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城市(2)含答案学习精品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Ⅱ)专题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
1.城市化的表现、标志。
2.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使用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持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点等的巨大变化。
(3)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一般表现城市化水平持续提升,随时间的变化能够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世界城市化进程规律(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2)中期阶段:城市化推动很快,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高频考点一、城市化进程 1.世界城市化进程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2.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差异例1.(2019·重庆文综)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C.40%~50% D.60%~70%2.图中2000~2019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水准提升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答案1.B 2.A【变式探究】下图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9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地图部分导学案(含答案)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地图部分导学案课标要求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和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教材回扣1、比例尺:也叫缩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①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2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10000,比例尺变大。
②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
(分数倍)。
例如将1/12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120000=1/160000,比例尺缩小。
③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3)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2.方向:(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图例(文字、符号)和注记(数字)(三)等高线图的判读: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⑴、判读规律:①数值大小: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2019高考地理实战演练专项系列二:城
2019高考地理实战演练专项系列二:城【一】单项选择题图 5 表示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多半市圈城市系统。
读图回答 9~ 10题。
1、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A、2 级B、3 级C、4 级D、5 级【解题思路】依据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及联合图例可以判断出其有 4 个城市等级,直辖市—省会一省辖市一县。
正确答案是C。
【答案】 B2、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苏州市比杭州市供给的服务种类少B、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范围小C、城市系统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D、宁波市比德清县的服务功能更全面【命题立意】此题主要观察不一样样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依据图例,联合各个选项即可获得正确答案,要注意题图 5干要求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
B 选项中扬州和无锡均为省辖市。
具备相同的服务范围,故正确答案是 B。
【答案】 B城市的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原那么,以成立生态、经济、社会连续发展的友善城市为目标。
据上述要求完成 24~ 25 题。
3、以下图为某城市的规划方案,此中不合理的是()A.①B. ②C.③D.④【分析】汽车站应位于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余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的城市边沿地区。
【答案】 A4、该城市近几年出现了肉类品、速冻品、调味品等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逐渐由“中国粮仓”变成“国人厨房” ,这反响出该城市 ()A. 农业比重降落,粮食严重不足C.城市化提升,城市人口超出农村B. 科技进步,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D. 经济发展,旅行餐饮成主导家产【分析】与题干亲近相关的是B。
【答案】 B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度比较图,回答22- 23 题5、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度特色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添趋向B. 阶段 I 工业化进度速度比城市化快C.该国可能属于发展中国家D. 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发展【解题思路】由图可以看出,1940 年以后工业化发展水平呈降落趋向,但城市化水平向来奉上涨趋向,故 A 项错误;阶段I ,城市化速度高于工业化速度,故 B 项错误;该国城市化水平大于 70%,应为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为发达国家,故 C 项错误;在阶段Ⅱ,工业化迅速增添,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精选教案
第一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城市功能分区(1)中心商务区(CBD):①布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②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商业区:①组成及分布: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道旁。
②特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3)住宅区:①特点: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
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服务性设施,呈现高级与低级的分化。
②类型⎩⎪⎨⎪⎧ 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市政统一规划的住宅区(4)工业区: ①布局: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②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如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等。
[温馨提示]城市功能区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行政原因。
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1)城市规模⎩⎪⎨⎪⎧ 表达:一般用人口规模表达等级划分: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
[温馨提示](1)不同城市行政区具有明显的界线,而非行政区的服务范围之间并非有明确的界线。
(2)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有哪些?2.如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并对其进行评价?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4.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何差异?以考纲为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考题精妙][典例]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
高中地理高考精品备课教案: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含答案)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1.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2.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城市辐射功能分析2021辽宁,T6—72020山东,T5—6【综合思维】高考试题往往把城市与乡村、工业与服务业等融合,在区域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与乡村、工业与服务业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情境问题。
【区域认知】高考试题常对接具体区域,在具体区域情境下考查区域城市、产业的区位条件及发展方向等城市协同发展分析2022山东,T1—22019全国Ⅱ,T1—3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2022广东,T18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措施2022河北,T172021浙江6月,T6—7命题分析预测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和必修第二册城市、产业内容相通和互补,试题多给出具体区域城市特征或产业现状,结合区域图和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城市或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能够根据文字材料和图中信息创设的情境分析城市、产业结构等相关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后给区域带来的影响备考策略区域城市、产业结构等联系经济和社会实际,因而考查区域城市、产业结构等的发展变化就是考查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在复习时,可根据考题要求迁移相关知识,但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从人地协调及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思考问题,总的思想是区域城市、产业的发展变化要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考点1 城市的辐射功能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2)城市的功能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1]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2]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3)城市的辐射功能①概念: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3]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②影响因素(4)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关系举例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4]经济特征的影响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离中心城市较近,且[5] 交通 较便利的城镇,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5)城市体系①形成:从空间组织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6] 规模等级 的城市,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体系。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标1卷)教师用书:第八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
图形示意 类型 判读方法 横坐标表示距离市中心的 远近, 纵 坐 标 表 示 地 租 水 平;曲线上的某点表示在某 距离条件下, 地租水平的数 值㊂ 图中 市 中 心 ( O 处 ) 地 租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 的主要公路( 如 OA㊁OB 等 ) 两旁㊁ 公 路 交 会 处, 通 达 度 立体图类似于地势图, 最为 直观地显示了地租水平的 高低, 位 置 越 高, 地 租 水 平 越高㊂ 地 租 最 高 峰 与 次 高 峰处,多为商业用地 一般来说, 地租等值线密集 的地方, 地 租 变 化 大; 地 租 等值线稀疏的地方, 地租变 化小㊂ 地 租 等 值 线 向 市 外 凸出处交通通达度较高, 反 之则交通通达度较低
������������������������������������������������������������������������������������������������������������������������������������������
㊀ ㊀ ( 2) 交通通达度对地租高低的影响图示
城市自身发展 城市 面 积 扩 大,人口增多 整个 大 城 市 人口减少
主要发生国家 发展中国家
郊区城 城 市 发 展 的 市化 逆城 市化 加速阶段 城市 发 展 的 后期阶段
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 建设 卫星城㊂ (3) 建设生态城市: 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城
2.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
城市按规模和等级来看有大小㊁ 高低之分, 一般规模大㊁ 等
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㊂
第八单元㊀ 城市与城市化
㊀3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29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部分第7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讲城市化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部分第7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讲城市化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第2讲城市化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城市化的各类统计图表为载体,考查城市化的特点、影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及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如2017·全国卷Ⅰ·T2、3,2014·全国卷Ⅱ·T1、2。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区域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影响。
2.地理实践力:观察所在城市的发展,反思评价存在的城市化问题,积极参与城市建设。
3.人地协调观:多角度探究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树立协调的城市发展观。
知识点一|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概述(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含义具体表现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意义①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②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第一产业比重较大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郊区城市化现象明显,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C(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A或B(填字母)阶段。
如下表所示。
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目前发展特点(速度) 城市化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回流)城市化速度快(超过同期发达国家),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口增长快,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知识拓展]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及测试卷含答案
其次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考纲要求:1、驾驭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区位因素。
2、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说明其形成的缘由。
3、理解不同等级城市功能的差异。
一、学问梳理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各功能区之间(有或无)明确界线,即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_____________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它占城市空间的40%-50%。
,可分化为和。
4、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主要为____状或____状分布。
5、工业区是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
因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确定了工业企业须要寻求靠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6、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地域结构,其模式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凹凸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课本23页画出书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实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并在图中标出OA、AB和BC分别为哪一类功能区?9、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区的关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第8章第1讲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第1讲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乡村的土地利用特点及空间结构特点。
2.掌握城镇主要功能区的形成及布局特点。
3.理解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4.掌握城镇的区位分析及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分布图,判断分析城乡的土地利用差异及分布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某城镇规划图,综合分析评价城镇功能区的布局。
3.地理实践力:了解学校所在城镇的功能区分布状况,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4.人地协调观:结合乡村和城镇的区位特点,理解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什么是乡村?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乡村的农业用地类型及分布是什么?(1)农业用地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农业用地分布: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的土地利用有何特点?(1)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村落内部土地利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主要有哪些类型?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类型及特点是什么?(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3)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特别提醒]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用地类型1.什么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经济因素⎩⎨⎧地租的高低⎩⎨⎧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导致住宅区的分化(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特别提醒]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是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分布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教育资料】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中国地理(5)含答案学习精品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中国地理(5)含答案【中国地理---考点复习】我国主要农业区区位条件【中国地理---考点复习】中国四大地区的区域差异泛练习题一、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A.山脉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B.山地与小兴安岭相比,生物种类更丰富C.河流流量大且稳定,含沙量小D.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2.该区域()A.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B.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C.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会加重植被破坏和土地盐碱化D.建设水电站可以有效地缓解区域能源紧张状况解析:1.B 2.D第1题,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脉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不大,A错;小兴安岭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山地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图示区域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生物种类更丰富,B正确;该地为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在夏季,降水变率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C错;因受东南风影响,沿海降水多,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D错。
第2题,该区域为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不是最大的自然灾害,A错;因是丘陵地形,大力发展种植业和有色金属开采会导致植被破坏,加重水土流失,B、C错;该地区能源资源短缺,但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建水电站可缓解能源资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D正确。
二、(2019·宁夏二市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饮料作物,具有喜温喜湿、怕冷怕涝、耐酸怯碱等特点,多分布在云雾天气多的低山丘陵地区。
福建省是我国的茶叶大省,随处可见茶楼、茶馆、茶店等茶文化景观,当地茶叶种类多,质量高,名茶荟萃,有享誉中外的大红袍、铁观音等名茶品种。
下图为福建省的地形和降水分布图,下表为某年福建与贵州两省的茶产业比较表。
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世界地理(2)含答案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世界地理(2)含答案【世界地理—考点复习】七大洲的位置、气候特征及成因一、(2019·铜陵模拟)右图为某地区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形剖面,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所在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B.该地中部地区为刚果盆地C.F地附近的山地为安第斯山脉D.G地形区大部分位于阿根廷境内2.E地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解析:1.C 2.B第1题,地形剖面图西部地势高,经度为60°W两侧,应是南美洲。
所以F地附近的山地为安第斯山脉,G地形区在南回归线附近,应是巴西高原,大部分位于巴西境内。
故选C。
第2题,E地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上沿岸寒流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故选B。
二、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延伸2 100 km。
读图完成1~2题。
1.纳米布沙漠沿海岸线向北延伸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降水C.大气环流D.洋流2.纳米布沙漠西部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寒暖流交汇,鱼类饵料丰富B.入海河流带来大量泥沙C.上升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D.东南信风带来大量鱼类饵料解析:1.D 2.C第1题,纳米布沙漠位于非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所以导致沿岸气候干燥、降水少,沙漠沿海岸线延伸。
故选D。
第2题,纳米布沙漠西部沿海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流,带来底层的营养盐类,鱼类饵料丰富,形成渔场,故选C。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世界地理含答案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世界地理(1)含答案【世界地理—考点复习】如何对区域地理进行综合分析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包括区域要素、区域特征和特征成因的分析等。
在区域综合分析比较过程中,强调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
因此,区域地理复习应以区域特征分析为着力点,重视分析方法的培养。
1.区域特征综合分析的基本内容是:区域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人口、聚落、交通、经济、文化等)区域整治和开发利用(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建设等)。
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
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研究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①准确进行区域定位后,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②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③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④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⑤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3.地理位置分析和比较的思路(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确定一个区域范围或具体地点)。
(2)相对位置①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判断。
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4.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1)地形①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得出,也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海拔高程及地形剖面图来判断。
②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上来描述。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八单元城市与城市化单元综合提升学案2018100217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八单元城市与城市化单元综合提升学案2018100217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是尊重城市建设规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的关键一招,是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选之地,是创新区域发展路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点睛之笔。
雄安新区将建设成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1)简述雄安新区的建设对北京产生有利的影响。
(2)在雄安新区规划中,为建设成生态城市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思维流程]城市图文材料→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解决首都“大城市病”问题,疏解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可以创新区域发展路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新区规划采用组团状城市形态;设置好城市通风走廊;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建设好地下排水设施;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答案:(1)首都北京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大气环境差(雾霾、沙尘暴天气多),建设雄安新区,可解决首都大城市病问题,疏解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可以创新区域发展路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2)新区规划采用组团状城市形态;保护好新区的湿地面积,充分利用白洋淀湿地对城市的调节作用;设置好城市通风走廊,减轻沙尘暴、雾霾天气对新区的影响;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建设好地下排水设施,实现污水和雨水分离,建设好污水处理系统;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减少污染排放等。
技法点拨角度一以某城市的图表资料为载体,考查城市化进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某城市→城市化特点→图表资料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角度二以城市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城市景观图→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答题术语思考方向满分术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①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③优化区域产业结构;④推动区域科技文化等发展不利资源问题: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造成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解决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素养提升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2019版高考地理创新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必修2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二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考+加试)考试标准考试内容考核要求知识体系预览必考加试1.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b2.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3.城市化特点①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②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bb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解决措施4.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d5.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6.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发展趋势b考点一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必考)[考点梳理]1.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b)(1)含义: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①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②带动农村的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③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使城市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④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⑤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
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3.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b)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变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城市(2)含答案
【城市---考点复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距市中心远近
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具体如下所示:
①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②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
B、C、D、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③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
④远离公路区或城市外缘(如图中M处):通达度较低,地租较低。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了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了工业区。
2.除经济因素外,历史、社会、行政等因素也通过不同途径影响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泛练习题
一、(2019·江西鹰潭一模)城市空间的极度蔓延是目前城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某学者通过构造城市空间形态低碳绩效模型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出行距离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模式,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下表为我国某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比较(单位:km),据此并结合典型城市增长的模式及其公共服务中心分布图,完成1~2题。
1
A.现状B.圈层增长模式
C.双城增长模式D.新城增长模式
2.最优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A.新组团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
B.新组团职能转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
C.新组团职能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增长规模
D.城市发展向各个方向均衡无限增长
解析:1.C 2.A
第1题,表中数据显示双城增长模式出行距离最短,则消耗的能源最少,排放的碳也最少,故C正确。
第2题,图示双城增长模式中两个城市范围相当,中心城市均为市级服务中心,说明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则A正确。
二、(2019·河北名校联考)如图示意2019~2019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
读图,完成1~3题。
1.2019~2019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
C.呈增加趋势D.呈减少趋势
2.据上图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19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大量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3.为解决图示城市化问题,我国应该()
A.加快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化
B.避免城市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
C.把农民工全部转变为城市人口
D.使农业用地尽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解析:1.C 2.D 3.B
第1题,图示2019~2019年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
第2题,据图可知,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在2%~8%之间,而同时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应小于1%,则城镇人口增长率远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人口的迁入。
第3题,图示反映的城市化问题是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必然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故应避免城市用地的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