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未成年犯罪的特征
法律知识:未成年犯罪的处理程序
法律知识:未成年犯罪的处理程序第一部分:未成年犯罪的定义和特点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员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
未成年犯罪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责任能力:未成年人由于年龄较小,智力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育,其法律责任能力较成年人较低。
2.心理特点:未成年人通常心理较为单纯,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社会环境: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往往对其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未成年犯罪的处理程序1.立案阶段当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被发现后,警方将立即进行立案调查。
在立案调查过程中,警方需全面了解案件相关情况,包括案发时间、地点、目击证人等,同时要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询问调查,了解其犯罪动机、手段和社会背景等。
2.司法审查一旦案件立案后,司法机关将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司法审查。
在审查过程中,法庭将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测试和社会调查,全面评估其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危害性,同时了解其家庭、学校情况及社会关系,为后续的处理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
3.教育矫正对于轻微的未成年犯罪行为,司法机关通常会将其纳入教育矫正体系中进行矫正和教育。
教育矫正主要包括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律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规范培训等,帮助其认识错误,改正行为,并重新融入社会。
4.家庭调解对于一些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司法机关会采取家庭调解的方式。
家庭调解主要是通过法官或专业人士对家庭进行全面调查和协调,帮助家庭解决内部矛盾,化解犯罪行为的根源。
5.保护措施在处理未成年犯罪的过程中,司法机关会优先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环境。
必要时,法庭会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保护措施,确保其在监管过程中得到必要的保护和服务。
第三部分:未成年犯罪的法律保障1.法定法庭依法处理未成年犯罪案件的法庭应当是民事依据普通审判程序的传统法院。
公安部门、司法部门仍然可以依法对被监护未成年人实施管教、管制等。
2.受害人保护与其他犯罪案件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受害人保护问题更为重要。
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认识
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认识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龄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个体在法律上犯下的违法行为。
这种现象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其特点,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未成年人犯罪。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之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未成年人通常生活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重要环境中。
如果家庭关系紧张、缺乏监护和支持,或者学校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管理,那么未成年人的犯罪风险大大增加。
因此,改善社会环境,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至关重要。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之二是自我控制能力的欠缺。
正是因为这个群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尚未成熟,他们对于长远利益和后果的认知可能不足,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诱惑。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他们的自我控制和价值观的养成,培养他们正确的判断力和行为规范。
再次,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之三是信息获取渠道的广泛和多样化。
未成年人善于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其他技术手段获取各种信息。
如果未成年人接触到不健康的、负面的信息,如暴力、色情内容等,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教育和安全宣传,引导他们利用互联网获取正能量的信息。
最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之四是易感性较强。
未成年人常常缺乏足够的对抗诱惑的能力,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而犯错。
因此,建立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加强学校和社区的交流合作,可以帮助未成年人摆脱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我们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首先,家庭和学校要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健康稳定的环境,提供充足的关爱和监护。
其次,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培养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
此外,宣传媒体和网络平台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减少不健康信息的传播,提供丰富多元的正面内容。
最后,社区和社会组织要密切合作,共同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总之,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
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加强教育引导、优化信息传播和加强社区合作,我们可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岁的个体在法律上犯下的违法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会、心理和法律等方面。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预防和减少这一问题。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之一是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社会存在大量的贫困、失业、家庭破裂、暴力等问题,未成年人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支持,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
此外,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还表现在法律责任的不充分。
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4岁,相对较低。
一些未成年人因为对法律的不了解或对未来后果缺乏清晰认识,容易以为自己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犯罪。
对此,需要积极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使其对犯罪行为及其后果有足够的认识。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对策可以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首先是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承担起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责任,并与学校、社区合作,形成整体的教育力量。
其次是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同时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外,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计划,如增加执法力度、加强未成年人社会复工和社会融入等,全面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对策。
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应相互合作,共同努力,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加强教育和心理支持,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率。
浅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浅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成上升趋势,每年有数千名未成年罪犯被收监关押改造。
未成年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对于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是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大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步上升,除具有犯罪成员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方式团伙化、作案方式成人化的特点外,又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这表明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具体表现为:(一)闲散未成年人群体违法犯罪凸显。
近三年来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闲散未成年人占87.5%,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
(二)未成年人犯罪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
未成年人渴望友情、乐于合群,容易相互影响,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共同作案,形成共同犯罪。
近三年来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的案件占犯罪总数的76.4%。
少年团伙犯罪中,有些属于一般性结伙犯罪,一旦团伙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一种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
(三)侵犯财产犯罪严重。
近三年来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抢劫占35.3%;盗窃占17.6%。
(四)因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上升。
近三年来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因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23.4%。
(五)校园暴力犯罪化。
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只是勾结社会上的人才能作为,而目前大多数在校生进行独立性犯罪,存在的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抢劫在校学生的钱财;二是团伙型向近似黑社会型发展;三是早恋而引发的矛盾导致的暴力伤害。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刑事政策适用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刑事政策适用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刑事政策适用问题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常见而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了解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以及对未成年人罪犯的刑事政策适用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相对于成年人犯罪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年龄特点: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个体,他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与成年人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也是为什么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
2. 知觉特点:未成年人对于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容易受周围环境和同伴影响。
未成年人的独特的认知特点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犯罪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与成年人犯罪有所差异。
未成年人更容易涉及到涉毒犯罪、抢劫、盗窃、欺诈、寻衅滋事等与生活环境相关的犯罪类型。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不和睦、父母缺乏教育能力或者家庭经济困难等,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导致犯罪行为的形成。
2. 教育问题:教育是塑造未成年人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如果教育质量不高、教育手段不当或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如果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诱惑和影响。
此外,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等也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增加。
三、对未成年人罪犯的刑事政策适用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罪犯的刑事政策适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做法,但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国家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界定。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越来越多,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从司法实践中总结有:共同作案性、偶发性、野蛮型、反复性、报复性和模仿性。
以下,赢了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一、共同作案性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以相同地域为基础,纠合在一起,共同作案。
在纠合过程中,为了争强好胜而在团伙中争当霸主,常常象滚雪球一样结合成更大的团伙,以壮大势力。
这样,可以互相壮胆,在“人多势众”的心理支配下,犯罪过程中反映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理智无法控制行为,其犯罪一旦得逞,便紧接着再干。
为何会出现这种纠合性呢?主要是由于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时期,喜欢交际,乐于结群,一旦受坏人和外界不良因素引诱,在人多势众、互相壮胆的情况下,作起案来胆大妄为。
二、偶发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成年人违法犯罪相比,他们的动机往往比较简单,有时甚至表示出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某种奇特的变态心理。
他们的犯罪,一般来说,较少预谋、策划,常常是在外界的影响下,或者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犯罪的偶发性还表现在有的未成年人平时表现还比较好,会在某种情况下,突然犯罪。
未成年人这种偶发性犯罪现象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不开的。
未成年人发育期,身体增长速度快,生理能量代谢率大,性的生理冲击力强,但是,他们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因此具有较大冲动性,容易干出意料之外的犯罪行为。
三、野蛮性野蛮性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表现特征。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特点遇事好冲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一切的去行动。
如果这种特点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表扬,则是一种上进的动力,但如果用在违法犯罪上,则又成为一种破坏力。
有一些未成年人年龄虽小,但作恶犯罪却肆无忌惮,气焰嚣张,动不动就以“是不是给你放放血”,“不要喊,否则就要你一只耳朵”等相恐吓,以拳打脚踢、刀戳、捆绑等手段,侵犯人权,抢劫钱财。
四、反复性由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青年人触犯刑律的犯罪。
未成年人因其生理、心理等自身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之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极易受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总体呈上升态势,犯罪数量增多,案情日趋复杂,恶性案件突出,因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热点问题。
本文仅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方面浅显地做以探讨,意在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保护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减少未成年犯罪的发生。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一)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
绝大部分的未成年罪犯文化水平较低,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显著。
他们多数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过早离开学校,离开有益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再加上缺乏家庭的正确引导,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外界诱惑下就胆大妄为,做出令人吃惊的犯罪行为。
同时,还保留一定的同情心,良心未泯,犯罪过程中心理冲突激烈,既想达到个人欲望,又对受害者有一定的同情心理,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较为普遍,表现在伤害案件中作案者冲动作案后往往积极对被害人施救。
(二)作案动机比较单纯,具有突发性和盲目性。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多数的作案动机和目地都十分单纯,如聚众斗殴,就是为了泄愤;抢劫,盗窃财物就是为了占有财物,案情较简单。
在各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许多未成年人的犯意都是临时产生的,没有经过精心策划,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绝大多数犯罪都是临时起意盲目而为,往往因一句话,一件小事就可能诱发犯罪,在作案时通常无明确分工,主次难分,且大多数是共同犯罪、共同分赃、共同挥霍。
(三)未成年人结伙作案参与共同犯罪居多。
未成年人喜欢结交朋友,盲目随从,容易拉帮结派,有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监管,长期吃住在一起,形成较固定的团伙,为维持小团伙的“生活”往往团伙作案;另外过早辍学到城市打工的青少年,也成为新的犯罪高发人群,他们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联系到一起,羡慕城市高消费生活,却不肯踏踏实实靠劳动致富,在一些惯犯的引诱下,共同实施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妄图一夜暴富。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探讨,分析了社会环境因素和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也介绍了教育机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
结论部分强调了加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建立健全的社会预防体系,共同努力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率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关爱未成年人的成长,并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这些举措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预防、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法律意识、家庭关爱、预防体系、减少犯罪率。
1. 引言1.1 犯罪现象的普遍性犯罪现象的普遍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犯罪现象。
犯罪是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犯罪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直接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犯罪现象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普遍性。
据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更加突出。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危害了未成年人自身的成长和健康,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往往更加令人震惊和无法接受,这也使得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为了有效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必须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1.2 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这种犯罪行为对未成年人自身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体现在其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全的能力上。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可能导致暴力事件、盗窃行为和其他形式的犯罪活动,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和威胁。
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还表现在其对未成年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上。
从刑法角度解读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处理方法
从刑法角度解读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处理方法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从刑法角度来解读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处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1 法律认定的年龄界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是基于对未成年人心智发展的认识,认为在14周岁之前,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判断能力较差,难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2 犯罪动机的多样性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更加复杂多样。
除了传统的经济利益驱动,未成年人犯罪还可能受到家庭环境、同伴影响、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未成年人的行为。
1.3 犯罪手段的低成本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手段的低成本化越来越明显。
例如,网络犯罪、手机诈骗等方式,不仅容易实施,而且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
这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方法2.1 教育与预防为主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以教育和预防为主要手段。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观。
2.2 刑事责任的适用与限制尽管未成年人在法律上不负刑事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其行为已经达到一定的严重性,可以适用刑事责任。
这需要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等因素,以确保对未成年人的处罚既能起到震慑作用,又能保护其合法权益。
2.3 社会帮扶与康复对于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社会帮扶和康复机会。
通过心理辅导、职业培训、社会关爱等方式,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改变错误的行为模式,重建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2.4 多部门合作与协调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多部门的合作与协调。
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司法机关等各方应当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目标。
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
首先,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不完善是其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未成年人的大脑和心理都还处于发育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
这导致了他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难以正确而理性地做出决策,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因此,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往往缺乏预见性和后果意识,更易被动情绪和冲动驱使,容易陷入短视和盲从的行为。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性和环境性特征也十分明显。
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们所接触到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家庭不和谐、缺乏监护、缺乏教育和关爱等因素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当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易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此外,社交圈的选择和同伴影响也会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未成年人往往容易受到同伴的认同和影响,如果身边的朋友圈涉足犯罪活动,他们也很容易跟随而犯罪。
第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表现出冲动性和自制力不足。
在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中,冲动性是一种常见的表现。
他们常常因为不能正确地察觉和理解后果而倾向于攀附冲动的行为。
这种冲动性会导致他们在犯罪前不经深思熟虑,忽视自己所犯行为的严重性和后果。
此外,未成年人的自制能力也相对较弱。
对于一些生理、心理的需求和冲动,他们难以控制,容易在欲望的驱使下进行犯罪行为。
最后,未成年人犯罪的可塑性和可改变性是其重要特征。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往往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他们的行为还不完全成型。
因此,在面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不应仅从惩罚的角度出发,而应更注重引导、教育和改造。
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教育和家庭等多种手段进行纠正和预防,从而减少这一群体的犯罪率。
未成年犯罪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恶劣性。
当前,未成年人的犯罪中暴力倾向较为明显,犯罪情节趋于恶劣。
2.突发性。
由于未成年人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
一般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一时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3.连续性。
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有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产生连续性犯罪。
4.临时组合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结合,时聚时散,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种偶然性的结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5.低龄化。
犯罪未成年人的生理年龄日趋呈低龄化。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育提前。
在不良社会环境影响下,未成年人犯罪也不断趋向低龄。
6.成熟化。
当前,众多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反映出了其作案手段的高智商化和其反侦察手段的老练化。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1.加强家庭教育,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父母应当重视巩固家庭结构,做到尊老爱幼,为儿女做好榜样,维护家庭的稳定。
要改善父母同子女的关系。
父母与子女间应当相互尊重,经常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要强化家庭管理。
父母应当注重科学的家庭管理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时应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要严慈得当,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2.在学校开展法制、道德和心理教育。
应当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组织未成年的学生认真学习相关法律,从思想根源上预防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
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当开展心理、生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针对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与指导,帮助未成年人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克服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生理障碍。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某区针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的情况,结合该院2011年-2012年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提出预防建议。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两抢一盗”侵财型犯罪案件比例高。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沾染上抽烟、喝酒、上网等不良习好,为满足个人消费欲望,容易实施侵财性犯罪。
近两年,该院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5件101人,其中“两抢一盗”案件32件74人,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和人数58.19%和73.27%。
2.共同犯罪案件比例高。
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单独作案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加之未成年人自我控制力差等原因极易结伙作案。
该院办理的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中共同犯罪的有94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93.07%。
3.犯罪主体文化水平低、自食其力能力不足。
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其中系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93人,占未成年犯罪总人数92.08%,因自身文化程度较低,自食其力的能力不足,为了贪图享受而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4.侵害对象、作案区域相对固定。
由于未成年人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多选择学生等作为其犯罪侵害的对象,以学校为中心所辐射的周边网吧,以及通往学校的道路、城郊结合部等地点作案。
如该院2012年办理姚某、宋某、乔某抢劫案,三名被告人多次在晚上以翻围墙、爬窗户的方式进入某镇初级中学男生宿舍,或者在校园周边采取殴打、搜身及威胁的方法,抢劫20余名学生200余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一)家庭原因1.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
一般而言,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关爱和管教,容易导致未成年心理扭曲和个性畸形,在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因而走向犯罪。
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的涉罪未成年人有3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31.68%。
如,2012年5月,16岁的王某盗窃一案中,由于母亲过早去世,从小形成了一种自卑、自闭的心理,其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疏于管教,因此导致其上网成瘾,当缺钱上网时便产生了偷盗的想法,进而走向了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改造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是年龄较小。
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未成熟,对于行为后果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意识有限。
他们通常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冲动和冒险心理比较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诱导和压力的影响。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还在于心理方面的问题。
犯罪行为常常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如自卑感、逆反心理、受虐待等。
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学业压力过大、家庭关系不和睦、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他们的犯罪行为。
再次,未成年人犯罪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贫困、失业、家庭问题和教育资源不足等社会问题,使得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增加。
此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新的犯罪机会和挑战。
对于未成年人的改造,重点应放在教育和心理辅导上。
首先,教育是未成年人改造的关键。
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意识。
此外,家庭教育也很关键,家长应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
其次,心理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改造手段。
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逆反等,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进行指导。
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心理测试、访谈和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未成年人理解自己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
另外,社会帮助也是改造未成年人的重要环节。
社会应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际关系,减少他们再次犯罪的风险。
社会可以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机会、文化娱乐等方式,激发未成年人的积极能量。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年龄、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改造未成年人的重点在于教育、心理辅导和社会帮助。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手段,才能帮助未成年人摆脱犯罪的阴影,重新融入社会。
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1、犯罪年龄趋向低年龄化。
据联合国禁毒和预防犯罪办公室编发的一份材料显示,世界各国未成年人年龄界限多呈下降趋势,如俄罗斯为14--17岁,加拿大为12--17岁,美国为10--17岁。
2、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
3、团伙犯罪现象严重。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不可轻视的特点,团伙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无疑更大。
4、少女犯罪率大副度增加。
未成年女性犯罪从种类上看,主要是性犯罪、杀人、诈骗、拐卖人口等。
5、智能化犯罪增多。
计算机的普及发展,也使未成年人利用计算机盗窃、诈骗、贪污等智能犯罪增加。
6、未成年人吸毒问题严重。
7、在校学生犯罪人数显著增多。
未成年年犯罪二、未成年人犯罪适用无期徒刑吗未成年人犯罪的,结合具体的犯罪情节与实际构成的罪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
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
三、未成年犯罪两种情况(一)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
具体包括两种情况。
1、是刑法规定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这个年龄段的少年,一般说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能够辨别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的行为。
因此,刑法仅仅要求他们对少数几种容易识别的社会危害性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除此之外,不承担其他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2、是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
已满16周岁的人,体力和智力已有相当的发展,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已经有了完全的辨认能力,对自己的行为也有了完全的控制能力,因此,应当对自己实施的一切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青少年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
而青少年又处于生理和心理巨变的时期,特别是初中学生,叛逆心强,引导好了,可以走上正路,引导不好,容易出现品德和行为偏差,甚至走上违法和犯罪的道路。
近年来,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严峻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作为中学的政治教师,深知责任重大,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健康成长。
就深入地分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而可行的防治措施。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综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刑法》等的理解,“未成年人犯罪”是个相对特殊的概念,即指我国未满18周岁的公民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那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如何呢?总的情况是近年来出现数量上升,危害严重化的趋势。
现阶段突出地表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特点: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特征1.男性占绝大多数,女性趋升。
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成员的性别上看,男性占98%;女性占2%,但近年来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从2007年4月-2010年4月,登丰市人民法院统计,未成年人女性犯罪增加了85.7%。
两性作案在类型上略有区别,男性作案人员在抢劫,强奸案中比较突出,而女性作案人员在伤害,杀人及性犯罪中比较突出。
这说明在女性解放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
2.低龄化的趋势明显。
随着我国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也越来越快。
生理“早熟”与心理“相对晚熟”之间的矛盾,加上各种媒体、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日趋低龄化,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体低龄化的趋势尤为突出,一般是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17岁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峰年龄,18岁以后成为违法犯罪的主力军。
浅探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及防范对策
浅探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及防范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逐渐严重起来。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十分显著,如何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值得我们深思。
未成年人犯罪特征1. 年龄小,教育程度低未成年人还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中,一般年龄在18岁以下,智力、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均处于发展阶段。
大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程度不高,对外界的信息接触少,对于社会和法律的认识也较不清晰。
2. 家庭环境不稳定未成年人犯罪中很大比例与家庭环境不稳定有关,例如缺乏家庭温暖,家庭成员分居,父母离异,亲人离开,家庭成员年龄差距大等等。
这些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各种问题和青少年犯罪。
3. 生活和社会经验不足未成年人对生活和社会经验缺乏,与成人相比,思维方式较为单纯、想象力较强、好奇心重、急功近利等特点,这些都非常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影响。
4. 社交圈子和文化氛围不良未成年人主要活跃在学校和社区,大部分未成年人的社交圈子受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极大。
在有些社区,社交圈子的恶劣环境和不良氛围,很容易让未成年人接触到各种犯罪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未成年人犯罪防范对策1. 坚持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极大,家长应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强化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关心、教育和引导,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2.鼓励未成年人广泛接触并参与社区建设鼓励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文化活动,开拓其社交圈子,多向身边的正面、积极的事物学习和发展自我。
社区要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等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 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让他们知道犯罪的后果和影响,引导他们自觉遵纪守法。
4. 制定健全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政府应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规范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关爱和惩戒,同时完善社区矫正、心理咨询等相关机制,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态度
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态度未成年犯罪是社会治安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法律有着明确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未成年犯罪不同于成年人犯罪,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态度更多的是以教育和帮助为主,旨在帮助未成年犯罪者重新回归社会,实现社会的教育和惩罚相结合。
本文将从未成年犯罪的特点、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原则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
未成年犯罪的特点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在法律上所犯的罪行。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我国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即未满16周岁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
未成年犯罪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未成年犯罪者通常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其次,未成年犯罪者往往缺乏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认识不足,容易轻率行事。
再次,未成年犯罪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最后,未成年犯罪者往往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心理上存在不稳定因素,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而做出极端行为。
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原则针对未成年犯罪的特点,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以教育为主。
对于未成年犯罪者,法律更倾向于通过教育和矫正的方式帮助他们重新认识错误,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
第二,以惩戒为辅。
虽然以教育为主,但对于一些严重的未成年犯罪行为,法律也会给予一定的惩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三,以帮助为重。
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者更多的是以帮助为重,通过心理辅导、职业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以预防为主。
法律对待未成年犯罪不仅仅是在犯罪发生后进行处理,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进行预防,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途径,减少未成年犯罪的发生。
具体措施为了更好地对待未成年犯罪,我国法律体系建立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以保障未成年犯罪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
首先,建立未成年犯罪教育矫正机构。
了解并解释刑法中的未成年犯罪概念
了解并解释刑法中的未成年犯罪概念未成年犯罪是指在法律规定的年龄限制(一般为18岁以下)内,未成年人犯下的违法行为。
它涉及到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相关法规与政策。
了解并解释刑法中的未成年犯罪概念对于学习和理解刑法体系以及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至关重要。
一、未成年犯罪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及相关解释,未成年犯罪是指刑法规定的适用于未成年人的犯罪法律责任制度,主要以未成年人特殊情况为依据,对其是否承担刑法责任作出规定。
未成年人的刑法责任年龄一般为14岁以上至18岁以下。
二、未成年犯罪的特点1. 主体年龄特点:未成年人通常指年满14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个体。
在未成年犯罪中,未成年人因为年龄的局限性,对法律的认知与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处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特点时期。
2. 承担刑责的特点:未成年犯罪主体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相对成年人有所不同,对其刑责的限定可以更具体、更灵活,如可以对其采取教育、矫治、感化为主的处理方式。
3. 教育与保护的特点:针对未成年犯罪,法律对未成年人作出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专门的教育矫治手段。
旨在通过教育干预,帮助未成年人纠正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三、未成年犯罪的分类未成年犯罪根据犯罪性质、危害程度、社会影响等因素,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未成年犯罪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盗窃:未成年人因为经济原因或其他动机,盗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所、机关、学校等场所。
2. 抢劫:未成年人使用暴力手段抢夺他人财物,威胁他人安全等。
3. 伤害他人:包括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犯罪行为。
4. 赌博:未成年人参与非法赌博活动,涉及博彩等行为。
5. 涉毒犯罪:未成年人违反毒品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贩卖、制造或者吸食毒品等活动。
6. 违法犯罪:包括违法行驶、盗窃、扰乱社会秩序等违法行为。
四、未成年犯罪的预防与治理为了预防和治理未成年犯罪,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法律眼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法律眼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言: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性质和规模也在发生着变化。
法律界对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就法律眼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思考。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定义和特点未成年人指的是年龄未满18岁的少年。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这一人群在犯罪责任年龄下,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现象。
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年龄特征:未成年人因年龄而自身处于敏感期和脆弱期,心智和行为尚未充分成熟。
2. 犯罪偏向: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更容易误入犯罪的道路。
3. 犯罪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多样化,常见的有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原因和因素。
理解和分析这些原因对于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见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的稳定性、家庭教育的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发展影响重大。
2. 社会环境: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对未成年人的塑造和引导具有重要作用。
3. 学校教育: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对于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责任。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处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法律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处理和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帮助未成年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1. 教育为主:针对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法律更倾向于采取教育、引导的处理方式,以期引导他们重视道德的自我塑造和发展。
2. 严肃追责:对于严重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法律会采取相应的刑事责任追究措施,但刑罚要以保护为主,注重罪责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3. 社会帮助:为了帮助犯罪未成年人重返社会正常生活,法律界通常提供多种形式的社会帮助和支持,比如心理辅导、职业培训等。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处理机制为了更有效地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机制和方法。
析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及防范对策(一)
析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及防范对策(一)笔者通过对2004年至2009年近6年开封10个基层法院少年刑事犯罪案件的分析,发现未成年犯罪团伙犯罪和共同犯罪比例呈直线上升趋势,三人以上结伙共同犯罪甚多,且犯罪手段逐渐趋于暴力化;受害主体逐渐由小学生演变为中学生、甚至大学生。
统计数据表明,闲散青少年、辍学、失学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增大,而且针对人身和财产的抢劫犯罪所占比例最多;网络游戏逐渐成为最主要诱因,未成年人一旦形成网瘾就会不计后果犯罪,造成受害学生心理阴影和不敢报案,形成了犯罪呈上升趋势的恶性循环。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征(一)、14至16周岁低龄犯罪上升。
犯罪主体低龄化日趋严重,未成年犯罪的人数在大幅度增长,其中14至16周岁低龄犯罪,2004年为18人,2005年为23人,2006年为27人,2007年为29人,2008年为30人,2009年为52人。
(二)、被害人多系在校中小学生。
未成年犯罪案件中被害人多系未成年人,其中2004年为12人占30%,2005年为17人3占36%,2006年为23人占47%,2007年为31人占53%,2008年为34人占67%,2009年为57人占82%。
(三)、未成年犯出狱后重新犯罪人数增多。
未成年犯出狱后重新犯罪率出现上升趋势,2004年为9人占,2005年为11人,2006年为12人,2007年为13人,2008年为16人,2009年为20人。
(四)、网吧或学校周边成为主要犯罪地。
网吧或学校周边逐渐成为案发地或主要犯罪地。
其中2004年为3起占23%,2005年为5起占33%,2006年为6起占37%,2007年为7起占49%,2008年为11起占51%,2009年为21起占67%。
(五)、抢劫犯罪所占比例高。
在未成年人所犯罪中犯占特别是既侵犯群众财产又危害人身安全的抢劫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
其中2004年为5起占20%,2005年为7起占25%,2006年为9起占27%,2007年为27起33%,2008年为39起37.5%,2009年52起占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析未成年犯罪的特征和事因以及减少预防犯罪实施措施之论目录内容摘要 (3)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4)(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4)(二)从犯罪手段看,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智能化 (4)(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5)(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5)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因分析 (5)(一)社会事因 (5)(二)家庭事因 (6)(三)学校事因 (7)三、减少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7)(一)教育和保护的原则 (8)(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加强法律教育 (8)(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净化文化领域 (9)(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加强帮教 (10)四、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提出实施措施几点: (11)(一)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 (12)(二)加强学校教育 (13)(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净化文化领域 (14)(四)大力宣传法制教育 (15)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剖析未成年犯罪的特征和事因及减少预防犯罪实施措施之论[内容提要]: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高,但伴随而来的诸多不良社会因素也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影响。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大案、要案、恶性案件不断增多,并由过去单一型暴力犯罪向混合型暴力犯罪发展,团伙犯罪突出。
怎么去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未成年犯罪当中,未成年人犯罪占相当比重,并呈现低龄化趋势。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发展,,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是一项具有现实和深远的重大战略意义的大事。
关键字:事因建议犯罪未成年人小议伴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未成年人的成长条件和成长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部分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严峻现实。
因此,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因,探寻未成年人犯罪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遏制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试图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多个事因和采用什么样的实施措施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2006年钢城区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的19人,全部为17岁。
(二)从犯罪手段看,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智能化。
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交通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
而且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
如我院审理的刘峰盗窃案,17岁的刘峰预谋盗窃后,与被害人在饭店喝酒,其间刘峰偷偷溜到被害人家中实施盗窃,然后若无其事回去继续喝酒;还有一次,给一出租车司机打电话,谎称租车,让其到某处接人,趁该司机家中无人之际去盗窃。
(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根据我院近年来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中,抢劫罪居于首位,占到46.3%;盗窃占18.7%;故意伤害罪9%;此外还有寻衅滋事、纵火、敲诈勒索、绑架等。
(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因分析一)社会事因社会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突出,不和谐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不良风气蔓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侵蚀着人的机体,腐化着人的灵魂,而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及心理发育尚不健全,特别容易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侵害。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它在给人类带来快捷、便利的技术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腐朽没落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而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歌舞厅良莠不齐,藏污纳垢,有的为招揽生意,牟取暴利,大肆宣扬色情、暴力、赌博、毒品;而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则充斥整个市场,使未成年人极易接触、模仿。
不良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日益加剧。
二)家庭事因家庭是人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的失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因之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翻开所有少年犯的案卷,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大多数未成年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均存在误区。
家庭经济贫困,部分未成年人辍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90%以上,农村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收入普遍较低,几乎只够维系全家人温饱和少量的未成年人教育的开支。
以某一县级市为例,现在就读高中除正取生外均要缴纳择校费,多则二万余元,少则8000元左右,加上生活费等,一名高中学生一年的费用在万元以上。
这对农村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笔较大的开支。
为此,不少家庭做出了望而却步的选择。
在我们调查的35名未成年人犯罪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27名,占80%且绝大多数系家庭经济等事因而辍学等;教育方法简单,家庭暴力现象时有发生。
从调查看,现在农村未成年人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父母不知道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他们对子女或是放任自流,或是娇生惯养,或是简单粗暴,这种放纵和高压,使孩子的心理形成畸形,根本起不到教育和引导作用。
三)学校事因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在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上负有最为重大的责任。
而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教育导向错误,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现象还较为普遍。
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衔接的。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
二是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未成年人未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发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法制教育不健全。
很少有学校制定专门计划来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也少见,有的虽开展一定活动但流于形式,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加剧校园的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诱发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把未成年人进一步推向违法犯罪的泥坑。
三、减少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教育和保护的原则。
1、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着眼点不是以打击来达到预防目的,而是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来达到预防目的,这是基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2.从小抓起的原则。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从小从早抓起,这样就能从小增强未成年人分辨是非的能力及对外界不良诱惑有较强的抵制力,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因上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诱因,从而体现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大效能。
3.及时的原则。
一旦发现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是否及时预防和矫治,决定着是否把握住了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佳时机。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了“及时”这一时机,再进行预防和矫正,往往会事倍功半,并不易产生实效,对未成年人、对社会都将造成很深的负面影响。
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遵循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原则。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加强法律教育。
1、学校要担负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应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的教育活动,如讲座、座谈、培训等,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老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教育行政部门应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最大限度降低辍学率。
2、切实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学习工作。
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专项调查,中学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了解及较了解的仅占27% 。
各级司法机关都应到未成年人犯罪集中的学校、厂矿、居民委员会及村民委员会创办法制教育基地,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
3、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组织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
并积极制发司法建议,建议社会有关部门堵塞工作漏洞,预防犯罪的再次发生。
如钢城区法院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普法教育,通过开设各类青少年法制专题讲座、设立法律宣传栏、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作用,长期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今年对7所中小学进行法律宣讲,受教育学生7000余人。
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全面开展“父母与孩子同学法”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净化文化领域。
环境能影响人、教育人和造就人,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是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之策。
一要加强出版物市场的监管。
当前,一些宣传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非法出版物沉渣泛起,极大地戕害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要加强广播影视市场的监管。
一些电视频道为提高收视率,经常播出一些有血腥、暴力、色情、凶杀、恐怖场景的故事片,这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三要加强对游戏娱乐市场的监管。
一些游戏给广大未成年人极大的感官刺激,成了未成年人逃学游荡直至违法犯罪的精神寄居地。
据调查,65.6%的人逃学后经常去游戏机房、录像室、歌舞厅等娱乐消遣场所。
四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监管。
2000 年9 月,武汉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网吧的地方性法规《武汉市网吧管理暂行办法》,并成立了国际互联网安全监察大队;2002 年9 月,国务院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网吧管理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上海市为加强对网吧的管理,于2002 年实施了“东方网点”工程,目前连锁网吧已达3000 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