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上伤仲永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伤仲永》导学案 语文版
《伤仲永》班级姓名号数一、文学常识内容填空:作者,北宋、、,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二、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的字注音。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称( ) 焉( )三、试着用“/”划分节奏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⑥余闻之也久。
四、积累文言字词。
1、明确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 奇: (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4)忽啼求之:啼(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6)父异焉:异:2、明确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族:3、对一词多义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1)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3)余闻之.也久:(4)不能称前时之.闻:(5)或以钱币乞之:..于:(1)环谒于.邑人:(2)于.舅家见之: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自:①并自.为其名:②还自.扬州:闻:①余闻.之也久:②不能称前时之闻.:以:①或以.钱币乞之: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可以.为师矣:④宁可以.急相弃邪4、辨析古今异义词(1)未尝.识书具(古义:今义:)(2)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今义:)(3)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今义:)(5)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今义:)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由于文章中讲述了仲永由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最后成为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所以,本文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品、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疏通文章大意,以及文章体现出的道理。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懂得,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的道理。
2.激发学生珍惜优良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伤仲永》复习学案
6、夫:今夫不受之天( ) 夫起大呼( )《口技》 指示代词,那些;丈夫 7、宾客:稍稍宾客其父(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客人 8、并:并自为其名(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并且;全、都 9、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汝心之固(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来;顽固;巩固 10、之: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卒之为众人( ) 它,指书具,代词;他,指仲永,代词; 的,助词;助词, 不译。
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 号: ,抚州临川人。 杰出 的 、 ,世称“ ”,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请再写出其他的七 位: 。“伤”,是哀伤、 哀怜的意思。他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答案:《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介甫 半 山 北宋 政治家 文学家 ) 2、未尝识书具( )( ) 3、父异焉( ) 4、并自为其名( ) 5、收族为意(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 8、邑人奇之( ) 9、稍稍宾客其父( )( ) 10、或以钱币乞之( )( )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12、不能称前时之闻( ) 13、泯然众人矣( ) 14、仲永之通悟( ) 15、受之天也( ) 16、贤于才人远矣( ) 1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 形容动词作动词,以…为奇。 2、宾客其父: 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 3、利其然: 名词作动词,以…为利。 4、伤仲永: 形容词作动词,哀伤,感伤。
1、书:即书诗四句( ) 羲之之书晚乃善( )《墨池记》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写;书法;信 2、与:借旁近与之(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给;通“欤”语气词,吗 3、名:并自为其名( ) 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有仙则名( )《陋室铭》 名字;说出;命名;出名 4、自:并自为其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自己;从;如果; 5、于:贤于材人远也( ) 于舅家见之( ) 环谒于邑人( ) 比;在;到
伤仲永学案
• 16、通“攀”,牵、引 16、 17、【自 17、【自】①自己 ②从 、【 【闻】①动词,听说②名词,名声。 动词,听说②名词,名声。 18、 18、【是】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 今义:判断动词) 【或】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 今义:选择连词) 今义:选择连词)
7、
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曾经) 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曾经) 父异焉(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收族(聚,团结) 感到诧异)收族( 团结) 一乡秀才( 立就(完成) 一乡秀才(全)立就(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 为奇) 文理(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以…为奇) 稍稍(渐渐)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稍稍(渐渐)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乞之( )(求取 求取) 或以钱币乞之(用)(求取) 日扳仲永(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也】 余闻之也久(句中语气词, ①余闻之也久(句中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 用,不译 ) 如此其贤也( 句末语气词,可译为“ ②如此其贤也( 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 )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引出对象)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向(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 ②于舅家见之( 在 ) 贤于材人远矣( ③贤于材人远矣( 比……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被 )
13、
• 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受之天(承受) 受之天(承受)
• 贤于材人(胜过、超过)(有才能的人) 贤于材人(胜过、超过)(有才能的人) )(有才能的人 卒之为众人(最终) 卒之为众人(最终) • 受于人(后天所受的教育)者不至也(没 受于人(后天所受的教育)者不至也( 有达到要求) 彼其( 有达到要求) 垫,为了强调后天的教 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作铺垫, 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课:《伤仲永》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并掌握“伤仲永”的含义,并能自己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o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方仲永的形象特点。
o掌握文章写作手法,尤其是对比手法和议论手法。
o积累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互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o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如圈点勾画、批注、质疑、讨论等。
o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文章的深刻哲理,认识到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o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o认识到天赋和努力的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分析方仲永的形象特点,理解其成才与堕落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写手法,尤其是对比手法和议论手法。
•理解文章的深刻哲理,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天才儿童的视频,并提出问题:o视频中的孩子有什特点?o天才儿童的命运如何?o你们认为天才儿童的成才与哪些因素有关?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天才儿童的课文,它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天才儿童的故事。
二、习检查1.学生朗读课文,并完成预习提纲:o文章主要讲了什么?o方仲永有哪些过人之处?o方仲永后来为什么变得平庸?o文章的写作手法有哪些?2.学生汇预习情况,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三、合作探究1.理解文章内容o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文章主要写了方仲永的哪经历?▪方仲永的成才与堕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o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2.分析人物形象o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方仲永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方仲永的成才与堕落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方仲永的命运是必然的吗?o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伤仲永教案.doc
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案(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以前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这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扳(pān)谒(y)泯(mǐn)称(chn)卒(z)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仲永学案
《伤仲永》学案班别:姓名:一、解释题意,简介作者1、《伤仲永》“伤”字的意思是:2、王安石,代家、家、家。
文章写得好,被后人列为“”之一本文选自《》。
二、翻译,理解文句意思。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三、课文理解。
(1—4小题从课文找出相关句子)1、方仲永小时候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①②③2、他人对方仲永有神奇有什么反应?①②3、后来方仲永变成怎样?①②4、方仲永变平庸的原因是什么?5、从方仲永的故事中你明白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四、字词积累。
1.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③利其然: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是“每天”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2.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伤仲永复习学案
注:①愀然:沮丧的样子。
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是
3.梳理下面古今异义的词语。
(1)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今义:)
(3)得为众人而已耶(古义:今义:)
4.辨析一词多义。
(1)于
(2)之
5.翻译重点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用原文填空(理解型默写)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是,字晚号,世称,北宋临川人,世又称,他是杰出的,,,。本篇课文选自( )
2.唐宋八大家:唐朝的( )、( )宋朝的( )、( )、( )、( )
( )、( )。
基础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隶( ) 焉( ) 扳( )谒( ) 邑( ) 泯( )
2.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父异焉( )(2)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世隶耕()(6)未尝识书具( )(7)不能称前时之闻( )(8)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9)或以钱币乞之( )(10)泯然众人矣( )(11)卒之为众人( )(12)固众人( )(13)贤于才人远矣( )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伤仲永》(第1课时)学案 语文版
《伤仲永》(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对《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及其生平、作品、影响等有一定了解;2、能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以及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在课堂上能够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3、学完本文后,能够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了解并能够概括文章内容。
[预习指导]1、了解作者王安石。
(方法指导:在相关书籍、网络上查阅资料。
将查阅的资料整合归纳,提炼出关键信息。
)基本信息:社会影响:作品成果:2、掌握字音仲永()隶()泯()扳()不能称()邑人()环谒()3、结合《伤仲永》中的注释解释下列词语伤世隶耕未尝书具求异焉旁近为收族自是就文理可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乞利其然扳环谒称前时之闻泯然4、小组内组员分别用自己的话复述《伤仲永》的故事,小组长负责监督,组内要互评,评出谁讲得最好。
课后巩固练习阅读《伤仲永》,回答以下问题1、拼音字词过关伤仲.永()不能称.()世 lì()耕 mǐn()然众人日pān()仲永环yè()于yì()人2、字词解释过关伤异焉收族自是就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利其然扳环谒称闻泯然3.翻译句子过关(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6)泯然众人矣[自我评价]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心得体会: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王安石,(朝代)伟大的家、家、家。
“唐宋”之一。
人物传记代表作有,游记有。
《伤仲永》选自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伤”,这里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意思。
2、流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上划出本课的生字词,并注音;(二)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请各小组派出代表复述《伤仲永》的故事,要求将仲永幼年、少年、青年时的表现叙说清楚。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学案
永》学案永》学案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1、简介作者王安石:北宋家、家、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其中“伤”是意思,表达作者之情。
2、文章首段记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所安排的两条线索是:3、父“不使学”的客观原因是(用原文答):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二、反复熟读课文(一)掌握以下字词: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二)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2、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3、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传/一乡秀才/观之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9、余闻之也/久10、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翻译全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重点词语][译文]四、重点词语归纳(1)解释带点的字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2)一词多义其其诗以养父母其文理皆可观者父利其然其受之天如此其贤也彼其受之天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以钱币求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卒之为众人:于舅家见之:于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课《伤仲永》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B、明道年间,我从父亲那里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C、明道年间,我随死了的父亲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D、明道年间,我从死了的父亲那里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4、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1)、翻译重点句子。
(2)、分析人物形象。
一课一得:方仲永很聪明,是个天才,但是缺少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他的才华就被泯灭了。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1、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⑴传一乡秀才观之答:( A )
A、传/一乡秀才/观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
C、传一/乡秀/才观之D、传/一乡秀/才观之
⑵余闻之也久答:( D )
并自为其名贤于材人远矣
还自某某如此其贤也
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4、下面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
2、父利其然也。译:父亲认为有利可图。
伤仲永七年级语文教案
伤仲永七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七年级语文教案3篇伤仲永七年级语文教案1《伤仲永》重在一“伤”字。
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
可是,它背后的含义,学生就不容易掌握了。
帮助学生抓住它背后的含义,是学习本文的任务之一。
“伤”字背后的含义是伤什么呢?要让学生思考。
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扩及古今一切放弃学习的人其意在警醒。
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中评曰:“劝学之语,婉转切至。
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
聪明弟子,宜悬为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获。
课堂一隅给仲永下评语师:说说对仲永的评价。
生:仲永是个很聪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个毫无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个可怜的牺牲品。
师: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同学们的评价见仁见智,不过,太简单了。
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师: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
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
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
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
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
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师:下得好!生: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
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生: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
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
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
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
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
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语文初一上语文版第23课(伤仲永)学案
语文初一上语文版第23课(伤仲永)学案
知识链接: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唐宋八大伙之一”。
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汉族,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特别深的妨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他不仅政治上进行政革,同时积极推行北宋古文运动,强调为文须有补于世,所作散文雄健峭拔。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伙”。
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
学习目标与要求:1、初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积存生字词;
2、阅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相关文学常识。
模块二: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
学习目标与要求: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朗读的停顿。
2、小组翻译课文,了解文章文中主人公仲永的经历。
模块三:练习训练
学习目标与要求:1、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测。
2、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
课题:《伤仲永》课型:新授课时:两课时
主备人:曹爱新审核人:宋新蕊时间:
学习要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课文。
2、了解作者,认识大家: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普,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在【】给加点字解释;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属于】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曾经】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对……感到诧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上】其名。
其诗以【以】养父母、收【团结】族为意【内容】,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从】指物作诗立就【立刻完成】,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观赏】者。
邑人奇【对…..感到奇怪】之,稍稍【渐渐】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其父,或【有的人】以钱币乞【求取】之。
父利【认为有利可图】其然【这样】也,日扳(通“攀”牵、引)仲永环谒(拜访)【向】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让】作诗,不能称(相当)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从】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完全丧失】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承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超过】于材人【一般的人】远矣。
卒【最终】之为【成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达到要求】也。
彼其
【他】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况且】为众人;今夫(不译)不受之天,固【本来】众人,又不受之人,得【能够】为众人而已耶(语气词)?
二、检查导入
(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说得很好,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跟老师读课文,弄清节奏与停顿:(试着划分节奏)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⑦卒之/为众人。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三、学习研讨
(一) 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一)理解课题:
课题中“伤”的含义是哀伤疼惜表达了作者对一个神通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二)小组交流,口译课文;
(将自己有疑难的地方画下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三)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①忽啼求之(书写工具)
②借旁近与之(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④邑人奇之(仲永的诗)
⑤或以钱币乞之(仲永的父亲)
⑥仲永之通悟(的)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仲永的诗)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的)
于:①环谒于邑人(向)
②于舅家见之(在)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
(四)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父异焉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5、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五)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从神童变成普通人的故事。
表达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成材极为重要之理。
第二课时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要点二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明确: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
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
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
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明确: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
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要点三
(1)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
示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2)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用得好,为什么?(在文中作批注)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形成有关“人才”的认识。
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五、反馈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lì)( yì)( pān )
世隶耕邑人日扳
( yè)(chèn)(mǐn)
环谒不能称泯然
2、文学常识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普),号(半山),(北宋)(朝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翻译下列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明确: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便)借邻居的书具给他,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明确: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族人作为旨意,传给全乡的秀才看这首诗。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明确:他先天得到的,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了。
(4)得为众人而已耶?
明确: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四)课外文段阅读: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
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以其言试之河,
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轼《日喻》)
1.“没”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代汉语
来说,就是“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指会潜水的人。
”
2.从“涉”到“浮”到“没”_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
的意思可理解为“徒步过水”。
3.文章中说游泳高手是因为“有得于水之道”,这句话的大意是(B)
A.找到过水的道理。
B.领会游水的方法、规律。