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电影的电影史意义

合集下载

乡村电影发展

乡村电影发展

乡村电影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电影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乡村电影是指在农村地区制作、放映并触及农村生活与农民命运的电影作品。

本文将从乡村电影的现状、乡村电影的意义以及促进乡村电影发展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乡村电影的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乡村电影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缺乏制作和资金支持,导致乡村电影发展相对滞后。

乡村电影受限于农村经济的状况,很少有机会进入一线城市,更多是在农村地区放映。

虽然存在这些问题,但近年来,乡村电影在技术、故事创作和表演方面逐渐有了提升,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二、乡村电影的意义2.1 弘扬乡村文化乡村电影可以通过展示乡村生活和文化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激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乡村电影还能够传达乡村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展示农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2.2 引导正能量乡村电影往往以农民为主角,通过讲述他们的生活故事,塑造正面形象,激励观众努力奋斗。

这些电影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乡村青年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

2.3 探讨社会问题乡村电影也能够通过剧情展示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让人们关注并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些电影能够以真实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引起观众的共鸣,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三、促进乡村电影发展的途径3.1 加大财政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电影的资金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补贴和奖励,支持乡村电影的制作和放映。

通过提供经济和政策支持,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电影的创作和宣传中来。

3.2 提高电影人才培训乡村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电影人才。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对乡村地区电影人才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作水平。

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乡村电影的培训班和研讨会等活动,促进电影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3 拓宽放映渠道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鼓励农村地区建设更多的电影院,提供更好的放映设备和环境。

梦想照进现实——论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电影中的“中国梦”

梦想照进现实——论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电影中的“中国梦”
想 的权利 。
之梦的追求也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 到, 每个人都有理想 和追求 , 都有 自己的梦想 ; 张 颐武教 授 则 将 “ 发 挥 自己 的智 慧 和 能 力 ” , “ 通 过
自己的奋 斗 改 变 自己 的命 运 ” , “ 看 到希望” 等 阐 述为“ 中 国梦 ” 的基 本 内核 … 。这 其 中 , 农 民工 群 体 的奋 斗 梦尤 显 突 出 , 成 为 当下 电 影 的 重 要 主 题
论 新 世 纪 以来 中 国农 民工 题 材 电影 中的“ 中国梦 "
余 琼
( 浙 江 大学 人 文学 院 ,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2 )
[ 摘 要] 农 民工题材 电影是 新世纪 以来 中国电影 的重要 类型 , 成 为记载 社会历 史 变迁 和反映农 民工生 活状 态
的影像媒介 。它有力地展现 出农 民工群体在物质 、 婚恋、 理想 等方 面的奋 斗梦想和 为实现个人“中国梦” 的不
之 一 。然 而 , “ 中 国梦” 并 不 是 片 面 的“ 挣钱梦 ” 的
1 . 财 富 梦 马斯 洛 “ 需求 层次 理论 ” 把 人类 的需 求 由较低 到较 高层 次 依 次 排 列 , 分 为 生 理需 求 、 安全需求 、 归属 与爱 的需 求 、 尊重 需求 和 自我实 现需 求 五类 。 该理 论认 为 : 人 人都 有需 要 , 在多 种需 要未 获 满足 前, 首 先 满 足迫 切 需 要 , 惟 有 该需 要 满 足 后 , 后 面
的需要才显示 出其激励作用。当下身处社会底层
的农 民工 最 基本最 迫 切 的需 要 便是 解决 较 低层 次 的 生理 和安 全需要 , 体现为“ 中 国梦 ” 凸 显 的最 普 遍类 型— — 财富 梦 。 不 可否认 , 几 乎绝 大 多数 的农 民工 进 城 务 工

拾穗者电影反映的社会意义

拾穗者电影反映的社会意义

拾穗者电影反映的社会意义《拾穗者》是一部由奥逊·威尔斯导演,于1941年上映的电影。

该片以美国大萧条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为了养家糊口而进行的艰辛农活。

这部电影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困境,探讨了贫困、性别和劳动力的问题,对美国电影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拾穗者》在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为它是第一部以女性农民为主角的电影。

在当时,农村劳动力主要由男性占据,而女性则通常被认为只适合从事家庭工作。

然而,影片的主人公既强壮又坚韧,她勇敢地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生计,这对当时社会来说确实是一种突破。

其次,《拾穗者》通过展示贫困的现实生活,探讨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农民所面临的艰辛问题。

在电影中,主人公被迫拾取谷物,以赚取一些微薄的收入。

这种阶级反差的描绘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的关注,呼吁社会提供更多的援助和支持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此外,《拾穗者》还提出了对农业劳动力的思考,这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生活非常艰苦,但她仍然努力工作,保持乐观的态度。

通过展示主人公的意志力和坚韧性,该片呼吁人们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并尊重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此外,《拾穗者》还揭示了当时女性在工作场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尽管主人公表现出色,并能完成男性在农场上的工作,但她仍然受到了歧视和质疑。

这种性别的偏见为观众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促使人们思考和挑战这种不公平待遇。

总之,《拾穗者》这部电影通过展示一个年轻女子在大萧条时期如何艰难度日,从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意义。

该片对于社会意识的唤醒和对社会不公平的批判起到了积极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以女性为主角,激励了观众对女性角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的思考,并为后来的电影作品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范例。

中国电影乡土文化的表达

中国电影乡土文化的表达

中国电影乡土文化的表达乡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它展现了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灵世界。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乡土题材的电影作品丰富多样,给观众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乡村画卷。

1. 乡土文化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它包含了农耕文化、传统节庆、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文化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在电影创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2. 乡土题材电影的兴起及发展中国电影创作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有了长足的发展,乡土题材电影开始兴起。

电影作品《乡村教师》、《霸王别姬》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国内外观众对中国乡村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此后,乡土题材电影不断涌现,如《卧虎藏龙》、《让子弹飞》等,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创作题材,且深受观众喜爱。

3. 乡土电影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乡土电影以真实、生动的方式展现中国乡村生活的点滴,往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自然的演绎,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表现手法上,乡土电影注重对细节的刻画,通过充满诗意的画面,抒发对乡土生活的情感寄托。

同时,乡土电影也融入了现代电影技术,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得到了视觉上的享受。

4. 乡土电影的成功和问题乡土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受到了国内观众的喜爱,也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奖项。

然而,乡土电影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剧情设置单一、故事表达方式相似等。

因此,乡土电影需要进一步创新,注重多样性和原创性的展示方式,以吸引更多观众和国际市场的关注。

5. 乡土电影的文化传承与影响乡土电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不仅让观众了解到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也促进了乡村地区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

同时,乡土电影的成功也为其他地域特色的电影开辟了道路,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多样性。

农村电影放映推动农村电影文化普及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农村电影放映推动农村电影文化普及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农村电影放映推动农村电影文化普及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农村电影放映是指将电影作品引入农村地区,让农民通过观影方式来丰富精神生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村电影放映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推广形式,不仅可以满足农民艺术欣赏的需求,还有助于推动农村电影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农村电影放映如何推动农村电影文化的普及,以及在此过程中如何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首先,农村电影放映为农村地区提供了观影的机会。

在过去,农村地区的电影资源相对匮乏,农民很少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电影作品。

农村电影放映的出现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农民也有机会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

通过观影,农民能够体验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增强对电影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其次,农村电影放映有利于普及农村电影文化。

农村地区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而电影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农村电影放映的普及使得农民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作品,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农民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风俗和生活方式,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农村电影放映还能够提供一种娱乐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农村地区的生活相对单调,缺乏娱乐设施。

而电影作为一种集视觉、听觉、心理体验于一体的娱乐形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农村电影放映将电影带到了离农民较近的乡村剧场或村委会大院中,为农民们提供了一个聚集的场所,使他们共同享受电影带来的欢乐。

农村电影放映在推动农村电影文化普及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电影放映设备和资源的缺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许多农村地区缺乏适合放映电影的设备,同时也缺乏电影作品的引进渠道。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设备的投入,并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引进更多的电影作品。

其次,农村电影放映的内容选择也需要遵循农民的兴趣和需求。

农村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城市地区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更加注重选片的针对性。

农民更加关注家庭伦理、乡土风情等与他们生活经验相关的题材,而不是过于商业化、时尚化的电影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电影阶段研究——基于农民工阶层的社会研究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电影阶段研究——基于农民工阶层的社会研究视角

第19卷第1期Vol.19ꎬɴ1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ofYibinUniversity2019年1月Januaryꎬ2019㊀收稿日期:2018-11-25作者简介:袁一民(1978-)ꎬ男ꎬ四川成都人ꎬ副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影视人口学和影视社会学研究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电影阶段研究基于农民工阶层的社会研究视角袁一民(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系ꎬ四川成都610000)摘要:农民工题材电影在中国现代化的想象和现实构架理解中占有重要位置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以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化转移过程为参照ꎬ农民工题材电影经历了农民工城市身份的切入㊁搭建和融合的三个历史阶段ꎮ这样的阶段划分更能体现出农民工城市逐步融入的现状ꎬ以及中国电影在其中进行的深刻的艺术投射和价值思考ꎮ关键词:农民工题材电影ꎻ农民工文化身份构建ꎻ异化与归化中图分类号:J905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5365(2019)01-0111-08㊀㊀农民工电影题材自我国电影产业发展以来ꎬ农民工的形象就逐步进入中国影画系统的图谱ꎮ农民工电影题材主要是指影视作品涉及农民工个体或者群体心理体验或者生存现实ꎬ勾勒农民工的社会形象图景ꎬ籍此反映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ꎮ中国电影从发展以来ꎬ一直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情怀和现实主义传统ꎮ回溯到解放前的电影«都市风光»(1935)中ꎬ乡下打工仔进入大城市打工的形象已经被袁牧之塑造得深刻饱满ꎬ其后孙瑜导演的电影«天明»中的菱菱㊁陈铿然导演的«香草美人»中的王阿大一家㊁郑正秋导演的«姊妹花»中的大宝㊁桃哥等都是我国早期影视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农民工形象ꎮ自从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电影艺术百花齐放的局势为农民工题材的电影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土壤和多元视角ꎬ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涉猎这一题材ꎬ而新时代农民工的形象在电影创作方面更加丰富ꎬ同时电影作品中农民工形象的书写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ꎬ不断迎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和时代变迁ꎮ在今天的新时代里ꎬ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引领下ꎬ农民工不断进入城市甚至海外务工ꎬ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将更大地丰富农民工电影的题材创作内涵ꎬ在更宽广的地域和多文化交融的叙事层面对这一题材进行整理和研究ꎮ与第三代 红色精神 与 政治主导 为创作目的导演不同的是ꎬ第四代具有反思精神和第五代 民族寓言 的导演以求真务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ꎬ敏锐地抓住农民工题材电影的主线ꎬ着力表现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真实境遇和回归城市自我身份的建构过程ꎮ在这个影像更迭过程中ꎬ参考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化转移过程中ꎬ根据国家政策㊁社会文化和经济调整度农民工城市身份的构建程度和过程ꎬ本文拟采用三个阶段对农民工电影研究进行区分论述ꎬ即农民剩余化阶段 农民农民工化阶段 农民工市民化的转变阶段ꎬ希望能抛砖引玉ꎬ为未来农民工电影研究提供阶段性分期的思考方向ꎬ以便为中国农民工电影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时间划分整理和理论拓展铺垫ꎮ一㊁㊀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过程中形成的农民工影像轮廓:第一阶段(1978-1991)1978年冬天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省凤县小岗村拉开序幕ꎬ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倡导下ꎬ迅速在全国推广ꎬ并以此为标志正式宣布中国迈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ꎮ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ꎬ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达到1.5亿人ꎬ但是由于城市的工业劳动就业吸纳机会有限和严格的人口迁移政策ꎬ很多农民只能在农村乡镇企业寻求就业机会ꎬ形成 离土不离乡ꎬ进厂不进城 的就业局面ꎮ在这个阶段ꎬ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初步形象轮廓已经进行分野ꎮ首先ꎬ对农村内部剩余劳动力的形象进行刻画ꎬ这部分农民工形象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乡镇企业发展为背景的电影题材中ꎮ1982年ꎬ王心语导演的«陈焕生进城»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题材电影ꎬ影片中陈焕生所在的队办企业正是农村乡镇企业当时的雏形ꎮ在这部影片中ꎬ陈焕生从农村来到城市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ꎬ在观念和行为上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ꎬ在人情事故上也完全不明白城市商业化社会的行事逻辑ꎮ1983年ꎬ赵焕章导演执导的«咱们的牛百岁»讲述了农村改革开放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ꎬ共产党员牛百岁带领农村懒汉社员在村办企业里共同奋斗㊁脱贫致富的故事ꎮ1986年颜学恕执导的«野山»影片根据贾平凹小说«鸡窝洼人家»改编ꎬ是一部以生活化方式探讨农村改革问题的代表性佳作ꎬ影片中大量农民涉及返村创业事迹ꎬ并提供了较多的社会思考和人性反思ꎮ1988年ꎬ导演汤晓丹执导的«荒雪»主要题材为春风吹到荒凉的北国原野ꎬ封闭的山区在变迁ꎬ关东汉子熊克俭通过在外打工回到自己村庄ꎬ办起了米面加工厂ꎬ并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进而开始改变自己和乡亲们命运的故事ꎮ其次ꎬ部分导演将视角放在外出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群体中ꎬ并以此进行了大量的影视创作ꎮ其中代表作品有:1984年于彦夫㊁张园导演的«黄山来的姑娘»电影ꎬ主要表现来自黄山的农村姑娘龚玲玲到北京打工生活境遇的变化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主人公在其间的成长ꎮ这部电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真正意义上反映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题材电影ꎬ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工离开家庭进入城市的心态变化和社会境遇ꎮ继而ꎬ第四代导演制作了大量该题材影片ꎬ如齐兴家导演的«街上流行红裙子»(1984)主要讲述模范女工陶星儿的思想变化ꎬ乡下来的打工妹通过展示自己身体和衣着的美ꎬ逐渐摆脱了同事眼中的 乡下情怀 审美标准ꎬ在城市中找到心灵美和外貌美的最佳契合点以及在城市中的自我定位ꎮ此外ꎬ1987211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年孙周导演的«给咖啡加点糖»㊁1988年董克娜的«黄土坡的姨娘们»㊁1989年王秉林导演的«女模特的风波»㊁1990年张良导演的«特区打工妹»㊁1992年王风奎导演的«我想有个家»均对这一题材有所涉猎ꎮ针对这一阶段的电影ꎬ第四代导演通过娴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对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形象进行了刻画ꎮ在这个阶段ꎬ农民工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第一ꎬ强烈的乡土意识是其普遍的心理共性表达ꎮ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指出: 从基层上看去ꎬ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ꎮ [1]乡土社会从深层上决定着农民的风俗习惯㊁伦理道德㊁行为方式等ꎮ在这个阶段的电影中ꎬ农民和农民工的身份跨越界定比较模糊ꎬ但是深深的乡愁和背离故土的无奈感奠定了这阶段影片的叙事美学特征ꎬ农村在地创作表达依然是这一阶段农民工精神家园和思想寄托的主要场域ꎮ随着农民工的出走城市ꎬ对乡村纯粹的理想栖息家园更加怀念ꎬ农民工在影片中的个体遭遇是其个人命运在乡土社会中的思想和行动解放结果ꎬ而意义在于寻找自我和社会的融合ꎬ独立和发展ꎬ在乡村的社会束缚的破冰和个体认知的释放互相促进ꎬ在现实主义创作情怀上追加了更多的现代性展示ꎮ第二ꎬ这个阶段的电影对农民工个体的讴歌有很强的道德价值判断ꎬ政治色彩较为浓重ꎬ对农民工个体奋斗的讴歌依然是影片的主旋律ꎮ在未进入整体消费主义社会前ꎬ这部分影片着重歌颂农民工身上奋斗自强㊁勤俭持家㊁任劳任怨和甘心奉献的精神ꎮ在多数影片中ꎬ农民工大多经历了打工过程中精神的洗礼ꎬ自我道德方面的反思蜕变ꎬ进而在精神和毅力方面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ꎬ以小 我 服从大 我 的集体主义精神去面对无论乡村还是城市生活的挑战ꎬ以奋进努力作为终极途径寻找自我在社会中的坐标ꎮ因此ꎬ在道德反思上虽然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ꎬ但很难深刻地梳理个人和社会国家的命运关系以及在复杂的人性关怀中去思考自我存在ꎬ影片多数在皆大欢喜中以完美的结局落幕ꎬ标签化的人格模式普遍存在这阶段电影中ꎮ二㊁㊀大规模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下的农民工影像书写:第二阶段(1992-2003)1992年ꎬ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ꎬ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ꎮ在国家外向型战略方针的实施后ꎬ大量东部沿海企业和合资企业快速崛起ꎬ吸引了大量西部受到乡镇企业收缩后的剩余劳动力ꎮ继而国家松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政策条件ꎬ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且呈井喷状态ꎬ 离土又离乡 的情况不断加剧ꎮ这一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ꎬ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敏锐地抓住这一视角ꎬ拍摄了大量农民工题材电影ꎮ与第四代导演不同的是ꎬ以陈凯歌㊁张艺谋㊁田壮壮等为首的第五代导演在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㊁新中国变革中的阵痛后ꎬ他们以民族反思㊁民族寻根的立场和态度审视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经验ꎬ用一种严肃而批判的态度进行电影创作ꎮ中国农民工现象的爆发ꎬ不仅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㊁宗族文化延续ꎬ将城市和农村的文明放在一个时空中进行观察和研究ꎬ同时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矛盾㊁变革和悲喜剧也为第五代导演提供了大量的素材[2]ꎮ虽然第五代导演鲜有农民工题材作品ꎬ但是其影片在宏大历史叙事过程中已经不自觉地把视角延伸到这个领域内ꎬ而第六代导演迅速跟进ꎬ用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微观的家庭圈层内抽丝剥茧ꎬ用精微的视角对农民工个体和群体进行描述ꎬ形成了311㊀1期㊀㊀㊀㊀㊀㊀袁一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电影阶段研究 基于农民工阶层的社会研究视角这一阶段大量的电影作品ꎮ在这一时期ꎬ创作者一改从前脸谱化㊁政治化的表现手法ꎬ侧重农民工的个体现实描述和群体价值批判ꎬ在中国社会剧烈的变革空间中ꎬ将城市与农村进行并列叙事ꎬ从多个侧面描述农民工个体和群体的形象精神特质ꎮ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有:1995年ꎬ贾樟柯导演拍摄电影的«小山回家»ꎬ电影中该片讲述了在北京宏远餐馆打工的民工王小山被老板赵国庆开除后准备回乡ꎮ回家前他找了许多从安阳来京的同乡ꎬ有建筑工人㊁票贩子㊁大学生㊁服务员㊁妓女等ꎬ但无人与他同行ꎮ他落魄因而茫然地寻找留在北京的一个又一个往昔伙伴ꎬ最后在街边的一个理发摊上ꎬ他把自己一头城里人般凌乱的长发留给了北京ꎮ2000年ꎬ在管虎导演拍摄的电影«上车ꎬ走吧»中ꎬ山东农村青年刘承强和同乡高明相约来到首都北京打工ꎬ已去海南发展的表哥小软将自己承包过的小巴托给承强ꎬ在小巴老板陆建刚的帮助下ꎬ二人在郊区找到落脚之处ꎬ也顺利成为小巴302线的司乘人员ꎮ经过一番努力ꎬ两人经营的小巴逐渐有了起色ꎬ甚至引来电视台的关注ꎮ与此同时ꎬ竞争对手大头对他们的排挤也越来越厉害ꎬ这两个外地青年在北京的闯荡之路显得无比艰难ꎮ2000年ꎬ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单车»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银熊奖ꎬ影片讲述了十七岁的阿贵从乡下来到北京ꎬ开始他的城市生活ꎮ阿贵找了一个自行车快递的工作ꎬ期待存够钱能拥有自己的公司ꎮ他每日工作勤恳ꎬ当他就快要存够钱时ꎬ自行车丢了ꎮ几乎绝望的小贵看到一个年龄相仿的少年骑自己的自行车ꎬ这人是虽生活在城里家里却很贫寒的小坚ꎬ小坚偷了家里的钱买了便宜的二手车ꎬ即小贵被盗的车 一番争夺后ꎬ被打得满身是血的小贵扛着被砸坏的单车走在街头ꎮ在2003年ꎬ由李杨执导㊁编剧ꎬ王宝强㊁李易祥㊁王双宝等主演的剧情片«盲井»获得全国上映ꎮ该影片题材来源中国1998年三大特大矿洞诈骗杀人团伙案ꎬ讲述了两个生活在城市矿区的闲人靠欺骗谋害农村打工人员赚钱的故事ꎮ此外ꎬ这一时期的农民工题材电影在内容上开始对农民工群体进行反思ꎬ对进入城市打工的个体全面审视ꎬ创作题材上主要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ꎬ重点揭示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苦难艰辛ꎬ并力图以平等姿态赋予其人文关注ꎻ第二ꎬ重点揭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被异化被排斥的生活境遇ꎬ着重描述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而产生的悲剧效应ꎮ首先ꎬ生存奋斗和竞争奋斗是这一阶段的明显主题ꎮ农民工群体进入城市后ꎬ由于户籍制度的不完善ꎬ无法享受和城市人口同等的机会权利ꎬ因此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非常艰难ꎬ同时由于农民工所受到的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ꎬ他们从事的行业基本都是底层㊁危险㊁重体力劳动的工作ꎮ尽管城市的发展因农民工的存在得以顺利运转ꎬ但是农民工付出的血汗工作的回报却相比之下十分微薄ꎬ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ꎬ农民工生存环境堪忧ꎮ在«十七岁的单车»电影中ꎬ小贵作为一个农村青年希望在城市中找到生存之路ꎬ在初来乍到不明就里继而被强买强卖后ꎬ小贵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辆山地车并成为城市快递公司的 新时代骆驼祥子 ꎬ在城市中艰难的谋生ꎮ小贵的单车被偷后ꎬ他四处寻找ꎬ还不断被城市中的各色群体鄙视㊁欺诈ꎬ小贵在无处容身中被孤立和围观的身份隐喻着其代表的群体在城市中的卑微和被歧视ꎮ影片结尾ꎬ小贵拖着被损坏变形的自行车默默地走向北京川流不息的人群深处ꎬ等待他未知的命运在观众心中411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早已有了悲剧的答案ꎮ同时ꎬ«上车ꎬ走吧»中两位来自农村的好朋友开始了在城市中的奋斗经历ꎮ他们租下公交车希望能够靠运输积累财富ꎬ完成在城市中安家的梦想ꎮ但是ꎬ随着在城市生活着ꎬ他们逐渐发现ꎬ城里人一切的行事规则㊁思考逻辑相较于农村那个淳朴简单的地方有着不多的不同ꎮ他们的小巴无缘无故被人打砸ꎬ他们的主动示好被看作软弱可欺ꎬ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被看作对城市身份经营者的尊严挑战ꎮ当他们获得商业经营上的成功时ꎬ在城市人的眼里ꎬ他们依然愚昧㊁自私㊁贪婪㊁麻烦ꎬ甚至连自己的朋友(大英子)也会有意无意地叫他们土老帽ꎮ无关城里人的眼光ꎬ最终ꎬ影片中来自农村的高明和刘承强成功了ꎬ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ꎬ他们又没有成功ꎬ因为他们最终希望成为城市人ꎬ这种终极目标和他们的奋斗并没有关联ꎬ城市身份和农村身份的巨大割裂让他们依然饱受精神的苦楚ꎮ其次ꎬ农民工在城市中被异化ꎬ成为影片城市背景下的群体景观ꎮ正如刘易斯对贫困文化的理解ꎬ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中ꎬ和城市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特性ꎬ将他们的生存范围称为城市中独特的风景ꎬ称为非主流ꎬ称为被城市人群观摩㊁取笑和自我庆幸的展示场[3]ꎮ在这阶段电影中ꎬ农民工的主体形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ꎬ风格鲜明的方言ꎻ第二ꎬ不加修饰的外形ꎻ第三ꎬ朴素的情感表达ꎮ这三方面的形象特征在城市人看来是非常另类的ꎮ在电影中的城市生活在艺术批评学者布厄迪看来总是充满了诗意ꎬ是对时尚的自我表达ꎬ是含蓄隐忍而有内涵无限的话语语境[4]ꎮ因此ꎬ农民工有着明显的焦虑情结ꎬ在脱离了乡村依靠ꎬ人与人㊁人与自然淳朴而亲近的自然法则约束后ꎬ城市中屈从于外在既定道德和条款规定让他们显得无所适从ꎮ在城市发展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双重标准下ꎬ农民工群体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失效感到无助和失望ꎬ转而对自身先进性拷问的同时ꎬ也自觉虽在高楼林立的现代社会ꎬ却在行为上和城市文明发展的脉络渐行渐远ꎬ感到无比的陌生ꎬ达成了自身的疏远和城市对自我身份的异化[5]ꎮ在道德冲击最极端的情况下ꎬ农民工的自身伦理底线崩塌ꎬ原始的狰狞和罪恶感代替了淳朴的情感ꎬ出现了城市中极端自我异化而导致犯罪的题材ꎬ比如«盲井»中ꎬ穷苦出身的农民工在背负家庭债务和对城市生活极度渴望的情况下ꎬ预谋杀害同是来自农村的劳动者ꎬ以卑劣的手段获取金钱ꎬ最后终于酿成多个家庭的悲剧ꎮ在影片中ꎬ大量的镜头对准矿井深处黑暗㊁寂静和阴冷恐怖的环境进行描述ꎬ对比矿井外城市喧嚣热闹的世界ꎬ不断滋生着影片中农民工的愤懑㊁不满和内心的挣扎ꎮ三㊁㊀农民工市民化下的影像图景: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2003年ꎬ中国加入WTO后ꎬ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ꎬ与世界接轨的节奏越来越快速ꎬ并且全球经历了经济危机复苏又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ꎬ在这样的情况下ꎬ中国城市中制造业㊁服务业迅速跟进ꎬ出现了大量的用人需求ꎬ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供需结构的倒置ꎮ从2003年东莞用工荒波及长三角ꎬ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工对于城市工作更加理性和谨慎ꎬ对不合理的待遇敢于在行动上予以回击ꎮ因此ꎬ以消除歧视㊁权益回归和制度重构为主题ꎬ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ꎬ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难题ꎮ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ꎬ中国政府对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身份保障和待遇保障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努力ꎬ为农民工进城打工出台了诸多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政策①ꎮ党的十八511㊀1期㊀㊀㊀㊀㊀㊀袁一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电影阶段研究 基于农民工阶层的社会研究视角大以后ꎬ对农民工向城市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成为我国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ꎬ在政策扶持㊁经济和权益确保以及社会资源的倾斜方面给予进城的农民工予以诸多照顾ꎮ我国农民工已进入逐步市民化阶段ꎮ与此同时ꎬ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也为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牌和中国的强劲发展势头推波助澜ꎬ中国电影敏锐地觉察到大众媒体的热门话语开始向农民工城市化主体转换并抓住了这一主体开始发力ꎮ一方面ꎬ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大众传媒极力渲染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工群体ꎬ梳理其奋斗经历ꎬ用中国社会的平民传奇来书写中国民族内在先进精神ꎻ另一方面ꎬ这一时期新锐导演层出不穷ꎬ部分以 公共知识分子 责任担当的导演们ꎬ将这一主题联系到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现实ꎬ对现代化中国想象和现代化中国进行对比ꎬ以更加多元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对农民工群体整体形象进行创作表达ꎮ这一时期ꎬ电影创作非常多ꎬ主要有2004年冯小刚电影«天下无贼»ꎬ2005年杨亚洲电影«泥鳅也是鱼»ꎬ2006年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ꎬ2006年张扬电影«落叶归根»ꎬ2007年李玉电影«苹果»ꎬ2008年徐俊电影«阿拉民工»ꎬ2008年陈军电影«农民工»ꎬ2009年安战军电影«天堂凹»ꎬ2010年孙召民电影«电话亭情缘»ꎬ2010年李彦廷电影«年关»ꎬ2011年周军电影«拓本»ꎬ2017年李睿珺电影«路过未来»等ꎮ值得注意的是ꎬ这些电影中的农民工青年很多已经属于第二代农民工了ꎬ他们的意识㊁观念和理想由于中国教育程度的规划和普及㊁大众媒介的发达㊁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强等ꎬ早已远远超越了上一代农民工ꎮ因此ꎬ他们进入城市后ꎬ更加容易接受并融入城市的生活ꎬ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范式ꎬ具有更强的灵活性ꎮ首先ꎬ在主题上ꎬ这一阶段电影最大的共性是农民工从城市进入者的自我异化到城市参与者的自我归化过程ꎮ自我归化主要分成两类ꎬ一是身份的市民化过程ꎬ另外一类是精神市民化过程ꎮ在身份市民化归类的影片中ꎬ«泥鳅也是鱼»讲述的即是来自农村的单亲母亲带着孩子在城市中艰难发展ꎬ进城被丧妻男泥鳅收留并留在北京既温暖又挣扎度日的故事ꎮ电影«苹果»中ꎬ李玉导演用黑色幽默将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套用在影片中的农村打工夫妻身上ꎬ但是城市夜幕下的丑恶和诱惑却仍让这对农民工夫妇进入城市的决心依然坚决ꎬ让人唏嘘不已ꎮ同时ꎬ很多影片对农民工追求精神市民化进行了描述ꎬ主要有2010年ꎬ孙召民电影«电话亭情缘»ꎬ讲述了从山东来北京务工的两位农民工情侣在城市中追求梦想ꎬ实现自我超越的故事ꎮ影片中ꎬ主人公历经岁月和生活的磨难ꎬ仍然不改本色情怀ꎬ用自己行动和情操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ꎬ同时实现自己的情感升华ꎬ实现了自己在城市中的定位和梦想ꎮ2011年周军电影«拓本»ꎬ讲述了进城收废品的农民张万社无意收获了珍贵拓本后与拓本所有者吴天成之间的故事ꎬ农村青年和城市拓本收藏者围绕着天价拓本的失而复得ꎬ展开理智和情感的交流ꎬ通过影片结尾两人握紧的双手ꎬ外来者实现了城市生活的被接纳ꎬ而城市人用欣赏宽容的态度与农民工和谐共处ꎬ以一种完满的结局隐喻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从产生到消解的戏剧过程ꎮ其次ꎬ在主题上ꎬ农民工题材的多元化表达称为这一时期创作的主流ꎮ在目前电影里ꎬ对农民工形象和主题的表述非常多元ꎬ严肃类的有关生存体验和尊严维护的电影如张扬在2006年拍摄的电影«落叶归根»ꎬ讲述了五十多岁还在深圳打工的老赵因好友老刘死亡ꎬ想要带他回家安611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葬于回程途中历经惊险遭遇的故事ꎮ平等呼唤和法治公平类ꎬ如2008年ꎬ陈军电影«农民工»中关于三个农民进城打工带领一群农民工通过各种途径讨债的故事ꎮ以黑色幽默或喜剧化的色彩表现农民工在城市奋斗过程的故事ꎬ如2006年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ꎬ2010年叶伟民执导的«人在囧途»ꎮ以真实记录为基础表现城市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的纪录如纪录片«阿拉民工»等ꎮ结语综上所述ꎬ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ꎬ本文力图围绕着市场化改革对农民工生存发展的影响和中国电影创作对这一影响的艺术呼应作为主线ꎬ寻找电影中农民工逐步市民化形象嬗变阶段划分的依据ꎬ在电影艺术中努力探寻农民工形象图谱背后的复杂社会和心理动因ꎬ并由此展望农民工形象在未来电影发展中的新特征和新趋势ꎮ未来农民市民化影像表达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层面ꎬ分别是经济图景㊁社会图景㊁政治图景和文化图景ꎮ经济图景主要是中国农民工题材的电影将大力围绕农民工缩小于城市收入水平的话语展开创作ꎬ在消费社会和功利社会的背景下[6]ꎬ农民工的工资水平㊁消费能力㊁与企业主劳动契约精神的体现将成为未来重要的主题和矛盾焦点ꎮ在社会图景方面ꎬ农民工的权利赋予和对自身权利的认知水平决定其在城市中的话语权ꎬ这些话语权构成的语境让农民工电影构架出一个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参与和赋权的动态图像ꎬ并不断推动大众媒体向和谐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不断迈进[7]ꎮ在政治和文化图景方面ꎬ农民工加入中国城镇化发展历史进程ꎬ未来农民工的行为参与和效果反馈或许会让这类题材影视作品引起更多研究影视社会学学者的关注ꎮ未来中国农民工电影必然表现出更新和更大的创作空间ꎮ在中国新的经济和就业环境影响下ꎬ在农民工整体生存和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提高下ꎬ农民工迁移地域更加广阔ꎬ从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到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ꎬ从国内到国外ꎮ对这些素材的整理和掌握ꎬ也为农民工电影题材创作提供更大空间ꎬ尤其是随着2015年党中央将 一带一路 作为国家重点实施的战略之一ꎬ 一带一路 中心城市及支点城市将成为中国农民工未来新的迁移空间ꎮ因此ꎬ可以推断更多的农民工群体ꎬ更多农民工涉及的打工国家ꎬ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内ꎬ都将在未来的中国电影农民工创作题材中不断涌现ꎮ中国的农民工问题是世界范围内值得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ꎬ在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今天ꎬ农民工题材电影不断进入到观众视野里ꎮ在新时代ꎬ农民工电影在现代化中国的想象和现实构架理解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ꎬ在电影理性与认知参与社会管理建设中有着深远的意义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农民工题材电影经历了反思㊁独立和创新的三个重要过程ꎬ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工城市逐步融入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深刻的艺术投射和价值思考ꎮ我们相信ꎬ在未来的不久ꎬ越来越多的该类题材电影会以商业和艺术电影手段呈现ꎬ在大众娱乐形态㊁电影产业化发展趋势和社会知识分子的目光关注下ꎬ农民工电影的创作将沿着现实主义题材的路径ꎬ呈现更加多元和旺盛的活力ꎮ注释:①从2002年起ꎬ各项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㊁社会保障㊁子女教育和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文件陆续出台ꎮ2003年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开始将农民工纳入保险范围ꎬ200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构建了针对农民工工伤㊁医疗㊁养老㊁子女教育㊁住房等社会保障ꎮ2008年711㊀1期㊀㊀㊀㊀㊀㊀袁一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电影阶段研究 基于农民工阶层的社会研究视角。

农民工电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民工电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民工电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张权生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14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精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起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双重作用。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形成了民族精神支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将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是对民族精神的合理吸收和自然发展,从而体现出民族特色。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私本位内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将产生消极作用。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经典概括。

他说:“以‘己’为中心……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

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1]费孝通先生把中国社会格局称为“差序格局”。

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2]中国人以“己”为中心,“私”的观念异常浓厚。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必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必须批判以“己”为中心的陈腐观念,解构“差序格局”。

农民工电影参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在主题、形象塑造、电影语言等方面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农民工电影重要的精神内核,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一、农民工电影表现了农民工为国家富强奉献心血和汗水的情景,参与了中国梦的构建农民工电影塑造了各行各业的农民工形象。

这些农民工大都勤劳俭朴、艰苦奋斗。

《特区打工妹》《人命关天》等影片中的农民工,从事制造业,使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比较优势。

《盲井》《谁是卧底》《幸存日》等影片中的农民工,上矿山,下矿井,保障了国家矿产资源的及时供应。

《焦裕禄》电影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焦裕禄》电影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焦裕禄》电影的历史背景与意义《焦裕禄》是一部以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英雄焦裕禄为题材的电影。

本片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表演展现了焦裕禄不畏艰难,坚守初心,致力于改善农民生活的精神境界和伟大业绩。

下面将从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历史背景焦裕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为人民立下赫赫战功,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而《焦裕禄》电影的背景正是当时的历史环境。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是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岁月。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石。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中国农村的经济非常落后,农民贫困现象严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焦裕禄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焦裕禄作为一名农村县委书记,毅然投身农村工作,他以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深入农村,了解了农民的困境和需求,通过改土地制度、发展农业技术等一系列举措,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戴和认可。

焦裕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领导的支持,率先推动了农村扶贫事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意义《焦裕禄》电影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展现一个伟大人物的传奇故事,向观众展示了焦裕禄坚守初心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首先,焦裕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电影中,焦裕禄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农民办实事、解决问题。

他不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将农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宗旨,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其次,焦裕禄推动了农村扶贫事业的开展。

他积极研究从农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打破了过去农村封建习俗的束缚,改革土地制度,发展农业技术。

他通过改革和创新,打破了农村发展的瓶颈,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助力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其次,焦裕禄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他不仅是农民们心目中的好官,也是青年一代敬佩学习的对象。

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鼓励了青年要有为国家贡献的担当和奉献精神。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后人传递了一种责任感、付出精神和奉献精神,激励着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父亲是个农民工微电影观后感

父亲是个农民工微电影观后感

父亲是个农民工微电影观后感《父亲是个农民工》是一部感人的微电影,描写了一位普通农民工父亲的奋斗和坚守。

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场景再现,展现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艰辛和困境,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农民工与家庭之间的牵挂和爱。

本文将从剧情、人物形象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电影通过生动的剧情展示了农民工父亲的生活现状和内心情感。

影片以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农民工父亲在城市打工的艰辛经历。

他每天早出晚归,在建筑工地上辛勤劳动,为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电影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场景再现,将观众引入了农民工父亲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辛苦和无私。

其次,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令人难以忘怀。

农民工父亲是电影中的主角,他被描绘成一个朴实善良、勤劳务实的形象。

他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地为家人谋生计,用坚毅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面对困难。

他虽然经历了各种挫折和艰辛,但他从不放弃,始终保持着对家庭的责任和爱。

电影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他们或让观众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或让人们思考社会现象中的冷漠和无奈。

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农民工与家庭的牵挂和爱。

电影中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农民工与家庭之间的牵挂和爱。

农民工父亲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不顾辛劳和疲惫,默默耕耘。

他默默无闻,但他的付出和坚持为家庭带来了改变和希望。

电影通过展现农民工父亲的故事,传递出了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团结,让观众深入思考亲情、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众所周知,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往往被社会所忽视和遗忘。

电影《父亲是个农民工》通过真实的叙事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将农民工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唤起了人们对农民工的关注和关爱。

在电影中,农民工父亲们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支撑起了家庭的生活,他们用坚强和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他们默默无闻,但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值得被尊重和敬佩。

有教育意义的乡村电影

有教育意义的乡村电影

有教育意义的乡村电影乡村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电影逐渐成为引起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这些乡村电影以其教育意义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乡村电影的教育意义,并分析其如何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乡村电影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传递社会价值观。

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刻画,乡村电影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和社会关系,传递了勤劳致富、家庭和谐、友情真挚等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例如,电影《让子弹飞》以乡村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与贪官的斗争,让人们对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区别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这种教育意义的电影给予人们内心的启示和思考,使观众不仅能欣赏电影的剧情,更能从中获得一种积极的能量。

其次,乡村电影展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村有着重要的地位。

乡村电影通过对农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的展示,唤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共鸣。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农民从年轻到老的一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

通过这样的电影作品,观众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乡村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文化传承的意识。

此外,乡村电影对于推动乡村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产品,也能积极参与到乡村的发展中。

乡村电影可以通过创作富有乡土特色的影片,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同时,乡村电影也可以塑造乡村形象,打造品牌,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这种方式,乡村电影不仅能够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和支持乡村的发展事业。

而对于观众来说,乡村电影也是一种享受和启迪。

因为乡村电影故事情节贴近生活、情感真实,能够帮助观众与电影中人物建立起情感共鸣,激发内心的思考和共鸣。

乡村电影能够唤起观众对家园之爱和感恩之情,同时也能够传递一种关怀乡村和农民的社会责任感。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情感的满足,还能够通过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得到一些启示和教育。

农民工的电影视剧

农民工的电影视剧

农民工的电影视剧在当今的影视世界中,有一类作品以农民工的生活为主题,为我们展现了这个群体的酸甜苦辣、梦想与挣扎。

这些影视剧不仅让我们对农民工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坚韧与力量。

农民工,这是一个庞大而又充满故事的群体。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他们从事着最艰苦的工作,却往往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

然而,他们的心中依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众多以农民工为主题的电影中,《生存之民工》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这部剧真实地展现了民工们讨薪的艰难历程。

剧中的民工们住在简陋的工棚里,吃着简单的饭菜,每天辛苦劳作,却面临着工资被拖欠的困境。

他们四处奔波,寻求帮助,却屡屡碰壁。

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权益。

这种坚持,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顽强和不屈。

电影《落叶归根》则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农民工的故事。

主人公为了实现对工友的承诺,背着工友的尸体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路上,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和人情冷暖。

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农民工之间深厚的情谊,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它让我们看到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孤独与无奈,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还有《我叫刘跃进》,通过一个农民工的意外遭遇,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刘跃进在城市中艰难地打拼,却总是被卷入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之中。

他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渺小和无助,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努力挣扎的勇气。

这些影视剧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工的生活。

它们没有刻意美化,也没有过度丑化,而是以一种平视的视角,展现了这个群体的喜怒哀乐。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艰辛工作环境。

他们在建筑工地上,顶着烈日和寒风,从事着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他们的双手长满了老茧,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

城市的繁华与他们无关,他们只能在城市的边缘默默生存。

建国七十年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流变简析

建国七十年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流变简析

建国七十年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流变简析建国七十年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流变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些电影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建国初期(1949-1965年)的农村题材电影主要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农业生产、生活和思想觉醒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电影基调积极,着重描绘农民的奋斗和充满希望的生活。

代表作包括《武训传》、《农民战斗队》等,这些电影鼓励农民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传递出新中国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希望。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农村题材电影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这段时期几乎没有以农村为背景的电影,因为农村被打上了“地主阶级”的标签,许多农村题材电影被迫终止拍摄或被禁播。

这对于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农村题材电影重新崛起,并逐渐丰富和深化。

这一时期的电影更加注重对农村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反思,涉及的题材更加广泛,包括农村改革、土地问题、农民工等。

代表作有《让子弹飞》、《山楂树之恋》等,这些电影不仅展现了农村的变迁,也关注了农民的生存和尊严。

近年来,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更加多样化,呈现出更多的农村生活细节和人物形象。

一方面,一些电影通过真实地展现农村社会问题,探讨了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命运,如《红高粱》、《影子》等;一些电影则通过温情的叙事方式,表现了农村的温暖和文化传统,如《千与千寻》、《大鱼海棠》等。

这些电影既保持了农村题材电影传统的关怀和呼唤,又展现了对农村题材电影的新的艺术探索和表现方式。

建国七十年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流变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变革。

从初期的乐观主义到后来的反思和批判,再到近年来的多元化表达,这些电影不仅是农村题材创作的历程,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奋斗历程。

农民工电影心得体会一千字

农民工电影心得体会一千字

农民工电影心得体会一千字农民工这个群体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们默默奉献,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近年来,农民工的生活和困境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一部部以农民工为题材的电影也纷纷涌现,其中《让子弹飞》、《最后一球》、《葬礼》等影片让人动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看来,这些电影引发了我对农民工这个族群的思考,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群体的辛酸与奋斗。

首先,这些电影真实地展现了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和困境。

电影《让子弹飞》以及《最后一球》等将农民工的艰辛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远离家乡,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为了生活不断地努力工作,但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每天辛勤劳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依旧坚定地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奋斗。

这些电影通过真实的情节,展现了农民工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这一群体的辛酸与付出。

其次,这些电影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待农民工的不公和不平等。

电影《葬礼》讲述了农民工李雪枫因意外而丧生后,他的尸体无法顺利运回家乡的故事。

影片中,李雪枫的家人和同乡们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在城市医院和警察的针对眼中,他们只是无名的农民工,而不值得被尊重和关心。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农民工在城市中遇到的困境与不公,引起了人们对他们所受待遇的思考。

此外,这些电影也通过情节和故事给予了农民工一定的宣泄和疗愈。

《最后一球》中的主人公刘举虽然是一个农民工,但他对足球的热爱和坚持给了他力量和希望。

通过讲述刘举在足球比赛中的光荣一刻,电影赋予了农民工追求梦想和改变命运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正能量并对农民工群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些电影不仅展现了农民工的艰辛和奋斗,也呼唤了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

通过观看这些电影,我深刻意识到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存在和他们所遭遇的不公,也让我更加关注到大城市发展背后的辛酸与付出。

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电影关注农民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们的故事,并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与关怀。

对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看法

对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看法

对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看法农村题材影视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因为它们能够展现农村生活的真实与多样性。

对我而言,农村题材影视作品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们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农村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机会。

农村题材影视作品有助于宣传农村发展。

这些作品通常展示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民工作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了解到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他们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

这不仅有助于树立农村劳动者的形象,也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农村题材影视作品能够传递正能量与情感。

这些作品描绘了农村居民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的勇气、坚韧和乐观。

观众通过与主人公的感情共鸣,可以从中获得力量和鼓励。

农村题材影视作品还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这对于现代社会中强调个人主义的观众来说,有着积极的影响。

农村题材影视作品也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农村文化和传统的机会。

通过展示农村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和传统习俗,这些作品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

它们为保护与传承农村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使观众感受到了农村的丰富文化内涵。

然而,我也注意到一些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作品可能夸大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贫困,使观众对农村存在误解。

此外,一些作品过于依赖情节的刺激和故事的曲折,而忽略了对农村社会现实的准确描绘。

我认为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非常重要,以便观众能够真正理解农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对于观众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宣传农村发展、传递正能量与情感,还可以帮助观众了解农村文化和传统。

然而,我们也需要对这些作品保持批判的态度,以确保其准确反映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

这样,农村题材影视作品才能更好地为观众提供有意义的体验和启发。

以社会冲突论分析农民工电影的社会功能——以《1350km》为例

以社会冲突论分析农民工电影的社会功能——以《1350km》为例
2021-04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影视评论
以社会冲突论分析农民工电影的社会功能
———以《1350km》为例
谭 婧 罗尚蕾
(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1)
摘 要院随着多学科之间的交融与发展,影视社会学中的丰富理论也为影视作品的社会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社
《1350km》进一步说明。
命危险骑摩托返乡农民工的贫富分化现象,正是一种特定社会
(一)农民工群体及其流动形式
时期发展下的社会隐性冲突。贫富差距引发社会问题通过:客观
1978 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 的“社会结构紧张”和人们主观上产生了“公正失衡”的意识(即
国大陆农民不再只是从事农业,他们大量涌入城市成为了进城 “不公正感”)两个环节产生。④但从正面功用看,呈现不同阶层人
务工人员,也就是农民工。
们主观意识上的不公正感,提高公众讨论度,也为社会不断完善
农民工流动形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地区之间的流动,一 与发展提供了进步意义。
种是农民工流动到近距离发展的本地城镇附近。前者由于沿海
(二)社会分层
地区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夹带着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在这种社会
社会分层,这是指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封层化现
冲突,并且在冲突中发酵出一系列影响。影片《1350km》中也揭示
1.记录并反映历史现实的功能
出在中国特定时期社会分层下底层农民工所经历的不平等与落
影片《1350km》中“十万摩托大军”队伍中五人用三辆摩托车 后之处。
骑行五天四夜,1350km 路程,只为以最低路费回贵州老家过年,
三、电影《1350km》分析
发展的冲突下,大量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工自发流动到了沿海 象。在中国的特定时期也存在着,改革开放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

农民工电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民工电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精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起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双重作用。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形成了民族精神支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将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是对民族精神的合理吸收和自然发展,从而体现出民族特色。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私本位内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将产生消极作用。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经典概括。

他说:“以‘己’为中心……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

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1]费孝通先生把中国社会格局称为“差序格局”。

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2]中国人以“己”为中心,“私”的观念异常浓厚。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必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必须批判以“己”为中心的陈腐观念,解构“差序格局”。

农民工电影参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在主题、形象塑造、电影语言等方面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农民工电影重要的精神内核,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一、 农民工电影表现了农民工为国家富强奉献心血和汗水的情景,参与了中国梦的构建农民工电影塑造了各行各业的农民工形象。

这些农民工大都勤劳俭朴、艰苦奋斗。

《特区打工妹》《人命关天》等影片中的农民工,从事制造业,使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比较优势。

《盲井》《谁是卧底》《幸存日》等影片中的农民工,上矿山,下矿井,保障了国家矿产资源的及时供应。

《工地上的女人》《泥鳅也是鱼》《梦想就在身边》等影片中的农民工,在建筑工地上打工,一座座摩天大楼出自于他们手中。

从农村题材电影看中国电影的民族化

从农村题材电影看中国电影的民族化

从农村题材电影看中国电影的民族化摘要: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人们意识到电影民族化的重要性。

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本民族的特色资源,电影创作在借鉴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电影内在的民族化,只有把电影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之中,中国电影才能进军世界影坛,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电影之路。

以农村题材的电影为例,整体体现出电影的民族化,这为当今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启示和方向。

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关键词:中国电影、民族化、农村题材电影、文化内涵、民族精神正文:关于民族电影,倪祥保先生有过这样的定义:“民族电影应该主要使用一个民族的人力、物力和原生语言来拍摄,应该主要反映一个民族人群的现实生活或运用一个民族的历史故事,通常还应该主要在一个民族的生活区域内拍摄并首先在此放映。

”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只有充分发挥它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才能有助于丰富世界文学艺术的宝库,也就是说越有民族性的作品才越有世界性。

电影作为一个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需要赋予它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才能让中国的电影走向世界,从民族化走向世界化。

农村题材电影的民族化: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题材的电影在中国电影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而农村在中国历史中特有的发展历程和形态,使得农村和农民更多的延续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特别是农村题材的电影对民族生活、精神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像表现。

①体现民族生活独特民族生活的刻画是电影民族化的重要内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历史的变迁,用电影的形式表现出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历史,不仅是对本民族历史的回顾和记录,还是向世界传播民族特色生活的一个机会。

中国第五代电影中的代表作《黄土地》和《红高粱》,是陈凯歌和张艺谋的作品。

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农村为题材的电影,同时刻画出独特的生活方式。

《黄土地》描绘出作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土地,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勤劳质朴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 : 是 农 民工 电 影是 历 史 变迁 的影 像 表 现 , 映 了改革 开放 以 来社 会 历 史 的重 大 变化 。 二 是 农 民 工 电 影 具 一 反
有 深 厚 的人 文 价 值 。 三 是农 民 工 电影 是 中 国电 影底 层 转 向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中 国 电影 史 上 的新 现 象之 一 。 是 关 键 词 : 民工 电 影 史 历 史 变迁 人 文 价 值 底 层转 向 农
‘ v -‘

口 , 1
第1 0卷 第 3期
新 疆 艺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l I NJANG ART l Tl S NS TUTE
农 民工 电影 的 电影史 意 义
张权 生
( 贵州 民族 大 学传 媒 学 院 贵 州 贵 阳 5 0 2 ) 50 5 摘 要 : 民工 电影 , 中国 电 影 史 上 必 然 产 生 深 远 的影 响 。 农 民 工 电影 的 电影 史意 义 , 要 表 现 在 三 个 方 农 在 主
些 真 实 影像 , 有抢 救 三峡 影 像 的 意 义 , 影 具 用
像 真 实纪 录三 峡 的风 土人 情 , 保存 这 些珍 贵 的影
收 稿 日期 :0 2 0 — 5 21—52 作者 简介 : 张权生(9 2 ) 男 , 17 一 , 湖南衡阳人 , 贵州民族 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影视艺 术 、 文化产业研究。
地纪 录 了深 圳发 展史 上激动 人心 的一刹 那 。影 片

历史 变迁 的影 像表 现
农 民工 电影 是历 史 变迁 的影 像 表 现 , 反映 了 改革 开放 以来 中 国社 会 历史 的重 大变化 。农 民工 电影用 影像 表 现 了一些 重 大 的历史 事 件 , 反映 了
出现 了竞 相 演唱 邓丽 君 流行 村 的 变 化 图 景 是 :贫 穷 落 后—— 逐 渐兴 旺— — 萧条 冷落 。这 三部 曲概括 了
改 革开 放 以来农 村 的变 化轨 迹 , 与农 村 的 现实情 况 相 吻合 。《 区 打工妹 》 展示 了农 村 的贫穷 落 特
后 穷 山村 留不 住 年轻 人 , 们要 去外 面 闯大 世 他
发 以及深圳 人 民庆 祝香 港 回归 祖 国 的壮 丽场 面 。
这些 镜 头 对 历 史上 有 影 响 力 的 一些 事 件 进 行 了 回顾 。 强历史 的真 实感 和厚重 感 。 增 从宏 观上 来 看 。 民工 电影 表现 了改革 开 放 农 以来 农 村生 活 的变 化 , 绘 了农 民工生 存状 况 的 描 变 化 和农 民工 的心路历 程 。 农 民工 电影 表 现 了改 革 开 放 以来 农 村 的变
Se t, 0 2 p .2 1 No 3。v 11 . o. 0 张 权 生 : 民 工 电 影 的 电影 史 意 义 农
6 5
界 。 留在农 村 的人 , 始 积极 改 变农 村 的落后 面 开 貌, 发展 多 种经 营 , 办 乡镇 企业 。 18 年 以来 . 兴 90 农 村政 策 逐 渐 宽 松 , 乡镇 企 业 普 遍 红 火 . 种 经 多 营 收入颇 丰 ,农 村 逐渐 走 向兴 旺 。《 山来 的姑 黄 娘》 中龚 玲 玲 的 哥 哥 , 家 发 展 养 殖 业 , 在 承包 鱼 塘, 还饲 养鸡 鸭 , 别人 合 办茂 昌联 合公 司 . 分 与 部
电影进 行 准确 的 电影史 定 位 。笔 者认 为 , 民工 农
电影 具有 深远 的 电影 史 意义 , 现在 三个 方 面。 表

气 派 。影 片纪 录 了一 些 具 有 重 大 意义 的历 史 事
件 深 圳特 区破 土 动工 搞 开发 的镜 头 , 是一 个 这 经典 镜 头 。 在许 多 电视 纪 录 片 中多 次 出现 , 象 形
化 .反 映 了现 代化 背 景下 农 村 的艰 难 发 展历 程 。
息 。《 叶归 根》 《 峡好 人 》 落 、三 都把 三峡作 为重要
的背 景 。 因之一 是 导演 具 有纪 录 观念 。三峡 工 原
程 是世 纪 工程 , 高度 现 代 化 的体 现 , 片 蕴 含 是 影 了思考 现代 化背 景 下人 的命 运 的 意 图 , 有反 思 具 现 代性 的意 义 。 演在 三峡被 江水 淹没 之前拍 摄 导
中图分类号 :9 2 J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47 (0 2 0 - 0 4 0 17 - 5 7 2 1 )30 6 - 4
要 建立 农 民工 电影 整 体观 , 必然 要对 农 民工
像 资料 。《 天堂 凹》 用 编年 体叙 事 方式 , 现 了 采 展 l 8 一2 0 年农 民工 在 深圳 的奋 斗 史 , 9 l 00 具有 史 诗
票 进 行交 易 , 片 细致 地展 现 了这 一重 大 的经 济 影 事 件 。 片还 展现 了驻港 部 队途径 深圳 向香港 进 影
历 史 事件 .具 有一 定 的文 献 意义 。 《 山来 的姑 黄 娘》 纪 录 了一些 与3 周年 国庆典 礼 有关 的镜 头 。 5
“ 9 9 1 8 ” 巨型 灯饰 . 闪烁 的灯 光 中传 播 14  ̄ 9 4 的 在 着 改革 开放 的国家 形象 。墙 壁 上 大书 “ 间就 是 时 金 钱 ” 红色 标 语 , 接 国庆 检 阅 的船 型 车 上 竖 的 迎 起“ 向工业 现代 化 进军 ” 个大 字 , 红灯 笼挂 满 七 大 了大 街 小 巷 。这些 影 像 洋 溢 着 浓 烈 的 现代 化 气
改 革 开放 以来 农村 的变 化 过程 , 绘 了农 民工 生 描
存状 况 的变化 过程 。 从 微 观上 来看 , 民工 电影 表现 了一些 重 大 农
念意 义 。大 陆 引进邓 丽 君 的流行 歌 曲 , 当年 是 一 个 重大 的文 化事 件 。9 年代 初 , 0 深圳 开 始 发行 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