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2论述类阅读之思路概括测含解析

合集下载

教育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讲含解析

教育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讲含解析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讲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分析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分析结构思路【高考典例】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高考最后冲刺: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最后冲刺: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最后冲刺: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附答案及解析)(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社会进步的文化审视杨利英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精神是文化的一个表现层面,人的精神是个体积极向上的动力来源。

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等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不论是革命改革还是创新科技,这些行为的实践主体都是人。

只有人具备了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才能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为社会进步提供的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基础上的支持,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够让人进行价值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思想成果,这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自身的进步都有推动作用。

二是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在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首先是人认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进而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三是目标定位的作用,文化让个体对价值与道德进行反思,并以文化形态的方式在社会内部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社会群体共同追求的目标。

四是为社会进步提供创新支持。

只有文化深植于个体内心,社会才会形成创新思潮,而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更多是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没有实质的进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的逐利性也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上倾向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便弱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造成传统与现代的撕裂。

因此,尽管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但传统文化却没有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而且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并没有过多关注社会文化建设,当个体从传统的集体组织脱离出来后,却又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加之很多个体在价值选择上产生迷茫,导致人们容易陷入封建迷信甚至是邪教思想中。

在进入新世纪后,这种西方文化的涌入从早期的自然行为变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行为。

当前由于我国本土文化建设的滞后,西方文化思潮获得了渗透空间,一部分受蛊惑的民众开始在网络等媒体平台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质疑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执政党。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Word版含解析.doc

备战2018高考二轮讲练测讲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分析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分析结构思路【高考典例】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练)(含解析)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练基础1、【18届河南省八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测评(11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和政治领域改革的推进,释放了社会活力,使开放和创造成为时代的主题。

西方文化思潮相继涌入,在各个领域跃跃欲试,意图开疆拓土。

寻根与西化,个体经验的回归与对现实关注的恋恋不舍,知识分子的昂扬与失落,构成了内涵繁杂的时代情绪图景。

在这样情绪氤氲中,流行音乐甫一露面便显示出略显怪异的整体风格,温婉低回的柔情絮语,沧桑慷慨的西北豪情,悔恨煽情的囚中悲歌,广博深沉的大爱情怀,高亢苍凉的莫名绝望,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

复杂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元气旺盛的表现。

在看似分裂的局面背后,表达着流行音乐面向普通人的情欲,在普通人的情绪体验中创立门户的诚恳愿望。

另—方面,文以载道的正统观念,对无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还不能完全接受。

而年轻人又往往过于心急,迫不及待地弃旧扬新。

新旧冲突持续升温,现在看来那些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都被视为禁忌,为主流所压制。

原本温和亲切的流行音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带着摇滚音乐的精神气质,几乎成为年轻人的专属标签。

局面一经铺开,在缤纷繁杂的90年代,市场经济的趋势已不可扭转,人们在日益浓厚的商业化氛围中变得精明、世故,对个体的关注多于对外界的关心,对宏大叙事、深沉情感渐渐失去了兴趣。

加之主流和意识形态对流行音乐逐步放松了掌控,流行音乐逐渐忘记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自己的领地里深耕细作。

对主题挖掘得更加深刻细致,情绪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

禁锢的闸门突然敞开,意气风发之下难免把各种情绪想象得过于浓烈,一切都追求极致,难免有过度演绎的嫌疑。

似乎不到十二分饱满不足以填平人们过于强劲的情感黑洞。

戏剧化、类型化是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一致倾向,眼泪、痴情、背叛、伤害、寂寞、柔情蜜意等响亮字眼随处可见;追求饱满情绪、完整叙事和充分抒情,对流行音乐的表达带着“玩赏”的意味。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思路精品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思路精品

论述类文本阅读其次十讲) 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思路(对应学生用书70~72页)1. 通过文本内容和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 学会概括论述类文章(语段)的论述思路。

●常见多义成语(二)1. 难分难解:既指双方相持不下,难以分出输赢;也形容双方关系非常亲密,分不开。

2. 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颖的文章拿出来共同观赏。

3. 穷形尽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非常细致生动。

4. 沙里淘金:既比方费劲大而成效少;也比方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精华。

5. 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6. 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7. 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

8. 平易近人:既比方看法亲善,没有架子,使人简洁接近;也形容文字浅显,简洁了解。

9. 洋洋洒洒:既形容谈话或文章内容丰富,连绵起伏;也形容规模盛大,气概磅礴。

10. 眉来眼去:多用于男女示爱,以眉目传情;也指坏人之间暗中勾结。

●简洁词义重复的成语1. 劳苦大众民不聊生2. 广阔灾民哀鸿遍野3. 百姓生灵涂炭4. 连着几天几夜夜以继日地忙活5. 山冈和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6. 一每天地日臻完善7. 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8. 众多的莘莘学子9. 寒舍真是蓬荜生辉10. 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11. 忍俊不禁地笑了12. 难言之隐的苦衷13. 一场南柯一梦14. 显得黯然失色15. 似乎如芒在背16. 浑身被打得体无完肤17. 目前的当务之急18. 接踵而至地闯进来19. 津津乐道地说20. 海内外著名遐迩21. 责无旁贷的责任22. 人民的生活安家立业23. 让人贻笑大方24. 感到自惭形秽25. 扪心自问的自责26. 提出真知灼见的看法27. 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28. 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29. 每天都要日理万机30. 我心里突然觉得茅塞顿开了31. 任重道远的责任32. 让人看得纷繁芜杂33. 破天荒的第一次34. 正方兴未艾35. 众多的芸芸众生36. 心里始终耿耿于怀37. 感谢涕零得流下了眼泪38. 往事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39. 令人难忘的教训刻骨铭心●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十九)1.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2 论述类阅读之筛选概括(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2 论述类阅读之筛选概括(练)(含解析)

专题02 论述类阅读之筛选概括【名校模拟】1. 【2017届西藏山南地区二中高三上第三次(11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概括(讲)(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概括(讲)(含解析)

专题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概括讲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概括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概括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真题导航】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安徽省阜阳市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

安徽省阜阳市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

安徽省阜阳市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8题;共64分)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

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2 论述类阅读之思路概括(时间:60分钟,分值:60分)班级学号得分1、【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分)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

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

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

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

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

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

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

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

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D.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答案】A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吉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D.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答案】B【解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

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D.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答案】D【解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D项,“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范围失当。

原文是“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2、【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2018届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2分)①随着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一味追求GDP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政府近来反复强调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把“好”的标准提到首位,而不再简单地重复“发展是硬道理”。

这是一个信号: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思想文化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种转变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持?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独立完成吗?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是环境、能源等方面的指标。

节能、低碳、绿色、宜居等等已经被确立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宜居城市等,也成为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③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

因为这些指标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概念依然是“经济”: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就无法持续增长。

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好”的全部含义么?换言之,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它就应该坚持吗?我以为不是。

在经济增长的“好”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根本性的标准,这就是“好生活”。

“好生活”的“好”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它当然应该包括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又不仅仅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它还应该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好(愉快)的心情等。

也就是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的。

因此,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光靠经济学就能解决的问题。

“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及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能够概括这些层面的最合适术语,我以为是文化。

因此,好生活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文化问题。

④由于经济理性属于工具理性,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效益问题,因此它无法从根本上回答何谓好生活的话题。

或者说,它对好生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物质计量、工具理性、绩效考核的层次,无法进入实质理性、价值理性的层次。

从经济理性层次理解和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或国民的生活质量,很难对其好坏做出实质性的价值判断。

比如,一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践踏人权、漠视正义、忽略心灵感受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说它是不好的,可它的效率不是很高吗?它的速度不是很快么?再比如,为什么保护环境、资源、人权、正义乃至好心情那么重要呢?经济学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享乐主义者可能认为,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是好的,因为它能够迅速致富,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情地消费、挥霍、享乐,至于子孙后代则不在考虑之列。

比如中国古代的享乐主义者杨朱就认为:我此时此刻的瞬间身体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生命的质量表现为肉体感官刺激的强度,因此,此时此刻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我的贪欲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就是好的。

只有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持久存在(阿伦特说的“尘世永恒”)和后代的福祉抱有深切的关怀,当你觉得在身体享乐之上还有更高的好生活的标准,你才会警惕和批判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

⑤至于正义、人权等和发展的关系,则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的问题。

我们说以牺牲人权和正义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好的,是因为我们认为人不是动物,不能把金银珠宝装饰的笼子当作自由的天空,把奢侈的物质享受当作幸福的全部。

人要活得像一个人,要有人的尊严,单是奢侈品无法给你这样的尊严。

这就要有合理的政治制度,要有民主和法制,要能够保障公民的人权。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认为人权、正义和尊严是好生活的基本条件。

享乐主义者和发展至上主义者可能嘲笑说:“什么叫活得像一个人?难道不就是住豪宅、开好车、戴名表、抱美女么?人权、尊严、正义算什么呢?”大街上的很多广告不就在宣扬这样的价值观么?广告所塑造的所谓“成功人士”不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么?⑥可见,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价值观念之争,不同的好生活理念之争。

现在我们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讲“又好又快发展”,这表明我们认识到了原先的“发展就是一切”、GDP挂帅的发展模式是有问题的。

什么地方出问题?我认为是这种发展模式背后的好生活理念有问题。

因此,应当深入探讨何为好生活,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而解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A. 我国政府强调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好”指的是不仅经济能够持续增长,而且要环保、低耗、节能等,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B. 作者认为对“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的局限是只注重经济的持续增长,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的指标。

C. 一段时间以来,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说“口头禅”,说明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怀有消极的心态。

D. 经济理性,只能判断经济效益,而不能判断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质量。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概括不全。

“好”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 文章多处设问反问,不断抛出问题,推进文章,引发人们对发展模式背后的文化理念的思考。

B. 文章层层深入,由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切入,引出对“好”的内涵的探讨,再到“好生活”的内涵与标准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