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编三札记
钱钟书生平简介
钱钟书生平简介钱钟书简介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一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
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
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
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天资过人,青少年时就喜好古经典籍,故而练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
他在文学上是一个全才,既是一位大学者,又是一位大作家。
他学贯东西,在中国古典诗词,西方语言文化方面都有所建树。
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
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兼讲座教授余光中分析当代中文时,常称道钱西学列于中国人之第一流,两岸三地之作家如陶杰、宋淇,行文之时,亦多交许赞之。
钱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
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1998年12月19日,中国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著作:1937《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论文)1941《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1945《猫》(讽刺小说)《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7《围城》(著名长篇小说)1948《谈艺录》(1949年6月版)1958《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1978《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1979《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版);1980《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1981《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1984《也是集》《谈艺录》(增订本)(中华书局9月版)1985《七缀集》1988《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1995《槐聚诗存》1996《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版)2003《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3卷本影印版(商务印书馆7月版)2005《宋诗纪事补订》2011《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全20册影印版(商务印书馆8月版)(《容安馆札记》)《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尚未出版)。
【课外阅读】钱钟书与《管锥编》
【课外阅读】钱钟书与《管锥编》钱钟书虽然学贯中西,但在治学上他所钟情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路径,《管锥编》最能体现这一点。
中国古代治学重随时心得,故各种形式的治学札记盛;但随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写读书札记的这一传统治学模式淡出了,渐代之以格式化著述。
《管锥编》是钱钟书读书心得之结集,仍以札记体成书,显然没有迎合时代性著述风气,而是选择了传统的治学模式。
钱钟书之所以没有随风气转移,在于其治学上心有所定、意有所守。
在研究者为呆板的格式化著述所苦的今天,《管锥编》所体现的治学方法治学精神不乏匡正时弊之价值。
中国古代谈治学最为透脱深入者要属章学诚,钱基博曾推崇备至,著《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以发扬章氏之学。
钱钟书自幼受家学熏陶,故在治学上有与其父相仿之处,对章氏之学亦多有认同和遵循。
钱基博曾在日记中言:“儿子钟书能承余学,尤喜搜罗明清两朝人集,以章氏文史之义,抉前贤著述之隐。
发凡起例,得未曾有。
每叹世有知言”。
其实,钱钟书“以章氏文史之义”所研究的远不止明清两朝的集子,《管锥编》之研究,也多遵循了章氏之义,细入体察,不难发现这一点。
所以,据章氏之学,研读《管锥编》,更能深得其中三昧。
张尔田在章氏遗书序中,曾以“拙”、“难”概评章氏之学(见《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世论》),《管锥编》也可以用这两点来概评。
张氏曰:“为章氏之学,则每立一例,必穿穴群籍,总百氏之所撢,而我乃从而管之。
故为章氏之学也拙”。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履其“拙”,每一论例,广征博引,不惮其烦,然后“从而管之”。
言钱钟书卖弄者,显然不知治学巧拙之辨。
研究者对《管锥编》之书名多有臆解,尽管能自圆其说,但不若据张氏之言,解书名中“管”字之用意。
张氏又评曰:“为章氏之学,则其立义也探颐甄微;徬徨四顾,有参考数年而始得者;亦有参考数十年而始得者;及其得也,适如人所欲言,则人之视之也亦与常等矣!故为章氏之学也难”。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亦践其“难”,这一凝聚其三十年心血的一百二十万字巨著(计“增订”部分),“积久贯通”,数年、数十年始得者有之,这种穷追不舍的苦苦探究精神,正可解书名中“锥”字之用意。
管锥编简介
《管锥编》简介《管锥编》是钱锺书(钱钟书)先生生前的一部笔记体的巨著。
同他的《谈艺录》、《七缀集》、《槐聚诗存》、《写在人生边上》等不一样,《管锥编》不能被归入任何的学术体例当中。
该书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而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
在本书中,钱先生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的缜密的考疏,体现了先生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代表了目前学术界的最高水平。
‚管锥‛二字,源出《韩诗外传》(‚三家诗‛之一,即《诗经》):‚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管锥编》书评《管锥编》论题四则一、遮蔽与澄明人的认识增长途径之一是阅读。
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大,人是逐渐由被遮蔽而走向澄明的。
从这方面来说,钱锺书先生后期的主要著作《管锥编》,是一种澄明的思想呈递。
《管锥编》说:有所见必有所蔽;天下之道各分,而原可以合。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独特的生存体验,都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形成了世界的方方面面。
但是一种独特的视角也可能是它的局限所在。
能将各家之道综合的,《管锥编》当无愧是集大成的主要代表。
而其它的书,很可能有蔽见。
在这方面,管锥是值得推荐的书之一。
二、文化胚胎与根本现代发展源自近代,近代源自古代,虽然科技突飞猛进,但在人文领域变化不大。
《钱钟书散文》中提到这一点。
正如成熟的人是由胚胎到婴儿、少年、成年发展过来的一样,社会文化也是如此。
相对来说,越是早期的,古代的,也越是根本的。
注释古代的典籍,正是探寻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根源性存在。
《管锥编》说:察古可以知今,见今可以知古。
因此在阐述人类古代各种现象的同时,这种做法的当代文化意义就凸现出来。
所谓胚胎,即含有各种发展生长的始基。
因此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本原,并挑出其中的糟粕,也是《管锥编》对中国的贡献之一。
因为现代现象的各种因果追溯,都可以追寻到历史的深处。
解读管锥编的书 -回复
解读管锥编的书-回复
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学术巨著,全书共分十卷,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为主线,对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由于其内容丰富、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阅读管锥编是一项挑战。
解读管锥编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推荐:
1. 《钱钟书和他的<管锥编>》:这是由钱钟书先生的学生和朋友张岱年所著的一本介绍钱钟书及其著作的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钱钟书的生平、学术背景以及《管锥编》的创作过程,并对《管锥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述。
2. 《钱钟书与<管锥编>》:这本书是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所著,主要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解读《管锥编》。
作者通过分析钱钟书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观念,揭示了《管锥编》中的重要观点和理论贡献。
3. 《<管锥编>读解》:这是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家炎所著的一本书,主要针对《管锥编》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评论。
作者通过对《管锥编》的研究,揭示了钱钟书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方面的独特视角和卓越成就。
以上三本书都是解读《管锥编》的经典之作,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
需求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阅读。
艾朗诺谈《管锥编》
我授权艾教授放手翻译,过程中无须处处跟我商榷。首先说,我有八十多岁老人躲避工作,随意做什么写什么的借口。再说,他大可藉Borges的权威(指梵蒂冈而言)说:“原文不忠于译文!”*
那您真的没有问过他?
艾朗诺:没有。事实上,真正翻译的困难并不太多,少数的几处难点我请教了方志彤先生。真正麻烦的是引文,比如钱先生引用的一些十九世纪德国文学,要核对原文,你得知道他用的是哪些版本,不然他标注的那些页码就等于没有用。他用的版本都比较旧,一般大学的图书馆都用不上,得去哈佛图书馆找较老的版本。我当时请了一位在读德国文学的博士生帮忙核对原文,结果他一下子消失了几个星期,回来的时候问我:“老师你到底在研究什么人?他引的东西实在太偏门了!”的确,钱锺书先生引用的文字一般都不是人们会注意到的地方,而是人们习惯于忽略的地方。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钱锺书英文不是最好,您觉得呢?
艾朗诺:他的英文非常好。不光英文,他的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拉丁文都很好,绝对是语言天才。1979年的那个访美代表团有很多出色的中国学者,但钱锺书的水平远远高出其他人。每次他开很巧妙的语言玩笑时,大家在大笑之余又会流露出一些惊讶,他就会特别享受这样的时刻。
诚心诚意,
钱锺书
(陈毓贤译)
另外的目的可能跟“文革”有关。《管锥编》是在“文革”后期写成的,其中对于二十世纪的政治状况只字未提,这里也许有远离事端或者说明哲保身的动机,然而“文化大革命”对文化传统的破坏一定是他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他常常把古代中国的诗歌散文小说与古代西方的文学作品相并列,这就是要表示中国的文学传统与任何其他国家的文学传统一样丰富一样有价值,而不是什么封建毒草。当然他从来没有直接明言,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将之看成一种可能性。
(doc)《管锥篇》?《管锥编》!
《管锥篇》?《管锥编》!文汇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海上乱弹》一书中,收录了一篇《我的集外集》.文中说:”名单包括老中青三辈人,其中有钱钟书与孙犁在,因为钱有《管锥篇》,孙有《书衣文录》,周有《知堂书话》,就觉得他们是走着同一条道路了.”这里的书名弄错了,应该是”管锥编”.《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笔记体巨着,皇皇百万字.该书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书名很特别.”管锥”二字,出帝纪》,它不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所言,而是出自西晋第二个皇帝司马衷(晋惠帝)的金口.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之子,按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司马炎j十岁就建立了西晋王朝,黄袍加身. 可是第二代国君司马衷是个昏庸之辈,说过好多糊涂的蠢话. 他在位时,天下曾爆发大饥荒, 自《庄子?秋水》:”以管窥天,以锥指地.”钱钟书以此作书名,既表示自谦,也表示自有一方天地.他曾说过,《管锥编》的英文译名可以叫作”有限的观察”,再加个副标题”关于观念与文学的札记”.”编”,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如”编写…编订”等;也指成本的书按内容划分的部分,如”正编”“续编”“简编”等. “篇”,首尾完整的文章或诗词,如”篇章”“诗篇”等.只有《管锥编》,没有《管锥篇》.百姓饿死极多.然而他生性呆傻,养尊处优,体会不到民间疾苦.当有官员报告灾情时,他就不解地问:”何不食肉糜?”肉糜就是肉粥.司马睿是东晋(不是”西晋”)开国皇帝,即晋元帝,也不是有作为的明君贤主,但没说过“何不食肉糜”的蠢话.。
解读管锥编的书 -回复
解读管锥编的书-回复
“解读管锥编的书”通常是指对钱钟书先生所著《管锥编》这部学术巨著进行解析、评述和引申讨论的相关书籍或文章。
《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运用博古通今的知识,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与独特见解的集大成之作。
这类解读书籍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剖析《管锥编》的内容,如:对其引用典籍的详细注解、对钱钟书学术思想的提炼、对书中涉及文化现象的深度挖掘以及对文本结构和论述方法的分析等,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学术价值。
但由于《管锥编》本身的博大精深和语言的古典雅致,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存在一定阅读难度,因此,解读类作品在学术界和读书界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读《谈艺录》、《管锥编》札记
读《谈艺录》、《管锥编》札记
阮堂明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管锥编>中每好就"诗史之别"立言.对此,过去往往只是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其实钱氏此论非泛然者,而是关乎近、现代的学术背景.考察陈寅恪先生的"以诗证史"可以看出,钱氏所论与陈氏是有密切关系的.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阮堂明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市,30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钱锺书论《诗品》——读《谈艺录》、《管锥编》札记之一 [J], 徐达;
2.读《管锥编》札记二则 [J], 黄硕
3.读《管锥编》《谈艺录》札记 [J], 高恒文
4.读《管锥编》《谈艺录》札记 [J], 高恒文
5.白璧微瑕说《管锥》——读《管锥编》札记 [J], 金文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钟书与《管锥编》
钱钟书与《管锥编》钱钟书虽然学贯中西,但在治学上他所钟情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路径,《管锥编》最能体现这⼀点。
中国古代治学重随时⼼得,故各种形式的治学札记盛;但随近、现代⽂化的转型,写读书札记的这⼀传统治学模式淡出了,渐代之以格式化著述。
《管锥编》是钱钟书读书⼼得之结集,仍以札记体成书,显然没有迎合时代性著述风⽓,⽽是选择了传统的治学模式。
钱钟书之所以没有随风⽓转移,在于其治学上⼼有所定、意有所守。
在研究者为呆板的格式化著述所苦的今天,《管锥编》所体现的治学⽅法治学精神不乏匡正时弊之价值。
中国古代谈治学最为透脱深⼊者要属章学诚,钱基博曾推崇备⾄,著《⽂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以发扬章⽒之学。
钱钟书⾃幼受家学熏陶,故在治学上有与其⽗相仿之处,对章⽒之学亦多有认同和遵循。
钱基博曾在⽇记中⾔:“⼉⼦钟书能承余学,尤喜搜罗明清两朝⼈集,以章⽒⽂史之义,抉前贤著述之隐。
发凡起例,得未曾有。
每叹世有知⾔”。
其实,钱钟书“以章⽒⽂史之义”所研究的远不⽌明清两朝的集⼦,《管锥编》之研究,也多遵循了章⽒之义,细⼊体察,不难发现这⼀点。
所以,据章⽒之学,研读《管锥编》,更能深得其中三昧。
张尔⽥在章⽒遗书序中,曾以“拙”、“难”概评章⽒之学(见《⽂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世论》),《管锥编》也可以⽤这两点来概评。
张⽒⽈:“为章⽒之学,则每⽴⼀例,必穿⽳群籍,总百⽒之所撢,⽽我乃从⽽管之。
故为章⽒之学也拙”。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履其“拙”,每⼀论例,⼴征博引,不惮其烦,然后“从⽽管之”。
⾔钱钟书卖弄者,显然不知治学巧拙之辨。
研究者对《管锥编》之书名多有臆解,尽管能⾃圆其说,但不若据张⽒之⾔,解书名中“管”字之⽤意。
张⽒⼜评⽈:“为章⽒之学,则其⽴义也探颐甄微;徬徨四顾,有参考数年⽽始得者;亦有参考数⼗年⽽始得者;及其得也,适如⼈所欲⾔,则⼈之视之也亦与常等矣!故为章⽒之学也难”。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亦践其“难”,这⼀凝聚其三⼗年⼼⾎的⼀百⼆⼗万字巨著(计“增订”部分),“积久贯通”,数年、数⼗年始得者有之,这种穷追不舍的苦苦探究精神,正可解书名中“锥”字之⽤意。
钱钟书管锥编全文
钱钟书管锥编全文篇一:钱钟书关于钱钟书的素材及其运用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代表作品: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
一、宁静淡泊1.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钱锺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
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锺书却无关。
2. 1989年《钱锺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3.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
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
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4. 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锺书,被他婉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5. 杨绛坚持钱钟书的遗愿,要求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二三亲人护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
钱锺书生前淡泊名利,去世也希望能摆脱掉一切虚礼和俗套。
钱钟书的《管锥编》有多厉害?
钱钟书的《管锥编》有多厉害?今天我们来聊一下《管锥编》这本书。
八分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时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时第一次听到语文老师讲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不厚,主要是讲了他们一家人的遭遇。
杨绛先生的散文平实中带有一种力量,也是在她的书中,我了解到了钱钟书。
在杨绛的笔下,钱钟书是一个有才情,却在俗世面前有一些笨拙,但在笨拙中,却带有一股通透的人。
所以,我又买了钱钟书的《围城》,这本书跟我过去读过的小说有一些不同。
其实,我在很早以前,曾读过一段时间的网络小说。
这些小说追求刺激,主角也大多有很多非同寻常的经历。
可是,在钱钟书的《围城》中,主角方鸿渐是一个平庸,却显得怯弱的人。
虽然店铺,却没什么真正的本事。
而且,钱钟书在许多细节上写得极好。
尤其在主角一行人的旅行中,钱钟书用一种带有讽刺的笔法,将世间百态用一种极为特别的角度剖析开来。
当时读起来,确实很特别。
于是,我开始对钱钟书这个作家感到好奇,逐渐了解到,他曾写过一篇关于笔记体的著作,名为《管锥编》。
对于高中时代的我而言,《管锥编》过于厚重。
在入手以前,我查阅过很多关于《管锥编》的资料。
钱钟书中外学问皆能融会贯通,所以在《管锥编》中也是任意挥洒自己的才学。
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引用到中西方的文化。
比如钱钟书讲老子《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时候,就会直接引到培根,将《周易》会引到黑格尔。
他可不是拿这些大师哲人来为自己背书,而是会在引经据典时反驳他们,就连严复也曾在钱钟书讲《道德经》时,被直接反驳,说他对《道德经》的理解不对。
这份才学和其中包含渊博的知识量,很长一段时间都让我望而却步。
所以,八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尽量把《管锥编》中涉及的书目,尽力去读过。
当然,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全部读完。
高中过后几年,觉得不能一直拖着不读。
所以,就买下了《管锥编》,开始慢慢阅读。
在开始读的时候,我发现阅读《管锥编》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很多人都会说,《管锥编》中的繁体字对阅读造成很大障碍。
管锥编 译文
管锥编译文
管锥原文:
瞥观疏记,识小积多。
学焉未能,老之已至!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
假吾岁月,尚欲赓扬。
又于西方典籍,褚小有怀,绠短试汲,颇尝评泊考镜,原以西文属草,亦思写定,聊当外篇。
敝帚之享,野芹之献,其资于用也,能如豕苓桔梗乎哉?或庶几比木屑竹头尔。
命笔之时,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小叩辄发大鸣,实归不负虚往,良朋嘉惠,并志简端。
管锥编译文:
我资质驽钝,妄译钱先生之文,若有谬误、不尽人意之处,还望谅解。
偶尔阅览(这么多年来的)注疏、笔记,心得感悟一点一滴地积累到现在这么多。
(可叹我)在求知道路上尚未走得很远,便垂垂老矣!于是缩减挑选出其中一些比较容易订正整理的心得,(希望能像)以锥指出一点而推测全貌、用管看一部分来推测全观,先完成了一辑。
(如果可以)假借我时光,我仍希望记录整理出我的读书感想来介绍给大家。
又因为我从小便对西方古籍历史有着极大的兴趣,(于是)用我这粗短的绳子般鄙薄的才能来试着汲取西方古籍中的智慧之水,正好尝试着(进行)评论参证,(我)本想用英文起草,想到(已用中文)写好,就当作附论性质的文章(吧)。
这部书纯当是我将家中破烂的扫帚与大家分享,将家里粗野的菜蔬献给大家,这部书作为资源的用处,难道能像豕苓桔梗这些珍贵的药材
吗?有的人或许将它看作废弃的木头竹屑吧。
写这部书时,我多次向周振甫先生请教,(他对我的帮助,就像)轻轻叩动却引发了大钟轰鸣,(我每次都是)空手而来却满载而归,(周先生)这位高尚的朋友对我的恩惠,(只能)缩减表达在这短短的序中了。
管锥篇pdf
管锥篇pdf《管锥编》简介《管锥编》是钱锺书(钱钟书)先生生前的一部笔记体的巨著。
同他的《谈艺录》、《七缀集》、《槐聚诗存》、《写在人生边上》等不一样,《管锥编》不能被归入任何的学术体例当中。
该书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而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
在本书中,钱先生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的缜密的考疏,体现了先生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代表了目前学术界的最高水平。
“管锥”二字,出自《庄子秋水》。
在《韩诗外传》中有:“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管锥编”有三层意思《管锥编》是钱钟书的学术代表作。
“管锥编”至少有三层意思。
第一,暗藏着“钱钟书”的名字,是“钱钟书集”的意思。
原来,钱钟书的笔名叫“中书君”,而“中书君”是“笔”的意思。
中华书局出版的《谈艺录》补订本第566页说,唐代文人韩愈曾经以“中书君”代指“笔”。
“管锥编”的“管锥”二字,也是“笔”的意思。
翻一翻韩愈的《毛颖传》、《新五代史·史弘肇传》,就知道“笔”还有两个称呼:“管城子”、“毛锥子”,简称作“管”、“锥”。
这样一换算,我们就明白“管锥”原来就是“钱钟书”的意思了。
这里须注意两点:一、钱钟书是以笔的名字作笔名,又以自己的笔名换算作书名。
这一点,除他之外,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个人了。
二、笔是用来写字的,换言之,“笔”的特点就在于“钟书”,而“钟书”与“中书”同音。
汉代学者刘向校雠中秘藏书,有所谓“中书”、“外书”的区别,所以,“管锥编”这三个字大概还暗示有读尽天下秘籍、考清学术源流的涵义。
第二,“以管窥天,以锥指地”的意思,既表示自谦,也表示自有一方天地。
据《庄子·秋水》记载,魏公子魏牟曾经教训思想家公孙龙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辨,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意思是说,你琐琐碎碎地去辩论,真好比是用竹管去看天,用锥子去量地,不是太渺小了吗?这样一个比喻,在《说苑·辨物》、《史记·扁鹊传》、《韩诗外传》等古籍中也运用过。
试析钱锺书文学批评语体特征形成的原因(3)
试析钱锺书文学批评语体特征形成的原因(3)三、批评文体、批评对象的制约从批评文体上看,很难想象一部用白话写就的“诗话”或“札记”是什么样子。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主要的文体样式,诗话和札记自身的特点无不决定着其所使用的语言应是典雅灵动的文言语体,试简要分析之。
首先,从内容上看,诗话的主要功能是点评诗作、臧否人物、追源溯流、辨彰清浊、指摘利钝以及记录诗坛轶事、诗人言行等,札记则是读书的摘要和心得,这些内容的表述,或追求的是三言两语、切中肯綮,而非宏篇大论、滔滔不绝,变为令人生畏复生厌的高头讲章,或崇尚的是魏晋以来品藻人物的清谈雅兴,讲求清新灵动、传神写意,而这些要求无疑都使文言的优势得以凸显出来,成为钱锺书考量的因素。
可以说,诗话、札记的内容以及由此而决定的语言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钱锺书的语体选择。
其次,从形式上讲,诗话和札记都属于笔记体,最大程度地契合了中国传统文论重视个体感悟、忽视逻辑论证的思维特点,结构松散,长短不拘,整部诗话、札记以及其中的篇章段落一般都缺少严密的理论体系、严格的范畴界定以及严谨的论证法则(始、叙、证、辩、结),在语言的要求上自然也多倾向于简练蕴藉的文言。
白话尽管也可以有精炼的表述,但总体而言是无法与文言媲美的。
因此,文言在语法结构和词语组合上的灵活性显然又是钱锺书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第三,从功能上看,传统文人撰写诗话的动机主要是欧阳修所说的“以资闲谈”,钱锺书在《谈艺录》“序”中所说的“托无能之词,遣有涯之日”也是此意。
札记则属于个人的读书笔记,写作目的同样带有私密的色彩。
《谈艺录》、《管锥编》如果使用白话,非但不能得心应手,而且在语言形式上也显得过于庄重严肃,难免与文体的上述功能相违背,显得不伦不类。
与《谈艺录》、《管锥编》不同,在《七缀集》这类批评著述中,钱锺书则尝试使用白话进行写作,个中原因其实简单明了,因为《七缀集》采用的文体样式属于典型的西学范式,在内容上主要围绕一个明确的问题展开,在形式上不仅篇幅字数与现代学术论文没有差别,而且具有层层推演、逻辑严密的结构系统,论题的提出、概念的界定、论据的使用、论证的过程、结论的产生以及参考文献的列举,无所不包,极其规范,文言文显然难以满足这样的文体要求。
管锥编审读报告及钱先生批注
《管锥编》选题建议及审读报告□周振甫遗作一代学人钱钟书先生走完了他八十八年的人生里程,於1998年12月19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外学界都在为钱先生的去世而深感哀痛。
钱钟书先生生前一直关心、支持古籍整理事业和中华书局的编辑出版工作,与中华书局有过良好的、密切的合作,我们以能够出版钱先生的学术巨著《管锥编》、《谈艺录》而为荣。
现在我们特别从中华书局编辑部《管锥编》书稿档案中选取两篇关於《管锥编》的选题、审读报告,予以发表,以寄托我们对钱先生的深深的哀思。
选录在下面的这两份报告,均出自《管锥编》责任编辑周振甫先生之手,是有关《管锥编》出版过程的最早档案记录。
第一份《建议接受出版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即出版《管锥编》的选题报告,写於1977年10月24日,中华书局编辑部於次日即做出决定,同意立即联系接受出版,并要求"从审稿、发稿直到排印出书都作为重点书予以优先考虑"。
第二份《〈管锥编〉(第一部分)审读报告》,写於1977年12月1日,是周振甫先生在审读完《管锥编》第一批原稿即《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三个部分後,所写的总体意见。
作为《管锥编》的最早读者,周先生对此书的价值做出了敏锐而准确的评价,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两份二十一年前的简短的审读报告,是钱钟书先生、周振甫先生二位学术前辈数十年知交的雪泥鸿爪,也是钱钟书先生与中华书局文字因缘的记录。
1979年8月,《管锥编》第一版正式面世。
此後屡经修订重印,1993年,五卷本《管锥编》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1998年12月23日徐俊整理并记建议接受出版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马蓉同志昨天去看钱钟书先生,钱先生谈起他的新著《管锥编》,说最近胡乔木同志去看他,看了《管锥编》的部分稿子,很欣赏,建议早日出版,不宜延搁。
钱先生愿意把这部稿子交给我局出版。
因为我看过部分稿子,希望由我来做编辑工作。
由于这部稿子里有五种外文,校对工作可由他自己看清样。
尔汝群物 物我交流——读《管锥编》札记
尔汝群物物我交流——读《管锥编》札记
刘济民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尔汝,是指彼此亲昵,不拘形迹。
杜甫《醉时歌》云:“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诗人当年与长者郑虔有忘年之交,诗句表现了二人开怀畅饮,共叙怀抱,无拘无束的情形。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思怨相尔汝。
”写琴声如小儿窃窃私语,互诉衷肠,对话中你来我往,倾心相爱,十分亲昵。
“尔汝群物”是诗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刘济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尔汝群物”与“强草木以还泪债”--从钱钟书的“物我”观看古典诗学中的三种境界 [J], 马涛
2.“尔汝群物”与“强草木以还泪债”———从钱钟书的"物我"观中看古典诗学中的三种境界 [J], 马涛;
3.倩女离魂心行往返——读《管锥编》札记 [J], 刘济民
4.读《管锥编》札记二则 [J], 黄硕
5.白璧微瑕说《管锥》——读《管锥编》札记 [J], 金文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管锥编?序》中的典故
《管锥编•序》中的典故按:此文系yinyu、林赶秋及知白守黑三人一同完成,特以录之。
钱锺书作于1972年8月的《管锥编·序》全文如下:瞥觀疏記,識小積多。
學焉未能,老之已至!遂料简其較易理董者,錐指管窺,先成一輯。
假吾歲月,尚欲賡揚。
又於西方典籍,褚小有懷,綆短試汲,頗嘗評泊考鏡,原以西文屬草,亦思寫定,聊當外篇。
敝帚之享,野芹之獻,其資於用也,能如豕苓桔梗乎哉?或庶幾比木屑竹頭爾。
命筆之時,數請益於周君振甫,小叩輒發大鳴,實歸不負虚往,良朋嘉惠,並志简端。
Yinyu兄近在《<管锥编·序>中的典故》一文中写道——煌煌之作《管锥编》原序极短,只有164字,却密集了多则典例,除了“敝帚之享”出自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野芹之獻”出自《列子·杨朱》、“木屑竹頭”出自《晋书·陶侃传》之外,尚有3则都来自《庄子》一书:“錐指管窺”出《秋水》(于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褚小有懷,綆短試汲”出《至乐》(昔者管子有言……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豕苓桔梗”出《徐无鬼》(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药也。
其实堇也,桔梗也,鸡癕也,豕零也,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林赶秋兄曰:“評泊”乃宋人常用语,如张炎词“乾坤静里闲居赋,评泊水经茶谱”。
“木屑竹頭”之出典似应引比《晋书·陶侃传》更早的《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此意。
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小叩輒發大鳴”则化自《礼记·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實歸不負虚往”亦出《庄子》,其《德充符》篇云:“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钱钟书论“诗之一名三训”
钱钟书论“诗之一名三训”《管锥编-毛诗正义》札记第一则钱钟书论“诗之一名三训”文/周敏《管锥编-毛诗正义》第一则《诗谱序》,副标题为《诗之一名三训》钱钟书在《管锥编-周易正义》之《论易之三名》介绍过训诂知识:一字能涵多意,对每一层意思分别进行训诂,称为分训。
如果一字所含的两个意思并列,称并行分训。
如果一字所含的两个意思相反,称岐出分训或背出分训。
汉字的一字多训且同时合用称为“分训而合训”或“分训之合训”。
钱钟书本则运用上面的概念讲述“诗之一名三训”。
诗特指《诗经》。
一、诗之三训【诗之三训:承、志、持】钱先生引《诗纬含神雾》解释“诗之一名三训”的意思:“‘诗者持也’。
然则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
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坠,故一名而三训也。
”[诗训之一:承——承君政之善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观、群、怨的落脚点,在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父乃家、君乃国,诗为家国情怀,目的在教化以辅政。
在孔子看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世风日下,《诗经》能挽救世道人心。
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诗经》三百零五篇在体裁上分为“风”、“雅”、“颂”。
《毛诗大序》曰:“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可见,诗三百篇应君政之需,或讴歌善德,或鞭笞腐恶,目的在潜移默化,教正民风。
我想,以上之意恐非诗人之本意,实乃编撰者之初衷。
[诗训之二:志——述己志而作诗]《说文解字》云:“诗,志也。
”诗言志,志是人之内在理想、决心和向往,也是诗的本质特征,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孔子曰“诗亡离志”,离开志,便无所谓诗。
[诗训之三:持——持人之行]《文心雕龙·明诗》云:“诗者,持也,持人性情。
”人为肉身且具社会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善恶俗雅有待教养,性情有待驯化,诗当有益于世风人心,引人向善向上,阻拦其沉沦下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锥编三札记1、。
《全唐文》卷八六六楊夔《溺賦》:“此則以江以湖,没不可援,今復以非波非濤,溺不可算。
……麴糵是惑,沉湎無時,……酒之溺也。
……苞藏其戾,矜持其妍,……色之溺也。
……溝壑難滿,錐刀必聚,……貪之溺也。
……言張其機,笑孕其毒,……權之溺也。
……不波而沉,……色曰愛河,……酒曰甘波,……財曰藥江,……權曰狼津。
13802、黄庭堅《鷓鴣天》:‚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1381);《漁家傲》:‚斷葷戒酒全容易,不戀浮財渾小事。
深可畏,輕輕觸著無明起。
大抵色心難抛棄‛1381 明吕坤《呻吟語》卷一《談道》:‚儒戒聱色貨利,釋戒聱色香味,道戒酒色財氣。
3、王勃《採蓮賦》:“畏蓮色之如臉,願衣香兮勝荷”,杜甫《朝享太廟賦》:“曾何以措其筋力與韜鈐,載其刀筆與喉舌”;王則上句先物後人而下句先人後物,杜適反是。
13834、王安石《荆文公詩》卷四八《晚春》:‚春殘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疎。
13835、李夢陽《艮嶽篇》:“到眼黄蒿元玉砌,傷心錦纜有漁舟”;出語先道今衰、後道昔盛,對語先道昔盛、後道今衰,相形寄慨。
13836、孫武《兵法》:“山峻谷險,難以踰越,謂之窮寇。
擊之之法,伏卒隱廬,開其去道,示其去路;求生透出,必無鬬志,因而擊之,雖衆必破。
13867、西方遂有諺曰:“敵師若遁逃,爲搭金銀橋”13878、古羅馬詩人所謂:“倘人將計以就計,則我得計正失計”13879、。
近世德國兵家言:“戰争乃政治之繼續而别出手法者”(Der Krieg ist eine blosse Fortset - zung der Politik mit andern Mitteln)①,正是“以戰續之”之旨。
139110、荀卿《雲賦》:“精微乎毫毛,而大盈乎大㝢。
……充塞大宇而不窕,入郄穴而不偪。
”按荀子賦雲諸語,東漢趙壹《迅風賦》移以賦風:“纖微無所不入,廣大無所不充,經營八荒之外,宛轉毫毛之中。
”然幾無不可形容道或理之致廣大而極精微者。
《知賦》:“大參乎天,精微而無形”,1392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11、《中州集》卷三王庭筠《夏日》名句:“花影未斜貓睡外,槐枝猶顫鵲飛邊”,鵲已飛離枝上,“外”正亦“邊”。
139514、白居易《禽蟲十二章》之九:“蟭蟟殺敵蚊巢上,蠻觸交争蝸角中,應似諸天觀下界,一微塵内鬬英雄”;139615、引諺:“若依佛法,冷水莫呷”139816、女自道脚色曰:“朝爲行雲,暮爲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139917、《葛藴作〈巫山高〉,愛其飄逸,因亦作兩篇》之一:“那知襄王夢時事,但見朝朝暮暮長雲雨”,139918、《水滸》第二四回王婆説風情所謂“要有閒工夫”,或古希臘、羅馬哲人與詩人所謂“愛情乃閒人之忙事” (Love is the business of the idle;Otia si tollas,periere Cupidinis arc us;Tam Venus otia amat)①。
140019、魚玄機《感懷寄人》:“早知雲雨會,未起蕙蘭心”;孫光憲《更漏子》祇云:“雲雨態,蕙蘭心”,此則以“會”字承“雲雨”,意義益明,謂雖早解人事,而未動芳心。
140120、韓偓《六言》之一:“秦樓處子傾城,金陵狎客多情。
朝雲暮雨會合,羅韤繡被逢迎。
華山梧桐相覆,蠻江荳蔻連生。
幽歡不盡告别,秋河悵望平明”;唐彦謙《無題》之二:“楚雲湘雨會陽臺,錦帳芙蓉向夜開”;李後主《菩薩蠻》:“雨雲深繡户,來便諧衷素”;孫光憲《河傳》:“如花殿脚三千女,争雲雨,何處留人住”,又《浣溪紗》:“欲棲雲雨計難成”;140221、“動人嫌處只緣多”140422、《好色賦》:“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140523、古希臘詩稱美人:“不太纖,不太穠,得其中”拜倫詩稱美人:“髮色增深一絲,容光減褪一忽,風韻便半失”140624、曹植《洛神賦》:“穠纖得中,修短合度”140725、班倢伃《擣素賦》:“調鉛無以玉其貌,凝朱不能異其唇”;傅毅《七激》:“紅顔呈素,蛾眉不畫,唇不施朱,髮不加澤”;王粲《神女賦》:“質素純皓,粉黛不加”;白居易《和李勢女》:“減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長,不朱面若花,不粉肌若霜”(參觀歐陽修《鹽角兒》);陳陳相因。
140726、《好色賦》:“於是處子怳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意密體疏,俯仰異觀,含喜微笑,竊視流眄。
”按《神女賦》又云:“意似近而既遠兮,若將來而復旋。
……似逝未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盼,精彩相授,……意離未絶。
140727、劉禹錫《觀柘枝舞》:“曲盡回身去,層波猶注入”;韓偓《三憶》:“憶去時,向月遲遲行;强語戲同伴,圖郎聞笑聲”;柳永《木蘭花令》:“問著洋洋回卻面”;張先《踏莎行》:“佯佯不覷雲鬟點”;陳師道《放歌行》:“不惜捲簾通一顧,惜君著眼未分明”;史達祖《祝英臺近》:“見郎和笑拖裙,匆匆欲去,驀忽罥留芳袖”;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140828、周邦彦《拜星月慢》:“怎奈何一縷相思,隔溪山不斷”140829、《招魂》:“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140830、張先《一叢花令》所謂“傷高懷遠幾時窮”1409 :‘登高望下,使人心悲!《孟子〃盡心》所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衹如杜甫《望嶽》之‚一覽衆山小‛31、後世傳誦如王勃《滕王閣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虚之有數‛;陳子昂《登幽州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柳宗元《湘江館》:‚境勝豈不豫,慮紛固難裁;升高欲自舒,彌使遠念來‛;會心正復不遠。
32、李善註引《顧子》:“登高使人意遐,臨深使人志清”,140933、李商隱《楚吟》:“山上離宫宫上樓,樓前宫畔暮江流;楚天長短黄昏雨,宋玉無愁亦自愁”;温庭筠《寄岳州李外郎遠》:“天遠樓高宋玉悲”140934、南宋敖陶孫《西樓》絶句申發最明:‚只有西樓日日登,欄杆東角每深凭;一層已是愁無奈,想見仙人十二層‛141035、王粲《登樓賦》始云:“登兹樓以四望兮,聊假日以銷憂”,而繼云:“憑軒檻以遥望兮,對北風而開襟。
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荆山之高岑,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横墜而勿禁”1411 36、曹植《雜詩》:“飛觀百餘尺,臨牖御櫺軒,遠望周千里,朝夕見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閑”;顔延之《登巴陵城樓》:“悽矣自遠風,傷哉千里目”;沈約《臨高臺》:“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
連山無斷續,河水復悠悠。
所思曖何在,洛陽南陌頭;可望不可至,何用解人憂!”;何遜《擬古》:“家在青山下,好上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悵”;古樂府《西洲曲》:“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足,盡日闌干頭”;陳子昂《登幽州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沈德潛《唐詩别裁集》卷五評:“余於登高時,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古人先已言之”);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壻覓封侯”;李白《愁陽春賦》:“試登高而望遠,咸痛骨而傷心”;杜甫《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閣迥添愁”,又《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樊宗師《蜀綿州越王樓詩序》:“蹇蹇余始登。
……天原開,見荆山;我其黄河瞷然爲曲。
直淚雨落,不可掩”;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歐陽詹《早秋登慈恩寺塔》:“因高欲有賦,遠望慘生悲”;杜牧《登池州九峯樓》:“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始休”;唐彦謙《春早落英》:“樓上有愁春不淺,小桃風雪凭闌干”;曹松《南海旅次》:“憶歸休上越王臺,愁思臨高不易裁”;楊徽之《寒食寄鄭起侍御》:“天寒酒薄難成醉,地迥樓高易斷魂”;范仲淹《蘇幕遮》:“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張先《偷聲木蘭花》:“莫更登樓,坐想行思已是愁”;杜安世《鳳棲梧》:“伫立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辛棄疾《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强説愁”;何夢桂《喜遷鶯》:“怕傷心,休上危樓高處。
”1411-141237、:“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衿”(張衡《四愁詩》),“足力盡時山更好,莫將有限趁無窮”(蘇軾《登玲瓏山》)141338、晁迥《法藏碎金録》卷二:“二姓之親,因媒而成;親成而留媒不遣,媒反爲擾。
一真之道,因智而合;道合而留智不遣,智反爲礙”;“其病既愈,藥隨病除,無病服藥,藥還成病”。
141439、彭祖《養壽》:“服藥百過,不如獨卧。
“服藥不如獨自眠,從他更嫁一少年!”‘只欠小蠻樊素在,我知造物愛公深’‘病與樂天相伴住,春同樊素一時歸’‘九十老農緣底健,一生强半是單栖’141740、“孝當竭力,忠則盡命”141741、:‘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
’“野獸向城,主人將去”“白雁集殿庭,宫室將空”1422《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白姑子曰:“鷂鷹入人房,流水抬靈牀,不出三十日,就去見閻王”;142342、漢武帝《秋風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1424魏文帝《善哉行》:‚樂極哀情來,寥亮摧心肝。
‛43、王羲之《蘭亭集序》:“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娱,信可樂也!……及其所至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迹”;142444、杜甫《觀打魚歌》:“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娱亦蕭瑟”,又《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歌》:“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韓愈《岳陽樓别竇司直》:“歡窮悲心生,婉孌不能忘”;李商隱《錦瑟》:“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①;142545、李後主《昭惠周后誄》有云:‚年去年來,殊歡逸賞。
不足光陰,先懷悵怏。
如何倏然,已爲疇曞‛;歐陽修《浪淘沙》詞云:‚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同心之言,可相參印。
142546、袁宏道《偶見白髮》小詩:“鏡中見白髮,欲哭反成笑;自喜笑中意,一笑還一跳”1426“而我獨微笑,此意何人知”47、“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142748、《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432 “一個孤僧獨自行”“關門閉户掩柴扉”49、《史記·陸賈傳》賈答漢高:“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143450、《老子》第五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143451、“逆取順守”;葉氏契友陳亮常標“義利雙行,王霸並用”143552、李詩至結句:“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143653、(“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裏人”),張籍《没蕃故人》所詠:“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143754、李白名篇《北風行》似欲兼兹兩境,而失於承轉,前後遂相矛盾:“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