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二)》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材主要让学生在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常见图形的特征,学会用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拼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图形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空间想象力,他们能够识别和命名一些常见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等。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图形的特征和命名还不够熟悉,对图形的组合和拼接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激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常见图形的特征,学会用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拼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常见图形的特征,学会用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拼接。

2.教学难点: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图形组合和拼接的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图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图形的组合和拼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和图形的组合拼接过程。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图形卡片和实物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及重难点分析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及重难点分析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及重难点分析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第16~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且能够辨认和识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等各种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在学习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及名称,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正确认识这些图形的特点,能够对这些图形进行辨认和区分。

教具学具: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若干。

2.白纸、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贴纸若干。

3.钉子板一块。

4.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谈话。

同学们,你们在上学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形状吗?2.设疑。

同学们,老师今天又给你们带来几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并且和它们交朋友呢?在交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新朋友的姓名、模样……)二、探究知识:1.老师在黑板上贴出4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纸板,在这些纸板的上面相应的贴了许多小的五颜六色的平面图形,然后提问学生:“你们想和这些图形交朋友吗?”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是什么,老师在相应的图形上面板书名称。

(老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鼓励)2.感受从“体”到“面”。

老师提问:“这些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去找它们呢?”老师手里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一个面,问:你们看这个面是什么图形?(长方形)老师肯定地回答:“对,也就是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能找到长方形,下面就请每个同学从桌子上找出长方体,看看你能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谁找到了,摸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在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学生甲: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是平平的。

学生乙: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是滑滑的。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认识图形》(二)说课稿7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认识图形》(二)说课稿7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 《认识图形》(二)说课稿7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一些基本的二维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并能够辨别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图形的变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一些基本的二维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图形的特征和图形的变换,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变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能够辨别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图形的变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能够辨别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图形的变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图形的特征和变换。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小动物找家”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1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能够识别一些基本的图形。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图形的特征和区别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操作和观察图形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观察和操作图形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

2.难点: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图形的特征和区别。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几何图形卡片、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套几何图形卡片、操作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知识。

同时,提问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不同几何图形的实物模型或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总结不同图形的特征,如圆形无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等。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践活动。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找出所有圆形物体”、“用正方形纸片拼出一个大的正方形”,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图形属于哪种几何图形?它们的特点是什么?通过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 《认识图形》(二)教案2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 《认识图形》(二)教案2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围绕“认识图形”展开,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基本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能力,帮助学生对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识别和分类。

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准确说出图形的名称。

2.能够区分不同的基本几何图形。

3.能够描述和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能够准确说出几种基本几何图形的名称。

2.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分类。

难点:1.区分不同形状的图形。

2.熟练描述和绘制基本几何图形。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

2.课件:包含各类基本几何图形的图片。

3.学具:几何图形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1.老师呈现不同的几何图形图片,请学生认真观察,尝试说出图形的名称。

2.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图形的特点,帮助他们区分各种图形。

新知呈现1.老师介绍各种基本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点,比如: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2.老师用图形模型示范如何绘制不同图形,让学生跟随练习。

活动设计1.学生分组合作,互相描述一种几何图形,其他小组猜测被描述的图形是什么。

2.学生自行绘制一个包含多种基本几何图形的图片,然后向同学解释每个图形的名称。

拓展应用1.让学生找寻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几何图形,并记录下来。

2.学生用沙子或橡皮泥模仿制作各种基本几何图形。

总结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图形的认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不同形状的图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认识图形(二)(例2)》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1《认识图形(二)(例2)》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认识图形(二)》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用同样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拼、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活动经验。

例2是一个拼组图形的活动。

通过用学过的、同样的平面图形拼成学过的或没有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经验。

教材呈现了用等边三角形、一般三角形、宽为长的一半的长方形拼组的例子。

“做一做”用两种颜色、形状大小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图形的特征,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想象力。

本节课的教学,要精心设计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活动经验。

二、重难点突破1.进一步直观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突破建议⑴教材提供的是一个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特征和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之间关系的思路,具体活动时,不应该完全要求学生按书上的拼、摆。

教师可以创造性的设计操作活动: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动手拼、摆,既可以用几个相同的图形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

拼完之后交流一下拼的情况。

⑵教学中可以分为以下4步:提问:能不能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分组拼:自选平面图形,并用所选的同样的图形拼出其他平面图形。

交流: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新的什么图形,怎么拼的。

自由拼:利用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拼图。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能够辨别和命名这些图形,并且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他们能够辨别一些简单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等。

但是,对于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特征和关系,他们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活动和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些图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能够辨别和命名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形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图形的更多特点和关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

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

认识图形(二)单元备课本单元主要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创新思维。

将从单元主题解读、教材与学情分析、单元整体规划、单元教学建议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单元主题解读(一)图形的出现与概念图形一词,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人类以画图为手段,记录自己的思想、活动、成就,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媒介,这就成为最原始意义上的图形。

图形是指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可以用轮廓划分出若干的空间形状,图形仅仅是空间的一部分,并不具有空间的延展性,它是局限的可识别的形状。

(二)数学本质图形的本质是用来描述空间关系和定义形状结构的。

认识图形本质上是一个(概念建立)的过程,建立这种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三)认识图形的教育价值学习图形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活空间,获得必须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知识的体系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课标分析2011版《课标》中明确提出四基的概念,具体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那么,在学习“图形的认识”过程中,除了要把握图形的特征与性质以外,还要深入理解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育功能和价值。

从数学的视角来看,教学图形的认识,其核心要把握五个方面:图形的抽象、图形的分类、图形的定义、图形的性质和图形的转化。

什么是空间观念?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

由此可见,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图形与几何的整个教学活动中二、教材和学情分析纵向梳理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纵观教材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

图形的认识主要包含认识立体图形和认识平面图形。

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三维图形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二维图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由具体的三维图形到抽象抽象的二维图形,培养了学生们的几何思维。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 《认识图形》(二)教案4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 《认识图形》(二)教案4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 《认识图形》(二)教案4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和推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基本的二维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基本的二维图形,但对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还不够了解。

他们在观察和操作图形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才能深入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和推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对称性、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直观地理解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和想象,深入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图形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具,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模型和图片。

2.准备一些实际的图形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等,让学生动手操作。

3.准备一些关于图形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如教室里的桌子、窗户、黑板等,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这些图形,激发学生对图形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直观地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

《认识图形》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认识图形》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认识图形(二)》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用同样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点,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拼、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握知识,同时积存关于图形认识的差不多活动体会。

例2是一个拼组图形的活动。

通过用学过的、同样的平面图形拼成学过的或没有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点,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为以后的学习积存一些感性体会。

教材出现了用等边三角形、一样三角形、宽为长的一半的长方形拼组的例子。

“做一做”用两种颜色、形状大小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图形的特点,培养学习爱好,增强想象力。

本节课的教学,要精心设计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握知识,同时积存关于图形认识的差不多活动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点,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握知识,同时积存关于图形认识的差不多活动体会。

二、重难点突破1.进一步直观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点,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突破建议⑴教材提供的是一个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特点和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之间关系的思路,具体活动时,不应该完全要求学生按书上的拼、摆。

教师能够制造性的设计操作活动: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动手拼、摆,既能够用几个相同的图形拼学过的图形,也能够拼出没学过的图形。

拼完之后交流一下拼的情形。

⑵教学中能够分为以下4步:提问:能不能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分组拼:自选平面图形,并用所选的同样的图形拼出其他平面图形。

交流: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新的什么图形,如何拼的。

自由拼:利用平面图形的特点自主拼图。

认识图形二教材分析.doc

认识图形二教材分析.doc

一 . 认识图形(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
通过折一折 . 摆一摆 . 剪一剪 . 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
受图形与日常生活得的密切联系,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

3.通过拼 . 摆. 画 . 折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4.通过观察 . 操作 . 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
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
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单元重点:
认识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
单元难点:
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约 3 课时。

小学数学_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19页,认识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和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3、通过几何图形的学习,体会数学美。

教学要点分析:4、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和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彩色卡纸,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剪刀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看屏幕。

(课件依次出现太阳、小鸟、小草、大树,接着出示牧童骑着牛缓缓走来,背景音乐是悠扬的笛声。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幅图真漂亮,你知道这幅画是怎么做成的吗?对,就是由好多图形拼起来的。

找找都有哪些图形呢?【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牧童与牛”图,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活动一:认识“面在体上”1、你认识上面的哪些图形?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在课件及黑板上呈现相应的图形,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水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2、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桌子上有好多物体,你能从上面找到这些图形吗?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找到了什么图形。

(学生可能的回答: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在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等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

3、你们能想办法把它们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留在纸上吗?请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

分小组在彩纸上印一印或描一描,再用剪刀把图形剪下来,每种图形可以多剪几个(可以剪出不同的颜色、不同大小的)。

学生分组动手做出这几种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课件演示和动手操作,更加直观地明确“面在体上”。

同时利用多种方法制作图形,让学生感知方法的多样化。

】活动二:认识图形1、每个小组都剪了这么多图形,你们能把这些图形分一下类吗?每个小组里交流一下,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认识图形(二)》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认识图形(二)》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认识图形(二)》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单元,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前期的观察和了解,学生们对图形的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地识别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地识别这些图形。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图形的特征。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些图形。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和交流,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4.总结提升: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点。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认识图形》(二)说课稿2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认识图形》(二)说课稿2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 《认识图形》(二)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能够区分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空间想象力,他们对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学生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提高空间想象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深入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形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学的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四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3.教学互动: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二)》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二)》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与立体图形地编排类似,分为知识的引入(描画)、知识的教学(分类)、知识的应用三个层次。

教材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由立体图形描画出平面图形并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二是通过用同样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的活动,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三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并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本单元是学生正式学习平面图形的开始。

由于学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

因而,学生学习平面图形要比立体图形困难。

单元教学目标: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辨认和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难点:在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中,体会“面在体上”。

单元教学建议: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可让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表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相同等。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例如,可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拼一拼,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页及第3页相关内容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平面图形。

2.通过多种活动直观了解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根据平面图形的特征辨认和区分各种平面图形。

小学数学_《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平面图形》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并且能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2、通过画一画,摸一摸,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体会“面”在“体”上,获得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几何图形的学习,体会数学美。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五种图形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教法与学法:实验研究法、实践操作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磁扣、学生、学具、空白纸张教学设计:一、复习回顾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老朋友,看看谁还记得他们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认识图形(一)》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借此来引入今天的新课《认识图形(二)》,有立体图形延伸到平面图形。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学习另一个类型的图形,出示课题。

二、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喜欢绘画吗?生:喜欢师:老师也非常喜欢绘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非常漂亮的纸贴画,大家来观察一下,这幅纸贴画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图形师:要求一:1、在纸贴画中选出自己认识的图形介绍给同桌听,看看哪一组同桌认识的图形多。

2、拿出学具分一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先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3、时间:5分钟生代表来讲台上进行分类,并回答分类结果及依据:(1)按颜色分(2)按边数分(3)按形状(名称)分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将纸贴画上的图形按照形状来分一分类(1)长方形生回答特征:长长的,正正的,有四条边,对着的两条边一样长,靠着的两条边不一样长。

(2)正方形生:正正方方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

(3)三角形生:有三条边,三个尖尖的角(4)圆形生:圆圆的(5)平行四边形生:跟长方形很相似,是斜斜的,四条边,对着的边一样长边回答,师边补充展示图形特征。

巩固练习1:将小鸟送回家,检测学生对图形的认知情况。

活动方案:1、你说我拿2、你拿我说选两组同桌进行比赛,回答准确,声音响亮的一组胜出。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平面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这些图形,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但对于图形的特点和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操作、观察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相关图片或实物。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如桌子、窗户、三角形堆积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你们能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四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图形的形状、边长、角等特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性质。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二》的优秀教案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二》的优秀教案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二》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特点。

2.教学难点: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新课讲解认识长方形:展示长方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形的特点(四条边,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认识正方形:展示正方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四条边,对边平行)。

认识梯形:展示梯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梯形的特点(四条边,两边平行)。

3.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找出它们的不同点(长方形的长和宽不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引导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梯形的两边平行)。

4.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每组发一张白纸,让学生用剪刀剪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评价并指导。

5.游戏巩固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将剪出的图形与相应的图形模型配对。

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各种图形的认识。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分享学习心得。

布置作业:用今天学到的图形知识,设计一幅有趣的画作。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图片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各种图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课堂游戏环节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4.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第二课时 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第二课时 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提高学生对图形的识别和分类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各种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3.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们准备好了吗?(二)探究长方形的特征1.教师出示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形的特征。

2.学生回答: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教师提问:那么,长方形的对边是指哪两条边呢?学生回答:长方形的对边是指相对的两条边。

(三)探究正方形的特征1.教师出示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正方形的特征。

2.学生回答: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教师提问: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那么它是不是也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呢?学生回答:是的,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五)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挑选几位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讲解。

3.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六)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写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图形(二)》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与重难
点突破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用同样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拼、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活动经验。

例2是一个拼组图形的活动。

通过用学过的、同样的平面图形拼成学过的或没有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经验。

教材呈现了用等边三角形、一般三角形、宽为长的一半的长方形拼组的例子。

“做一做”用两种颜色、形状大小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图形的特征,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想象力。

本节课的教学,要精心设计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活动经验。

二、重难点突破
1.进一步直观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突破建议
⑴教材提供的是一个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特征和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之间关系的思路,具体活动时,不应该完全要求学生按书上的拼、摆。

教师可以创造性的设计操作活动: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动手拼、摆,既可以用几个相同的图形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

拼完之后交流一下拼的情况。

⑵教学中可以分为以下4步:提问:能不能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分组拼:自选平面图形,并用所选的同样的图形拼出其他平面图形。

交流: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新的什么图形,怎么拼的。

自由拼:利用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拼图。

2.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活动经验。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
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突破建议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
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调动学生触觉、视觉等多感官的投入,形成对平面图形的充分感知,为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的抽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中不应依赖教师的演示或信息技术的运用,以演示替代学生的实际操作。

学生所接触到的平面图形的实物越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就越深刻,对图形的认识越清晰。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