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韵书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主要韵书

中国古代主要韵书

中国古代主要韵书中国古代主要韵书中国古代的韵书,对于探索历史上的汉语语音系统,对于研究汉语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对于了解写诗、填词、制曲和韵书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国古代韵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编排的字典,声韵的萌芽于东汉,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最早的韵书三国时期北魏李登编的《声类》,唐人封演《闻见记》云: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

《魏书·江氏传》有云: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

《隋书·经籍志》云:《声类》十卷,魏左校尉李登撰。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隋书·潘徽传》云: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

此书也早已失传。

自南朝,沈约、周颙等人讲求汉语四声后,各类韵书盛行。

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后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周研的《声韵》四十一卷(《隋书。

经籍志》)张谅的《四声韵林》二十八卷(《隋书。

经籍志》)段弘的《韵集》八卷(《隋书。

经籍志》)无名氏的《韵集》二卷(《隋书。

经籍志》)王该的《文章音韵》二卷(《隋书。

经籍志》)王该的《五音韵》五卷(《隋书。

经籍志》)、无名氏的《群玉典韵》五卷(《隋书。

经籍志》)阳休之《韵略》一卷(《隋书。

经籍志》;又见陆法言《切韵序》,无卷数。

)李概的《音谱》四卷(《隋书。

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李季节,无卷数。

)无名氏的《篡韵钞》十卷(《隋书。

经籍志》)刘善经的《四声指归》一卷(《隋书。

经籍志》)沈约的《四声》一卷(《隋书。

经籍志》)夏侯咏的《四声韵略》十三卷(《隋书。

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韵略》,无卷数。

宋本《广韵》作夏侯该,捂、误。

)潘徽的《韵篡》三十卷(《隋书。

《广韵》韵类

《广韵》韵类

《广韵》韵类《广韵》是我国古代韵书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汉语的音韵体系做出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韵书是研究和记录音韵的工具书,而《广韵》是其中的翘楚。

本文将以《广韵》韵类为中心,为读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第一部分:《广韵》概述《广韵》是南朝时期的文献,分为六卷,收录了音韵学方面的内容。

它按照韵母的类别进行分类,并详细解释了每个类别中的字音,并对各个类别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广韵》不仅对于古代汉语的音韵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也对于了解古代文献中的音韵有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广韵》韵类的内容《广韵》中的韵类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

每个韵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和演变过程。

平声韵类包括三等、二等和一等,上声韵类包括二等和一等,去声韵类只有一等,入声韵类分为长入和短入。

第三部分:《广韵》韵类的应用《广韵》韵类的研究对于古代汉语的词汇研究和文献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韵类的了解,我们可以掌握古代音韵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音韵现象。

同时,韵类还可以用于对古代同源字的比较和考证,帮助我们恢复原始汉语的音韵系统。

第四部分:对《广韵》的评价《广韵》是我国古代音韵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

它的分类方法和解释准确严谨,对于后世的音韵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广韵》的编纂不仅是对古代汉语音韵的一次总结和归纳,也是对古代文献的一次珍贵的记录。

本文对《广韵》韵类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包括概述、内容、应用和评价。

《广韵》对于研究古代汉语音韵和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它的分类方法和解释方法准确严密,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研究古代文献的人来说,《广韵》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先秦时期。

早在《诗经》和《论语》等古代文献中,就可以看到对音韵的研究。

在先秦时期,音韵学主要是以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

韵书是一种对古代音韵进行整理和分类的著作。

最早的韵书是《尔雅》和《方言》。

《尔雅》是一部对古代汉语音韵进行解释和分类的辞书,而《方言》则是对古代汉语方言进行整理和比较的著作。

这些韵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音韵学的起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音韵学逐渐发展壮大。

在汉代,音韵学家陆终和许慎编写了《尔雅注》和《说文解字》,对古代音韵进行了更加详细和系统的研究。

在隋唐时期,音韵学家韩愈和刘知几等人对音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到了宋代,中国音韵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宋代的音韵学家沈括编写了《唐韵正声谱》和《广韵正声谱》,对古代音韵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分类。

他提出了“四声八调”的理论,对后来的音韵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音韵学继续发展。

明代的音韵学家杨时和许慎等人对音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清代的音韵学家郑方坤和李文藻等人则对音韵进行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他们编写了《中原音韵》和《切韵类编》等著作,对后来的音韵学
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音韵学继续发展并与西方音韵学进行了交流和对比。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音韵学研究逐渐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同时,中国的音韵学研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关注。

《切韵》系韵书三论

《切韵》系韵书三论

《切韵》系韵书三论
《切韵》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韵书,它是中国最早的韵书,也是最早系统地介绍中国音韵学的著作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切韵》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成为了后世学习文言文阅读和研究的基本工具之一。

而《切韵》系韵书三论则是《切韵》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将对《切韵》系韵书三论进行介绍和分析。

《切韵》系韵书三论是《切韵》的三个部分之一,分别为《切韵》、《释韵》、《韵略》,它们分别对音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总结。

《切韵》对音韵进行了全面的分类和整理,成为了后世学习音韵的重要工具书,《释韵》从音韵的来源、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韵略》则对音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三论合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音韵学体系,成为了后世学习音韵学的重要参考。

《切韵》系韵书三论对音韵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在《切韵》中,音韵被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三等韵:一等韵、二等韵、三等韵。

这样的分类方法成为了后世音韵学相关著作的基础,也是后世音韵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通过这样的系统分类,使得音韵学研究更加系统和有序,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释韵》从音韵的来源、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释韵》中,作者通过对古今音韵的比较和分析,阐述了音韵的发展、变化规律、演变过程等内容。

这样的阐述不仅丰富了音韵学的内容,也为后世音韵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音韵的来源和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使得音韵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为后世的音韵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6平水韵

106平水韵

106平水韵一、引言《平水韵》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韵书之一,它以音韵分类的方式记录了唐代中叶至宋代初的汉语音韵体系。

其中,106平水韵是大陆地区现行汉语普通话中的韵书之一,它对汉字的发音及韵律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将介绍106平水韵的历史背景、编纂过程以及其在现代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应用。

二、历史背景1. 韵书的起源韵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字学著作,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而《平水韵》则是唐代中叶至宋代初期,诗文盛行的时期编纂而成的。

早期的韵书主要是为了协助诗人选择押韵字,随着时间的推移,韵书逐渐演化为记录汉字音韵的工具,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106平水韵的编纂106平水韵是根据北宋时期敦煌本《平水韵》的整理辑佚工作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它采用了七声八调的音韵体系,共分为平、上、去和入四声,每个声调下又细分不同的音节。

106平水韵的编纂工作由当时的文字学家、音韵学家共同完成,耗时多年。

这个版本的平水韵在汉字音韵方面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三、106平水韵的结构106平水韵按照声调和韵母进行分类,每个分类下列举了对应的汉字及其发音。

具体结构如下:1. 声调分类•平声:包括轻平、重平两种声调。

•上声:包括阴上、阳上两种声调。

•去声:包括阴去、阳去两种声调。

•入声:包括三个子类,分别是阳入、阴入、浊入。

2. 韵母分类每个声调下,韵母又细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平声:支脂之类、蟹攘之类、先仙之类、真臻之类、文元之类、启咍之类、佳麻之类。

•上声:支鱼之类、蟹危之类、先见之类、轩萱之类、文寻之类、匣麻之类。

•去声:子之之类、齐鱼之类、之微之类、泰夬之类、灰痕之类、祭垣之类。

•入声:庚耕之类、齐陂之类、蒸尤之类、侵深之类、欣文之类、元阮之类、文日之类、双见之类、端谏之类、屈洎之类、影遣之类、山选之类、效述之类、果豪之类、反翘之类、追董之类。

四、106平水韵在现代应用106平水韵在现代教育和文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1. 教育应用在汉语教学中,106平水韵作为标准的韵书,被用于掌握和教授汉字的发音。

韵书

韵书

韵书韵书,是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

这种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同时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

文字形体的变迁,反切注音方法的产生,是韵书发生的条件。

汉魏以后,随着汉字书写的变化、新字的增加以及地方音的变化,为韵文的写作、文人的交际都造成了阻碍。

这就要求有规定文字正确读音的韵书出现。

可能受了翻译梵文佛经的影响,汉魏之间产生了使用反切标注字音的方法,并且逐渐盛行起来。

到了六朝,四声的现象被人发现,引起了文人的注意,文学创作特别讲究声律。

这都为韵书的产生、盛行准备了条件。

但是魏晋六朝的韵书大都依据方音编写,直至隋代统一南北朝以后,才出现了适应当时政治统一形势需要,便利各地人士应用的《切韵》。

此后,唐宋明清各有“官韵”。

目的在于为全国各地的士子读书写诗规定一种标准的字音。

根据文献的记载,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

但这两书早已失传。

唐代封演《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魏书-江式传》云:“晋吕静仿品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

“五声”或“宫商角徵羽”与后世的声、韵、调是什么关系,两书的体制类型是否与后世的韵书相似,现在都无从深考。

根据《颜氏家训-音辞》所说“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可以肯定的是,六朝是韵书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韵书。

《切韵》:隋代陆法言《切韵》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述,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韵书。

《切韵》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切韵》原书没有流传下来。

韵部发展史

韵部发展史

韵部发展史韵部发展史历朝韵书大全,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法不一,从历史的沿袭来看,大约如下:最早的两本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的《声类》;根据隋代潘徽《韵纂·序》记载,李登编的《声类》是最早的古代韵书。

《声类》已失传,唐代封演《闻见记》:“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二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晋代吕静的《韵集》,它在整个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由于原书早已亡佚,成了语言学界的一大憾事。

唐释慧琳撰写《一切经音义》时曾大量引用《韵集》的反切,今人胡吉宣所著《玉篇校释》对这些反切做了穷尽性地搜罗。

运用文献整理法、数据统计法,可以整理出胡吉宣在《玉篇校释》中所收录的《韵集》反切条目的总数,共计6837条,另有直音290条。

南北朝时出版的韵书较多:周颙(字彦伦,汝南安城人)《四声切韵》;沈约(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四声谱》;杜台卿《韵略》;周研《声韵》;张谅《四声韵林》;阳休之《韵略》等;研究南北朝的诗,应参考南北朝的韵书及南北朝人所认可的字典,对照那时的资料,那时的诗词会有比较好的解释,但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做的诗会根据当地习惯用韵。

隋文帝(公元601年),陆法言(隋朝音韵学家,名词,以字行,临漳<今河北临漳南>人)《切韵》正式成书。

据唐人封演的《闻见记》记载,《切韵》收有12158字,分为193韵;研究隋朝的诗,当参考《切韵》和当时所认可的字典,否则有的语句无法解释。

唐初的诗词主要依据《切韵》,唐中宗时期,王仁煦在《切韵》基础上,撰写《刊谬补缺切韵》,简称“王韵”,由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

收字18000左右,王韵主要有三个版本;研究唐中宗时期的诗,当参考《王韵》。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唐代的孙愐在《切韵》和《王韵》的基础上,撰写了《唐韵》,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但原书已佚失。

有开元本和天宝本;写唐诗或写古诗,用《唐韵》比清朝人的平水韵更合适,我们今天看到的唐诗,大多是根据《唐韵》写的!宋朝1008年完稿的韵书:宋真宗敕令陈彭年等重修《切韵》,改名《大宋重修广韵》,通称《广韵》,收韵字26194个,《广韵》是官韵;《广韵》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

中国古代韵书

中国古代韵书

中国古代韵书一、萌芽中的韵书1、李登的《声类》2、吕静的《韵集》二、六朝韵书3、周研的《声韵》四十一卷(《隋书.经籍志》)4、张谅的《四声韵林》二十八卷(《隋书.经籍志》)5、段弘的《韵集》八卷(《隋书.经籍志》)6、无名氏的《韵集》二卷(《隋书.经籍志》)7、王该的《文章音韵》二卷(《隋书.经籍志》)8、王该的《五音韵》五卷(《隋书.经籍志》)9、无名氏的《群玉典韵》五卷(《隋书.经籍志》)10、阳休之《韵略》一卷(《隋书.经籍志》;又见陆法言《切韵序》,无卷数。

)11、李概的《音谱》四卷(《隋书.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李季节,无卷数。

)12、无名氏的《篡韵钞》十卷(《隋书.经籍志》)13、刘善经的《四声指归》一卷(《隋书.经籍志》)14、周彦伦的《四声切韵》(《南史.周彦伦传》)15、沈约的《四声》一卷(《隋书.经籍志》)16、夏侯咏的《四声韵略》十三卷(《隋书.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韵略》,无卷数。

宋本《广韵》作夏侯该,捂、误。

)17、潘徽的《韵篡》三十卷(《隋书.潘徽传》)18、释静洪的《韵英》三卷(《隋书.经籍志》)19、杜台卿的《韵略》(陆法言《切韵序》)三、定型的韵书四、修订、增补的韵书21、(唐)孙愐的《唐韵》22、(唐)李周的《切韵》五、官修韵书23、(宋)陈彭年、丘雍等人修订的《广韵》24、(宋)戚纶等的《韵略》25、(宋)丁度等的《集韵》26、(宋)丁度等的《礼部韵略》六、正统韵书27、(金)韩道昭的《五音集韵》28、(元)黄公绍的《古今韵会举要》29、(明)乐韶凤、宋濂等人的《洪武正韵》七、《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30、(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31、(元)卓从之的《中州音韵》32、(明)兰茂的《韵略易通》33、(明)毕拱宸的《韵略汇通》34、(清)樊腾凤的《五方元音》八、平水韵和诗韵35、(宋)刘渊的《平水韵》(又叫《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或《新刊韵》)36、(金)王文郁的《平水韵略》37、(金)张天锡的《草书韵会》38、(元)阴时夫的《韵府群玉》39、(明)凌稚隆的《五车韵瑞》41、(明)李攀龙的《诗韵辑要》42、(元)阴时夫的《韵府群玉》43、(清)张玉书等的《佩文韵府》44、(清)《佩文诗韵》45、(清)周莲塘的《佩文诗韵释要》46、(清)余照的《诗韵珠玑》47、(清)余照的《诗韵集成》48、(清)朱月坡的《渔古轩诗韵》49、(清)汪慕杜的《诗韵合壁》50、(清)汤文璐的《诗韵合壁》51、(清)惜阴主人汤祥瑟的《诗韵全壁》52、(清)《诗韵含英》53、(清)《诗韵题解》54、(清)《读诗韵新诀》55、(清)《诗韵辨同》56、(清)《诗韵尤雅》57、(清)《佩文广韵汇编》58、(清)《佩文韵溯原》69、(清)《诗韵析》70、(清)《诗韵歌诀初步》71、(清)《养默山房诗韵》九、词曲韵书北曲韵书是用《中原音韵》,南曲韵书参考《洪武正韵》。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中国音韵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一门研究语言声音和音节规律的学科。

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中国音韵学史的发展。

古代的中国音韵学可以追溯到《尚书》和《雅》等古代文献。

在这些古代文献中,对于音的记载主要是象声和拟声的表示,对于语音的描述比较粗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对于声音和音节规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先秦时期的音韵学主要集中在韵书的编纂上。

《尔雅》是先秦时期最早的一部韵书,它收集了当时的许多韵母。

除了《尔雅》,先秦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韵书,虽然它们的内容已经不完整,但是它们对于后来的音韵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汉朝的兴起,学者们开始进行更加系统和科学的音韵学研究。

最重要的一位学者是张衡,他在《西京赋》中系统地研究了当时的声音和音节规律。

他把声音分为四个要素,即清音、浊音、开口、结口,并提出了很多与音韵相关的理论。

在唐宋时期,中国音韵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代的学者刘知几编纂了《韵略》,对当时的语音进行了更加详细和系统的描述。

他在书中提出了声、韵、调之分,并研究了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规律。

宋代的学者李昉撰写了《集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韵书。

《集韵》收录了当时的许多音节,对于后来的音韵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宋代的学者们还对音韵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专门的音韵学理论。

明清时期,中国音韵学进一步发展。

明代的学者罗贯中研究了多个方言的音韵差异,并编纂了《代韵》,为后来的方言研究奠定了基础。

清代的学者孙星衍在《三合韵外编》中进一步完善了音韵学理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近代以来,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中国音韵学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20世纪,许多学者对音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语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音韵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总的来说,中国音韵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简单描述到近代的科学研究的演变过程。

这门学科对于研究语言的起源和发展、方言的演变以及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韵书小史:从《切韵》到《平水韵》再到《中华新韵》

中国韵书小史:从《切韵》到《平水韵》再到《中华新韵》

中国韵书小史:从《切韵》到《平水韵》再到《中华新韵》原创2021-08-07 05:30·诗道骏言写近体诗离不开参考韵书。

什么是韵书呢?韵书是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其主要功能是,分辨、规定汉字的正确读音,音韵学通常把韵书作为主要研究材料。

韵书中常常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因此,也具有辞书、字典的功能。

下面,我来捋一捋,中国韵书发展的大致轨迹。

中古韵系汉代以前,中国没有韵书。

诗经、楚辞、汉代古诗的作者们,都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语音,凭感觉写诗的,没有音韵方面的参考书。

三国时期,魏左书令李登撰《声类》十卷,这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韵书。

(失传了)晋代安复令吕静撰《韵集》五卷。

(失传了)南北朝齐梁之间,沈约、周颙等创四声说,沈有《四声谱》,周有《四声切韵》。

(失传了)这个时期,以沈约、周颙为代表的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利用声韵知识,探索诗歌写作中的形式美问题,提出了“四声八病”学说,用声病说指导,写出的不同与以往风格的诗,成为齐梁体,齐梁体是近体诗的先导。

齐梁之后,韵书大量出现,如周济《声韵》、夏侯咏《韵略》、李季节《音谱》、阳休之《韵略》等等。

但是,由于国家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各地方音差别巨大,这些韵书在分辨音韵上多有分歧,“各有土风,乖互”,甚至“递相非笑”。

不同地方的文士写出的韵书,对字音的确定常常互相不一致,各地的作者常常互相嘲笑对方写得不对,都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

这里两点需要注意:1在韵律方面,文人互相嘲笑的风气,从一开始就有,这毛病是胎带的。

2他们的声韵是跟他们使用的语言的实际音韵是相符的,都符合自己所在方言区的实际,所以才有底气嘲笑对方。

“南蛮北侉”由来久矣。

隋代陆法言,博采众长,撰写了《切韵》五卷(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

全书分五卷,把汉字根据声调进行分类编排,即“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一卷,一共193个韵部,收字12158个。

陆法言《切韵》一出,“时俗共重,以为典规”,体现出良好的权威性。

《切韵》系韵书三论

《切韵》系韵书三论

《切韵》系韵书三论《切韵》系韵书三论是中国古代韵书之一,是历代音韵学家所著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的论述内容丰富,对于研究古代韵书、音韵学以及古代汉语音韵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切韵》系韵书进行论述。

一、《切韵》的历史渊源《切韵》最早出现在唐代,作者为韩愈。

韩愈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他在文学批评和音韵学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在唐代,文学批评和音韵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韩愈的《切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切韵》一书分上、中、下三篇,共三卷,内容包括有关音韵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古代韵书的评论。

《切韵》在全唐文学之中,具有突出的地位,韩愈用十余年时间整理成书,形成了《切韵》的权威地位。

唐代的《切韵》经宋代和明代继续修订,并相传于后世,成为中国古代音韵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切韵》的内容和思想《切韵》的主要内容是对古代韵书的评论和总结,包括对于汉语音韵体系的分析和归纳。

关于音韵学的理论研究,对于音声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汉语声韵变化的规律性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切韵》对于韵书的分类、编排和使用方法作出了详细介绍,为后世的音韵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切韵》对于古代音韵学的理论研究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声韵的产生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切韵》还对于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后世的音韵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想和方法论支持。

三、《切韵》的影响和价值《切韵》系列书是中国古代音韵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于研究古代汉语音韵体系、古代文学、文学批评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对古代汉语音韵体系的总结和归纳。

《切韵》对于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为后世的古代汉语音韵体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

3. 对古代文学、文学批评的影响。

《切韵》对古代文学、文学批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后世的古代文学、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想和方法论支持。

古代韵书综述

古代韵书综述

古代韵书综述中国古代的韵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组织起来的字典。

因为着重划分韵部,简言之,又可以说成是分韵编排的字典。

古代韵书的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先按照汉字声调分类,再在每一声调下分韵部,然后在每一韵部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广韵》就是如此。

第二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调分开,然后在每一声调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中原音韵》即如此。

第三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母分类,然后再在同声字内按声调分开排列,《韵略易通》就属此类。

总之,不管怎样分类编排,都与汉字的声、韵、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不言而喻,汉字的声、韵、调就是韵书构成的基础。

【声类】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韵书是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

《声类》一书今已不传,有关李登生平情况亦不祥。

《隋书·经籍志》著录《声类》为10卷,按我国古代音乐上用的术语,即“宫、商、角、徵、羽”五音编排,不分韵部。

《声类》收字11520个,比许慎的《说文解字》多2167个字。

此书在训诂方面有着一定的贡献。

【韵集】继李登《声类》之后,任过安夏令的晋人吕静仿《声类》而作,编有《韵集》6卷。

《韵集》的编制体例按五音编排,不分韵部,略不同的是在每篇中将同音字都归纳在一起,同音字的罗列主要是根据传统的读书音,也兼杂方音。

因《韵集》的命运如同《声类》一样,早已亡佚,更多的详细情况不得而知。

【切韵】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

据《切韵·序》介绍,《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是在参考古今字书以及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

《切韵》计5卷,它的编辑体例是用平、上、去、入声分韵,共193韵;按反切的发声分音;在每一韵目前都有一个数字标明韵目次序;韵字的注释简单,一般不注出处,有的根本没有解释,这是该书最大的缺点。

《切韵》收字12158个,比《说文解字》多出2806个。

《已知的历代诗词韵书》

《已知的历代诗词韵书》

《已知的历代诗词韵书》(录于百度)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个韵部。

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修整韵书。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孙愐编制《唐韵》(原书已佚失),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全书5卷,共195个韵部,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个韵部。

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个韵部。

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金朝江北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其书今已散佚,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

1223年,山西平水(平水为隶属于金朝河东南路绛州之乡级行政区)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部。

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

明代以后,文人则沿用106韵。

清代嘉庆年间,因避讳(清嘉庆皇帝的名字-爱新觉罗·颙琰),故改“琰”为“俭”。

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诗韵》、《佩文韵府》、《诗韵合璧》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共收录汉字9504个,全篇韵表采用繁体字(正体字)以便于读者检索查找。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的古韵书《排字韵》的残片,其内容与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完全一致,具有106韵的组织,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

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认为并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四条诗词创作用韵方针,将《平水韵》重新校订,并收入《中华新韵》中,便于读者携带、使用。

古代音韵学著作

古代音韵学著作

古代音韵学著作
古代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发音规律的学科,有许多经典著作记载了古代音韵学的理论和方法。

以下是几部重要的古代音韵学著作:
《切韵》是古代音韵学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由北宋时期的刘宋撰写。

它是中国古代音韵学最早且最全面的成果之一,系统地总结了上古至南宋时期的音韵现象,并制定了一套分类韵书的规则。

《韵部》由切韵的编纂者刘宋所著。

该书按字音的韵部构形,详细阐述了每个韵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于理解古代汉语音韵体系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华韵部》是唐代柳宗元撰写的一部重要音韵学著作。

该书以二十四韵为基础,详细地解析了每个韵的变化规律和发音特点,同时还涉及了汉字的结构和字形。

《方言》由唐代沈括所著,是一部记述各地方言的著作,涉及了音韵、字义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方言地理分布和变化规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著作只是古代音韵学领域的一部分,这些经典著作在研究古代汉语音韵系统和发音规律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集韵简介文档

集韵简介文档

集韵简介文档集韵,是一部古代汉语韵书,是中国古代韵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

它是由唐代孟棨编纂的,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集韵是中国古代韵书中最为全面、系统的一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韵和韵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集韵一共分为十卷,其中包括平水韵、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通韵、脂韵、合口韵、开口韵、合口通韵、开口通韵等十类韵部。

每一个韵部中都包括了相应的韵母和声母,以及一些特殊的韵脚和韵尾。

在这些韵部中,又分别列出了相应的韵目,以及这些韵目所对应的字。

这样一来,集韵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全面的韵书,可以帮助人们查找和了解古代汉语中的音韵。

集韵在中国古代的音韵学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的音韵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甚至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发音。

因此,人们需要一个系统的韵书来帮助他们了解和研究这些音韵。

而集韵正是这样一部韵书,它系统地整理了当时已知的音韵,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除了对于音韵学研究的重要性之外,集韵在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为古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在集韵中收录的大量古代词语和韵目,为我们了解古代汉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其次,集韵也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韵律和韵脚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集韵中对于这些方面的资料也是非常丰富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学作品。

此外,集韵还为古代汉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集韵中,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汉字和其对应的音韵,这对于研究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集韵中还记录了一些古代汉字的变体和异体字,这对于研究汉字的形体和字形演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的来说,集韵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代韵书,它对于中国古代音韵学、汉字学、文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它的编纂和整理工作非常细致和系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因此,集韵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史上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

南宋的韵书

南宋的韵书

南宋的韵书
南宋的韵书有一部名为《韵补》的著作,这部五册的古籍既有历史价值,又有学术价值。

它是中国较早研究古音韵的著作之一,始刻于南宋,后几经辗转流入清宫。

该书的编著者吴棫虽然仕途坎坷,但他潜心钻研,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古音韵学名家。

《韵补》所引材料繁杂,结合了《诗经》《易经》《楚辞》及其他50余种著作的韵语材料,将古今读音不同的字,用“反切”的方法标注出古音,并对该字进行注释。

然后将这些古音放在唐宋时期通行的206个韵部之下。

这部古书受到宋朝以后历代名家的关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除了《韵补》之外,南宋时期还有其他韵书,但是《韵补》是其中比较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一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专业的介绍,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汉语言专家。

中国古代韵书

中国古代韵书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中国古代韵书中国古代那韵书啊,可真是个有趣的存在呢。

韵书这东西,就像是古人的语音小词典。

在没有录音机的年代,全靠它来记录语音的规则。

那时候的文人啊,对这个可重视了。

就说《切韵》吧,它就像一个语音界的老大哥。

把当时的语音系统整理得那叫一个条理分明。

编写它的人肯定是个超级细心的家伙,把每个字的音韵都琢磨得透透的。

这可帮了大忙啦,那些写诗作词的人就靠着它来找韵脚呢。

你想啊,古人写个诗,要想让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韵书可不行。

再说说《广韵》,它就像是《切韵》的升级版。

内容更加丰富,像是一个装满了音韵宝藏的大箱子。

翻开它,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代语音的大观园。

这里面的每个音韵分类都像是一个个小房间,每个房间里都住着一群读音相似的字宝宝。

那些古代的学子们,肯定是天天抱着它,翻来覆去地看,就盼着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诗词来。

还有《集韵》,这也是个厉害的角色。

感觉它就像是一个查漏补缺的小能手,把之前韵书里可能遗漏或者不太准确的地方都给补上了。

古代的文人在创作的时候,要是遇到了音韵上的难题,就会在这些韵书里找答案。

就像我们现在遇到不会的字去查字典一样自然。

这些韵书啊,虽然现在看起来可能有点古老和深奥,但是它们背后可是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呢。

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桥梁,连接着古代的语音和文化,让我们现在的人能透过它们,去窥探一下古代人说话、作诗的小秘密。

而且啊,这些韵书也是汉语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个小脚印,见证了汉语从古代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变化。

第 1 页共 1 页。

语言文学史上韵书简介

语言文学史上韵书简介

语言文学史上韵书简介中国语言文学史上应知的十二种韵本简介一.聲類.三國(魏)李登著(原书佚失)《聲類》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韻書,由三國時期魏國人李登所著,書已佚失。

二.韻集--西晉呂靜著(原书佚失)《韻集》是僅晚於《聲類》的早期古代韻書,由西晉時期呂靜所著。

《韻集》已經佚失,它的若干逸文散見於古文獻中。

魏江式《上古今文字源流表》說:“忱弟靜別仿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之法,作《韻集》五卷,宮、商、兡、徵、羽各為一篇。

”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韻目的小注裡,有陸法言《切韻》以前五家韻書分韻異同的記載,其中有呂静《韻集》的情況。

參與修訂《切韻》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音辭篇》裡批評呂靜“成、仍、宏、登合成兩韻,為、奇、益、石分作四章”。

這說明《韻集》跟《切韻》分韻存有分歧。

三.切韻--隋朝陸法言等著《切韻》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韻书,是在隋文帝開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陸法言的父親陸爽在朝廷作官時,由陸法言執筆把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這八個當時的著名學者到陸法言家聚會時討論商定的審音原則記下來,于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編寫完成的。

四.唐韻--唐代孫愐著(原书佚失)《唐韻》由唐人孫愐著,時間約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是《切韻》的一個增修本,但原書已佚失。

據清代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所錄唐元和年間《唐韻》寫本的序文和各卷韻數的記載,全書5卷,共195韻,與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同,其上、去二聲都比陸法言《切韻》多一韻。

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也是《切韻》的一個增修本,较《唐韻》更早。

但孫愐曾利用朝廷扩大《唐韻》的影响,所以《唐韻》雖是孫愐的私人著述,其命名卻帶有官方的性質,比起較它早出的《刊謬補缺切韻》更有名气。

范鎮的《東齋記事》上說:“自孫愐集為《唐韻》,諸書遂廢”。

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和孫愐的《唐韻》,都对韵字加入注釋,並且引文都有出處,于是韻書便同时具有辭書和字典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 代 韵 书 综 述
中国古代的韵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组织起来的字典。因为着重划分韵部,简言之,又可以说成是分韵编排的字典。古代韵书的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先按照汉字声调分类,再在每一声调下分韵部,然后在每一韵部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广韵》就是如此。第二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调分开,然后在每一声调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中原音韵》即如此。第三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母分类,然后再在同声字内按声调分开排列,《韵略易通》就属此类。总之,不管怎样分类编排,都与汉字的声、韵、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言而喻,汉字的声、韵、调就是韵书构成的基础。
【礼部韵略】《广韵》版本很多,流传非常广泛。但是它的第一要务是“审音辨韵”,收字量大,“奇字僻韵”不少,不便于科场应用。从这个着眼点,又有人编纂了一部《礼部韵略》。字数虽然大为减省,但韵部仍然是206部,仍然恪守《广韵》分韵类字的基本原则,因此,语音系统没有什么太大变化。
【平水韵】《礼部韵略》行世后,历代时有增补。宋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年),刘渊修编成《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原书的206部归并成107部。此书后代亡佚。由于刘渊是江北平水人,有人以为后代流行的“平水韵”就是指刘渊这部韵书。但是根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说法,应该是金代平水书籍王文郁所写的《平水韵略》,王书分106部,比刘书少1部,这一百零六韵一直流行到现在。据近人研究,一百零六韵或一百零七韵是金朝科举所定的用韵条例,它是在前代韵书所规定的独用同用条例的基础上加以删并而成。
【韵府群玉】宋阴时夫撰,其弟中夫注。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云:阴幼遇一作阴时遇,字时夫,奉新人。登宋宝祐九经科,入元不仕。其兄中夫名幼达。康熙中,河间知府徐可先之妾谢瑛,又取其书重辑之,名《增删韵玉定本》。今书肆所刊皆瑛改本。此本为大德中刊板,犹时夫原书也。然元代押韵之书,今皆不传,传者以此书为最古。又《今韵》称刘渊所并,而渊书亦不传世。所通行之韵,亦即从此书录出,是《韵府》、《诗韵》皆以为大辂之椎轮。将有其末,必举其本。
【广韵】在我国古代韵书史上,宋代的《广韵》和《集韵》算得上是两部重要的韵书了。《广韵》是宋代的官韵著述,即皇帝命令陈彭年、丘雍等人集体整理编修。《广韵》一名是增广《切韵》的意思,全名称为《大宋重修广韵》,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广韵》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及现存最完整的韵书,同时也是《切韵》和《唐韵》的继承,是前代韵书的集大成著作。《广韵》历来版本较多,有繁注本和简注本两种。周祖谟以张氏泽存堂刊本作了精细的校勘,定名《广韵校本》,是现今最好的本子。《广韵》计5卷,全书收字26194个,注文191692字,按照平上去入的顺序排列,平声57,上声55,去声60,入声34,共206个韵部。书中的每个字都依韵归部,先释义,后注音,并把同音的字全排在这一字头之下,作为一组。字音有异读的,个别注明;字形有异体的,则附于本字之下。由此可见,《广韵》等于一部同音字典,我们可以从其中一个字的读音而推知一组字的读音,这和现在按汉语拼音收同音字的字典作用相同。《广韵》韵目旁边注有“同用”“独用”的字样,表示这些韵部在科举考试中用韵可以同用或应该独用,独用意味着不能与其他韵部混押。唐封演《闻见记》就已经记载,唐初,士人苦于陆法言《切韵》分韵苛细,许敬宗等人详议“奏合而用之”。 《广韵》的重要价值首先在于保存魏晋唐宋间的大量反切,其次是它的解说,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字训诂,汇辑了丰富的资料,无论在韵书或字典方面来说都不失为一部重要的著作。
【韵集】继李登《声类》之后,任过安夏令的晋人吕静仿《声类》而作,编有《韵集》6卷。《韵集》的编制体例按五音编排,不分韵部,略不同的是在每篇中将同音字都归纳在一起,同音字的罗列主要是根据传统的读书音,也兼杂方音。因《韵集》的命运如同《声类》一样,早已亡佚,更多的详细情况不得而知。
【切韵】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据《切韵?序》介绍,《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是在参考古今字书以及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切韵》计5卷,它的编辑体例是用平、上、去、入声分韵,共193韵;按反切的发声分音;在每一韵目前都有一个数字标明韵目次序;韵字的注释简单,一般不注出处,有的根本没有解释,这是该书最大的缺点。《切韵》收字12158个,比《说文解字》多出2806个。在《切韵》问世之初,许多人针对《切韵》的不足为之加字、补训、增注。工作做得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王仁煦。他编写的《刊谬补缺切韵》指出,《切韵》“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若字少,复阙字义”,此言很有见地。《切韵》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韵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所以说它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也可以说是韵书史上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切韵》最大的价值是在汉语语音
【韵略易通】明正统7年(公元1442年),兰茂(字廷秀,云南人)又完成一部韵书,名为《韵略易通》。该书分20韵。前10韵平、上、去、入四声俱全,后10韵无入声。在声类方面,此书有明确的划分,共20类。作者用了一首《早梅诗》来概括:“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其中每一个字都代表声母相同的一类字,如“东”字,它就代表和东字声母相同的多、当、冬、丁、得、地等等。兰茂认为以往的字书、韵书,对于学者虽很方便,但书中“古文”、“籀文”等奇书异体,又有“形同音异”、“形异音同”之别;且训解繁复琐碎,全书往往多至“数十万言”,一般读者就“难于周览”。为了初学识字的人“便于认识”,所以他编此书只收入“应用便俗字样”,“其音义同而字形异者,止收其一”。以上是就字形、字义而言。就语音研究角度来看,《韵略易通》划分的20声类是它的最大贡献,尤对考定《中原音韵》的声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集韵》,颁行于天下。《集韵》不同于《广韵》之处主要有以下六点。第一增加了卷次,由原来的5卷增至10卷。第二调整了韵部,精简注释。《广韵》的注释一般比较繁多,而《集韵》则适当作了删减。第三增加了字数,《集韵》的收字原则是“务从该广”,一个字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写法,也不管是所谓的正体、古体、俗体……只要有根据,都一一收集起来。《集韵》共收53525字,比《广韵》多出27331字,它是我国现存收字最多的韵书。第四纠正和补充字义,增多了古籀和异体。第五改变了音注顺序,即先注字音,后释字义。第六引证古书保存了若干可贵的原文与本义,这是《集韵》最大的成就和功绩。《集韵》现存较早的有宋刊本及影宋抄本若干种,其中以汲古阁影宋抄本最为有名。《集韵》编好以后,流传并不广泛,尤其元、明两代,不为人们所重视。直到清代才被文人学者所垂青。此书在研究语音(指宋代音)、词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原音韵】北曲韵书。《古今韵会举要》之后,完全摆脱正统韵书的束缚而根据实际语音另创编排体例编成的韵书是《中原音韵》。《中原音韵》系元人周德清根据当时戏剧家,如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人的戏曲作品用韵字编辑而成的。初稿完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曾抄写了几十本在外流传。到了元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才加以修改,写成定本,并正式刻印出来。今天所能看到的,就只有刻印出来的那个写定本。《中原音韵》的编排,体例简明而合乎实用,和以前的韵书迥然不同。全书分19韵,四声不分立,这和元曲四声通押有关,韵目都用两个字标出。平声分阴、阳,把入声分别派入平、上、去。所以,它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旧有的平、上、去、入是两回事。周德清的这种彻底改革,如果不是正视当时的语音实际,重视戏曲用韵的实际需要,当然办不到。《韵会举要》等韵书主要依据的是当时的官话和读书音;而《中原音韵》却是反映当时的口语,是说话音。一般说来,读书音多少有一些因袭守旧和人为的色彩,甚至还有一些兼顾方言的味道。忠实地反映了这种读书音的系统,对于研究官话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说有一定贡献。但对于了解当时的语言在声音方面的系统,对于研究某些语音现象的演变规律,就很不足。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原音韵》更显出它的不可比拟的价值。作为北曲用韵依据的韵书《中原音韵》,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虽然它是为词曲家作曲服务的,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元代中叶北方话的语音系统。这个系统有下面几个特点:一、全浊声母消失;二、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三、入派三声。今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北方方言(又称官话)都具
【声类】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韵书是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声类》一书今已不传,有关李登生平情况亦不祥。《隋书?经籍志》著录《声类》为10卷,按我国古代音乐上用的术语,即“宫、商、角、徵、羽”五音编排,不分韵部。《声类》收字11520个,比许慎的《说文解字》多2167个字。此书在训诂方面有着一定的贡献。
备上述特征。
【洪武正韵】南曲韵书。到了明代,乐韶风、宋濂等人奉敕于洪武8年(公元1375年)编成一部官韵——《洪武正韵》。该书的编撰原则是“壹以中原雅音为定”,它先后被修改6次才定稿。《洪武正韵》的平声、上声、去声各22部,入声10部,共分韵76部。它与《古今韵会举要》不同,没有在每一韵下明白注出声类。学者刘文锦根据反切系联,作《洪武正韵声类考》,归纳出31类。这部韵书并没有能取代科场中使用了六七百年的平水韵,相反,因为保存全浊声母和入声,比较接近当时的南方方言,所以明代士人作南曲时往往参用它的韵部。
【古今韵会】至元29年(公元1292年),元人黄公绍编了一部《古今韵会》
。此书收集的资料丰富,上涉《说文》中的籀体古文,下极隶体俗文,以及律书方技、乐府方言、经史子集,无所不容。
【古今韵会举要】而与黄公绍同时期的文人熊忠,却嫌《古今韵会》“卷帙浩繁”,恐“四方学士不能遍览”。于是删繁举要,补收阙遗,于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改编成一部《古今韵会举要》,全书30卷。《古今韵会举要》的编制在形式上承用了传统的分韵,而在实际划分韵类和声类时却照顾到了当时的实际语音,这对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有不小贡献。另外,该书引古代典籍,大量说明以前文字通假的情况,纠正了《说文》中的不少错误,为研究古代文字形、音、义的关系提供了不少可贵的证据。《古今韵会举要》现存元、明刻本极少见,最容易看到的是清光绪9年淮南书局的重刻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