,不等不靠,坚持种田、养殖、赶集、卖货,用残缺的身体支撑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张顺东坚信:儿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

现在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靠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务工增收。

夫妻俩虽然残疾,照顾自己都有困难,但从未因此放弃赡养父母的义务。

母亲已经80多岁了,生活难以自理,夫妻俩把老人照顾得很好,老人经常夸:“顺东是个好儿子,国秀更是个好儿媳。

”张顺东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继去世,两个孩子成为孤儿,夫妻俩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使他们健康成长,大侄女出嫁、小侄女上学一样都没有落下。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苦藤上开出的幸福花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苦藤上开出的幸福花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苦藤上开出的幸福花最美家庭事迹材料:苦藤上开出的幸福花如果让你描绘一幅最美家庭的图画,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父母双全,妻贤子孝,儿女绕膝,享尽天伦之乐。

然而在兵团第一师二团,有这样一对母女,她们拥有一个残缺的家庭。

她们有着法律意义上的母女关系,却没有血缘关系。

当灾难、厄运降临的时候,她们相互支撑,相互鼓励,共渡难关,演绎出人间真情大爱。

母亲叫李XX,兵团第一师二团中学校医,获2013年“最美兵团人”提名;女儿梁XX,现在兵团第一师二团房改办工作,是当地励志的典范。

苦命母女今年51岁的李XX有过幸福的家庭生活。

她在医院担任过护士,后又在防疫站工作,丈夫是电工,在八十年代的团场,他们的工作是让人羡慕的。

他们生有一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然而灾难从1996年降落到这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丈夫意外触电而死,抛下李XX和年幼的儿子。

三年后,李XX从悲痛中走出来,与梁XX重新建立了家庭。

梁XX 带来了一个可爱的8岁女孩,就是梁XX。

梁XX从事长途运输工作,经常不在家,李XX 既要工作,又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辛苦自不必说,但李XX觉得生活是幸福的,看着一双乖巧可爱的儿女,她觉得每天的天空都是晴朗的。

但老天并不眷顾这个再婚家庭,2003年11月,梁XX在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境内的运输途中遭遇车祸身亡,留下他们母子三人。

两次事故,让李XX对重组家庭心灰意冷。

她放下一切悲痛,一心一意把两个孩子拉扯成人。

梁XX自小亲妈就患有疾病,几乎没有享受过母爱的滋味。

在梁XX7岁那年,母亲去世,8岁那年,父亲与李XX组成新的家庭。

也就是从那时起,梁XX终于找回了童年的欢乐,妈妈李XX对她像亲生孩子,宝贝似的呵护她,哥哥也整天妹妹长妹妹短地带她一块儿玩。

父亲开车跑长途虽然不经常在家,但有母亲和哥哥的关爱,梁XX过得很开心。

然而这样的幸福只持续了五年,父亲在车祸中丧生。

梁XX跟这个家庭成员没有一点血缘关系。

在母亲李XX的悉心照料下,梁XX也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是失去父母的孩子,2007年9月她顺利考入农一师二中,但在2009年3月,正读高二的梁XX被查出骨癌,使这个原本不幸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有关烈士的妻子的事迹材料

有关烈士的妻子的事迹材料

有关烈士的妻子的事迹材料
《烈士的妻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烈士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宁而英勇献身。

而他们背后,往往有一位坚强的妻子默默支持着。

杨凤英,是一位烈士的妻子。

在丈夫抗日战争中前线拼搏的同时,她在家里守护着孩子和老人。

在日寇肆虐下,家庭生活困苦艰辛,但她从不曾退缩。

她勇敢地面对着一切,克服着各种困难和挫折。

在丈夫壮烈牺牲后,她孤身一人照顾孩子长大,还积极参与革命工作,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作为一位烈士的妻子应有的职责与担当。

在她的坚持不懈和无畏无惧的精神鼓舞下,许多人纷纷投入到了革命的队伍中。

她就是在这样的坚守和不懈努力下,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佩和尊重。

杨凤英的事迹无疑是对烈士妻子的一种典范。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烈士妻子的责任和担当,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她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永远怀念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牺牲的英雄和烈士。

好婆媳事迹材料1500

好婆媳事迹材料1500

好婆媳事迹材料1500在这个社会中,婆媳关系一直被广大群众所关注。

好的婆媳关系对家庭和睦非常重要,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婆媳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婆媳之间相互支持、理解、尊重并和谐相处的事例,他们成为了尊重、和谐、理解等美德的代表。

下面是一则好婆媳事迹,以此弘扬这种美德。

某家庭的婆婆丁玉英今年已经七旬高龄,心地善良,待人和善。

丁玉英嫁入丈夫家中已经有40多年,一直以来都和媳妇郭燕华相处得非常融洽。

虽然丁玉英对儿子的感情非常深厚,但她始终认为郭燕华是自己的女儿,并且对她百般呵护。

郭燕华是一位典型的好媳妇,她尊敬丁玉英、关心她,并且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她的需要。

在家务方面,郭燕华总是主动承担,凡事尽量不给丁玉英添麻烦。

在丁玉英有任何要求的时候,郭燕华总是尽力帮助。

丁玉英多年前患上了关节炎,行动不便。

尽管如此,她并没有让郭燕华多操心,而是靠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努力生活,每天自己做饭、洗衣,并且勤快地照顾家里的花花草草。

郭燕华见状后,意识到丁玉英需要更多的帮助,便主动帮助她处理一些家务事,比如帮她洗衣、做饭等。

郭燕华工作较忙,但她总是尽量抽出时间来照顾丁玉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需求。

丁玉英性格豁达,不喜欢在婆媳之间争吵。

她坦然接受郭燕华的一些小疏忽,也理解她的工作压力,始终尊重媳妇的个人空间和权益。

同时,丁玉英也十分喜欢孙子,她总是利用自己的时间陪伴他们,给他们讲故事、做手工等等。

郭燕华看在眼里,感受到了丁玉英的辛苦,虽然有时会因为忙碌而无法陪伴,但她总会尽量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尽量给丁玉英和孩子们贡献更多的时间和爱心。

郭燕华明白,丁玉英是自己家庭的重要一员,她希望自己能带给她更多的快乐和支持。

除此之外,丁玉英和郭燕华总是互相倾诉彼此的困惑与忧虑。

丁玉英经验丰富,能给出很多生活方面的建议,而郭燕华则洞察力敏锐,总是能够给丁玉英提供一些建议和观点。

她们互相扶持,互相孺慕,使彼此在不同的生活阶段都能够得到支持和鼓励。

耄耋夫妻情系希望工程

耄耋夫妻情系希望工程

耄耋夫妻情系希望工程作者:晨曦来源:《新天地》2017年第07期战地苹果聚拢两颗心1950年,在四川雅安六十二军一八五师文工队服装组当组长的杨玉仙迎来了一个新队友,名叫陈荣超,18岁的他长得眉清目秀,唱歌、跳舞样样在行,就是比较淘气。

为了培养文艺骨干,部队把陈荣超派到北京学习。

“镀金”归来,陈荣超成了文工队的导演,杨玉仙也得接受他的领导,陈荣超老爱挑她的刺儿,杨玉仙不服气,就和陈荣超争辩,“掐架”次数多了,两人就熟悉了。

朝夕相处中,陈荣超喜欢上了杨玉仙。

1950年,陈荣超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临走前,他本想和杨玉仙告别,表达对她的爱意。

没想到,杨玉仙却被派到天津学习。

没来及向心爱的姑娘表白,陈荣超就跟随部队到了朝鲜战场。

到达指定地点后,忙碌备战之余,陈荣超给杨玉仙写了第一封信。

杨玉仙接到陈荣超的战地飞鸿后,很是激动。

杨玉仙和陈荣超书来信往,感情不知不觉加深了许多。

去朝鲜战场一年后,陈荣超回国探亲,并专程到天津去看望杨玉仙。

陈荣超从包里掏出几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说是从朝鲜专门给杨玉仙带回来的,想让她尝尝。

杨玉仙甜甜地接了过来,那天中午,她为陈荣超做了碗芝麻叶捞面条,吃得陈荣超抹着嘴直喊“过瘾!”任务在身,陈荣超很快返回朝鲜战场。

很快,杨玉仙接到了他的来信:玉仙同志,这次回国探亲,我去天津看你,给你带的那几个朝鲜苹果你吃了吗?一定要吃啊,因为背回去挺沉的。

不过,换了你一碗面条还是挺值的。

你饭做得那么好吃,能为我做一辈子的面条吗?这是陈荣超第一次在信里含蓄地表明心迹,令杨玉仙很是激动。

三年后,陈荣超从朝鲜战场光荣回国,并分到北京工作。

当时,杨玉仙在天津工作。

除了偶尔见一面外,写信仍是两人的交流方式。

有一次,陈荣超问杨玉仙,咱们能不能突破一下战友关系,向革命式的恋人方面发展。

杨玉仙回信说:“咱们还都不是党员,先入党再考虑个人问题。

”千封家书见证两地情1956年,陈荣超和杨玉仙先后入了党。

入党后的第三天,陈荣超给杨玉仙写信求婚,杨玉仙向单位领导请假,说想到北京跟陈荣超谈判谈判,即使结婚,也不能这么早。

同心永结真连理 不离不弃好夫妻

同心永结真连理 不离不弃好夫妻

同心永结真连理不离不弃好夫妻
作者:暂无
来源:《财会信报》 2018年第19期
白巴特尔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展旦召嘎查七社牧民。

1985 年,白巴特尔和杨银花结为夫妻。

回想起刚结婚时的生活,白巴特尔脸上露出一丝得意,那时他家算得上嘎查里的有钱人家,拥有全村第一辆四轮车。

不幸的是,婚后第二年,杨银花被查出患有肺结核,一个幸福之家的美好生活自此被打破。

妻子第一次住院,住了整整3个月,期间由白巴特尔和岳母轮番照料。

由于对结核药物过敏,妻子的身体一直没有好利索,出院后的第二个月病情再次复发,夫妻俩只能在医院里过春节。

大年三十,为了能让妻子吃上饺子,白巴特尔没等天亮就开始忙活。

当他收拾好要赶往医院时,却发现车站已经放假了。

看着包好的饺子,想想还在医院焦急等待的妻子,白巴特尔骑上自行车便上了路。

寒冬里,一走就是3 个多小时,他的手脚全都冻僵了。

杨银花看到满头大汗的丈夫,心里又是感动,又是心疼。

面对高额的医药费,白巴特尔把家里值钱的家当全部变卖了还不够,一个殷实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

因为害怕妻子放弃治疗,白巴特尔一直没有告诉妻子家里的情况。

嘎查里的人们得知杨银花的病情,很多人劝白巴特尔离婚,但他总是一笑而过。

村民的话让杨银花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多次向丈夫提出离婚,但白巴特尔说:“是人哪能这么做了!”
31 年里,白巴特尔不离不弃的真情守候,让妻子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爱”这个字的含义和分量。

在杨银花看来,患病受折磨是她的不幸,但是有丈夫的一直陪伴和悉心照顾却是她最大的幸运。

患难夫妻为爱坚守幸福

患难夫妻为爱坚守幸福

患难夫妻为爱坚守幸福作者:张金仿来源:《现代妇女》2018年第07期在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镇红堡子村四社,说起杨小菊没有人不知道,因为她是远近闻名的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

自从2000年她嫁进这个家,日子虽然清贫,但一家人过得也算幸福,和公婆、丈夫一起拉扯着4个女儿,眼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一家人对未来都满怀期待。

谁知不幸正在悄悄降临。

2006年7月,正是麦子成熟的时节,丈夫开着三轮车运送粮食时不小心翻了车,导致其腰椎断裂脱位,高位截肢。

年仅31岁、正是年富力强的丈夫,转瞬成了残疾人,对这个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如今瘫痪在床,把这个缺少劳动力的家庭陷入了举步维艰的窘境。

老人常年有病,最小的孩子不到一岁,妻子才26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最美的年华,正当杨小菊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时,家里的天塌了,丈夫的意外,使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都落在了她的肩上,这担子太沉重了,她眼前的世界漆黑一片。

此时的她是万般无奈,但是听着丈夫痛苦的呻吟,看着公婆无助的眼神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忍住决堤的泪水,她心里明白,以后她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她必须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看起来温婉贤淑的杨小菊,骨子里透着一股坚毅,她开始与命运抗争,生活的艰难没有压垮她。

她无怨无悔地操持家务、孝敬公婆、侍奉瘫痪在床的丈夫、含辛茹苦地拉扯孩子,除了干农活之外,还要抽出时间搞点副业来补贴家用。

眼前艰难的生活让她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人活着总会向往美好的东西,她安静的内心潜藏着让人温暖的能量,她坚持十几年如一日,用无微不至的爱心照顾着一家老小。

丈夫看着她辛劳的背影,常常愧疚地泪水喷涌而下,他本想给这个小他7岁的女人带来幸福,可没想到给她带来了灭顶之灾,这个家不能没有她,可她还那么年轻,让自己拖累她过这种艰难痛苦的日子,真的于心不忍,内心的痛苦没处发泄,于是他就发脾气,常常不吃饭,可这一切都没用,她还是一如既往、毫无怨言地照顾着这个家。

伉俪情深七十载

伉俪情深七十载

伉俪情深七十载作者:清风来源:《新天地》2014年第12期相濡以沫的日子永难忘这是一对年龄加在一起已经190多岁的老夫妻,妻子程桂英今年101岁,丈夫蒋洪亮92岁。

难以想象,两位老人如今的生活几乎不需要他人照顾,蒋洪亮还能骑自行车去买菜、洗衣服、变着花样做饭。

虽然结婚的具体日期两位老人已经记不太清楚,但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起携手走过70余年、多少个相濡以沫的日子,却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

如今,已经五世同堂的老两口,在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的同时,更在相互支撑、相依相伴中演绎着持久弥香的爱情。

战乱年代结良缘“该起床吃饭了,不能再睡懒觉了。

”在洛阳解放区焦西街道园林社区一个普通的院落里,早早准备好早饭的蒋洪亮再一次走进卧室,轻轻地叫醒还在熟睡的老伴程桂英。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已经101岁的程桂英最近越来越爱睡懒觉。

每天6点就起床的蒋洪亮,把早饭准备好要到床前叫好几次,程桂英才起床。

蒋洪亮帮助程桂英穿衣服、洗漱、吃完早饭后,便骑上自行车去菜场买菜。

临走前,他还不忘叮嘱老伴要到院子里坐坐,晒晒太阳。

如今,脑子时而糊涂时而清醒、腿脚不太利索的程桂英,主要靠老伴照顾。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在老两口70余年的婚姻生活中,很多时候,年长的程桂英是蒋洪亮的精神支柱和坚强后盾。

“我们结婚是在1941年,具体日子实在想不起来了。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根本没有举行结婚仪式,甚至连结婚证也没有,搭伙过日子就算结婚了。

”两人婚后不久的一天,几个当兵的到蒋洪亮的小吃铺吃饭。

吃完饭后,一分钱不给便想离开。

“各位大哥,我做的是小本儿生意,养家糊口本来就难,你们再不给钱,这生意实在没法做。

”蒋洪亮战战兢兢地恳求,反而遭到几个人的拳打脚踢。

“吃完饭不给钱,还动手打人,哪有这样的道理?”程桂英一边大声呵斥,一边手持工具准备上前拼命。

原本就理亏的几个人,被突然出现的程桂英吓住了,连忙给钱走人。

“她不仅年龄比我大,胆子也比我大,性格更要强。

河南长寿老夫妻的故事

河南长寿老夫妻的故事

河南长寿老夫妻的故事
这对长寿老夫妻,名叫王福民和杨秀芝,今年已经结婚78年。

他们生于1921年,是同村的青梅竹马。

当时,他们年仅10岁,王福民已经暗恋杨秀芝很久了。

在他们16岁那年,王福民向杨秀芝求婚,杨秀芝欣然答应。

然而,这对新人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王福民参军保家卫国,而杨秀芝则留在家中照顾年迈的父母。

在战争期间,他们分别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据说,王福民在战争中还受了伤,但他没有回家,而是坚持战斗到了底。

战争结束后,王福民和杨秀芝结婚,并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他们一直生活朴素,勤俭持家。

在他们的印象中,“当年的生活很清苦,但我们一家人都很开心。


如今,王福民和杨秀芝已经成为村里的长寿夫妻。

他们的生活虽然非常简单,但是他们一直相依相伴,感情依然很深。

今年的情人节,王福民还送给杨秀芝一束鲜花,让杨秀芝感到很开心。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可以经受时间的考验,只要两个人相互信任、相互守护,就能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 1 -。

夫妻二人共同耕耘人生的好文章

夫妻二人共同耕耘人生的好文章

夫妻二人共同耕耘人生的好文章
在大山深处的古溪乡西源村,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生活。

“自打成家以来,无论冬夏我和老伴每天都是清晨五点钟起床,技术还是年轻时候学的,虽然现在年纪都大了,但劳动比挣钱感觉更幸福”。

林接林一边熬着豆浆,一边讲述着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每天清晨,林接林就会把头天晚上浸泡好的黄豆放在机器里炸出豆汁,将豆汁通过纱布过滤分离出豆浆和豆渣,再用大火将豆浆熬制一个小时左右,捞出豆浆装出模具点兑成型,白嫩嫩的豆腐便制作完成。

而另一旁的老伴姚夕梅也正忙着做早点,“我20岁就学了面点技术,如今也干了五十年,和粉揉面做油条、菜饼、包子,每日习以为常了,如今一天还能挣个50元,很开心的。


感恩共产党,奋斗新时代。

林接林和姚夕梅早年家境贫苦,二人都做过大手术,饱受生活磨砺,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帮助下,他俩又办起了黑猪养殖和小商铺经营。

“豆腐每日挣30元、早点每日50元、小商铺日盈利几十元,黑猪年出栏五头利润一万多元。

现在乡村变美了,村民素质高了,驻村工作队和技术人员、金融“村官”经常给我们帮扶和送技术,只要勤劳谁家的日子都会过得比蜜还甜。

”林接林、姚夕梅给大伙算了一
笔账,脸上洋溢着发自心底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杨仕英家的那些事(纪实)

杨仕英家的那些事(纪实)

杨仕英家的那些事(纪实)戴国斌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苦难有时就像流水一样,会全部向着地势低的那个地方汇去。

这世上就确实还有既家处农村,又在一个家庭中有多人患癌的不幸人家,这个家庭的户主名叫杨仕英。

十多年的时间里,她家曾先后有四位家人都不幸患上癌症,医治无效后离世;而且有两位的发病治疗离世时间还是发生在国家实施城乡医疗保险和农村大病医疗保险政策制度之前,一切费用都得由自已承担,其家境际遇和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现年54岁的杨仕英,家住姚安县栋川镇龙岗村委会小屯自然村。

按理说,生活在姚安坝子这样富饶而美丽的风水宝地之中,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过上富足幸福的日子并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杨仕英家却长期灾祸连连,在2010年以前的10多年时间里,先是父亲患癌症医治无效后去世;不几年,母亲也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2004年,丈夫接着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2010年6月,第二任丈夫又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

因长期有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需要治疗的困扰,经济压力一直山大,家庭总也翻不了身,只能看着别的人家一天一个样地发展,自家却只能在贫困的泥塘里年复一年地苦苦挣扎着。

直到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实施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时,杨仕英一家还依然处在贫困线以下,成为了整个自然村里最为困难的农户。

所居住的房屋是不知祖上那辈先人建盖留下的40多平米土木结构民房,低矮,昏暗,墙体倾斜、隼口开裂、屋顶破损、早已成为危房。

一到下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到处漏雨。

这些还不说,最为难熬的是,她家的房屋处于村庄中部,前后左右都是其它群众的房屋,周边的人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屋重建了一次又一次。

从改革开放之初翻建成砖木结构新瓦房,到后来又一家家建盖成了砖混结构小洋楼,每重建一次,周边的地基基础都要提高很多,这就使她家房屋地基越来越低,处在了一个洼凹里。

雨季四周的水全部往他家这里聚,屋内积水常常深达10多公分,有时甚至20多公分,十天半月都排不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再婚夫妇同筑幸福花
----记杨莲英文明家庭先进事迹
一、晚年再婚也有幸福家
我于一九八三年因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婚至一九九七年,十几年一直未再婚。

一九九六年我现在的丈夫鞠德荣因爱妻患病去世,于一九九七年经朋友介绍,经过相互间的接触交谈。

我们认为相互间志同道合,有共同的语言,彼此值得信赖,可以把自己的下半辈子托付给对方。

并于一九九七年四月结婚。

结婚后的几年来,我们能相依为命,互尊互敬,互相体贴,和睦共处,共同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二、两家合一家,幸福靠大家
我于鞠德荣结婚前,首先各自征求了自己子女的意见。

双方子女都认为我们在年龄上和各个方面的条件上都比较合适,能共同渡过晚年幸福生活。

用博大的胸怀同等对待家人,当时两家有八个孩子5男、3女我们先做好自已孩子的工作,征得子女同意然后,双方子女坐在一起交流意见,孩子们在一起都非常愉快,没有意见。

在子女们的理解和支持下,于一九九七年四月,我们办理了结婚登记,并举行了简易的婚礼。

从此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

八个孩子按大小排列。

当时只有我的大女儿结婚,还有七个没有成家,有的没有参加工作,困难是比较多的,当时我和老鞠商量孩子们在成家
的事上要一个一个办。

只要我们两个心往一处想,意见一致,八个孩子都当自已的亲生孩子,没有办不好的。

我们俩工资有1300多元,婚后没几年,我们都退休了,但不能让时间白白浪费过去,总要为社会做点什么,可是做什么比较合适呢?几经商量,我们认为年龄大了,体力不行了,还是开个商店吧!这样我们即力所能及,同时也方便了群众。

同样也是为社会做了贡献。

我们顾虑到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孩子多,亲戚朋友也多。

但我们的店有个原则,亲戚朋友也好,子女也好,买东西必须收这月成本。

如果不收钱的话,不用多长时间,我们的店就该倒闭了,经和孩子们开了家庭会后,大家都很支持。

之后,孩子们都很自觉的买东西付钱。

虽然几年来,我们的店没有攒到钱,但大家都感到愉快舒畅。

接着孩子们一个接一个长大都到结婚的年龄。

在子女们的婚礼上,我们两人都要仔细斟酌,排行老二97年结婚,排行老三99年结婚,至2003年所有的孩子都结了婚,完成几个孩子的终身大事。

经大家的相互帮助,齐心协力都很顺利,大家高兴满意。

就这样大家相互扶持都有了他们的事业,工作、家庭都非常的幸福美满。

在对待子女我们一视同仁,没有亲戚朋友之分。

孩子们经常忙于工作,有时能抽个空来看望我们。

我们总要让他(她)们吃过晚饭再走。

离的远的平时回不来,过年过节才能回来团聚一下,特别是过春节时全家二十多口人聚集在一起。

子女们相互之间为对方的孩子赠送
礼品,并给孩子们压岁钱。

子孙满堂,热闹非凡。

我们两个老人非常的欣慰。

三、互敬互爱,真心换成心
两家共有了八个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这么庞大的家庭中,事情不会少。

首先,是老鞠有三十多年的气管炎,特别在冬天咳的很厉害,啖特别多,一病就是十天半个月,有时更长,卖药、打针。

我也经常注意专治气管炎的药。

我们婚后几个儿子就陆续成了家。

我是他(她)们的母亲,我要尽到做母亲的责任。

我们俩退休以来,每月收到退休金后,除两个多月的生活费和必须开支外,剩余的钱尽量存到银行,以备急用。

如孩子们有什么特殊困难,尽力帮助解决。

在教育子女原则上严格要求,在关爱的时候对子女无微不至,尽可能的给他们创造条件,对孙子出生、上学各方面也做到的全面呵护。

对两家老人特别是我母亲因病瘫痪在床上,老鞠不怕脏不怕累,帮老人喂饭、喂水、洗衣服。

以前老岳母家有事就往家寄钱,专程回老家看她老人家,老人高兴的不让回新疆留在身边多住些日子。

邻里关系非常好从没红过脸,谁有困难的时候自已能做的、能帮的就去帮,互相照应,相处的特别和谐,有个萍水相逢的老人70多岁,腿不好在我的店里,天又冷,又有病,家里很困难,听说后立刻给了一点钱,粉条、肉送给他。

我偶到这样的事经常都会很同情他们,每个人都非常不容易,没有困难不会这么诉苦。

每年开春化雪大家上厕所路难走,房后是垃圾点,每年我都去义不容辞垫路。

房后的老人家里没有自来水管,吃不上水,有空的时候帮她提水,也经常照顾、看忘她。

在我们这样二十多人的大家庭里,能够这样和睦相处,主要是我们互敬互爱,相互信任,相互依赖。

使孩子们感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爱心和热心是真诚的。

让他们积极作好自己的工作。

四、恩恩爱爱,欢度晚年
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家庭,妻子和丈夫要风雨同济,携手并进,同甘共苦做生活的好伴侣。

我和老伴能相互尊重、互相关怀,恩爱有加。

虽然我们不是结发夫妻,但胜得结发夫妻。

我们恩爱如初,感情与日俱增,家庭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夫妻之间朝夕相处,因此必须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语言来自相互间的沟通。

如团场和社区让我们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时给灾区捐款、社区组织的跳舞、健身操等,家里再忙也抽出时间参加活动。

义务劳动上拾花、抗灾自救、党员收党费、危旧住房调查、居民调查、联防队巡逻等公益活动和其它一些活动。

只要我把上级的意思和老伴一商量,他毫不犹豫的支持我参加,并说有空他也参加。

自从我们结婚以来,我们两对这个家付出了很多精力,
献出了一切爱心,我们赢得了子女们的尊重和爱戴。

在社会上赢得了人们的赞赏,有人说:“杨莲英和鞠德荣是我们老人们再婚的典范”看他们两人不像是再婚夫妇,比结发夫妻还要亲。

我们听了内心充满了喜悦。

我们觉得彼此是最幸福的人。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牵手相伴一生,相爱到永远。

杨莲英
第三社区
2006年7月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