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数学苏教版 第二章 第2讲

合集下载

版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4第2课时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学案苏教版

版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4第2课时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学案苏教版

第2课时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学习目标 1.理解两个向量数量积坐标表示的推导过程,能运用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进行向量数量积的运算.2.能根据向量的坐标计算向量的模,并推导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3.能根据向量的坐标求向量的夹角及判定两个向量垂直.知识点一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ijxy轴的正半轴同向的单位向量.设,轴、是两个互相垂直且分别与iijjij分别是多少?·思考1 ··,,ijaxybxyabij,(,取思考2 ,,,试将为坐标平面内的一组基底,设)=(,用),=2112ab. 表示,并计算·abab坐标间有何关系?若⊥,,则思考3axybxy).==((,),,梳理若向量2112ab=·数量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量垂直平面向量的模知识点二ayxa |(1 思考若=,),试将向量的模|用坐标表示.1→ABBxyxAy (,如何计算向量,,思考2 若(的模?,))2211梳理向量的模及两点间的距离→AB=||→AxyBxyAB 为端点的向量(以,(),,)211222yyxx+--1122向量的夹角知识点三a·b ba xy b y baa x=θ的夹角,则),都是非零向量,θ=(,是),cos =(,与设,2121|a||b|xxyy+2112. =2222yyxx+·+1221类型一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abb a·b=10. 已知(1,2)与,同向,=例1a的坐标;求(1)ca b·ca·b c. ),求(及)(1)(2(2)若=,-2此类题目是有关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灵活应用基本公式是前提,设向量一反思与感悟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设坐标,二是利用共线或垂直的关系设向量,还可以验证一般情况cbbcaa )··≠,即向量运算结合律一般不成立.(下·(·)ababa________. )·1,2),则(2向量+=(1,-1),==(-1 跟踪训练向量的模、夹角问题类型二BAxOyO.-(16,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5,15)中,是原点(如图).已知点(例2→→ABOA ||,|(1)求|;OAB. 求∠(2)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求两向量夹角的一般步骤:反思与感悟 (1)利用向量的坐标求出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22yax|+|=求两向量的模.(2)利用θ的值.θ代入夹角公式求cos ,并根据θ的范围确定(3)baba的取值范λ的夹角α=(λ,1),若与为钝角,求2 跟踪训练已知(1=,-1),围.向量垂直的坐标形式类型三baabab的值为垂直,则实数λλ1,0)(3,2)((1)例3 已知=-,=-,若向量+与-2 _____. 3→→kABCABABCACk是直角三角形,求(2,3),,若△=(1,的值.(2)在△中,)=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解决垂直问题的实质是把垂直条件代数化,若在关反思与感悟于三角形的问题中,未明确哪个角是直角时,要分类讨论.→→→OCtOCBCABxOyA,--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若中,已知((1,4),)⊥(-2,3),,(2跟踪训练3t________.则实数=baba的夹角为,-2),则________1.已知与=(3,-1),.=(1????1331→→??ABCBABC=,________.2.已知向量==,则∠,????2222mnmnmn),则λ-2,2),若(+=)⊥(________. 3.已知向量=(λ+1,1),=(λ+abab a·b b=____________. =5|=14.已知平面向量,且,,若,则向量=(4,-3),|ab=(-1,2)=(4,3),.5.已知ab的夹角的余弦值;与(1)求abab),求实数λ(的值.-λ )⊥(2+(2)若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其坐标表示,提供了数量积运算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准确地把握这两种途径,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途径,可以优化解题过程.同时,平面向量数量积的两种形式沟通了“数”与“形”转化的桥梁,成为解决距离、角度、垂直等有关问题的有力工具.2.应用数量积运算可以解决两向量的垂直、平行、夹角以及长度等几何问题,在学习中要不断地提高利用向量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a x,(若可以对比学习、注意区分两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坐标形式,3.二者不能混淆,记忆.=1 4 yb xy ab xyxy ab xxyy=-=0,⊥+?0.,则,,)=()∥?221112112224.事实上应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公式解答某些平面向量问题时,向量夹角问题却隐藏了许多陷阱与误区,常常会出现因模糊“两向量的夹角的概念”和忽视“两向量夹角”的范围,稍不注意就会带来失误与错误.5答案精析 问题导学 知识点一jjiiij 0. =1×1×cos 0=1·,思考1 ·==1×1×cos 0=1,·jyxaxiyjbi =,++=,思考2 ∵221122yyjyyjxxxyjxiyjxixyxyabxii . ()·(+=++)∴=··=(+)++2121122222121111ybabxxya 0. ?=·+思考3 =⊥0?2112yxxy +梳理2112yabxxy 0⊥+?=2211 知识点二yxiyjxa +,∈∵,=R ,思考122222222jiyyjxyxaxiyji ·jxixyi ·j . )++((=)∴2=(+2+ +)=22i ·jji 1,0=1,又∵,==222222yaxyxa =|++=∴,∴|,22yax .∴||+=→→→yyyOAxyxxABOBx -,,)-(,,思考2 ∵)==(-)-=(11221221→22yxABxy.-|+-=∴|1212题型探究ba λλ)(>0)=λ,=(λ,21 例解 (1)设a ·b λ=10则有,=λ+4a =(2,4)λ∴=2,∴.a ·bb ·c 10,=1×2-2×1=0,(2)∵=aab ·c 0)=0,∴=(ca ·b .=(20,-(10))1)=10(2,-11 跟踪训练→OA =(16,12)例2 解 (1)由,→AB ,=-12)(-21,3)-=(-516,15→22OA =|20|=1612+,得→22AB 152.|-|=+3= 6→→ABAO ·→→ABOABAO. =(2)cos ∠cos =, →→ABAO ||||→→→→ABABAOOA 300. =-=-[16×(-其中21,3)··21)+12×3]==-(16,12)·(-2300OAB .故cos ∠==2220×15OAB ∴∠=45°.ba ,1)∵,=(1,-1),=(λ 跟踪训练2 解2baab 1. =|=1+λλ,∴|-|=2|,·ba 为钝角,又∵的夹角,α ,1<0λ-?? ∴2?,2·1+λλ≠1- ,λ<1?? 即?2+1≠0.λλ+2??1. λ≠-<1∴λ且 1,1).∴λ的取值范围是(-∞,-1)∪(-1 (1)例3 - 7133±211. -(2)或或 2331 -跟踪训练3当堂训练π3 3.-1. 2.30° 434????,- 4. ??552552 (2)(1)5. 925 720XX —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第二单元第2讲梯形的面积-五年级上册数学同步重难点讲练

第二单元第2讲梯形的面积-五年级上册数学同步重难点讲练

【学霸笔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同步重难点讲练知识点1.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2.梯形面积公式的运用教学目标1.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较熟练的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应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复习巩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今天我们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

【重点剖析1】梯形的特征及面积公式梯形中,互相平行的对边是它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对边是它的两条腰。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

梯形有无数条高。

(要会画)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第2讲梯形的面积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题干】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120dm,高是8dm,它的上底是11dm,下底是()dm.A.30B.15C.19【思路引导】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2=+÷,那么2S a b h=÷-,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b S h a【完整解答】解:1202811⨯÷-=÷-240811=-3011=(分米)19答:下底是19分米.故选:C.【题干】(2018秋•正定县期末)一块梯形田地,它的上下底之和是120米,高是30米,面积是平方米.【题干】(2020•朝阳区)求如图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重点剖析2】计算圆木、钢管等的根数: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题干】(2018秋•高碑店市期末)一堆钢管,最上层有6根,最下层有10根,每相邻两层都相差1根,共有5层,这堆钢管共有()A.80根B.40根C.60根D.150根【思路引导】根据题意,最上层有6根,最下层有10根,相邻两层相差1根,这堆钢管的层数是(1061)-+层,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解答.【完整解答】解:(610)(1061)2+⨯-+÷=⨯÷1652=(根)40答:这堆钢管一共有 40根.故选:B.【题干】(2018秋•李沧区期末)一堆钢管,每相邻两层都差1根,最上层是4根,最下层是12根,这堆钢管有根.【易错分析】(1)任意一个梯形都能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也都能分成两个三角形。

2018版高中数学第2章推理与证明2.1.3推理案例赏析课件

2018版高中数学第2章推理与证明2.1.3推理案例赏析课件

跟踪训练2 如图,椭圆中心在坐标原点,F为左焦点,当F→B⊥A→B时,其 离心率为 5-1 ,此类椭圆被称为“黄金椭圆”.类比“黄金椭圆”,可
2 5+1
推算出“黄金双曲线”的离心率e=____2____.
解析 由题意,得b2+c2+c2=(c+a)2,
即c2-ac-a2=0,
所以e2-e-1=0,
第2章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1.3 推理案例赏析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的考察,进一步认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 理的作用,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2.掌握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研究某些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高分 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内容索引
知识梳理 题型探究 当堂训练
知识梳理
跟踪训练1 下列图形中线段有规则地排列,猜出第n个图形中线段的条 数为_2_n_+_1_-__3_.
解析 第1个图只有一条线段,第2个图比第1个图增加4条线段,即线段上 的端点上各增加2条,第3个图比第2个图增加8条线段,第4个图比第3个图 增加2×8=24(条)线段, 则第n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为1+22+23+24+…+2n=21-2n -1
知识点一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 _根__据__已__有__的__事__实__和__正__确__的___
论(包括实验和实践的结果), _结__论__(_包__括__定__义__、__公__理__、__定__ 定义
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 _理__等__)_,__按__照__严__格__的__逻__辑__法__
2n+1 解 由例 1 知,an=n2+1,
故 bn=2nn2++11-n2+1 1=n22+n 1=n+2 n1≤1(当且仅当 n=1 时等号成立).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第二章 2.7 有理数的科学记数法(第2课时)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第二章 2.7 有理数的科学记数法(第2课时)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有理数2.7 有理数的乘方第2课时科学记数法1.(2019・南京)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000亿美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3000是().A.0.13×105B.1.3×104C.13×103D.130×1022.(2019・苏州改编)苏州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201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约为26 000 000万元.将数据26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2.6×10n”,则n的值为()A.8B.5C.7D.63.(2019・张家界改编)为了有力回击美方单边主义贸易政策的霸凌行为,维护我国正当权益和世界多边贸易正常秩序,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于2019年6月1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6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600亿美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6×1010美元B.0.6×1010美元C.6×109美元D.0.6×109美元4.写出下面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1)4.23×103=_____________(2)-1.25×106=____________5.(2019秋・长白县期中)已知3.14×10n是八位数,那么n=__________6.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题中的数据:(1)(2019・连云港改编)连镇铁路正线工程的投资总额约为46 400 000 000元,可表示为___________元;(2)某书有23.5万字可表示为____________字;(3)我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可表示为___________平方千米;(4)(2018·山西改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被誉为母亲河,黄河壶口瀑布位于我省吉县城西45千米处,是黄河上最具气势的自然景观.其落差约30米,年平均流量为1010立方米/秒.若以小时作时间单位,则其年平均流量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__立方米/时.7.一天有8.64×104秒,一年按365天计算,一年有多少秒?(用科学记数法表示)8.为节约水资源,某学校环保宣传小组作了一个调查,得到了如下的一组数据:某市人口大约900万人,每天早晨起来刷牙,如果大家都有一个坏习惯,刷牙时都不关水龙头,那么每个人刷牙时可浪费75毫升的水.(1)按这样计算,该市一天早晨仅这一项就浪费了多少升水?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2)如果用500毫升的纯净水瓶来装浪费的水,约可以装多少瓶?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9.如果一个数记成科学记数法后,10的指数是31,这个数的整数位数是( )A.29B.30C.31D.3210.(2018·烟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第二讲 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二年级下册数学寒假自学课(苏教版)

第二讲 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二年级下册数学寒假自学课(苏教版)

第二讲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1、经历探索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求商的方法。

2、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能正确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1、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时,除法哪位商就写在哪位的上面。

2、笔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商就是几。

用被除数减去除数与商的积,所得的差为余数,余数与上面的数位对齐,写在横线的下面。

一、选择题1.王老师买来28块糖,最少拿掉()块,就能正好平均分给8个同学。

A.4 B.3 C.52.做一个灯笼用4张纸,34张纸可以做几个灯笼?明明用竖式计算出了结果,下边竖式中表示()。

A.剩下的张数B.一共的张数C.已经用掉的张数3.一支铅笔8角钱,小红带了6元钱,最多可以买()这样的铅笔。

A.6 B.7 C.84.4个小朋友在玩轮流报数游戏(每次都从平平开始)。

下面3个数中,()是平平报的。

A.20 B.21 C.225.幼儿园的老师要把下面的玩具分到各个小组,皮球22个,积木16盒,小汽车10辆。

现在每个小组要分7个皮球,3盒积木,2辆小汽车,这些玩具可以分给()个小组。

A.5 B.4 C.3二、填空题6.植树节,二年级5个班应植树48棵,其中只要有1个班至少多植()棵,其余各班就可以植得一样多。

7.有45本书,至少拿走()本,剩下的正好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

至少添上()本书,才能正好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

8.有二十多个糖果,如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能正好分完,如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则还剩下3个,这些糖果一共有()个。

9.有17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至少要补上()个苹果或者至少去掉()个苹果,才能使每人分到的苹果一样多。

10.书架上原有37本故事书,最少添上()本,可以正好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最少拿走()本,可以正好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

三、计算题11.看图列式。

÷=(个)……(个)÷=(束)……(个)四、解答题12.每天看8页,至少要看多少天才能把这本书看完?13.王老师有45张红纸,7张红纸可以做一只小帽子,王老师最多可以做多少只小帽子?14.一张长方形的餐桌需要配4把椅子。

高中数学第2章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2_1

高中数学第2章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2_1

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对应学生用书P2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2,0),B (2,0),C (0,2),D (0,-2).问题1:若动点P 满足PA +PB =6,设P 的坐标为(x ,y ),则x ,y 满足的关系式是什么? 提示: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x +2)2+y 2+(x -2)2+y 2=6, 化简得x 29+y 25=1.问题2:若动点P 满足PC +PD =6,设P 的坐标为(x ,y ),则x 、y 满足什么关系? 提示: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x 2+(y -2)2+x 2+(y +2)2=6,化简得y 29+x 25=1.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标准方程 x 2a 2+y 2b 2=1(a >b >0) y 2a 2+x 2b 2=1(a >b >0) 焦点坐标(±c,0)(0,±c )a 、b 、c 的关系c 2=a 2-b 21.标准方程中的两个参数a 和b ,确定了椭圆的形状和大小,是椭圆的定形条件.a ,b ,c 三者之间a 最大,b ,c 大小不确定,且满足a 2=b 2+c 2.2.两种形式的标准方程具有共同的特征:方程右边为1,左边是两个非负分式的和,并且分母为不相等的正值.当椭圆焦点在x 轴上时,含x 项的分母大;当椭圆焦点在y 轴上时,含y 项的分母大,已知椭圆的方程解题时,应特别注意a >b >0这个条件.[对应学生用书P20]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标准方程[例1]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经过两点(2,-2),⎝ ⎛⎭⎪⎫-1,142; (2)过点(3,-5),且与椭圆y 225+x 29=1有相同的焦点.[思路点拨] (1)由于椭圆焦点的位置不确定,故可分焦点在x 轴上和在y 轴上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也可利用椭圆的一般方程Ax 2+By 2=1(其中A >0,B >0,A ≠B ),直接求A ,B .(2)求出焦点,然后设出相应方程,将点(3,-5)代入,即可求出a ,b ,则标准方程易得.[精解详析] (1)法一:若焦点在x 轴上,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b 2=1(a >b >0). 由已知条件得⎩⎪⎨⎪⎧ 4a 2+2b 2=1,1a 2+144b 2=1,解得⎩⎪⎨⎪⎧ 1a 2=18,1b 2=14.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8+y 24=1.若焦点在y 轴上,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2=1(a >b >0).由已知条件得⎩⎪⎨⎪⎧4b 2+2a 2=1,1b 2+144a 2=1,解得⎩⎪⎨⎪⎧1b 2=18,1a 2=14.即a 2=4,b 2=8,则a 2<b 2,与题设中a >b >0矛盾,舍去. 综上,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8+y 24=1.法二:设椭圆的一般方程为Ax 2+By 2=1(A >0,B >0,A ≠B ).将两点(2,-2),⎝ ⎛⎭⎪⎫-1,142代入,得⎩⎪⎨⎪⎧4A +2B =1,A +144B =1,解得⎩⎪⎨⎪⎧A =18,B =14,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8+y 24=1.(2)因为所求椭圆与椭圆y 225+x 29=1的焦点相同,所以其焦点在y 轴上,且c 2=25-9=16.设它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2=1(a >b >0).因为c 2=16,且c 2=a 2-b 2,故a 2-b 2=16.① 又点(3,-5)在椭圆上,所以()-52a 2+(3)2b2=1,即5a 2+3b2=1.②由①②得b 2=4,a 2=20,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20+x 24=1. [一点通] 求椭圆标准方程的一般步骤为: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4,0),(4,0),且椭圆经过点(5,0); (2)经过两点P ⎝ ⎛⎭⎪⎫13,13,Q ⎝ ⎛⎭⎪⎫0,-12. 解:(1)由已知得:c =4,a =5.b 2=a 2-c 2=25-16=9.故所求椭圆方程为x 225+y 29=1.(2)设椭圆方程为Ax 2+By 2=1.(A >0,B >0,A ≠B ) 由已知得,⎩⎪⎨⎪⎧19A +19B =1,14B =1,解得:⎩⎪⎨⎪⎧B =4,A =5,故所求椭圆方程为y 214+x 215=1.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方程.(1)焦点在x 轴上,且经过点(2,0)和点(0,1);(2)焦点在y 轴上,与y 轴的一个交点为P (0,-10),P 到它较近的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2.解:(1)因为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所以可设它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b2=1(a >b >0).∵椭圆经过点(2,0)和(0,1), ∴⎩⎪⎨⎪⎧22a 2+0b 2=1,0a 2+1b 2=1,∴⎩⎪⎨⎪⎧a 2=4,b 2=1,故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4+y 2=1. (2)∵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所以可设它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2=1(a >b >0).∵P (0,-10)在椭圆上,∴a =10. 又∵P 到它较近的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2, ∴-c -(-10)=2,故c =8, ∴b 2=a 2-c 2=36, ∴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是y 2100+x 236=1.椭圆标准方程的讨论[例2] 已知方程x 2·sin α-y 2·c os α=1(0≤α≤2π)表示椭圆. (1)若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求α的取值范围. (2)若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求α的取值范围.[思路点拨] (1)已知的方程不是椭圆的标准形式,应先化成标准方程.(2)对于椭圆方程x 2m +y 2n=1(m >0,n >0,m ≠n )可由m ,n 的大小确定椭圆焦点的位置,列出三角不等式后求α的范围.[精解详析] 将椭圆方程x 2·sin α-y 2·cos α=1(0≤α≤2π)化为标准形式为x 21sin α+y 21-cos α=1(0≤α≤2π). (1)若方程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 则1sin α>-1cos α>0,即⎩⎪⎨⎪⎧ α∈⎝ ⎛⎭⎪⎫π2,π,tan α>-1,所以34π<α<π.即α的取值范围是⎝ ⎛⎭⎪⎫3π4,2π.(2)若方程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 则-1cos α>1sin α>0,即⎩⎪⎨⎪⎧α∈⎝ ⎛⎭⎪⎫π2,π,tan α<-1,所以π2<α<3π4.即α的取值范围是⎝ ⎛⎭⎪⎫π2,3π4.[一点通] 对于讨论椭圆方程中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一般的解题方法是根据题设条件给出的焦点位置,结合对应的标准方程应满足的条件,建立一个含参数的不等式组,通过求解不等式组得到参数的取值范围.3.如果方程x 2a 2+y 2a +6=1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由于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所以⎩⎪⎨⎪⎧a 2>a +6,a +6>0,即⎩⎪⎨⎪⎧(a +2)(a -3)>0a >-6.解得a >3或-6<a <-2.答案:(3,+∞)∪(-6,-2) 4.已知方程x 2k -5+y 23-k=-1表示椭圆,求k 的取值范围.解:方程x 2k -5+y 23-k=-1可化为x 25-k+y 2k -3=1,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得⎩⎪⎨⎪⎧5-k >0,k -3>0,5-k ≠k -3,得3<k <5,且k ≠4.所以满足条件的k 的取值范围是{k |3<k <5,且k ≠4}.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应用[例3] 如图所示,已知椭圆的方程为x 24+y 23=1,若点P 在第二象限,且∠PF 1F 2=120°,求△PF 1F 2的面积.[思路点拨] 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知PF 1+PF 2=4,结合面积公式和余弦定理找到PF 1和PF 2的关系求解.[精解详析] 由已知a =2,b =3, 所以c =a 2-b 2=4-3=1,F 1F 2=2c =2,在△PF 1F 2中,由余弦定理,得PF 22=PF 21+F 1F 22-2PF 1·F 1F 2cos 120°,即PF 22=PF 21+4+2PF 1.① 由椭圆定义,得PF 1+PF 2=4, 即PF 2=4-PF 1.② ②代入①解得PF 1=65.∴S △PF 1F 2=12PF 1·F 1F 2·sin 120°=12×65×2×32=335, 即△PF 1F 2的面积是3 35.[一点通] 在椭圆中,由三条线段PF 1,PF 2,F 1F 2围成的三角形称为椭圆的焦点三角形.涉及椭圆的焦点三角形问题,可结合椭圆的定义列出PF 1+PF 2=2a ,利用这个关系式便可求出结果,因此回归定义是求解椭圆的焦点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5.已知两定点F 1(-1,0)、F 2(1,0),且F 1F 2是PF 1与PF 2的等差中项,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解析:∵F 1(-1,0),F 2(1,0),∴F 1F 2=2. ∵F 1F 2是PF 1与PF 2的等差中项, ∴2F 1F 2=PF 1+PF 2,即PF 1+PF 2=4,∴点P 在以F 1,F 2为焦点的椭圆上, ∵2a =4,a =2,c =1,∴b 2=3. ∴椭圆的方程是x 24+y 23=1.答案:x 24+y 23=16.设F 1,F 2是椭圆x 29+y 24=1的两个焦点,P 是椭圆上的点,且PF 1∶PF 2=2∶1,则△F 1PF 2的面积等于________.解析:由x 29+y 24=1,得a =3,b =2,∴c 2=a 2-b 2=5.∴c = 5.∴F 1F 2=2 5. 由⎩⎪⎨⎪⎧PF 1+PF 2=6,PF 1∶PF 2=2∶1,得⎩⎪⎨⎪⎧PF 1=4,PF 2=2.∴PF 21+PF 22=F 1F 22. ∴△F 1PF 2为直角三角形. ∴S △F 1PF 2=12PF 1·PF 2=4.答案:47.如图,已知F 1,F 2是椭圆x 2100+y 236=1的两个焦点.(1)若椭圆上一点P 到焦点F 1的距离等于15,那么点P 到另一个焦点F 2的距离是多少? (2)过F 1作直线与椭圆交于A ,B 两点,试求△ABF 2的周长. 解: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知a 2=100,所以a =10.(1)由椭圆的定义得PF 1+PF 2=2a =20,又PF 1=15,所以PF 2=20-15=5,即点P 到焦点F 2的距离为5.(2)△ABF 2的周长为AB +AF 2+BF 2=(AF 1+BF 1)+AF 2+BF 2=(AF 1+AF 2)+(BF 1+BF 2).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AF 1+AF 2=2a ,BF 1+BF 2=2a ,故AB +AF 2+BF 2=4a =40.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时,若已知焦点的位置,可直接设出标准方程;若焦点位置不确定,可分两种情况求解;也可设Ax 2+By 2=1(A >0,B >0,A ≠B )求解,避免了分类讨论,达到了简化运算的目的.[对应课时跟踪训练(八)]1.若椭圆x 225+y 29=1上一点P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5,则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________.解析:由椭圆定义知,a =5,P 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2a =10,因此,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5.答案:52.椭圆25x 2+16y 2=1的焦点坐标是________.解析: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125+y 2116=1,故焦点在y 轴上,其中a 2=116,b 2=125,所以c2=a 2-b 2=116-125=9400,故c =320.所以该椭圆的焦点坐标为⎝⎛⎭⎪⎫0,±320.答案:⎝⎛⎭⎪⎫0,±3203.已知方程(k 2-1)x 2+3y 2=1是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方程(k 2-1)x 2+3y 2=1可化为x 21k 2-1+y 213=1. 由椭圆焦点在y 轴上,得⎩⎪⎨⎪⎧k 2-1>0,1k 2-1<13.解之得k >2或k <-2.答案:(-∞,-2)∪(2,+∞)4.已知F 1,F 2为椭圆x 225+y 29=1的两个焦点,过F 1的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若|F 2A |+|F 2B |=12,则|AB |=________.解析:由题意,知(|AF 1|+|AF 2|)+(|BF 1|+|BF 2|)=|AB |+|AF 2|+|BF 2|=2a +2a ,又由a =5,可得|AB |+(|BF 2|+|AF 2|)=20,即|AB |=8.答案:85.已知P 为椭圆x 225+4y275=1上一点,F 1,F 2是椭圆的焦点,∠F 1PF 2=60°,则△F 1PF 2的面积为________.解析:在△F 1PF 2中,F 1F 22=PF 21+PF 22-2PF 1·PF 2cos 60°,即25=PF 21+PF 22-PF 1·PF 2.① 由椭圆的定义,得 10=PF 1+PF 2.②由①②,得PF 1·PF 2=25,∴S △F 1PF 2=12PF 1·PF 2sin 60°=25 34.答案:25 346.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以(0,5)和(0,-5)为焦点,且椭圆上一点P 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26; (2)以椭圆9x 2+5y 2=45的焦点为焦点,且经过M (2,6). 解:(1)∵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设它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2=1(a >b >0).∵2a =26,2c =10,∴a =13,c =5. ∴b 2=a 2-c 2=144. ∴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169+x 2144=1. (2)法一:由9x 2+5y 2=45, 得y 29+x 25=1,c 2=9-5=4, 所以其焦点坐标为F 1(0,2),F 2(0,-2).设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2=1(a >b >0).由点M (2,6)在椭圆上,所以MF 1+MF 2=2a ,即2a =(2-0)2+(6-2)2+(2-0)2+(6+2)2=43, 所以a =23,又c =2,所以b 2=a 2-c 2=8,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12+x 28=1. 法二:由法一知,椭圆9x 2+5y 2=45的焦点坐标为F 1(0,2),F 2(0,-2),则设所求椭圆方程为y 2λ+4+x 2λ=1(λ>0),将M (2,6)代入,得6λ+4+4λ=1(λ>0), 解得λ=8或λ=-2(舍去).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12+x 28=1.7.如图,设点P 是圆x 2+y 2=25上的动点,点D 是点P 在x 轴上的投影,M 为PD 上一点,且MD =45PD ,当P 在圆上运动时,求点M 的轨迹C 的方程.解:设M 点的坐标为(x ,y ),P 点的坐标为(x P ,y P ),由已知易得⎩⎪⎨⎪⎧x P =x ,y P =54y .∵P 在圆上,∴x 2+(54y )2=25.即轨迹C 的方程为x 225+y 216=1.8.已知动圆M 过定点A (-3,0),并且内切于定圆B :(x -3)2+y 2=64,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解:设动圆M 的半径为r , 则|MA |=r ,|MB |=8-r , ∴|MA |+|MB |=8,且8>|AB |=6,∴动点M 的轨迹是椭圆,且焦点分别是A (-3,0),B (3,0),且2a =8, ∴a =4,c =3, ∴b 2=a 2-c 2=16-9=7.∴所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是x 216+y 27=1.。

2018年高中数学第二章数列2.2第二课时等差数列的性质课件苏教版选修5

2018年高中数学第二章数列2.2第二课时等差数列的性质课件苏教版选修5

[小试身手]
1.在等差数列 an 中,若a2=4,a4=2,则a6=________.

解析:∵ an 为等差数列,∴2a4=a2+a6,∴a6=2a4-a2, 即a6=2×2-4=0. 答案:0
2.x+1与y-1的等差中项为10,则x+y=________.
解析:(x+1)+(y-1)=2×10,∴x+y=20. 答案:20
∴2ac=b(a+c). ∵a,b,c成等差数列.∴2b=a+c. a+c2 ∴2ac= 2 ,∴(a-c)2=0. ∴a=c.又2b=a+c,∴a=b=c. 这与a,b,c成等差数列且公差d≠0矛盾. 1 1 1 故a,b, c不可能成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性质的应用
[典例] (1)等差数列{an}中,已知a2+a3+a10+a11=36,求a5+a8. (2)数列{an}中,a3,a10是方程x2-3x-5=0的两根,若{an}是等差 数列,求a5+a8.
本例求解主要用到了等差数列的性质:若m+n=p+q,则 am+an=ap+aq. 对于此性质,应注意必须是两项相加等于两项相加,否则 不一定成立.例如,a15≠a7+a8,但a6+a9=a7+a8;a1+ a21≠a22,但a1+a21=2a11.
解析:由m和2n的等差中项为4,则m+2n=8. 又由2m和n的等差中项为5,则2m+n=10. 两式相加,得m+n=6. m+n 6 所以m与n的等差中项为 2 =2=3. 答案:3
1 1 1 3.已知正数a,b,c成等差数列,且公差d≠0,求证: a, b, c 不 可能成等差数列. 1 1 1 2 1 1 证明:假设a,b, c成等差数列,则b=a+ c.
(1)若三数a,b,c成等差数列,则a+c=2b,即b为a, c的等差中项,反之,也成立,这个结论在已知等差数列的 题中经常用到. (2)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除利用定义证明an+1-an =d外,利用等差中项公式也是一种常用到的方法,即证: 2an+1=an+an+2(n∈N*).

第2讲 巧解归一和归总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 数学(苏教版)

第2讲 巧解归一和归总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 数学(苏教版)

第2讲巧解归一、归总题什么是归一问题?什么是归总问题呢?(1)解题时,先求出1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作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另一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2)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量”,然后再根据其他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作归总问题。

所谓“总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顷土地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例题1:大丰机械厂原计划一年内生产机床1800台.前3个月实际生产了480台.照这样计算,全年生产的台数超过原计划多少台?【分析】根据题意,可用480除以3计算出平均每月生产的台数,然后再乘12计算出全年实际生产的台数,最后再用实际生产的台数减去原计划生产的台数即可.÷⨯-【解答】解:4803121600=⨯-160121800=-19201800=(台)120答:全年生产的台数超过原计划120台.例题2:毛衣厂的4台编织机8小时可以编织96件毛衣.照这样计算,8台编织机5小时可编织多少件毛衣?【分析】照这样计算,意思是每台每小时的工作效率是一定,所以先求出平均每台每小时的工作效率,然后再用乘法解答即可.÷÷⨯⨯【解答】解:968485=÷⨯⨯12485=⨯⨯385=(件),120答:8台编织机5小时可编织120件毛衣.例题3: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公顷是面积单位)思路分析: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先求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用连除的方法解答,再求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用连乘的方法解答。

规范解答:方法一:分步计算:90÷3÷3=10(公顷) 10×5×6=300(公顷)方法二:列综合算式:90÷3÷3×5×6=300(公顷)答:5台拖拉机6天耕地300公顷。

高中数学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3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讲义苏教版必修2

高中数学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3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讲义苏教版必修2

2.1.3 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1.两条直线平行(1)若直线l1:y=k1x+b1,直线l2:y=k2x+b2,则l1∥l2⇔k1=k2且b1≠b2(k1,k2均存在).(2)设l1:A1x+B1y+C1=0,l2:A2x+B2y+C2=0,则l1∥l2⇔A1B2-A2B1=0且B1C2-B2C1≠0(或A1C2-A2C1≠0)思考:两平行直线的斜率是否一定相等.提示:只要斜率存在,则斜率一定相等.2.两条直线垂直(1)如图①,如果两条直线都有斜率且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l1⊥l2⇔k1k2=-1(k1,k2均存在).(2)如图②,若l1与l2中的一条斜率不存在,另一条斜率为零,则l1与l2的位置关系是垂直.①②思考:两直线垂直,则两直线斜率乘积是否一定为-1?提示:两直线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斜率乘积为-1.1.思考辨析(1)若直线l1与l2斜率相等,则l1∥l2. ( )(2)若直线l1∥l2(两条直线的斜率存在,分别为k1,k2),则k1=k2.( )(3)若两条直线的斜率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 )[答案](1)×(2)√(3)√2.已知A(2,0),B(3,3),直线l∥AB,则直线l的斜率k=________.3 [k AB =3-03-2=3,k l =k AB =3.]3.与直线x +2y +7=0垂直的一条直线的斜率k =______.2 [直线x +2y +7=0的斜率k =-12,故与其垂直的一条直线的斜率k =2.]4.过点(0,1)且与直线2x -y =0垂直的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是________.x +2y -2=0 [直线2x -y =0的斜率是k =2,故所求直线的方程是y =-12x +1,即x+2y -2=0.]12(1)l 1的斜率为1,l 2经过点P (1,1),Q (3,3);(2)l 1经过点A (-3,2),B (-3,10),l 2经过点C (5,-2),D (5,5); (3)l 1经过点A (0,1),B (1,0),l 2经过点C (-1,3),D (2,0); (4)l 1:x -3y +2=0,l 2:4x -12y +1=0.思路探究:依据斜率公式,求出斜率,利用l 1∥l 2或l 1,l 2重合⇔k 1=k 2或k 1,k 2不存在判断.[解] (1)k 1=1,k 2=3-13-1=1,k 1=k 2,∴l 1与l 2重合或l 1∥l 2.(2)l 1与l 2都与x 轴垂直,通过数形结合知l 1∥l 2.(3)k 1=0-11-0=-1,k 2=0-32-(-1)=-1,k 1=k 2,数形结合知l 1∥l 2.(4)l 1的方程可变形为y =13x +23;l 2的方程可变形为y =13x +112.∵k =13,b 1=23,k 2=13,b 2=112,∵k 1=k 2且b 1≠b 2,∴l 1∥l 2.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1.根据下列给定的条件,判断直线l 1与直线l 2的位置关系. (1)l 1经过点A (2,1),B (-3,5),l 2经过点C (3,-3),D (8,-7);(2)l 1的倾斜角为60°,l 2经过点M (3,23),N (-2,-33). [解] (1)由题意知k 1=5-1-3-2=-45,k 2=-7-(-3)8-3=-45.因为k 1=k 2,且A ,B ,C ,D 四点不共线,所以l 1∥l 2. (2)由题意知k 1=tan 60°=3,k 2=-33-23-2-3= 3.因为k 1=k 2,所以l 1∥l 2或l 1与l 2重合.12(1)直线l 1:2x -4y +7=0,直线l 2:2x +y -5=0; (2)直线l 1:y -2=0,直线l 2:x -ay +1=0;(3)直线l 1经过点⎝ ⎛⎭⎪⎫0,54,⎝ ⎛⎭⎪⎫53,0,l 2经过点⎝ ⎛⎭⎪⎫0,-78,⎝ ⎛⎭⎪⎫76,0. 思路探究:利用两直线垂直的斜率关系判定. [解] (1)k 1=12,k 2=-2,∵k 1·k 2=12×(-2)=-1,∴l 1与l 2垂直.(2)当a =0时,直线l 2方程为x =-1,即l 2斜率不存在,又直线l 1的斜率为0,故两直线垂直.当a ≠0时,直线l 2的斜率为1a,又直线l 1的斜率为0,故两直线相交但不垂直.(3)k 1=0-5453-0=-34,k 2=0-⎝ ⎛⎭⎪⎫-7876-0=34.∵k 1·k 2≠-1,∴两条直线不垂直.1.判断两直线是否垂直的依据是:当这两条直线都有斜率的前提下,只需看它们的斜率之积是否等于-1即可,但应注意有一条直线与x 轴垂直,另一条直线与x 轴平行时,两直线也垂直.2.直接使用A 1A 2+B 1B 2=0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更有优势.2.判断下列各组中的直线l 1与l 2是否垂直:(1)l 1经过点A (-1,-2),B (1,2),l 2经过点M (-2,-1),N (2,1); (2)l 1的斜率为-10,l 2经过点A (10,2),B (20,3);(3)l 1经过点A (3,4),B (3,100),l 2经过点M (-10,40),N (10,40).[解] (1)直线l 1的斜率k 1=2-(-2)1-(-1)=2,直线l 2的斜率k 2=1-(-1)2-(-2)=12,k 1k 2=1,故l 1与l 2不垂直.(2)直线l 1的斜率k 1=-10,直线l 2的斜率k 2=3-220-10=110,k 1k 2=-1,故l 1⊥l 2.(3)l 1的倾斜角为90°,则l 1⊥x 轴. 直线l 2的斜率k 2=40-4010-(-10)=0,则l 2∥x 轴.故l 1⊥l 2.1.如图,设直线l 1与l 2的倾斜角分别为α1与α2,且α1<α2,斜率分别为k 1,k 2,若l 1⊥l 2,α1与α2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提示] α2=90°+α1.因为三角形任意一外角等于不相邻两内角之和.2.已知A (-4,3),B (2,5),C (6,3),D (-3,0)四点,若顺次连接A ,B ,C ,D 四点,试判定四边形ABCD 的形状.[提示] 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理由如下: 如图,由斜率公式得k AB =5-32-(-4)=13,k CD =0-3-3-6=13, k AD =0-3-3-(-4)=-3,k BC =3-56-2=-12, ∵k AB =k CD ,AB 与CD 不重合.∴AB ∥CD ,又k AD ≠k BC ,∴AD 与BC 不平行. 又∵k AB ·k AD =13×(-3)=-1,∴AB ⊥AD ,故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例3】 已知点A (2,2)和直线l :3x +4y -20=0,求: (1)过点A 和直线l 平行的直线方程; (2)过点A 和直线l 垂直的直线方程.思路探究:利用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求解或利用与已知直线平行与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求解.[解] 法一:∵3x +4y -20=0,∴k l =-34.(1)设过点A 与l 平行的直线为l 1.∵kl 1=k l =-34,∴l 1的方程为y -2=-34(x -2),即3x +4y -14=0.(2)设过点A 与l 垂直的直线为l 2.∵k l kl 2=-1,∴⎝ ⎛⎭⎪⎫-34×kl 2=-1,∴kl 2=43.∴l 2的方程为y -2=43(x -2),即4x -3y -2=0.法二:(1)设与直线l 平行的直线方程为3x +4y +m =0, 则6+8+m =0,∴m =-14,∴3x +4y -14=0为所求.(2)设与直线l 垂直的直线方程为4x -3y +n =0, 则8-6+n =0,∴n =-2, ∴4x -3y -2=0为所求.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应用(1)求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此类问题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平行与垂直的条件求斜率,进而求方程;二是利用直线系方程求解,与已知直线Ax +By +C =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为Ax +By +D =0(C ≠D ),垂直的直线系方程为Bx -Ay +D =0.(2)由直线平行或垂直求参数的值,此类问题直接利用平行和垂直的条件,列关于参数的方程求解即可.3.(1)已知四点A (5,3),B (10,6),C (3,-4),D (-6,11),求证:AB ⊥CD ; (2)已知直线l 1的斜率k 1=34,直线l 2经过点A (3a ,-2),B (0,a 2+1),且l 1⊥l 2,求实数a 的值.[解] (1)证明:由斜率公式得:k AB =6-310-5=35, k CD =11-(-4)-6-3=-53,则k AB ·k CD =-1,∴AB ⊥CD . (2)∵l 1⊥l 2,∴k 1·k 2=-1, 即34×a 2+1-(-2)0-3a =-1, 解得a =1或a =3.1.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判定条件,会利用斜率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难点是利用斜率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2.本节课要重点掌握的规律方法 (1)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步骤.(2)利用斜率公式判断两条直线垂直的方法. (3)判断图形形状的方法步骤.3.本节课的易错点是利用斜率判断含字母参数的两直线平行或垂直时,对字母分类讨论.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若两直线斜率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B .若l 1∥l 2,则k 1=k 2C .若两直线中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存在,则两直线相交D .若两直线斜率都不存在,则两直线平行C [A 中,当k 1=k 2时,l 1与l 2平行或重合,错误;B 中,若l 1∥l 2,则k 1=k 2或两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错误;D 中两直线可能重合.]2.过点(3,6),(0,3)的直线与过点(6,2),(2,0)的直线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 垂直 [过点(3,6),(0,3)的直线的斜率k 1=6-33-0=2-3;过点(6,2),(2,0)的直线的斜率k2=2-06-2=3+ 2.因为k1·k2=-1,所以两条直线垂直.]3.已知直线(a-1)x+y-1=0与直线2x+ay+1=0平行,则实数a=________.2[由已知,得(a-1)a-2=0,解得a=-1或a=2,当a=-1时,两直线重合,故a =2.]4.已知直线l1:ax+3y=3,l2:x+2ay=5,若l1⊥l2,求a的值.[解]直线l1:ax+3y-3=0,直线l2:x+2ay-5=0.∵l1⊥l2,∴a×1+3×2a=0,即a=0.。

2018年高中数学第2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学案苏教版选修1-2

2018年高中数学第2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学案苏教版选修1-2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1课时直接证明1.若实数a,b满足a+b=3,证明:2a+2b≥4 2.证明:因为2a+2b≥22a·2b=22a+b,又a+b=3,所以2a+2b≥223=4 2.故2a+2b≥42成立.问题1:本题利用什么公式?提示:基本不等式.问题2:本题证明顺序是什么?提示:从已知到结论.2.求证:3+22<2+7.证明:要证明3+22<2+7,由于3+22>0,2+7>0,只需证明(3+22)2<(2+7)2,展开得11+46<11+47,只需证明6<7,显然6<7成立.所以3+22<2+7成立.问题1:本题证明从哪里开始?提示:从结论开始.问题2:证题思路是什么?提示: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1.直接证明(1)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这种证明通常称为直接证明.(2)直接证明的一般形式本题条件已知定义已知公理已知定理…?本题结论.2.综合法和分析法直接证明定义推证过程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为止.这种证明方法称为综合法已知条件?…?…?结论分析法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已知条件或已知事实吻合为止,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分析法结论?…?…?已知条件1.综合法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由因导果通过逐步推理寻找问题成立的必要条件.它的证明格式为: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成立.2.分析法证明问题时,是从“未知”看“需知”,执果索因逐步靠拢“已知”,通过逐步探索,寻找问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它的证明格式: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因为×××成立,所以×××成立.[例1] 已知a,b,c∈R,且a+b+c=1,求证:a2+b2+c2≥1 3 .[思路点拨] 从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精解详析] ∵a2+19≥2a3,b2+19≥2b3,c2+19≥2c3,∴a2+19+b2+19+c2+19≥23a+23b+23c=23(a+b+c)=23.∴a2+b2+c2≥1 3 .[一点通] 综合法证明问题的步骤第一步:分析条件,选择方向.仔细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分析已知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选择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确定恰当的解题思路.第二步:转化条件、组织过程,把题目的已知条件,转化成解题所需要的语言,主要是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组织过程时要有严密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思路.第三步:适当调整,回顾反思.解题后回顾解题过程,可对部分步骤进行调整,有些语言可做适当的修饰,反思总结解题方法的选取.1.设a,b,c为不全相等的正数,且abc=1,求证:1a+1b+1c>a+b+c.证明:∵a>0,b>0,c>0,且abc=1,∴1a+1b+1c=bc+ca+ab.又bc+ca≥2bc·ca=2abc2=2c,同理bc+ab≥2b,ca+ab≥2a.∵a、b、c不全相等.∴上述三个不等式中的“=”不能同时成立.∴2(bc+ca+ab)>2(c+a+b),即bc+ca+ab>a+b+c,故1a+1b+1c>a+b+c.2.(1)如图,证明命题“a是平面π内的一条直线,b是π外的一条直线(b不垂直于π),c是直线b在π上的投影,若a⊥b,则a⊥c”为真;(2)写出上述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不需证明).解:(1)证明:法一:如图,过直线b上任一点作平面π的垂线n,设直线a,b,c,n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b,c,n,则b,c,n共面.根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存在实数λ,μ使得c=λb+μn,则a·c=a·(λb+μn)=λ(a·b)+μ(a·n),因为a⊥b,所以a·b=0,又因为aπ,n⊥π,所以a·n=0,故a·c=0,从而a⊥c.法二:如图,记c∩b=A,P为直线b上异于点A的任意一点,过P作PO⊥π,垂足为O,则O∈c.∵PO⊥π,aπ,∴直线PO⊥a.又a⊥b,b平面PAO,PO∩b=P,∴a⊥平面PAO.又c平面PAO,∴a⊥c.(2)逆命题为:a是平面π内的一条直线,b是π外的一条直线(b不垂直于π),c 是直线b在π上的投影,若a⊥c,则a⊥b.逆命题为真命题.[例2] 已知a>b>0,求证:(a-b)28a<a+b2-ab<(a-b)28b.[思路点拨] 本题条件较为简单,结论比较复杂,我们可以从要证的结论入手,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即用分析法.[精解详析] 要证明(a-b)28a<a+b2-ab<(a-b)28b成立,只需证(a-b)24a<a+b-2ab<(a-b)24b成立,即证(a-b)24a<(a-b)2<(a-b)24b成立.只需证a-b2a<a-b<a-b2b成立.只需证a+b2a<1<a+b2b成立,即证a+b<2a且a+b>2b,即b<a.∵a>b>0,∴b<a成立.∴(a-b)28a<a+b2-ab<(a-b)28b成立.[一点通] 在已知条件较为简单,所要证的问题较为复杂,无从入手的情况下,我们可从结论入手逆推,执果索因,找到结论成立的条件,注明必要的文字说明,再用综合法写出步骤.3.若P=a+a+7,Q=a+3+a+4,a≥0,求证:P<Q.证明:要证P<Q,主要证P2<Q2,只要证2a+7+2a(a+7)<2a+7+2(a+3)(a+4),即证a2+7a<a2+7a+12,即证0<12.因为0<12成立,所以P<Q成立.4.已知a、b是正实数,求证:ab+ba≥ a+b.证明:要证ab+ba≥ a+b,只需证a a+b b≥ab(a+b).即证(a+b-ab)(a+b)≥ab(a+b),即证a+b-ab≥ab.也就是要证a+b≥2ab.因为a,b为正实数,所以a+b≥2ab成立,所以ab+ba≥ a+b.[例3] 已知0<a≤1,0<b≤1,0<c≤1,求证:1+ab+bc+caa+b+c+abc≥1.[思路点拨] 因为0<a≤1,0<b≤1,0<c≤1,所以要证明1+ab+bc+caa+b+c+abc≥1成立,可转化为证明1+ab+bc+ca≥a+b+c+abc成立.[精解详析] ∵a>0,b>0,c>0,∴要证1+ab+bc+caa+b+c+abc≥1,只需证1+ab+bc+ca≥a+b+c+abc,即证1+ab+bc+ca-(a+b+c+abc)≥0.∵1+ab+bc+ca-(a+b+c+abc)=(1-a)+b(a-1)+c(a-1)+bc(1-a)=(1-a)(1-b-c+bc)=(1-a)(1-b)(1-c),又a≤1,b≤1,c≤1,∴(1-a)(1-b)(1-c)≥0,∴1+ab+bc+ca-(a+b+c+abc)≥0成立,即证明了1+ab+bc+caa+b+c+abc≥1.[一点通] (1)较为复杂问题的证明如单纯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证明较困难,这时可考虑分析法、综合法轮流使用以达到证题目的.(2)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过程既可先用分析法再用综合法,也可先用综合法再用分析法,一般无具体要求,只要达到证题的目的即可.5.在△ABC中,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求证:1a+b+1b+c=3a+b+c.证明:要证1a+b+1b+c=3a+b+c,只需证a+b+ca+b+a+b+cb+c=3,即ca+b+ab+c=1,只需证c(b+c)+a(a+b)(a+b)(b+c)=1,即a2+c2+ab+bcb2+ab+ac+bc=1.下面证明:a2+c2+ab+bcb2+ab+ac+bc=1.∵A+C=2B,A+B+C=180°,∴B=60°. ∴b2=a2+c2-ac.∴a2+c2+ab+bcb2+ab+ac+bc=a2+c2+ab+bca2+c2-ac+ab+ac+bc=1.故原等式成立.6.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lg a+b2+lgb+c2+lgc+a2>lg a+lg b+lg c.证明:要证lg a+b2+lgb+c2+lgc+a2>lg a+lg b+lg c成立,即证lg a+b2·b+c2·c+a2>lg(abc)成立,只需证a+b2·b+c2·c+a2>abc成立,∵a+b2≥ab>0,b+c2≥bc>0,c+a2≥ca>0,∴a+b2·b+c2·c+a2≥abc>0,(*)又∵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式等号不成立,∴原不等式成立.1.综合法:由因导果,步骤严谨,逐层递进、步步为营,书写表达过程是条理清晰、形式简洁,宜于表达推理的思维轨迹、缺点是探路艰难,不易达到所要证明的结论.2.分析法:执果索因,方向明确、利于思考,便于寻找解题思路.缺点是思路逆行、叙述繁琐、表述易出错.3.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常常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P1;根据原结论的特点去寻求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寻找到条件P2;当由P1可以推出P2时,结论得证.一、填空题1.在△ABC中,A>B是sin A>sin B的________条件(填“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或“既不充分也不必要”).解析: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asin A=bsin B.又∵A>B,∴a>b,∴sin A>sin B反之,若sin A>sin B,则a>b,∴A>B∴A>B是sin A>sin B的充要条件.答案:充要2.设n∈N,则n+4-n+3________n+2-n+1(判断大小).解析:要证n+4-n+3<n+2-n+1,只需证n+4+n+1<n+3+n+2,只需证(n+4+n+1)2<(n+2+n+3)2,即2n+5+2(n+4)(n+1)<2n+5+2(n+2)(n+3).只需证(n+1)(n+4)<(n+2)(n+3),只需证(n+1)(n+4)<(n+2)(n+3),即n2+5n+4<n2+5n+6,即4<6即可.而4<6成立,故n+4-n+3<n+2-n+1.答案:<3.如果a a+b b>a b+b a,则实数a,b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a a+b b>a b+b a?a a-a b>b a-b ba(a-b)>b(a-b)?(a-b)(a-b)>0(a+b)(a-b)2>0,故只需a≠b且a,b都不小于零即可.答案:a≥0,b≥0且a≠b4.若三棱锥S-ABC中,SA⊥BC,SB⊥AC,则S在底面ABC上的射影为△ABC的________.(填重心、垂心、内心、外心之一)解析:如图,设S在底面ABC上的射影为点O,∴SO⊥平面ABC,连接AO,BO,∵SA⊥BC,SO⊥BC,∴BC⊥平面SAO,∴BC⊥AO.同理可证,AC⊥BO.∴O为△ABC的垂心.答案:垂心5.已知函数f(x)=10x,a>0,b>0,A=f a+b2,B=f()ab,C=f2aba+b,则A,B,C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a+b2≥ab≥2aba+b,又f(x)=10x在R上是单调增函数,所以fa+b2≥f()ab≥f 2aba+b,即A≥B≥C.答案:A≥B≥C二、解答题6.已知函数f(x)=log2(x+2),a,b,c是两两不相等的正数,且a,b,c成等比数列,试判断f(a)+f(c)与2f(b)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f(a)+f(c)>2f(b).证明如下:因为a,b,c是两两不相等的正数,所以a+c>2ac.因为b2=ac,所以ac+2(a+c)>b2+4b,即ac+2(a+c)+4>b2+4b+4,从而(a+2)(c+2)>(b+2)2.因为f(x)=log2(x+2)是增函数,所以log2(a+2)(c+2)>log2(b+2)2,即log2(a+2)+log2(c+2)>2log2(b+2).故f(a)+f(c)>2f(b).7.已知a>0,用分析法证明:a2+1a2-2>a+1a-2.证明:要证a2+1a2-2≥a+1a-2,只需证a2+1a2+2≥a+1a+ 2.因为a>0,故只需证a2+1a2+22≥a+1a+22,即a2+1a2+4 a2+1a2+4≥a2+2+1a2+2 2a+1a+2,从而只需证2a2+1a2≥2a+1a,只需证4a2+1a2≥2a2+2+1a2,即a2+1a2≥2,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8.(江苏高考改编)设{a n}是首项为a,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d≠0),S n是其前n项的和.记b n=nS nn2+c,n∈N*,其中c为实数.若c=0,且b1,b2,b4成等比数列,证明:S nk=n2S k(k,n∈N*).证明:由c=0,得b n=S nn=a+n-12d.又b1,b2,b4成等比数列,所以b22=b1b4,即a+d22=a a+32d,化简得d2-2ad=0.因为d≠0,所以d=2a.因此,对于所有的m∈N*,有S m=m2a.从而对于所有的k,n∈N*,有S nk=(nk)2a=n2k2a=n2S k.第2课时间接证明1.问题:在今天商品大战中,广告成了电视节目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几乎所有的广告商都熟谙这样的命题变换艺术.如宣传某种食品,其广告词为:“拥有的人们都幸福,幸福的人们都拥有”.该广告词实际说明了什么?提示:说的是:“不拥有的人们不幸福”.2.已知正整数a,b,c满足a2+b2=c2.求证:a,b,c不可能都是奇数.问题1:你能利用综合法和分析法给出证明吗?提示:不能.问题2:a、b、c不可能都是奇数的反面是什么?还满足条件a2+b2=c2吗?提示:都是奇数.若a、b、c都是奇数,则不能满足条件a2+b2=c2.1.间接证明不是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这种不是直接证明的方法通常称为间接证明.反证法就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方法,间接证明还有同一法、枚举法等.2.反证法(1)反证法证明过程反证法证明时,要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从而达到新的否定(即肯定原命题),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的过程可以用下面的框图表示:肯定条件p否定结论q→导致逻辑矛盾→“p且q”为假→“若p则q”为真(2)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的步骤①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定原结论的反面为真.②归谬——从反设和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系列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矛盾结果.③存真——由矛盾结果,断定反设不真,从而肯定原结论成立.1.反证法就是通过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导出矛盾来达到肯定命题的结论,完成命题的论证的一种数学证明方法.2.可能出现矛盾的四种情况:(1)与题设矛盾;(2)与反设矛盾;(3)与公理、定理或已被证明了的结论矛盾;(4)在证明过程中,推出自相矛盾的结论.[例1] 已知平面上四点,没有三点共线,求证:以每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不可能都是锐角三角形.[思路点拨] 本题证明的命题是否定性命题,解答时先假设四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再分情况去推出矛盾.[精解详析] 假设以每三点为顶点的四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记这四个点为A、B、C、D,考虑△ABC,点D的位置分为在△ABC之内或之外两种情况.(1)如果点D在△ABC之内(如图(1)),根据假设围绕点D的三个角都是锐角,其和小于270°,这与一个周角等于360°矛盾.(2)如果点D在△ABC之外(如图(2)),根据假设∠A,∠B,∠C,∠D都小于90°,这和四边形内角之和等于360°矛盾.综上所述.原结论成立.[一点通] (1)结论中含有“不”、“不是”、“不可能”、“不存在”等词语的命题称为否定性命题,此类问题正面比较模糊,而反面比较具体,适于应用反证法.(2)反证法属于逻辑方法范畴,它的严谨体现在它的原理上,即“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其中:第一个否定是指“否定结论(假设)”;第二个否定是指“逻辑推理结果否定了假设”.反证法属“间接解题方法”.1.实数a、b、c不全为0等价于________(填序号).①a,b,c全不为0;②a,b,c中最多只有一个为0;③a,b,c中只有一个不为0;④a,b,c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解析:“不全为0”等价于“至少有一个不为0”.答案:④2.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M是A1D1的中点,点N是CD的中点,用反证法证明直线BM与直线A1N是两条异面直线.解:假设直线BM与A1N共面.则A1D1?平面A1BND1,且平面A1BND1∩平面ABCD=BN,由正方体特征知A1D1∥平面ABCD,故A1D1∥BN,又A1D1∥BC,所以BN∥BC.这与BN∩BC=B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直线BM与直线A1N是两条异面直线.3.已知三个正数a,b,c成等比数列,但不成等差数列,求证:a,b,c不成等差数列.证明:假设a,b,c成等差数列,则a+c=2b,即a+c+2ac=4b,而b2=ac,即b=ac,∴a+c+2ac=4ac,所以(a-c)2=0.即a=c,从而a=b=c,与a,b,c不成等差数列矛盾,故a,b,c不成等差数列.[例2] 求证: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思路点拨] “有且只有一个”的否定分两种情况:“至少有两个”、“一个也没有”.[精解详析] 假设结论不成立,则有两种可能:无交点或不只有一个交点.若直线a,b无交点,则a∥b或a,b是异面直线,与已知矛盾.若直线a,b不只有一个交点,则至少有两个交点A和B,这样同时经过点A,B就有两条直线,这与“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相矛盾.综上所述,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一点通] 证明“有且只有一个”的问题,需要证明两个命题,即存在性和惟一性.当证明结论以“有且只有”“只有一个”“惟一存在”等形式出现的命题时,由于反设结论易于导出矛盾,所以用反证法证其惟一性就较为简单明了.4.证明方程2x=3有且仅有一个根.证明:∵2x=3,∴x=log23,这说明方程有一个根.下面用反证法证明方程2x=3的根是惟一的,假设方程2x=3有两个根b1、b2(b1≠b2),则2b1=3,2b2=3.两式相除得:2b1-b2=1.如果b1-b2>0,则2b1-b2>1,这与2b1-b2=1相矛盾.如果b1-b2<0,则2b1-b2<1,这与2b1-b2=1相矛盾.因此b1-b2=0,则b1=b2,这就同b1≠b2相矛盾.如果方程的根多于两个,同样可推出矛盾.故2x=3有且仅有一个根.5.求证: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解:已知P?平面α.求证:过点P和平面α垂直的直线b有且只有一条.证明:(1)存在性:∵P?平面α,由立体几何知识知:过点P能作出一条直线与平面α垂直,故直线b存在.(2)惟一性:假设过点P还有一条直线c与平面α垂直.由b⊥α,c⊥α,得b∥c,这与b∩c=P矛盾,故假设不存在,因此直线b惟一.综上所述,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例3] 已知a,b,c,d∈R,且a+b=c+d=1,ac+bd>1.求证: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思路点拨] 本题要证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具体有一个负数?两个负数?三个负数?还是四个负数?都有可能,谁是负数也都有可能.所以正面证明很复杂,可考虑用反证法.[精解详析] 假设a、b、c、d都不是负数,即a≥0,b≥0,c≥0,d≥0.∵a+b=c+d=1,∴b=1-a≥0,d=1-c≥0.∴ac+bd=ac+(1-a)(1-c)=2ac-(a+c)+1=(ac-a)+(ac-c)+1=a(c-1)+c(a-1)+1.∵a(c-1)≤0,c(a-1)≤0.∴a(c-1)+c(a-1)+1≤1,即ac+bd≤1.与ac+bd>1相矛盾.∴假设不成立.∴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一点通] (1)对于否定性命题或结论中出现“至多”“至少”“不可能”等字样时,常用反证法.(2)常用的“原结论词”与“反设词”归纳如下表:原结论词至少有一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个反设词一个也没有(不存在)至少有两个至多有n-1个至少有n+1个6.已知a,b,c∈(0,1),求证:(1-a)b,(1-b)c,(1-c)a不能都大于1 4 .证明:假设(1-a)b,(1-b)c,(1-c)a都大于1 4 .∵a,b,c∈(0,1),∴1-a>0,1-b>0,1-c>0,∴(1-a)+b2≥(1-a)b>14=12.同理(1-b)+c2>12,(1-c)+a2>12.三式相加,得(1-a)+b2+(1-b)+c2+(1-c)+a2>32,即32>32,矛盾.所以(1-a)b,(1-b)c,(1-c)a不能都大于1 4 .7.用反证法证明: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是增函数,那么方程f(x)=0在区间[a,b]上至多只有一个实数根.证明:假设方程f(x)=0在区间[a,b]上至少有两个根,设α,β为其中的两个实根.因为α≠β,不妨设α<β,又因为函数f(x)在区间[a,b]上是增函数,所以f(α)<f(β).这与f(α)=0=f(β)矛盾.所以方程f(x)=0在区间 [a,b]上至多只有一个实根.1.反证法证明的适用情形(1)一些基本命题、基本定理;(2)易导出与已知矛盾的命题;(3)“否定性”命题;(4)“惟一性”命题;(5)“必然性”命题;(6)“至多”“至少”类命题;(7)涉及“无限”结论的命题.2.用反证法证明问题的三个注意点(1)必须先否定结论,即肯定结论的反面,当结论的反面呈现多样性时,必然罗列出各种可能结论,缺少任何一种可能,反证都是不完全的;(2)反证法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即应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件,且必须根据这一条件进行推证,否则,仅否定结论,不从结论的反面出发进行推理,就不是反证法;(3)推导出的矛盾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矛盾,有的与假设矛盾,有的与事实矛盾等,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一、填空题1.命题“1+ba,1+ab中至多有一个小于2”的反设为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a,1+ab都小于 22.(山东高考改编)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b为实数,则方程x3+ax+b=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否定是没有实根.答案:方程x3+ax+b=0没有实根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a2+b2=0,则a,b全为0(a、b为实数)”,其反设为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a,b全为0”即是“a=0且b=0”,因此它的反设为“a≠0或b≠0”.答案:a,b不全为04.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有三个步骤:①∠A+∠B+∠C=90°+90°+∠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矛盾,故假设错误.②所以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③假设△ABC中有两个直角,不妨设∠A=90°,∠B=90°.上述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解析:由反证法的一般步骤可知,正确的顺序应为③①②.答案:③①②5.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x2-(a+b)x+ab≠0,则x≠a且x≠b”时,应假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对“且”的否定应为“或”,所以“x≠a且x≠b”的否定应为“x=a或x=b”.答案:x=a或x=b二、解答题6.(陕西高考)设{a 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1)推导{a n}的前n项和公式;(2)设q≠1,证明数列{a n+1}不是等比数列.解:(1)设{a n}的前n项和为S n,当q=1时,S n=a1+a1+…+a1=na1;当q≠1时,S n=a1+a1q+a1q2+…+a1q n-1,①qS n=a1q+a1q2+…+a1q n,②①-②得,(1-q)S n=a1-a1q n,∴S n=a1(1-q n)1-q,∴S n=na1,q=1,a1(1-q n)1-q,q≠1.(2)证明:假设{a n+1}是等比数列,则对任意的k∈N*,(a k+1+1)2=(a k+1)(a k+2+1),a2k+1+2a k+1+1=a k a k+2+a k+a k+2+1,a21q2k+2a1q k=a1q k-1·a1q k+1+a1q k-1+a1q k+1,∵a1≠0,∴2q k=q k-1+q k+1.∵q≠0,∴q2-2q+1=0,∴q=1,这与已知矛盾.∴假设不成立,故{a n+1}不是等比数列.7.设f(x)=x2+ax+b,求证:|f(1)|,|f(2)|,|f(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 2 .证明:假设|f(1)|<12,|f(2)|<12,|f(3)|<12,则有-12<1+a+b<12,-12<4+2a+b<12,-12<9+3a+b<12.于是有-32<a+b<-12,①-92<2a+b<-72,②-192<3a+b<-172. ③由①、②得-4<a<-2,④由②、③得-6<a<-4.⑤④、⑤显然相互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原命题正确.8.已知P?直线a.求证:过点P和直线a平行的直线b有且只有一条.证明:(1)存在性:∵P?直线a,∴点P和直线a确定一个平面α.由平面几何知识知:在平面α内过点P能作出一条直线与直线a平行,故直线b存在.(2)惟一性:假设过点P还有一条直线c与a平行.∵a∥b,a∥c,∴b∥c,这与直线b、c有共点P矛盾.故假设不存在,因此直线b惟一.综上所述,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平形.。

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2.2有理数与无理数导学课件新版苏科版20190111278

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2.2有理数与无理数导学课件新版苏科版20190111278

第2章 有理数
2.2 有理数与无理数
第2章 有理数
2.2 有理数与无理数
知识目标
目标突破
总结反思
知识目标
1.通过对面积为2的正方形边长的估算,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通过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初步感受数的扩充,能将有理数进行分类.
目标突破
目标一 会区分有理数、无理数
B
【归纳总结】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所以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归纳总结】无理数的几种常见类型:
类型举例
一般的无限不循环小数1.41421356…,面积为2的正方形边
长等
看似循环而实际上不循
环的小数3.3232232223…(相邻两个3之间2的
个数逐次加1)等
带π的数π,-2π,π+2,等
目标二 能将有理数进行分类
2.2 有理数与无理数
【归纳总结】有理数分类的“四点注意”:
(1)相对性:正数是相对负数而言的,整数是相对分数而言的.
(2)特殊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整数.
(3)多属性:同一个数可能属于多个不同的集合,如5既是正数又是整数.
(4)提醒: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知识点二 无理数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巩固题组(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若函数f (x )=|2x +a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3,+∞),则a 的值为( )A.-2B.2C.-6D.6解析 由图象易知函数f (x )=|2x +a |的单调增区间是[-a 2,+∞),令-a 2=3,∴a =-6.答案 C2.(2016·北京卷)下列函数中,在区间(-1,1)上为减函数的是( )A.y =11-xB.y =cos xC.y =ln(x +1)D.y =2-x 解析 ∵y =11-x与y =ln(x +1)在(-1,1)上为增函数,且y =cos x 在(-1,1)上不具备单调性.∴A ,B ,C 不满足题意.只有y =2-x =⎝ ⎛⎭⎪⎫12x 在(-1,1)上是减函数.答案 D3.定义新运算“⊕”:当a ≥b 时,a ⊕b =a 2;当a <b 时,a ⊕b =b 2,则函数f (x )=(1⊕x )x -(2⊕x ),在区间[-2,2]上的最大值等于( )A.-1B.1C.6D.12解析 由已知得当-2≤x ≤1时,f (x )=x -2,当1<x ≤2时,f (x )=x 3-2.∵f (x )=x -2,f (x )=x 3-2在定义域内都为增函数.∴f (x )的最大值为f (2)=23-2=6.答案 C4.已知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x =1对称,且在(1,+∞)上单调递增,设a =f ⎝ ⎛⎭⎪⎫-12,b =f (2),c =f (3),则a ,b ,c 的大小关系为( ) A.c <b <aB.b <a <cC.b <c <aD.a <b <c解析 ∵函数图象关于x =1对称,∴a =f ⎝ ⎛⎭⎪⎫-12=f ⎝ ⎛⎭⎪⎫52,又y =f (x )在(1,+∞)上单调递增,∴f (2)<f ⎝ ⎛⎭⎪⎫52<f (3),即b <a <c . 答案 B5.f (x )是定义在(0,+∞)上的单调增函数,满足f (xy )=f (x )+f (y ),f (3)=1,当f (x )+f (x -8)≤2时,x 的取值范围是( )A.(8,+∞)B.(8,9]C.[8,9]D.(0,8)解析 2=1+1=f (3)+f (3)=f (9),由f (x )+f (x -8)≤2,可得f [x (x -8)]≤f (9),因为f (x )是定义在(0,+∞)上的增函数,所以有⎩⎨⎧x >0,x -8>0,x (x -8)≤9,解得8<x ≤9.答案 B二、填空题6.(2017·郑州模拟)设函数f (x )=⎩⎨⎧1,x >0,0,x =0,-1,x <0,g (x )=x 2f (x -1),则函数g (x )的递减区间是________.解析 由题意知g (x )=⎩⎨⎧x 2 (x >1),0 (x =1),-x 2 (x <1),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的实线部分,根据图象,g (x )的减区间是[0,1). 答案 [0,1)7.(2017·石家庄调研)函数f (x )=⎝ ⎛⎭⎪⎫13x -log 2(x +2)在区间[-1,1]上的最大值为________.解析 由于y =⎝ ⎛⎭⎪⎫13x 在R 上递减,y =log 2(x +2)在[-1,1]上递增,所以f (x )在[-1,1]上单调递减,故f (x )在[-1,1]上的最大值为f (-1)=3.答案 38.(2017·潍坊模拟)设函数f (x )=⎩⎨⎧-x 2+4x ,x ≤4,log 2x ,x >4.若函数y =f (x )在区间(a ,a +1)上单调递增,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作出函数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f (x )在(a ,a +1)上单调递增,需满足a ≥4或a +1≤2,即a ≤1或a ≥4.答案 (-∞,1]∪[4,+∞)三、解答题9.已知函数f (x )=1a -1x (a >0,x >0).(1)求证:f (x )在(0,+∞)上是增函数;(2)若f (x )在⎣⎢⎡⎦⎥⎤12,2上的值域是⎣⎢⎡⎦⎥⎤12,2,求a 的值. (1)证明 设x 2>x 1>0,则x 2-x 1>0,x 1x 2>0,∵f (x 2)-f (x 1)=⎝ ⎛⎭⎪⎫1a -1x 2-⎝ ⎛⎭⎪⎫1a -1x 1=1x 1-1x 2=x 2-x 1x 1x 2>0, ∴f (x 2)>f (x 1),∴f (x )在(0,+∞)上是增函数.(2)解 ∵f (x )在⎣⎢⎡⎦⎥⎤12,2上的值域是⎣⎢⎡⎦⎥⎤12,2,又由(1)得f (x )在⎣⎢⎡⎦⎥⎤12,2上是单调增函数,∴f ⎝ ⎛⎭⎪⎫12=12,f (2)=2,易知a =25. 10.已知函数f (x )=2x -a x 的定义域为(0,1](a 为实数).(1)当a =1时,求函数y =f (x )的值域;(2)求函数y =f (x )在区间(0,1]上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并求出当函数f (x )取得最值时x 的值.解 (1)当a =1时,f (x )=2x -1x ,任取1≥x 1>x 2>0,则f (x 1)-f (x 2)=2(x 1-x 2)-⎝ ⎛⎭⎪⎫1x 1-1x 2=(x 1-x 2)⎝ ⎛⎭⎪⎫2+1x 1x 2.∵1≥x 1>x 2>0,∴x 1-x 2>0,x 1x 2>0.∴f (x 1)>f (x 2),∴f (x )在(0,1]上单调递增,无最小值,当x =1时取得最大值1,所以f (x )的值域为(-∞,1].(2)当a ≥0时,y =f (x )在(0,1]上单调递增,无最小值,当x =1时取得最大值2-a ;当a <0时,f (x )=2x +-a x , 当-a 2≥1,即a ∈(-∞,-2]时,y =f (x )在(0,1]上单调递减,无最大值,当x =1时取得最小值2-a ; 当-a 2<1,即a ∈(-2,0)时,y =f (x )在⎝ ⎛⎦⎥⎤0,-a 2上单调递减,在⎣⎢⎡⎦⎥⎤-a 2,1上单调递增,无最大值,当x =-a 2时取得最小值2-2a .能力提升题组(建议用时:20分钟)11.(2017·郑州质检)若函数f (x )=a x (a >0,a ≠1)在[-1,2]上的最大值为4,最小值为m ,且函数g (x )=(1-4m )x 在[0,+∞)上是增函数,则a =( )A.4B.2C.12D.14 解析 当a >1,则y =a x 为增函数,有a 2=4,a -1=m ,此时a =2,m =12,此时g (x )=-x 在[0,+∞)上为减函数,不合题意.当0<a <1,则y =a x 为减函数,有a -1=4,a 2=m ,此时a =14,m =116.此时g (x )=34x 在[0,+∞)上是增函数.故a =14.答案 D12.(2017·枣阳第一中学模拟)已知函数f (x )=e x -1,g (x )=-x 2+4x -3,若存在f (a )=g (b ),则实数b 的取值范围为( )A.[0,3]B.(1,3)C.[2-2,2+2]D.(2-2,2+2)解析 由题可知f (x )=e x -1>-1,g (x )=-x 2+4x -3=-(x -2)2+1≤1, 若f (a )=g (b ),则g (b )∈(-1,1],所以-b 2+4b -3>-1,即b 2-4b +2<0,解得2-2<b <2+ 2.所以实数b 的取值范围为(2-2,2+2).答案 D13.对于任意实数a ,b ,定义min{a ,b }=⎩⎨⎧a ,a ≤b ,b ,a >b .设函数f (x )=-x +3,g (x )=log 2x ,则函数h (x )=min{f (x ),g (x )}的最大值是________.解析 依题意,h (x )=⎩⎨⎧log 2x ,0<x ≤2,-x +3,x >2.当0<x ≤2时,h (x )=log 2x 是增函数,当x >2时,h (x )=3-x 是减函数,∴h (x )在x =2时,取得最大值h (2)=1.答案 114.已知函数f (x )=lg(x +a x -2),其中a 是大于0的常数.(1)求函数f (x )的定义域;(2)当a ∈(1,4)时,求函数f (x )在[2,+∞)上的最小值;(3)若对任意x ∈[2,+∞)恒有f (x )>0,试确定a 的取值范围.解 (1)由x +a x -2>0,得x 2-2x +a x>0, 当a >1时,x 2-2x +a >0恒成立,定义域为(0,+∞),当a =1时,定义域为{x |x >0且x ≠1},当0<a <1时,定义域为{x |0<x <1-1-a 或x >1+1-a }.(2)设g (x )=x +a x -2,当a ∈(1,4),x ∈[2,+∞)时,∴g ′(x )=1-a x 2=x 2-a x 2>0.因此g (x )在[2,+∞)上是增函数,∴f (x )在[2,+∞)上是增函数.则f (x )min =f (2)=ln a 2.(3)对任意x ∈[2,+∞),恒有f (x )>0.即x +a x -2>1对x ∈[2,+∞)恒成立.∴a >3x -x 2. 令h (x )=3x -x 2,x ∈[2,+∞).由于h (x )=-⎝ ⎛⎭⎪⎫x -322+94在[2,+∞)上是减函数, ∴h (x )max =h (2)=2.故a >2时,恒有f (x )>0.因此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