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word版本 (6页)
《牛棚杂忆》读后感_读牛棚杂忆有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_读牛棚杂忆有感《牛棚杂忆》一书说是写的“”,其实写的是建国后历次运动,其中重点讲述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牛棚杂忆》读后感,供大家阅读!《牛棚杂忆》读后感篇1捧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看到季老在“”中遭到的批斗,不仅仅身体上遭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而且心灵上更是受到了难以承受的伤害,然而季老都挺过来了。
我突然悟到: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咬咬牙,再大的困难也能过去,就像那时妈妈和弟弟长病并相继去世,给我带来的巨大痛苦,好几年都被这种痛苦折磨着,可是,这不也过来了吗?虽然想到逝去的亲人们,心里还不免痛苦,但毕竟振作起来了,所以,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磨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牛棚杂忆》读后感篇2很多年前就知道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读。
借着这次生病住在亲戚家终于有机会读到它,读过之后感觉很心痛。
那是怎样的一段时期。
真无法想象我的父母是怎样度过那些年的,他们一定有很多委屈吧!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在那段时期生活的是怎样的胆战心惊,怎样的苟延残喘。
平日在妈妈片段的回忆里面我只知道:家里四口人分别住在不同的干校,夫妻不能见面,母亲也见不到孩子,我的哥哥们一定在这段分离的日子里心灵受损——小小的年纪就被迫和父母分离。
妈妈在学校里被批斗,爸爸被发配到遥远的乡下社教,一年才允许回家一次。
才三十多岁就给自己建公墓,我想那时候他们真的没有盼望吧。
不过妈妈说还算走运,因为没有被打成右派,没有劳改,没有挨打。
她的姐姐我的大姨,在那段时间被打的浑身青肿,逃出来躲在车站里度日——买张次日的火车票可以在车站的长椅上过一夜,早上再将票退掉,战战兢兢生怕别人起疑心查问。
妈妈大学里最聪明的一位同学因为太聪明,看懂了这个政治斗争的实质而说了一句实话,结果被判刑关押了近10年。
受尽折磨,后来也早早离世。
那是一个多么没有人性的年代。
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
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
【篇一:牛棚杂忆读后感】
季羡林老先生走了,北大这次发布的讣告终于尊重了老先生的愿望,没有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那么多帽子压在逝者头上,让世纪老人轻松归去。
而他在古文字、东方学、翻译、佛学等方面留给世界的学术研究成就已足够让人们永久地记住他的卓越功勋、记住他的辉煌贡献。
就是这些帽子,让我想到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
季先生在“文革”中挨斗挨整,头上也被戴过多顶不明不白的帽子,莫名其妙地被戴上,又莫名其妙地被摘掉。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为了子孙“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为将来不再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而给历史做了诚实的记述。
我看了,感情长时间不能从中自拔,掩卷沉思,总觉得老人的担忧今天依旧不能让人完全释怀。
文革以后,巴金先生、杨绛先生等老同志以及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先后写过牛棚浩劫,对文革千万人遭受的苦难以及换来的教训字字俱陈,就像一面高悬的镜子让中国人时时引以为鉴。
但是如同季羡林先生所说,那些“造反派”中折磨人甚至把人折磨至死的人,为什么没有勇气站出来把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这么多年的反醒忏悔也写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呢?战后的日本人中有良心的人都能千里迢迢来到中。
读《牛虻》有感1000字
读《牛虻》有感1000字读《牛虻》有感1000字《牛忙》这本书是伏尼契所写的.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明白牛忙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就明白了.这本书是以时间顺序写的,内容是这样的:牛忙其实是主人公的名字.他的一生都很悲惨.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而他的哥哥和嫂嫂都对他不好,在他19岁的时候又被人陷害进了牢,在他出狱后发现了他的亲生父亲就是他的教父蒙泰里尼.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于是就伤心的离开了.13年后他又回来了,没有人认出他,因为这13年里他过的是非人的生活,导致了他的一只手和一只脚残废了,再加上他改了名字牛忙.之后他就和当地的几名党员一起共事,其中还有他的朋友琼玛.于是他们干了一系列会被枪决的事.终于,他们在干一件事的时候失败了,牛忙被枪决了,就在那个时候,他们知道牛忙是13年前的那个人了.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牛忙他活在这世上没有一天是快乐的,其实还是有的,就是在他不知道蒙泰里尼是他亲生父亲是,每次和他谈话都是快乐的,除此之外就是他还是年少是和琼玛在一块,那时的他同样是快乐的.看完整本书后,我觉得牛忙他是一位勇敢和坚持不懈的一个人.说他坚持是因为在他离乡背井的13年里,他在那不是人生活的饿条件下,硬生生的挨过了13年.说他勇敢则是和他所做的事情有关,因为他从事的是当时政府不让做的事革命.他啊为了革命,可以说是不顾一切了,在他最后做的那件事之前,他明知道很危险,却义不容辞的去做了,结果被抓了,而且还被枪决了.除了牛忙的性格突出,事迹也让人感动之外,那就是蒙泰里尼对他那深深的爱了,在牛忙年少是,做他的教父,引导他.不过最明显的还是当他知道被抓的那个人是他儿子的时候,他就利用他当时的地位和权力,想尽一切的办法去救他,去劝他,可是牛忙还是逃不过命运,在牛忙死后,蒙泰里尼也因伤心过度去世了.唉,天下的父母有哪个不疼自己的儿女呢?可惜牛忙他不去珍惜着份来之不易的父子情.我相信,只要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为牛忙一生感到可怜的.虽说他可怜,但他也有一丝的幸福,那就是永远爱他的蒙泰里尼和琼玛.读《牛虻》有感1000字在我的心目中,亲情是最纯洁的、最值得信赖的感情:悲伤时,它给你抚慰;恐惧时,它给你力量;失望时,它给你鼓励;危险时,它给你保护所以,亲情是圣洁的.可是,当我读完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所着的《牛虻》后(蒙泰尼里把亲生的儿子送上断头台的事实),重重地打击了我的信念和感情.《牛虻》叙述的是统一意大利斗争中的一个故事:笃信上帝的贵族子弟亚瑟经过了一次次现实生活的挫折,改变了自己对上帝的信仰,投入了统一意大利的火热斗争中,从而引起一系列亲情与信仰的矛盾和斗争.平时,孤独寂寞的亚瑟最信赖自己的教父蒙泰尼里.父子俩的感情是真诚的.当亚瑟因母亲的早逝而悲伤时,教父给他抚慰;当亚瑟犹豫彷徨时,教父又催他奋进但是有一回,亚瑟把自己参加革命的志愿告诉蒙泰尼里,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时,教父一反往日的慈祥神态,不容反驳的让他打消这个念头.这第一次使年轻的亚瑟十分失望.一次偶然的机会,亚瑟得知蒙泰尼里就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他迷惑、悲伤、愤恨,因为他心目中圣洁的神父竟然一直在骗他!但是他还是深深的爱着神父,因为他是教父,是父亲.13年后,亚瑟带着满脸伤疤和残缺的身体由南美洲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投入了火热的战斗中.他用牛虻作笔名,一次次用锐利的笔锋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从此,牛虻的名字便震动了意大利.这时的蒙泰尼里已经是一个深受人们尊敬的红衣大主教了.牛虻以自己的爱父之心,常常用各种方式和他接触亲近.当牛虻发现蒙泰尼里在13年中无时不忍受着痛失爱子的煎熬中时,心中的爱和恨交织着,更加矛盾.一次,牛虻和他的同志遭到骑兵的袭击,他勇敢的接受了掩护任务.当他拿起手枪,准备突围时,忽然听见蒙泰尼里的声音,拿起手枪的手无力地垂了下来.就在这一刹那,骑兵包围了他.看到这里我被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亲情深深地感动了.我既为牛虻的被捕感到惋惜,又深以为蒙泰尼里会设法救出他唯一的儿子,使得父子团圆.不料,这个忠于上帝的卫道士并没有手下留情:是他让牛虻再度入狱.在监狱中,一心想保卫自己所谓的清白、地位的蒙泰尼里,在牛虻的死亡判决书上签上了名字,把自己心爱的儿子送上了刑场蒙泰尼里很爱孩子,可是,作为一个反动主教,在关键时刻,在他所信奉的上帝的利益和孩子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上帝,保住了自己.直到这时,人们才看清他的真实面目.他是上帝的忠实信徒,他所代表的是宗教统治阶级,,他之所以献出儿子是为了保住这个反动阶级的利益.牛虻是一个英雄,可他不懂人世间的父子亲情是可以由信仰决定取舍的,所以他会被自己反动的亲生父亲送上刑场.艾丽伏尼契,这位爱尔兰女作家写下的《牛虻》,的确留给了人们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告诉了我们亲情的意义.读《牛虻》有感1000字牛虻(亚瑟·勃尔顿)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在革命斗争中学会了坚强,并支撑了他的事业.《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为主线,大笔勾勒和细致描绘了牛虻饱受压抑和摧残后,背叛了他曾笃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锤炼成一个为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战斗的革命者.作者(伏尼契)以出色的艺术手段,通过跌宕有致的情节(牛虻因误会被认为出卖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为里瓦雷士.在那里,牛虻成了残疾人:跛脚,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参加了革命,在偷运军火时由于疏忽被捕,最后被杀),鲜明生动地塑造了牛虻这个为意大利民族解放忍受苦难英勇牺牲的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了意大利爱国志士的刚毅精神及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牛虻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变得坚强起来.刚出场19岁的亚瑟有点像十六世纪肖像画里的意大利小伙子.从他那长长的睫毛,敏感的嘴角和娇小的手脚看,身体各个部位都显得过分精致,轮廓格外分明.而经过革命锻炼之后的牛虻则是空空寂寞中把他压垮的幽灵似的恐惧、虚幻世界里的幻像,都随产生他们的夜消失了,而一旦太阳光芒四射,敌人出现在眼前,他便斗志激昂,再也无恐惧可言.牛虻所有的一切,在监狱执行死刑的士兵则是这样认为的:他那直剌人心的雄辩,他那无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气,曾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在他们死气沉沉的生活中闪耀.牛虻变得成熟了、坚强了,成为一个为国家命运不顾个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坚强的牛虻在牺牲前一夜给他深爱的人琼玛的遗书里这样写道:我将怀着轻松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好像一个小学生放假回家一样.我已经做了我应做的工作,这次死刑判决就是我忠于职守的证明.与牛虻关系密切,给他巨大影响的人是他的忏悔神父主教蒙太尼里(其实是他父亲).主教蒙太尼里欺骗了牛虻,从而使牛虻对上帝产生了怀疑.从此,牛虻开始恨蒙太尼里,上帝是一只泥巴做就的东西,我只需一锤就能够把它砸个粉碎;而你呢,却一直用谎言欺骗我.出走前牛虻这样说道.蒙太尼里影响了牛虻的一生.应该说,牛虻的死,他要负大部分的责任.学会坚强,无论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难,向困难挑战这是《牛虻》给我的启示.编辑推荐://《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_读后感800字在暑假里,我读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活泼可爱、善良纯真的小女孩金铃的故事.金铃的成绩虽然不是名列前茅,但从不气馁,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考到了九十七分的高分.我每一次考不好的时候都垂头丧气,当我想到毫不气馁的金铃时,我忽然懂得:当你自信满满的时候,成功说不定就被你的那股坚韧劲儿给吸引过来了,就是这种自信,让我屡次获得好成绩.每次发生在金铃身上的事情,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却让我念念不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补习班的事:因为邢老师给同学补习的消息透露了,学生越来越多,只好转移到张灵灵家大客厅里,李小鹃引发了扔垫子大战,邢老师却冤枉金铃和尚海是肇事者,金铃并没有借助父母的力量,而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提自己洗清了冤屈.这让我十分惊诧,一个刚刚十岁出头的小姑娘,竟没有被冤屈打倒,还能凭自己的力量把事情的真相揭示给不相信自己的老师,我不由得打心底暗暗佩服.而我平时遇到被别人冤枉的事,受到委屈,都只是在心里暗自埋怨别人不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只会偷偷的伤心,却没有勇气去向别人辩解、说明白.事实证明,这样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你必须站出来,跟别人理论、解释,说明自己的清白,不管你面对的是老师或者是父母.不要以为别人都是神圣,都会把事情真相看得一清二楚,因为别人也是人,并不能猜出你心里的想法,更不要去害怕别人会驳斥你的话,如果别人真的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你,那你就更要大声说出来,为什么不说呢,不说只能证明你是一个弱者,也不能在社会上生存!所以,我改变了以前的性格,不会再默默承受冤屈,学会解释,学会了坚持自己的想法,性格变得坚强起来.这本书虽然只是描绘了一个很普通的小女孩学习和生活的故事,但对我的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以前的我懦弱,胆小,但现在的我勇敢、阳光.今后的我会一直坚持这样,要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坚忍不拔,不气馁,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
【2018-2019】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优秀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牛棚杂忆》作者是季羡林。
该书讲述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牛棚杂忆读后感 1如果不是因为作业,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读到这本书,了解到更多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事,而我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了解到一些皮毛,只有结果,没有细节,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关注。
所以,这次很难得的想感谢作业。
这本书的文笔如此通俗易懂,让我觉得很意外,想到书的封皮内侧对于季羡林先生的简短介绍,他的一生精通12国语言,是中国语言学会的会长,也是文学界的泰斗,他完全有能力把这本书写得高深文雅,尽情彰显语言文学大师的深厚功底。
可他却没有,反而尽其所能将其写得简单通俗,甚至用幽默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与“棚友们”在文革中所遭受的残酷迫害,而这种幽默诙谐反而让我感到更加悲愤,更加心痛。
回过头想,季老之所以用如此通俗易懂的文字展示自己血一样的经历,就是希望让我辈子孙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不要再“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吧。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吧。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
照见绝望和希望。
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这是书的扉页上季老写的祝词,读来让人感动不已,尤其是在读完全书后再来读这篇祝词,更感动于他的宽容,他的善良,他的一片赤子之心。
一个人在遭受了那么多难以忍受的痛苦之后竟还能以此般心态赠送祝福,我想如果是我,恐怕真的很难做到。
“中国古代的哲人强调人禽之辨。
他们的意见当然是,人高于禽兽。
可是在这方面,我还是同意鲁迅的意见的。
他说,动物在吃人或其他动物时,张嘴就吃,决不会像人这样,先讲上一通大道理,反复解释你为什么必须被吃,而吃人者又有多少伟大的道理,必须吃人。
牛棚杂忆读书心得900字5篇
牛棚杂忆读书心得900字5篇读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惊讶于书中对时期红卫兵等种.种批斗,迫害等恶劣行径,作者用嘲讽幽默调侃式的话语对自己在中的经历,自己亲身受的灾难写了出来,将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对自己如何让受迫害,被批斗,到抄家,乃至后来接受劳动改造,都作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描述,娓娓道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牛棚杂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牛棚杂忆读后感1《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在时期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季老先生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为过去的事和人打翻身仗,而是希望现在的人能总结教训和〝经验〞,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让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能出来说真话,而不是沉默不语,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季老是厚道的,他没有掩饰自己在期间对错误的认识,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都写出来,将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对自己如何受批斗.被抄家.受刑罚到后来的接受劳改,都进行了详细而真实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季老内心倍受煎熬的痛苦.然而,全书竟然以一种近乎调侃的语气讲述了自己在中的不幸遭遇,虽身遭百难,耄耋之年却能调侃往事,什么仇恨怨念过眼滔滔云共雾.何谓大师?此谓大师也.〝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的正确性,我焉敢苛求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报复.〞在外调的时候,季老还受到了山东老乡的粗暴对待,还有带有乡音的大骂.季老在受难的时候想到更多的是别人,他写道:〝我在被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想到的还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那位朋友:‘碰到这样蛮横粗野没有一点人味的家伙,你的日子真够呛啊’〞.学识无双,更为可贵的是危难之间还想着他人,这是长存不灭的任性光辉啊.何谓大师?此谓大师也.在我的记忆里,人们回忆大都带着怨念.忿恨.恐惧等各种感情色彩,难免让人有沉重之感,沉重的回忆承载着痛苦的历史.在牛棚中,之前在讲台下虚心学习的学生,摇身一变,就成了〝革命小将〞,将老师教授们揪下三尺讲台,关进〝劳改大院〞,有什么能比一个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一时间变得面目狰狞更让他心碎的呢?还有季老的老乡,不顾一点情分,拳打脚踢,恶语相加.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失去了起码的良知,竟然都沦落到以虐待同类的生命为乐,何况这些人还不都是统治者.当权派,还有淳朴善良的人民大众.是因为中国近代史上积怨太深,人的心理发生了扭曲,才不加节制地爆发?还是因为多少年的政治潮流已经将人们的正常思想感情进行了〝大清洗〞?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地狱也只不过是对人身体的折磨,然而牛棚,是从身到心,由外及内的摧残.对人身的虐待只会至于伤残,而对灵魂的逼迫和强行改造,就是对一个人人性的彻底抹杀.季老在这种境况下,也曾想一死了之,但这之中有不能丢下两位老妇人的不忍.有准备去服安眠药却被红卫兵抓走去批斗的不巧,最终作为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季老,虽然当时满是失望,但仍旧在风雨飘摇中坚信了自己的一份清醒.探寻历史的兴趣不变,季老那闪闪发光的灵魂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他照耀着我们继续前行,何谓大师?此谓大师也!牛棚杂忆读后感2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活泼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在〝〞中的不幸遭遇,深刻的揭露了〝〞的残酷性,真实的揭露了人性的善恶美丑.我们即使不清楚历史上的对与错,也无法改变过去的路痕,只能义无反顾的向前走,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必要,有义务了解中国的历史,应清晰的记住那一段有血有泪的过往,并以史为鉴,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中,无数与季先生一样的知识分子和开国功臣,还有其他演员等无数勤奋工作.赤诚护党的人都被莫名其妙的泼上了污水,过着非人生活.此文具体了描写季先生对〝〞的看法〝现在我真正紧张了.我原以为自己既无辫子也无尾巴.可人家‘革命家’一抓就是一大把,而且看上去都是十分可怕的,有的简直是鲜血淋淋的‘铁证’.尽管我对自己没有失去信心,但是对这些‘革命家’我却是完全没有办法了.在派性加形而上学的控制之下,我能有什么办法说服他们呢?〞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当时的也不知道就这样无缘无故,以一堆不成理由的理由冤枉了多少能人志士,打击了多少爱国者的满腔热血.此书也具体述说了许多当时的场面.〝一年多以来,我看够了斗争走资派的场面:语录盈耳,口号震天;拳打脚踢,耳光相间;谩骂凌辱,背曲腰弯;批斗完了,一声〝滚蛋!〞踢下斗台,汗流满面.到了此时,被批斗者往往是躺在地上,站不起来.〞〝在训话的同时,有人就从我们黑帮队伍中拖出几个人去,一个耳光或用脚一踹,打倒在地,然后几个人上去猛揍一顿,鼻青脸肿,一声不敢吭,再回到队伍中.〞记得中国有句古话〝士可杀,不可辱〞,可是观文中之情景,联想到当时血淋淋的场面,当时,士岂止被杀,更是被辱,而且已经远远超过了界限,即使你有那么一万张嘴,也说不清自己的清白,被误认的罪名,将扛起一生.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落到此等境界,岂不哀哉?也有季先生被劳.被时期的切身感受.〝世间流传的是:‘’七八年一次,一次七八年,我写这些信,等于瞎子点灯,白费一支蜡.我却一厢情愿,痴心妄想,妄想有一天一睁眼,‘’结束,我这个鬼再转变成人.那够有多么好呀!在弥漫宇宙仿佛凝固起来的黑暗中我隐隐约约从‘最高楼’上看到流出来的一线光明.然而最终证明,这只是一片海市蜃楼,转瞬即逝.我每天仍然是劳改.批斗.审讯.〞我想,无数与季先生存在着相同遭遇的人,无数时期的受害者都有着季先生一样深刻的感想,对生活充满着渴望,对生命充满着热情,但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期盼却也换不来一时的自由,仍然过着非人的生活.〝我此时一个朋友也没有,谁都视我如瘟神,我向谁求援呢?〞〝我敢走出去吗?我好像是乌江边上四面楚歌的项羽.幸亏我已经研究过比较自杀学,我决不自刎.我还要活下去.但是活下去又怎样呢?我真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了.〞那是多么难熬的一个时期,没有朋友的陪伴,没有亲人的安慰,有的只有无尽的孤独与心伤,幸而此时心中仍留有一丝要活下去的期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期冀一点点变质成了自我怀疑,在这个红红绿绿,五彩缤纷的世界里,眼里也只剩下灰色.在劳改期间,明明很辛苦的要劳作,季先生反而因此感到幸福,只因不用再被批斗,〝但是,我们也有特殊的幸福之感:这里用不着随时担心被批斗.批斗我们的单位都留在校内了.在这里除了偶尔挨上一棒或一顿骂之外,没有喷气式可坐,没有胡说八道的批斗发言.这对我们来说已是最大的幸福.〞纵然无情,但人心却仍留有一丝温暖.〝抬眼看到身旁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张学书,一个是王恩涌.宇宙间好像只剩下我们三个被批斗者.他比我年轻,身体也结实.是他们俩把我扶了起来,把我扶回了家.这种在苦难中相濡以沫的行动,我三生难忘.〞或许这一点一丝的人间温暖,正是大部分能人志士不倒下的有力支撑,正是大部分人让心中的希望之火不熄灭的源头,也正是推翻的动力.季先生虽被,却仍保留着一颗宽容的心.〝审讯我的人,不是东语系原来的学生,就是我亲手请进来的教员.我此时根本没有什么忘恩负义的想法.这想法太陈腐了.我能原谅他们中的大部分.他们同我一样,也是受了派性的毒害,以致失去评断是非的理智.〞季先生博大宽广的胸襟感染着自己,在自己因为他人而被批斗的时候,在自己最受苦的时候,季先生并没有责怪任何人,而只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体谅他人.读完此书,心得有二:〝一是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二是人间温暖一直存在,长存一颗宽容之心.〞牛棚杂忆读后感3我很遗憾,我现在才看到这本书,本来可以在七年前看到的.但过错导致错过,虽然书和人不同,但此情此境已非彼情彼境,亡羊补牢事后弥补,但伤疤只会随时间而变淡却非消除,骨子里的气质却随时间推移而越发浓厚.如果早点看这本书,在我仅经历的人生中最灰暗的那一段日子,我可以找到一个年长的同伴,可以找到一份慰藉,还可以不至于整天想着跳楼.没有谁愿意成熟,因为成熟就要付出代价,有人说渴望成熟,当你真正去经历了或许就不这么想了,生活磨平了我们的菱角,于是我们圆滑了成熟了,沙子在贝壳里最后成为珍珠是要用身体去研磨的啊.没有谁愿意远比同龄人成熟,和同龄人没有共同话题,总是去趋向和奉承是一件痛苦和遗憾的事情.复读初三像怨妇一样上着,而高中像傻子一样过着,大学像狗一样活着,就这样,三年四年,七年,一晃而过.蹉跎的是岁月,流逝的是青春,消磨的是锐气,一路有平坦舒适,也有坎坷艰难;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有过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上帝在那儿为我关门(开门)和开窗(关窗)忙得不亦乐乎,而我平平淡淡,也就沿着一条曲折的路不断在前进.经过那一年的锻炼,我的脸皮厚度那是与日俱增,心里承受力那也是节节攀升,越来越感觉自己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只要你没把我弄死,我总是能跳出来蹦跶的.现在我最怕的是别人说我是个好人,我觉得这是在骂人,因为潜台词是〝你是个傻子〞,我自己做了什么事我自己清楚,不需要别人夸奖,自己肯定自己就行,就像左手去握右手,给予温暖和鼓励,除了我自己外还有什么人了解我呢?而我最不怕的是别人骂我,越骂,我越开心,反正被别人骂多了,听着听着就习惯了,要是在睡觉的时候骂,那就更好,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催眠曲!我知道我的境界离季老先生相差太远,但自我感觉还是很虔诚的在看这本书的,虽然没有沐浴更衣,斋戒三日,但在看书的这两天时间里,内心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从容,即使我昨天忙得天昏地暗,累得天旋地转,心里依然水波不惊.只有经历才能懂得,我始终相信古今中外,只要是人,在很多方面特别是思想情感方面有许多的共通之处.相交于先生,我的这点经历九牛一毛,我的人生阅历不值一提,但我毕竟懂得了生活需要苦中作乐,活下去比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气,人一旦下定决心坚持,那种忍耐和执着是非常可怕的.《牛棚杂忆》,我明白了,对于过去伤害过自己的人,能够不偏不激,包容多过责备,忍耐多过报复,能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服从大局,自我牺牲;而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有的仅仅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眼神和动作,却能够感激一生,适时便报答.先生一生研究佛,只此一点,先生已达至大乘境界.《牛棚杂忆》,我明白了,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的内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越是挫折磨难,越是要坚持信仰.坚定内心.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在于困难时口号喊得有多响亮,而在于能不能坚定的站在风口浪尖,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牛棚杂忆》,我明白了,生命是一个状态,生活是一个过程,死亡是不可预知的,但却是突然的,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就不用讨论死亡,〝不知生焉知死〞,不管前世来世,也不管昨天明天,过好今天,活在当下!牛棚杂忆读后感4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那是现代历史上极其残酷而悲剧的〝〞时期.《牛棚杂忆》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下了这一本书.在书的杂忆前序中写道,这是〝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季老师也曾感慨地说:〝这一本小书是用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物.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见恶与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的确,季老先生肯定也是寄希望于这本书的,他希望后一辈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通过书的途径,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发表自己的感想,多多教育我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人〞,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类似的历史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季老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秋后算账,只是为了把这段岁月记下来,好给人们以某些伤痛,某些酸楚;以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我们现在过于幸福,依然忘记了过去的可同,之沉静在今天的幸福,忘记了过去的伤口,忘记了过去发生的惨痛.匆匆读过这本书,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他季羡林,精通十一国语言的学者,北大的著名教授,面对生活的苦楚,他备下了助眠药,随时都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活着,只能天天保持着挨批斗的姿势:直腿弯腰双臂垂地.在那罪恶的十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再寄希望于明日,俨然,那是行尸走肉的十年.由古至今,中国文学大师愈来愈少,直至屈指可数.季老随风而去了,那瓣最炫丽的花瓣落了,扼腕长叹,只可惜那厮人已逝.面对生命的生与死,我们无力制止,而我们默读您留下的最后锦句,铭记于心.您一代国学大师,千秋伦理圣人.您〝生如夏花绚丽,逝如秋时静〞……不同的时代所留下的时代烙印不同,花虽殇,但却足以让我们刻记于心,入怀.牛棚杂忆读后感5前几日读完了一本书,不知道接着该读什么了,就随意地翻着,忽然,看到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就读了起来.愚叟曾经对自己说过,就读书而言,理想是,读什么有什么;可现实往往是,有什么读什么.愚叟是从不敢奢望理想的,只能就现实而读的.一个行走在时代后面的人,读书也常常是在后面的.愚叟读的书都是过时的,这次好像也是如此的.季羡林先生在其《牛棚杂忆》的〝自序〞说,〝_98年才拿来出版〞的,就出版时间而言,愚叟是在此书出版二十年之后才读到的.季羡林先生病逝于_年7月,就先生病逝的时间而言,愚叟是在先生逝世十年之后读到的.季羡林先生在〝祝词〞中说:〝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愚叟觉得,这句话个中之甘苦之深之浓,除了作者或有亲身感受的人,其他人的感受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肤浅的.在尘世里,从来也没有什么感同身受的,只有冷暖自知的.在那个痛苦的时代,季先生身体和心里所承受的痛苦是比书中写出来的要大的多的.不把人当作人看待,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酸楚.愤怒.无奈.失望.可能还有绝望,甚至还有学生殴打老师,或许,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唯一的时代吧.季羡林先生的经历,自然是愚叟没有经历过的,但依稀还是有一点耳闻的,读起书来依然难止泪流的.在书中,季羡林先生对一些当事人的姓名没有直接写出来,是为当事人讳.这是季先生的大度.愚叟觉得,当事人的姓名,真的应该写出来的.虽说对当事人而言,书中的事是谁做的,是清清楚楚的;但对后人或读者而言,还是模模糊糊的.对历史及后人的鉴戒,有姓名还是比没有姓名要好的多的,也大的多的.历史需要铭记,尤其是灾难,记住灾难,是为了以后少发生或不发生相同或类似的灾难,为了以后的生活能更幸福一点.造成灾难的罪魁祸首或灾难中的跳梁小丑,也应该让后人清楚地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尤其是那些罪魁祸首或跳梁小丑的后人.这样的鉴戒意义或效果,或许,更好一些的.读《牛棚杂忆》这样的书,五味杂陈,或酸楚,或痛苦,真的难以言说.愚叟倘若处在那个时代,或是造了很多的孽,或是被打的体无完肤,能不能活下来,也是未可知的.如季羡林先生者,当时也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的.国人似乎应该读一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尤其是识字的人,尤其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在那个不正常的时代,多少人造了多少孽.最可怕的是,时至今日,大多数的国人似乎并没有反思,有的甚至已经淡化或忘记.看一看今天一些国人的素质吧,似乎并不比那时强的.愚叟觉得,文凭不等同于文化水平,文化水平也不等同于文化修养,文化修养也不等同于自身修养.有的人,文凭是不低的,但其之自身之修养则实在是难以让人恭维的,在那个时代如此,在文凭满天飞的时代亦如此.国人似乎大多都有一个习性,习惯于遗忘.习惯忘记好的,也习惯忘记坏的,所以,相同或类似的灾难有时不断地重复发生.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悲哀.愚叟觉得,一个忘记苦难是缘何而生的人,也常常不知道幸福是缘何而生的;人如此,民族或亦如此.季羡林先生《牛棚杂忆》中的〝祝词〞〝自序〞〝缘起〞〝余思或反思〞,让人叹息.无奈.酸楚,让人反复思索.能够铭记灾难的人是可敬的,能够反思灾难的人更是可敬的!季羡林先生受人敬重,在于先生的人品和学问,更在于先生的反思.一个能够反思的人,是理智的,或善或恶;一个能够反思的民族,是理性的,是眼光长远的民族.一个能够正确反思的人是值得敬重的人,一个能够正确反思的民族是值得敬重的民族!季羡林先生是值得尊敬的人!这本书,愚叟读到的时间,迟了一点,或许,迟了一点也是很好的,毕竟读到了.牛棚杂忆读书心得900字。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000字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000字《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000字用半天时间听完了季老的《牛棚杂忆》,内心可谓五味杂陈,郁愤难舒!季老在“文革”中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他劫后余生依然爱党爱国的拳拳之心,令人唏嘘不已,泪流不止,同时也深深痛惜在那场浩劫中含冤受屈乃至悲愤离世的大批老干部和爱国知识分子。
正如书中所言,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海外欣然归国,带着满腔热诚,立志要为建设国家奉献毕生所学。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长达十年被以“敌人”相待的屈辱和迫害。
季老坦言,在人生最黑暗的日子,他也曾想过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一切痛苦,但是“造反派”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艰难地度过慢慢长夜之后,在人生的耄耋之年,季老痛定思痛,用平静的心态、平和的语调追忆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一不为发牢骚,二不为泄私愤,只是为了提醒人们再多些这样的“余思和反思”——一是吸取教训了没有?季老的回答是:吸取了一点,但是还不够。
他认为,“十年浩劫”是总结教训的千载一时的好机会,是亿金难买的“反面教员”。
从这一个“教员”那里,我们能够获得非常非常多的反面的教训;把教训一转化,就能成为正面的经验。
无论是教训还是经验,对进一步建设国家都是非常有用的。
二是“文化大革命”过去了没有?季老认为并没有完全过去。
因为“文化大革命”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是任何花言巧语都掩盖不了的。
由于愤懑没有得到很好的抚平和应有的舒发,很多知识分子选择了出走。
“前一个争先恐后地回国,后一个争先恐后地离开,对比何等鲜明!……对我们的祖国有多么大的危害!”三是“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季老实事求是地说:“兹事体大,我没有能力回答。
有没有能回答的人呢?我认为,有的。
可他们又偏偏不回答,好像也不喜欢别人回答。
窃以为,这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应抱的态度。
如果把这个至关紧要的问题坦诚地、实事求是地回答出来,全国人民,其中当然包括知识分子,会衷心地感谢,他们会放下心中的包袱,轻装前进,表现出真正的安定团结,同心一志,共同戮力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岂不猗欤休哉!”十年浩劫,季老“身陷牛棚,宁折不屈,士身不可辱,公心忧天下”。
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_读后感作文_
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在文革时期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希望您喜欢!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篇一一本《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血与泪的凝结。
而一场文化大革命却是中国历史悲惨的浩劫。
作为晚辈,那段刻骨铭心的痛,我们无法理解。
但从让人心碎裂的文字中,从老人们埋藏心底的仍隐隐疼痛的伤口中,我们是否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畏惧和痛心?季老用他诚恳真诚的话语,向我们讲述他的亲生经历,每一个字都是心里挚真的话。
当我读到在牛棚那些知识分子受到难以忍受的折磨,却百缘莫明的时候,我的心仿佛崩出一道口子,鲜血溢出来,撕心裂肺,滴成了充满血腥的文化大革命。
那些折磨人的红卫队是没有人性的,我非常瞧不起他们,平时对教授、朋友很恭敬,到了大革命的时候,揭底最多、最残忍的就是他们,而他们却往往是被批斗的人身边最亲近的,而这一切就仅仅只为了头上的一个虚伪的头衔。
人的本性,人的残暴,毫无遮拦的被挖掘出来。
灵魂上有了污垢,抹不去,擦不掉。
或许,有什么能清洗一下,人们也就不会那么糊涂,那么无情。
文化大革命是史无前例的,它是致命的罂粟花,轻易的触摸便会窒息;它是弥漫在宇宙间仿佛凝固起来的黑暗,吞噬着一切光明与生命;它是人间的十九层地狱,置身于炼狱中的人必定受尽折磨,痛不欲生。
那段峥嵘岁月,扼杀了多少无辜的生灵,毁害了多少宝贵的知识财富,它垄断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历史遥远,但文化大革命的罪证却在身边,《牛棚杂忆》就是其中一件。
那时的社会多黑暗,生活多糟糕,知识分子都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成了不可接触者。
他们是低微的蚂蚁,别人轻轻一捏就成了手中的齑粉。
那时的人是冷血动物,冷漠得令人不寒而栗。
听老师说过一个故事,这也是她老师讲给她听的,说的是一帮同学欺负老师。
同学们揪着老师来到一间教室,四面都是毛主席的画像,他们命令老师要是哪一面背对着毛主席的画像,就是大不敬就要挨打。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牛棚杂忆》是200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季羡林。
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一)匆忙之中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首先感到比较意外的是这本书的文笔竟然如此通俗易懂。
作为通晓多种语言的一代文学泰斗,季老完全可以将通篇语言写的更符合他的身份。
然而季先生却是用着简单幽默甚至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与“棚友们”生在“**”中的不幸遭遇迫害。
读完此书,不禁令人心痛,让人不寒而栗。
回过来想,我觉得季先生之所以用通俗的笔调,易懂动的文字可能是为了让我辈子孙能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为将来不再有同样的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而给历史做了诚实完整的记述。
中国文人历来是“士可杀不可辱”,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然而,思绪重新回到那个黑白倒悬乾坤颠倒的动荡年代我们可以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了,刑可以上大夫,士可杀亦可辱。
在“牛棚”里,被关押的人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而且还要经受许多诸如“跪煤碴”、“油漆涂脸”之类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
如此残酷实为世所罕见,让人心寒。
由于不满北大当时的当权者聂元梓的所作所为,季羡林先生被“打倒”、被抄家、被批斗。
书中在痛斥“**”中所谓“**小将”的行为时作者引用发展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畜生吃人,因为它饿。
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
而人则不然。
”经历了各式批斗的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竟然用了这样看似搞笑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
这次批斗就是如此。
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
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
……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
【最新】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感想-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感想牛棚杂忆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为后人留下的对“十年浩劫”的真实记录。
如果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你们,可以先看看下面小编整理的牛棚杂忆读后感,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牛棚杂忆读后感【一】一直以来对季老先生充满敬佩,至于他的去世更是表示深痛。
近日在书店偶然看到季羡林先生撰写的《牛棚杂忆》一书,由于对文化运动的充满好奇,所以买下来,躺在床上闭门两天一口气看完,中间几乎没有吃饭,偶尔睡一觉,总会被50多岁爬行去看病的影子、两位教授抬着煤筐黑而无神麻木的脸、红小兵用自行车链条抽搭季老的脸等等镜头惊醒,醒来就再也睡不着,继续读下去。
1966年至1977年,这段日子让季羡林回想起来,宛如做了一场噩梦。
在这十年内,季羡林除了开会,被“打倒”,被关进牛棚,被批斗,被痛打之外,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搞学术研究。
到了后期,他被分配到东语系的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去看守门房,收发信件和报纸,传送电话。
读此书有很多出乎我意外的东西,首先让我意外的是此书文笔通俗易懂。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语言学会的会长,精通德、英、印度语、梵文等多种语言,据说是为数不多看得懂吐火罗文的学者,他完全有本事把此书写的高深文雅。
然而季先生为了让如我这样文化水平不高的大多数人能看懂、能记住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让悲剧重演,他通篇都是通俗的笔调,易懂的文字。
更难以置信的是季老在《牛棚杂忆》中是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
在痛斥“文革”中某些非人的行为时是这么发展了鲁迅先生的话的:“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畜生吃人,因为它饿。
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
而人则不然。
2018-2019-季慕林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季慕林牛棚杂忆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牛棚杂忆没有呢?它是季慕林先生的随笔。
下面为你们献上牛棚杂忆读后感 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牛棚杂忆读后感【一】最近读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随着季先生的笔尖感受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全中国的所有人都卷入了那个被称为“革命”的运动,有一大批人受到了痛苦的折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折磨致死,或者“自绝于人民”。
虽然这样多的人都亲身经历过,并且这段岁月离现在并不久远,可是由于一些现实原因,见诸于世的关于文革的资料并不多,以至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在听到“文革”这个词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陌生,看到一些资料也感觉像是读天方夜谭。
万幸,有季羡林老先生这样曾经处在文革风口浪尖、亲身经历过文革,并且有勇气把这段历史记述下来的人,才使得我们年经人能够真切地了解那段往事,并且使得我们能够对这场灾难进行反思,以期能够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季老先生在文革过去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在对这场人类浩劫进行反思。
他总结道:“文化大革命”既无文化又无革命,完全是一场人类浩劫,发生的所有事情无非就是“折磨人”三个字。
(文字与原文可能有出入,大致意思如此)文革中,先是把人打倒,打倒的理由是什么呢?最多的两个罪名是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走资派(尽管极少数最高级别的领导除外,然而国家主席都不能幸免),所有的业务骨干都是反动学术权威,他们几乎都被“红卫兵”打倒了。
什么是打倒呢?就是剥夺了你的一切权利,甚至生命的权利。
被打倒的人,被红卫兵折磨致死或者杀死,是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的(那时候还有法律吗?)。
打倒之后就是折磨,各种各样的折磨,“折磨”这是一个抽象的词,被红卫兵演绎成各种具体的令人瞠目结舌的版本。
读《牛棚杂忆》之劫后余生有感6000字
读《牛棚杂忆》之劫后余生有感6000字读《牛棚杂忆》之劫后余生有感6000字:焚书坑儒自古有,虽为空前非绝后。
字报一贴搬马列,十年浩劫起风云。
风云起,雷雨至,山地动,海飘摇。
厄运当头,天恩百赐,惶恐间牛鬼蛇神不可终日。
而历史外人更是言不知从何说起,只能一往而情深。
在我的认识里面,文化大革命是座埋藏在巍巍深山的大宝藏,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却又因盘根错节的地形众多复杂的因素让我在山脚下久久伫立而不敢仰望其庐山之真面目。
更无奈之处,山外之人是旁观者不清而迷,纯属矮子看戏人云亦云;山中之人虽为当局者清却多已行将就木垂垂老矣,不日作古后,对探索宝藏真相的后人未免不会增添层层迷雾。
而想要挖掘宝藏数量之多少窥探其价值之高低,没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浩瀚的历史材料,是做不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
由此一二便可知通往真相道路之险阻跋涉之艰辛,很多时候愚钝如斯的我只能站在山脚下停足伫立,望山兴叹:巍巍如斯,瘸子立就。
然古有愚公移山之美传,无奈我又对此精神信奉有加,聊我年轻力壮,上山的困难终究抵挡不住宝藏对我的吸引力,因此,我是时刻惦记着这段历史情缘。
但是,我不得不声明的一点是,历史本身而言,背景过于复杂;我个人而言,太缺乏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所以下面所言,我绝不敢说是对文革历史的探究和评价,我只能说是我读完季羡林季老的《牛棚杂忆》后的读后感,其中涉及到的文革历史之真假,由于季老是这场运动的受害人的特殊身份,尽管他反复强调他是实事求是,我仍然不敢说单评一本《牛棚杂忆》便可窥一斑而知文革之全豹,即使我相信季老所言非虚有九分真实,我口头上对外人也只道五分。
所以,我是在分享读后感言,而不是评价历史。
我是个历史的门外汉,未曾受过专业指导,更无老师的垂青,我只能装模作样地模仿我读过的认为可行的他人优秀之作所用之方法来书评头论足,不足不雅不伦不类不可读之处,还望雅量。
一.《牛棚杂忆》缘起说起这本《牛棚杂忆》的起源,按季老的说法是在他自己的期望落空后又再无人替其完成心愿的情况下动笔挥就的。
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
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牛棚杂忆》,我明白了,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的内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越是挫折磨难,越是要坚持信仰、坚定内心。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在于困难时口号喊得有多响亮,而在于能不能坚定的站在风口浪尖,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牛棚杂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棚杂忆读后感1第一次接触季老的这本书是在很久之前,当时仅仅只是读书时看到了书名《牛棚杂记》而已,了解到这是一本描写期间真实生活的书,过多的实在是不甚了之,虽然一直很想真正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终究拖了太长的时间。
偶然的机会,翻到了这本附有季老手稿的《牛棚杂忆》,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中总是出现《牛棚杂记》或者《牛棚札忆》的名字,后经再三确认,我手中的的确是《牛棚杂忆》,这是后话,只是觉得有些奇怪。
翻卷之后,竟有不忍卒读之感,季老用他平和的口吻诉说着那段用痛用泪用血换来的记忆,但我强烈的感受到那平和中所暗含的悲愤,嘲讽,绝望。
老人以历经沧桑的心胸极尽全力的克制着,忍受着,痛苦着,道出来的最多的就是几句嘲讽而已,是自嘲亦或是对当时所谓的整人头头的讽刺,客观、理性、真实的诉说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份不堪回首的回忆。
那段历史仿佛被尘封了一般,一旦被谈及,总感觉诉说者是在顾虑着什么,每当我向长辈问到相关问题时,他们也仿佛总是担心着什么,含含糊糊,不了了之,现在我有些理解了---太多的悲剧与惨景把人整怕了,那是一种深深的敬畏感或者某种承受巨大打击后的后遗症。
季老在书中从开篇到结尾每每对当时环境的描述就有形象的比喻——地狱,人间地狱,中国的十八层!西方的地狱是小儿科,印度的地狱差强人意,中国发展了的十八层地狱也不过如此,季老对像自己一样的“人”的定位是“小鬼”,接受阎王与小鬼的各种惨整!一滴水可以见大海,一粒沙可以观宇宙,季老以其在北大燕园的亲身经历向人们昭示着整个时代为之发狂的十年浩劫——,然其性质既非文化的,又非革命的!在北大做了二十年的东语系系主任,曾经那个属于自己的讲台有一天变成批斗自己的“刑场”,著名的系主任以阶下囚的身份被曾经对自己敬仰万分的“爱徒”、“得意门生”们揪着耳朵,反拧胳膊,卡着脑袋,拳脚相加,更有甚者,昔日共事的同志以浓痰相加,各种鄙俗流氓拿乱石相向,批斗之中身体弯曲,双手不准扶膝盖,几个小时做“喷气式飞机”状的批斗让受批者脑昏眼花,失去知觉,还不能倒下,一旦倒下后果不堪设想,轻则拳脚相加,重则戴上各种“帽子”进行各种批斗,这样的待遇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生幻变等词语恐怕是无法形容的,整人者丧失人伦、禽兽不如的行径真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篇一:文革是一面镜子——牛棚杂忆读后感文革是一面镜子——读季羡林先生《牛棚杂忆》有感都说文革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但作为90后的我却对这段历史了解甚少,甚至不能清楚地说出事件的前因后果。
作为一名学生,我一直希望这段历史有些更深入的了解,这次选修的《大学语文》课程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我最终选择了这本《牛棚杂忆》。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泰斗,在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文革时期打击的就是这类知识分子,老先生自然也在文革期间吃尽了苦头。
季羡林先生在序言中写到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翻旧账,打击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而是真诚的希望后人能够通过亲历者的角度真实的看到这段历史,只有正视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将来。
这本书中,季老先生没有抱怨,没有声讨,而是以一个诙谐幽默的方式去描述一件件惨无人道的事情。
先生对地狱学有很深的研究,在描述受到他的学生残忍对待时,他还能够暗自评价他们的各种方式是如何学来的,在台上被批斗得大汗淋漓时,他还能够在心里嘲笑那群人的丑恶嘴脸。
他在文革刚开始不久也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即将付出行动,却戏剧般的撞见了要批斗他的人,从而渐渐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在文革中有很多知识份子因不堪凌辱而自杀,他们是无畏的,是有骨气的,而我认为像季先生这样勇敢的活下来的,挺过来一次又一次身体和内心的摧残,仍保持内心的善良,能够现在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来面对那段历史,亲手揭开伤疤来劝诫后人,这样是更加难得的,是同样值得敬佩的。
从本书中,我们不仅清楚地看清了文革的兴起过程,文革本身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在镜中还看到了不同的人在文革中扮演着的不同的角色。
首先是那些文革中的领导者,比如文中的“老佛爷”,这些人在文革之前多是些小人物,通过歪曲事实栽赃陷害而迅速上位,左右逢源,无所不用其极,为自己牟利,打倒所有反对自己的人,这样的人看起来风光一时,却暗地勾心斗角,转眼间又被拉下台去成为了被打击对象,所谓“飞得越高,摔得越惨”,和当今的贪官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书笔记(二篇)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书笔记(二篇)《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书笔记 1阅读此书,极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好好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如此__情景之下生存下来的智慧,如何鼓励自己,如何看淡外界的起伏纷扰。
现在读来平淡,饱含深情的文字描绘的现实,外人看似乎很容易,入局之后,我们这批天天高喊公平正义的人都难以忍受过一个星期。
受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一直以为能够熬过这样岁月的人,必定是用顽强坚韧意志支撑自己鼓励自己的,也必定是高歌猛进不怕任何困难的,我也会想当然的认为,如此度尽劫波之人必然会有远大的抱负。
季老实在,每一段文字,都在承认面对毒打,辱骂,折磨时候自己的软弱和动摇,最后因着麻木而成就的坚强,反而成了最有血有肉的坚强,可以为我等平凡之人可以学习的榜样。
他也像在那段岁月中无数用生命自证清白的人一样,有过要自决的想法,甚至本着治学严谨的态度,对__做过学术上的比较,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通读全书,我觉得才是季老能够坚持下来的心理蜕变之始。
常言__,但在人性的善恶毫无约束之下,是否真的能如先贤所言,善恶终有报呢?应该是有的.吧~《玉历至宝钞》中的__学说既然是人类丰富的想象力的集中表现,既通人性,那就表明,纵然不学梵文不搞研究,这些精力过剩的__小将们,在__了人性的恶以后,自然就能建立起媲美__的牛棚来。
过去师生,今朝敌我。
蜷曲在厨房里,季老内心一定__翻滚,宛如大__涛,我曾试着闭眼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如此境地,内心满是绝望,满是痛恨。
睁眼来,已是内流满面。
此时书读过半,依旧是做不到如季先生一般的心态,假如真是身陷囹圄,我无法想象自己会做出怎么得选择。
面对那些自己曾经的高徒,曾经给过帮助的人,在动荡时期结束后,在职务恢复,名誉__的那时,那些棍棒相加,满口污言秽语的人,季先生又是如何面对呢?亦或说今日提笔回忆往事,季老是怎样的心情?是原谅,还是漠视?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恩被抛之脑后,仅仅只是成为阶级敌人,就欣欣然拿大棒看守一个善良的老者。
牛棚杂记读后感精选10篇
牛棚杂记读后感精选10篇【篇一】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代文豪,在十年的动荡里确实经历了一场“浩劫”。
《牛棚杂记》就是季羡林先生对这一段亲身经历的直白记录。
《<牛棚杂记>缘起》总述了在文革时期的遭遇,由对西方与中方的地狱描绘写起:“但丁的诗句如同黄钟大吕,但是诗句所描绘的地狱,却不敢恭维,一点想象力都没有,过于简单,过于表面。
读了只能让人觉得好笑。
回观印度的地狱则真正是博大精深。
再加上中国人的扩大与渲染,地狱简直如七宝楼台,令人目眩神驰。
”然而这些对地狱的所谓已出神入化、被众生畏惧谈之色变的描写,跟牛棚比起来呢?“‘革命小将’在东胜神州大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建造起来的牛棚,已经对牛棚的管理措施,还有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起来,远远超过印度的版本。
西方的地狱更是瞠乎后矣,有如小巫见大巫了。
”在牛棚中,没有牛头马面,也没有刀山油锅,有的是过去的在讲台下虚心学习的学生。
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小将”,将讲师教授们揪下三尺讲台,关进“劳改大院”,还有什么比看到昔日的学生在一夜间变得面目狰狞、狂热到失去自我更令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心碎呢?更何况在这“劳改大院”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恐怖气氛。
“每当夜幕降临,犯人们列队候训。
恶狠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互相应答,融入夜空。
”在那样的日子里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无不需要人吊着十二分的小心,正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然而那个时代,已经偏离正规、狂热化,每个侥幸站在牛棚外地人,不仅不寄予同情,反而在他们最四面楚歌之时添上不屑、嘲讽,这可谓是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每个人的悲哀,无论是在牛棚里面,还是在牛棚外面。
季羡林先生对当时的描述是:“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
我低头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这难得的景观,宛如英国白金汉宫前面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
此时我的心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颠覆,无人理解,无人倾诉。
地狱也只不过是对人身体的折磨,然而牛棚,是从身到心,由外及内的摧残。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大全
A step back is magnanimity, and a step back is compassion.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牛棚杂忆读书笔记大全牛棚杂忆读后感1一直对季羡林老先生心生钦佩,钦佩他的才学,钦佩他所写的书籍。
我读过季老先生的书不多,让我最有感想的是《牛棚杂忆》这一本书。
《牛棚杂忆》是关于季老先生在牛棚杂忆读后感2读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惊讶于书中对牛棚杂忆读后感3前面,江峰同学与大家分享了季羡林大师的《谈人生》,彼时,江峰同学是为响应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需要研读的,满满的正能量。
对于《牛棚杂忆》,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并用了三天时间读完的。
一段逝去的历史,一段不忍回忆的红色革命,季老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做了别样的回顾。
长达十年的牛棚杂忆读后感4如果不是因为作业,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读到这本书,了解到更多关于牛棚杂忆读后感5讽刺却又调侃的笔墨随处可见,在太阳光辉下照耀,让人不觉一阵惊心动魄。
满本都讲血的混迹,却带点黑色的幽默。
季羡林很从容,还不失乐观的心态去描绘他所受到的耻辱,用颤抖的手去划下一本他受屈辱的经历,过笔之处竟能令人感觉好笑,笑中带点疼痛。
到处都是批斗,批斗,批斗的旗子盖过了一切。
它们压迫着,释放着一股莫名的风气,学者的身子挺不起腰,工人的头伸得极高,一反往常。
麦苗在田里钻出来,再往上钻,目睹着一切。
在古中国,尚来重教,在现代,也尚重教。
在天平下,知识总是以压倒性的势力压迫着农民劳动,人们口头上说,眼中呈现着。
于是必须出现了这一种情况,农力劳动阶层大于知识阶层,像反攻一样,积蓄了上千年的烟火,在这十年内爆发,再爆发。
工人们农民们一改往常的弯腰,变得如此狂妄自大,以致于中国学者遭于此灾。
耳光打了,天平倒了,内乱交杂,乱成一团,在海水中搅合着,搅合着。
季羡林在晚年执笔时,处处流露出他的厌恨,他的同情,他的原谅。
这让当今的我们感到质疑,让我们不禁细细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让我们不禁用那种无染色的眼睛来看天平,天平至始至终都是歪的,歪的竟再也扶不起了。
牛棚杂忆读后感范文多篇
牛棚杂忆读后感范文多篇牛棚杂忆读后感范文800字1一直对季羡林老先生心生钦佩,钦佩他的才学,钦佩他所写的书籍。
我读过季老先生的书不多,让我最有感想的是《牛棚杂忆》这一本书。
《牛棚杂忆》是关于季老先生在文革X年的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抄家”。
大汉把季老先生夫妇和年近古稀的婶母赶到厨房里,然后把家里能砸烂的就砸烂,能踢碎的就踢碎,甚至熟悉季老先生的家的人还要楼下的钥匙,为的就是把藏书统统破坏掉。
书中三句话让我似乎感受到当时残酷的气氛:“。
他们所向无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他们愿意砸烂什么,就砸烂什么;他们愿意踢碎什么,就踢碎什么。
他们手足麻利,横扫千军如卷席。
然而我的心在流血。
”;“。
小将们深谋远虑,涓滴不漏。
库里一切破坏情况,朗朗如在眼前。
我的心在流血。
”“。
他们逼我交出记载着朋友们地址的小本本,以便进行‘瓜蔓抄’。
他们哪里知道,自己也都要跟着我倒霉了。
我的心在流血。
”讽刺的是当时带头抄家的是季老先生曾经悉心教导的学生,究竟是文革的什么力量让学生一时间变成打倒“老师”的领头羊呢?季老先生的三句“我的心在流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家中心爱东西的可惜,还有看到自己的学生不顾昔日师生之情的心痛,更有对中国当时现状的担忧。
在我们读来,可能只是觉得很残忍,那是因为我们不是生在那个年代,没有亲身经历过,只有在牛棚中生活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牛棚不仅是对人身体的折磨,更是对心灵从内到外的摧残。
书中的文革所发生的残酷事情远远不止这些,用自行车链条抽打季老先生、把较细铁丝却较沉的牌子挂在脖子上等等,都让我们感到寒心,陷入深刻的思考。
书的最后是季老先生所总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样是通俗的语言,我们能感受到季老先生并不是批判过去,而是真心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人、现在的人能够记住有过这段历史,并从过往中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牛棚杂忆》和《蓝风筝》等作品正好让我们去贴近那时候的生活,思考为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今天的政治。
关于牛虻读后感作文1000字(通用21篇)
牛虻读后感作文1000字关于牛虻读后感作文1000字(通用21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牛虻读后感作文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牛虻读后感作文1000字篇1做一只百折不挠的牛虻。
真正意义的行动不应考虑生命危险。
我被神派到这座城市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直牛虻,其职责就是刺激它尽快前行—这是苏格拉底《对话录》里的一句。
这是对《牛虻》这本书的评价。
无论我仍然活着还是我依然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愉快地飞来飞去--牛虻这本书是受“保尔”所荐,我才开始读的。
它的作者是——艾捷尔·丽莲·伏尼契,这著作影响着千万人的一生,包括我。
他的主人公是亚瑟——也就是牛虻。
这本书写的是亚瑟在经历重重困难后仍不忘革命,坚持革命,在他被抓入狱后,许多人认为他已死,但他又重现江湖,不顾家人反对,在劳伦佐·蒙太尼里的帮助下坚持革命。
他把自己命名为牛虻,因为他有牛虻的优秀品质。
我记得他在被枪决的时候的一个段落,因为他坚强的品质令我记忆犹新:“一颗子弹打歪了,擦破了他的脸。
另外一颗子弹打在膝盖的上部。
牛虻站在那,冲他们笑。
他们惊恐万分的瞅着已经被他们枪决,可是没有被杀死的人‘上校,你带来一只蹩脚的行刑队!我来瞧瞧能不能把他们调教好。
行了,伙计们!把你的武器抬高一点!你们都准备好了吗?那么来吧!预备——举枪——’‘射击!’上校跑上前抢先叫喊道。
又一阵乱七八糟的射击。
烟雾渐渐散开,随后冉冉升起,汇合到晨曦之中。
他们见牛虻已然倒下,发现他竟然还没有死。
他摇晃着站了起来,接着便向一边躺在了草地上。
‘他是不是死了?’上校轻声问。
狱医低声答道,‘我想是吧······感谢上帝!’‘感谢上帝!’上校又说了一遍,‘总算结束了!’蒙太尼里来到院内,木然看看前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牛棚杂忆读后感1000字
《牛棚杂忆》作者是季羡林。
该书讲述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牛棚杂忆读后感 1
如果不是因为作业,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读到这本书,了解到更多关于文
化大革命的事,而我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了解到一些皮毛,只有结果,没有细节,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关注。
所以,这次很难得的想感谢作业。
这本书的文笔如此通俗易懂,让我觉得很意外,想到书的封皮内侧对于季
羡林先生的简短介绍,他的一生精通12国语言,是中国语言学会的会长,也是文学界的泰斗,他完全有能力把这本书写得高深文雅,尽情彰显语言文学大师
的深厚功底。
可他却没有,反而尽其所能将其写得简单通俗,甚至用幽默调侃
的笔调讲述自己与“棚友们”在文革中所遭受的残酷迫害,而这种幽默诙谐反
而让我感到更加悲愤,更加心痛。
回过头想,季老之所以用如此通俗易懂的文
字展示自己血一样的经历,就是希望让我辈子孙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让历史
重演,不要再“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吧。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
我毕生最大的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吧。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
照见绝望和希望。
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
这是书的扉页上季老写的祝词,读来让人感动不已,尤其是在读完全书后
再来读这篇祝词,更感动于他的宽容,他的善良,他的一片赤子之心。
一个人
在遭受了那么多难以忍受的痛苦之后竟还能以此般心态赠送祝福,我想如果是我,恐怕真的很难做到。
“中国古代的哲人强调人禽之辨。
他们的意见当然是,人高于禽兽。
可是
在这方面,我还是同意鲁迅的意见的。
他说,动物在吃人或其他动物时,张嘴
就吃,决不会像人这样,先讲上一通大道理,反复解释你为什么必须被吃,而
吃人者又有多少伟大的道理,必须吃人。
”
这是一段很精辟的话,我们人类总宣称自己高于禽兽,可有没有想过自己
做的事是否是一个人类该做会做的事呢?当时那些新北大公社的“人”,那些
视人命如草芥的人,那些以折磨别人为享受的人,完全还不如禽兽呢。
就像季
老所说,“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畜生吃人,因为它饿。
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
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
而人则不然”。
人啊,真应该好好反省
反省了。
虽然并没有亲眼看到过文化大革命中残忍的折磨之法,但仅从季老的叙述
中我都忍不住心惊。
“每一个‘鬼’被压上高台,喊上一阵口号,然后一脚
把‘鬼’踹下台去。
‘鬼’们被摔得晕头转向,从地上泥土中爬起来,一瘸一拐,逃回家去。
连六七十岁的老教授和躺在床上的病人,只要被戴上‘鬼’的
帽子,也毫无例外的被拖去批斗。
他们无法走路,就用抬筐抬去,躺在斗鬼台上,挨上一顿臭骂,临了也是一脚踹下高台,再用抬筐抬回家去。
”“有一位
西语系的归国华侨教授,年龄早过了花甲,而且有重病在身,躺在床上起不来。
不知道是用什么东西把他也弄到黑帮大院里来。
他行将就木,根本不能劳动,
连吃饭都起不来。
就让他躺在床上“改造”。
他住的房子门外就是晚间训话
“罪犯”们排队的地方。
每次点名,他都能听见自己的名字。
此时就从屋中木
板上传出来一声:“到!”声音微弱、颤抖、苍老、凄凉。
我每次都想哭上一场。
这声音震动了我的灵魂!”
我不知道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目睹发生在身边的这些事,我是否还会
像季老一样有勇气活下去,更别说还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生活。
还有文
中提到的西语系的归国华侨教授,他的那声“到”,震动了季老的灵魂,而那
些称别人为牛鬼蛇神的所谓的人,却麻木不仁,我不知道他们怎么忍心做出这
些事,也许,这是人类的劣根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别人的痛苦已变成他们
的快乐源泉,折磨别人于他们而言是一种享受。
可悲的灵魂!
经历过人间地狱的季老,心中应该是仇恨的吧。
可他还是把仇恨放下了,
反而用了调笑的语气描述了当时自己面对某一场小型批斗会的感受,“我现在
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
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
这次批斗就是如此。
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
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
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
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
……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
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
”明明是那么
轻松地口吻,明明是当笑话一样讲出来的事,我却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心
中波澜难以用语言形容,只是觉得心中郁结,想找一块东西狠狠地咬下去,以
把心中不知名的情绪发泄出来。
不知道季老把自己的痛苦用幽默的笔调写出来
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心境,会不会有姬昌食子的感觉。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前后对比让我印象很深刻,“我看到德国人,至少是一
部分人,见面时竟然喊:‘希特勒万岁!’觉得异常可笑,难以理解。
我认识
的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德国姑娘,美貌非凡。
有一次她竟然对我说:‘如果我能
同希特勒生一个孩子,那将是我毕生最大的光荣!’我听了真是大吃一惊,觉
得实在是匪夷所思。
我有一个潜台词:我们中国人聪明,决不会干这样的蠢事。
”然而,仅仅时隔三年,在解放初期中国,也发生着几乎一样事,“一转
过三座门,看到领袖了,于是在数千人的队伍中立即爆发出震天动地的‘万岁’
声。
大概因为我在这方面智商特高,过了没有多久,我就喊得高昂,热情,仿佛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最强音。
我完完全全拜倒在领袖脚下了。
”连季
老那个时候都有了这样的转变,可见那时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中对领袖的盲
目崇拜有多浓厚了。
虽然这其中饱含着大家对祖国的热爱,但这样过热的盲目
崇拜,对于文革的爆发,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人,不能盲从。
我想,季老是诚实的,他完全没有掩饰自己在“文革”期间对“文革”和“反右”的错误认识,同时先生的宽容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也处处可
以看到。
“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性,我焉敢苛求于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
处的地位不同而已。
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报复。
”在“外调”的时候,季先生受到来自山东“外调”人员的粗暴对待,而这时季先生想到的却是
别人,他写到:“我在被折磨得筋疲力尽之余,想到的还不是我自己,而是我
的那位朋友:‘碰到这样蛮横粗野没有一点人味的家伙,你的日子真够呛呀!’”
从很多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件事,人性的“洪水”如果不能受到法律“大堤”的规范必将泛滥成灾伤及无辜。
人性,如果只是仅有道德的约束是远
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法律的强制规范,“文革”中政法机关被破坏,没有法律
没有制度没有秩序,加之盲目的趋同,所以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肆无忌惮的
表现出来。
法律,虽然无情,但也是保护人民的有情之物。
这本《牛棚杂忆》,除了揭露了文革中一系列黑暗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
所遭受的一系列非人的待遇之外,还有很多给我们给当政者以警醒的地方。
很
清楚的记得这样几句话,“‘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很多地方都能看到。
好像
只要写上这五个字,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就已完成。
至于服不服务,那是极其次
要的事情了。
”这不正讽刺了当今一些政府官员政府工作者吗?口口声声说着
是人民的公仆,拿着人民的劳动果实,吞食着人民的血汗,对人民的事情能拖
就拖,态度傲慢恶劣,敷衍了事,估计早已将为人民服务抛在脑后了,在他们
的心目中,恐怕早就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人民为他们服务了吧。
虽然,可怕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但是,若我们不吸取历史的教训,历
史是否会重演也未可知。
毕竟,正如季老所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偏向遗忘的民族。
泱泱历史长河中的苦难太多,唯有遗忘是成本最低的求生之道,似乎忘记
昨天的苦难,明日的阳光依然灿烂。
殊不知,在我们的先辈们付出无数次无法
计量的惨痛代价换来的经验和教训也在我们无数次习惯性的遗忘中灰飞烟灭,于是很多时候历史便可悲可笑的重复上演着那出破烂不堪的舞台剧,无非换拨人、换个时代。
这不是很可悲的一件事吗?而文革,却又渐渐变成我们又一个
选择性遗忘的历史教训。
我们不该再遗忘了!
季老的书虽然只能管中窥豹,但它是一束指引我们的明光,我们应该跟着
这束好不容易透出的光不断向前。
既然历史惨痛无比,我们更要总结反省,我
们不能让历史因为我们健忘而重演。
我想,这也是季老写这本书的真正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