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教案(第一课时)
自然环境的教案8篇
自然环境的教案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个人总结、教师总结、学生总结、企业总结、活动总结、党建总结、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ersonal summaries, teacher summaries, student summaries, enterprise summaries, activity summaries, party building summari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自然环境的教案8篇认真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自然环境教案
自然环境教案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在内的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
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的责任,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向学生传授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自然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建议课时:1小时)自然环境是什么?自然环境是指包括地球表面的陆地、水域和大气层等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
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维持着地球生物圈的平衡。
自然环境的重要性:1. 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如水、食物、能源等。
2. 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
3. 影响气候和天气,保持地球的温度适宜。
4. 增强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5. 为各类生物提供合适的栖息地。
第二节:自然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建议课时:2小时)1. 减少污染:a. 减少废物和污水的排放。
b. 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c. 促进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
2. 保护物种多样性:a. 禁止非法狩猎和捕捞。
b. 创造合适的栖息环境。
c.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3. 节约资源:a. 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浪费。
b. 降低能源消耗,采用节能设备。
4. 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和工业:a. 使用无毒农药和有机肥料。
b. 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
第三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建议课时:2小时)1. 利用互动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美好和脆弱。
2. 组织环保相关的活动,如植树、垃圾分类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媒体报道的环保新闻,增加他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和理解力。
4. 在课堂上播放自然保护的相关视频和纪录片,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针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实际行动。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5.1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解读】1、前置限定:“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属于资料型与案例型前置限定。
“图表”主要指可以反应地域分异规律的图表,如“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等;实例主要指现实生活中能够体现地域分异规律的例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等。
2、行为动词:“分析”“分析”是指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
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纬向、经向、垂直三个维度,要求学生能够从这三个维度对地域分异规律加以考察。
3、学习内容:“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特征差异,无论是纬向、经向、垂直三维都存在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有全球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
在掌握差异性规律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采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的教材,辅以鲁教版的相关内容。
教材首先从常见的地域差异现象入手,情境设计中的天山景观就是一个“引子”,对地域差异做了相关阐述,系统地介绍了地域差异是什么、有何特点和如何形成等问题,为下文做铺垫,然后分别以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为标题,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视角,从全球尺度到山地尺度,深入和系统地讲解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本节教材共包含四大框题:地域差异;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除正文内容外,共包括一个情境导入(天山)、六幅图片(一幅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四幅植被景观图、一幅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两个案例(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草原上的盐碱地)、一个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栏目内容功能取舍/二次开发情境导入利用多种景观并存的天山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它们在天山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利用垂直地带性表现创设情境为激发学生兴趣,贴近生活,故舍弃此导入,利用油菜花开放时间差异进行导入框题一:地域差异正文: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表现(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维度)利用文字解释地域差异,为下文地域分异规律做铺垫地域差异部分辅以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尺度差异在学完整节课后进行说明案例: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解释降水、土壤、植被之间的关系作为学生分析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时的阅读材料框题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正文:介绍纬向与经向分异规律利用文字解释纬向与经向分异规律采用学生探究的方式得出此结论图5.7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体现自然地带的纬向与经向分异规律采用,并且辅以鲁教版的两个针对此图的探究任务图5.8苔原景观、图5.9热丰富内容由于不知道图片的地点,故带雨林景观、图5.10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图 5.11温带荒漠景观替换为知道地点的图片框题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正文:介绍垂直分异规律利用文字解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采用学生探究的方式得出此结论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采用框题四:地方性分异规律正文:介绍地方性分异规律利用文字解释地方性分异规律,体现非地带性采用案例:草原上的盐碱地体现地方性分异规律采用自学窗从分布特点推测成因开拓视野学生课下自学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过气候、植被、土壤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还未将三者联系起来并且放在不同的区域加以考察;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体验、网络、电视等对地域差异具有一定的感知,但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对于难度较高较为复杂的图还需要加以引导得出规律。
初中保护自然环境教案
初中保护自然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和责任感。
3. 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当前自然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3. 环保法律法规及环保政策4. 个人和集体在保护自然环境中的作用和责任5. 环保行动计划和环保建议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2. 新课导入:介绍自然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3. 案例分析:分析当前自然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让学生了解环保的紧迫性。
4. 法律法规:讲解环保法律法规及环保政策,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5.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环保志愿者、企业代表、政府官员等,讨论在保护自然环境中的作用和责任。
6. 行动计划: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提出具体的环保行动计划,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产生等。
7. 总结和建议:总结课程内容,给出环保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践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环境的概念、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当前自然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行动计划法:引导学生提出具体的环保行动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行动计划:跟踪学生参与的环保行动计划,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创建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自然环境教案5篇
自然环境教案5篇自然环境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2、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询问学生假期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并说一说当地的景观都有什么不同。
(ppt 上同时播放四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很直观)。
环节二:新课教学1、陆地自然带教师】ppt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学生】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教师】我们如果坐火车从中山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师生总结】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也就是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为主导因素教师】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学生】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师生总结】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水分为主导因素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7、5、8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点和表现。
2. 能够识别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的互相干系。
3. 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分析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包括自然环境各因素的互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在教室上进行讨论。
4. 准备教学用具,如地图、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初中地理关于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的互相干系,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观点讲解,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2. 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如气候变化对地形、河流、土壤、植被的影响,以及地形、土壤等对气候的影响。
3. 教室讨论:如何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请举例说明。
4. 分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地理环境各因素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 展示一些典型案例,如沙漠化、水土流失、湖泊萎缩等,分析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提出防治这些问题的措施。
(四)小结与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2.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撰写一篇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3. 提示学生可以参考课本上的相关案例和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观点,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影响。
2. 掌握各地理因素的互相作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对各因素的影响。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认识自然环境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认识自然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三年级的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开始接触一些基础性的概念,如物质、能量、力学、光学、生物学等常见概念。
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自然环境尤为重要,因为它包括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生态系统、气象、天文等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内容。
本文将结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的内容,从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概念入手,阐述学生应该如何全面地认识自然环境。
一、认识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由自然界中与人活动无关的环境要素所组成的、可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
自然环境可以包括地球表面上的岩石、水、空气、动植物、以及自然的气候、地形等因素。
三年级的学生需要理解,在整个自然环境中,地球是最大、最重要的一部分。
只有深入了解地球,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界。
2.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指的是一个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
它包括了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土地表层和生物圈中的动植物等要素。
生态环境中,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是其中微不足道的存在。
尽管人类能够改变环境,但它们是受制于自然规律的。
3.气候气候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某一地区中气象因素的平均值和变化特征。
气候包括了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力等要素。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气象因素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4.地球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它是宇宙中的大球形天体,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其表面上。
地球的自转使得日夜交替不断,它的公转使得四季变换有规律。
了解地球的形态、组成和运动规律是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该如何认识自然环境1.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可以参观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比如参观海边、河流、森林、草地等地方。
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习性和生存状态等信息,还可以收集一些样本,如细菌、植物、岩石或者水样,使用显微镜和化学试剂进行观察和分析。
第二课《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第二课《自然环境》教学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世界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
自然环境是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重要内容,小到一个城镇,大到整个地球,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然环境的差异。
自然环境特征主要通过地形、气候、景观等因素来反映。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的地形和气候是怎样的作了形象、直观、生动的呈现,但对比较抽象的气象知识,教材特别注重图文的配合,引导学生去发现差异、总结规律,降低了难度。
教材在设计上注重体现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象万千”和“风光迥异”三部分,前两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础,最后部分是前两部分的总结和延伸。
本课时主要学习前两部分。
■教学目标(1)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及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2)利用地图,认识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
(3)通过阅读相关的数据、地图等资料,理解世界各地地形和气候的差异,从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五种不同类型的地形特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教学难点:高原与平原的区别、根据材料判断气候类型。
■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整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声、像、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多向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给学生多样化的刺激,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活力,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地图主载,发展主旨”的教学思想。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五种不同地形的图片等资料,如《世界地形图》、《亚洲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叙述】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有关“自然环境”的话题。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2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2课时10页)
教学设计艾亭镇中心校李颖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共2课时〕第一课时地势起伏大 ,长河众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 ,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 ,说明归纳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 ,学会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地形、河流的学习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住的大洲——亚洲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名称与分布;亚洲地势特点;主要河流名称与分布。
难点: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学习;动手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查阅有关亚洲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亚洲的地形 ,河流具体是什么情况呢?这节课 ,讲授新课:第二节自然环境课件展示:亚洲地形图,这是哪类地师:〔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读图方法〕 ,〔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 ,活泼气氛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喜马拉雅山及其主峰。
B 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 组: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 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朝鲜半岛、日本群岛。
E 组: 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日本海、白令海、黑海、红海、地中海。
【抢答】学生查图 ,讨论、抢答出各地地理位置 ,海拔。
【总结】答复较快 ,较好的小组及时表扬。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 ,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 ,可以看出亚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生:小结1、 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 ,中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四周以平原 ,丘陵为主。
2、 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承转】地形剖面图最能直观的反映出一个地方地势的上下起伏 ,下面我们来看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课件展示〕 ,说说亚洲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状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来进行解释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图像教学法等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图、图片、视频等。
2.教学资源:教材、教案、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环保意识。
初中地理 自然环境教案
初中地理自然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能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教学课件或幻灯片。
3.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研究。
2. 提问: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影响地形,地形影响水文等。
3. 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工业、城市化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一个具体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等。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如气候、地形等。
2. 小组内讨论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知识点。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教学延伸:1. 开展自然地理环境实地考察活动,如考察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
2. 组织自然地理环境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构成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实际案例和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自然环境保护教案
自然环境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掌握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引导学生明确环保的概念,了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对人类生活的危害,以及环保工作的实际意义。
2.环保知识了解环保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了解大气、水、土壤等各类环境的特点和污染状况,掌握环保知识。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掌握实际操作方法,如节约水、节能、减少垃圾等等。
3.培养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如班级、学校、社区等环境保护活动,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实际参与到环保的过程中,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
4.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环保的责任感,并通过齐心协力的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意识。
提高学生的环保规范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绿色环保,制定良好的环保行为规范。
三、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与探究式学习方法在环保知识教学中,我们采用任务驱动与探究式学习方法。
让学生通过任务分析,亲身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探究、分析环保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发掘和解决问题。
2.互动式教学法我们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交流探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提供多元化的教材,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探究和思考,全面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4、案例教学法在环保知识教学中,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环保工作的实际意义,学会价值评价、判断和理性思考。
四、教学效果评估1.期中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题调研报告学生可以在课后自主选择一个环保知识的主题或现象,通过实地调查和信息搜集,撰写课题调研报告。
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深入了解环保的世界,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初中人教版自然环境教案
初中人教版自然环境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掌握中国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中国的地形特点3. 中国的气候特点第二课时:1. 中国的资源特点2.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3. 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 学生分享对我国地理位置及特点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
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地形的基本知识。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形特点。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题,解答学生疑问。
五、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知识。
2. 学生分享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中国的资源特点。
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中国的资源特点,引导学生掌握资源的基本知识。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资源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资源特点。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题,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 学生讨论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精品教案1
地形和地势教案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有关图片。
2.自制复合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用好汉歌导入,“大河向东流”是为什么?中国诗词中还有什么有这句话类似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
(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讲授新课]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多少海拔?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投影)《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板书:西高东低)(投影)自制《中国地势变化正误示意图》。
(提问)投影屏幕上是两位同学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
幼儿园语文教案认识自然环境
幼儿园语文教案认识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认识自然环境,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重要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图片、实物:花、树、草、小鱼、小鸟等。
课件: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视频。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幼儿观察现场,提问“你们见过什么自然环境吗?”听完幼儿的回答后,教师展示图片和实物,继续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
2.学习新知:通过图片和课件,教师给幼儿介绍各种自然环境,如山、河流、湖泊、海洋、天空等。
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播放自然环境的视频,使幼儿对自然环境有更直观的了解。
3.游戏亲身体验:把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环境进行模拟表演。
例如,有的小组可以扮演花、树、小鸟,还可以自己编创动作和对话,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和重要性。
4.讨论交流: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表演,其他小组观看后进行评价和交流。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以下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哪些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然环境呢?”观点多样化,并引导幼儿尽量给出合理的解释和理由。
5.小结:教师对刚才的活动进行总结,回顾学习过的知识。
并引导幼儿进行小结:“自然环境包括了山、河流、湖泊、海洋和天空等,它们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以后我们要爱护自然环境,保护它们。
”教师总结重点,给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四、教学延伸:1.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幼儿创设一些自然环境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游戏等,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定期组织户外活动,带领幼儿亲近自然环境,增强他们的生活体验和观察力。
3.教师可以通过绘本、诗歌等形式,进一步扩展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
幼儿园地理教案认识各种自然环境
幼儿园地理教案认识各种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自然环境,如天空、大地、水等。
2.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3.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和实际体验,认识各种自然环境。
2.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大自然者,事物的鉴赏与欣赏。
2.学生自由发挥。
3.环保知识卡片及图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天空1.导入新课:通过幼儿自由发挥的方式,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引出天空的概念,让幼儿们谈谈他们对天空的认识。
2.学习天空的基本特征:与幼儿分享一些关于天空的知识,如天空的颜色、云朵、太阳等特点。
并通过观察天空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们感受天空的美。
3.游戏:抓云朵游戏。
老师用手持有云朵模型,幼儿们轮流接住云朵,同时观察云朵的形状和颜色。
4.小结:与幼儿共同总结学习到的天空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明白天空对人类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认识大地1.导入新课:通过观看一段关于大地的短视频,让幼儿们感受大地的广阔和重要性。
2.学习大地的基本特征:与幼儿们分享一些关于大地的知识,如大地的颜色、质地、植物等。
3.游戏:大地探险。
在操场上布置一些探险关卡,如抓野草、爬山等,让幼儿们以小组形式进行探险活动,观察和体验大地的特征。
4.小结:与幼儿一同总结学习到的大地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明白大地对人类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认识水1.导入新课:通过观看一段有关水的视频,让幼儿们感受到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谈谈幼儿对水的认识。
2.学习水的基本特征:与幼儿们分享一些关于水的知识,如水的颜色、形状、用途等。
3.实践活动:水的变化实验。
准备一些大理石、冰块、水杯,引导幼儿们用热水、冷水和常温水,观察大理石、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4.小结:与幼儿一同总结学习到的水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明白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五、教学延伸:1.邀请父母来幼儿园,与幼儿们一起参观学校附近的天空、大地和水等自然环境,并进行实地观察和探索。
自然环境教案
自然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2.认识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元素和相互关系;3.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自然环境的定义与重要性;2.自然环境中的要素及相互关系;3.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自然环境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列举一些与自然环境相关的问题。
2.知识讲解(20分钟)a.自然环境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除人类创造的外部环境之外的自然存在。
- 重要性: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包括空气、水、土壤等资源,还涵盖了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
b.自然环境中的要素及相互关系:- 大气:包括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与生物呼吸、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 水体:包括海洋、江河湖泊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同时也是调节气候的关键。
- 土壤:包括地壤、农田土壤等,支持着植物的生长,并提供养分和保护蓄水功能。
-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并参与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中。
3.案例分析(30分钟)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探讨自然环境相关的问题,如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4.讨论与总结(20分钟)对案例分析中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总结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和策略,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后向全班展示结果。
5.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各小组的讨论成果,并对各组策略进行评价和讨论。
四、教学资源:1.投影仪、电脑;2.相关案例资料;3.学生小组讨论的笔记纸。
五、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并参与环境保护行动;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环境教育基地,增加实地体验;3.布置学生相关的研究任务,深入了解自然环境中的一种要素或特定区域。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然环境的定义、重要性以及自然环境中的要素和相互关系。
儿童了解自然环境教案
儿童了解自然环境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2. 培养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 提高儿童对自然环境进行主动观察和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自然环境的概念;2. 了解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重要性;3. 通过实地考察,帮助儿童亲身体验自然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自然环境的相关概念,如气候、动植物等。
2. 知识讲解(15分钟)向学生介绍自然环境的概念,并讲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例如提供食物、水源、空气等。
同时,从不同角度介绍自然环境的分类,如森林、河流、海洋等。
3. 激发兴趣(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
4. 实地考察(30分钟)组织学生到校园附近或周边的公园、山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所见到的自然环境,如不同类型的植物、动物、地貌等。
5.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收集的资料。
鼓励学生讨论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重要性,并提出保护自然环境的建议。
6.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一个小结。
同时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儿童应该如何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的观察日记,并概括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在实地考察和讨论环节中,观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是否能够准确地观察和记录自然环境的特点。
根据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建议,评价他们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和意识。
五、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环境保护活动,开展更多的实地考察和观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了解和热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活动中能积极参与,表达出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关注。
但在激发兴趣和引导学生发表观点方面,可能需要更多针对儿童的互动方式和教学资源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自然与环境教案
自然与环境教案教案:自然与环境目标学科:生物学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 掌握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了解不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4.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自然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教学PPT;3. 小组讨论活动的任务卡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2. 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一:自然与环境(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定义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意义。
2. 学生小组讨论,讨论自然环境对他们个人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例子说明。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探究活动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环境保护的具体意义和重要性,并列举一些环境问题的例子。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并搜集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
应用活动:解决环境问题(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组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环境问题,然后搜集相关信息,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2.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所选择的环境问题和他们的解决方案,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论。
3. 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了解自然与环境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他们有什么个人行动计划?3. 学生们分享自己对未来环境保护的期望,并做出个人行动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
2、认识亚洲的气候特点。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
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和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热爱自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亚洲洲复杂的气候、地形和河流。
教学难点:
1、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2、亚洲复杂气候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探究法、合作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亚洲雄风》,并伴有亚洲地形的各种图片展示,如:贝加尔湖、帕米亚高原、青
藏高原湖泊、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景观、长江三峡等的图片景观的展播,让学生对我们生
活的亚洲,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感知我们亚洲的山脉很高,很雄伟,大江大河气势磅礴等,
加之这首歌曲雄壮有力。
给学生以振奋、积极、乐观向上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一、地形和河流
师:同学们,刚刚播放的《亚洲雄风》中给我们介绍了哪些风景?
学:亚洲高俊的山,奔流不息的河流。
师:我们就来了解亚洲的山,亚洲的水,亚洲的美景。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亚洲的地形”,在上学期,老师讲过,这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每种颜色
代表了什么?
学:海拔。
师:基本地形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学:五种,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师: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这些地形区位于亚洲哪里,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学:青藏高原和帕尔米高原位于亚洲的中部,深棕色表明其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的北部,华北平原位于亚洲的东部,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位于亚洲的南
部,这些地区都是由浅黄色到浅绿色,说明海拔在1000米以下。
伊朗高原位于亚洲西部,深黄色到浅黄色,说明其海拔在1000~3000米。
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学:死海——湖面低于海平面422米,是世界上陆地最低点;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
海拔8844.43米。
(使用百度百科确定数据的准确性)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分析亚洲大陆沿
北纬30°纬线地势有何特点?
学: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师:亚洲的地形特点⑴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⑵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⑶山地、高原分
布于大陆中部,平原多分布于大陆周围;⑷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承接: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亚洲这种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对河流
的流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按常理亚洲的河流大多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顺地势流
向四周的海洋。
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
师:请同学们读图6.8“亚洲的地形”,在图中找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锡尔河、塔里木河、阿姆河、伊洛瓦底江,并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男女生记忆大比拼
要求: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图6.8“亚洲的地形”,教师说河流名称,男女生抢答该河流位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河流方向以及该河流最终流入到哪。
鄂毕河:北亚,向北流,最终流入北冰洋;
叶尼塞河:北亚,向北流,最终流入北冰洋;
黄河:东亚,向东流,最终流入太平洋;
长江:东亚,向东流,最终流入太平洋;
湄公河:东南亚,向南流,最终流入太平洋;
恒河:南亚,向南流,最终流入印度洋;
印度河:南亚,向南流,最终流入印度洋;
伊洛瓦底江:南亚,向南流,最终流入印度洋;
锡尔河:中亚,向西流,最终不流入海洋;
塔里木河:中亚,向西流,最终不流入海洋;
阿姆河:中亚,向西流,最终不流入海洋。
师:通过刚刚的游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亚洲的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师:亚洲的河流有的流入太平洋,有的流入印度洋,还有的流入北冰洋,而世界上有四大洋,为什么没有流入大西洋的?
学:因为欧洲阻挡了亚洲的河流流入大西洋。
师:亚洲河流的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因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较低的平原、丘
陵地区流。
学:亚洲地域辽阔,中部高、四周低,使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师(总结):亚洲的河流特点⑴大江大河众多;⑵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⑶内流
河面积广大。
师:结合我们上述所讲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请同学们分析课本P8的活动题,四人为一
小组进行讨论。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4、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①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②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学: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位于北美洲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大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1000米以下、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海拔1000米以上。
学:西部主要是山地,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高原。
学: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学: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它的主要支流中分布于干流西侧,大多是由西北向东南流,分布于干流东侧的是由东北向西南流。
学: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的自然环境,介绍了如下内容。
(以问题方式用大屏幕显示,教师读,学生说答案)
1、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2、亚洲的河流受地形影响怎样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