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合集下载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整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整
教 学 的指 针 。 学 目标 的 确定 依 据 的首 先 是课 程 标 准 。 平 时 的 教 在
味追 求 方法 的多 样化 、 氛 的热 闹 , 占用 学 生 的思 维 时 间和 想 气 会 象 空 间 , 弱学 生 的 抽象 思 维 能力 。 媒体 是 一 种常 用 的有 效 的 削 多 现 代 化 教学 辅 助 手段 , 机 械 的 、 多地 使 用多 媒 体 教学 往 往会 但 过 约 束 教 师 的教 学灵 感 , 缚 学 生 的学 习 敏锐 性 , 学 生 的创 新 思 束 使 维 与创 新 意 识都 受 到 压抑 。 竟应 采 取 什 么教 学 手段 , 须 遵循 究 必 为 教学 服务 的 原则 , 助 于 启 发学 生 思维 , 有 有助 于学 生 理 解 教学
3合 理地 控 制 教学 节奏 和进 度 .
教 学 节 奏 的把 握 不能 简 单 地理 解 为 教 师是 否拖 堂 ,是 否完
取舍 , 避 免 面 面俱 到 、 堂灌 。 要 满
二 、 发 学生 学 习 中的 主体 意 识 与探 究精 神 激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欲 望 和 探 究 精 神 . 教 师 良好 教 学行 为 的 是
难 点 和 重点 . 助 于 提高 教 学 效率 。 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 学 中 , 少 教 师 不 去研 读 课 程 标 准 . 学 随 意 性 较 大 , 学 目 不 教 教 标 不 明确 , 学 内 容 杂乱 无 章 , 教 教学 方法 随机 草 率 , 学 的效 果 教
可想 而 知 。 调 整教 学 行 为 . 要求 教 师认 真研 读课 程 标 准 . 于 每节 课 的 对 内容 、 学 目标 要 能 准确 把 握 , 时对 学 生 的 兴 趣 、 知 水 平 和 教 同 认 应 该采 用 的教 学 方法 与 策 略心 中有数 .并 能对 教 学 中 可能 出现 的教 学 问题 和 教 学效 果 进行 预 测 。 教 材 内容 要 合理 处 理 , 胆 对 大

对历史教学方式转变的再认识

对历史教学方式转变的再认识

对历史教学方式转变的再认识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要求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的同时,对其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将学习的主体置于被动地位,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极大削弱了历史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伴随着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历史教学方式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逐渐突显出来。

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有些偏离了其初衷,因此在肯定新一轮课程改革思路下的历史教学方式的同时,我们也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加以运用,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课程改革历史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在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并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初中历史课程共有三套标准,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于2003年颁布,历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展开。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变革一贯的教学思维方式,这也就决定了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进,以突显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达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标。

以下,笔者将从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阐释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对典型课例的评析,阐明历史教学方式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历史教学方式变革的必要性历史作为一门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扩展其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要求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的同时,对其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将学习的主体置于被动地位,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极大削弱了历史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一) 传统历史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即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①,而“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于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②,由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定义可知,教学方式即是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其“没有独立的教学任务,服从于某种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③,而教学模式则是“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概括之后形成的一整套方法和体系”④。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第二步 . 全班分成 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 把 由组 长做 好 记 录 ,
并进 行 归纳 . 间约 为 1 钟 。 第三 步 , 各 小 组 的代 表 总 时 0分 请
结发政 ” 战 国 时期 不 可 能 实现 。 在 学 生 B: 朝 的 时候 , 生攻 击 郡 县 制 , 古 非 今 , 不 秦 儒 以 它

二 、 变 学 生学 习方 式 在历 史 教 学 中 的新 尝 试 转 1 用 地 图 。 养 学 生识 图 学 史 的 能力 。 新教 材 的一 大 . 巧 培
特 色就是 为 师 生提 供 了丰 富 多彩 的 历 史地 图 。 重要 朝 代 、 如
国家 的 疆 域 、 大 历 史 事 件 、 名 战 役 、 权 中心 、 大的 古 重 著 政 伟 建 筑 等 . 用这 些 彩 色的 历 史 地 图 , 以挖 掘 其 蕴藏 着的 丰 利 可 富 历 史信 息 。教 师在 教 学过 程 中积 极 引导 学 生运 用历 史地
佳 状 态 . 运 用 p we it 灯 片动 态效 果 插 入 一 只 船 只 . 我 o  ̄on 幻
1 堂教 学要 精 心 设 计 问题 , 养 学 生 的 思 维 能 力 。在 . 课 培
学 生 的探 究式 学 习过 程 中 , 师 的 引 导十 分 重 要 。只有 教 师 教
合 理 安排 好 教 学环 节 , 心设 计 每 一 个 问题 , 能 保 证 学 生 精 才
如 , 讲 完第 1 在 5课 汉 武 帝 推 进 大 一 统 格 局 时 , 培 养 学 生 为
的 思 维 能 力 , 投 影 了这 样 一道 问答 题 。 我
司 马 迁说 孔 子 学说 “ 迂远 而 阔 于 事 情 ” 秦始 皇 以 “ 书 , 焚 坑 儒 ” 制 儒 家 学 说 , 汉 武 帝却 采 纳 了 “ 尊 儒 术 ” 建 压 而 独 的 议 . 析 说 明儒 学在 战 国 、 、 时期 地位 不 同的 原 因 。 分 秦 汉

浅谈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及教学方法

浅谈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及教学方法

浅谈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及教学方法【摘要】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经过多年的发展,发生了许多变化。

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也随之改变,多媒体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因材施教的实践进一步个性化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现实情况,展望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带来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变化、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因材施教、互动式教学、发展、未来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是中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教材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有了许多重要变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学理念的更新,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

从内容的丰富性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对历史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而因材施教的实践则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这些变化和实践不仅提升了历史教学的质量,也为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在这一背景下,本篇文章将对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历史教学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

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学习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材编排上更加注重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思想等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脉络和发展规律。

谈如何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谈如何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
“ +
”+
-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十
-+
”・ ” —一 - 。一 - + 。+ 一
生 的学 习状态 , 充分 引导学生学 习 , 要求学生 预习并 在 老师指导下有创造性地 开展 自主学 习 ,保证按 时保 质
地完成教学任务 。 总之 , 化学是- 1科学 , -' 7 我们在教学过程 中要 不断 的发挥学 生学 习的主动性 与 自主性 ,这不仅 是课 堂教 学 的需要 , 也是 学生发 展的需 要 , 是社会对新 型人才 的 需要 ,教 师要从学生接触化学 开始培 养他们 的 自学意
关键词 : 中历 史; 高 学习方式 ; 合作探 究 ; 自主学 * - - 3
中 图分 类 号 : 3 . G63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4 92 (02 0 — 12 0 17 — 3 42 1 )5 07 — 2
很长一段 时间以来 ,我 国高 中历史 的教学方 式一 直没有合 理的定论 , 究其原 因 , 学生学与教 师教之 间存 在着不 和谐 的因素 。在教 学 中 ,一般 都侧 重 于教 师 “ , 教” 而这种 教大多是教师主观地灌输给学 生 , 学生 的 “ , 学” 也是被动地听课 、 记笔记 。这种情况 已经持续 了 很长时间 , 如果再不改变 , 会直接影 响我 国 中学历史教 学 的发展。所 以, 改变这种 “ 只是注重教师教 、 而忽视学 生学” 的情况 , 已成为高 中历史教学方式改 革的重要组 成部分 。 毫无疑问 , 我们整个历史教学体系都面临着 巨
【 民主教学】
谈如何进 行高 中历史课 堂教学 方式 的转 变
王 娟 (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 中学 , 河北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四、 学生 自主编 演历 史 小 品剧 , 养 学生 探 究历史 的 让 培 激 情 在 教学 过程 中, 尝试 着 让 学生 自主 编演 历 史小 品剧 , 我
热 爱 是最 好 的 老师 , 趣 是最 强 大 的动 力 。学 生有 了 兴 兴趣 , 才会 在 课 堂 上有 活 力 , 动地 进 行 学 习 。 亚 杰 曾指 主 皮 出“ 教师 的 工作 不 是教 给学 生什 么 , 而是 用种 种 方法 来刺 激
学 生 的欲 望 ” 因此 ,历 史教 师 不 应 该仅 满 足 于 知 识 的传 。
例如 , 在讲述商鞅变法时, 就上演 了一出《 商鞅舌战群 臣》 ,
由 同学 们 自己扮 演 的历 史 人 物 、 历史 场 景 活 生生 地 再现 在
同学 们 面 前 。最 后 经过 概 括 归纳 , 引导 同 学们 分 角色 体 验
2 1年 第7 ( 第 17 ) 0 1 期 总 5期
新 课 改下 历 史课 堂 教 学 方式 的转 变
韩新 峰 周 玉红
2 10 6 10 潍坊 市寒 亭 区第一 中学 ,山 东 潍坊
以人 为本 , 现 个 性 , 体 构建 一 个 充 满活 力 的课 堂 , 新 是

的 问题 , 会有 效地 激 发 学生 思 维探 索 的主动 性和 积 极 性 。 就
轮 课 程 改革 大 力 倡 导 的教 学 理念 。 因此 , 转变 教 学 理念 ,
在 讲 “ 安事变 ” , 提 出这 样 一个 问题 :张学 良、 西 时 我 “ 杨虎 城 扣押 蒋介 石 后 该如何 处 置 , 杀 、 关 、 是放 ?” 是 是 还 同学们 对 这 样 的 问题十 分 感 兴趣 , 时 展 开 了热 决西 安 事变 的重 大 意义 , 且培 养 了 而 他 们 分析 问题 、 决 问题 的能 力 , 解 锻炼 了他们 思 维 的敏捷 性

浅谈中职历史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中职历史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中职历史有效教学模式探讨1. 引言1.1 中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的中职教育主要以技术技能培训为主,致力于培养工人和技术人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升级,中职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职教育经历了从工业化向现代化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职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职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技术培训到现代综合素质教育的演变,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改革的要求,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2 有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有效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中职教育是一个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因此寻找一种适合中职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职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深入研究和探讨中职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职历史有效教学模式,并从中挖掘出可供今天教育实践参考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回顾中职历史教学模式的发展轨迹,分析其中的成功要素和不足之处,探讨如何构建更加适合当下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

本文旨在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一些成功的中职教学模式,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和成功之处,并提炼出可供其他教育机构借鉴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浅说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设计

浅说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设计

浅说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设计新课程在我校实施已经一个多学期了,这为我校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改变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很好地实现这种转变,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解读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要求。

因为这是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实验,通过近几个月的学习,现有如下几点体会。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授受,教材基本上是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其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第一,正确认识新课程下三个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

1.新课程下的学生: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性进行学习。

学生也是个独特的人,他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实施新课程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看待,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所教学生的情况、要求和认知的发展规律。

2.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评价的参与者。

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因此,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去了解以往的上课与新课程要求对照有何不足,然后扬长避短,并按新课程、新理念充实自己、改变自己。

3.新课程下的课堂和教材:新课程下的课堂具有传递、交往、情感归属、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五大功能。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之词 , 要听得 进批评之 言。 也
同 于 自 己 的 观 点 和 方 法 . 时 . 时 的 辩 论 就 显 得 这 适 十 分 必 要 。学 生 应 该 学 会 辩 论 , 掌 握 辩 论 的 基 本 并
技巧 。以数学 学科 为例 , 立论 的方 法有举 例 、 算 、 验 实验 、 证 、 纳 总结 、 绎推 理 等 ; 论 的 方法 有 验 归 演 驳 举 出反证 、 问等 。只要 能够说 服别 人接 受 自己 的 质 想法, 驳倒你 认为错误 的对方 观点就行 。
的危害 ? “ 片战争与 中国近代文 明有什么关 系?” ”鸦 “ 为什么把鸦 片战争作 为中 国近代史 的开端 ? 这样 。 ”
通 过 四 步 设 问 , 上 教 师 的 点 拨 、 导 , 生 的 思 考 加 引 学
三, 理论联系实际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 标 理念 , 要求 理 论联 系 实际 , 以致 用 . 学 提 高 学生 的人 文 素养 。历 史唯 物 主义认 为 。 实践 是检 验 真理 的唯一标 准 。这就 要求学 生把 在课堂 上学 到
教 师 要 开 放 课 堂 , 学 习 的 权 力 还 给 学 生 。 通 把 过 课 堂 教 学 培 养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 能 力 . 现 学 生 的 体
学会表达。 仅仅会听是不够 的. 每个学生都必须
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 习中, 有些同学发言少 , 为此教师 要深入 到小组 中, 调动这些 学生的参 与欲望 . 培养 他
通 过师 生互 动 ,学生 的 主体作 用 得到 了积 极发 挥 . 教 师 的 主导 作 用 也得 到 了体 现 ,相 得 益 彰 。这 样
“ ” “ ” 合, 放 与 导 结 教师 的角 色转 换 了 , 堂 教学 的 课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旧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它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体现在教学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根本目的,为学生迈入社会打下基础。

为保证新课标的落实,其中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说到底,就是要把关注的目光转到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发展的途径上来,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找到一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的基本思想,为学生走向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就新课标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使新课标的理念在实践中落实,必须切实改变教师传授者的角色观念,充分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在教学中发挥一个引导者,设计师的功能,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预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思考,探究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探究式教学,在新课的导入,习题的选择及教学重难点等方面的处理上处处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前提。

第一、新课的引入应灵活多变。

要避免一个学期下来,每节课的引入千篇一律,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时常变换角度,设计导入语,或设置悬念,或复习旧知,或联系学生生活,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实践证明,适度、巧妙、新颖、多样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角色,主动地学习。

第二、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

历史是古人活动的遗迹,这个遗迹是由古人的思想,情感或被动或主动地作用于社会,自然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就是古人思想,情感的凝固,历史又是过去了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对现实的认识,理解和把握都难于全面、客观、正确,更何况对已经过去了的现实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而全面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充当历史当事人,身临其境地进角色体验式自学。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




实施新教学方式打下基础”
在基础教育 中要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是 当前 高 中课程改 革 的核 心任 务 , 中学 历史 教学 亦 是如 此 。 但是 , 坦率地说 , 已经过 去 的一段 时 间里 , 在 在历史 教学 中的实践效 果并不 明显 。笔者认 为 , 这是 由于 我们对涉及 素质教 育的一些 问题 缺乏足够的认识所 致。 首先 , 对素质教育下 的历 史教学 目标 缺乏 必要 的科学认识 。 长期 以来 , 在我 国的中学历史教学 中, 教学 的 目 标有三项 : 传授 历 史基 础 知识 、 养 发展 学 生 的能 培 力、 思想道德教 育。在教 学实践中 , 我们越来越感 到 这样 的一 个 目标体 系有很 大的局 限性 , 特别 是在 贯 彻落实 中, 存在着诸 多矛盾 , 至今未能妥善解 决。因 此, 在素质教育下 , 如何改造和重新构建适合历史 教 学发展 的更科 学的教学 目标体 系 , 已经成 为刻 不容 缓的任务。 其次 , 对在历史教学 中,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的途 径认识不 足。 长期 以来 , 应试 ” 在“ 教育下 , 课堂传授 越来 越成 为了历史教学 的惟 一途 径。受其 影 响和束缚 , 不少 老师在贯彻落实 素质教 育的过程 中 , 仍将 着眼 点集 中在课堂教学上 , 简单地以为只要改革好课堂教学 , 贯彻落实素质 教 育 的任 务 就可 以圆满 完 成 了。因 此, 在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实践 中, 对课 堂传授 以外 教学途径探究 的重视程度远低 于对课 堂教学探究的 重视程度 。在这里 , 者想 说明的是 , 落实 素质 笔 贯彻 教育是需要开辟多 条途径 的 , 果仅 仅抱着 课 堂传 如 授一条途径 , 到头来 只会严 重影 响素质 教 育在历 史 教学 中的落实 。 二、 更新教学观念 。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 堂教 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思维和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同时也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改进和优化教学效果。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1、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在许多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和探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够深刻。

2、教材内容的局限性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部分教材内容过于注重政治史和经济史,而对文化史、社会史等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

此外,教材中的一些表述可能较为抽象,缺乏生动性和具体事例,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

3、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历史学科被认为是“副科”,在高考中的比重相对较小,因此他们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此外,历史知识的记忆量较大,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枯燥和繁琐,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4、评价体系单一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

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1、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

问题导向教学法可以通过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可以设置问题:“如果当时清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或者让学生分组合作,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那段历史。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和改革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和改革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和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和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却存在诸多困境和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困境
1.教材陈旧不足
目前高中历史教材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编写的,内容不足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学生与社会接轨。

2.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大多以讲解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高中历史考试评价体系主要是分数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综合评价,难以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

二、改革
1.优化教材
更新高中历史教材,增加多元化的内容,与时俱进,使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2.多元化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实践、研究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历史知识和方法。

3.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社会实践经验融入到评价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

4.弘扬历史文化
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名人传记、民族文化、历史文物等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和传承。

5.培养国家认同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强调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和认同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和改革是一个需要关注的话题,教育部门需要推动历史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开拓,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和启示。

历史课改教学转变教育观念论文

历史课改教学转变教育观念论文

浅谈历史课改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要求课堂教学“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提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新课程目标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重,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进行有效的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能力和完善其人格。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在教学中我感受到自己就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因而努力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新课改教学的实施提供先决条件。

体会一,学生观的转变,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

本人在思想上已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可以教育引导的人。

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具有创造能力的。

在历史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

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训练和展示自己的独特的才能,让他们能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滋味。

特别是在小制作活动中,当同学们拿出自己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制作的形形色色的商周青铜器,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观摩时,教室里立即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老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体会着中华民族的聪慧与伟大。

在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时,让同学们观看89页的四个兵勇,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用黄泥制作出来。

尔后将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评奖。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加强,同时更加浓厚了他们学历史的兴趣。

再如小游戏:用各地不同的方言说一句话,再用普通话重复一遍,这既让学生真实感受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必要性,又锻炼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近年来,新课改已然走进高中课堂。

高中历史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科目,如何解决高中课堂错在的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法方法和教学策略,通报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有效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脱节,乏味无趣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由此可见,学习历史是为了服务于现实生活的。

而我们很多老师鉴于我们的学生“国语差”、“底子薄”、“理解能力低”等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只讲述史实,大量的采用教材中的材料或观点来串讲历史,缺乏新的材料和举例,缺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使历史变得枯燥乏味、支离破碎,学生“不愿听”,老师“干着急”。

(二)教师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也可能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或是为了减轻备课的压力。

许多老师依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授课,发挥书本和教师的主体作用,依旧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书千秋”,“老师以领导者的身份掌控间课堂的实施” [1]。

而学生上课“一双眼睛,两只耳,挺直腰板记满篇”,被动的听课,下课死记硬背。

这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最终会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大大折扣,不利于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历史素养和创新维能力难以提高,也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理念,无法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力。

(三)教材总量偏大,课文较为浓缩,知识密度较大,内容覆盖面较广我们选用的统编版教材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教材总量偏大,课文较为浓缩,难以完成教学进度,《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有10个单元29课,加活动课1节,按照1节课2课时来算,共需要60课时;《中外历史纲要(下)》,共8单元,按照1节课2课时来算,按照高一课时/周,共需要34周完成。

且高一年级要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所以想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是有难度的。

二是单元跨度大,知识密度较大,内容覆盖面较广,教学内容难以取舍。

浅谈历史教学方式在新形势下改革论文

浅谈历史教学方式在新形势下改革论文

浅谈历史教学方式在新形势下的改革在新的教育趋势和教育体制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学科的地位日趋突显。

为此,历史老师应顺势调整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1.建立教学寓理于情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全面的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因此,历史教师要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不仅在课堂教学的讲述与提问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要尽量做到史料结合,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之中。

2.采用多种教学途径与模式上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构建图文并茂的画面,给学生以多种感观刺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无论是对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比平面的文字和单调的讲解要有效得多。

(1)利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对于直观的东西印象往往比较深刻,所以我尽量多地利用多媒体,把许多的历史情境、现象、线索等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的生动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印象。

(2)教学方式多样化,如辩论赛、历史故事会、历史成语大比拼等,学生对于这类自由活动和气氛宽松的课堂还是有着浓厚兴趣的。

(3)采用加分法和随机回答法。

有些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不是不会,只是不敢举手回答,因此教师可利用加分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4)结合语文教法上历史课。

让学生像学习语文那样归纳大意要点,找出关键词语,让学生边听边划,加深印象,这样来记历史知识比死记硬背好得多。

老师还可以利用在语文中学到的跟历史有关的成语和典故,既巩固了历史知识又丰富了语文知识,相信学生都会很感兴趣,真正做到“文史不分家”了。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侍建军(金坛市第四中学,江苏金坛226001)摘要: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

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过程应该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性进行学习。

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所沿用的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生生剥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学生被动地接受。

机械地吸收,学生的思维受到遏制,兴趣被淡化,个性的棱角一点点地被磨平,导致课堂效益低下。

身为一线的教师怎样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实现“自学点拨,训练提高”的教学理念呢?本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讲。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会渐渐丧失,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就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

(1)导入新课,巧设悬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

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浅谈教改中的历史教学

浅谈教改中的历史教学
偏离教师想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其 次 ,学 生是认 识活动 的主 体 。学 生知识 的掌握 、能 力 的培养 和 思想 品德的提 高 ,都必须 通过 自身 的主观 努力 才 能达 到 。在 教师 主导作用 发挥 的 同时 ( 教师 的主导 作用 是 因为学 生 的知识经 验 、智力水 平还 不成熟 ,需 要教育 者 的引导和 帮助 ) ,使 学生积 极参 加小 组活动 ,并 赋予其 职 责使 命 ,在把 分配 的教学任 务完 成 的过 程 中 ,学 生会 意识 到将 来课 堂对 自己准 备 的任 务满 意程度 ,一 种责任 感 与成 就感 会激 发他们 的主 动担 当积极 准备 的学 习兴趣 。所 以, 学 生对制 作课件 ,分 工协 作 ,裁 剪材 料 ,定 位收 效 ,上课 主动性 、有序 性都在不断改进与进步中完善 课堂上 的主人 教学 过程 是学生在 教师 指导下 的学 习活动过 程 。认 识 源 于行 为, 思维是 内化 的行 为 。活动 是连接 教师 与学 生的 桥梁 ,是 认知 发展 的最直 接的源 泉 。教师在 教学 中要 指导 学生 主动探 索 ,质疑 常规 ,不迷 信权 威 ,引导学 生观察 、
操作 、思考 ,通过 自己的活动 ,行为 活动与 思维活动 去探 求真理、发现 问题、提 出解决方案。 教师要 培养学 生 良好 的思维 习惯和质 疑探索 的意识 , 启发 学生 的智力 。因 为科 学质 疑、不 断探索 的意识 是促进 科学 发展 的动力 ,没有质 疑 、探 索就没 有科学 的发展 与技 术 的创 新 ,对 于历史 学科来 说 ,没有 质疑和探 索就 没有主 体意识,人云亦云 ,面对真理没有意识去探 求与坚持 ,那么 从学校走出来的的便是没有 自主思想 与创新 意识 的书虫 ,而 不是朝气勃勃的人才资源 。所以教师在 教学 中要通过创设各 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 内部因素,创 设质疑 的情境 ,激发 学生的认识冲突,鼓励学生发部质疑 ,在学生利用课前的准 备 ,在 与教师 设置 学习 目标的基 本完成 ,并 自然而然 形成 的疑 问冲突 中解决 疑 问,获得 新知 ,丰 富思想 内涵 。在 质 疑探 索创新 获意 中经历从 “ 不 知 ”到 “ 知 ”,从 “ 浅知 ” 到 “ 深 知 ”,从 “ 知之不 多 ”到 “ 知之 甚多 ”的过 程 ,在 此 过程 中感受 发现 与成功 。在这 一过程 中引导 学生利用 直 观 的材 料 ,形 象 的音象 ,立体 的表演 ,积极 的质 问使 学生 获得个 性活动 与创 新体验 ;为 学生 留下 思维空 间 ,尊 重学 生发表 的意见 ,延 缓对学 生意见 的评判 ,鼓励他 们 的不 同 想 法,为学生创造 能力的培养 奠定基础 。 教师要培 养学生 正确 的思维方法 和积极 的价值取 向 , 引领学 生 的情 智 。思维是 智力和 能力 的核心 。思维 品质 体 现 了每个 个体 思维 的水平 、智力和 能力 的差异 。所 以教 学 目标之一 就是 要提 高每个 学习者 的学 习质 量 ,培 养 、发 展 学的思 维能力 。因此 ,在 智力与 能力培 养中 ,要 抓住学 生 思 维 品质 这个 突破 口,教给 学生思 维的 方法 ,培养 学生 的 思 维 品质 ,即思维 的深刻性 、灵活 性 、独 创性 、批 判性 和 敏 捷 性 。对 学 生 人 文思 维 能 力 的培 养 ,透 过 现象 分 析 本 质 ,社会 发展 规律 ,历史人 物事件 的 内在 联系等 的充分 把 握 ,达到 知古 晓今 ,兴替示警 ,善 恶评 断,全局观 念 ,大 局 意识 ,解决 实际 问题 等 。通 过历 史学 习过程培养 学生 爱 国情怀 ,胸怀 定志 ,责任担 当 ,大 爱大义 ,能够担 当起 社 会 历史职 责 ,真正 能理解 为天地立 心 ,为生 民立命 的神 圣 使命 。 三 、课堂后的工作 1 、如何归纳巧记 。一节 课结束后 ,是进一步 的检测所 学 的知识 。在学 生课前 准备 、课堂参 与达到 实效后 ,怎么 巩 固所学 ,并继 续贯彻 学生为 主的理 念 ,依 然需要 调动学 生 自我检测 的 能力与 自我检测 的方法 。现在 的学生 接触广 泛 ,知识面 较广 ,思维 活跃 ,兴趣广 泛 ,可 以调动 他们利 用 自创 歌谣 、动态 表格 、 串接 故事等形 式把 知识形象 生动 地形成记忆 ,解决实际 问题 。例 如: 贺新郎 - 咏中国近代史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作 为教学活 动重要 角色的历 史教师 , 必须顺应 历史
向,是在 一定的历史教 育观指 导下 ,经长期 积淀形 成 的历 史教学程 序 、形式 、方法 、习惯和 艺术等有
机集合 体 。 转变 历史教学方 式就是要转变 以往历史 教 学中单一 的、填 鸭式的教学方 式,提倡和 发展多
样化 、 自主 式、合作 式 、探究 式的教学方式 ,特别
生 的独 立 性和 自主 性 ,引 导学 生质 疑 、调 查 、探
【 收稿 日 2 l- 1 5 期] O l - O O历 史 的兴趣 , 使学 能够 逐渐参与 到历史教学过程
中 ,积极参 与教学活动 、主动探 究历 史 问题 ,使 学
生从枯燥 、沉 闷的认知和记忆 中解脱 出来,充分 发
标 中转 变 历史 教 学方 式 不但 是基 础 教育 现 实 的迫 切 需要 , 也是社 会进步 和教育 理论发展 在历史 教育
中的客观 反映 。
求 教师 ,而历 史教 师 的学 问对象 是与 自然 、社会 、 人 的活动 联系最 为紧密 的学科 , 历史教师应 成为社 会 ,尤其 是学生 的榜样 。 22 树立 民主平等 的师生观 :历史教 学方式转 变 .
挥 各 自的才 能与智 慧,在历 史学 习中既得到知 识 , 也得到 获取历史知 识的方法和途 径 。 样教学 ,不 这 但有助 于学生获得 课堂和课本 的历史知识 , 也有助
于学 生获得课堂和 课本 以外 的历史知识 , 有助于 还
学 生学到获取各种 历史知 识的不 同方法 , 学生 的 对
史 教学 方式 的转 变是 衡量 这 次课 程改 革 实际效 果
的一个 重要标志 , 也是历史教育 工作者研究 的重要
课题之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 要有培养学 生 良好思维 习惯 的意
识, 要启发学生 发问质疑 , 心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 的 精 求知欲 。 要深刻地认识到 , 问题是思维 活动的起点 , 也是探 求真理 、 创造发 明的起点。 基于这一点 , 教师在提出问题 由 学生讨论时 , 应该做到形式不拘一格 。例如讲英 国发动鸦 片战争时 , 可提问 : 如果林则徐不禁 烟 , 英国就不会发动侵 略战争了 , 这种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对于这一类 问题 的答 案不应该要求惟一 , 而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程改革就将流 于形式。那么怎样 的课堂才有活力 , 才能使
学 生 在学 习过 程 中变 被 动 为 主动 呢? 者 认 为 可 以采 取 如 笔 下 教 学 方式 :

现。 学生有 了学习兴趣 , 特别是直接兴趣 , 习活动对他来 学 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 而是一种享受 , 一种愉快 的体验 , 生 学
识。
传统历史课教学中 , 教师讲 , 学生 听的现象屡见不鲜 ,
这种教学往往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难以达到理想的教 学效果。 如果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更新 , 教学方式不转变 , 课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 特征 , 是学生对学习的

种 内在需要 的表现形式 ,同时也是 学习兴趣 的一种 表
第 】 蝴 7 0
历 、 感悟 。 去
教学 科研
查研究的能力。
教师不可 能代替学生感知 ,代替 学生观察 、分析 、 思
地 位 正 在 发生 变 化 , 教学 方 式 的改 变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六盘水
530 ) 50 0
治一课 , 笔者设计 了一段情景 , 让学生 扮成现在 的小记 者 跨时空 回到过去 , 访问贞观年间 的一些人物。这样即激发
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又使学生通过问题 了解到所学习的知
倡导教师探 索新 的教学途径 ,改进 教学方式 和教学手段 ,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 营造 良好的教学环境。因 此, 在历史课教学 中 , 当教材 内容适合 , 而且有必 要时 , 一 定要让学生参 与到社 会实践 中去 ,让 他们在实践 中去经

、 2 新 校 下 旬 秘 2 ・
另外 , 传统的课堂教学观点认 为 : 堂问题必须 当堂 课
内解决 , 不能留到课外 。 然而 , 复杂的社会 现象 、 社会 问题 , 有的是现有理论未及 , 有的是现有理论未决或者现有理论 的解决缺乏科 学性 , 与其完成 任务的盲 目敷衍 、 强附会 牵 或者霸道式 的强行 圆和 , 云亦 云 , 人 还不 如将 问题 留给学 生, 以疑激趣 , 以疑促思 , 成为学生创造性 思维 的发端 。
会越学越想学 , 越爱学 。因此 , 在历史课教学 中, 当教材 内 容适合时 , 可以让学生 自己制定或 自编游戏规则 , 使学 生

问 题 讨 论 方 式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 的单 向活动方式 , 而是强调 教学是一种多边 活动 , 提倡师 生之 间 、 生之间 的多边互 学 动。 这与传统教学相 比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可 以极大地调动
多样化 了。教师在传授 知识方面 的职能也复杂化 了, 不再 是只传授现代的教科书上 的知识 , 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
何 获取 自己所 需 要 的 知识 , 握 获取 知识 的工 具 以及 学 会 掌
当教材 内容适合小 品表演时 ,也可 以让学 生创编一些小
品, 并让他们 在课堂上 即兴表演 , 它既让学生展示 了自己, 又增 强了集体协调性 , 也使学生在激烈而愉快 的情景 中掌 握了知识 , 又锻炼 了能力 。
新饺 吲 理 论 版
)ti' 1 l 《Xa ̄ “ju ; _ oⅢ 1 n I m
教学 科研
浅谈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曾胜 华
( 六盘水市第十六中学 , 贵州
随着课程 改革 的提出及不断深入 , 初中历史教学也正 经历着变革。素质教育的实施 , 使初中历史教学的“ 副科 ”
当然课堂 中的小品表 演应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 , 能 不
为了活动而活动 , 为了表演而表演。小品表演不能安排 的
过多过滥 , 否则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 游戏、 小品方式在 教学 中的合理运用 , 定能调动起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也得到 了充分 的体现 ,这正是新课 程所需要
的。
四 、 会 实践 活 动 方 式 社
体验 是指 由身体性活动与直 接经验而产生 的感 性和
意识 。 体验使学 习进入生命 领域 , 因为有 了体验 , 知识的学 习不再是仅仅属 于认识 、 理性范畴 , 它已扩展 到情感 、 生理
和人格等领域 ,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 知识增长 的过程 , 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基 于此 , 在教学
在轻松 、 愉悦 中获得知识和体验 。
三 、 品 表 演 方式 小
小品是我 国人 民喜闻乐见 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 它以
讽刺 、 幽默 、 夸张等手段来揭示某一 主题 。在历史教学 中,
学生参 与教学 的积极性 ,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作 为学 生. 准一知识源 的地位已经动摇 , 学生获得知识 信息的渠道
二 、 戏 方 式 游
中更要注重学生参 与实践操作 、 调查等社会活动 。传统的
教学 模式 只注重传道 、 业 、 惑 , 授 解 而忽 视实践 能力 的提
高, 导致学生 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的低下 。 现有历史课教
学的一个特点 ,就是教材注重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 习;
游戏 向来是学生最喜欢 的方式 ,无论简单还是复杂 , 他们都愿 意参加 。 有兴趣 的学习事半功倍 , 适当的 、 有意义 的课堂游戏 , 学生会非 常乐意接受和参与 。游戏的类 型很 多, 如猜谜 、 接龙 、 分组抢答 、 答小记者问等。 例如上贞观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