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创新的时代回应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摘要】本文讨论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发展。
德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德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
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氛围需要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共同维护校园秩序和生活环境。
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加强师生互动、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等。
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是当前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未来德育工作应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
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建设更加和谐、平等、共融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德育、教育理念、社会关系、全面发展、和谐校园、德育工作、具体措施、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引导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愈发受到重视。
以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全面成长。
这种理念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自我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德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
和谐的社会需要有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作为基础,而德育正是培养这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关键因素。
只有通过德育工作,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融入并做出积极的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已成为当下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2. 正文2.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把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致力于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体现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
在教育中,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轨迹和发展需求。
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关注他们的兴趣、能力和潜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人才是民族的希望,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关注教育的本质,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德育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从而实现和谐德育的重要意义和路径。
通过培养关爱和尊重的氛围,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可以实现更加和谐、健康、可持续的教育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有品德、有才华的新一代人才。
【字数:213】1.2 重要性“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当今竞争激烈、社会压力大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重视“以人为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潜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被认可、被尊重,才能健康成长。
只有在关心和体谅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愿意倾听和学习。
而一个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则是实现和谐德育的基础。
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意识,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对于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学生个体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实际教育工作中,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在教育工作中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情感。
以人为本理念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
学 生 的 个 体 差 异 和 个 性 特 点 , 极 探 索 个 性 化 的 教 积 育 方 式 , 最 大 限 度 地 满 足 学 生 个 体 各 具 特 点 的 成 以
以人为本 , 是科学发展 观的本 质和核心 , 中体现 集 了人在社会发展 中的主体地位 以及 以实现 人的全面发 展 为 目标 的发展 定位 , 同时也指 明了实际工作 中必须 坚持的重要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理念落 实到大学生德
字 、 满 “ ” 、 现 “ ” 。 实现 大 学 生德 育 工作 以 人 为 本 理 念 , 须 坚 持 德 育 工 作 “ 贴 近” 即贴 近 大 学 生 的 充 情 字 体 帮 字 必 四 , 思 想 实 际 、 习 实 际 、 活 实际 、 为 实 际 ; 须 坚持 德 育 工作 “ 结 合 , 与转 变 思 想 观 念 相 结 合 、 学 校 改 革 相 结 学 生 行 必 四 即 与
摘 要 : 学 发展 观提 出的 以 人 为 本 理 念 , 大 学 生德 育 工作 中的 内 涵主 要 体 现 在 教 育 目标 全 面化 、 育 对 象 主体 科 在 教
化 、 育 方 式 个性 化 、 育 途 径 人 性 化 4个 方 面 。 以人 为 本 理 念 要 求 大 学 生 德 育 工 作 必 须 突 出“实”字 、 化 “ ” 教 教 强 导
那 么 高校德 育工 作 的 整个 过 程 将 是 被动 的 , 作 中 工 所采取 的一 切措 施 都 是苍 白无 力 的 , 育 的最 终 效 教
果也很 难 真正取 得 。
( ) 育 方 式要 体 现 个 性 化 三 教
大学 生德 育工作 与 时俱进 并保 持 旺盛生命 力 的重要
德 智体 美全 面发展 的社 会 主 义 建设 者 和 接 班 人 ” 的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话题。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首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灌输和宣传,而现在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多样化、创新性的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高校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二、注重个性化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还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而传统的一刀切式教育往往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高校应该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还可以通过导师制、学生工作和心理辅导等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全面成长。
三、倡导开放包容的思想环境“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还应该倡导开放包容的思想环境。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思考和创新的个体,高校应该营造一个充满探索和想象空间的思想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高校还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和知识界限,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和交叉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注重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停留在课堂讲授和理论研究层面,而现在更应该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1. 引言1.1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目标。
以人为本,意味着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理性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尊重。
实现和谐德育,则是指学校教育要注重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和谐德育,使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关爱性、个性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教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2. 正文2.1 理念的内涵“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观,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需求放在首位,关注教育的主体——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这一理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特长、兴趣和需求。
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灵活调整教育教学工作,注重个性化教育,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关爱和尊重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需要得到成人的尊重和关爱,需要在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平等和民主的教育方式。
学校教育要贯彻民主办学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决策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实现和谐德育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尊重个体差异,关爱与尊重学生,倡导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教育目标。
【理念的内涵】。
2.2 实践的路径实践是实现“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的关键路径之一。
以人为本 创新德育
以人为本创新德育[摘要] 创新教育呼唤德育创新,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德育工作也应与时共进。
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运用到今后的德育工作中,借鉴先进理念,为德育补充新的营养。
本文从“以人为本”角度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进行了阐述,并从德育创新应遵循的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以人为本必然性更新转变改进优化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
创新德育,首先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教育学中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
”那么,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指德育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
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注重发展个性,发掘创造潜质。
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一、创新德育的必然性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目标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一直着眼于德育为社会制度的巩固、发展,为社会关系的整体协调服务,德育所要培养的学生的各种品质也都以此为出发点。
德育目标的政治本位性,决定了德育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合理性的基础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个人的独立和解放、人的主体性的凸显日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个人独立价值的确认,个人对自由、对独立价值的珍视,必然要求德育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工具来培养,必然要求对德育目标进行实质性的调整。
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道德人格,培育合格的“社会人”。
即把人作为德育的出发点,把培养社会化人格作为归宿。
二、创新德育的基本思路(一)以人为本,更新德育观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
近年来,尽管德育工作不断改进着,但是还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外在,轻内化;重灌输,轻参与”的问题。
论高校德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论高校德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前言高校德育工作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本文就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进行详细探讨。
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指将人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对象,在行事时以人的需求、利益和福利为评判标准。
高校德育工作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打造更加人性化的德育体系。
首先,要注重理念导向。
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建立以一定理念观念为导向的德育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真正以人为本,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其次,要强化服务意识。
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服务学生,只有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才能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不断完善服务意识,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使学生在心里和生理上都能够受到支持和保护。
最后,要注意方法创新。
人们随着生活经验、接受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受程出现渐变,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德育工作方法也需要随之升级。
高校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有助于更好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新媒体环境下的德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探索新的方法。
首先,要与时俱进。
在新媒体时代,教育工作者不能把自己关在大门里,要随时掌握信息,了解新的媒体形式和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中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德育服务,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递。
其次,要搭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
新媒体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方式,高校应该积极开发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推进德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框架的改变与升级。
最后,要注重互动体验。
现今的学生更注重实践和体验,在德育教育中也不例外。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借助新媒体的形式进行互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浅谈新时期德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以人为本 ,立德树人 --浅谈新时期德育管理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了德育教育中的主要内容。
在以前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大部分学校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在其中的有效实施。
基于此,为了保障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其中,创新德育的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新时期;德育管理;问题;对策虽然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大部分学校加强了对德育课程的重视,但是受到管理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管理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因此,这就需要各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树立"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实现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进而保障德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一、新时代下德育管理中的存在问题1.1德育教育的力度不够在开展教育工作中,受到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育人观念在逐渐淡化,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他们一般会将大部分教育时间和资源有效地聚焦在强化学生文化学习上,严重影响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等多种方面的有效培养。
再加上,一些教师在德育管理中,缺乏正确的教育,非常容易导致他们在思想上出现错误的观念,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1]。
1.2不重视实践教学,教育方式比较落后虽然教育教学的改革,为丰富多样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其课程的价值并没有在德育管理中有效发挥,不能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同时,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还有一些老师依旧采用以前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没有在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完善和创新德育管理制度,仍然应用传统“灌输式”进行教学,严重影响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此外,由于没有积极开展实践性的德育活动,学生的思想水平并不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论述我国高校“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
论述我国高校“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在我国的高校教育工作当中,德育一直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内容。
尤其是在提倡开展素质教育之后,德育的基本目标更是能够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同整个教育的目标相一致。
然而,无须讳言,在当前的德育工作当中,其取得的实效性却不能够令人满意。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就在于部分高校在教育指导思想上,未能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前景,急功近利,片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
1 “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及其意义高校的德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中心环节,如果能够在其中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就可以给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学生的自主独立创新的精神。
在对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反思之后,我们能够看出,高校传统的德育工作,通常都是将大学生的自我和他人、个体和群体进行对立看待,往往都是将他人以及群体的意志凌驾到自我、个体之上,这样就忽略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不符合人的发展认知规律。
而现代的“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其精髓就在于注重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深具个性化的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
事实上,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当中,个体的创造精神都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个体的创造精神则是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所决定的。
高校只有在德育的工作当中确定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才可以为大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代的大学生的自我与个体的意识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表现在德育之上,就是相对于“知其然”,更加追求的则是“知其所以然”。
在高校的德育工作当中,不能够继续的采取简单说教、灌输的传统方式,而是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导向,重视个性化的养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高校的德育工作不仅需要关心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的基本情况,还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环境,能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当中,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需求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传统的“平铺直叙”教育模式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服务。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育、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也可以开展一些针对不同群体或不同兴趣爱好的特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引入学生参与式的管理和评价机制,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可以设置学生评教和参与教学评估的环节,让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建议,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满足感,同时也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个性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向之一,通过关注学生个性和差异化需求,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融合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注重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以以人为本德育在以人为本学校教育创新德育方式多渠道育人
以以人为本德育在以人为本学校教育创新德育方式多渠道育人在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创新德育方式多渠道育人关键词:创新心育以人为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下,学校德育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急需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创新中求加强,在创新中求适应,在创新中求发展。
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进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下,学校德育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急需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创新中求加强,在创新中求适应,在创新中求发展。
中学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从创新的角度,审视德育,走德育改革创新之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
xxx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
时代发展到今天,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我们要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不断优化德育管理,逐步彰显自己的育人特色。
下面我就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德育工作的理念德育工作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德育工作必须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确立先进的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理念。
二、转变观念、理念创新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
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凝重,过于规范,又过于封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
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新时代,“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必须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过程中,高校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学生需求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拓展教育载体,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拓展教育载体,实现全覆盖。
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平台,如开设专门的思政课程、开展思政教育主题班会、成立思政教育学习小组等形式,使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校可以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建设线上思政教育平台、推行“互联网+思政教育”等方式,实现思政教育的全覆盖,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思政教育。
三、注重育人效果,推进思政教育内涵丰富化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效果,推进思政教育内涵的丰富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政治素养提升。
因此在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使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内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从而推进思政教育的内涵丰富化,真正做到“育人”而非“教育”。
四、倡导学习型思政教育,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必须倡导学习型思政教育,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和理念,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全体人民的幸福
与福祉,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应该贯彻“以人为本”
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成为
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才。
一方面,我们应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比如,我们可以引入互动式的课程设计,加强实践教学和社
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中去,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问题和挑战,激发他们的社
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创新思政教育的传播方式
和途径,让学生更加方便地获取和了解相关信息,充分利用网络和移动终端等新工具,拓
展教育和学习的范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
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这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多元思考能力,启发他们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让他们学会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养成主动学习和自我提升的习惯。
同时,我
们也需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课题,让学生充分发
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和理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只有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提高,更好地
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途径。
在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
一、深化教育内容,突显实践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平台。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需要深化教育内容,突显实践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引导。
而在新时代,学生更需要的是能够应对实际挑战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在教育内容上需要增加实践性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政治理论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些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来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在教育内容上也需要更多地关注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新闻、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增加他们对时事和社会问题的了解和思考,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拓宽教育载体,提升互动性“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育载体的互动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而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打破这种单向传递的模式,拓宽教育载体,提升互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互动小组、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感。
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课堂、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来开展学生的在线讨论和交流,拓宽教育空间,增加教育载体的多样性。
在教育环境上也需要创造更加开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表达个性、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培养方向不明确、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陈旧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明确培养方向。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灌输知识,却缺乏对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作为培养方向,促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中的素养和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教育内容。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多是基于一种规范和制度,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和理念。
新时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先进科技和知识的最新进展,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形势。
教育内容还应更加关注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教育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以单一的讲课方式进行,缺少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效果不佳。
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如小组讨论、演讲比赛、实践活动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加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和获奖为主,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需求、利益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将人的价值放在最高的位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高校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灌输式”的,教师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一些知识和观点,学生则被动地接受。
这种方式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降低教育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批判能力。
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现代大学生具有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无法满足他们的多元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课程。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还可以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通过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教育效果。
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能力。
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模拟演练、实验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还可以开设一些开放式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培养个人特长和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人为本”理念是指在各个领域中,都应该把人放在首位,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和利益,满足人的需求和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教育思路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全面的发展机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特点都有所不同。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校应该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教学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
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可以设置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需要强调实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团组织等方式,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实践性项目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还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学生的情感健康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友爱心、合作意识等,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健康、积极。
高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帮助贫困家庭等,让学生们感受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还需要注重自主学习。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教师中心的,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
现在,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自我学习体系。
高校可以开设一些自主学习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以人为本创新学校德育
2014-02教研论坛一、德育创新,必须创造性地提高教师素质“德育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思想品质在教育中会渗透在教育的全部过程,它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那么怎样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呢?1.观念上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首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在政治学习中要求做到“四到位”“四严格”,即“人员、时间、内容、措施”到位,“纪律、考勤、标准、实效”要严格。
其次必须善于扬弃,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适应性。
要让教师认识到,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动力,德育教育的发展创新是为了师生,必须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
2.机制上创新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引导者,要创造性地完成引导任务,离不开学校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二、德育创新,必须让学生成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强化以人为本,既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又来自现代教育实践。
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总是把学生看成被塑造的对象、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
而现代教育实践证明,应把学生看成有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主体,主张积极发挥他们潜在的能力,激发他们自觉自愿参与,才能形成发展的内动力。
那么,如何激发他们呢?1.创新德育资源,帮助学生理性思考德育资源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德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在学校思想品德与社会教育内涵资源方面,需按照人文关怀的思想,在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导向下,建立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创新体系。
2.创新德育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实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思维,让他们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象。
在学校常规管理中,我们执行中队安全卫生监管制度。
组织由大队委组成的校园稽查队,负责每日全校常规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大力提高了少先队员的参与热情,起到了有力的导行作用。
作为德育工作者,只要正确看待每一位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就会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崇高而又伟大的事业,需要智慧,需要创新,需要科学。
我们应该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准则,以人为本,把握机遇,开阔视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新优势,实现德育发展的新突破。
高校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德育观
作者: 孙剑坪
作者机构: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广东省深圳,518055
出版物刊名: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3-16页
主题词: 高校;以人为本;德育;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理论;“三个代表”
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德育观是高校德育回应时代挑战的需要,它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大学精神,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体现了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反映了高校在认识和把握德育规律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突破、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迫切性问题,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德育观是高校德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根本利益的要求。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近年来,“以人为本”理念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方面,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高校教育愈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个性化发展,这都需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需求,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能力的传授,更要涵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乃至人格、灵魂、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具备未来生活和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一、突出人文关怀。
要注重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关系、归属感等,让学生在学习、成长和发展中得到全面的关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相互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以达到师生关心、孩子常伴的效果。
二、强化个性化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针对不同的学生,要进行个性化的教育,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让学生发挥自身潜力,培养个性化特长。
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成长和发展。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突出,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建立不同于传统的教育规范和新的教育水平。
四、增强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实践性教育。
学生要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当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既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也能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五、融合现代科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虚拟实验等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可以创建更加全面、更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适应未来数字化社会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创新的时代回应第27卷第2期V01.27No.2绥化学院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20o7年4月Apr.2007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创新的时代回应唐华生叶怀凡(四川文理学院高教研究所四川达州635000)摘要:高校德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帮助学生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其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LCZA-的创造性;其本质是把自然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因而高等学校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并在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加以体现.具体而言,就是德育观念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内誉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关健词:高校;德育理念;以人为本;内涵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99(2007)02-0149-03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的提出以人为本即是承它^的价值和尊严,相信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认为人皆蕴藏潜能,人性是积极的,建设性与社会性的.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思想规律,通过教育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引导人,帮助人等多种措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着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就曾经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看法.在西方中世纪时期,神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地位被神淹没了.到了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这种人文主义思潮肯定人的意义和价值,反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对于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高校德育工作倡导"以人为本"就成了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德育的实践不单纯表现为对受教育者品德规范的一般"灌输"与行为约束,更体现为对受教育者精神需要的激发,使其在满足精神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周围世界,创造新的成果,而这种创造反过来又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得到新的提升,品德得到新的发展,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在理念上往往把学生纯粹视为教育的对象,认为大学生总是存在问题的,德育工作不过是在政治上,道德上纠正学生的偏差,即是简单的规范人,教育人的工作,这使得德育的要求与学生的需要相脱节,实效性得不到体现.而事实上,德育工作是一种精神性的影响人的心灵的活动,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要以人为本,把人,人的道德生活,人的道德发展作为整个德育工作的核心,自觉反对实用主义思潮,功利化追求在道德教育中的泛滥. 真正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切实确立起"人"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这样受教育者才能真正领略到道德的内涵,生活的本质,做人的根本以及对他人关心爱护的重要性.【2】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的内涵"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其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收稿日期】2006-12-03【作者简介】唐华生(1948一),男,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教授,高教研究所所长,常务副主编,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及发展.149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其实质就是要承认大学生作为"人"的客观存在,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既要尊重人的生存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还要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个体差异,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在把握规律性的同时,必须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去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理念,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3】同时,德育是社会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现代德育不是制造框架去束缚人,而是创造条件去发展人,其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和学生的独立人格.为了在德育实践中充分傲到"以人为本",我们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思想规律,成长规律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教育理念和模式,尤其是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能,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判别能力,从而能够依据发自内心的需求自我制定个人的发展目标,制定自我检查,自我调节,自我评估,自我激励等机制.要把是否满足了学生的现实需要,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让学生获得了终身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衡量一切德育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的实现(一)德育观念要体现"以人为本".现代德育不是管理人,约束人,控制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现代德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水准,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它是对人主体作用的一种尊重和肯定.[4】德育观念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尊重,理解,关心教育对象,深刻把握德育的科学性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德"的内化机制研究,重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激发受教育者的成长动机,引导受教育者构建系统的内在思想品德自律体系,促使其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实现高水平,高层次的协调.要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去发展学生个性,肯定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要求,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自觉地用德育内容去衡量自己,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不断提升他律向自律转化过程中内化的层次,在个体与外界的互动中完善自我.同时,还要转变以往德育单纯服务于政治宣传的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整个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德育内容要体现"以人为本".首先,德育内容要层次化.如共产主义信仰,无产阶级世界观是高远目标,而基本道德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承受挫折能力,积极的生活态度,全面的价值观等是发展性目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现实目标. 在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只有尊重二者的逻辑关系,才能使这其达到预期的目的并实现更高层次上的有机结合.其次,德育15O内容要情感化.人都是平等的,都要满足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需要.[5】因此,德育内容既要满足大学生的生存,安全需要,更要满足他们的归宿与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充满了爱,充满了情,充满了关怀,就会使人得到满足和尊重,就会唤起情感的共鸣,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样的教育才有生命力,才有长远的效果.再次,德育内容要现实化.德育工作切忌内容枯燥干瘪,也反对喋喋不休说教, 一定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先进的事迹鼓舞人,优秀的人物感染人.如果我们丰富的德育资源有一部分与专门的德育教学结合在一起,有一部分与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有一部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则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德育指导,还可以使德育生活更贴近受教育者现实的生活与学习,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还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6】(三)德育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目标是德育实践预先设定的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是对所要培养的学生在品德(政治思想道德法纪)方面的具体质量规格与要求.德育目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涉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实际上承担着分解教育目的,落实教育目标的具体任务. 下涉德育实践活动,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总的方向和提出具体要求.】德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人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开展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要求我们在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时,必须承认并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欣赏人,相信人,依靠人,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化.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去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我们还应让德育目标内化,使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等方面的要求. 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的需要,并在行为中表现自觉道德.因而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目标构建的着力点应根据学生身心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情感体验的积累,最终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内化为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四)德育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在德育教育及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适应学生自主意识强,思维活跃和勇于实践的特点,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我们强调以人为本,不仅是基于对学生所具有的,体现生命存在的,现时的价值的尊重,更是基于对人所特有的,创造生命意义的,潜在的价值的重视.正因如此,高校德育应改变以往那种视教育对象为被动受体的观点,将他们看作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独立见解, 有无限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的人.在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从单纯注重教育者单向灌输转向更加注重德育活动中教与被教双方间的对话,交流和互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从单纯注重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来要求学生服从转为设法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体验,引导他们在道德的生活中获得"i'-fl~精神上的满足感,真正体会到"道德归根结底是人生活的—个方面,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而设,而绝不是为了给自己套上枷锁"的深刻内涵.(五)德育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在德育方式方法上,应确立参与式,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利用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结合互动过程,创建一种贴近现实,具有亲和力的德育教育方法. 首先,要摒弃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建立起开放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主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避免与学生在心灵上的时空错位,这样才能找准学生思想的兴奋点,找准学生成才之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振点,在教育中才能真正解决学生成才路上的具体困惑和思想误区,做到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其次,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完善德育途径和环节,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把塑造学生与为了学生,激励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寝室教育,社团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德育辅助渠道作用,鼓励学生联系实际通过讨论,辩论,座谈,演讲,参观,调查,社会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德育过程.第三,要重视隐性德育课程,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开辟文化长廊等方式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要注意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每个大学生在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都蕴含着一定的潜能和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用欣赏和信任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个人潜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六)德育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传统的德育评价缺乏科学的,具体的,与实际相结合的评估标准,评估手段单一,多是以考代评,而且在评估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我们在德育评价上,要设计能够全面反映和评价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德育评价体系,使德育评价更加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8】在评价观念上,要遵循多元评价原则,重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在评价目标设计上,应重视道德行为的动力,突出道德评价的行为标准,强调道德评价的自主性;在评价目的上,要弱化德育的选拔作用,突出其发展功能; 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多元化,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全面性,和谐性;在评价标准上,要把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衡量和评价德育成效的重要尺度,这既有利于德育的求真务实,克服传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也有利于将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承认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评价方法和手段上,要以质性评价整合取代量化评价,把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强化德育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要对德育工作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不尊重人的现象进行反思和超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促使德育工作更加灵活,亲切,自然,有效和具有互动性.参考文献:[1]李晗龙,高志刚,闰广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EJ3.长春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版),2005(2)[2]宋艳.回归生活德育的实践途径[J].安康师专,2005(1)[3]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EN].光明日报,2004---04-27(B1).[4]田建国.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5---03—25(4).[5]雷希夷.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人性化理论与实践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1)[6]唐华生,叶怀凡.坚持以人为本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兼论当前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5)[7]冯文全.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8]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E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朱平.学分制对德育意味着什么[J].高等农业教育,2004(1)[责任编辑李淑慧]TheHuman-centredApproach:TimesResponsetoMoralInnovation TangHuashengYeHuaifanAbstract:emainpurposeofuniversitymoraleducationistoimprovestudentsmoralquality.traintheirmoralconsciousnessandrealizeidealmoralbourne,helpthemformgenericandprefectmoral personality.Itsba-sictaskistoenlightenhuman'Sawareness,arousehuman'Senthusiasmandencouragehuman 'Screativity.Itsnatureistotransferanaturalpersonintoasocialperson.Therefore,universitiesmustestablish thehuman-ten-tredconceptandpresentitinallaspectsofmoralwork:moralidea,moralcontents,moralaim, moralprocess,moralmethodandassessment.Keywords:universities;conceptofmoraleducation;human-centredapproach;connotation 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