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沫若中学时代的两张成绩单谈起
郭沫若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
郭沫假设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郭沫假设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郭沫假设的读书心得篇1是唤醒我们爱国的希望,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需要激起这个爱国的决心,激起全民的真正的赤子真心。
《》是郭沫假设的第一本诗集,更是中国新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它凝聚着独特的主题和风格,彰显了五四时期的“爱国激情”,而郭沫假设更是新民主文化运动的主将。
在诗集中,作者将想象与现实结合,通过神话故事,或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事物来表现破旧立新,用于____的大胆叛逆精神。
诗人作为旧时代的叛逆子,他站在新时代的顶峰,将无比强烈的情怀和恢弘的气概注入了这本诗集,注入了这个时代。
他将无限的豪情播撒,将处于迷茫的青年拉入了正途。
在“炉中煤”中,作者将自己自喻为炉中焦黑的煤块,而更表现自己胸中的一腔热火。
他将祖国喻为年轻的女郎,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而表达在新的时代中,我们将埋葬过去,开拓将来。
而在“凤凰涅槃”中,作者将神话再现,用凤凰的再生来预示旧中国将在烈火中重生,将会抵御社会的黑暗,将会把所有邪恶和____的权力歼灭。
而更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新颖,美丽,芬芳,生动,自由,悠久,净朗的名族新生的向往,而渲染出大和谐,大欢乐的喜庆景观。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郭沫假设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将自己的满腔爱国情怀化为遒劲有力的文字,来唤醒沉睡的名族。
他的文字集中地表达了“五四”时期激昂奋进,毁旧促新的时代气息,而他更是被誉为“给新诗安上翅膀的第一人”。
他运用了诸多的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绝对自由安插在文字中,凸显了新时代所需要的真正的气息,引领了一代传奇。
郭沫假设的读书心得篇2读郭沫假设之诗集《》,想其在1949年之后的一举一动,《》时的浪漫大胆、热烈与自由在其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堕落之快,如乘神七。
《》收入作者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____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郭沫若、钱钟书、吴晗如在现在,绝对考不上大学
我国的教育制度已经到了非大幅度改革不可的时候了,高层应该赶快下决心了!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的一系列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朱清时校长认为,现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强,一切只看成绩是非常浮躁的一种表现,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是无法培养大师的,甚至一些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苗子”也会被扼杀。
他举了一代大师郭沫若的例子,他说在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保存着两张郭老读中学时的两张成绩报告单。
一张系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5月28日所发,郭老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二年级。
成绩单上的成绩是:修身35分,算术100分,经学96分,几何85分,国文55分,植物78分,英语98分,生理98分,历史87分,图画35分,地理92分,体操85分。
另一张成绩单为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所发。
郭老当时18岁,读完了该校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
成绩是:试验80分,品行73分,作文90分,习字69分,英文88分,英语98分,地理75分,代数92分,几何97分,植物80分,图画67分,体操60分。
“从两张成绩单上的成绩看,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上优等生”朱清时校长说,“第一张成绩单平均成绩79分,包括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功课不及格,最差的仅35分。
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如几何、代数、生理等比较优秀。
不过,郭老后来没有成为数学家或医学教授,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考古学家,令那些信奉‘从小看到老’者大跌眼镜。
”“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 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
像郭老这颗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扼杀了。
”朱清时感叹今天没有培养大师的环境,同时又举出了两个例子。
“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仅得0分,现在他们都不可能考上。
钱伟长上清华时先读历史系,一年后他要求转读理学院,学校同意他试读。
了解这些大师的事例可以邦助我们了解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我国教育界未培养出大师。
”朱清时说道,当前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还表现在评估和检查太多。
郭沫若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与不足_何晓明
应该出现一点争论,就不去研究了。
有些问题要讲清楚,是需要深入展开讨论的。
”说到社会经济形态问题,他说:“关于社会经济形态问题,即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问题,以及中国历史为什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是可以也是应该讨论的,但是不要停留在字面上、概念上,要深入一些、实际一些。
”他认为,中国的历史学应该很好地总结一下。
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到今天已经九十多年了。
史学的成绩在哪?大家共同的认识都有哪些?不要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
中国历史学在世界历史上应该有它一定的地位。
不能一切肯定,也不能一切否定。
实际上,用某一种意见、观点来一统天下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主张历史学要“百家争鸣”,所以我们要认真地讨论。
他呼吁:“现在,我们应该考虑中国的历史学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像现在这样冷清,不正常。
”他认为,老问题还是可以讨论的。
马克思主义史学哪些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讨论。
有的研究不一定能得出大家都同意的结论,但是大家共同来建设,共同来研讨,是有好处的。
①林甘泉先生讲的对我们很有启发。
我个人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哪些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讨论”,这就是一种辩证地看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态度,这就意味包括郭沫若在内的老一辈史学家的学术观点也是可以讨论、可以总结的。
今天,我们研讨郭沫若,不仅仅是要公正地确认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是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结合具体的史学家来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比空泛的研究更能深入,对推进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更有实效。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同时也要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郭沫若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与不足何晓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郭沫若是毫无疑义的开山式人物和人格化代表。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辉煌成就与不足,在他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中,都有典型的体现。
第一,郭沫若是第一位主动、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学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者。
郭沫若是当代文化巨匠,他的这几副对联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郭沫若是当代文化巨匠,他的这几副对联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如果要细数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巨匠和大师,一定不会遗漏了郭沫若。
说到郭沫若,很多我这个年龄的人都知道,他不仅是大文学家、书法家、考古学家,但说到他还工于楹联创作,大家就不一定知道了。
近来,我读有着楹联文化方面的书籍,其中有一段专述他作的楹联作品,对他的崇敬之情又增加了不少。
郭沫若的楹联作品大都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即使写同一题材的楹联,内容也往往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艺术形式上呈现各种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下面,撷取他的几副对联,以供鉴赏。
郭沫若先生郭沫若(1892一1978)。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着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
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
《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一、题李白纪念馆的楹联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俭天外,挂号扶桑。
这是一副绝妙的对联,上下联共四句话,却引用了与李白有关的三个典故,不仅对仗工整,平仄讲究,而且兼顾了律诗的韵律。
上联中,酌酒花间,用的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诗意;磨针石上,则是用了李白少年时看到老妪铁杵磨针、励志读书的故事。
下联中,倚俭天外,挂号扶桑,出自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的诗句。
学习态度的故事
学习态度的故事对于学习,都要有一个认真学习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的充分学习所学到的知识。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学习态度的故事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学习态度的故事篇一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才学卓著的文豪。
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他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古文字学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与此同时,他勤奋苦学的精神也十分感人。
郭沫若在小学一年级读书时,老师讲历史课--《十六国春秋》,其中有许多胡人的名字,跟外国人的名字一样,非常难记,因而记人名便成为当时历史课的一只“拦路虎”。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一天,郭沫若约了一位要好的同学躲进一间阴暗的自修室里,两人苦读硬记,进行比赛,直到把整本历史课本一字一句背得滚瓜烂熟才走出屋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使在年假期间,郭沫若都手不释卷,天天苦读。
有一年年假期间,他把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并一篇一篇地进行分析、校订和评价,在旁边写下批注,连《伯夷列传》里有一句被历代注家解释错了的话,他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加以校正。
对其中一些精辟言论和难得的资料,郭沫若视为珍贵财宝,不惜时间和精力整篇整段地用毛笔把它抄录下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学习。
郭沫若一生写了不少诗词和文章,论著宏富。
但他从事著述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让旁人代为抄写,一律都是自己动手。
即使到了晚年,在他年近80高龄撰写《李白与杜甫》这部研究性著作时,因视力减退,有人提议让别人代抄,可他仍然不同意。
他的不少书都是前后几次易稿,全都是他亲自逐字逐句地反复进行斟酌、锤炼、修改和抄写而成的。
学习态度的故事篇二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他从小刻苦学习,成了著名的学者。
1950年2月,华罗庚带着全家悄然登上一条不大的邮船,离开生活了4年的美国。
当他踏上祖国土地的时候,电波播送了他的《告美国同学的公开信》。
信中激情洋溢地写道:“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又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数学系主任。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摘要】郭沫若自传是了解这位伟大诗人和革命家的重要途径。
在青年时期,郭沫若参与了许多政治活动,与时代进行着积极的对话。
他的思想贯穿着对社会变革的追求和贡献,为当时的民族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自传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未来的启示和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郭沫若对时代的反思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
他的生平事迹告诉我们,一个思想者如何适时地与时代对话,如何为社会变革贡献力量,并给予我们对未来的启示。
郭沫若对时代的反思,对我们深刻启迪和警示。
【关键词】引言:郭沫若自传的重要性正文:青年时期的政治活动、与时代的对话、对社会变革的贡献、对未来的启示结论:郭沫若对时代的深刻反思1. 引言1.1 郭沫若自传的重要性郭沫若自传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通过这部自传,我们能深入了解郭沫若这位伟大先驱的一生经历、思想和信念。
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作家,更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思想实践,为中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郭沫若自传中记录了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参与政治活动的经历,揭示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和认识。
自传中还详细描述了他与时代的对话,以及他在社会变革中所作出的贡献。
通过阅读郭沫若的自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心路历程,也可以从中获得对未来的启示。
郭沫若自传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一部个人故事,更是一部时代的见证和思考。
通过研读这部自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郭沫若对时代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为我们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郭沫若的自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2. 正文2.1 青年时期的政治活动郭沫若在青年时期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和政治活动,展现出了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理想主义精神。
2023高考模拟作文----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个人特长,让团队与个人一起成长;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
2023高考模拟作文----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个人特长,让团队与个人一起成长;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木桶所能容纳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个木板,这就叫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最早是用来形容团队管理的,在一个团队中大家互相协作,团队运转的过程环环相扣,每个人分工明确。
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团队需要的是能完全胜任这个节点的人,每个节点的效率越高,团队的整体效率就越高。
如果一个节点出问题,那么整个项目都无法推进下去。
在中学时代,木桶理论也常常用来形容一个学生的能力。
毕竟如果某一科很差会严重拉低总分,在高考中会很吃亏。
但当进入大学,特别是走进社会,人们会发现如果有特别突出的一项才能,在职业发展中是加分项,职业生涯往往发展的也会更顺利。
反观样样都懂一点,但无一擅长的人,在职业发展中会显得很被动。
由此可见,木桶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人。
假定你是一个进入社会不久的大学毕业生,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团队·特长·个人”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一个进入社会不久的大学毕业生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思路材料的核心是围绕木桶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现象探讨人生道理,特别切近学生成长的过程,即从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再到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几个阶段,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全面分析,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人生成长的道理。
为了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考查,作文采取了情境化命题的方式,给学生设置了写作的身份,要求学生以一个进入社会不久的大学毕业生的角度来客观认识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本来是管理学的一个原理,强调团队协作。
不过在中学时代,木桶理论常常被老师和家长们用来分析学生的升学总成绩,从而,在学生心里形成了各个学科都要得高分的道理。
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在大学特别是进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是有害的。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2篇郭沫若(1892年11月15日-1978年10月5日),字笃球,原名丕震,男,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理论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祖,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一、青年时期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5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臧榨镇河阳村,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
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家中兄弟姐妹多达六个。
幼年时,郭沫若生活贫困,但他早有文化追求。
在家里读书的郭沫若常常背着书本趴在竹席上读书。
在家乡读小学三年级时,他就独立上课,并为同学们讲解不懂的经文,表现出了他超过年龄的聪明才智。
1909年,郭沫若考入黄冈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并在学校就读初中。
1912年春,黄冈举办了政治运动,郭沫若积极参加,在运动中他正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学会,并是第一次发表演讲,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件事使郭沫若的名字传遍了黄冈、武汉、上海,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重要的影响。
1913年,郭沫若考入了武汉中国西学男塾高级中学。
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写作,并在《少年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向阳花》。
郭沫若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他在中学期间的自修任务,起草了一篇长篇小说,并且读了全站的文学和历史书籍。
郭沫若个性崇高独立,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成为同学们的楷模。
他于1919年顺利通过了旧制的北京大学文科状元考试。
二、文学与诗歌创作郭沫若以诗为主要文学形式,尝试过各种艺术风格和体裁,从传统的格律诗到新诗、白话诗,从武则天到咏史诗,从抒情到叙事,使他的创作在内涵和外在形式上都有了各种变革。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雁群诗概》于1918年出现在上海《文学评论》杂志上。
这部诗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的诞生。
他以独特的视角,把写实、感性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吸收了近代西方文人的技巧和经验,使他的诗歌在当时中国文坛上引起了轰动。
郭沫若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深沉,表现出直抒胸臆、雄心勃勃之态。
对“半路出家人”事业成功的一些思考
对“半路出家人”事业成功的一些思考[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连续多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步入国际上所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迅速,占据了普通高校的半壁江山。
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呈现了新的格局。
青年人在职深造高层次学历和技能蔚为大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学历和能力的评价时有不尽人意之言和事。
文章主要通过介绍“半路出家”事业成功实例,以期鼓励有志者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为社会作贡献,更期待引起某些人改变对学历和能力评价的偏见。
p比喻所干的事业不是本行出身而是半路改行。
比尔·盖茨在大学读的是法律专业,改行干电脑行业成为电脑互联网专家。
林映晞从工程物理学家改行为神经生物学家,这就是当今“半路出家”的真人真事代表。
二、对“半路出家”评价的偏见(一)重学历轻能力——政策性限制在同一职业岗位上供职,职业资格认证和职称的晋级有差别。
某高校教师的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就因尚未系统学完本科课程叫停。
(二)设置高门槛——进门难某些单位招聘员工要求本科学历,大中专学历被拒门外,只看学历不看能力。
(三)文人相轻——看不起青年人边工作边深造高层次学历和技能蔚为大观,本应赞扬,但有些人看不起在职深造取得国家认可的高学历。
三、“半路出家”事业成功案例——了不起(一)大师级人物为后人作出了先例1.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孙中山在封建帝制时代求学,到国外留学学的是医学,他所干的事业是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创立了三民主义,推进了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2.弃医从文的现代文学家——鲁迅1902年鲁迅到日本仙台医学学校学医,在一次放映时事影片中,一群日本兵抓住一个中国人将他五花大绑押赴刑场,在旁的一群中国人在观看,他们的精神是那样麻木,但他们的身体倒是很强壮。
在场的外国同学发出一阵欢呼,顿时,一种愤怒、悲痛、屈辱的情感紧紧抓住了鲁迅的心。
浅谈郭沫若
浅谈郭沫若——从学术与人格两方面,自我与外因两个维度听完朱教授的讲座,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文学院的学生不能只看自己喜欢的作家——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能所系”,我对郭沫若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中学时代读过的《女神》,因为不喜欢他的某些行为,也就拒绝进一步去了解他,这也是没有尽我们的职能的表现吧。
郭沫若的成就确实很多,涉及各个方面,在每个方面都是顶级的无法逾越的学者,他是一个球型发展的人才。
他创作《女神》引领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将日本的自我小说与中国人的经验相结合,“精赤裸裸地表现内心的苦闷”,在这一点上,他几乎与郁达夫同步,除此之外,他对古代社会系统的研究,对甲骨文商代社会的研究也是现代学者无法逾越的高峰。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女神》,在此之前,我不知道它的魅力在哪里。
朱教授说:“没有资格去批评前面尝试的人。
”诚然,在那个年代,他打破了白话诗的创作体系,写出了五四时期汪洋恣肆、高亢激昂的时代精神。
在现代人的眼中,那些诗的魅力远远及不上现在的诗,但在那时——新诗刚刚萌芽,在艰难探索的时代,它们是伟大的开山之作。
即使如此,郭沫若的人格缺陷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有种种的不得以,他也是无法逃脱责难的。
就从他三次的婚姻,他对安娜及其儿女的离弃,在国共两党之间的摇摆不定,以及前后诗风的改变,就可以看出他对感情对职责极度地不负责任。
从郭沫若自身的转变这一点上来看,他先后经历了自我否定、自我改变、自我放弃、明哲保身四个阶段。
“低阶层的人是追随冲动的,高阶层的人则是克制冲动的”,从这一点上来看,郭沫若当时身处高位,是国家领导人身边的重要人物,所以即使他内心不愿意,也不得不作出违心的事来。
在那种情况下,或许他的本格是有创造性有激情的天才,他的位格也不允许他再按他自己的本格行事。
比如郭沫若的诗风变得温顺媚俗、诗性全无,诗体也发生重大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明哲保身必须歌功颂德,阿谀奉承,郭沫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知道自己现在所写的根本是在糟蹋自己的才能,他内心对这种状况也该稍稍感到一丝痛苦的。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和革命家,在中国现代历史中发挥了
巨大的影响。
他的自传《我的传记》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语
言风格而著名。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郭沫若对自己生命经历和时代的深刻反思。
首先,郭沫若对自己的反思体现在他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上。
在自传中,郭沫若回顾了
自己的成长历程,他说:“我的成长始终取决于自己的力量,这是我最大的回报。
”这句
话说明了郭沫若对自己的价值认识,他相信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是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他的青年时期,郭沫若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从而为自己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其次,郭沫若对时代的反思体现在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上。
他深刻地认识到,当
时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和危机,需要有强有力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他的
眼中,只有通过进步和革新,中国才能走向繁荣和强大。
因此,他投身于革命事业,不断
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而努力。
第三,郭沫若对自己的反思还体现在他对文化自觉的认识上。
他认为,文化自觉是一
个民族自我认知的基础,也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
在自传中,他强调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并深刻反思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中西文化之间应该有相互尊
重和包容的态度,中国的文化传统应该成为国家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支撑。
郭沫若的事迹鼓舞了我
郭沫若的事迹鼓舞了我郭沫若,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星,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学者和艺术家。
他的事迹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郭沫若生于1892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他的坚持下,他有幸进入了北京大学学习,并在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大学期间,他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写作诗歌。
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郭沫若并不满足于仅仅写诗。
他渴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
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他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不惜付出一切努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郭沫若的事迹在我心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坚持和勇气激励着我,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只要我们有信念,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都要像郭沫若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永不言败。
此外,郭沫若的艺术成就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涉猎广泛,包括诗歌、戏剧、绘画等。
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正是郭沫若的艺术作品,让我明白了艺术的力量和价值。
艺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审美需求,更是为了传递情感和思想,唤起人们的共鸣。
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复杂。
因此,我也希望能够像郭沫若一样,通过自己的创作,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
郭沫若的事迹鼓舞了我,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坚持、勇气和创造力,都是我所敬佩和学习的榜样。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都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郭沫若集外演讲记录稿《写作经验谈》叙论
郭沫若集外演讲记录稿《写作经验谈》叙论《郭沫若集外演讲记录稿《写作经验谈》叙论》,为我们提供了
一份宝贵的写作经验资料。
在这个演讲中,《郭沫若集外演讲记录稿》展现了郭沫若的写作经验和思考方式。
因为他曾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戏剧家,深受人们喜爱,所以他的写作经验和思想深入人心,给许多写作者带来了启发和帮助。
郭沫若的写作经验
郭沫若认为,写作的本质就是思维的过程。
他的教导遵循“以思维为导向”的原则,即写作时要以思维为核心:从思维的角度出发,强调思维的全局性,把思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问题,并在思维过程中加强主观色彩。
郭沫若又按照“根据客观历史事实”的原则,强调在写作中要着重把握现实历史,把握事实材料,加强客观性;要有对经典文化的熟练把握,建立有关金科玉律,遵循文化传统,完善作品;要注意把握文学的表达文章要反映情感、情思的内部张力,展示文字的温度,充分发挥表达的效力。
郭沫若还敦促作家要“一改狭隘的观念”,跳脱原有文化的束缚,勇敢进行思想的解构,走出以前固定的框架,创新新的思维定式,以求更新颖、更有洞察力的作品。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郭沫若是一位睿智的作家,以及一位充满创造力的作者。
他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指导和典范,使作家们得以从他取得精神武装和思想激励。
总结
《郭沫若集外演讲记录稿《写作经验谈》叙论》为作家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写作经验资料,其中郭沫若提出的“以思维为导向”、“根据客观历史事实”和“一改狭隘的观念”的写作原则,都被广泛认可且被实践。
根据这些原则,作家们可以在熟悉历史文化和扩大思想视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思维,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开创全新的文学思想。
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第一节郭沫若生平及其创作一、生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11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时启用的笔名,取自于他家乡的两条大河:"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
郭沫若生于的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幼年时就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
读小学时的"撕榜风波",少年时代因重症伤寒而留下的"两耳重听"的后遗症,以及家庭为他主持的"包办婚姻",都对郭沫若的性格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戊戌维新时期,他接触到了"新学",梁启超、章太炎等激进的改良主义者的政论文章,培养了他的反叛性格,而"富国强兵"的思想则滋养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亥革命期间,他亲历了四川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既给他带来了失望和苦闷,也激发起他不屈的反抗精神。
1914年,郭沫若赴日留学。
与鲁迅一样,他到日本也是学的医学,但他沉醉在泰戈尔、海涅、歌德、屠格涅夫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并从斯宾诺莎那儿认识了"泛神论"。
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试笔即新诗,并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这一年,郭沫若与日本姑娘安娜的热恋,点燃了他多年来一直郁积在心中的诗情,后来收在《女神》第三辑中的《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等,都是为安娜而作的。
如《死的诱惑》等。
他后来的《炉中煤》等许多爱国名篇和他的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等,实际上也包含着他对爱情的歌颂。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已经在国内的《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的郭沫若,读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发现惠特曼诗歌的自由形式更适于表现自己内心的激情,找到了"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的"喷火口"和"喷火方式",于是,在五四运动的鼓舞下,"在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几乎是一口气写出了《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并在翻译歌德诗剧《浮士德》过程中,创作了《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等诗剧。
郭沫若的两张成绩单名人故事
郭沫若的两张成绩单名人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郭沫若的两张成绩单名人故事郭沫若的两张成绩单名人故事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保存着两张郭沫若的成绩报告单。
切莫对孩子“以小看大”——从郭沫若的成绩单所想到的
切莫对孩子“以小看大”——从郭沫若的成绩单所想到的孔涛;蒋文莉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1999(000)0Z1
【摘要】在我国文化史上,郭沫若是一位大家公认的博学多才的名家和大家,他不仅在文学、诗歌、戏剧方面有卓越的成就,而且还是一位书法家、艺术鉴赏家和历史学家,至今很少有人具有他那样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才思和杰出的成就。
由此我们推断,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一定是位爱好文学...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孔涛;蒋文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6
【相关文献】
1.宝宝便秘切莫小看 [J], 王小衡
2.宝宝便秘切莫小看 [J], 王小衡
3.切莫小看插座头 [J], 张连华
4.切莫小看了化学家庭小实验 [J], 朱玉林
5.银行细节问题切莫小看 [J], 胡首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沫若的故事
郭沫若的故事郭沫若(1892年~1978年),中国现代著名革命家、诗人、戏剧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南京城外》、《黄河大合唱》等。
郭沫若的故事既有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有他参与革命斗争的故事,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郭沫若自小机智聪慧,学习能力强。
他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智慧的家庭中。
父亲是湖南名儒郭麟书,妈妈则是一个重视教育的传统妇女。
这样的家庭环境为他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自幼酷爱文学艺术,特别是对于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早年读书成绩优异,1910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开始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熏陶。
在大学期间,他接触到了现代文化和思潮,特别是西方哲学、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于符号学、心理学、音乐学等西方文化和思想深感兴趣,并开始尝试将这些西方的先进思想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和突破性的举措,也为他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先锋打下了基础。
郭沫若对中国革命抱有深切的热情和执着的追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郭沫若因为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开始积极参与反清革命斗争。
在这个时期,他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出色的演讲能力,在湖南革命运动中崭露头角。
1917年他参与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推动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左翼文艺运动,发表了大量革命诗歌和戏剧作品。
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将对于中国革命的热情和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结合在一起,表达了郭沫若自己的独特的政治追求和艺术追求。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文化统战工作的积极参与者之一。
他在沪北抗战区担任了宣传文化部负责人的职务,同时也参与了筹备和创办沪北文艺学院。
郭沫若通过文化机构的建设,组织了大量的文艺队伍,并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此外,他在抗战期间还积极参与文化战线的斗争,继续创作反映抗战形势的作品,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他的诗歌和戏剧作品中充满了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进步的追求。
【文学故事】才气横溢的郭沫若郭沫若自幼聪...
【文学故事】才气横溢的郭沫若郭沫若自幼聪...【文学故事】才气横溢的郭沫若郭沫若自幼聪明,母亲在他3岁时就教他背念古诗,5岁进私塾念书,长大一些就能和大人对对子。
私塾放学后就是孩子们的天下了,郭沫若和小伙伴总要结伴而回。
这一天,他们看到一座寺庙的院墙上伸出一枝树枝,看到上面结满了许多又红又大的桃子,都馋得直流口水。
“要是能摘一个桃子吃,那该多好啊!”一个小伙伴说。
“唉!墙又高,门又关着,进不去啊!”另一个小伙伴叹息着说。
“看,这里有个窟窿!”忽然,一个小伙伴指着墙边的一个洞高兴地说。
“我们要按顺序一个一个地钻进去,悄悄地,别被老和尚发现。
”郭沫若吩咐说。
小伙伴们一个个从墙窟窿钻了进去,爬上硕果累累的桃树,像孙悟空进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园,专拣又红又大的桃子啃。
“不好,老和尚来了!”一个小伙伴惊叫了一声。
于是,他们像小猢狲一样,很麻利地滑下桃树,从墙窟窿里钻出逃跑了。
老和尚看到满地的桃核,还有些只啃了几口的桃子,又心痛,又生气。
当天便去了私塾,向教书先生告状。
第二天上课时,先生满脸怒气,大声问:“昨天放学后,是哪几个到寺庙里偷吃了桃子?”学生们面面相觑,都不敢做声。
“说啊!”先生用戒尺狠狠地敲着桌子说,“不好好念书,还去干这种偷盗之事,真是可耻!这样吧,现在我出个对子,你们谁能对上来,就饶了你们这一次,如若对不出来,你们每人都得打手,一个也不饶!”私塾先生是位很和善的人,虽然学生做错了事,可他并不想用打手来惩罚他们,只想告诫他们,让他们认错。
接着,他念出对子的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用眼睛偷偷地瞅郭沫若。
郭沫若满面羞愧,他低着头想了想,站起来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一听,不禁暗自叫好,这个小家伙对得真好,“攀桂”和“步蟾宫”都是考中状元的意思,看来他的志气还真不小哩!先生虽然心中高兴,但却丝毫没有流露出来,仍然很严肃地说:“光有远大志向还不够,还要有高尚的品德,要诚实,要知错必改,这些做人的品德,你记住了吗?”“谢谢老师的教诲,我记住了!”郭沫若响亮地回答。
郭沫若诗两首反思(通用5篇)
郭沫若诗两首反思(通用5篇)郭沫若诗两首反思篇1我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节课重视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我注意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钻研诗歌,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
教师应该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同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分享学生的收获。
为此,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来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一是发给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筛选感兴趣的材料。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是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通过朗读作出自己的评价。
三是通过诵读、品味、感悟三环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诗歌,独立阅读诗歌。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作出自己的判断。
提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郭沫若诗两首反思篇2在教学过程的课外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联想、想象手法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二者的区别,初步学会使用这两种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学生所处的时代有较大的差异,使得真正能领悟诗歌内涵并和作者有相同感受的学生为数不多。
学生的积累不多,知识面不广,在课堂知识的迁移和能力训练中,学生的表现仍显肤浅,以后应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郭沫若中学时代的两张成绩单谈起
作者:董俊义李元卿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第10期
至今乐山郭沫若故居完好地保存着两张成绩报告单。
一张系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1909年)5月28日所发,郭沫若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二年级。
成绩单上的记载是:修身35,算术100,经学96,几何85,国文55,植物78,英语98,生理98,历史87,图画35,地理92,体操85。
另一张成绩单系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所发。
郭沫若当时18岁,读完了该校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
成绩是:试验80,品行73,作文90,习字69,国文88,英语98,地理75,代数92,几何97,植物80,图画67,体操60。
从两张成绩单上的考试分数看,用我们现在的标准,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上优等生。
通过计算,第一张成绩单平均成绩79分,包括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功课不及格,最差的图画课仅35分。
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如几何、代数等反而比较突出。
不过,郭沫若后来终究没有成为数学家或医学教授,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艺术鉴赏家,令那些“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预言破灭。
家有读书郎,愁杀爹和娘。
我们可以想象,郭沫若倘若是生活在今天的孩子,这样的成绩单怕是很难捧进家门的。
身上留下严父“望子成龙”的掌印,受到一番棍棒教育不说,单是慈母那“恨铁不成钢”的悲伤哀叹,便足以令孩子坐卧不安,心神不定,将家庭的空气令人窒息。
之后,父母们大抵会凭那两次优良的数学成绩就果断决策,令其专攻理科。
差不多一个世纪过去了,此类剧目至今尚在众多家庭频繁上演,我们说不出是喜还是忧。
孩子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划不上等号的,许多大有建树的时代骄子、历史伟人、科学巨匠年轻时并无骄人的成绩。
大发明家爱迪生童年时因爱提问被小学开除,在家靠自学和母亲辅导,成为世界“高产”发明家;被称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在考北京大学时国语考了100分,而物理只考了8分,可他为了实现科技救国的理想,依然靠软磨取得了时任物理系主任的吴有训的同意,进入物理系深造。
现代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被老师预言“做什么都一事无成”,后来创立相对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200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上大学时物理课有过不及格的记录,是物理课的“差生”。
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中学时非常调皮,学习成绩一般,被校方认为是最差的学生,有一次他违反学校纪律,要不是他女友的父亲出面说情,早被学校开除。
说到底,一个人在校的学业成绩的优劣,不能与将来作为的大小划等号。
美国有人研究过200多人的成长和成才轨迹,发现事业有成者70%是在学校时成绩中等者,而不是成绩最优秀者。
前不久,中南大学的蔡言厚教授等人调查了560位“高考状元”的成才状况,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所谓的“高考状元”,今后未必都是社会的顶尖人才。
相反,走出大学校园后迅速成为社会精英者,很少有人是高考成绩排行第一的。
据报道,他们历时8个月,对1999年至2006
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港澳台地区外)的共560名高考状元作了调查和研究。
应当说,调查面是广泛的,数据是可信的。
调查中写道:“最成功的人,一般在中学阶段成绩在班中第十名左右,而不是第一名。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他们有创新精神,有冒险精神,绝对不是只懂解题、不懂得思考的书呆子。
”
这一调查结果其实也可以理解,高考分数得了第一,不过是分数优势,却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些“状元”,把全部精力用于解题、用于死记硬背。
时间是一个常数,你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背书和解题,不免顾此失彼,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必然大受限制,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位顶尖人才所必具的品质。
如此,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难以成为顶尖人才便不是偶然的了。
这个研究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习成绩好,只能说明一个人智力不错,但不能就说将来一定大有作为,前程似锦,一帆风顺;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差点,将来不一定就一事无成,前途渺茫。
中国在1 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曾出现过592位状元,但是真正有所作为的状元却不多,吴敬梓、蒲松龄都是落榜的人,但他们却创作了传世之作,蜚声中外。
如果当年郭沫若的父母看到儿子的成绩这么一般,或者对他打骂批评,或者失去教育的信心,那么这个天才的文学家也许就会夭折。
现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和老师急功近利,看不到孩子的潜在优势,也看不到孩子的可塑性和创造性,看短处多,看长处少,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注意其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孩子考试成绩好,就把他们捧上天,认为孩子成功了,有出息了,为家长增了光;孩子考试成绩差,就挖苦批评孩子学习不努力,不给人争气,为家长丢了脸,将来不会有所作为。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误导孩子片面追求高的考试分数,重视智育,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更为有害的是,这样会打击那些成绩一般和较差孩子的进取心,压抑其成才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表面上看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心理上存在着障碍,稍微遇到点挫折就无法承受,甚至会去寻短见。
当然,家长们把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根本原因,还是应试教育在作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让孩子不要做人上人,不要做人下人,也不要做人外人,要让孩子做人中人。
也就是说,要用一颗平常之心、现实之心看待孩子,不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非常心态。
笔者认为,为人父母者还是少点功利,多些宽容,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学业成绩,千万不要分数挂帅,搞唯分数主义和分数崇拜,以分数评价孩子的未来,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那么重。
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学业成绩优秀家长固然高兴,但是不要忘乎所以,而忽视孩子心理素质和其他能力、个性的培养,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防止出现高分低能;孩子成绩差些,家长心态要平和些,不以成绩看孩子,在引导孩子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更不要认为孩子没有希望了。
要坚持因材施教,顺势而为的原则,克服应试教育的束缚,重视孩子个性的培养和潜质的开发,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只要孩子学习尽心尽力,健康成长,就应该表扬鼓励,这样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很有好处。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责任编辑石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