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玉带浅论
唐代人物玉器特点介绍
唐代人物玉器特点介绍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唐代人物玉器的特点哈!
你们知道不,我之前去博物馆的时候啊,就看到了那么一件唐代人物玉器,哎呀妈呀,可把我给惊艳到了!那玉人儿雕琢得那叫一个精细呀,就好像真的有个小人儿站在那儿似的。
那人物的表情,特别生动,像是在笑着跟你打招呼呢!衣服的纹路也是清晰得很,感觉那衣服都是随风飘动的。
唐代人物玉器啊,一般体型都比较饱满,不是那种干瘦干瘦的样子哦。
就像咱平常看到的那些唐代美人画一样,有点肉肉的,但就是好看呀!而且它们的工艺特别精湛,每一刀每一划都感觉是大师精心雕琢出来的。
再看看那玉的质地,温润细腻,真的是让人爱不释手。
总之啊,唐代人物玉器就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看了就忘不了。
下次你们要是有机会去博物馆,可得好好欣赏欣赏这些宝贝哟!这就是唐代人物玉器的特点啦,咱可都记住咯!嘿嘿。
浅析唐代玉带銙的基本特点
浅析唐代玉带銙的基本特点唐代从公元618年开始到公元907年,有着289年的历史。
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大而繁荣的时代之一。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代玉器也一扫魏晋南北朝玉器衰落的阴霾,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传统的礼仪用玉如壁、琮、圭、璋、璜等,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器形如壁、璜等,虽然仍有出现,但其功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它们不再是封建统治者礼制的象征物,而完全成了一种社会上流人士美化自身的装饰物。
此时,代之而兴起的礼仪用玉,主要以玉带銙、玉册、圭壁、玉组佩为基本组成部分。
说起玉带銙,就不得不提北周时期,在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腰带上以玉为装饰品出现在北周时期。
东汉晚期以后,汉人革带上装饰带銙之风尚渐兴。
南北朝后期,带銙使用的多寡已有定制。
1986-1990年间,陕西咸阳发现了13座北周墓葬,其中北周若干云墓(公元578年,北周宣政元年)出土玉带一条。
值得庆幸的是,玉带出土时,仍然完整无缺的系在墓室主人的腰间。
带扣位于腰前,鉈尾置于腰一侧,其中玉銙共9块,8块下面附有椭圆形环,而未附环的为方銙。
同时玉带上还嵌有8个玉扣环,方位清晰,形式完整。
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一条玉带。
这种附环玉带,亦称蹀躞带,源于北方少数民族之服饰,或曰胡服,魏晋南北朝时传入中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国衣冠,自北齐……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
”蹀躞玉带是封建社会后期礼仪性官服必佩玉带的前奏,北周的玉带制度,同时开创了唐宋元明玉带礼制之先河。
至唐代,革带上的玉銙配置日益趋于制度化,王臣贵族们皆以玉銙的多少及材料质地的优劣来区别他们之间地位的尊卑,品级的高低。
《新唐书·车服志》载:“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絝十三。
绯为四品之服,金带絝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絝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絝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瑜石带,絝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絝七。
唐代玉器的特点与鉴定浅谈
唐代玉器的特点与鉴定浅谈1,神韵,在鉴定唐代玉器的过程中,并非起到关键的作用,因为入土特征和加工工艺才是本源的因素,是对鉴定出土唐代玉器起关键性的两个因素。
入土特征,只有入土后才会形成;加工工艺,每个时期生产力水平不同,工具不同,在唐代玉器上留下的痕迹也就不同,但它们在出土唐代玉器上留下的历史痕迹是难以磨灭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而器型、纹饰、神韵、玉质等其他因素,可以起到辅助鉴定的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本来神韵就是人的主观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神韵对于唐代玉器的鉴定,跟入土特征和加工工艺比起来,也就起到了微不足道的作用。
再说,如果我们作伪,用高科技一比一地仿造它的器型和纹饰,它再有神韵有意义吗?如果再用老玉仿老工,你能说这件东西是一件真品吗?2,玉文化研究是唐代玉器鉴赏过程中较高的一个层面,只有新老和真赝问题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其文化范畴,才有意义。
面对民间收藏的一大堆赝品,空谈玉文化,对民间藏品的判定及玉文化的推动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3,由于古代加工技术的限制,所以制作的唐代玉器会有一些小的缺陷,比如片状的东西,无论大小,你把它放在玻璃板上,按动任何一个边缘部分,另一端会撬动,不但如此,它的壁厚的尺寸四周也是不均匀的。
再比如玉璧,中间“好”的部分,与最外圈的边缘绝对不是一个同心圆;肉的部分,各部位尺寸也是不均等的。
圆状的东西,比如锥形器,用手转圈摸上去,因为手工打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
这些都是鉴定唐代玉器的细节问题,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不能够忽视,也就是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
4,染色是唐代玉器制造中的一种技巧,尤其是仿制唐代玉器时大量运用。
天然玉石好料少而贵,次料多而贱,仿制者往往以次料制作假唐代玉器。
染色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好玉染色和次玉染色,次玉染色多可辩识,无价值,好玉染色或为掩饰瑕疵,或为增彩提高作品价值。
常见的染色为烧黑色,炸丝琥珀烫,人工白、铁锈黄。
所谓烧黑,即是用火烧或局部,或整体,玉经过火烧则变黑,现烧则变灰白,出现裂纹,烧黑往往与黑色沁色不易区别。
唐朝玉器浅析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唐朝玉器浅析杨筱维(湖南省文物总店,湖南长沙410000)摘要: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繁盛的时期,唐朝无论是政治与经济还是文化与科学在发展中都呈现出一个空间的状态,在这一背景下,属于唐朝特有特有的玉器文化也应运而生,并展现出了属于这一时期所独有的艺术风格。
就我国现有出土的属于唐朝的玉器来看,唐朝的玉器不论是在工艺方面还是在形制方面都能凸显出唐朝崇高的艺术成就。
因此对唐朝玉器的分析不仅能充分了解唐朝的玉文化,同时对唐朝我文化的了解也有良好的帮助。
关键词:唐朝玉器;艺术成就;艺术特征;玉文化中图分类号:G6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054-01中国从古至今都对玉极为推崇,玉文化更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发展至今。
在汉朝之前,玉器更多的是被当做是财富与地位的享受被人们所收藏,而唐朝以来,人们对玉器价值的认识出现了明显的转变,玉器开始作为一种文化的形式开使成为研究领域重要的内容。
唐朝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最为繁盛的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之间开始相互融合,盛唐文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所衍生,而有着悠久历史的玉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展现出了全新的风貌,展现出了唐代所独有的时代艺术风格特征。
一、唐朝玉器的发展针对唐朝玉器的发展本文将就现有已出土属于唐朝的玉器结合唐朝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进行分析。
(一)初唐时期所谓初唐主要指的是唐高祖李渊到武后临朝。
我国现阶段发掘的这一时期墓葬数量相对较少而其中只有四个墓葬有玉器的出土。
上世纪50年代在白鹿原地区发掘的一座初唐墓葬中出土有一件玉器水晶珠;70年代在礼泉县发现了越王李贞的墓葬中共出土玉器9件,分别为耳坠、玉柄残件以及其他的配饰。
同一时期,在陕西昭陵和四川万县分别发现三品亡尼墓和永州刺史墓,其中三品亡尼墓出土玉器两种分别为玉钩和玉珠,永州刺史墓出土的玉器共有七件且均为玉佩。
【学术研究】唐代玉带銙述略——以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玉带銙为中心
【学术研究】唐代玉带銙述略——以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玉带銙为中心唐代玉带銙述略——以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玉带銙为中心田卫丽(陕西历史博物馆)摘要: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了10副保存完整的唐代玉带銙,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是唐代玉带銙数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一次重大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唐代玉带銙考古的认识,为研究唐代革带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文试从其样式、形制、纹饰主题、工艺技法、使用制度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加以考略。
关键词:唐代玉带銙何家村窖藏带銙是古代附于革带上的装饰品,即束腰器。
革带上的带銙质地有玉、犀、金、银、铜、铁等多种,然而尤以玉带銙最受古人珍视。
据考证,最早在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玉带饰为带钩。
魏晋南北朝之后,玉带钩的使用渐少,而在革带上穿缀玉片成为定制。
及至唐代,不仅沿用其制,且非常流行。
它作为皇帝和官僚贵族革带上的佩饰,是等级和地位的象征。
全套玉带銙的形制由带扣、带銙、鞓和铊尾四部分组成。
一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玉带銙关于唐代的玉带銙,完整传世的极其罕见。
何家村窖藏一次性出土了10副玉带,是唐代玉带銙最大的一次考古发现。
在这10副玉带銙中,除九环蹀躞玉带銙外,其他9副出土时分别放置在4个银盒内,银盒盖内均有墨书题记,明确记载了玉带銙的玉色名称、形制和组成数量[1]。
这批考古发现出土的已知最完整的成套唐代饰纹带銙,是研究唐代玉带銙的重要材料,因此尤为珍贵。
现将其分述如下: · 1.九环蹀躞玉带銙 / 图一何家村10副玉带銙中,九环蹀躞玉带銙是最为特殊的。
蹀躞带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胡服,便于乘骑,后传入中原,是用来佩带刀剑、算囊、刀砾等日常用品,流行于北周至唐初。
此带銙中有各套接一玉环的方形带銙9枚,雕镂柿蒂纹方銙2枚,偏心孔环8枚,有孔尖拱形銙3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整副带饰共计25件套[2]。
玉质泛黄,温润透明,制作精美,工艺精湛。
王侯重器——论玉带的市场价值
王侯重器——论玉带的市场价值王侯重器——论玉带的市场价值维克多·宾(本文曾连载于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术市场》2008年第二.三期。
本文为未删节版)一尊尊精美的帝王玉玺如梦幻般呈现在你面前,拍价仅几万,十几万元,你可能绝对不会相信。
不过,这幕确实出现在十几年前世界各拍卖行的拍场上。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那时帝王玉玺就和今天一些浑有潜力的玉器一样,人们对其真实属性和历史价值没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人们只是按照玉质的好坏和雕工来给出该玉的估价。
因此,即算是贵为清代帝王帝后的玉玺也只能是这个价了。
这种情况,虽然不多见,但现在还在发生!历代王侯之器,玉带就是其中的一种。
正如帝王玉玺一样,我们要收藏投资玉带,就必须要搞清楚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属性,同时还要考量它的首创性、代表性和稀有性。
也就是说,我们要弄清玉带的市场价值,就必须对玉带的起源、历史价值、玉器的属性(即朝廷玉还是民间玉)、艺术性和稀有性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才能加以评判。
一、玉带的起源、属性和型制人们在观赏古戏时,常见饰演帝王将相者腰带上镶钉有纹饰图案的带饰。
这种带饰如果是玉片。
那么,这种带饰就称为玉带。
不过腰带上镶缀的并非只有玉带一种。
它依配戴者的身份等级不同而有玉、犀、金、银等,其中以玉等级最高,也最为珍贵。
玉带之制相传起源于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56年)以后,据传由李渊定制。
《新唐书?舆服志》载:“其后(指高宗显庆以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
这是目前文物界的共识。
不过,从玉带板的早期形态来看,玉带应发源于更早的北方少数民族。
而且据故宫扬伯达先生研究,最早的唐朝玉带很有可能是由于阗玉工所琢,然后作为贡品进贡给唐王朝。
由此引起玉带之制,此说应可成立,但非本文重点,不拟深研。
但自显庆六年以后,玉带入官服,用以标示官阶的高低和作为皇权身份等级的象征是不容置疑的。
《唐实录》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
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将、相二品以上许用玉带。
隋唐时期玉带初探
隋唐时期玉带初探我国古代成熟的玉带使用制度始于北周时期,在隋代形成定制,唐朝日渐完善严格,其纹饰雕刻、工艺手法至唐时达到高潮。
隋唐文化深受西域影响,隋唐蹀躞玉带的前身是草原民族契丹式带饰,但逐渐改变的生产作业方式进行了创新。
隋唐时期玉带的装饰性已大于实用性,朝廷多次规定玉带使用制度,官员佩戴玉带要严格遵守按照礼仪制度,玉带已成为唐朝官员身份官阶的象征。
标签:隋唐时期;玉带;蹀躞带中国古代官员佩戴的镶嵌玉板材质的腰带,称之为玉带。
隋唐时期玉带发展至成熟阶段,玉带材质上乘,雕琢工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一、隋唐时期玉带的重要发现玉带在隋代已有定制,成为荣誉和地位的象征,皇帝会将玉带赐予有功之臣。
据《周书·李贤传》记载:“高祖……降玺书劳贤,赐衣一袭及被褥并御所服十三环金带一要。
”同书《李穆传》载:“穆遣使谒隋文帝,并上十三环金带,盖天子服也。
”另有《旧唐书·舆服》载:“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
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
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盖取于便事。
”以上记载说明在隋朝,玉带使用虽已有了明确的规章制度,但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等级制度。
一条完整的玉带由!(多为皮质)、玉带?、玉带扣、玉铊尾构成,而蹀躞玉带再附加附环(玉质)或蹀躞带(皮质)。
唐初依然实行周、隋制度,玉带上佩戴蹀躞七事,至开元年间,因与农业经济生活不符,故罢之。
所谓蹀躞是指从腰带带?的穿孔引出的下垂小带,蹀躞带即装饰有蹀躞的腰带。
据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豄靴,有閟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豄,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裤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根,即今之带?也。
唐代古玉鉴定——专题3
唐代古玉鉴定——专题3各位师友周六愉快,今日我们继续开始讲解唐代玉器,前几日我们从唐代片雕玉器开始讲解,大家应该具有一定的基础性认知,对于综合鉴定玉器而言,片雕玉器是最凸显工痕的,最突出工艺的,今日我们讲解一下唐代圆雕玉器部分,这个部分包括“人物”“动物”这两个大门类,下面我们开始今日的课题讲解。
唐青玉雕云象这是一点较为典型的唐代青玉象,是2002年拍卖所著录的一件名品,我们以这件开始今日的讲解。
️1,材质为细度极佳的青玉质地光气柔和、包浆熟旧,从表面滋润的光感可见本质油性极佳,这样的青玉料在玉器中属于脂粉度极佳的青玉料。
2️,材质受红沁象臀部、腿、云纹处受沁,沁色为红褐色,因为青玉本质为玉化过程中受铁元素影响,所以生成沁色后,颜色通常为红褐色沁,象下肢红沁明显受裂纹的影响,由云头部分沁入象前肢,从沁变角度来说,也非常的典型和自然。
重点:“六牙象”的雕刻类型大象左右共雕琢6根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六牙象”,《洛阳迦蓝记》记载,六牙象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坐骑,六牙象是象中之宝,象饰做行走于云端状,鼻端卷转,嘴巴微微张开,左右口角生出六枚象牙,这里是典型的六牙象形制。
️头部工艺特征的特写以阴刻线表现象眼部纹饰,大耳扁阔,下拢,长鼻卷起,神态极佳,安详恬静,这样的雕琢形制,一直影响了后世,在明清的玉器中,也一直延续了这样的雕琢风格形制,但这样的形制并非起源于唐,而是汉代玉器中就已经有这样的形制出现,只是唐代将这样的形制继承并且发展,在后世的玉器雕琢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象题材在唐代玉器中,不仅仅是昙花一现,我们可以再看一件比较典型的唐代人与象结合的作品。
对比上面一件大象的形制,我们明显可见,这件大象只有一对象牙,可见这件的作品并非和佛经的“六牙象”一致,相比较上一件大象比较庄严,而这件更加具有玩味。
人身穿胡服,衣服呈现长袖式样,短裙裤,同样靴子也是胡人中常见的衣着,可见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胡人。
今日讲解2 唐代击鼓人物材质为典型的和田玉质地,从熟旧的包浆和打磨可见和田玉的硬质光泽,材质带黑点状态结构,这样的用料和明清时期是不同的概念,明清玉器雕刻人物很少用到“带黑点”玉料,通常雕刻人物会剔除,或者把黑点做成“巧做”️1,纹饰工艺分析人物衣着胡服,双臂和双腿处衣袖有典型的排列状阴刻条纹作为附着装饰纹饰,这样的纹饰在之前我们讲解玉带板的胡人中,同样出现这样的纹饰特征,所以我们从工艺处就可以分析这是一件比较典型的胡人,从而这就将年代划分开了。
古玉赏析唐代玉雕图案纹饰及雕刻技法
古玉赏析唐代玉雕图案纹饰及雕刻技法隋、唐、五代的玉器,从风格和类型上看,应属于一期,唐代是主体,隋和五代是前奏和余波。
隋代的玉雕风格基本上接近前代的风格和雕刻手法,至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之后,开始出现变化,略有一些新的动向、新的尝试,但由于地方不同。
风格和手法也就各有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的统一的样式,而隋朝已匆匆夭亡了。
武汉博物馆唐代龙形玉佩可是这对下一时代唐代来说,确实起到了酝酿和发展的作用。
唐代国力最为雄厚,疆域远及西域,与波斯、天竺接触频繁,经济文化得到充分交流,文学艺术吸取了外来营养,在传统基础上又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气,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
唐代玉雕着重向写实方向发展,彻底摆脱了汉代残存的商周以来古拙遗风的程式化、图案化的影响,与同期的绘画雕塑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艺术水平大大提高,是继汉以后中国古代艺术雕琢史上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首都博物馆唐代七梁玉发冠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在类型上有所区别,此时期的礼仪、殉葬用玉数量大大减少,精品极少见到;表示等级的官服上用的组佩质量也远不如汉代,而一般随身佩带的饰物、装饰品、实用品和艺术品等却在制作上雕琢精美,数量上也大大增加,成为这一时期玉器中的主流。
故宫博物院唐代胡人奏乐纹玉带板唐代玉雕新出现的重要品种有玉带和各种新型佩饰、坠饰。
玉带也称玉銙,是镶钉有玉饰片的革带。
其玉饰片有各种形式,有方形、桃形、长方形、一端半圆(腰圆)等形状,玉带主要是由銙和铊尾两部分组成,镶在带身的饰片称作“带銙”,镶在带末端的圆首矩形玉片称作“铊尾”。
广东省博物馆唐代胡人吹笙纹玉带板唐代玉銙多为方形,也有腰圆形,边棱微微向内倾,呈面小底大状,銙面中心上凸,与边缘同高,除光素者外,大部分为浅雕技乐人、飞天、鸟兽、行龙,其中技乐人多为当时西域地区胡人形象,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外友好往来。
这些玉带板背面四角有穿孔,可以缀附在衣带上,佩带这种玉衣带是官场礼服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层统治者系腰所用,并以带板的质地、纹饰、块数不同,来表示品级的高低。
大美无言,历代玉带板赏析!
大美无言,历代玉带板赏析!宋代金镶白玉镂雕双鹿纹带板在各大博物馆,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零散古代玉饰,这些玉饰呈扁平状的方形或圆形,它们大小类似、玉质精良。
其纹饰或浮雕、或镂雕,有些还镶金嵌宝、美轮美奂,常常令观者叹为观止。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经常被笼统标注为“玉饰”的奇怪古玉,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其实,这是一种唐宋元明时期的高等级玉饰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玉带板。
上海博物馆藏元代白玉龙纹带板玉带板,又称玉带跨,是镶缀在腰带上的玉制装饰物,是古代用以彰显官阶爵位的身份标志。
最早的玉带板出现在北周时期,陕西咸阳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白玉九銙八环蹀躞带,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玉带板。
此后,玉带板一直沿用至明代。
到了清代,由于服制的改变,玉带制度废除。
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白玉九銙八环蹀躞带据考古研究显示,玉带板出土时多镶缀在革带之上,一般由十几至二十几块数量不等的扁平玉板组成,这种镶缀着玉带板的革带被称为“玉带”或“大带”。
玉带板呈扁平状,一面琢有纹饰,一面琢有穿系孔。
其形制有方形、长方形、桃形、半月形、圭形等等。
元代胡人戏狮纹玉带板唐初,高祖李渊颁布《武德律》,将官服皮质革带定为制式,并规定用不同材质配饰镶缀于革带上,以此区别官阶高低。
《新唐书》记载:“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
《唐实录》也有记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
自天子以至诸侯、公卿将相二品以上许用玉带。
天子二十四銙,诸王将相许用十三銙而加两尾焉”由此可见,唐代腰带制度非常严格,只有二、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才有资格使用玉带。
唐太宗李世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代玉带板展现出玉质精良、工艺精湛的时代风貌,是唐代社会文化和艺术成就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唐代玉带板多为方形,多采用压地隐起的雕琢工艺,还常见镶以金边,或以玉为缘,内嵌珍珠及宝石的工艺形式。
1991年,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唐代窦皦墓,就曾出土过一条“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带”。
玉器百科:玉带板
玉器百科:玉带板玉器百科:玉带板玉器—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玉带板玉带是镶玉片的革带,在服饰上用玉带,肇始于唐代。
唐代以玉带入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因而带上的玉板(称为带板)均有一定之规。
镶在带两端的圆角矩形带板叫“铊(獭)尾”,中间的方形或长方形带板叫“銙”,有的铸有孔或附环,用以悬挂物件。
唐代根据带板的数目来称带,如“十三銙带”。
唐至元玉带板唐代玉带板,銙多制成方形,其雕琢方法多采用压地隐起的方法,图案边缘用细而短的密集阴刻线整齐排列雕刻,然后自边缘向内缓缓凹下,使中部纹饰凸起,与边缘同高,再用较粗的阴刻线勾勒出轮廓,有如浅浮雕。
唐代带板一般都较厚,有的带板还镶以金边,或以玉为缘,内嵌珍珠及红、绿、兰三色宝石。
带板素面的较少,一般均为浅浮雕人物、花鸟、动物纹饰。
带板上的图案以西域胡人形象最具特色,人物高鼻深日,着装奇异。
据载,此类玉带板应属西域产品或中土仿品。
宋、辽、金、元四朝皆雕造玉带板,在此期玉雕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挎或方或矩,制作规整,四角方正,面底同大,与唐代已明显不同。
带板上雕刻的纹饰以云龙、花草、人物、鸟虫为主,尤其辽金更用具有山林情趣的自然场景入画,所刻UJ林熊鹿、花鸟鱼水风格写实,自然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代盛行的西域题材纹饰已经不见,宋代㈩现了道装人物带板。
如江西上饶南宋建炎四年(1130)赵仲湮墓出土的即是典型。
在雕刻技法上,此时期多采用深层镂雕方法来琢刻纹饰,所刻花鸟云龙,数层叠压成立体状,细部用细阴线勾勒,花草叶脉也能刻得井然有序。
带板的形制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变化,带挎除原有的方形、长方形外,新出现了桃形銙。
元代带銙还新出现了四角内凹成海棠瓢状形的。
玉人物带板唐长5厘米估价:RMB 10000—15000成交价:RMB 11000白玉雕花鸟带板宋6.8×0.7厘米估价:RMB 8000成交价:RMB 8000镂雕花鸟纹。
两朵绽放的花居于中间,花瓣饱满,花蕊竟秀,极富生机。
唐代古玉鉴定——专题2
唐代古玉鉴定——专题2各位藏友周三愉快,上周我们讲解了唐代片雕玉器,从片雕玉器部分来讲解唐代玉器,作为基础性的讲解入手,从工艺和艺术性分析,今日我们继续延续上次的玉器讲解,从片雕玉器继续开始讲本次的古玉器课题。
(一)唐代玉带板的多元化发展唐代玉带板在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继明代之前玉器作为带饰的一个辉煌时期。
我们这次讲解以陕西西安南郊出土的高质量唐代玉带板作为讲解课题。
(何家村出土玉带板示意图)从图可见,何家村出土的玉带板,材质有明显的和田白玉、和田青花玉和和田墨玉,这几种用料材质,从这几类材质可以明显的看出,唐代玉带板的制作几乎都为和田玉制作,但是材质的颜色是没有指定的要求和标准的。
️1:材质几乎为和田玉制作️2:对于材质的颜色没有要求备注:以煤精制作的玉带板,不属于玉石类(属天然矿物类),必须与墨玉明显区分开。
唐代带板(一)胡人系列以胡人纹饰表现的带板,在唐代显得极为典型,有吹笙胡人、饮酒胡人、耍鼓胡人、击鼓胡人、吹箫胡人等不同的表现方式。
此件带板就是一件较为典型的“击鼓胡人”,击鼓胡人是属于“乐妓”类胡人系列的一种,材质以地较为典型的和田玉青玉质地雕琢,带板四角内凹,以阴刻线表现胡人主体纹饰,线条和基本形制都十分的典型规整。
(二)白化灰皮的状态决定这件玉器的坑口或早期出土的地点。
古玉在入土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明显的沁,白化沁属于灰皮的一种,这件玉带板灰皮呈现“白化状态”此类白化状态通俗可理解为“石膏”或“牙膏干固”后的状态,表面没有明显的光气,出现较为闷涩的干灰皮状态。
备注:(西北地区坑口的白化状态)西北地区,土壤多呈碱性,而东部海拔低,土壤湿润肥沃并呈酸性,这些地域性的土壤、气象、水文条件不同,再加上各个坑口的保存材料和所在地点不同,致使玉器发生白化蚀变,这是鉴别点。
同样的的原理,我们再看一件距离唐代并不是很遥远的“战国玉环”同样也出土于西北地区,从图可见明显受酸性土壤侵蚀后产生较重的白僵化钙化整体。
玉带——精选推荐
⽟带所谓⽟带,通常是指⽤⽟装饰的⽪⾰制的腰带即⾰带,是古代官员品位的标志。
这种装饰⾰带⽤的⽟制品,称为“带銙(kuǎ,⾳垮)”,俗称⽟带板。
早期的⽟带是⼀种蹀躞(diéxiè,⾳碟谢)带,即⾰带上⾯缀⽟的同时⼜缀有许多勾环之类,⽤以钩挂⼩型器具或佩饰等物。
蹀躞带只有⼀根鞓(tīng,⾳厅),⼀付带扣,不⽤铊(tā,⾳它)尾。
唐代九环⼗四銙蹀躞⽟带唐代九环⼗四銙蹀躞⽟带关于⽟带的史料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由胡⼈骑⼠传⼊内陆的。
最初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连接处,重点是带钩,既有⽟质带钩,也有铜质带钩。
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鞓上只缀⽅型带銙的⽟带。
隋唐时期⽟带被定制为官服专⽤。
唐宋时期⽟带就已经盛⾏。
唐代曾有朝廷定制,规定有"⼤带制度",以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等级。
⼀品官以下佩带⼑⼦和?⽯,⽂武三品官以上佩⽟带、四、五品官佩⾦带,六、七品官佩银带。
届时的⽟带⼤多是双鞓、双扣、双铊尾的。
通常,⾰鞓上⾯套有锦缎带套,带銙即⽟带板缀在带套上。
带銙的数量多少取决于官员的级别地位。
⽟带的分类五代和宋时期,单鞓和双鞓的⽟带同时并⽤。
总的说来,从鞓、带扣和铊尾的数量来分类,⽟带可分作:单鞓、单扣、⽆铊尾;单鞓、单扣、单铊尾;双鞓、双扣、单铊尾;双鞓、双扣、双铊尾;三鞓三扣双铊尾(原来的前鞓被⼀分为⼆,三台处多⼀插接式暗带扣)等⼏种制式。
在使⽤双鞓的情况下,前鞓两端均钻有穿插扣针⽤的⼩孔,鞓的末端缀有铊尾,穿过带扣后,铊尾在后腰际垂向地⾯,取“顺下”之意。
后鞓的两端装有带扣,通常⽤⾦属制成,但是也发现过⽤⽟制成的带扣。
五代时期的⽟带,前鞓不镶⽟,后鞓缀有7块⽅形⽟板,号称“排⽅”。
宋朝⽟带,前鞓缀有2 – 6块带板,后鞓是排⽅。
⽟带的应⽤北⽅草原民族⾮常喜爱腰饰,所以在蒙古族⼊主中原之后,上层社会腰佩⽟带的风尚得到进⼀步的发扬。
辽⾦时期的⽟带已接近明制,带板数约20块左右,图案⼤多为春⽔秋⼭、猎狗、天鹅、海东青之类,雕⼯考究。
唐代玉器特点(图)
唐代玉器特点(图)
唐代玉器目前能够见到的越来越少,但在市场出现的仿品却比较多,所以在收藏过程中应该了解唐代玉器的几个关键特点。
唐代玉器一般材质都非常好,雕工细腻,中西结合的造型风格较为突出,另外抛光技术比较精细,玉的光洁度好。
一般仿品的玉材和唐代玉相比差别非常明显,色泽不柔和,有透明发亮的感觉;另外唐代玉器造型自然,十分精致,而仿品就没有什么特点,造型呆板;还有唐代玉器经过多道工序,将杂质去掉,玉面十分匀净、柔滑;而仿品的玉质就显得粗一些,表面的匀净和光滑度都不及真品。
唐代玉器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开拓西域,使得新疆和田玉大量地输入内陆,因此,唐代玉器材料以和田玉为主。
唐代玉器,生产数量虽然不多,但在质量上均是精雕细琢,其品种和艺术风格上都有新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点。
器形以装饰用玉和生活实用器具为主,玉佩一改战国及汉代佩玉的组合形式,出现了头部装饰玉步摇。
玉步摇由金、银、铜等金属嵌玉而成,是唐代特有的。
另外,出现了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飞天以及新器形玉带板。
唐代玉器装饰纹样方面多姿多彩,首次出现了植物纹图案,常见的有各类花卉瓜果,并且出现了飞禽走兽、人物纹饰等,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最重要的特点是在花、鸟、兽等器物边缘饰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唐代玉器在继承传统玉雕的基础上同时吸收了中亚等地区的艺术,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玉雕风格。
另外,还有唐代独有的胡人形象,胡人无冠,卷发,深目高鼻,穿紧身窄袖长衣,足着长筒靴,或翩翩起舞,或手执奇珍异宝跪地敬献,或弹奏各式乐器,或舞狮,或呈杂耍状,是当时唐与西域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
中国灿烂玉文化—大美唐代玉器
中国灿烂玉文化—大美唐代玉器唐代白玉舞伎纹玉带唐代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开拓西域,畅通丝绸之路,和田玉料源源内输,玉器制作在秦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出现了新的高峰。
玉器与当时其他工艺品一样,渗透着一种青春活力,不论器物大小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出土与传世的玉器皆能证明。
唐代玉佩饰品豪华尊贵,是等级身份的标志。
玉絝带是在鞓(皮革带)上镶嵌玉方形絝与铊尾,絝有金、银、铜、玉之别。
等级不同质地也不同。
带絝上的絝数量与纹饰也有差异。
当时絝带制度是极严格的,以玉絝为最高贵。
《新唐书·车服志》载:“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絝十三。
绯为四品之服,金带絝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絝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絝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瑜石带,絝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絝七。
”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山门口村的唐代窖藏与西郊三桥镇南出土多件玉带絝,为我们了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咸阳北周若干云墓出土一条白玉蹀躞带,由玉扣、玉絝、玉环、玉铊尾、鞓等组成。
唐代玉带絝的玉多数来自新疆和田,有的在西域雕刻为成品后送到长安。
晋祠博物馆唐代鸟形玉佩《旧唐书》卷198记载:“其国出美玉,俗多机巧……贞观六年(632年)遣使献玉带”。
又《新唐书》卷221载:“初,德宗(780——805年)即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官西求玉,于于田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带絝三百、簪四十……”于田出玉带絝,其中一次多达三百枚,可知所雕的胡人应是当地人物的歌舞形象。
隋唐时期,达官贵人身着佩玉,尊卑有序。
《隋书·礼仪表七》记天子白玉,太子瑜玉,王玄玉,自公以下皆苍玉等。
唐代沿用,咸阳底张湾北周王士良与董氏墓出土玉环1件、玉璜2件、玉佩4件、佩饰1件,应是一组玉佩饰,这组玉佩均为扁平片状,有梯形、半月形、云头形等。
江西南昌市出土一组南朝时期云头形玉佩,西安市北朝晚期墓出土一组玉佩,它们的造型相似。
陕西礼泉县兴隆村唐越王李贞墓出土玉佩6件,2件大,为上窄下宽,上饰云形边,两侧连弧形,底边平直,上有一孔,另一大件作云头形,上下两边各有一也,另外4小件有璜形与云头形,上下两边各一孔,另外4小件有璜形与云头形,为一组佩饰,青玉,光素无纹,与王士良墓出土的玉佩相近似。
浪漫包容:隋唐五代的玉器!
浪漫包容:隋唐五代的玉器!唐代云龙纹玉璧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大强盛帝国。
这一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国富民强。
此时东西方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与观念。
这也反映在玉文化的发展上。
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隋唐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
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肖生玉有立人、双鹿、寿带、凤等,都受到当代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影响。
此时玉器加工技艺已趋成熟,砣法简练遒劲,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尤其是立体肖生形象的肌肉转折处理能收到天然得体的良好效果。
在这个时期已普遍采用产自西域的和田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玉属”。
和田玉温润晶莹的特性在各种玉雕人像、动物造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使形象美与玉材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提高了玉器的艺术性和鉴赏性。
隋至盛唐玉器,不论是简练还是精琢,其处理都恰到好处,均可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唐代胡人奏乐玉带板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有代表作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
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金扣玉杯晚唐及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再度出现分裂,战乱频频,民不聊生,社会经济严重萧条,玉文化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后建立隋朝(581-618年)。
隋代时间跨度很短,玉器事业未及发展,因此,出土及传世品均少见。
唐代七梁玉发冠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唐朝(618-907年)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强大帝国。
多种物质文化如陶瓷器、金银器、铜镜、璧画等,均极为昌盛。
唐代古玉鉴定
唐代古玉鉴定今日我们继续讲解一下古玉器中的一个特殊年代,就是唐代,继战汉之后古玉器的一个崭新时代,这个时代我们称之为“中古”,唐代玉器在中古玉器中,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开端,这个开端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大,是历史上的重点部分,但是由于唐代玉器出土的少,在玉器的历史中可谓昙花一现.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上承隋朝下启五代十国的朝代,是由李渊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朝自建国共历21帝,统治289年,其间,武则天在690年以周代唐,15年后恢复唐朝国号。
初期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创了万邦来朝的盛况。
我们这次讲解分为几个部分️1:唐代片雕装饰形玉器️2:唐代圆雕类玉器青玉花鸟纹钗唐这是一件比较典型的唐代片雕装饰类玉器,也就是唐代贵族金钗的钗头部位,由于出土坑口的原因,在墓穴中金属部位已经腐化,出土时只保存头部的白玉镶嵌玉器。
️1,用料及纹饰的分析材质洁白,出土后表面呈现明显的浅灰皮状态,以镂空工艺雕琢花卉与凤鸟纹图案,且纹饰线条内可见明显的黄色描金纹饰。
“纹饰线条处放大后有描金工艺”放大的图片可见片琢玉器纹饰处有明显的描金工艺,出土后依然可见金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件片雕作品的使用者一定地位尊贵,可联想出当年富贵奢侈的状态2️,细阴线与粗阴线的组合纹饰辨别唐代的片雕玉器,通常有两个工艺线条构成,一个是“粗阴线”一个是“细阴线”,这两种线条通常以极为犀利明快的线条表现,整体雕琢后的玉器工艺精美,极具有金银器的錾刻工质感。
“红色的附着沁”材质边缘处可见明显的红色附着沁,沁色似桃花一样娇艳,点缀于玉器边缘处,唐代出土的薄片雕玉器,通常会出现此类红色的附着沁,应该为唐代贵族妇女在下葬时其丝织品和胭脂水粉类物质在墓穴中由于湿润的空气和腐烂挥发,以至于玉器受其色泽侵泡受沁。
以上这件是我们今日的第一件讲解玉器,下面我们开始第二件讲解“唐玉镂空雕牡丹纹环”花大色艳,雍容华贵的牡丹于唐代受到推崇,可谓恰逢其时,特别是在唐代贞观之治后,整个社会政治安定,经济发达,物质丰裕,甚至在安史之乱后,整个唐代社会仍然处于相对繁荣昌盛的阶段。
唐代胡人玉带板(异域风情)
唐代胡人玉带板(异域风情)玉带板呈扁平状,一面琢有纹饰,一面琢有穿系孔。
其形制有方形、长方形、桃形、半月形、圭形等。
纹饰除光素者外,大部分为浅浮雕乐伎、鸟兽、行龙、花卉。
玉带板的制作始于唐,终于明。
在唐以前有金属带饰,但迄今未见玉带饰。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得知,玉带板出土时结缀在革带上(即皮带)。
这种结缀着玉带板的革带被称为“玉带”或“大带’心。
图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胡人玉带板玉带由銙和铊尾两部分组成, 銙为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等形状;铊尾(也叫獭尾)为一头半圆、一头平直的圭形, 銙和铊尾统称为带板。
玉带是古代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对其的形制和用数以及佩者的身份均有规定。
《唐实录》载:“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三铐;四品金带十一銙;五品十銙;六品以犀带、九銙;七品银带;八品、九品石并八銙;庶人六銙、铜铁带。
”《明史?舆服三》载:“文武官常服,洪武详定。
凡常朝视者,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
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银花,四品素金……”据此可知,玉带是封建社会后期上层统治者系腰所用,带上带板的质地、用数、纹饰是区别官阶高下的标志,佩用玉带板者地位最高。
图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胡人玉带板唐代是中国文明史中一个辉煌的时代,玉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兼收并蓄,融合外来文化之长,创造出一幅全新的面貌。
玉带板是此时玉雕工艺中出现的新品种,也是玉器从礼玉向世俗化转换的产物。
带板上的图案以西域胡人形象最具特色,人物高鼻深日,着装奇异。
玉带板上所饰胡人形象,在唐代很流行,常见的还有多种奏乐胡人纹饰,反映了唐王朝与西南亚各国的密切往来和文化交流。
图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胡人玉带板我们所见的最早的玉带板是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玉带板,上面琢有精美的纹饰。
其中最佳的一套雕饰胡人,共16块,计有正方形4块、半圆形10块、圭形2块。
长或直径均在3.5厘米一4.5厘米之间。
带板的正面皆以浅浮雕加饰阴线琢刻奏乐胡人形象。
揭秘!古人的腰带上为何镶玉?“衣冠禽兽”曾是赞语
揭秘!古人的腰带上为何镶玉?“衣冠禽兽”曾是赞语在一些古装戏里,经常能看到古人穿着华丽的官服,搭配着精美的腰带。
而在腰带上,装饰着玉器,不仅美观好看,还能彰显身份和地位。
这些装饰在腰带上的玉器,叫做玉带板。
近日,收藏爱好者付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精心保存的多个玉带板。
玉带板,是古人腰带上装饰的玉器。
玉带的等级制度始于唐代在付先生展示的这些玉器中,有几块板状的玉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些玉器尺寸都不大,多为方形,有的还带有扣环。
特别是有一对玉器,从造型上看,特别像现代人的皮带扣。
“这些其实就是古人的'皮带扣’,叫做玉带板,是古人腰带上装饰的玉器。
”付先生介绍,这些搭配在腰带上的玉器饰品,大多呈扁平状的方形或圆形,有的还镶金嵌宝。
那么,古人是从何时开始,在腰带上装饰玉器的呢?付先生介绍,在唐初,高祖李渊颁布《武德律》。
据《唐实录》记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
”也就是说,玉带的等级制度始于唐代。
在唐代,官员的服饰的特点是穿长衫,所以腰间要用革带束住,在腰带上装饰玉带板,即是装饰品,又是实用品,同时还代表佩带者的官职,是显示权位尊卑的象征。
付先生展示了一块晚唐时期的萱草兔纹青玉带板。
记者看到,这块玉带板为方形,上面雕琢着一只兔子。
从雕琢手法上看,这件玉带板借鉴传统中国画白描单勾技法,运用阴线刻画动物。
“阴线琢刻得刀工遒劲,线条流畅飘逸,根根见底,排列密集有序,一丝不乱。
”付先生介绍。
元代玉带板更有生活情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玉带板的形制也在发生变化。
到了元代,玉带板除了原有的方形、长方形,还出现了桃形。
付先生珍藏的玉器中,就有一块元代的青玉带板。
记者看到,这块玉带板镂雕着松下仙女的图案,宽7.3厘米、高5.8厘米、厚0.7厘米,是一件立体镂空拉丝工艺玉雕精品。
从镂刻的图案上看,由于元代统治阶级追求草原民族粗旷的风格,工匠以简约的技法为主,刻画出一幅阆苑闲居图:在跌宕的山崖下,古松劲挺,枝干虬结,苍针茂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玉带浅论
作者:张勇谢晋一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02期
【摘要】《唐实录》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
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
”玉带在唐代才正式出现于职官的冠服制度中,成为朝廷礼仪用带,文献中多有关于当时朝廷对玉带使用制度规定及其具体使用的记载。
本文将从玉带使用方式、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玉带本身艺术等方面,对唐代玉带的社会地位作以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唐代玉带用銙制度艺术特色
在我们国家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整个封建历史王朝中有着极其特别的地位。
唐朝是一个思想文化大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文艺作品大繁荣的时期,不仅产生出很多优秀的大家和作品,而且还注重加强与外来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把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相互融合。
在这一时期里,玉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要变化,和之前朝代中的面貌截然不同,富含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充沛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长远角度来看,唐朝的玉器发展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为整个玉器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古代官场,官服上的玉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表明官员的级别高低和官职大小,同时也是当时人物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
因此,玉带的材质、纹饰和用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官阶不一样,佩戴的玉带也就不一样。
研究表明,在这其中佩戴玉带板者地位最高。
一、玉带板的使用方式
玉带,是我国古人所使用的一种装饰玉腰带,从出土的玉带看,一条完整的玉带是由鞓、銙(也称带板)、铊尾三部分组成。
鞓,即革带,分两节,为唐宋时期革带的一般形制。
镶在带两端的圆角矩形带板叫“铊尾”,即为鞓端的饰物,起初的用途是用来保护鞓端的,渐渐演变为玉带上不可缺少的装饰之物。
中间的方形或长方形嵌或缝缀与革带之上的玉片,叫“銙”。
带銙,是指附在革带上的玉饰片。
玉料常以白玉为主,形制多呈长方形、方形和桃形,是玉器中一个特殊的品种,有的铸有孔或附环,用以悬挂物件,有方形、拱圆形、附环銙、带眼銙等。
纹饰除光素者外,大部分为浅浮雕乐伎、鸟兽、行龙、花卉。
铊尾(也叫獭尾)为一头半圆、一头平直的圭形。
这些装饰于玉带上的饰件称为玉带饰,既有实用功能,也有装饰功能,同时又能表明佩戴者的身份。
目前,我国出土最早的玉带是1988年于陕西咸阳市底张湾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八环蹀躞玉带。
唐代时形成了严格的玉带制度,一直到明代玉带都是官职身份、地位高低的标志之物。
二、唐代首创玉带用銙制度
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玉带作为级别很高的朝廷用玉出现,在正式的冠服制度体系中具有等级、礼仪功能。
玉带既是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古代高级职官身份的标志
物。
唐代开创了按官级高低佩带的玉器服饰玉带銙,富有时代特征,以玉带入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形成了严格的用銙制度。
只有皇帝、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玉銙,玉带上銙的数量、质地、纹饰等规制严谨,銙数从7~13块不等,等级愈高,銙数也愈多,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首创,是中国古代礼仪玉器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唐代玉带的使用,与官阶、身份的等级需要相符合,这也说明玉梁宝钿带比金梁宝钿带等级更高更为尊贵。
玉带是封建社会后期上层统治者系腰所用,带上带板的质地、用数、纹饰是区别官阶高下的标志,佩用玉带板者地位最高。
带銙的颜色由紫色向其它颜色递变,紫色位阶最高,故以紫色位至尊。
带銙以玉为最高,依次为金、银、铜、铁。
所用玉带銙的节数有严格规定,据官爵的高下,由13块至7块,尊卑有变,其形制有方形、长方形、桃形、半月形、圭形等。
佩戴玉带的相关规定和一系列繁复的制度充分表明了在封建王朝里,等级和权力观念的流行与严格。
从此之后,不论是紧随唐代的五代、十国,还是之后的宋元明清,都基本上沿袭了这一官服上的等级制度。
三、唐代玉带的艺术特色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史料证据表明,唐代玉带的制作也显得与众不同。
相较于以往的制作工艺,唐代直接采用减地法,即平面隐起做工。
而没有采用平雕,同样对浅层次的浮雕技术也进行了摒弃。
唐代的制作工艺还表现在器表周边不加装饰这一特点上,只是由边沿向内琢成斜坡,从而进一步显露出浮雕工艺的图像化轮廓色彩。
这一时期出土和传世的玉銙中,所雕人物在艺术处理上取凹减隐起,注意把握大面的转折,以较粗的阴刻线饰细部,突出了人物的神韵,有着鲜明的雕塑风格,用以表达人物绸缎服饰的衣褶纹方面,长短线条运用得非常得体。
玉带板多呈扁平状,一面琢有纹饰,一面琢有穿系孔。
从各地零散出土和传世的唐朝带板来看,唐代玉带纹饰除光素者外,所琢纹饰多以番人形象为主。
如番人进宝、执凤头壶、持杯、弹琵琶、乐舞、吹奏、击鼓等等,但也有少量鸟兽纹等,比如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狮纹白玉带(如下文)。
四、唐代玉带銙艺术赏析
1.唐代狮纹白玉带銙
传世的唐代带板极少,完整玉带銙更为罕见。
这一完整的玉带銙,是由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该条唐代狮纹白玉带銙由十三枚方形玉带板、两枚圭形尾及带扣组成,共十六枚,十三銙。
这种形制符合唐代玉带十三銙的用玉制度。
出土的时候,盛放带銙的银盒上有毛笔书写的“碾文白玉纯方胯一具”和“一十六事并玦”。
这些带跨上的纹饰是碾琢出来的。
唐代带銙以素面居多,有纹饰的带銙极为罕见。
这条带銙上面蹍琢有狮子纹饰,设计别具匠心,有俯卧的也有行走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2.唐代玉饮酒胡人纹带板
故宫博物院藏的唐代玉饮酒胡人纹带板,长4.5厘米,宽4.1厘米,厚0.8厘米,白玉,近似正方形,略厚,中部琢一胡人坐于毯上,项下缀饰物,左手扶膝,右手举杯,一长帛在脑后飘舞,两端从腋下穿过。
雕刻技法首次采用了高低不同雕刻,阴线陪衬,四面显斜坡状的透视雕法,这种雕刻技法历代皆无为其独有的。
从而使画面清晰美观,且具透视感,增添了人物的神态和活力。
唐代玉带玉料精美,种类多样,工艺精湛,内涵丰富,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相互结合,不仅形成了我国官服带制史上的首创之举—用玉带的形式象征官位及其权力,并使官员带制形成定制,而且在玉带的造型、雕琢技艺、工艺造型、题材等方面对此后的金、元、明等时代的玉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唐在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在玉带制作中进行不断创新,这种传统与流变相互结合,显示出大唐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创新性和融合性,这些文化成果在唐代玉带上的反映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杨伯达. 中国玉器全集(下)[M].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
[2]杨伯达. 古玉史论[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3]李砚祖. 装饰之道[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